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社会》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
(一)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自查、调查、访问,了解身边的人(包括同学、朋友、家长、老师甚至陌生人等)曾经有什么不诚信的行为;准备几个有关诚信的故事或几条格言。
(二)教师准备
收集古代、现代有关诚信的故事;准备几条有诚信格言的条幅。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思考并认识诚信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2.以诚信为标准反思和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找出差距与不足。
3.牢固树立做诚信人的信念。
教学结构
1.导入: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或《曾子杀猪》等。
2.汇报:课前采访的身边的人的不诚信的行为表现。
[1]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的人和事。
[2]发生在家里的不诚信的人和事。
[3]学校、班级里不诚信的人和事。
3.讨论:不诚信的危害。
4.解决问题:给同学写建议;送格言;与“诚信”握手,争当“诚信星”。
5.,布置课后练习
六、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深情并茂地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
(二)汇报、讨论采访与调查的结果:课前采访的身边的人的不诚信的行为表现。
[1]组长汇报课前布置的采访、调查等情况。
妈妈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感到骄傲。
我也想起了这样一段话“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整个星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树叶可以倾倒整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掀起整个海洋。”
[2]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的人和事
诚信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什么事给你印象最深刻?
过渡:这是发生在社会上的不诚信的事例。那么,在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呢?
[3].讨论:学习上不诚信的危害。
(1)学生上台讲古今中外严谨治学的故事。
(2)小组交流、讨论考试作弊的危害性。
(3)学生代表陈述自己的看法。
(三)、阅读课本,了解图意
看书上的插图,谈谈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看法?
乐乐遇到了什么事,他是怎么处理的?你有什么看法?
假如说你跟别人真承诺了一件事,经过一段的思考你反悔了,发现这件事不对了,这时候你还去做到吗?
假如你对他承诺的事是错的,不能做的.,你得讲哥们义气,你还得去?
还要去,去跟他一起做那件坏事?
噢,那我明白了,所以说“说到了做到,承诺了兑现”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诚信的、美丽的故事。诚信,说它大,大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说它小,就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我们不用喊那么高的口号,其实我们身边的小事真能做到“说到了做到,承诺了兑现”,“是真理去坚持,是谬误去斗争",就是好样的!
(四).提高认识见行动
(1)写格言,送格言
同学们课前准备了一些有关诚信的格言,也有的人创作了格言,要送给好朋友。下面大家先交流一下。
你想把这句话送给谁?
(2)尝试给同学写建议
老师分发精美的小卡片,针对同学平时的言行,写一写你的建议,提出你的希望。然后,把卡片郑重地送到对方的手中。
(3)与“诚信”握手,争当“诚信星”,制作“诚信卡”
为自己列出“清单”,请同学督促自己今后要做到的条款。如果都能做到了,就给自己帖上“诚信星”。
(五).,布置课后练习
1.教师:
诚信的品质要从小培养,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用诚信来要求自己,也用诚信来要求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其他身边的人,并做到持之以恒。
2.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自己的“诚信卡”,征求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督促。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34~35页。
〖教学准备
教师要阅读和准备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如果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可能那么及时,不可能尽如人愿,或旱或涝,没有定数。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受自然降雨的控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做“靠天吃饭”。如果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完全由人利用灌溉来控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于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3.探究活动一。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通过探究知道:岷江经常洪水泛滥,2000多年前,秦朝的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都江堰。利用建在江中的“鱼嘴”“飞沙堰”“金刚堤”对岷江进行“三七分水”,平时七成水流进内江,用于保证浇灌成都平原的田地;三成水从外江流走。遇到岷江发洪水,利用鱼嘴附近的闸门进行“倒三七分水”,三成江水流进内江用于灌溉;七成水从外江泄洪,使得成都地区旱涝保收,造就了一个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直到今天都江堰仍在继续为人类造福,所以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我们为祖先的伟大创造而感到骄傲。
4.探究活动二。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通过探究知道: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干旱少雨,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表流动,会很快地从干涸的土地上渗漏掉,或被强烈的阳光蒸发掉。所以,新疆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在戈壁滩上运输和使用水源的地下暗渠工程―――坎儿井。正是有了坎儿井,才可以减少水的损失,以便用到最需要的农田里,正是这一古代就创造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在因为干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滩上,才创造了一个个神奇的绿洲。
5.教师。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给教师的建议
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或者在黑板上绘制都江堰和坎儿井的示意图。
〖建议
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参与和关注程度。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习从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等角度,去判断、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尝试多角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学会积极乐观地思考和对待事情,学会宽容、欣赏他人,做一个快乐地儿童。
教学重难点:引导孩子能了解他人地心情和感受,学会理解和宽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了解学生在生活重地困难和烦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假如我是他
一、导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一起做游戏,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吗?
二、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谈谈当时的心情和情况。
三、提问:假如我们换角度想一想,结果会怎样?同学们进行讨论。
讨论后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意见。
四、讨论分析发生冲突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从讨论中明白从他人的心情、感受和想法出发。采用换位思考的判断和选择方式。
活动二了解人的情绪
课前准备:纸、剪刀、笔、胶水或浆糊等
活动过程:学生画出情绪化的脸部表情。
讨论:
A、什么时候你感到骄傲?(高兴、愤怒、悲伤、孤单等)
B、你怎么知道他人感到悲伤。(生气、尴尬、悲伤、孤独、厌烦等)
情感体验:学生回忆同学交往中遇到的快乐事与伤心的事,并能讲述当时的心情。
五、小结:我们在生活中应尊重同学的选择,了解别人的心情和感受,相互包容和理解。
第二课时
活动三:他为什么生气
活动目的.: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怎样对待别人的过失和失误。
一、图上的事例
讲述图上的事例:李勇的妈妈下岗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李勇心里是什么心情?当同学们帮助他,他为什么不高兴?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场,体会李勇的心情和感受。
二、思考:
1、当自己的心情不好,或遇到麻烦时,自己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
2、如果别人在旁边议论自己,自己会是怎样的感觉?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同学们,如果我们关注新闻报道,就会发现,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瘟疫……它们像凶残的魔鬼,肆虐地摧毁人类的家园,甚至会奔走人们宝贵的生命。那么当灾害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二、教学活动
活动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种自然灾害展开专题研究。
活动一:地震灾害
1、让学生用文字描述或图片展览的方式介绍地震发生时会出现的情况。
2、地震大事记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先让学生借助资料,用列表的方式编写地震大事记,然后用表格或图片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数字统计。
(2)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事例、亲历者笔记等,感受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创伤。
3、指导学生阅读《地震带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自己的家乡是否位于地震带上。
活动二:洪水灾害
1、引导学生阅读《河流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有重大洪灾隐患的国家。
2、教师可参与“资料库”,或收集有关资料,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洪水灾害,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洪水频发的国家,以及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3、在认识洪灾危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除客观原因外,人为对植被、河道的破坏是重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除此这外,学生还可以说说其他常见的自然灾害。老师可展示课本P39图片,让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有一个初步认识。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1、让学生说一说本地存在哪些自然灾害,其中频繁发生或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教师确定几种自然灾害作为学生调查的问题。
2、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成员担任组长。根据课本P40的调查提纲,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1)确定调查内容。调查哪种自然灾害?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和危害有哪些?本地采取了哪些防灾和抗灾的措施?
(2)确定调查方法和组内的分工合作。谁负责访问?谁负责查找图片和文字资料?谁负责到实地进行考察?
(3)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填写调查表。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地实际认识交通标志规定和标线。
2.通过对本区的观察,发现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3.通过会让学生知道汽车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环境节约上。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出行的同时,也的确带来了不少问题。课前同学们就交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谁愿意汇报你的调查结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二、活动一交通问题——堵车
1、师:你说的问题是堵车。(板书)
(1.)堵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方便呢?学生举例说明。(课件出示图片)(2.)关于这个问题还有谁有补充?
2、师:造成堵车的原因你找到了吗?师板书
3、师:既然找到了原因,我们总可以解决了吧!学生讨论发言。
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二、组织教学
三、活动二交通问题——车祸
1.师:你们课前找的资料真齐全,其他的同学你们还找到了什么交通问题呢?
2.师:车祸(板书)多么可怕的交通问题。在你的'周围发生过什么车祸吗?
3.学生举例讲述。师:当时你看到这样一个场面心理是什么感受?
4.师出示图片及相关数据。
5、师:造成车祸的原因你找到了吗?师板书
6、师:既然找到了原因,我们总可以解决了吧!学生讨论发言。
四、活动三交通问题——汽车污染
1.师:你们还调查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噪声污染尾气污染汽车污染是交通的一大问题,其中噪声污染、尾气污染更是影响我们的生活。说说它对你平时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面对带给你的影响你想如何解决?
2.学生汇报,师出示数据(出示课件)
3.小实验:我们来做个噪音实验好吗?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
4.全班汇报交流感受,找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五、活动四:交通督察员
1、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了解到现在的交通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课前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祝贺你们!面对交通出现的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要依靠我们的聪明才智一一解决,有没有信心!请做一回交通督察员,在小组内和你的伙伴交流,把出现的交通问题想办法解决,在纸上写出你的金点子吧!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
4、师小结。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干部应通过选举产生,了解民主选举的一般程序。
2、懂得选班干部的标准和干部的职责。知道人人都有选举权,选举中做到公平、公正。
3、懂得当干部只有为大家服务的责任,没有特殊权利。
二、教学准备:
1、《少先队队章》
2、多媒体
3、直尺列表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我们心目中的班队干部
1、我喜欢的小干部
1)参照教材第23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五年的学校生活,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干部,并写在黑板上。
2)根据大家的发言,全班同学交流、研讨:什么样的小干部是大家所喜欢的,应以什么标准来选干部?并说明理由。
2、模拟活动:假如我当班干部
1)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结合班里的初阶,写一篇“假如我当班干部”的“竞选宣言”。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竞选宣言”。
3)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进行发表对他们的“竞选宣言”提出质询。
4)全班评出最佳“竞选者”。
第二课时 怎样选干部
一、谈话引入,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是在红旗飘飘下成长的少年,在学校的阳光下,我们加入了光荣的少先队组织。我们的小队,中队每期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大家受益匪浅,终身难忘。我们的每次活动,都离不开队干部的精心组织和安排。那么,少先队干部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话题——怎样选干部。
二、 探究学习
1、多媒体出示插图,指导观察。
2、学生自学交流。
3、师小结:选举的一般程序:
个人自荐——队员推荐——队员无记名投票——兼票员统计票数——公布选举结果
4、为什么要这样选干部呢?可不可以老师自己指定?
出示队章的有关内容,看看少先队章是怎样规定的?
5、我喜欢的小干部是怎样的人?
讨论:谈谈自己选干部的标准?
(1) 结合自己学校的学习生活,把你喜欢什么样的干部写在黑板上。
选干部的`标准
对的打√ ,错的打Х
(2) 根据学生发言,全班交流。
讨论:什么样的干部是大家喜欢的?应以什么标准来选干部,并说明理由。
(3) 在干部选举中,我们每个同学都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我们怎样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呢?
学生交流选举中可能遇到的现象。
如:投选票…… 不公平,不公正
凭关系…… 不公平,不公正
投自己…… 可以
这些同学是否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你们在选举班干部时是怎样做的?你们对干部选举有和建议?
三、 交流活动
同学《干部轮岗大家谈》,按下列条件全班同学分类站列。
“赞同轮流当干部”:
“赞同选举产生干部”:
“其他条件的”:
用民主的方式推选一人发言,引导思考:“轮流当干部”和“选举产生干部”的利和弊。
四、 总结。
第三课时 当干部为了什么
一、 谈话引入
师:我们的班干部是全班同学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他们办事公正,有能力,有责任心,他们担当了班级小主人,老师小助手的作用,功不可没。那么,当干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二、 探究学习
1、首先看看课文中这些同学的发言,列表分析。
当干部可以管同学……
当干部是帮老师做事的……
当干部是多为同学做满意的事………
当干部可以保送读书……
分析以上列表是否对集体,对大家有利。
2、你认为当干部是为了什么?列表说明。
3、小结:
当干部的动机要正确,当干部不是为了实惠,而是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次为大家服务和锻炼的机会。
4、当上干部,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呢?
出示多媒体:文中的图文,讨论分析。
(1)我们是好朋友,忘记写了,就通融通融吧( ),不讲原则
(2)怎么那么凶,不就是个中队长吗?( )
(3)体育委员,我们几个女生想借一下乒乓球拍,班里就一副,既然归我保管,我要先玩( )。
(4)为大家,班干部没有特殊权利。( )
小结:班干部是大家选举的,只有为大家服务的职责,没有特殊的权利。
三、 拓展
1、 请班级干部谈谈自己当上小干部后的想法和做法。
2、 我了解的一些干部的想法和做法。(不涉及姓名)
3、 每人给自己班级的干部写一段话,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是称赞,鼓励等。亲自送给班干部,相互交流。
四、 模拟活动:假如我是班干部
(1) 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结合本班实际,写一篇“假如我是班干部”的“竞选宣言”
(2) 在组内交流。
(3) 小组推荐在班上演讲,全班同学针对他的“竞选宣言”提出意见和咨询。
(4) 评出最优“竞选者“
五、 总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干部就是火车头,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认真履行自己干部的职责,就能锻炼自己,健康成长,从小当好小主人,把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名副其实的合格人才。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
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
〖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为写家史所做的准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并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说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照片中人物的年龄、衣着、容貌、家庭成员数量等的变化入手谈感受,可以结合下面的`历史年表,让学生估计每幅照片拍摄的年代,根据历史年表列出的国家大事,想像照片中的家庭生活在哪个年代。
3.讲解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7页的课文,教师说明:“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像小文那样,为自己的家庭编写家史。要编写得好,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教科书上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资料、完成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第27页豆博士的话。
5.。教师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完成家史的学生,请他们课后继续完成。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3、体验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伙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行为和方式。
2、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恰当的行为和方式与同学交往。
教学过程:
(一)、平等对话,走进“友谊之树”。
1、导入。你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有什么感觉?
2、将一棵“大树”贴在黑板的正中,并写上“友谊之树”。
3、请学生说说和伙伴之间曾发生过哪些美好的事情?
(二)、真实体验,拯救“友谊之树”。
1、实话实说,直面矛盾
(1)、(板书课题:学会友好相处)小品表演。
(2)、请学生说说曾经与伙伴闹过的矛盾。
(3)、请大家讨论,他们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让学生将自己组讨论的.要点写在剪成的黄叶、坏苹果形状的纸上,再让学生把他们贴在友谊之上。
(5)、。
2、真情对对碰,化解矛盾
(1)、拯救友谊之树。
请各小组选一个案例,先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确方法,然后将解决办法写在“绿叶”、“红苹果”上。
(2)、出示课前调查情况,让学生讨论解决。
(三)、情感升华,互送友谊卡。
1、教师。
2、念卡、送卡。配音乐《永远的朋友》。
《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俄罗斯的社会概况、人民的生活。
2.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理解。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96~97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有关俄罗斯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透过格林和安徒生的家乡,我们了解的只是部分欧洲的状况。其实,还有一个国家在欧洲占有很大的面积,这就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2.识图练习。在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上查找俄罗斯的位置和范围。
3.阅读与探究。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4~45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图片。教师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也给学生。
思考:(1)俄罗斯的国旗、国徽有什么含义?(2)俄罗斯有怎样的气候特点
(4)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有什么特点?(4)俄罗斯著名的'大城市圣彼得堡有什么特点?(5)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文化技术、社会经济等方面有什么突出成就?
4.交流与讲解。让学生根据前面活动充分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给予补充和讲解。
5.自由讨论。教师引导:“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有着长久的友谊和交往,同学们可能也知道一些有关的情况,大家可以交流一下。”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并且给予必要的补充与纠正。
6.教师,布置家庭作业。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准备好有关俄罗斯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的图片和资料。
2.要准备好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
3.教学中对俄罗斯的介绍,不要搞成地理知识介绍,也不要面面惧到;只要侧重与比较简单的社会状况、特点和俄罗斯在科学技术、文化技术、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就可以了。
家庭作业
预习与探究关于北美洲的社会状况。
建议
就学生对俄罗斯的了解程度给予口头。
【《品德与社会》教案】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案08-01
品德与社会教案10-3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案10-29
实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案四篇10-14
实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案4篇10-08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合集6篇12-16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汇编六篇12-14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五篇09-01
《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合集8篇08-03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案合集六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