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1 09:42:2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母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

  周三下午在教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课前让学生欣赏了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学不自觉地跟着轻和着,那样的投入,那样的认真,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和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对爱的力量。”现在,我们满怀深情地出声朗读这篇饱含对母亲感激、怀念的文章。同学们放声地朗读着,不时也动着笔在书上圈点着,

  可我观察到,大多数同学只是机械地读着,甚至有的读几个自然段就停下来搞小动作,老师看时在装模作样地接着读,一问,同学们说,反正一会儿老师分析课文时跟上记就行了。哪个自然段老师在结构分析中都有标注,何必浪费时间和感情去读呢?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是这么想的,怪不得在考试中,语段分析看似很简单,有些学生答得文不对题,我终于明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了“记者”的身份,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真正的“学者”,掌握了同学们的动向,我改变了以住的教学方法,尝试着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首先,让学生主动地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去认知,自主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从文中感悟,从文中入情,用“读”带动“品”和“悟”。其次,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承担着阅读指导的责任。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伙伴和指导者。第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阅读过程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2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仅围绕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面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课文的设计也较直接。然而,我虽然认识这一点,却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最终使这堂课显得平淡无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任重而道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

  其次,主要问题的设计不够新颖,缺乏深度。整堂课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在作者的心中这是一种怎样的做人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显然这两个问题形式的区分度不够,难度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对第二部分的品读也就达不到一个高潮。然而,在这堂课整个准备过程中始终找不到一个最佳的主问题,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为了梳理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3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课不新就不要拿出来。”是的,循规蹈矩、平平淡淡的课有什么必要给人看呢?反思我的课确有独特之处,但与几位教师相比,真的很难说出一个“新”字来。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深刻,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没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个性解读,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堂课仅围绕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来体验和品读,过于平淡和肤浅;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入课文的设计也较直接。然而,我虽认识这一点,却因为自身解读能力的限制,让学生还是始终停留在文本的浅层进行阅读和感受,最终使这堂课显得平淡无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这真是任重而道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情感。

  其次,主问题的设计不够新颖,缺乏深度。整堂课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在作者的心中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母亲与家人相处时,作者感受到什么?”这两个问题难度不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很难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然而,在这堂课中始终找不到一个最佳的主要问题,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为了梳理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4

  《我的母亲》这篇散文以其平实、诚挚、质朴、自然又饱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语言,叙述了母亲的一生。作者老舍称母亲给自己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教学中我们须通过感受母亲勤劳、奋斗、奉献的一生体味“我”对母亲的敬仰、挚爱与怀念。同时品味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所达到的真切感人、感召心灵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修养。课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重点体会、品味语言三个步骤进行文本学习。教学中我把研读点放在了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母亲三次含泪以及“我”的怕、怕、怕,心痛、心痛。这样的安排主要先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对子女伟大无私的爱,继而再感受“我”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和深深愧疚之情。课堂上学生已经能够发现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

  这节课同时也暴露出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的问题,当课堂上学生不知怎样回答时,往往是我急着向下进行便说出了答案。这时教师明智的做法应是告诉学生怎样回答,例如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提问:透过老舍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实则想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整体回归,回忆母亲为我做过的点点滴滴。可不曾想学生竟不知如何回答。可见问题不够明确,如果把这一整段的内容分开指导回答,如可让学生回顾前文,从“生命是母亲给我的”这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目前:目前为了生我晕过去半月……这样的引导过后,再让学生交流透过老舍其他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信学生自会有话可说。

  此外,对于高年级语文课,课尾也可为学生呈现一些小训练,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做些填空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内容。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5

  20xx年3月19日,我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讲了一节语文生本汇报课:《我的母亲》(作者:胡适)。

  我个人感觉《我的母亲》还没有完全放开,其实事实也是这样。出于对课本重点的考虑,还是先让学生分析课本一半时间,课外拓展一半时间。如果完全放开,课内知识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课外知识可以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就会很快上来。

  课后领导说:“活而不乱,把传统课堂与生本课堂的优点有机融合,打造了全新的高效生本课堂。”老师说:“有思想、有高度、有方法,确实让我们学了不少知识。”学生说:“连校长都知道我写的诗好,真高兴!”附学生原创诗:

  骨肉情

  诗/刘信志 20xx级2班

  骨肉亲情千世缘,母爱如瀑剪不断。

  母亲宽容皆为我,我身为子怎偿还?

  如果您认为我只会吹牛,那就错了。我是由这节课的比较理想想到了另一节课的不理想。两节课的相同之处是: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老师。不同的是: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方法。3月15日我在一班用师本法讲《我的母亲》,不成功;3月19日我在二班用生本法讲《我的母亲》,很成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因为这之前我详细备了课,特别是了解了许多关于胡适的材料,3月15日那天,我在一班按照正常进度讲《我的母亲》,拓展了知识,拔高了内容,因为把课备细了就总想一吐为快,讲着讲着就刹不住车了,都是详细备课惹得祸。下课铃响时,我和学生都长舒一口气:终于讲完了。我讲得好累,学生听得好疲惫。

  我边往二班走边想:生本前我也是这样讲课,生本后学生怎么就突然不适应了呢?啊,知道了。原来是生本七周学生已渐渐习惯了说自己想说的,听自己想听的教学模式,突然换成老师“一言堂”,他们就都蔫蔫的了。当学生习惯了生本,对老师的“一言堂”是多么没兴趣。所以到3月19日讲生本汇报课时,我毅然推翻了这之前的`师本讲法,坚定不移的用了生本法讲《我的母亲》,虽然课堂上会增加很多不可预知的情景,但我和我的学生们还是成功了。

  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内容,就是因为在不同的班级采用了不同教学方法,便产生了云泥之别,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学生好学的教育,才是绿色无公害教育,这正好诠释了生本教育的内涵。

  当学生习惯生本之后,学习是那样简单。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6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在学生的回答上,我没有为了让课堂进展的顺利而刻意地去挑选好学生,而是把中下等学生作为重点,如果他们回答不上来,再让好一点的学生去补充。这样既照顾了差学生,又兼顾了课堂。

  因而,课堂上我表现的也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逻辑性,学生的自主性的培养等,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去做。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7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学生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参与热情,尤其是针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时,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堂课,似乎就要圆满结束了。但当我进一步把问题拓展延伸,问学生:“文章在结尾写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对于前一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依然是那么积极、热烈,但对于后一个问题,便戛然而止。我于是让学生们互相交流,然后再汇报,但结果还是不近人意,发言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而且形成的答案跟课本的雷同。下课铃响了,我只好布置学生们回去练笔完成。

  【课后反思】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无不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能在文中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母爱,但却说不出母亲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找了学生谈话,向他们了解家里的情况,结果情况不容乐观。

  垦区地处偏远,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通畅,数学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些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他们整天忙于劳作,饱尝生活的艰辛,因而越发不忍让孩子受苦,极少让孩子参加劳动。这不但没有让孩子们学到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好品格,也没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勤奋好学之人。而有的父母则热衷于玩乐,整天无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赌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和家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呢?长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岂不丧尽?要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人人都读书,人人都知书达礼。惟有这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由此,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肩负的重担。我一定尽自己的能力,让今天的孩子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孙。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8

  公开课上完了,终于松了一口气。还没有进行集体评课,不知道听课的老师评价如何,不过听了个别老师的评价,反应很好。回想整个课堂就像发了一场梦,但上课感觉还良好,让我开心的是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且他们对母亲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动不已,母爱这种情感的感染力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回想了整个课堂,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引导不到位。在第一个环节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句子时,学生读的声音太小,像是不敢读出声。这导致在这个环节里有点尴尬,那时内心很焦急,却无可奈何。回想起来问题在于我,我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读。毕竟一般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真正喜欢的欣赏的句子也就那么一两句,对于同一句话,读了一两遍就不再想读了,而我当时没有想到,也就没有用正确的语言去引导。

  第二,对学生的朗读没有做出必要的指导。在赏析这个环节的时候,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时,我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例如,一个学生赏析文中最后一句“哎,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他赏析得很到位,还用了一个贴切的词语“撕心裂肺”来形容。但他读的时候却没有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赏析完如果他再读一次的话,那么就真正的是有感情地朗读了。

  第三,时间把握不好。上公开课,最忌的就是拖堂,而我延迟了两分钟下课。在读赏这个环节超过了预期的时间,时间控制不好,本来可以控制的,但是学生还想回答,不想扼杀这种积极性,更不想扼杀学生情感的真挚流露。所以后面就省了一个“读背名言名句”的环节。但时间还是超了。

  以上都是我应该要注意的问题,但因经验不足没法考虑周全。还有其他问题,由于当局者迷,还没能总结出。

  附:学生课后在QQ空间发表的感想。

  今天,学了老舍的《我的母亲》这课,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身世以及母亲撑持家境的坚强与辛酸,终生的刚强与贫苦等。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及对失去母亲的痛心。

  在公开课上,同学们对母亲的爱散布整个教室。同学们教通过这机会抒发出了对母亲的爱。看到同学们的真情实感及听到他们说出的包含感情的语言时,我不禁热泪盈眶。突然想起妈妈。她的额边又多了些许银丝,眼角旁布了几裂皱纹。脸色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的红润。昔日那双纤细的双手也消逝了。想着想着,泪珠滚下。心中涌出一种痛,但兼并着一股巨大的暖流,多少个日日夜夜,妈妈为我做的一切全从我的心门涌出,呈现在脑海。妈妈,我想对你说:您用您的生命哺育了我,您赋予了我生命,赋予了我一切。您劳动的身影让我永远无法忘记,您慈祥的笑容将永远铭刻在我心灵的深处。是您,在我迷途是您,忘返的时候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在我伤心落泪的时候给予我温暖和快乐。您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太阳,您的光辉将陪伴我走向生命的尽头。此时此刻,我只想对您说:妈妈,我爱你!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9

  跟历史上许许多多具有传统美德的优秀母亲一样,母亲具备了许多优秀品质:勤劳朴实、宽容忍让、爱清洁、守秩序、热情好客、坚韧刚强、感情细腻、深爱子女。一名优秀的母亲造就了成功的孩子,母亲虽然没文化,物质上贫穷,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言传身教教给我做人处世的道理。为了孩子,母亲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家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可是现在的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给不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加上教育的方法不当,孩子成了婚姻的牺牲品。对照我的.班级,父母离婚的很多。其实,父母离婚也没什么,关键是看孩子有没有得到关爱。一个在爱的灌溉下的孩子才会健康茁长成长,一个很少得到关爱的孩子会孤独无助,甚至走上歧途。作为一名老师,去深层发掘学生犯错的深层原因,及时给予帮助和关爱,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才是明智之举。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0

  《我的母亲》是一篇人物传记,也可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文章内容详实,同时包含了母亲丰富的思想感情,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学完课文,我感觉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不仅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的教导,掌握了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同时感受到了母爱,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因此我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写这篇课文会如何写,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当堂用学到的截取法做练笔,并找学生展示,同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找出不足。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帮助。

  但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课上所提的问题,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都能理解并且回答出来,而对于一些较差的学生,对文章的具体事例就不能做出准确的概括。这表明我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才能照顾到学生全体。另外,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朗读,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我也更了解了学生的情感生活,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展现更加充沛,这对我以后做学生工作也会有很大帮助。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习和生活的密不可分。我以后会多做这样的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1

  我教完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感想较多。

  首先,课文的主题非常贴近学生实际。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诚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每个学生对母爱的.感受尽管不同,但这一血浓于水的人间最爱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则是无价之宝。

  其次,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在上课前,我让学生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母亲的性格:有说温柔善良的;有说焦躁泼辣的;有说任劳任怨的;也有说没有主见的……学生众说纷纭,引得大家捧腹大笑。然后,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以感知文意,进而在老师的点拨下归纳文中的母亲性格。由于有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大家分析胡适母亲的性格时绝大多数同学显得得心应手。

  最后,我在总结语中这样说道:“如果我学得了不拿别人一针一线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丁点诚实守信的好品德,如果我能理解人,尊重人——我都得感谢我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慈母。”看着同学们伸颈、侧目进而微笑的神情,不言而喻,大家的心田都被深深的母爱所滋润了。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2

  教学本文时,我有意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换位思考、拓展延伸、发展其健康的个性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如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等准备工作,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搜集整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第一节课开课时的故事导入,不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气氛,还唤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奠定了学习新课的感情基调。第二节课合作探究的几个问题,就是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的基础上,由教师整合了学生发现的问题的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

  特别是第三课时的学习,尝试性的运用了拓展迁移的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来,让学生在“鉴赏母爱”、“畅谈母爱”、“体悟母爱”、“抒写母爱”等环节的学习中,学会由此及彼,换位思考,感悟形式多样的母爱,不但水到渠成的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还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形成了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另外,在主题探讨方面,我也大胆的.引领学生做了尝试性的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这篇散文涉及的内容很多,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示也不同。对此,我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去思考与实际相符的东西:①作者是一位教育家,通过对自己单调乏味的童年生活的描写,是否也间接的批判了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写母亲早期对“我”做人方面的教育的描写,是在揭示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说明了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最直接、最深刻的。②“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可见,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严爱结合,以“严”导其行,以“爱”温其心,方能使其健康成长,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既体现了教师合理引导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语文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特点。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3

  昨天上了一堂语文课,题目是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课堂上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发言至今令我难忘。

  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了解了本文叙事内容之后,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先找同学诵读课文的开头部分,分析“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査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学生们纷纷猜测不知道母亲名字的原因,课堂气氛活跃。有的说因为当时年纪太小不记得了,有的说是因为思念太深不忍回想所以不愿记起,也有的说文章是故设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我告诉孩子们,封建社会时,妇女没有地位,女人嫁了人之后,都被冠以夫姓,往往被称为某某氏时,学生脸上露出了极为惊讶的表情,他们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也让我心生感慨。我又补充说,不仅邹韬奋不知道母亲的名字,一代宗师——季羡林也不知道母亲的名字,他在《怀念母亲》一文中,也曾谈到这种遗憾,学生们沉默了。

  我又找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的结尾,为了加深学生们的印象,我分别采取师生同读,学生范读,女生齐读的方式。最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两段文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思路活跃,“念”“赞”“惜”“悔”“叹”“爱”“恨”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这些极富个性的解读,仿佛如缤纷的花朵一一呈现。最后一个学生的“哀”字,为课文情感解读画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因势利导,乘胜追击,我紧紧抓住“哀”字,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

  “一个女人,很年轻的时候就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她没有享受过青春的快乐,她的生命没有开放,就已经凋零了,这不是一种‘哀’吗?”小雪脸上仿佛有怜惜划过。

  “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母亲只有二十九岁,一个在世上仅存活了二十九年的女子,短暂的一生中却操劳不止,结果连一个名字都未曾留下,怎不让人心生‘哀愁’?”

  “‘母亲很有才具,在给妹仔讲故事的时候,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頬上涌流着。’我想,此时母亲哭的含义是很丰富的,她既为自己哭泣,也为将来的女儿哭泣,因为自己的今天又何尝不是女儿的明天?”听到这样的发言,我简直要拍案叫好了!

  “母亲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如果不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的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正是因为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母亲的才华没有施展的机会,母亲没能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她对自由的追求,她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全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母亲真的是悲哀的一生,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你们注意到这个细节了吗?”张多发言的时候,总是有理有据,“在母亲和妹仔双眼滚动着泪珠的时候,‘我’家里的男子汉,竟然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在那样的一个家庭里,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压根就没有人能够体会得到,她对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压根就没有人体察,更不用说理解了,母亲一生都是寂寞的,孤独的`,是踽踽独行的……

  老师,我也来说说……

  课堂上不时地爆发阵阵掌声,课堂气氛紧张而热烈。沉静时,有潜流在暗涌,那是思想的潮水在奔腾,学生的眼睛明亮而澄澈,那时思维的火苗在燃烧。激烈处,孩子们慷慨陈词,引经据典,分析得条理清晰,那如花的妙语让我惊异,这还是我的那些寡言的孩子们?如果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也会将地球撬动!

  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更喜欢孩子们激扬文字的时刻。我常常抱怨孩子们上课不愿意发言,可是今天,我发现我以往的认识是多么的粗浅,不是孩子们不愿意发言而是我的苛责、挑剔、粗心忽略了孩子们内心最真实的表达。我总是认为这个题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只有这样才能得分,我什么时候关注过他们的情感体验?关注孩子,倾听孩子,你一定会听到课堂上花开的声音,一定会听到人间最美的天籁。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高一语文备课组长刘银新老师的带领下,由陶然老师设计,在全备课组成员的多次讨论下,集合大家的智慧而形成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提炼,分析的能力,并且尽可能的在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让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穿插了配乐朗读,细节描写,写作指导等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几个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们在我的带领下,以自我阅读,集体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几处多媒体的使用很到位,从开始的歌曲阎维文的《母亲》的导入就能很快的让学生进入到预想的情境中,中间部分《妈妈洗脚》公益广告的播出更能唤起子女对母亲的情感,而配乐朗读更是能使这种情感得以升华。这三处多媒体的使用对完成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

  在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细节描写”时,我认为我们的处理也是很到恰当的'。细节描写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方法也不一而同,而本文的细节描写主要是通过动词的连续使用达到最终的目的的,因此,我找出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背影》片段,通过对背影片段的回忆与简单讲解来引出本文的细节描写。学生们找到并能说出其中的妙处所在,就完成了目标的第一步。一种好的方法在于学习更在于使用,领会了方法就应当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这就是第二步,因此在课堂上,我提示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这种动词连续使用的方法”。略感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在课堂上立刻进行训练。

  以上是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不足之处亦有不少。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还是讲的略多了一点,在日后的教学中应更注意这个问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再如,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否能更加的灵活多样,摆脱单一的“问题教学法”。还有像上面已经说过的,方法的讲解已经到位,训练却没有跟上等等。这些问题希望能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解决。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15

  这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此文比较通俗易懂,文笔细腻。通过老舍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塑造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以及这样一位母亲对老舍的影响,再有就是老舍对母亲情感的抒发。全文以晴为出发点,比较能落实好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整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的读为主,通过对文中细腻文字的品读去理解课文,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感。尤其是一句“失了慈母便像花瓶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失了跟。”不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孩子们。他们从文中相关语句的`品读中,不仅领会到了老舍母亲的品行,也感受到了老舍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这些情感也调动了孩子们对自己的母亲深深的理解和感恩。

  带着这种情感,我留下了作业,请你观察妈妈的一言一行,感受妈妈对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并把你自己的感受记录到日记本中。学生们在观察和书写中,不仅体会到了母亲的伟大,也提升了对浓浓亲情地珍视。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06-09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4-18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4-19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04-21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02-23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15篇04-07

《我选我》教学反思10-09

《我选我》教学反思04-09

我选我教学反思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