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水教案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6页例题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 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温习铺垫
1、口算
20×3= 0×6= 8×0= 24×3=
12×8= 12×4= 22×4= 300×4=
2、竖式计算
48×4= 320×5= 602×5= 540×3=
二、创设情境
秋季运动会即将拉开序幕,同学们为了取得优异成绩正积极准备着。为了咱们班的运动员在运动场上能赛出风格、赛出成绩,在运动会上,邱老师给运动员们准备了两箱矿泉水。(出示课件:师生到商场购物的情境,展示矿泉水的价格,每箱24瓶,每瓶3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老师需要准备多少钱呢?
三、自主探究 感悟新知
1、学生自己先独立尝试解决。要求每位同学认真读读想想,在练习本上解答出来。
2、小组进行交流
要求:每位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解法,其余同学要认真听取,并对其方法进行研讨。组长选一位同学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算法
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你的算法?
生1:我是估算的。要比120元多。算式是20×3×2=120(元)
生2:150元就够了。算式是25×2×3=150(元)
生3:先求一瓶矿泉水多少钱,再求一箱多少钱,算式是
24×3=72(元) 72×2=144(元)
生4:我的想法和生3的`一样,只不过列了综合算式。
24×3×2=72×2=144(元)
……
师:还可以怎样算呢?
4、小结: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棒。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帮老师算出了准备的钱数,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位说一说。
四、拓展应用 巩固提高
1、学校要求每个班选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三、四年级共有24个班,每人参加三项,一共参加了几项?
2、二年级参加了跳绳比赛,4人一组,每组一分钟平均跳65下,6个小组一共跳了多少下?
3、课堂作业:
(1)试一试1。学生在书上计算。
(2)试一试2。估算学校学生人数时,请学生讨论后再交流方法。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水教案 篇2
名称一:运水
目标:
能手提有重量的东西稳健地走路
材料:
在可乐瓶上打有一个个小洞眼,大水盆(嬉水池)
过程:
1.教师告诉幼儿:——“今天要给花宝宝浇水,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运水。”2.幼儿用塑料瓶装水。3.将自己装满水的瓶子提在手里,快步走到有花和树的地方浇水。4.游戏反复多次。
提示:
1.教师把水放在离花和树的位置远一点的地方,幼儿可多走一些距离的`路。2.此活动适宜在夏天进行。
名称二:击水袋
目标:
练习眼手一致地击打物品
材料:
将双层的塑料袋装入彩色的水挂在架子上。
过程:
1.引导幼儿来打“怪兽”。2.幼儿分别在挂有水袋的架子中,用拳头移动地击打水袋。3.教师可引导幼儿边击水袋边数数,自己击了几个。4.为幼儿的成功喝彩。
提示:
1.也可以用装入水的彩色气球替代。2.架子上挂的水袋要有高低之分,以更符合幼儿的实际需要。3.幼小儿童常有本能的防范能力,比较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个活动可以让幼儿的不满情绪得到发泄。
名称三:水帘洞
目标:
体验玩水的快乐
材料:
一根较长的橡皮水管,上面不均匀地钻了几个洞,并接在自来水龙头上。小推车、小滑车、小自行车若干
过程:
1.老师捏住水管的口,控制好水量的大小及水柱的高低,喷出彩虹状的水柱。2.幼儿在水帘洞下自由地来回钻。3.教师提示幼儿摸摸自己的衣服是否湿了,水是从哪里来?4.引导幼儿任意选取小车、长毛绒玩具、自行车在水帘洞下穿行。
提示:
1.此活动适宜少量幼儿一起进行,或用多根水帘柱,避免幼儿拥挤。2.活动最好在草地上进行,幼儿不易滑倒。3.也可以提供一些小伞、小雨衣,让幼儿在水帘洞下自由地穿行。
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会读9个生字,会写“可 石 办”三个生字。
2、理解“到处、渐渐”两个词,会用“渐渐”说话。
3、能感情朗读课文。
4、初步体会课文的主题(遇到困难,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揭题。
1、出示一幅图画,问: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图上画着谁,它在干什么?
2、板书课题,读课题,学习题中的三个生字“乌 鸦 喝”
这个题目中有三个生字,你能读吗?指名读,跟读。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三个字。
3、再次齐读课题,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想不想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解决生字的读音,指导读通课文。
三、品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句(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板书:渴 读准音,与“口”连在一起怎么读?怎么记住“渴”?再读这句话,“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什么意思?看幻灯片,说说乌鸦飞过哪些地方?连起来说说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飞过 ,飞过 ,飞过 ,飞过 。怎么读出乌鸦找了很多地方?学生试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2、乌鸦找到水了吗?(找到了),可是……(学生接着读)想一想乌鸦当时的心情怎样?(很着急)假如你是此时的乌鸦,心里会怎么想?读第三、四句,读出乌鸦的着急。
3、过渡: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齐读第二段。
4、乌鸦想了个什么办法才喝到水的,自由读第三段。
指名学生回答。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为什么不几个几个或一把一把地放呢?齐读这句话。瓶子里的`水渐渐地升高了,瓶子里的水真的能升高吗?播放课件。给“渐渐”找个意思相近的词,让学生用上“渐渐”说说刚才看到的景象。看幻灯片,用“渐渐”说话。齐读最后一句。喝到了水的乌鸦此时的心情又怎样呢?(高兴)。你能读出乌鸦的高兴吗?指名读,指导读,齐读。此时,你想对乌鸦说什么话吗?
四、回归全文,巩固生字。
1、小朋友也像文中的乌鸦一样聪明、可爱,课文学得非常好,现在老师和大家合作,再次展示课文的朗读,好吗?(女孩子读第一段,老师读第二段,男孩子读第三段。)写小动物聪明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的同步阅读《春天的图画》75页有一篇《机智的小羊》,请小朋友课外去读一读。
2、出示幻灯片,读本课所有带生字的词语,去掉拼音再读。
3、指导抄写生字:可 石 办
板书: 乌鸦喝水
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
水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xx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水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4、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再齐读。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一读词语。
问:有不懂的词语吗?简单的词语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其他词语放在课文里再讲。
5、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学习课文,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2、指名读一、二、三自然段。
讨论:
(1)小洁看什么看得如了神?
(2)“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小洁看到湖中映出的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她坐在船头上,游船在湖面上行驶,所以觉得自己又像在水里游。)
指导读一到三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两岸的风景怎么美,湖里的景象怎么美。
3、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讨论
(1)小洁吃完面包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可后来为什么又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呢?
(2)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景象不见了。“美丽的'景象”指什么?为什么不见了?(讨论后读有关句子)
(3)小洁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企盼什么?
(4)小洁跨上岸后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
指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读全文
小结:我们从小应该懂得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2、读读下面的词语,再读读带点的字。
清澈 卷起 波纹 跃起 丢进 镜子 变幻 表演 香蕉 企盼跨
二、识字、写字
1、重点教:澈、卷、演。
2、读读下面的字:皮、文、斤、去、分。
想一想上面的字加上什么偏旁是本课的哪个生字?
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3、出示卡片,独立分析下面的字形。“镜、幻、表、蕉”
4、书写生字。
三、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认真记忆字形。
2、听写本课生字。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波()坡()披()
盼()粉()纷()
赏()堂()
境()镜()
2、学写句子。
()的树上有()在()。
()的草地上有()在()。
()有()在()。
水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计算机显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总结板书】2、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计算机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屏幕显示季风区界线,并指出玉门】
【讲授】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实际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请同学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比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计算机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屏幕演示)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图】这是4月的云图,云带下方地区进入了雨季。5月,雨带将扩展到南岭地区,人们称之为“华南雨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风势力日渐强大,它已不满足困守在华南地区,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风的先头部队来到长江流域,冬季风势力较弱,摇着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请看6月的云图,云雨带到达长江流域,江南进入雨季。因为时逢黄梅成熟季节,所以这个雨带被称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当地谚语还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阴雨连绵常使衣物、食品等发霉,人们又抱怨地称之为“霉雨”。
【讲授】(屏幕继续显示)7月中、上旬,盛夏来临,海洋上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夏季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长江和淮河,继续北上。冬季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夏季风进入了华北地区,8月又占领了东北地区,控制了整个季风区。请看7月、8月的云图,这就是“华北、东北雨带”。
9月份,夏去秋来,夏季风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风是天一冷就活动起来,局势迅速逆转,夏季风南移,华北、东北雨带结束。请看云图,云雨带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风南下,势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结束。10月份,华南地区的雨季也结束了。前后不过一个月,到此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风争霸赛告一段落。
让我们来总结全年的季风活动。
【投影片】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提问】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屏幕显示】“中国干湿状况”图。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屏幕显示】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屏幕显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屏幕显示】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水教案】相关文章:
水的教案08-04
水教案07-30
《水》教案07-19
水世界教案07-25
水教案模板11-14
“奇妙的水”教案12-15
水是宝教案09-16
关于水教案12-02
《水的游戏》教案11-07
关于水的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