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梅兰芳》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很多人观看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情。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梅兰芳》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梅兰芳》观后感 篇1
畹华吾侄
……
记着,唱戏的再红
还是让人瞧不起
大伯不想让你挨了打
还得跟人家说打得好
大伯不想让你再带上那纸枷锁
……
僻静的深院,苍茫的树梢点点光亮,透过深邃的枝头望向飘渺的远方,迷途的路铺开,一切如旧。
沉睡的宫廷,昏睡的蝉群沉沉低吟,弥漫苦痛的枷锁锁紧滴血的残心,恍惚的树摇晃,不尽凄凉。
那纸枷锁,那份沉重,在漆黑的夜,异常寂静。年少的梅兰芳,或许还不知道什么压迫,但他从此记住一句话:唱戏的,终究就是个唱戏的。
但这是他的命,梅家几代戏子,这重担总会落到他身上。
《牡丹亭》的那天,座无虚席,蔡元培、胡适、袁世凯,说得上新的旧的少的老的.都来了。十三燕对着梅兰芳说了这么句话: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
这场戏,征服了邱如白,这个矛盾的官人。他潇洒地,带着被家人鄙视的目光,说他傍戏子去了。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白发爬上了头。他预感到,自己的一生从此不再一帆风顺,只在曲折中闪烁迷茫。
和很多人一样,当看到黎明的面孔出现时,我崩溃了,欲哭无泪。但随着剧情的推移,渐渐地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说梅兰芳的眼神。
之后的梅兰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稳重的、抑或是个台下的男人。他越来越明白了之前他为此不得解的事,越来越放弃了之前他不沦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难全,他知道了唱戏的终究是个唱戏的。
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戏子,对于他的坚贞,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诺言宁死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不惜为此损害自己的身体。也许他知道,这世界上超越肉体的东西很多,也很伟大,所谓的升华,便是让精神超脱,让生命不朽。田中说: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真正让梅兰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戏,是他的灵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过的凡人,为了儿女情长迷失自我,丧失理智,遗忘自己的使命,当然,七情六欲是人的难耐,但这证明了他的平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为了爱可以放弃事业的人,他也是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如果没有邱如白,也许梅兰芳就不是梅兰芳了,他将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戏子。
所以,邱如白最后说:你(梅兰芳)只是个凡人。
这句话,是真理,是哲学,是王道。
他就是这么一个不平凡的凡人,一个永远不会被弄脏的戏子,一个阳刚的真正的男人。
梅兰芳将让后人知道,真正的一个人,不仅仅存在于表面,更存在于旁人看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处,那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深度。表面的梅兰芳,是一个让四大美女汗颜的妩媚的绝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个阳刚十足成熟稳重道德高尚的真汉子。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这也就是梅兰芳。
《梅兰芳》观后感 篇2
非常幸运在第一时间欣赏了陈凯歌的新片《梅兰芳》,三段式的陈述由于展开一幕华丽的画卷来舒展这位大师的一生,个中演员也竭尽全力来演绎大师的形象,尤其是几位配角非常努力。然而,当画卷缓缓展开,呈现在面前的仅仅是华丽的琐碎剪影而并非完全展示一位艺术大师的风骨和精神。
华丽有余而气力不足是第一感觉,三段式的陈述是影片希望绕过简单的编年史通过带给观众一个完整的形象。与老前辈的“斗戏”不仅是展现青年时代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最直接的效果是带入原型为戏剧理论家齐如山的“邱如白”一角色,同时也是本剧中唯一表现了梅兰芳改编京剧工作的地方。综合老一代艺术家形象的.“十三燕”与青年梅兰芳斗戏的失败,意图似乎在于“一个时代的到来”和关于戏剧演员艺术暮年的无奈情景,直接带出了“提升演员地位”的目标与第三段末尾相呼应。但是关于梅兰芳艺术成就之一的自立“梅派”和致力于创编新戏的部分描述过少,仅仅通过“斗戏”一节很难体现。
过分渲染“梅孟”恋情是片子的一大看点,也是三段式中的最主要部分,承接了青年时代,又接连到重要桥段“访美”。不过这段恋情却显得过分暧昧和纠缠,貌似故意纠缠的“冬皇”少了点应有的纯情感觉和高贵气质,这一点的描写不如电视剧《荀慧生》处理的更为伤感和惋惜。而且第二段进入的“梅夫人”在整个片中都显得过于世故和小气。枪击事件的处理尽管再一次刻画了“邱如白”形象,但似乎这样的处理于这段恋情有些唐突。包括第二段结尾的“访美”桥段,没有展开描写,同样是为了“梅孟”恋一个凄美的结局,但是于访美的成功意义和对西方观众的影响描写的过于苍白,仅仅是全场喝彩。
第三段以“蓄须明志”故事为主题描写了抗战期间梅兰芳面对艺术和民族大义的抉择。这段描写以梅派艺术的感染力为主线,是从一个日本军士对梅派艺术的执着热爱的角度来表现梅派艺术的不朽,并引出了“明志”的故事。但是第三段的主题显然有些模糊,在民族大义和艺术感染两方面摇摆。但是影片显然利用第三段表现了两个意图并且平分秋色。日本军士的自杀更多的是艺术感染力的体现,而后半部分的蓄须明志则是民族大义。
《梅兰芳》毕竟是一部华丽的商业片,或许放在如今有很多青年已经不了解京剧,不了解梅兰芳的大环境下,可能是华丽而凄婉的。但是,从立体表现一代大师的角度来看则太过浅薄,尤其是明志部分如果加上梅大师编排《梁红玉》激励国人斗志的片段,则更能体现出民族大义的一面。这部影片更多的是挖掘出一代大师旁人无法理解的内心的孤独,通过“邱如白”的演绎表现,但这是不是也是这个环境下我们对大师的一种曲解和误读呢?
《梅兰芳》观后感 篇3
从小刻苦学艺,畹华初试锋芒——小荷才露尖尖角
赶场子,救场如救火,双脚已磨得出血,也只是淡淡一句:“不碍事的”。行止温雅,不亢不卑;学艺求进,不骄不躁;因引见的同行甘受亵玩,怒而掌掴,不媚俗,洁身自好;热爱京剧表演,善于博采众长,察纳雅言,悟性极佳。那时的畹华,风华正茂,俊采风流,扮相惊艳。
与十三燕擂台竞技——梨园争霸崭露头角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也曾因临将上场、台词皆忘而躲在后台簌籁发抖,也曾因座儿不多而黯然发愁。但艺高人胆大,精益求精的畹华,终于不断超越自己,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心理,在与京城名角十三燕竞艺第一场失利的情况下,敢于拍板,上演新戏《一缕麻》,以民国时期新式服装出场,其哀婉动人的表演,得到广大票友及北大清华大学生的追捧而一举成功。
与孟小冬的情缘——人间总道知音少,情深缘浅忘不了
在朋友的半百生日宴上,梅兰芳邂逅了孟小冬。相见欢,相识晚,时梅兰芳已与福芝芳育有几个儿女。一曲《游龙戏凤》,已挡不住相互间的爱慕之情。而梅兰芳对孟小冬的'发乎情而止乎礼,恰如开头座中评论的那一句“能把情欲演得这样真,这样美,如果心里不是非常纯净,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类似语)。确实,片中对他俩爱情的处理,也是显得纯净,而情人孟小冬对他的理解与懂得,也体现在梅兰芳能比较听孟小冬的“劝告”。譬如下决心去美国演出;如出席百余商号联席授牌仪式。福芝芳亦是美貌、能干,孟小冬的离去,并不因为不爱,是因为多重原因:邱如白劝说她要让梅兰芳保持他的孤独,这种气质成就了成功的梅兰芳,要他的事业不受干扰;福芝芳上门找孟小冬,她的坦诚和当面“败下阵来”令孟小冬心有恻隐。
拒为日本人演戏——民族忠义高风亮节,戏里戏外德艺双馨
美国演出大获成功,梅兰芳名扬世界。他不耍大牌,谦虚谨慎,演技日益精进。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梅兰芳为了拒为日本人演戏,不怕威胁利诱,刻意滋病蓄须,到日本战败、中国解放,他才重新登上舞台,赢得了国人爱戴与敬重。而且他对商界名流联合赠与他的“伶界大王”牌匾,作了低调的否却与辞让。日本票友的自尽、中国票友的刺杀事件、邱如白的弃官而从,以及他心中时刻不忘“把伶人的地位提一提”,也反衬了梅兰芳的受欢迎程度以及高尚的人格骨格。
不妨把《梅兰芳》看成是一部励志片。虽与史实有出入,片中人物、情节仍有虚构,但从中给我们的启示,对学习其人格精神及弘扬戏曲文化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梅兰芳》观后感 篇4
早在2009年《梅兰芳》上映的时候,我就想要亲自到电影院里去看看这部大片,但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然后,我从网络下载下来,等待有时间的时候静静地观赏。无奈,因没有时间,过了这么久,延至2010年,新年元旦,我终于看完《梅兰芳》,之后,却悄然不知自己已泪流满面……然后,我被身边的朋友笑话。
身边的朋友问我:《梅兰芳》有那么感人吗?我说:不知道。也许,黎明,陈红,孙红雷,章子怡等演员演绎得太好了;也许,《梅兰芳》的故事太让人感动;也许,有些东西触动到了我内心的柔软。我想间或是陈红的那句话:“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角儿的。”的经典台词?也许,是带着梅兰芳“纸枷锁”的无奈一生,注定他是那样无法自由,想内心想的那样生活都不可以,甚至和自己心爱的小冬姑娘看一次电影的机会都没有。没有办法,因为他就是梅兰芳,所以,他必须守住内心的那份孤独。
其实,生活里每个成功的.人背后都会有更多的心酸和无奈,可是他们必须自己忍受那份孤独,思想上的,心灵上的,精神上的那份孤独。
或许是因为那名日本军官拼命地解救梅兰芳,日本人也有善良的一方面,在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精神感召下,他是那样的可爱。文化是无国界的,被阻隔的只是那颗心。心,可以将距离拉得很紧很紧,也可以将距离推得很远很远。就像泰戈尔的诗句中描述的那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或许是因为邱如白拿着蜡烛,用破碎的眼睛注视那副三人图,那幅图下曾经是他和梅兰芳的结拜,从此两个人相扶相伴多年,不离不弃。但现在却只剩下他自己。其实他们是有着很不相同的性格和命运。邱如白,只是一个醉心中国戏剧文化的痴心人,而梅兰芳却是有着真正中华精神和艺术追求和探索的人。他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事是不该做的。就如他的那句话:“有人想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但不能否认的是邱如白与梅兰芳之间的真挚情谊。美国表演时,在漫漫大雪中有一个单薄的身影屹立着,为梅兰芳守卫着。白雪下的憔悴面容不能不让人动容和感动。
或许是十三燕最后明知要输还要比,他是出色的伶人,也是可怜的伶人。他为自尊而活,但作为最底层的伶人,自尊是很奢求的一件事儿。他的一生的追求,化作最后的遗言:“畹华,你能不能把咱伶人的地位提高一点面子?这是他死去时的心愿。
或许,《梅兰芳》是爱,或许是情,或许,《梅兰芳》让人受益更多的哲理。
也正是因为这很多的或许,让我感动不已……
【《梅兰芳》观后感】相关文章:
梅兰芳教案09-14
《梅兰芳学艺》教案03-01
梅兰芳蓄须教案8篇11-09
《梅兰芳蓄须》读后感07-09
家教讲座观后感|观后感11-18
《沉默的教室》观后感-观后感02-19
《神曲》观后感07-29
名著观后感12-03
《弱点》的观后感12-07
人性观后感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