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

时间:2024-07-15 11:48:1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叫作《典籍里的中国》的电视,它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典籍的综艺。

  首先,会播放一个由中国国家戏剧院院长田沁鑫组织的典读会,以此来知道演员们吃饭于这本书的理解。典读会过后,便是话剧正式开演,撒贝宁以穿越的方式与古人相见,共同探讨经书、古典的奥妙,其中,有英勇无畏、“三过家门而不回”的大禹、满腹经纶、周游列国的司马懿,中间,还会穿插着专家们的`讲解,节目最后,还会对此做出总结,《典籍里的中国》记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以穿越的形式表达了当代读书人对前人的敬佩之情,我相信,每个人观看时,心中都会有一股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或许是对祖国的骄傲,或许是古人远大理想而自豪,总之,都是因为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特别的综艺节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趣有味,有知识,更多的是对古人的尊重,既让我们觉得庄重无比,又并非严格。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2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题记

  穿越时空,观先人李时珍之经历,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受益颇丰,写下心中所想。

  学医难,行医更难。少时的李时珍便有一个行医梦,可作为医者的父亲李言闻自是清楚医者之难,一再反对他。长大后的李时珍乡试三次未中,他心中的梦想便愈加坚定。他为从医曾求父亲三次,终与父亲共为“逆行舟”。为乡民看病,不辞劳苦,成了李时珍的日常。尽管他深知从医的艰辛,但他依旧带着“寿国以寿万民”的志向坦然地踏上了征程。

  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书更难。在行医救民的过程中,李时珍目睹了不识药、用错药的案例,心中由此萌发利了重修本草的种子。”天下医书,利益天下”,李时珍集古代医书之大成,又通过自身实践,三十年饱经风霜,三十年呕心沥血,著成《本草纲目》。

  可谁能想到,出书更难。当时竟无一书商想要刊印。从书商口中得知,得到王世贞作的`序,《本草纲目》便可发行,李时珍跋山涉水去求王世贞作序,对于李时珍而言,弯下腰求序比挺直腰著书更难,可为了造福百姓,他甘愿奉献。幸而《本草纲目》得到了王世贞的赏识。

  然而李时珍又担心《本草纲目》存在错误,误导后世子孙,在流去的十年光阴里,李时珍重修本草,不负所愿,《本草纲目》得以印发。令人嘘不已的是,年过七旬的李时珍没能看到出版的《本草纲目》,这也是他留下的遗憾。穿越百年,让李时珍看到被后人所珍藏的《本草纲目》,了却了他的夙愿。

  李时珍的一生,用“难”形容再合适不过,他用“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行医精神克服种种磨难,他是一个不怕难的人,一个迎难而上的人,李时珍艰苦奋斗了半生,彰显的是实事求是、格物明理的大医精神,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大医情怀。就是这样一个人,完成了需百人整理撰写的浩大工程,造就了医药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救死扶伤,一心为民;艰难卓绝,著成本草;锲而不舍,求序刊印。这是李时珍一生的写照,我们永远怀念他!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优秀文化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亡,这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典籍,我何时真正的崇敬?何时真正的潜心学习?这些都是世间大道,而我却在“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环境下,没有对他们引发崇敬之情,没有用心去体悟,在茫茫人海中,犹如浮萍,随波逐流,向细枝末节处找寻人生的答案,愧对古圣先贤,愧对列祖列宗。

  《典籍里的中国》的热播,是中华之幸,民族之幸。经典犹如大树之根,不知其根,也就不知其意,不知其意也就肆意妄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来得多么不容易,来得多么坎坷,又来得多么深沉。这一份厚重的礼物,让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汗颜,我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古圣先贤,但是古圣先贤却记得我们,记惦着他们的子孙!通过《典籍》的方式对我们谆谆教诲,让大家追根溯源,回归人生的大道。

  在《论语》述而篇中:“志于道、据于德、行于仁,游于艺”,这就是我们人生的脉络。但我们在忙忙碌碌地工作、生活中,忽视了根本,只是在“游于艺”,向钱、物而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人生价值排序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很多家庭有了钱后,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层面出现了的问题,随着社会物欲的影响,不断地摇摆不定,人生找不到方向,这就需要我们重回经典,在经典中找到人生的答案:以道作为自己的人生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不需要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古圣先贤们在宣传大道的时候,有多少君王和百姓不认可他们,他们仍然道心不改,坚持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因为他们懂得“大道不孤”。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向他们学习,坚持维护社会和谐和服务广大人民之大道,初心不改,不用抱怨,不用悲伤,不要让负面的能量侵入内心,而要像阳光一样,照亮他人。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具体,甚至有人在某一方面的建树而沾沾自喜,我们当有“君子不器”之心,包容万物,合二为一,以他人之长处,滋润自己内心,长养自己的德行,克己复礼,严于修身,养一身浩然正气。像古圣先贤一样,为道可以忘我、忘躯。

  向道而行,踏芒而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已经在古圣先贤们的身上得以体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让自己内心的良知越来越升发,心境会越来越开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我们的人文自信。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4

  节目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为了追求大道,传播仁政而周游列国。但这条路道阻且长,孔子一行数次碰壁。在前往楚国途中,被齐军围困七天,粮草断绝。仲有心中不解,愤愤不平地问孔子天下大道是否存在。孔子回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时也安贫乐道,而小人才会想入非非,胡作非为。是呀,孔子在这样的处境下竟然能说出这样振奋的话,他的弟子们追求大道的决心怎能动摇呢?孔子还拒绝独自吃下最后的粥,他用水掺合着这仅剩的粮食和弟子们分着吃。他身体力行地阐释了有难同当的美德,也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因此,这一段内容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在戏剧结尾,孔子和弟子们回到了他们年轻的时候,朗诵着孔子对他们的教诲。我想:虽然孔子当时传播“仁政”没有成功,但他的思想与他的言行,流传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教诲着我们。透过那一句句“子曰”,我们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以及尊重弟子们不同个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所提倡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其实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论语》一书中汲取心灵的力量,悟得生命的智慧,不亦乐乎?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5

  提起《史记》,对于刚刚经历过的高考的我们来说,是这样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为西汉司马迁所著”,这是高中课本上给的注释,是冰冷的考点。但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天地永恒,青史永新,述往事,以观成败,鉴得失即可明是非,《史记》是中国历史文化上最璀璨的宝石之一。《史记》真实记录自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竭尽全力为后代构写出相对真实的中国故事。

  今朝描摹历史里的山川湖海,他当是骨骼。由于《史记》,我开始去探究一位史官是如何完成一部历史的记录。看他如何镌刻帝王,看他如何为世家诸侯着笔上色,看他如何勾勒出三千年的风雨。《史记》的总设计师是他的父亲司马谈。正是有他父亲所给予的信念,一部史书成了父子之间,两代人之间的约定。节目中在司马谈临终之时一句“要敬畏写下的每一个字”,令人听之便觉得沉重,这在背后是蕴含的是史官的信仰,是对历史的尊重。史官,手中的笔便是后世探知世界的窗口。修著历史绝不简单,司马迁少时游学,陪同汉武帝治理黄河,寻访过许多名胜古迹,为完成《史记》积累了相当客观的资料。在司马迁的生平里,有一事不可忽略——因李陵之事而遭遇宫刑。宫刑是屈辱的,甚至他在此后无时不因遭遇宫刑而感到羞愧。慷慨赴死易,忍辱偷生难。即使饱受身心折磨,他也仍对得起手中的笔,在《太史公书》中专门作了李将军列传,飞将军可敬,每一位士兵都可敬。我依旧记得那段震耳欲聋的对话“昔日周文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周易》;孔子在窘困之时,编著《春秋》;屈原被放逐,赋《离骚》;左丘双目失明,作《国语》;孙膑被残害,剜去髌骨,写出兵法;《诗》三百篇,多数是圣贤发愤而作。我横遭祸事,身躯已残,青史不可废”不虚美不隐恶,他接受人生最大的遗憾,也在这样的意志里创造了最大的价值,万世不朽。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我们为什么要读史,因为我们要再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个人的根与魂。所有人都是从历史而来,向未来走去,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读史可以看清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处世的态度。就像《史记》之中的《屈原列传》,我们从中了解屈原如芳草的美好品质,佩服他卓越超群的.才华,更尊敬他的爱国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如同镜鉴。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提升眼界,去感受历史里澎湃汹涌的情感。我们不必记住一整部史记,我们更应该从中获取更多的思考,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联系,甚至做人的道理。《史记》,共计130篇,526500字,包含了4000多个人物。王侯将相,才子佳人,游客侠士,历史就是人民创造的,以人为历史的核心,注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治世。山河是一部史书,壮游如同读史。《中国通史》里这样一段话: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金华之因果关系者也。世事更迭往复,万事都有根本,以史为鉴,可以明智;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6

  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追寻大道

  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愤愤不平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叹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虽然追寻大义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保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7

  这个国庆节,妈妈向我推荐了一档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从中甄选最值得讲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我看的'这一期是关于《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的故事。

  节目从现代科学家袁隆平爷爷“禾下乘凉”的梦开始,他梦到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人们就坐在水稻下面乘凉。而古代科学家宋应星也有同样的梦想。宋应星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呢?这要从他考乡试说起。他考乡试时考中了第三名。可是参加会试时却名落孙山,接下去他又考了几次,可是都没有考中。屡试不中的宋应星便回了家。随后他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收集、整理成了《天工开物》,这本书涉及自然科学、农业、机械等多种知识、工艺,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后来,他又做了老师,向学生们传授他所写的《天工开物》。学生们向他学习种水稻、养蚕、制造水车、酿酒、织布、晒盐、煮糖等等技术,大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天工开物》一书涉及很多很多的知识,但是宋应星最重视的就是水稻的种植。他说“水稻比珠宝更重要,人不能没有水稻”平时有时间的时候,他就会下田去关心水稻长得好不好?因为“大米多就能让大家都吃得饱。”

  看完这档节目,我被宋应星的追求科学的精神所感动,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代,他能写出一本“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书,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要克服常人的不理解,这样的执着追求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要将这样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传承下去,早日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8

  今有革命之长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国,其虽未完全成功,但对于后代人影响深远,在现今来说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今晚我就看了这么一部电视纪录片,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之事,关于此事,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但你也许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件事情。孔子这一路,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难,当时又正值诸侯争霸之际,各地战火纷纷,狼烟四起。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甚至被叫做“丧家之犬”,他为了去楚国传道,被奸臣连困七日,口粮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还说出了千古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当时他已经60高龄,受不了这种考验了,但他还去整理各类书籍,为教育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门生那位“一担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以及性格刚强的子路皆离孔子而去,但孔子没有放弃信仰,继续派弟子四处游说,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论——《论语》也被后世喜爱。

  二千年前,孔子是鲁国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国人,而现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论语》如今已被传入很多国家,成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人,虽说周游列国失败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今天我在电视上看了一个节目,名叫《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让我看得眼泪直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古人的诗词和精神都让我刮目相看呀!

  有个两千多年以后的读书人,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去,遇见护《书》人--伏胜先生。读书人过来请教伏胜《书》好在哪儿?伏胜首先讲了“禹贡”就是关于大禹治水,大禹不仅治水,还有更大成就,就是大禹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那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广大的冀州是大禹用足迹一步一步地丈量出来的.,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禹迹”。

  讲完“禹贡”之后就开始讲他护《书》的经历了。伏胜壮年时,曾经是秦国的博士,天下的《书》大都被毁了。伏胜,只知道国家藏一部、他家藏一部,一次大火把国家藏的《书》化为灰烬,伏胜把《书》看成一条活的生命,伏胜与他的妻子和儿女为了逃避兵火,带上了一车的《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伏胜在中途遭遇兵劫,伏胜的儿子爱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杀害了,伏胜的妻女颠沛流离。后来,伏胜的妻子病重,那一年天降大雪,小女儿因险冻死和饿死。为了取暖他们可以烧掉一车箱《书》,但伏胜的妻子宁死也拒绝烧掉一车《书》。伏胜的妻子说:“这一车的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到保住的”。伏胜的妻子挨饿受冷已经气衰力竭,伏胜的妻子知道这一车《书》,如爱子的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贵重了。伏胜回到家乡,刚好家乡也遭遇兵火,伏胜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伏胜无时无刻挂念着家中藏的《书》,伏胜当天下初定,他再回家园,凿开墙壁发现书简多已朽毁,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了。之后伏胜要晁掌故把《书》给带回都城,流传天下,之后读书人带伏胜到现代的图书馆,古人叫藏书秘府。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之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活伏胜,都是用生命去延续和守护这盏灯的人,酌古至今,学史明智,丰富而珍贵的典籍,值得没一个中年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9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写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出色的选角,独特的演绎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时,给予我们以文化的滋养。在第一期,节目以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方式,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

  从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个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却不知他还划定了九州。

  从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纣建立夏朝,却不知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不知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从前我只知道中国是中国,却不知“中国”这个词是从《尚书》中来,不知伏生一生护书传书,以不负先人。

  在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华夏为何一体?”“自古就是一体。”我不禁泪目,是啊,华夏自古就是一体。中国的大地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早已紧密的结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来的模样,而有着历史的意蕴和先人的足迹。悠悠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于“根”的追寻都不会改变,它们牢牢地刻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不会改变。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这个节目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使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使典籍人人可读,使每一个人都能知道,了解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而不再只是囫囵吞枣。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做到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0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换个视角读《论语》

  看弟子如何凝聚在孔子的周围,追求有仁爱精神的理想世界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每逢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学说坚定的追随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大家在节目中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大家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论语》现存二十篇,接近一万六千字,孔子的这些言论为从何而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介绍道:《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里边就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两个弟子,在讲学的过程中,轮流记录。看到这些材料以后,我们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实际上是各有所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的来源。

  但凡读过《论语》,一定会对子曰印象深刻。透过那一个个子曰,今人能够感受到20xx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鲜明个性:子贡富而好礼;颜回贫而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直爽而勇武,尽心尽力地保护孔子四十多年,以至于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将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论语》中记录着颜回对夫子的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最核心的思想是仁。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鲍鹏山提到《论语》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弟子都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基本没有下过一个本体性的定义。子贡问仁,孔子就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迟问仁,孔子给出了经典答案爱人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郑任钊表示:孔子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把仁的思想传了下来,进而又影响了像孟子、朱熹等许多的儒学大家,在仁的基础上,中国人又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宽广的情怀。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铺染着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陈蔡绝粮尽显精神高光

  沉浸感受岁寒松柏的气节,一碗薄粥的真情

  《典籍里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坚持以精深而有价值的思想感染观众,每一期都用一个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温暖而富有力量地传递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和高贵的精神。

  本期节目,创作团队将不仅从弟子的视角展现孔子的情怀与精神,还将讲述孔子和弟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其中,王绘春扮演孔子,保剑锋扮演子贡,王仁君扮演颜回,高晓攀扮演仲由。

  孔子晚年曾如此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为了生活,他在鲁国做过仓库保管员,看管过牛羊,一度做过大官,但是为了理想又辞了官,五十多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一周游,就是十四年。

  本期节目的戏剧,从子贡慕名而来拜孔夫子为师讲起,再现了孔子带着一众弟子历经磨难的周游之路:孔子到卫国推行仁政德治,未能如愿;过匡地,随时可能被人当成恶人误杀;在宋国大树下习礼,司马桓魋派人砍树欲杀之;满怀希望去往楚国,等来的却是楚君薨的噩耗孔子四处碰壁,受尽嘲笑,累累若丧家之狗。

  值得期待的是,尽显孔子精神高光的陈蔡绝粮,被演员们演绎得荡气回肠。这一事件也是周游列国十四年中最难的一段经历,孔子与众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子贡受命于危难,前往楚国求援。他们虽饱经苦难,但一路同行,一路坚定,如岁寒松柏身处逆境而依然挺立,哪怕只剩下一碗薄粥,仍觉味道甚美。正如舞台上撒贝宁所说:追寻大道的苦,患难真情的甜,都在这一碗薄粥里了!

  晚年弟子众多,本是对孔子的一种慰藉,但令他备受打击的是,最爱的两位弟子颜回、仲由先他而去。当舞台呈现这段感人肺腑的生离死别时,看到弟子逐一和孔子告别,心碎的孔子用颤抖的声音呼唤着回啊仲由,众多观众眼泪决堤。拍摄这场戏的时候,当说完朝闻道,夕死可矣,饰演孔子的王绘春倒在地上,他已经难以抑制喷薄而出的情感,被拉起来的时候,还一直在擦眼泪。目睹了这一切的撒贝宁说:那一刻,我仿佛真的站在了孔子面前,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孔子的情怀。

  在戏剧的结尾,孔子和弟子们回到了他们年轻的时候,一场杏坛讲学穿越时空,于书声琅琅中,澎湃着我们正年轻的朝气。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动容道:洙泗之间,杏坛之上,讲习不辍,弦歌不辍。我觉得这个是咱们中国文化史上最动人的一幕了!6月13日晚,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孔子和弟子正年轻的时候,品读《论语》背后鲜活的情感与精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1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档全新大型文化类节目,以多舞台、多场景、古今对话的创新方式出现在大众眼前,刚播出便收获了4。5亿的播放量。

  节目将聚集多名演员来演绎典籍里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借由不同时空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闪亮故事,让经典照进现实,展现经典书籍中的中华文化。

  当我初看这个节目时,我的感觉是:惊艳!首先,节目的场景设计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为了让观众沉浸地走进历史,确实做了很多考虑,旋转式座椅就是一大体现;其次就是演员的深情演绎,古人的情感复杂,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为一个心系《尚书》且年过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红老师需要从人物心理、语速、动作快慢等多个方面考虑如何去展现人物形象,这很考验演员的职业技能和其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时,我们从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观众都被伏生的“舍命护书”所感动,热泪盈眶,这也恰恰满足了我们一点点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时代的我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经典,这个节目也正是一个好的契机,我们需要感谢这个节目,感谢这种创意!

  节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几句:“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他蕴含的更多是一种智慧,一种情怀,一个国家的象征。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在各辈人的努力下薪火相传,经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2

  近日《典籍里的中国》更新《孙子兵法》一期,观众大呼过瘾。虽然该节目以平均一个多月一期的频率更新,却是让观众念念不忘、期期叫绝的一档文化综艺。

  沉浸式穿越令人惊艳

  《典籍里的中国》中,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踏入历史长河寻访先贤,和演员们共同演绎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催泪典籍故事。该节目目前播出6期呈现的典籍包括《孙子兵法》《论语》《史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尚书》。

  这档节目最大的亮点是,它不仅呈现中华民族浩瀚如烟、极具生命力的典籍,而且呈现与典籍相关的历史人物的故事,高度浓缩历史人物的高光时刻,通过他们人生的重要事件,来呈现典籍的来龙去脉,典籍的历史传承脉络,以及典籍对人的影响等,传递一种精神。比如《论语》一期,高度浓缩孔子和其众弟子的一生,品读《论语》之余,带领观众感受两千年前圣人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典籍里的中国》每期节目都会邀请演技实力深厚的演员来诠释历史人物,观众在演员淋漓尽致的表演中感受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倪大红饰演的伏生、王劲松饰演的李时珍、李光洁饰演的宋应星、吴镇宇饰演的孙武、王绘春饰演的孔子以及王学圻饰演的司马迁,都仿佛从历史中走来的人物。他们的精彩表演,甚至让撒贝宁真切感受到历史人物与他擦肩而过。

  《典籍里的中国》除了对历史人物故事的精彩演绎,高科技的舞台搭建也帮助观众完成了沉浸式观看体验,这在最新一期《孙子兵法》中有很好的体现。孙武年少从齐国到吴国,助吴伐楚,再到年迈隐世,讲清楚这个故事需要呈现齐国、吴国、楚国、大山隐居等多空间布局,再加上孙武与当代人的跨时空对话,空间更是复杂,但通过多屏幕视频的呈现,这些时空转换都成为可能。

  这档节目,之所以让观众怀有迫切的心情催更,期待一次又一次的充满澎湃激情的观看之旅,关键在于节目在内容、形式、观看体验等各方面的极致追求。正如王劲松所说:我们不是不能出好的节目,是缺乏这样的初心和敬重。

  文化节目频频出圈

  最近,越来越多精心创作的`文化节目得到观众认可,年轻人也越来越喜爱传统文化,爱上国潮综艺。这是因为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在追求无止境的创新,通过新颖的节目模式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久前,一档耀眼夺目的节目《端午奇妙游》火爆网络,水下飞天舞令人惊艳。这档文化节目别具匠心地将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元素进行放大,结合现代高科技技术,再以歌、舞、杂技、戏剧等传统文化形式呈现出来,令人眼前一亮,赢得大批年轻网友的喜爱。该节目最大的亮点也是模式创新,不局限于晚会、文化节目的传统表达形式,首次采用了网剧+网综的创新手法,用四个唐小妹的生活故事串联起整个节目,手法新颖,非常年轻化。

  文化综艺《书画里的中国》则聚焦中国传统书画,科普书画知识的同时,挖掘作品背后的历史和人文故事。节目采用3D复现技术,让人可以走进画里,近距离感受传世名作的细节,同时相关历史故事也由明星嘉宾演绎复现,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有诗和远方》第二季将诗歌美学和旅行相结合,带领观众感受自然风光与诗歌意蕴的文化之美,节目中嘉宾来到徐霞客、白居易、陆游、朱熹等一众名家的家乡或者创作之地,让观众感受诗词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化综艺都是电视台综艺,都是认真打磨的作品,审美水平比较高,节目新颖,广受年轻人的喜爱。青年人越来越热爱国潮文化是当下的一种趋势,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民乐、中国舞、传统戏曲等传统文化十分流行,引发年轻人的各种狂欢。新国潮的流行趋势,与这些年来的精品文化综艺的引导不无关系。文化内容的爆发,且每过一段时间都有爆款出现,也证明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3

  大年初一,大型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闪亮登场,立刻成为新晋网红!历史的讲述和当代的表达交织在一起;历史时空和现实空间交错在一起;典籍的生命力和文化的感染力交汇在一起。这正是我们呼唤的“王炸”节目,节目中倪大红扮演的“伏生护书”让人泪目,全网刷屏!

  伏生,听上去并不熟悉的名字,为何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呢?“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又是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和撒贝宁一样,穿越千年,拜访这位舍命护书的经学大师!

  伏生,其实是叫伏胜。“生”是古人对“先生”的尊称。伏生是秦汉时期济南郡治人,他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虑子贱,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伏生继承先祖衣钵,一生钻研经文,把毕生心血献于《尚书》。古往今来,中外学者,都认定四书五经的经典之作《尚书》,因他而传播,因他而伟大者!

  现在就通过三个时期,追忆这位传奇老人的一生,品味经典文学的'魅力!

  第一个时期:少年刻苦,精通《尚书》

  伏生出生于公元前260年,当时是战国周赧王时期,身处富饶的齐鲁大地,继承祖上良好的文化基因,伏生年幼时就聪明好学,博览群书,10岁就开始钻研《尚书》。

  《尚书》可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尚和上谐音,尚书就是上古的书,记载了从黄帝、尧舜禹到夏商周的历史,里面有远古时代重要事件,先贤帝王如何勤政爱民,贤良名臣如何侍奉君主等,是展现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伏生读书非常刻苦,为了熟读《尚书》,他把自己关在“小黑屋了”,腰上绑上一根绳子,每读一遍就打一个结,没过多久,八十尺长的绳子上就全部打满了结,伏生也成为当时精通《尚书》的第一人。

  凭着这份才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伏生被纳为秦朝博士,这个博士当时是个官名,全国只有70名,必须是掌通古今的学问家,才能胜任。可见当时伏生已经是享誉全国的经学大师了。

  秦始皇早期,为了巩固统一大业,对博士是很重视的,博士经常要参与皇帝的顾问工作,回答历史典籍中的许多问题,因此,博士有着“藏书于家”的特权,这就成为后来伏生能够舍命护书的先决条件。

  第二个时期:中年热血,保护《尚书》

  秦始皇后期,很多读书人出现和秦始皇不同的政见,加上迷信方术,准求长生不老的计划成为笑柄,秦始皇重点打击儒者方术士,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焚书坑儒”,使古代各国历史、诸子百家的文化典籍遭受严重破坏。

  听到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后,伏生立刻带着他的宝贝《尚书》,从首都咸阳逃回济南老家,在自家墙壁上,挖了个大洞,把视做生命的《尚书》藏了起来。这在当时可是灭门大罪,伏生的儿子也在这个过程中死于乱兵之手。

  伏生就这样,壁中藏书,躲了起来。这期间,经历了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伏生的妻子整日担惊受怕,早早就病故了,伏生靠着对经学典籍传承的信念,苦苦支撑下来。终于到汉文帝时期,迎来转机。

  贫苦出生的汉文帝,对儒家学说非常推崇,听说过上古传下来的《尚书》,向天下颁布求书令。

  伏生这才扒开墙壁,翻出藏匿许久的“宝贝”,发现损坏了十多部,尚有28部保存完好。汉文帝听到后大喜,准备召伏生如朝中传授《尚书》。

  伏生此时已经年近九十,走路困难,口齿不清了。文帝就下诏,派晁错到济南伏生家中,向他学习《尚书》。这个晁错就是后来汉景帝的老师,辅佐景帝平定“七王之乱”的肱骨栋梁。

  伏生亲自讲授,他的女儿羲娥一旁解说,晁错使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这个隶书基本上和现在的楷书已经非常接近了,晁错终于将保存完好的28篇记录下来,合后又做《泰誓》篇,这就是传世的今文《尚书》。

  第三个时期:晚年治学,传播《尚书》

  伏生晚年致力于《尚书》的传播,西汉时期的《尚书》学者,全部出自他的门下。伏生的弟子根据他的讲解,编制《尚书大传》,流传于世。

  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诗》、《书》、《礼》、《易》与《春秋》五经博士传授五经,《尚书》成为官方指定经书。自此,《尚书》在两汉王朝的政治文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后世经学家将传授《尚书》的伏生,和“独尊儒术”的倡导者董仲舒,合称“董伏”,足见其对中国儒学经学文化的影响力。

  伏生在世时,曾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山东人欧阳生,之后欧阳氏世世相传,到汉明帝时期已有门徒3000余人,其中多为大儒,许多都位列三公,做到最高官位。西汉末年,有一个叫桓荣的少年,钻研学习《欧阳尚书》,确立了伏生《尚书》欧阳学派。欧阳学派中名人众多,东晋时期的权臣桓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伏生的另一个得意门生是济南张生。张生也做到博士,将学说传给夏侯都尉。 夏侯氏继承发扬《尚书》学说,到夏侯胜时确立"大夏侯氏学派",夏侯胜的侄子夏侯建创立"小夏侯氏学派"。这三家《尚书》学派传承数千年,屹立不倒,经久不衰!

  后世历代《尚书》学者,也都以伏生为宗师,恪守其家法与师法。唐代王维曾画《伏生授经图》,成为传世国宝。清代学者皮锡瑞,将自己书屋命名为“师伏堂”,以示对开山祖师伏生的崇拜。

  伏生最后在公元前161年,即汉文帝三年离世,享年整百岁。在那个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度岁的时代,堪称奇迹,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传统经学的护佑。伏生一生经历周赧王、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六个皇帝,展示了独特的传统文化之光,实践了“学习使人长寿”的秘诀,践行了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4

  近日,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正热播,第一期节目有关《尚书》。翻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黄的史册,阅读经典,知道我们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读“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品百味人生。

  翻开《尚书》,我品味到其历史悠久,尧舜禹夏商周;翻开《尚书》,我品味到古代先贤筚路蓝缕创造的丰富文明;翻开《尚书》,我品味到青石刻经,青史永存的文化传承……当然《尚书》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

  翻开《尚书》,品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了解《书》的人,必定会熟知“伏生护书”的'感人故事。绝不仅浮生墙壁藏书,此可谓,一家其心护《书》周全——爱子因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军杀死;妻子一路挨饿受冻仍止其烧书取暖。他们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赞歌。才能有后世“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的高度美誉。中国文化不绝如缕,薪火相传,正是因为无数先贤拼了命也要护其周全的坚定信念。上有玄奘西行“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绝不向东退一步以求生”的信念,使佛教在中国文明史上熠熠生辉;下有七十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味诗词之美的叶嘉莹“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使古典诗词,在今天为人熟知,广泛传诵。这一系列灿烂光辉的文明史,离不开一代代文学家们的传承。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文化之屏障,以卓然之姿增补历史的璀璨辉煌,以坚定的信念,让文化之花灿烂的绽放在祖国的沃土上。吾辈青年更要以这种坚定的信念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尚书》,品味其蕴含的治国理念——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中如是记载;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连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李世民都在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见作为“民本”思想源头活水的《尚书》蕴涵着如此深刻的哲理。读上《尚书》,体悟大禹定九州,奠高山大川的气魄;品《尚书》,感悟武王“称尔干,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英勇。而这都源于对百姓的爱,源于心中的大义。学习尚书,传承经典,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生活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尚书的深远影响,吾辈青年更要在这最美好的年华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读《书》而知先贤政治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之要。《尚书》之正气,像星星一样奔流在那漫长的岁月间,镌刻在了未来的璀璨星河中。我们更应细读《尚书》,让《尚书》之正气,在遥远的未来奔向经久与不朽,绽放万丈光芒。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5

  一声惊雷忽至,万千典籍破壁而出,被冠以“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得以舒展,在幽黯中熠熠生辉,隐遁千年的文化密码得以破译,在挣扎沉浮的文学史上汇拢交织。

  《典籍里的中国》首期节目的主角,选取了《尚书》这部文化元典。通过现代读书人撒贝宁与优秀演员倪大红饰演的浮生一角跨越时空的对话,带领观众一同走进尚书。看完这期节目,很难不为之动容,我不知多少文物没能躲过战争、盗窃的毁坏,在寂静无声的岁月里慢慢被人遗忘,多少古籍难以跳出盛极而衰的宿命,荒芜的沙漠里、清冷的殿宇里藏着多少流传千年光华璀璨的中华文明瑰宝,又是否有人听见他们的哭泣。所幸《尚书》遇到了浮生,与其说是浮生不顾一切保《书》,不如说他与尚书相互救赎。幼儿时代的浮生出口成诵:“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对《书》绵延出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在烽烟滚滚战角吹响中,用尽一切护《书》周全。他的儿子因保书,以命拼搏后被乱兵杀死,他的妻子不肯燃书取暖,最终倒在丈夫怀中病亡,永远地留在了那片荒野。“我妻、我儿我全家舍命护《书》,伏生先生发此慨论当之无愧。

  记得在伏生先生听闻汉文帝派晁错前来学习尚书时,只短短几秒钟,先生眼神中流露出来的真情,我却切身的感知到。他听到自己读了一辈子的尚书能够被当今皇帝重拾时,他的心中就盈满了泪水,往昔豪情流涌,踽踽独行于世”的苦恨在刹那间都被化解;当他邂逅当世后人尊崇这部典籍的字字句句时,“不绝如缕,薪火相传”便有了形状,他看得见摸得到历史的厚重。那忧愁一生的心头肉被如此尊奉着,老泪纵横,只扶着鸠杖跪地掩面叹息,颠簸不破的历史压满他的.心枝。

  表演结束后,蒙曼女士提出她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我想,中国是五子之歌中咏诵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青石刻经青史永存的坚守与传承;是几经波折离厄重重后“荜路蓝缕,创造文明,开天辟地”的勇气;更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披山通泽决河定州的信念、是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戈,予其誓”的为民立命的仁心和浮生先生究其一生让历史脉络,历历重现逆流而行一段文化苦旅的笃定。

  “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朝代兴废之由,个人修身之要。”可“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愿浮生与《书》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6-06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6-09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6-20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5篇(精选)12-26

中国机长观后感06-18

感动中国观后感05-05

辉煌中国的观后感02-24

《中国机长》观后感11-11

万里归途观后感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