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6 10:02: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声。(出示大屏幕)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这样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在学生具体复述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主要词语来板书:(课件)

  船沉 挣扎 筋疲尽

  听到 歌声 添力量

  十岁 女孩 把歌唱

  人们 得救 永难忘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大环节,精读课文,读中悟情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屏住呼吸,走进1920年那个令人恐惧的,令马金纳终身难忘的漫漫长夜。请看大屏幕,(放录象)好,同学们看录象时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回答:感到了沉船时的场面很混乱,感到恐怖,感到害怕等等。这样借助媒体,让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命运产生情感共鸣。然后我适时引导,是啊,害怕、恐惧、寒冷、惊慌、是同学们看录象时的感受,那么真正遭遇这次海难,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当时落水的人们是怎样的?此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勾画。然后我出示句子:(课件)“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当学生们很快找到(课件)“拼命挣扎” “筋疲力尽” “绝望”等描写当时人们状态的词语后,教师接着问:“什么是拼命挣扎?请你做个动作,这时学生就会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拼命挣扎”,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想求生啊!是啊,求生的欲望让落水的人拼命挣扎。那么什么叫做“筋疲力尽”?就是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是呀,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的马金纳,还没有等到救生船,所以他绝望了。(课件)孩子们,绝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没有希望了。好,现在让我们走入到课文当中,把自己变成马金纳,再来读读这句话,你就会读出他的拼命挣扎,读出他的绝望。

  这一环节的教学层次清晰,首先通过抓住 “拼命挣扎、筋疲力尽、绝望”等重点词语体会出句子蕴含的意思,然后再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的朗读。

  通过这句话,孩子们,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学生可能回答这是个勇敢、坚强、乐观,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小姑娘。

  这样,引导学生与自己相对照,同样的年龄,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乐观积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谈出自己对小姑娘的印象,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坚强品质。

  把这句话读给你的同桌听,然后互相评一评,他有没有读出小姑娘那种勇敢坚强,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这时同桌互相练读、评价。老师指名朗读。在学生没有充分表现出自己内心情感的情况下,我说老师也想读,可以吗?(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接着评价,大家觉得老师读得好吗?你们认为哪里好?

  注意倾听的孩子就会听出,我把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读得很重,是呀,我接着说,这样读更能够突显小姑娘的勇敢坚强,好,孩子们你们也试着这样来读一读吧。学生读过之后,我又接着引导:

  读着读着,这句话,仿佛变了,变成了一幅伟大的、令人振撼的画面: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骑在圆木上的小姑娘正放声高唱,海浪不断地盖过她的头,使她不能呼吸,当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抹一把脸上的水花,又继续充满信心与希望的高声歌唱。就让我们带着对她的敬佩之情,高升齐读这一句话。(课件)

  这样指导朗读扎实有效,在学生暂时读得不够到位的情况下,教师的范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生从中受到感情的熏染,悟出了表达感情的方法与技巧。

  最后我提出问题:面对着这样一个在风浪中高声歌唱的小姑娘,你想说些什么?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是啊,歌声让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歌声引来了一艘小艇,歌声让大家得救了。假如你就是获救的一位老大爷、你是获救的阿姨,你是获救的叔叔,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交流回答后,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这样通过变换角色,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想。

  三、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让我们从这场惊心动魄的海难当中回到现实的平静,小姑娘成为了我们心中的英雄, 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于英雄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图片。

  这是一名与你们一样普通的二年级小学生林浩,地震发生后,他没有惊慌的逃离,而是钻到废墟里展开了艰难的救援,先后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这是一对小兄妹, 11岁的哥哥背着三岁的妹妹,走了12个小时,一路走出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北川.

  他们是一对普通的教师夫妻,在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云梯的彝寨,扎根18年,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大学生,当发现两个孩子溺水之时,他们手拉手,搭起了生命的链条. 这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爱心市民“老郑” 他每天就靠摆个水果摊生活.却收养了几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就算自己身患重病也依然坚强,要把爱心进行到底。

  正是这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在生死关头的一瞬间他们挺身而出,坚强、勇敢,乐观,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变成了我们心中的大英雄!

  这堂课结束了,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师在设计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有各自独到之处,我恳请大家对我执教的这节课多提宝贵意见,感谢各位老师热情的鼓励,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为命题方式的记忆想像画,由于有低年级阶段绘画学习的基础,“生日快乐”更重视相对条件设置和限制表现范围的方向上绘画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突出了主题的表现意义,有助于儿童在绘画学习中发展内在的情感和提高表达的水平。

  生日是儿童年年经历着的,自己、家人和朋友过生日时的自豪、幸福、快乐等诸多感受,成为儿童最为甜蜜的回忆。本课即围绕生日快乐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用绘画的语言大胆地表现生日中最开心、最富有情趣的场面。

  本课表现的是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教材呈现的三幅学生作业各有所侧重,中间的一幅画,画面主体形象特别突出,运用红色系列为主的色彩表现了爷爷过生日吃寿面的温馨与愉快;右下图画了一群小朋友围在一个大大的蛋糕旁,尽兴地吃蛋糕的情景,他们的神情、动作各异,画面想像丰富,夸张地表现了分享蛋糕的快乐。右上图利用深色的背景衬托出熊熊燃烧的篝火和舞蹈的人物、动物等。 教学通过游戏指导学生表现人物不同的动态;运用对比教学强调突出画面的主体;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感受运用暖色为主的色彩能表现画面欢快的气氛。

  生日是人们期盼的开心的日子,孩子们一般都乐意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生日的美好和甜蜜。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认知目标:学习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①、引导学生回忆生日时的场景。

  ②、大胆地表现生日时开心的场景。

  二、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对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小学美术教育突破封闭的静态结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法,教师的导学点拨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欣赏、感受、讨论、辨析;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多媒体演示法、激励表扬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比较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训练法等。

  三、说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对实现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实践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图: 激趣引题---听音乐送贺卡 引题 深入探究---回忆 照片 比较 冷暖色调 作品欣赏 创作表现---配乐

  交流评析---自评互评相结合 师评 课后拓展---制作生日礼物

  一激趣引题

  1、多媒体播放音乐《生日歌》全班同学齐唱生日歌

  2、引出课题——《生日快乐》。

  意图:此环节让同学们在惊喜、欢乐的氛围中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

  1、回忆过生日时的一些愉快的情景。

  生:与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生日时的情景。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与同学们分享你过生日时的心情与场面 意图:通过回忆让学生交流生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2、找出一张照片,观察分析人物动作及场景布置。

  师:同学门过生日时很开心,老师过生日时也很快乐,这有张老师过生日时的照片,你们发现照片上的人物动作,表情有什么特征?场面都怎么布置的?

  3、比较两张根据照片画的不同构图的草图。

  (一张是没有取舍的画了照片中的情景,一张是选择了最精彩的部份,并进行构图处理,把斤斤有味吃蛋糕的寿星画的很大,其余的桌子,气球画小。)

  意图:通过两张不同的图进行比较,在学生了解我门在艺术的创作中可以有所取舍,画面要突出主题,达到我们教学目的之一。

  4、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幅画,

  意图:引导学生用鲜艳颜色来表现欢快的气氛。

  5、作品欣赏

  出示同龄人的作品,让学生观察分析,说说最喜欢哪幅,哪张看起来最快乐最有趣?为什么?

  意图:通过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此环节注重学生积极参与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艺术素养。

  三 放手实践、体验乐趣

  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生日快乐开心的场景,突出画面主题,并有暖色调来表现快乐的气氛。

  学生作业在课堂中占主要的课时分量,这一环节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巡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意图:根据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已感知大量的材料,又急于绘画的心理,我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进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给学生创设氛围,我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播放各种风的声音和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

  四评议反馈、享受成果。

  1、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自评:让学生来说说对自己作品的感受。 互评:请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张画?为什么?

  2、师评:教师以鼓励表扬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意图:通过评议环节分享创作的喜悦,体会生活的美,同时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外拓展

  课后制作生日和卡或者小礼物送给即将生日的亲朋。

  四、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放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叫科书语文第六册五单元的第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事。画面有许多孩子,许多风筝。有的孩子已经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有的正在放,有的把风筝拿在手里准备放。正在放风筝的两个孩子是我和哥哥。

  课文按放风筝的顺序叙述了画面的内容。其中我和哥哥放大蜻蜓是叙述的.重点。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段说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放风筝。第二段说放风筝的人很多,风筝的式样也很多。第三段说兄弟俩把大蜻蜓放上天的。第四到六段说的是大蜻蜓飞上天后的情况。最后一段说各种各样的风筝在空中随风飘荡的美丽景色。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大岗》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图画的方法,激发兴趣。

  3、知道怎样才能把活动写具体。

  4、学会展开合理的想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改变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学习课文。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题性,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研究,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等方法来学习疑难处。

  三、说教学过程。

  1、通过猜谜语揭示课题。

  2、组织有顺序地观察图画,整体感知。

  3、自学第一段,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4、通过齐读第二段,了解到体育场不仅人多,而且风筝多。

  5、一生读第三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勾出放风筝的动作,知道作者是通过这些动词来把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6、自由学习第四到六段。

  7、展开想象,如果你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你会想到什么呢?

  8、总结。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圆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四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曲线图形的起始课,通过对圆的研究,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还为今后学习圆锥、圆柱乃至中学的球体打下好的基础。基于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a、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b、在认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能够使用圆规熟练地画圆。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出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学法: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过程:

  (一)寻宝中创造“圆”

  教师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寻宝活动情境,小明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小明左脚3米。”同学们你们桌上有一张白纸,上面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你能帮助小明找到宝物吗?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认为可能的一点或者几点,再通过汇报交流,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学生找到的2个点、3个点……甚至更多的点,直到把找到的点连成一个圆。(板书:①是什么?)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宝物的范围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

  二、对比中初识“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个圆呢?(板书:②为什么?)出示课件:这些图形的中心到各顶点的距离也是3米,难道这些图形不是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发现:正多边形只是中心到顶点的距离相等,而到各边上的距离并不相等;而圆是中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从而是学生体会理解圆的概念就是:“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师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圆心,同长即半径。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学生感悟到的是: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

  三、画圆中感受“圆”。

  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要求1、每人画一个圆,大小相同,想一想你们是怎样画出大小相同的圆的?2、每人再画一个圆,大小各不相同的圆。你们有是怎样画出来的?(板书:③怎样做?)

  学生活动:提出的问题后,自然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内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得出结论:应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经验,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完了怎样画圆——我们是不是又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呢?(板书:④为何这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再一次体会:因为确定了圆心,确定了长度,所以画出曲线上的所有点和圆心的距离都一样长,这就符合了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也。”符合圆的特点,当然就是一个圆了。

  设计目的:将圆的特征与画圆的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画圆中感受圆的特征,利用圆的特征指导画圆,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画圆和圆的特征相分离的教学方法。

  四、应用中解读“圆”。

  教师活动:(出示篮球场画面)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做成一个圆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时间研究,可以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活动:再想想,怎样画这个大圆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画圆的经历中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这样的设计可以把经验、直观与抽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再次寻宝突破“圆”。

  教师活动:孩子们,我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们还喜欢追问这个问题:“一定这样吗?”(板书:⑤一定这样吗?)请看——“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宝物一定在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

  学生活动:这是对学生刚刚建构的知识体系的一个冲击。他们会茫然不知所措,此时(老师出示半个西瓜的图片),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圆是一中同长的,球也是一中同长的。不过,在一个平面内,“一中同长”的就是圆,不是球。

  板书设计说明:小学数学,从做题意义上来讲,很简单;但是从奠基意义上说,却很不简单。让学生从一个《圆的认识》的学习过程中,看到数学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旬阳县城关小学科学教师-----李洁。今天我带来的这节研讨课是《摆的研究》。

  这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六课。本单元前五课是了解认识一些计时工具,并道他们的一些发展史,后3课则是研究制作具体的计时工具,而“摆的研究”则是后面这一部分的起始课或基础课,是为后面的制作打基础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摆的等时性的基础上对影响摆的慢的因素展开探究。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认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摆绳的长短。体会实验反复性的意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二年多的科学课的学习,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本课从“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方法、培养态度”入手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越快。

  过程与方法:推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研究改变摆绳的长短和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的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测量的结果需要反复的验证

  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会发现新的问题。

  【教学重点】实验研究改变摆绳的长短和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的速度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设计研究方案。

  本课的教学过程以探究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测量”这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的方法探究学习,主动发现科学规律。

  新课标要求,小学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因此,本课的导入就直接从日常生活中与摆相关的事物入手,带领学生对摆的各部分名称及摆的操作进行回顾,并设置挑战任务,复习数摆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扫清了障碍。同时,数摆的数据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直接导入本课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是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摆快慢的因素。这个活动分五步进行。首先是教师采集记录数据,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测,并引导学生聚焦问题。第二步,各组选择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交流,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变量的控制,渗透控制变量的意义。教师在这里起到“扶、引”的作用。第三步,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运用测量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课本上的记录表是用“一倍、二倍、三倍重”来表示摆锤的轻重变化,用“原来绳长和两倍绳长”来表示摆绳的变化。因为在这里只要摆锤轻重和摆绳的长短变化明显,就能说明问题,所以我把它改成较轻、较重和较短、较长。虽然没有课本上的记录表严谨,但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操作更加简便。不会影响实验结论,但却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在设计方案和实验验证的环节,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实验,使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防止任务过多,实验只是热热闹闹走过场。第四步各小组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第五步对比各小组的结论,归纳小结。这是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中“最大化的将探究活动呈现在课程内容中”的精神。

  第二个活动是讨论两个摆绳长短一样,但摆锤的长短不同的摆摆动快慢情况,通过实验观察,再次激发学生的内心矛盾,引发学生新的质疑和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同时也是为下一课《做一个钟摆》作准备的。

  本课的最后,以学生交流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课内容。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并用名人的话激励学生,向学生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以上是我基于自己对教材的浅薄理解做出的教学设计,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指导!

  课后反思:

  科学课与自然课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才能还科学本质以真面目。也是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方向,是所有实践于科学教育一线教师的共识。在以控制变量实验为主要方法的科学课中,只有做到实验的精确性,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那么,于细节中如何浸透实验的精确性,是决定教师是否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的重要因素。摆的研究将重点定位于对实验精确性的控制和把握,并倾力于教学实践,就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一种诠释和表达。

  该课精巧的细节设计、独到的教学理念和师生之间民主的沟通交流,毋庸置疑已得到广泛认可。我想:“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教育观念和实践形态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现阶段,我们需要追求变革的深刻性和精致程度。”对于小学科学课,只有在教学细节加以关注,才能使教学走向深刻,走向精致,真正使平时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往良好科学素养的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汇编9篇

2.【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

3.精选说课稿汇编6篇

4.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

5.【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

6.【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

7.精选说课稿汇编五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