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

时间:2024-10-20 07:55:2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音乐之声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音乐之声观后感

音乐之声观后感1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么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是个老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老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格。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可以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能力,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让每个孩子参与她的教学,起唱歌,起跳舞,起游戏,起演出木偶戏,让他们体验成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了解认识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养,而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音乐之声观后感2

  昨天,妈妈为了让我看上《音乐之声》,几乎忙了一中午,内容简介很长。主人公玛丽亚是一个在修道院里的修女。由于她活泼好动的性格使院长决定把她安排到冯。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因为亡妻的悲伤,使特拉普上校对孩子们实施军事化管理。

  但是,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七个孩子的命运。在上校的家时,她用窗帘布为孩子们缝制了游戏服,带着他们出来玩。当上校带着女朋友男爵夫人回来时,她正带着他们爬树,划船,当他们划船时男爵夫人已经在等候多时了,可是当船快划到岸边时玛丽亚摔了一个跟头,所以船翻了,七个孩子一个接一个掉下了水。

  他们拼命游了上来。后来上校和男爵夫人订了婚,由于夫人对玛丽亚说了一些话,让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院长让他去寻找自己的美梦。玛丽亚又回到了上校的家里。男爵夫人觉得已无法挽回上校对玛丽亚的爱意,便自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订了婚,不久他们便结了婚。幸福美满便是结局! 这个故事既幽默又风趣。玛丽亚用善良诚实乐观的精神和行动赢得了孩子们和上校的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是可以感化一切的!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实在是太美了,观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令我感动!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

  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

  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

音乐之声观后感3

  活泼开朗的玛利亚伴随着蓝天大山华丽丽的登场,仿佛把我也带上了郊外的世界,心情一下子骤然放松,一声清脆悦耳动听的歌声入耳,让我的眼睛和耳朵都离不开这部经典电影,1963年的《音乐之声》。

  喜欢歌唱,无拘无束、热爱自然、活泼好动的玛利亚无疑是幸运的,得到了修道院院长的理解与庇护,在众多修女的声讨声下,院长让玛利亚离开修道院去当家庭教师,走出修道院的玛利亚,对未知世界也充满了惶恐与不安,玛利亚用歌声驱散了自己心中的小魔兽,开启了新的生活。

  在规矩森严、冷酷严谨的特拉普上校家里有着7个年龄不同,性格迥异的小调皮,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来驱逐新的家庭教师玛利亚,玛利亚一次次的化解她遇到的麻烦,上校看穿竟不拆穿,我不禁为男主人公的睿智而拍手称好。玛利亚用自己的歌声和自己的善良感动了孩子,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看到这部电影,大部分观影者感动于玛利亚的善良,对待爱情的坚贞,沉醉于电影里面的歌声。当然,毋庸置疑,电影里面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等至今耳熟能详。而最让我动容的则是影片音乐背后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上校对祖国母亲的深深地爱。

  影片中上校在度完蜜月回到家,看到家里竟然悬挂着带着纳粹标记的旗子,毫不犹豫的一把扯下撕掉;当上校的好友麦克斯说“与德国和平地合并也很好”时,上校立马翻脸,不念友情,怒斥中带着失望:“很好?!麦克斯,有时候我真不了解你”……在纳粹分子的严格监控下,带着全家人一起上台演出《雪绒花》,最后一次表达了对国家深深地爱。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各种报道,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的时候随地乱扔垃圾,吐痰的现象层出不穷,尚且不说上校先生在极端的环境下做出来的种。种行为让人赞赏不已,作为中国人,做出这样的行为非常有损于国家形象。

  20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中国人,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作为中国普通的一份子,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不论是在国内还竖外,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爱护环境,礼貌排队,不做有损于国家形象的事,就是最好的爱国的方式了吧!

音乐之声观后感4

  《音乐之声》这已是我第二次观看了,也许现在是被其中主题曲所吸引,唱的真的很好。我对朱莉并不是很了解,可以说是不认识,但是从她歌声中能领悟到女主角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回到音乐剧当中,这是取材于发生在奥地利的故事,玛利亚是个见习修女。她爱唱歌,跳舞,热爱大自然,在她逃到了美国后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于是乎在各地巡演。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你会被其中的剧情所吸引。看完电影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的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每个人都会记得玛利亚,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的爱!

  片中的`反面人物就是那十二个家教,她们缺少的是耐心和真心,对待这些个性不同的孩子,而玛利亚正能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真正了解他们,这七个孩子虽然带给玛利亚很多付担,但玛利亚知道他们并不坏,只是缺少了家人的爱,她用真心爱护,教导他们,并借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有了活力和欢乐。最后能让这些孩子从心里接受了她,喜欢上了她,并喊出了一声妈妈。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感受和理解了人世间那种最纯朴的,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种源自于自然的,心灵自由和爱,是人类永久的最永恒的追求,也永远只是轻松的动律。

音乐之声观后感5

  无穷的正能量——重温《音乐之声》

  刚刚落下帷幕的第87界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晚会上,一向搞怪的LadyGaga以罕见地清新装扮,深情演绎了《音乐之声》中的插曲,不但让人惊艳于她扎实的演唱功底,更勾起众人对这部经典影片的无限怀念,正如随后出场的朱莉·安德鲁斯说的那样,很难相信,一眨眼就过去了这么多年!《音乐之声》已经上映50周年了,但其感染力依旧强烈如昔,好似金色童年般,虽已从手中滑过,但仍忍不住频频回首沉浸。

  看完颁奖晚会的当晚,我便乘热重温了这部经典影片,坦白说,许多情节如今看来略显陈旧,比如玛利亚非传统淑女的汉子格调,特拉普典型白马王子的高富帅模式,像极了近年东亚地区流行的偶像剧套路,而玛利亚作为家庭教师,遭遇特拉普家那群难以驯服、古灵精怪的孩子们,也可见到近年校园剧的影子,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它的魅力,重温过程中,发自内心的快乐油然而生,我始终带着愉悦的笑容,就同当年第一次观看它一样。为什么?因为影片散发的无穷正能量。

  女主角玛利亚是名年轻的见习修女,宗教的'熏陶和简单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乐观、单纯的性格,前一刻还在担心无法胜任家庭教师一职,下一刻就YY一切都会好起来,并越想越开心,奔赴特拉普家的路上,甚至手舞足蹈跳起来,其夸张的乐天派性格,在很多人看来有点神经兮兮,为此修道院的修女们担心她的未来何去何从,初见时的特拉普上校更是觉得她是个惹麻烦的家伙,而正是她这种有些夸张的乐天派性格,让生活时时充满了正能量。

  玛利亚选取用自己开朗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而非用死板的说教去管束孩子,如当孩子们情绪低落时,玛利亚引导他们多想想开心的事物,并用歌唱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用最简单的心理疏导方式,教育孩子们学会自我管理情绪,很快孩子们就在她的带领下,得到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简单,他们去郊游、去划船、去爬树,并一路高声吟唱,彻底摆脱了母亲过世后,特拉普上校军事化教育造成的沉闷家庭生活,孩子们的变化和玛利亚的生活热情,渐渐也感染了特拉普上校,让他最终走出了丧妻阴影,重新拥抱感情、拥抱生活。这完全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故事,因而感情、搞笑的部分即便略显过时也无大碍,这本就不是影片的主旨。

  影片在最后时分主题升华,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强权威胁,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为纳粹服务,最终在众人的帮忙下,翻山越岭奔向自由,一种追求和平、完美的正能量闪耀剧终。

  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还是高境界的世界正能量,在人类社会都永不会过时,和平时,我们应乐观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战争时,我们要坚定和平的立场,无穷的正能量是支持人类礼貌进程的动力,也是《音乐之声》经久不衰的秘诀。

音乐之声观后感6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云霓的精灵,是空气的灵魂。音乐是幽静林中的天使,是抚慰心灵伤痛的良药。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是上帝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音乐之美,和玛莉娅积极向上的心灵之美。

  这部电影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而这个故事所处的时期恰好正在发生战争,这是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和邪恶,与专致和邪恶抗争。

音乐之声观后感7

  《音乐之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产家庭老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解并描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布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我们可在轻松开心的消遣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最让我喜爱的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头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喜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淘气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完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亮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妙的视觉享受。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像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喜爱的《音乐之声》,轻松开心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快乐好玩的《哆来咪》,以及淘气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动听的歌曲。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许多遍我感受很深,特殊是玛利亚的温顺、和善、耐烦以及她的顽强、英勇和无私纯净的爱!

  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最终没有留下来的缘由应当是他们没有耐烦、他们并不真心喜爱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美丽悦耳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快乐!她从一开头就喜爱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专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惜他们、教育他们,专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终孩子们从心里接受她,从心里喜爱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叫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头有点理解了。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让人始终保持着轻松开心的心情,没有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洁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也永久只是那轻松开心的节奏!

  《音乐之声》观后感7

  再次重温了一遍《音乐之声》被感动得几处落泪。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迄今为止在我看过的影片中,论宠爱程度它或许排不到第一,但论最佳影片的话,它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片中的音乐已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我动容的,是隐蔽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这部影片是那样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了爱,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说到片中的演员,或许大多数人最难忘的是活泼开朗、把音乐带给大家的女主角玛利亚。但我最喜爱、最难忘的却是片中的男仆人公冯。特拉普上校。从表面看,他好像是个严峻、冷漠而又刻板的海军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后,他却有一颗博爱的心。最难忘他的眼神,那时而严峻、时而又饱含无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爱,都在这眼神中表露无疑了。

  记得影片开头不久,男女仆人公初次相见的情形:修女玛利亚被派往上校家中给上校的七个孩子做家庭老师,当她在大厅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美丽的舞厅时,不由自主的跑进去关起门跳起舞来。突然舞厅的门啪的.打开了,上校站在门口,一句话不说的看着玛利亚。当玛利亚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厅后,上校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训斥的味道:“不要任凭乱闯房间”。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场,感觉很酷的那种。等下一个镜头看清上校的脸,我才发觉这真是个英俊的男人,虽然在初次登场这几分钟的片断里,玛利亚好像始终在微笑,而他都没有笑过一次。其实我对这样一开头一本正经的男主角总是很有爱好的,我喜爱从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神情中去查找隐蔽在这冷漠背后的另一些东西。而这次很快就让我找到了一处:当上校说起玛利亚到来之前已经走掉了12位家庭老师,而上一位老师只待了两小时就走了时,玛利亚惊异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上校答道:“孩子们很正常,是家庭老师的问题。”看得出,这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当然正如《音乐之声》这个片名,也正是玛利亚把音乐带给了大家。可是我认为这部戏真正让人动容的,是隐蔽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而深沉的爱。《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学、心理学、训练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讨论和借鉴。

音乐之声观后感8

  昨天,妈妈为了让我看上《音乐之声》,几乎忙了一中午,内容简介很长。主人公玛丽亚是一个在修道院里的修女。由于她活泼好动的性格使院长决定把她安排到冯。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因为亡妻的悲伤,使特拉普上校对孩子们实施军事化管理。

  但是,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七个孩子的命运。在上校的家时,她用窗帘布为孩子们缝制了游戏服,带着他们出来玩。当上校带着女朋友男爵夫人回来时,她正带着他们爬树,划船,当他们划船时男爵夫人已经在等候多时了,可是当船快划到岸边时玛丽亚摔了一个跟头,所以船翻了,七个孩子一个接一个掉下了水。

  他们拼命游了上来。后来上校和男爵夫人订了婚,由于夫人对玛丽亚说了一些话,让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院长让他去寻找自己的美梦。玛丽亚又回到了上校的家里。男爵夫人觉得已无法挽回上校对玛丽亚的爱意,便自动退出了婚约。上校和玛丽亚订了婚,不久他们便结了婚。幸福美满便是结局!

  这个故事既幽默又风趣。玛丽亚用善良诚实乐观的精神和行动赢得了孩子们和上校的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是可以感化一切的'! 《音乐之声》观后感11

  我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修女玛利亚受修道院委派,当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上校把他的七个孩子像士兵一样训练,家中没有一丝生活气息,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唱歌,用音乐感动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这部电影时时,有很多地方让人看了忍不住会发笑,却在笑的同时悟出很多道理。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家庭的这种状况,不禁感叹道:“多么可怕的家庭!”我觉得这家庭已经无可救药了。我看着这些孩子一次次搞恶作剧捉弄玛利亚,却想不到玛利亚竟会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们与她融洽相处!正是这么一个可怕的家庭,被玛利亚彻底改变了,这是什么力量?是爱!玛利亚的爱感化了他们全家,使人的心灵得到温暖与快乐,并使人主动地渴望这种快乐!

  每当优美的歌声响起,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玛利亚的歌声,如甘泉滋润心田,如清风拂过心扉,如温暖的阳光融化冰雪,如闪亮的灯烛带来光明。美妙的歌声,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灵,使人沉浸其中。

  玛利亚用最动听的声音,消除了一切距离,音乐之声使人与人之间永远没有代沟。

音乐之声观后感9

  《音乐之声》是一部极易看懂的电影,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不管是第一次看还是看过多次,它都能深深的吸引住你的眼球。在电影里,玛利亚是一个不合格的见习修女,在修道院里,在修女们的眼里,她爱惹麻烦。

  是一个谜一样的女孩,她有勇气承担自我的错误,悔过出于真心,她能让修道院里严肃的修女发笑,她是天使,是捣蛋鬼,也是小丑……然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只是她比别的修女们更加热爱自由,热爱音乐,热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看到了玛利亚的那颗心,她明白那颗心要与大自然同在,要拥有属于她自我的更广阔的天空,而不能呆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

  电影最能激励我的地方,在于玛利亚在去特拉普上校家之前的思想准备。尽管她是特拉普上校家的第十二个家教,但她充满了自信,并坚信力量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财富也无法代表力量。她相信真正的力量存在于一夜安眠中,只要醒来就能感受到。这种力量并非来自外界,而是存在于内心深处,需要将自己的心交托给信心。玛利亚对信心充满了无限的信任和坚持。

  很多时候困难、挫折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可自信心似乎往往过于脆弱,树立必须自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前提,看过很多关于增强自信心的文章却收效不佳。可是在《音乐之声》的这个场景中,听着从玛利亚嘴里泊泊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

  电影中最令人愉悦的情节当属玛利亚与特拉普上校家里七个孩子共度时光的片段。起初,孩子们对她有所排斥,并恶作剧捉弄她,比如在她的口袋里放入蛤蟆,在她的座位下放松果,让她感到尴尬。然而,玛利亚理解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扰,她关心他们,并积极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很快就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请您根据这个要求修改后的内容进行回复。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去大自然中游玩,使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回到家里,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合唱团了,而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的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唱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利亚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抑郁寡欢的冷漠上校最终拿起吉他,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与父亲拥抱在一齐。

  电影中最感动之处,是玛利亚与孩子们、特拉普上校一齐克服困难的种种场景。当玛利亚唤起对特拉普上校的感情时,她明白上校要与男爵夫人结婚,她留下一封信就回到修道院去了,院长对她说:Thatyouhavetolookforyourlife(你必须追寻自我的生命。

  然而生活中的磨难没有止境,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和玛利亚接到了柏林的来电,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务,他决不背叛自我的祖国和人民,于是他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可他和他的全家被置于严密监视之下,在这种情景下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雪绒花》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唤起了奥地利人民反对侵略的正义心声和不畏强暴的必胜信念。最终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玛利亚一全跨过了阿尔卑斯山,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电影终结了,但是那欢快的歌声、动人的场景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它们激励着我向前,教会我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困难,时刻保持对生活充满信心、快乐的态度。我要用自己真诚的心去理解他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

  电影《音乐之声》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真、善、美!它教导我要用一颗善良和充满爱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要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

音乐之声观后感10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虽然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还是会有新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玛利亚刚来时,孩子们并不欢迎她,因为他们觉得:谁都没法跟自己的妈妈相比。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最终她不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们成为了一家人。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音乐之声》。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家里的气氛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整天死气沉沉,就像一座军营。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一曲歌罢,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对未来很迷茫,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这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胆怯,不要轻言放弃。玛利亚面对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长嬷嬷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条溪,追寻心中的彩虹!”玛利亚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披着洁白的婚纱,随着音乐的脚步,玛利亚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音乐之声观后感11

  《音乐之声》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纳粹时斯奥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户富家当家庭教师。由于他们看不惯纳粹的所作所为,逃到美国并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团”,在各地巡回演出。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我们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最让我喜欢的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像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最后没有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让人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也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音乐之声观后感12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看完了《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巨典。整个电影给人以美的享受,画面的美,音乐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感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观看结束后,我的脑海里总能浮现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本人比较喜欢音乐,我想影片除了画面美的同时主要是音乐带给人强大的震撼。

  课后我又再观看了一遍,发现这真不愧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里的音乐歌曲都通俗易懂,很接近人们的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do re mi》,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现在还一直沿用着,比如说今年最流行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整个歌曲旋律简单上口,老少皆宜,歌词也写的浅显易懂琅琅上口,像这样的歌曲又怎么能不堪称经典呢?观看完电影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经典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什么样的音乐可以称得上是经典音乐?在我心里不禁有了这么个问题。影片中贯穿着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是影片的一大特色。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雪绒花》,欢乐大方又耳熟能详的《do re mi》;以及七个可爱的孩子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广为流传,都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歌曲了。

  如果以通俗易懂为标准的话,那流行音乐可谓是乐坛的佼佼者。今天的中国,尤其是在大都市的大文化环境中,受到媒体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群与流行音乐保持着近距离的接触。他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主动的接受、认知了流行音乐。而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则缺乏了解,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变革中,传统音乐会面临怎么样的遭遇呢?

  在当今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音乐的形式、功能和观念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当我们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该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挑战难道不需要我们去好好思考一下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传统情节不断增多。像我们大家所喜爱的s h e的《不想长大》,

  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肖邦》等等。流行音乐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而这也恰恰是它的缺点,需要避免音乐的低俗化。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我们更好的去利用它。国外曾有音乐家指出流行音乐的本质就是对传统音乐的模仿,如《白桦林》和俄罗斯民歌等。

  二、音乐的教育

  音乐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是人的心灵的表现,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海军上校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上校的妻子几年前已经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来管教孩子。孩子们的生活就像钟摆一样循规蹈矩.毫无生气。玛丽亚来到上校家后.顺应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特点.教他们唱歌跳舞。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使家中充满欢乐。她的热情、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最终也赢得了上校的爱慕.她后来成了孩子们的母亲。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爱国的上校不愿意效力于纳粹海军,于是,在一次民谣节上,上校带领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影片有趣的故事、悦耳的音乐、温馨的人情和天真无邪的笑料使它受到世人的瞩目.我更欣赏的是影片中的家庭教师玛丽亚这个人物。作为一个家庭教师影片中的修女玛丽亚不受繁文缛节的约束.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她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浑身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息成为这个人物最鲜明的个性。影片中玛利亚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用音乐去感化他们。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把音乐表达出来,使这七个孩子从零开始最后去理解音乐。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育人”而不是单纯的“育才”为其显著的特征。玛利亚从一开始并不是教会他们很多音乐知识,而是教会他们怎么做人,然后带着孩子们到处游玩从中慢慢渗透很多音乐的知识,这样孩子们能轻松地学会很多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她的悦耳的嗓音后面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她的这种音乐教育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就是当时引领时尚潮流的人物。

  音乐是全世界最流行的语言。近几年来,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及各类通俗演唱比赛,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国内的流行乐坛。与此同时,掀起了一股艺术热潮,不管是音乐还是我们的美术专业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而真正使艺考大军的人数逐

  渐增多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因为音乐艺术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还因为社会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所以我们作为这庞大队伍中的一小份子应该全面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

  《音乐之声》让我对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也是一样,希望我们能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也望自己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之声观后感13

  在一片苍翠辽阔的山坡上,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放声高歌,歌声动人,少女也是如此动人——这是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始,这样美丽的开始,想必接下来会有一场罗曼蒂克的爱情故事吧,然而这个故事却并不简单地只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是启迪我们如何去理解爱的故事。

  船长有7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都深深地爱着彼此,船长不断地更换家庭教师,只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们宁愿说谎被罚不许吃晚饭,也不愿意让爸爸生气,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亲近,他们之间更像是军官与士兵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因为彼此的不理解,爸爸不理解孩子们渴望自由与想要歌唱的心灵,孩子们也不理解爸爸对待他们的那份不知所措的无奈。玛利亚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她带着穿着窗帘游戏服的孩子们去山坡上玩耍,教他们唱歌,倾听每一个人的烦恼和恐惧,并大声向船长提出要求:希望他可以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交流,好好地爱他们。因为爱一个人,还要懂得这个人,走进她的心里。慢慢地,他们愿意敞开自己并理解对方,家庭才有了温暖。

  玛利亚与船长在相处中也渐生情愫,然而也曾经因为彼此之间的不理解而产生过误会,玛利亚为了逃避而回到了修道院,船长甚至准备想要开始一次新的婚姻,阿比斯院长的开导让她省悟,她重新回到了船长的家,两个人真正明白对方的心意。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别的什么感情,只有相互理解才能有美好的结果,因为爱与理解同行。

  《音乐之声》中让我明白了,最美好的感情不一定是爱得深沉,而是要彼此理解。我们都不是拥有读心术的超人,如果没有交流的话,即使爱得再深,也无法理解对方心中的`所思所想,爱是需要理解的,理解对方和让对方理解自己,这需要我们学会倾述、倾听和交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对方需要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给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就像电影里的船长一样,给予孩子丰富的物质、严格的管理,便以为给予了最好的爱,但是他们却并不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缺乏倾听与交流。

  一部好电影,一字一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切体悟,每一次的收获都会不一样,从电影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别人,更看到了自己反省着自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在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我想下一次再欣赏这部电影,又会有新的感受吧。

音乐之声观后感14

  在自己的人生长剧中,要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全情投入地去演,而且要能适时地从剧情中跳出来,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你是谁?

  《音乐之声》中的特拉普上校,是一位极具正义感和爱国情怀的军人,太太过世后,这位海军舰长用管制舰队的方法来管教他的七个孩子,他与孩子们的沟通工具是一只口哨,用不同的哨音替代每个孩子的名字,训练孩子们在庭院中操练,按时就寝。

  口哨一响,孩子们便会从各自的屋里冲出来,整队集合,做出相应的动作。特拉普不仅本人不苟言笑,一派军人作风,也不允许孩子们自由活动,大声说笑,然而这些孩子却个个古怪精灵,难以驯服,用各种恶作剧捉弄家庭教师。

  生性活泼的玛丽亚是孩子们的第12个家庭教师,她冲破特拉普上校的限制,用真爱和歌声让七个孩子重新恢复了天真烂漫的本性,特拉普舰长也被玛丽亚和孩子们的歌声感染,重新拿起了吉它亮起了歌喉,家庭中又重新充满了自由、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特拉普上校十分严谨,他在舰队里和社会中备受敬仰,但是面对自己的七个孩子时,他依然用军人的方式去完成爸爸这个角色,于是问题就来了,孩子们相继制造出各种问题向父亲进行抗议,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朋友A是个优秀的中学教师,经验丰富,工作敬业,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然而每每提起自己的儿子,A便会眉头紧蹙,上中学的儿子种种叛逆和对抗,让A伤透脑筋,用她的话说“管得好别人的.孩子却管不好自己的孩子,真是失败啊。”追问起她与儿子交流的一些细节,发现她们之间一些对话不像母子,更像是师生之间的交流。

  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大多数时间从妈妈那里感受到的都是一个老师的威严,而不是妈妈的慈爱和温暖,每天在学校要面对老师,回到家里还要面对“妈妈老师”,孩子不叛逆才是更大的问题啊。

  无论是特拉普上校还是教师A,都成功地出演了自己的职业角色。或许职业角色的成功出演耗费了他们全身心的精力,或许职业身份中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变成了无形的枷锁,使得他们在其他的人生场景中都无法放下这个角色。

  然而生活的多彩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如果把漫长的一生比作一部自导自演的长剧,那么随着剧情和场景的改变,我们会涉猎不同的人生领域,会担当多重的身份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的角色对应着一种责任,幸福的人绝不仅仅只成功担当某种单一角色,而是能在不同的领域中自如地转换自己的人生角色,担当各种不同的责任。

  面对孩子,有父母的抱持和温暖;

  面对棘手的工作,有干练高效地果敢;

  面对妻子时,你是灵魂伟岸的丈夫;

  面对年迈的父母时,你又要做回一个温顺的孩子……

  那样的人生境界也许才是圆满的吧。

  说到圆满我想到了一位熟识的企业家,他一生勤勉敬业,创下了数亿的资产,在企业中他威严过人,是人人敬畏的企业老总,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威严的男人,很多本地人知道他也是一个大孝子,但很少有人能想到,他在家中同时是一位和善慈爱的父亲,更难得的他还是一位知冷知热的丈夫,他对待妻儿的那种柔情与威严的职场形象判若两人。

  在自己的人生长剧中,要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全情投入地去演,而且要能适时地从剧情中跳出来,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我是谁?当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担当着一份怎样的责任,才能顺利地完成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才能圆满地过好这一生。

音乐之声观后感15

  一个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间文化,便会失去历史的根脉与精神……莫扎特在萨尔茨堡宫廷乐队担任乐队队长职务时,仍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到了冬天,连买碳的钱也没有,他只好抱着带病的妻子跳舞取暖……因为神奇的音乐,因为有这样一位浪漫的乐神,萨尔茨堡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多年前的一部好莱坞经典影片《音乐之声》中的许多场戏便是在萨尔茨堡取的景。影片中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种种琐事仍记忆犹新,也使我平添了一份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因为它独一无二的音乐氛围。萨尔茨堡在冯骥才先生的笔下成了乐神的摇篮:四季乐声悠扬,除了街头巷尾的音乐聚会外,最主要的音乐会有霍亨萨尔茨堡要塞的室内乐、米拉贝尔宫的宫廷音乐会、米拉贝尔花园里的灯泉音乐会以及音乐厅里的大型音乐和戏剧会演。仲夏之夜,随便走在一个小巷里,你都能听到从窗口或阳台里飘出的莫扎特的小夜曲。那乐声不疾不徐,扣人心弦,令人惆怅。置身在这样一个音乐世界里,我感觉莫扎特并没有远去,他与萨尔茨堡同在!音乐由此也成为了构成萨尔茨堡城市文化的'最主要特色。记得我的一位老师曾说:学校是一个不可以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古今中外名校千百年的辉煌历史让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推而广之,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亘古的历史,又不是千年古都、百年重镇,那它则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城市是毫无吸引力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使都市个性的存亡问题刻不容缓地摆上了我们的桌面。当今世界有这样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把自己的建设目标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殊不知一座城市在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历史的一切创造作为一种文化财富!

  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随他们而去的是一种民间艺术的断绝。一个地方流失了自己的民间文化,便会失去历史的根脉与精神,因为真正的历史是最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根本的性格和情感。在上海申办世博会的过程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样一句宣传语在数以万计的来稿中脱颖而出。它明确无误地告诉了我们:城市个性,个性城市。构建一个别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图是何等重要!

【音乐之声观后感】相关文章:

音乐之声观后感08-08

《音乐之声》的观后感11-08

《音乐之声》观后感12-02

《音乐之声》观后感15篇12-15

音乐之声观后感9篇11-24

音乐之声观后感10篇11-30

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13篇]06-11

音乐会的观后感07-03

音乐剧蝶的观后感悟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