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教案

时间:2021-09-27 10:13:40 教案 我要投稿

《计算器》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计算器》教案

《计算器》教案1

  目标:

  1、能辨认出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能将数字有序的排列。

  2、帮助幼儿知道计算器是一种方便的计算工具,并能了解一些其他的计算工具,激发幼儿对计算的兴趣。

  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按照0-9的顺序排列

  准备:

  计算器、0——9的数字卡片,放大的计算器样板

  幼儿操作的计算器纸样、数字卡片、糨糊

  过程:

  一、引出计算器。

  出示计算器

  老师请来一位好朋友,它想为小朋友表演一下它的本领,老师演示使用计算器。

  二、简单的认识计算器。

  1、初步了解计算器的各个版块。(功能键 显示屏 运算符号键 数字键)

  2、辨认数字键上的数字0——9,说说数字排列的规律

  三、 请幼儿做做计算器

  请幼儿按照计算器上0——9的顺序,摆放数字卡。

《计算器》教案2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难点是用交换键输入数字.关键是掌握计算器功能键的用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这一小节的教学需要注意:

  1.目前在国内市场上,能见到的科学计算器的型号很多,这些计算器的功能基本相同,在面板的设计与使用方法上大同小异,因此如学生已有了某种型号的科学计算器,不宜要求学生再买学校决定集体选用的某种型号的科学计算器(例如教科书上介绍的CZ1206型科学计算器).教学时宜突出这类计算器的共性,并注意对拥有不同型号计算器的学生的个别教学.

  2.对计算器的介绍应随着知识的学习逐步进行.

  在本章里,只要求学生会用它进行五种代数计算,而其他计算可暂不涉及.关于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由于涉及的知识过多,编排上与教材上的知识学习顺序不同,不易读懂,可让学生暂时不读.

  3.教科书上的前5个例题,主要涉及数的四则运算,在安排上由简到繁.例1是两位数的加法,说明如何输入一个数据:例2是三位数的减法,出现了运算结果为负数的情况;例3是带有小数的乘法运算,说明如何输入一个小数;例4是小数除法运算,涉及负数参与运算的情况;例5是加乘混合运算,说明计算错也能先乘除后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

  2.会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

  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的计算;

  难点:乘方和开方运算;

  教学过程:

  1.计算器的使用介绍(科学计算器)

  2.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2)51.7×(-7.2)

  解(1)

  ∴(-3.75)+(-22.5)=-26.25

  (2)

  ∴51.7×(-7.2)=-372.24

  说明输入数据时,按键顺序与写这个数据的顺序完全相同,但输入负数时,符号转换键要放在数据之后键入.

  例2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解(1)

  ∴(-0.45)5≈-0.018

  (2)按键/显示

  说明不同的计算器,显示器所能显示的数的数位不尽相同,一般地最多能显示10个位数,如果题目没有给出特别要求,计算结果就保留4个有效数字.

  例3用计算器求值

  (1)(-6)2 (2)-62

  解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2.35)×(-0.46)

  答案1.37.82.1.0813.141.670;4.-8.0095.7.617

《计算器》教案3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先让学生讨论“在计算器上,怎样按出买铅笔的钱数?”通过交流,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按法,再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试一试则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第2题是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

  练习九第6题和第8题是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第9题是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在计算器上按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会使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2、让学生在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超市购物过吗?昨天晚上李芸同学也去超市购物了,想看看她采购了些什么吗?(出示购物单)

  2、 提问:

  (1)从购物单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2)你能算出李芸买这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吗?应该怎么算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要把这么多的小数加起来,如果笔算,你感觉怎么样?

  3、 揭题:在生活中,有时遇上比较多个数的计算或大数目的计算时,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帮忙,这样就省事多了。今天我们就利用计算器来计算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从而自然地引出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内容,简洁而直切主题)

  二、 运用计算器计算

  1、 获得简便按法。

  (1)提问:你还记得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吗?想一想买铅笔的钱可以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他们的按法)

  (2)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按出0.80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方法一:按照0.80的次序在计算器上一一按键。

  方法二:0不按,直接按.和8。

  (3)比较:你喜欢哪种操作方法?为什么?

  (4)教师小结:在计算器上按数时,有不同的方法,虽然结果相同,但运用简便的按法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

  2、 计算器计算

  (1)谈话:现在你能运用计算器算出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2)学生操作计算器进行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3、 交流操作感受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计算器计算出了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在计算器上操作时你有什么体会呢?你觉得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说说操作的注意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操作时读数、按键的细心。

  (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注重有序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讨论“怎样按出买铅笔的钱”——交流按法,获得“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用计算器计算“小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学生在一个有序、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到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活动中来,并获取了相关的本领,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三、再次操作,熟练运用

  1、 完成“试一试”

  (1)教师谈话:如果李芸付出100元,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元呢?(出示试一试)

  (2)学生列式,用计算器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列式计算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可以直接利用例4的计算结果计算也可以用100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4)检验。

  提问: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样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后就让他们再利用计算器来进行检验。

  (继续利用例题的情境巧妙追问,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并注重让他们养成检验的学习习惯。)

  2、 完成练一练1。

  (1)谈话:现在大家都能利用计算器来快而对地计算题目了吗?

  (2)出示题目,学生各自独立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换核对。

  (3)反馈学生计算情况。

  教师注重让学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养成仔细看题、操作的好习惯。

  3、 完成练一练2。

  (1)谈话: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个小数相加减,如果三个小数相加减,你还能算得又对又快吗?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赛一赛。

  (2)学生操作计算器

  (3)反馈计算结果。

  表扬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针对有错误,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正确操作方法,还得让学生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提高操作计算的速度,因而以上的练习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并注意让学生对自己计算错误的反思,形成仔细、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巩固应用

  1、 练习十九第6题。

  (1)学生读题。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4)教师提问:根据题目里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吗?

  (5)学生提问,教师选择部分板书,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2、 练习十九第8题。

  (1)出示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表

  先让学生观察表,说说在表中看懂了些什么?再提问:上月结余是什么意思?收入与支出又各是什么意思?

  (2)示范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教师提问:9月1日小明缴费后还有多少余额呢?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填入表格,汇报核对结果。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填写好表中9月2日到9月10号的金额。

  (4)汇报反馈填写结果。

  教师注重针对其中9月5日的余额、9月7日的余额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确是怎么算出来的。

  (5)思考:最后合计这栏各要算哪些部分的合计?各应该怎么算?

  (6)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汇报核对。

  (以上两个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 练习十九第9题。

  (1)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计算器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规律。

  (2)出示题目,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3)汇报答案,教师板书结果。

  (4)观察规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三个题目以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5)独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

  学生根据前三题得数的规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

  (此练习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既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推理等能力,又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对数学学习的盎然兴致)

  五、全课总结

  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可以同桌交流或全班交流)

  六、思考题

  可以先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

  (1) 假如只是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那得数比正确结果怎么样?

  (2) 假如只是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那么得数又有什么影响?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题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思考题的设置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计算器》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是本册书新增加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计算器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是历史的必然。计算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使用计算器,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中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教材只通过一幅计算器的外型 结构图,逐渐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使学生学会这些按键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是计算器的具体应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例3是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具体实践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告诉学生操作步骤和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法建议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适合采用尝试法或者实验法。在教学计算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计算器,通过尝试,逐渐掌握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等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算例1,订正时要强调数字的输入方式(先输入高位数字),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练习。教学例2时,要注意与例1对比。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交换律,所以在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调整按键顺序,分布进行运算。教学例3时,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观察:例3和例2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思考:还能不能利用交换律运算?第三步验证结论: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虑方法:怎么办?需要应用什么按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清除数字键的作用,并学会应用。

《计算器》教案5

  教学内容:练习课,课本第28页到32页练习三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读、写亿以上的数。

  2.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从而感受有些题目用简便方法比计算器还要快一些。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计算器,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回忆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和改写方法。

  学生相互启发、补充。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教材第28页的第5题。

  (1)投影出示,读题。

  (2)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

  (3)教师有针对性地辅导。

  3、写出下列各数。

  (1)一亿三千八百万写作:()

  (2)四亿零八十万七千写作:()

  (3)六百亿九千零二万写作:()

  (4)一千零二亿零二十万写作:()

  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1)300000000 =()亿

  (2)2800000000 =()亿

  (3)80200000000 =()亿

  (4)50000000000 =()亿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第15题

  (1)四人一组,分组游戏。

  (2)讲明游戏方法

  每人用数字卡片摆出一个多位数,其他三人分别读一读。

  (4)反复摆、读,交流自己的读数的方法。

  2、把下面相等的数用直线连接起来。

  2045000000七亿

  32100000000七十亿零八百零五万

  700000000三百二十一亿

  350070000二十亿四千五百万

  7008050000一百零三亿

  10300000000三亿五千零七万

  3、用3、6、0、0、0、0、8、9、这八个数字,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不读0的数。()

  (4)约等于1亿的数。()

  (5)改写成8369万的数。()

  4、教材第30页第13题。

  5、教材第31页第14题。

  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6、教材第32页的第19题。

  (1)看清题意,说说自己的想法。

  (2)集体口算结果

  (3)出示题目的下部分。

  (4)看看结果是否合理,分析一下错误原因。

  (5)计算出精确值进行验证。

  (6)谈谈做题感受。

  说明:这第二课时应是第十一课时,而上一课时“1亿有多大”的活动课应是本课时。

《计算器》教案6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估算。

  (1)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

  ①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

  ②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2)举例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各应怎样进行?

  ①加法估算是把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和。

  例如:1586+3769≈6000

  ②减法估算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差。

  例如:5160-3178≈20xx

  ③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把另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

  例如:816×3≈2400

  b.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例如:816×33≈24000

  ④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

  例如:8632÷3≈3000632÷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把被除数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

  例如:538÷62≈9(538≈540,62≈60)

  898÷31≈30(898≈900,31≈30)

  (3)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预设

  生1: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实际。

  生2: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制作物品要用的原料要估大些。

  生3:估算座位能坐多少人要估小些。

  ……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1)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组内交流计算器各键的名称及作用)

  (2)教师读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一个按键,一个观察、指导,每完成一道题就进行交换,教师随机出题,集体订正答案)

  (3)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①如何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a.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b.观察算式特点及计算结果找规律。

  c.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规律。

《计算器》教案7

  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

  第4课时: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按键顺序

  教学准备:同种规格的'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遇到困难,亟待解决)

  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

  山西420.5内蒙古596.2辽宁875.4吉林705.5

  黑龙江746.8江苏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6

  福建972.2江西575.1山东831.9河南426.3

  湖北582.2湖南685.7广东1065.5广西554.6

  海南699.3重庆523.2四川538.4贵州316.4

  云南411.6西藏254.4陕西441.0甘肃328.4

  青海337.8宁夏458.1新疆340.3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小组合作交流)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5分钟,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内容: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3.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见下图2。根据图表,求平均每个学生做对了几道题?

  4.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

  (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

  (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根据给定信息,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从所给统计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数据的加工与整理。

  3.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计算器》教案8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2.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较复杂的两步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 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了解计算器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教学难点:

  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M+和MR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激趣复习引入。

  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这其中要用到大量精确的计算。当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时,都需要用到什么?

  (引出计算器。)

  2. 复习旧知。

  师:现在请大家用上节课学的知识帮神舟六号算一算。

  (神舟飞船绕地球一周需要5400秒,行程43200千米,飞船每秒航行多少千米?)

  3. 学生独立按键计算,复习巩固旧知。

  4. 新课引入,使用计算器计算(二)。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使用计算器。

  [说明: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一步计算的方法——只要按照算式中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键,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通过神舟六号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探究两步计算的按键操作方法。]

  二、自主探究

  1. 出示主例题。

  师: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神舟六号实物巡回展览也到过上海科技馆,你们去看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上海科技馆举行神舟六号展览,数万名热情的上海市民前来参观。开展第一天就接待了15370名观众,第二天接待了10867名观众,第三天接待了11309名观众,前3天上海科技馆共接待了多少名观众?

  列式:15370+10867+11309=

  2. 学生自主学习。

  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在学习单上完成按键顺序表。

  3. 集体小结

  按了第二步的加号,就出现了第一步加法的计算结果26237,然后按11309,结果就出来了。 两步运算比一步运算增加了一步,当计算第二步运算时,我们还要在计算器上再接着按第二个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说明:探究用计算器进行两步计算和一步计算的区别,计算同级运算的两步运算并不难,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难度,只需要依次按键就可以了,这一新授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 学生独立完成P53的例题。

  5. 夺星任务

  89721-34796-432157421+83694-3786297146÷42÷257728×54÷504

  三、感悟探究

  1. 出示:6789-112×53。

  师:这也是一道两步运算,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这题吗?

  [说明:探究不能从左到右直接按键计算的两步计算,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学生可能产生多种方法:可以先计算乘法的积,记在纸上,再用6789减去这个积,得出最后的差;也有学生从左到右按键,得出错误结果。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则指点学生产生用计算器的功能键帮助我们计算的想法。]

  2. 学生尝试、质疑。

  师:我们能不能使用功能键,让计算器自己记下这个积,使计算方便呢?

  3. 老师操作,学生观察。

  [112] → [×] → [ 53] → [ M+ ]→ [ 6789] → [ —] → [ MR] → [ =]

  师:我多按了哪些键?你能在计算器上计算自己试试看吗 ?

  4.小组合作,边实践、边讨论: 按了M+和MR后屏幕上发生了什么变化?M+、MR有什么作用呢?

  5. 得出结论,看书验证。

  M+是累加键 它具有储存的功能;MR是存储数呼出键 它具有呼出的功能。

  师:在计算器中有一个记忆库,在计算四则运算时,可以将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按M+储存起来,当需要时,再按MR呼出。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6. 独立尝试用功能键计算:54145÷(454-369)= 友情提示:(请在做完一题后,用MC清除屏幕)。

  [说明: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用计算器计算简单的两步运算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在最后的层次,拓展他们的认识,让学生探究用计算器的功能键M+、MR来计算不能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在课本第66页整理与提高这一单元,也出现了这样的不能从左到右计算的两步题目,而且课本介绍了很多的功能键,让学生有所了解对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计算器》教案9

  单元分析

  教学使用计算器的主要目的,一是进行较大数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苏教版教材在整数四则计算(口算、笔算、估算)和混合运算的教学结束后,适时安排使用计算器的教学,能较好地实现这两个目的。

  本单元的计算内容分三段安排,依次是初步了解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两步计算)。探索规律的内容结合使用计算器进行一步计算和两步混合运算分散安排。在单元结束时,有一次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

  1? 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

  计算器在生活中已经比较普及,很多学生都见过计算器。教材结合两张购物的照片,让学生知道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计算器的兴趣。

  学生拿到计算器都急于玩一玩,也急于告诉同伴自己对计算器的一些了解。教材在简单介绍计算器上的显示器和键盘之后,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通过玩,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键。首先是找到开机和关机的键,试一试怎样开机、怎样关机。再摸摸、按按其他的键,并相互交流各人初步知道了哪些键,有什么作用。在这个教学环节里,着重认识0~9共十个数字键,+、-、、四个运算键以及让计算器显示得数的等号键。学生了解这些键的功能后,就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

  2? 由易到难,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00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一步计算。例题中的38+27和3018都是较小数的计算,这里选择较小的数有三个原因,一是较小的数能很快输入计算器,不容易输错数字;二是这些题都能口算,可以验证计算器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从而对计算器产生信任;三是能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比较省力。想想做做里有较大数的四则计算,包括学生以前没有进行的四位数加、减计算,三位数乘两、三位数,多位数除以三位数等。通过这些计算练习,能够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第102页例题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计算器功能不完全相同,有些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有些计算器不能识别。例题立足于使用没有识别运算顺序功能的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指导学生按运算顺序在计算器上分步计算。第一步先算式题中的乘法,并把积记录下来;第二步再按清除键消去计算器上前面的积后,计算式题里的减法,得到最后的结果。至于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安排在试一试里让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器计算。对于能识别运算顺序的计算器,教材通过第102页的底注告诉学生,可以根据算式的书写顺序直接按键,不必按运算顺序按键。

  3? 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是合情推理。教材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许多成组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同组算式中的规律。如第101页第4题: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 11111=

  = 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发现规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

  发现的规律可以在交流中讲出来,也可以通过接着再写几个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表现出来。如果让学生讲述发现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大致说对了就可以,并且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在上面的一组算式里,要引导学生发现这样一些规律: (1) 各道题的乘数分别是1(一个1)、11(两个1)、111(三个一)、1111(四个一)、11111(五个1),依次增加一个1,所以下一道算式应该是111111(六个一)相乘。(2)各道题的积依次是一位数、三位数、五位数、七位数,接下去的算式的积应该是九位数和十一位数。(3) 各个积的最中间的一个数字依次是1、2、3、4,接下去的算式的积的最中间一个数字肯定是5、6。(4)从第二个算式起,积的最中间数字的左右两边分别是1和1、12和21、123和321,左右两边的数字是对称的,接下去的算式的积的最中间数字左右两边肯定是1234和4321、12345和54321。同一种规律也可以不同的表达,如1234321的前半部分各位上分别是1、2、3、4,逐位多1,后半部分各位上分别是3、2、1,逐位少1。

  4? 通过推算,体会一亿有多大。

  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里的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三个栏目有相同的学习方法,都是从较小的、能操作的、易理解的数量开始,通过一步一步推算,得出数1亿本练习簿用的时间、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长度、1亿粒大米的重量。在具体情境和推算活动中体会1亿有多大,能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算是在表格里进行的,练习簿的本数、小朋友的人数、大米的粒数的末尾每次添上一个0,相应的时间秒数、长度米数、重量克数也同时在末尾添上一个0。学生进行这样的推算并不困难,只要细心些,不漏写或多写0就可以了。如果把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一边推算,同时读一读写出来的数,能减少错误。

  完成推算以后,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把数1亿本练习簿用的秒数换算成大约是3年时间,把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的长度换算成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把13亿粒大米的克数换算成可供一个人吃大约223年。通过这些换算,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体会就丰富了、具体了。如果有学生在进行14000000040000000的计算时,想到把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相同个数的0也是可以的。这个知识本册教材的前面已有安排,如42和4020的商相同,408和40080都商

  总之,使用计算器的教学不单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

《计算器》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二、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 +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导学单。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

  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四)比较练习

  1. 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

  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 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五)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六)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七)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八)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4041页第4、5题。

  提高题

  下面有两个小数。

  a=0.000125 b=0.0008

  19970 20xx个0

  试求a+b、a-b的结果

  (九)家作

  1.《课课练》第45页第一(2)、二题。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布置其他数学课外阅读材料。

《计算器》教案11

  科学活动:

  认识电子计算器

  设计意图:

  一天,班上小朋友带来一块手表,上面有计算器,引得好多孩子都围上去议论,都想要玩玩。看到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兴趣,我决定设计这个活动,让孩子了解计算器的功用及操作方法。我利用孩子们对计算器有强烈探索意识的现象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电子计算器”。

  在设计这个活动中,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有的知识经验,将操作、游戏、讲述溶为一体,并扩充了人类计算的发展历程,给幼儿一个有关计算的完整印象。

  首先,了解计算器的外形特征,然后孩子们与同伴一起发现操作计算器的方法,在操作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最后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过程。整个活动,我始终将幼儿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将活动时间给予孩子,让他们互相学习。让孩子去发现、去操作、去归纳。教师以与孩子同乐的朋友身份给予隐性的指导,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达到自己对计算器知识渴望的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电子计算器的基本部件(显示屏及按键),并初步学习操作电子计算器。

  2、知道电子计算器的基本功用及优越性。

  3、扩大幼儿眼界,增加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教室,幼儿自带电子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电子计算器,说出名称,讨论功用。

  1、思考:“你们带来的这样东西叫什么名字?”

  “电子计算器是做什么用的?”

  2、小结:电子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人们用它算账,用它计算数的多少。

  二、幼儿分小组讨论电子计算器外形及基本构造。

  1、思考:“电子计算器是什么形状?上面有什么?下面又有什么?”鼓励幼儿在小组内相互看一看、比一比,熟悉电子计算器的外形基本构造。

  2、在实物展示仪上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外形。

  小结:电子计算器外形及基本构造。

  三、幼儿分小组活动,学习操作电子计算器

  1、小朋友相互学习,找出自己计算器上的开关,学着用计算器做加减运算题。

  2、请两位小朋友在计算器上用电子计算器做加减数学题。小结:操作计算器运算加减的方法。

  3、幼儿出题,大家一起操作计算器。

  4、 计算机出加减题,大家用计算器进行演算比赛。

  四、引导幼儿说出电子计算器的优越性。

  思考:电子计算器有哪些优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它?

  小结:电子计算器算得快,算得准,携带方便。

  五、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请幼儿看大屏幕:

  1、人类祖先类人猿用石头计数;

  2、人类进化了,人们用绳子打结计数;

  3、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

  4、现在有了电子计算器;

  5、还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机”,能在几秒钟内计算出几亿个数。

《计算器》教案12

  三维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2、知道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加减法。

  3、培养同学们独自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去过家电商场吗?家电商场有些什么?

  学生:(略)

  教师:我们和佳佳一起去看看好吗?

  (播放多媒体录像,突出佳佳母女俩在买空调、CD机,并与售货员对话情景)镜头特写一:空调1900元,CD机1000元。母亲问佳佳:空调和CD机一共多少元?

  教师:你们能算吗?

  学生:2900元。

  教师:你们直接就说出了结果,真不错。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空调比CD机贵多少元?CD机比空调便宜多少元?教师:能算吗?

  学生:900元。

  教师:真快!我们接着看屏幕。

  特写镜头二:洗衣机2681元,电冰箱2596元。

  教师:你们可以怎样提问?

  学生:买洗衣机和电冰箱一共要多少钱?洗衣机比电冰箱贵多少元?

  教师:怎样列式?

  学生:2681+2596,2681—2596。

  教师:你们能很快算出结果吗?可以用什么方法算?

  [点评:制造了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心理需要。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意识。]

  学生:用计算器。

  教师:我们一起来用计算器计算2681+2596这道题好吗?

  教师:(边说边展示)应该输入哪一个数?(2681)

《计算器》教案13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 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 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 欣赏史料

  谈话: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好吗?

  短片配音:

  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 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提问: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吧?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五、 一展风采

  谈话:让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吧!请拿起计算器,一展自己的风采!

  谈话:请看问题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 )千克的水。

  ②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大约可装( )桶。

  ③ 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 )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再来看问题2——有一天,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0 × 1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是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计算器验证。

  六、 挑战极限

  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真的让老师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想挑战计算器的极限吗?

  计算:111 111 111 × 111 111 111。

  学生尝试计算。(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的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一样)

  提问: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追问:谁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来向书本请教,先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做了这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结: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播放短片:“珠心算”比赛现场录像片断。

  谈话:这个片断是20xx年全国珠心算现场会上,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镜头。珠心算,就是在头脑里面打算盘,看到这个镜头,你又想说什么?(突出:先进的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看起来比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也能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

  总结: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培根说过:“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出示)

  总说明

  一、 关于教材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材,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拾级而上;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本质的内容,比如“找规律”、“认识有趣的数142857”等;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

  二、 关于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

  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展开?确实值得思量。我认为,教学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对它的各种功能键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而应该抓住生活中经常使用、对学生建构科学素养起核心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我凸显了计算器中“记忆键MR”、“清除键AC”等键的使用,而计算器其他键的作用及有关信息,则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地动态解决。又因为各种键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参与,也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故而,我将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谈话的形式,在学生认识的空白处描摹,由学生或由老师直接介绍。

  三、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人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计算器教学只是一个载体,它应该承载着益智、辅德和育美的功能。本课中,我安排了“魅力联想”“初试本领”“再显身手”“一展风采”和“挑战极限”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在全力彰显上述理念。“魅力联想”目的是引出课题,盘活课堂、预留悬念;“初试本领”是尝试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初步体会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再显身手”是本节课知识层面的教学,解决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一展风采”以生活问题为依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器的使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挑战极限”力求让学生在认知不平衡的矛盾状态中,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自己的探索达成新的认知平衡。

  四、 关于算盘的介入

  课的开始,我引出了算盘,课末又以算盘收尾,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感受“人”和“工具”这一对矛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初步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计算器》教案14

  涉及领域:音乐

  活动目标:

  1、歌唱身边的工具给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2、在参与歌唱,与同伴交流,创编歌词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

  3、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4、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活动准备:

  正面是绿色,反面是红色的“红绿灯”大卡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歌唱身边的工具给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1、复习歌曲“粉刷匠”。

  师:请小朋友先一起来复习一下歌曲“粉刷匠”。

  2、体验身边的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在参与歌唱,与同伴交流,创编歌词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

  1、学唱新歌《计算器》。

  (1)倾听教师范唱。

  师:你都听到了什么?原来计算器在学习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2)集体说歌词并完整学唱,注意唱好歌曲中的附点音符。

  2、创编新歌词。

  ⑴ 说说学习上还有什么工具。如:“我的电脑……,上网游戏看新闻,一按鼠标就知道”等。

  ⑵ 说说生活上的工具。如:“豆浆机、榨汁机等”,说出它们的作用,并替换原有歌词后,再进行歌唱。

  ⑶ 唱一唱自己编的歌曲,同享活动的快乐。

  教学反思:

  当幼儿熟悉歌曲后,在歌曲的最后两句,教师还可以启发幼儿做出各种表示友好的动作,以突出歌曲中同伴友好相处的积极情感。唱歌曲前半部分时,用较弱的力度表示害羞;唱后半部分时,用欢快的情绪表示同伴间成功和好的自豪感!

《计算器》教案15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神奇的计算工具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人,其中女10人,学生大多都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生活的景泰县草窝滩镇草窝村这里是景泰县的枸杞之乡,这样使得大多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就接触过计算器,所以教学起来起点较高。

  3.教学内容分析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课文第38页的内容)

  4.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 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5.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关键:利用实物加强练习、应用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最好每人一个)。

  8.教学过程

  一、 提示课题:

  1、 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合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呈现:神奇的计算器。

  2、 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引导探索

  1、 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这时,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处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 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单

  酒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 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4、 索一些数学规律。

  (1) 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9、课堂活动

  课文第39页的“试一试“。

  10、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认识功能键、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

  ① 开关及清除键。

  ② 运处符号键。

  ③ 数学键

  ④ 等号键

  ⑤ 小数点键

【《计算器》教案】相关文章:

1.《渐》教案

2.《孔乙己》教案

3.《人生》教案

4.《饮酒》教案

5.《小鸟》教案

6.《台阶》教案

7.《白鹅》教案

8.《接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