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2 14:59: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集合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说课稿集合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的四季>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二板块“体悟人生”中第二篇。作者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起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板块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和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板块教学要求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和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句子的含义。

  重点: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难点:对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二、说教法

  作者在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要使学生从文中获得精神滋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促进精神成长,就必须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让学生结合自我体验,反复阅读文本,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与感受。本案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自读体悟法

  学生自读文本,划出自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

  2、对话交流法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结合自我体验交流观点。

  3、合作探究法

  从文本内容出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进而获得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参考资料,收集整理有关本文的作家作品知识,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张洁《挖荠菜》中的故事很感人,留给学生的记忆很深刻,对其童年生活的回忆很容易激起学生对她一生境遇的兴趣。因此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初中学过一篇课文《挖荠菜》,同学们还记得主要内容吗?(一位回忆当年挖荠菜的苦难生活)其实挖荠菜正是作者张洁童年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么作家张洁她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过去、规划她的未来的呢?她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呢?请看《我的四季》。

  2、学生代表根据课前收集资料介绍作家作品

  3、听配乐朗诵课文

  4、学生自读、思考、体悟,写出准备发言要点。屏幕出示自读体验任务: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中你深有感触的部分,说说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新课改要求,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如此设计正是让学生以已有的直接经验解读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5、学生交流对话,向同学展示自己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交流共同分享别人的经验。

  6、合作研讨

  问题(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以自己的经验解毒文本后再返回文本、深入地把握题旨。)明确:

  (1)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仍充满希望,夏季历经磨难但不放弃,秋季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季人生黄昏但老有所为。

  (2)主线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中可见作者执著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

  7、结语:

  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们进一步明确了应该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只要我们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地生活、无悔地付出,我们就可以坦然地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结构上:本节是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的起始节,对整章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知识基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内容上:以天气的相关知识为主,同时也将天气与气候进行概念上的比较

  教育意义上:天气以及气候都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以及天气符号能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分析,能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含义区分开来;通过读卫星云图,能简单的对卫星云图所表达的天气状况进行描述;能记忆常用的天气符号并且能做简单的天气预报;了解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所含的指数,知道空气污染指数所含的具体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以及天气预报员等活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角色扮演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活动,同时通过课后小组探索知道人类活动对大气有着很多负面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分,人类活动与大气之间会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大部分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跃课堂氛围且能让更多的孩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2、角色扮演情景法:天气影响不同行业的人;课后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上治理大气污染

  3、读书指导法:齐读课本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内容,学生养成读书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说学法

  1、头脑风暴法:尽量多的想出获得天气预报的方式;快速记忆常用天气符号

  2、比较法: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比较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火眼金睛会分辨】

  1.齐读课本P67关于天气与气候的概念部分,并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总结出天气与气候各自的特点。

  2.区分以下哪些词汇是形容天气,哪些词汇是形容气候的?

  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风和日丽、常年高温、阴转多云、电闪雷鸣

  活动二【角色扮演我能行】如果我是...,我要注意...天气,因为...

  活动三【天气预报细细听】观看天气预报视频并注意其中描述天气的词语。

  活动四【天气符号记得牢】快速记忆地图册P30常用的天气符号,自制教具—手绘天气符号卡片

  活动五【我是天气预报员】请选择投影仪上部分城市进行天气预报

  课后活动【保护空气,身边做起】请阅读教材P69关于“空气质量日报的部分”并与你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探究

  【我能画出思维导图】与小组成员一起画出思维导图

  五、说板书

  以学生白班板书为主,教师只在学生出现知识错误或遗漏的地方做精简的提示。

说课稿 篇3

  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突出课题学习的特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活动为主,设计了丰富的拼图活动,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操作和思考,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又使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等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铺地砖、墙面设计工人师傅的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从简单的正多边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入手,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拼图实验,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自已得到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平面的条件,并以正五边形为反例,强化平面镶嵌的条件;为了使知识进一步延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思考同一种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的条件是什么?这样使本节课知识有了进一步深化。接着在“只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能否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由于留给学生课前探究的问题具有思考性及可探究性,所以容易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实践,通过小组的充分讨论得几种不同的方案,使知识得到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让学生自已设计镶嵌图形,为学校设计一幅操场的平面镶嵌图案。这个学习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引发和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数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走出课本课堂进入生活实践,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关于本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通过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动手实践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容易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3)各个环节通过小组充分合作,创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开启思路,勇于思考,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4

  一、 设计意图

  蔬菜贴近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食物。在对蔬菜的认识下我们利用蔬菜的横截面蘸上颜料来进行印画。根据小班幼儿学习特点,主要引导幼儿发现美、追求美、和感受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能大胆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所以我选择了蔬菜印画。

  二、 说目标

  1、 能尝试用胡萝卜、藕、辣椒等蔬菜的横截面,蘸上颜料进行印画,初步感知印画的方法。

  2、 通过蔬菜印画,感受这种特殊画法的乐趣,丰富幼儿的想象。

  3、 认识三原色:红、黄、蓝。培养幼儿认真作画并保持画面整洁、

  三、 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印画的乐趣。

  活动难点:感知印画的方法。

  四、 说教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了直接导入法。

  五、 说过程

  在幼儿对小草的认识下,直接用小草导入主题。在小草上进行添画学习印画。尝试用特殊的材料来初步感知印画的方法。感受这种特殊画法的乐趣。在印画的过程中认识三原色。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愉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蔬菜印画》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尝试用不同的作画形式,可以让幼儿深入的了解绘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趣味性,遵循幼儿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蔬菜印画活动,探索如何培养幼儿自主创新,体验活动过程,获得成功喜悦。

  蔬菜印画活动首先老师帮助幼儿认识菜名,激发幼儿印画的兴趣。在认识各种蔬菜时,个别幼儿不能准确的说出菜名,教师稍做介绍,青椒和尖椒是两兄弟,都是辣椒的一种,青椒胖胖的,尖椒尖尖的,让幼儿对两者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说出西兰花是花菜的一种,藕是长在荷花下面的,红萝卜的正确名字叫胡萝卜,等等。经过介绍,幼儿们掌握了这几种菜名。蔬菜是人类生活中必需的食品,饭桌上少不了它。幼儿对蔬菜并不陌生,常见的蔬菜在菜地或菜场里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然而幼儿虽然知道蔬菜,但对蔬菜的种类、作用、营养价值等还不太了解,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现幼儿不爱吃蔬菜的现象,然而从了解菜名到蔬菜的营养价值,最后引出蔬菜还可以印画,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很自然地呼唤并激发幼儿印画的积极性和想创造的愿望,从而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作画时,注意保持画面的整洁。教师详细清楚地讲解示范,有助于幼儿操作时更自如。首先由老师示范用不同的蔬菜,不同的颜色印画,并运用有趣的词来激发幼儿,如亲一亲、靠一靠、印一印、摇一摇等,使幼儿学得更轻松、更易掌握。在运用蔬菜示范时,次数不宜太多,可减少到示范两种,如藕和胡萝卜,告诉幼儿青椒和尖椒的方法与胡萝卜一样,然后再请个别幼儿尝试示范西兰花、洋葱即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时间,而且幼儿听讲的兴趣很浓。在具体操作活动中,幼儿表现得非常积极、兴奋。一朵朵漂亮的花儿,就像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在《纲要》的指导下,老师抓住了教育锲机,积极引导偶发事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如示范印画时,颜料流下来了,老师立即强调不能把画好的画竖起来,因为颜料没干。这次活动注重的是幼儿对用蔬菜印画的奇特感受,注重的是参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当然,在活动中也注意到了对幼儿技能的培养、操作习惯的培养等,这些也可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如区域游戏等,小组指导要比集体指导更为有效。技能水平提高了,在开展类似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力,充分体验艺术活动带来的各种乐趣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大班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玩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沉与浮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所以我设计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本次活动意在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物体在水里的沉浮规律。《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提供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学情分析: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幼儿的想象思维快速发展,生活经验有所丰富,所以活动的内容设计可以更丰富些,不能仅仅局限于玩水的活动,而应适当的加入反映物体性质的探究和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在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根据知识经验、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一个三维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发现其规律。

  这是从幼儿的知识经验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大班幼儿的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积极思考的能力,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并用语言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这是从幼儿的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动手探索带来的快乐。

  这是从情感培养角度设定的目标,主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感兴趣,愿意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尝试,是他们长大以后在科学世界中进行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动手操作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规律。

  (2)、教学难点: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五、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经验准备:

  物质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纸、软木塞、木块、橡皮泥、海绵、乒乓球、弹球、棉花、茶叶、贴有标签的分类篮子、矿泉水瓶子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5个人一组一份材料。

  (2)、记录材料:标有“上浮、下沉”标记的记录卡、记录表、记号笔。

  记录表

  六、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3、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七、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

  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4、讨论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1、导入部分:以故事“掉进树洞的皮球”形式导入课题。

  内容:小明在树林里踢皮球,不小心皮球掉到树洞里。树洞很深,小明够不着,他很着急,谁能帮他想想办法?(激发幼儿的思考)老师:为什么往树洞里倒水能把球拿出来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找出其中的原因吧。 分析: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故事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体验。

  (二)、认识活动:2分钟

  出示沉浮标记和记录卡(指导语: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三)、操作活动:共18分钟

  环节1:6分钟

  初步认识沉浮规律:不同的材质,有的东西会沉、有的东西会浮。

  (让幼儿自主探索软木塞、木头、弹球、橡皮泥的沉浮)

  内容:(1)实验前: 教师先让幼儿预测这样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在记录表写下。老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四样东西,大家猜猜他们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将你们的想法写在记录表上。沉下去的用沉记号表示,浮上来的用浮记号表示。

  (2)实验时,教师引导幼儿关注“什么样的东西沉,什么样的东西浮”并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结果进行记录,帮助幼儿总结结论并提醒幼儿将沉与浮的物体分类放在不同的篮子。

  分析:通过猜测可以让幼儿建立一定的观点,为后来的实践操作奠定基础。通过实验记录幼儿逐渐发现重的东西沉,轻的东西浮。

  环节2:6分钟

  知道有些东西通过改变其形状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

  内容:向幼儿介绍新增的材料,一块比软木塞和木头都轻的橡皮泥,一个乒乓球、同样大小的泥球,一团揉成乒乓球大小的纸。同样让幼儿先猜测所给的物体的沉浮,再进行操作实验记录。

  分析:介绍材料的目的在于让幼儿集中注意力,明确老师的提出的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关注材料的共同性特征“材质相同”让幼儿通过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材质相同的东西,可以通过改变其形状而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环节3:6分钟

  让幼儿认识有空气的东西会浮,当水把空气赶走后物体会沉。

  内容:此环节为幼儿提供既会沉又会浮的东西,如:海绵、棉花、茶叶,还提供了要它沉就沉浮就浮的东西,如:有盖子的透明小瓶子,开口的乒乓球。

  分析:对先前的沉浮规律有一个新的认识,有空气的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以上这3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启发提问的办法。

  (四)、讨论总结活动:3分钟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报考小学美术老师的05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鱼儿游游》。今天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鱼儿游游》是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一册第8课的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及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通过对鱼儿特点的学习,能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美丽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根据教学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鱼儿特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鱼儿表现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动画片的观看及课堂上的游戏互动,培养学生的造型、色彩能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然之美,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他们对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运用,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画面。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因此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以情境法为主,演示法、呈示法、练习法等为辅的多法教学。通过欣赏图片、观察范作、自主表现、展示评价等方法,让他们比较自然界中的鱼,感受鱼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分析美的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针对《美术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

  以观察法为主,讨论法、发现法、尝试法等为辅的多法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初步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和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改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来。

  五、说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片段,然后提出问题:

  小丑鱼尼莫被抓走了,它感到非常的孤单和害怕,同学们,你愿意做一条小鱼去陪陪尼莫吗?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以此来引出课题,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课堂气氛,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基础,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引导学生思维轻松进入学习内容。)

  2、观察感知,体验审美

  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见过的鱼,说说它们的形状,颜色和花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走进鱼的世界,以此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曾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多欣赏,多感受,多交流,在分析美,感受美的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对鱼的形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此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师示范

  第一步:引导学生构思海底世界的画面

  第二步:通过讨论分析鱼的结构特点教师演示画小鱼的方法及步骤,并绘画出一幅海底世界的作品

  第三步:共同制作画

  通过我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创作时,可选择多种不同的材料来分组制作。制作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此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5、作品展示评价

  将学生制作好的鱼儿贴到黑板上。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鱼的上面贴泡泡,看谁得的泡泡最多。让学生评出最好看的作品,并说明原因。再说一说你还喜欢哪条鱼,喜欢它什么地方?

  这样在游戏中评价,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最后我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价,以鼓励的方式为主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教师小结

  在本课的结束部分,我掌握时机,渗透德育,对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小丑鱼尼莫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爸爸,它非常高兴,同学们帮助了小丑鱼找到了爸爸,你们高兴吗?看来同学们都是喜欢助人为乐的好孩子。鱼儿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同学们应该怎样做呢?

  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六、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7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前面一框讲的是量变与质变,本框是上一框的方法论意义,在上一框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要重视量的积累,什么时候该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而何时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从而加强能力,提高觉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相关事例。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3、觉悟方面: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本框教育重点,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宿。

  2、难点:

  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教育、启发意义,但在现实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

  四、教学方法:

  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展开分析与讨论,对于重点的教学,可选用一些正反的典型事例的录像片、电视片等,增强教学效果,加强针对性,对于难点的教育,可采用一些典型的古诗、谚语等加强教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用多媒体播放《杰米扬的汤》的动画,引出一个道理,当我们不需要质变,而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的时候,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

  [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板书)] 教师在此,结合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理论分析为什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然后,再由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坚持适度原则的相关事例加以佐证。比如学习刻苦本来是件好事,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变成坏事,还可以举一些现在很多的“小胖子”都与营养过剩有关加以说明。

  教师做好知识的过渡引出第二个问题:当我们不需要质变,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而当我们需要质变时又该怎么办呢?一要[二、要视量的积累(板书)] ,结合上一框分析原因,为什么要重视量的积累,并加强人生观教育,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的重要性,再回顾上一框量变的两种情形,数量增减与排序的变化,得出量的积累同样有这样的两种情况。而当量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能不能瞻前顾后,缺乏信心而痛失良机呢。在此,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

  [三、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板书)] 分析原因,举和同学密切相关的事例证明,比如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一到大考就不行等等。从正反面说明其重要性,最后教师总结。并出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之善小而不为”,由学生讨论其哲学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结束本课。

  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用量变引起质量的道理看问题

  二、要重视量的积累

  三、要不失时机地促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1、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74-77《面积的含义》

  2、本课内容是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 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教学环节:

  1、 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数学书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 操作实验,比较大小 ⑴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教师把刚才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画在黑板上,出现一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平面图形。②提问:这个正方形有面积吗? ③指名一位同学用粉笔画出它的面积,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用水彩笔涂上它的面积,然后继续画一个面积比刚才更小的图形。

  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⑵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①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②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③动手操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这些小纸就代表题目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不会的话,就看看周围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④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 ⑤举反例。用两根毛线分别围着它们的边围了一圈,然后比一比这两根毛线的长度。学生判断这是比的面积吗?比的是什么?

  使学生经历从直接观察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同桌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比较方法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①分辨面积和周长。用动作表示面积和周长,老师口述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判断和什么有关。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来比较。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④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 比较,对于其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说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的方法的理解,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精品】说课稿集合8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集合6篇

2.【精品】说课稿集合9篇

3.【精品】说课稿集合7篇

4.【精品】说课稿范文集合9篇

5.【精品】语文说课稿集合10篇

6.【精品】说课稿4篇

7.【精品】说课稿四篇

8.【精品】说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