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正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自我评价纸口算纸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口算比赛
1、师:课前老师就听说我们二一班的'同学们数学计算能力非常棒,今天老师先准备了1分钟的口算题卡,想看看大家的计算能力到底怎么样?我们先来比一比好吗?
师: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自我评价纸,老师会结合同学们的课上表现,奖励给大家评价星星,这节课得到评价星多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准备一份小礼物,希望同学们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这节课上展示出来。
2、教师组织学生完成1组1分钟口算。
3、反馈计算结果。教师订正,学生自己判,统计全对、错3个及以下、错5个及以下、错5个以上学生数。
师:整体来看大家的计算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有的同学有点紧张了,没关系,老师不会通过这一次比试就对大家下定论,因为这节课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请全对的同学在自我评价纸上画2个星星,错题在3个及以下的同学画1颗星星。
(二)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8×3÷4= 6×8-5=
9×(6÷3)=7+(9-6)=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题目,分组完成。指名侧板书。(教师提前写好)
反馈学生做题情况,板书同学给订正,并总结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指名4人侧板书并订正。
学生自我评价。(作对的同学涂1颗星星)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例3:7×(7-5)(77-42)÷7
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和我们刚才完成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而且有括号)
师: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过了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中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我们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指示)像这样加减乘除混合并有小括号的算式,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也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计算顺序。
1、播放课件。(展示运算顺序)
2、学生学习情况反馈: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结合以前的学习你能试着总结一下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吗?
(学生试总结,教师课件出示完整过程及运算顺序,并板书)
3、经历完整运算过程,指名板书。
(算式条贴:(14+7)÷7 5×(16—9)
师:老师这有两道题,你选择其中一题,来试着算一算写在答题纸上。
(1)学生选择试算,指名板书两题。
(2)学生口述运算顺序并订正。
(3)学生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师:同学们又了解到了一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学们你们都得到多少颗评价星。随机抽取学生问。选取得星多的同学到台前教师送一个小礼物。
师:同学们你们想得到惊喜吗?那老师就再给大家制造一些机会,我们来做一些练习。同学们要加油了!
师:下面的活动同学们要涉及到和小组同学合作。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吗?(课前分好)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12-5)×3 48÷(8-2)
34-(28-13)6×(7+2)(88-56)÷8
1、学生任选一题说说运算顺序。(全部说一遍)
2、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两道题目。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2个算式,独立完成,后小组完成订正。反馈各组学习情况,教师巡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师:刚才我们以各种形式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练习。从反馈情况看大家掌握的还不错。看看自己的评价表,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样的运算因为有了小括号,就改变了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看来小括号的作用还真是不小。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两人一组,自选一组题目完成并互相订正完成,进行自我评价。
师:同学们在合作学习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合作的也很好,尤其是****组,这组同学在自己的评价纸上再加一颗评价印章,希望其他组继续努力。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混合运算计时自选练习。(准备一组练习题)
为学生准备一组混合运算练习题,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练习。遇到问题可以请同组同学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老师会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大家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加上评价印章。
(五)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 — × ÷()}使等式成立
2 2 2 = 2
要求:1、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到哪些填法?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本组想到所有填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发给各组1个纸条,便于各组记录所有填法)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总结评价印章情况,颁发神秘惊喜。
2、同学们谈感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1、解读题意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
2、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 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 4 )份。
3、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 )份。 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 )组。 12里面有6个2。
2、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24
二年级数学下册的优秀教案09-1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8-23
二年级下册数学辨认方向教案10-09
青岛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1-07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7-19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辨认方向06-06
小学二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