【推荐】科学教案十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勉励孩子跟着幼儿教师与小伙伴一块儿说一说玩一玩,启发孩子区别小鸭子与小鸡的突出特点。
教学预备:
自制玩具小鸡与小鸭子
教学过程:
1、看小故事表演:幼儿教师手拿小鸡与小鸭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鸡与小鸭子的动作与特点(动作尽可能简易,例如小鸡小鸭子各自从两边上,在中间碰头,小鸭子叫叫、小鸡叫叫,小鸭子与小鸡抱抱)勉励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并与小鸭子小鸡一块儿叫嘎嘎嘎、叽叽叽。
2、判断小鸡与小鸭子的特点:幼儿教师展示玩教学用具小鸡与小鸭子,让孩子观测和察看扁嘴小鸭子与尖嘴小鸡的`不一样,并勉励孩子向动物表示慰问。例如:扁嘴小鸭子你好,尖嘴小鸡你好。(用教学用具嘉奖慰问声音嘹亮的孩子)
3、游戏:谁不见啦,幼儿教师轮换将小鸡与小鸭子藏在身后,让孩子说一说谁不见啦,勉励孩子从尖嘴巴扁嘴巴区别两者的不一样。
4、游戏:小鸡小鸭子做伙伴,让喜爱小鸡与小鸭子的孩子各自站在两边,跟着幼儿教师手上的玩具一块儿玩,小鸡小鸭子碰头后,叫着拥抱一下。(游戏可重复开展)
5、教学完结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对动物的活动和生长有初步的兴趣。
2、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
3、观察认识蝴蝶的外形特征。
二、活动准备:
1、课件《蝴蝶》。
2、幼儿用书:《蝴蝶》、《好饿的毛毛虫》。
3、教学挂图:《蝴蝶》。
三、活动过程:
1、猜谜,引出蝴蝶的话题。
教师:猜猜这个谜语说的是谁?“有样东西真美丽,四片翅膀象花衣,春天飞到花园里,停在花上吸花蜜。”
教师:谜语里为什么说的是蝴蝶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引导幼儿观察课件《蝴蝶》。
教师:你见过的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凭借已有的经验,自由讲述对蝴蝶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主要特征:对称的`翅膀、细小的身体、触须等。
教师:蝴蝶什么地方最美丽?(引导幼儿观察翅膀对称的花纹)。
教师:你们还见过哪种蝴蝶?
3、在交流中引导引导幼儿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
教师:蝴蝶最喜欢在哪里飞来飞去?为什么?
引导幼儿围绕蝴蝶自由提问和交流自己的认识。
4、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蝴蝶。
教师:蝴蝶是怎么飞的?
教师:蝴蝶停在花朵上时,翅膀是什么姿态?
教师和孩子一起跟音乐模仿蝴蝶飞。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5
目标:
1观察感知不同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猜想与实验的结果。
3乐意与大家交流分享
准备:
电线所做的泡泡器肥皂水
过程:
1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吹泡泡需要什么?
2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思考:
(1)桌上有哪几种泡泡器?
(2)认识后猜测
3介绍表格记录
4幼儿操作实验
5交流、讨论
(1)记录表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说说猜想与实验是否一致
(3)提示客观记录、看到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
(泡泡器我们可以提早做好做成有三角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并且有柄可以拿的`
一般小孩子觉得什么形状的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通过实验后就发现都是圆形的)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CB稠油泵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手绢、纸巾、纸ZB燃烧器泵屑等轻飘物体。
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CLB型沥青泵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
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5、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6、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
7、准备好制做材料。
8、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9、连续观测一周的CG高温齿轮油泵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三、课后作业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
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过程:
1.声音导入法。
利用各种声音引起幼儿兴趣,请幼儿猜猜看是什么声音?为什么认为是这种声音?
2. 图片对照法。
放各种声音请幼儿辨认,请幼儿先闭上双眼,仔细聆听声音,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若幼儿无法分辨声音来源,教师给予简单的提示,最后展示图片让幼儿对照,加深印象。
3.语言描述法。
请幼儿描述各种声音的特色或听起来的感觉
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户外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带回家的.活动:
家长可与幼儿进行声音辨别的游戏。继续寻找、收集各种声音。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原有基础上帮助幼儿分辨各种声音。
2. 体验寻找、猜测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声音录音带(日常生活中声音、说话声、水声等)、声音来源图片。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2-12
【精选】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精选]08-20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7
(精选)科学教案08-26
有关科学教案07-08
优秀的科学教案09-22
(荐)科学教案12-25
(必备)科学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