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读后感4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1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许多人说《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上一星期,我见同桌正好有一本《红楼梦》,便向他借了过来。
故事主要写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些传奇人物。几天前,书中的第一章我刚看完,真实太离奇了。它主要讲了:"贾府生了一个男孩,一落地嘴里就含着一块宝玉,所以起名于宝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是具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呀!
宝玉降生在这富贵人家,再加上原来就有些来历,自然就会演绎出许很多多的传奇故事。欧文很快就联想到自己,不正和文中的贾宝玉小时候一样,家里条件不是很差,学习环境又那么好,还不好好学习,你说,怎么能对得起老师,又怎么对得起父母呢?想到这里,我暗暗下决心,今后肯定要努力学习,报答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哺育之恩。想着想着,我又把精力全部都放投入到书中了。林黛玉本是苏姑人,因父亲年过半年,母亲又已去世,黛玉身体又不好,父亲森如海不便利照看她,于是便把她送到外祖母家贾母那里了。小黛玉一生的命运是多么凄惨呀!
可以说是自从会吃饭便吃药,上无母亲照样,下无姐妹关照,多么孤独呀!
想想我们吃饱穿暖,有时还在学校门口乱买东西,铺张钱,我真实自惭不如。
读到这里,我很惭愧,我们应当节省每一分钱,把这些钱存起来,多买几本课外书,增长自己的学问,开阔自己的视野。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2
《红楼梦》,这个耳熟能详的书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个含笑的悲剧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纵使读过几遍,仍旧觉得其中有说不尽的传奇。
曹雪芹生在贵族家庭,却不曾想到家族走向没落是何等的悲凉与凄惨,年幼的他却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对封建统治的没落有着切身的体会,便以自身为原型创造了这个经典---《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篇明义,道出了悲的结局。读罢红楼,有种辛酸感,不知是为黛玉伤感,还是为宝钗怜惜?注定的悲剧,实在难过。
林黛玉,这个生得倾国之貌,,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女子,到今天已经成了“爱哭,虚弱”的代名词,她的母亲早亡,父亲后来病故,家道中落,只得寄住在贾府,便认识了荣国府的嫡派长孙---贾宝玉,这个大家庭中的宠儿。黛玉的性子抑郁,所以“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这样的性格也导致了她看待事物的消极和被动,她生在那样的时代,总是希望理想化的,可现实总是背道而驰,纵使她是善良的,但她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地位,使得和宝玉那么纯洁的爱也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落得那样的下场。
贾宝玉,这个受尽万千宠爱的公子,出生时嘴里含块玉,是贾府的宝贝,曹雪芹给他的评价是“情不情”三个字,道出了他的一生,他是叛逆的,偏僻而乖张,他认为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任何事,主张平等待人。他和黛玉深深爱着对方,他们之间拥有着最纯洁的爱,却不得善终,娶了宝钗为妻,之后便出家,也是悲剧下场。
还记得其中一篇《黛玉葬花》,黛玉善良,怜惜花儿,认为花落下后埋在土里最干净,所以,想让花儿装在绢袋里,用土埋上,日久随土便化了。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词中透着淡淡的忧伤,成为小说中最经典片段之一,令人过目不忘。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反复咀嚼,阅读《红楼梦》也对提高我的文学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这部小说百看不厌,不枉为古今中外的一大经典,流芳百世。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3
想必大家都知道《红楼梦》这本书吧!《红楼梦》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红楼梦》吧!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猜灯谜。里面讲了:元春写了一个灯谜,让弟弟妹妹们来猜。随后,宝玉他们也都纷纷自己写了一个灯谜让其他人来猜,宝玉他们除了贾环写的诗不好,其他人写的都很好。我喜欢这一篇的理由是:读了这篇,会看到那些诗,因为那些诗写的不错,所以百看不厌,其中要数探春做的是最妙。
《红楼梦》中的任务有许多,下面我就来评一评这些人物,宝玉心地善良,黛玉爱发一些小脾气,宝杈八面玲珑探春正直,以上就是这些人物的性格。我最喜欢的就是探春了,因为她的性格正直。
《红楼梦》这本书中的'贾家太封建了,就是因为贾家封建导致宝玉,黛玉和宝杈三个人到最后谁都没有落到好的下场,黛玉死了,宝玉出家,宝杈一个人。如果当时让黛玉嫁给宝玉,让宝杈与其他人结婚,就不会让他们三个人谁也没有过上好日子,真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4
在暑期我读了一本有奖征文,这本书的书名叫《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写的,我觉得内容很精彩。这本书里面的人物有:林如海、林黛玉、贾宝玉、贾母、薛宝钗、李纨、王熙凤、贾赦、贾政、王夫人、邢夫人、雪雁、紫鹃、贾琏和晴雯等等。书上写着贾宝玉有时候疯疯傻傻,林黛玉非常美丽娇艳。
我感觉里面的薛宝钗有时候笑哈哈的,有时候悲天抢地的哭。林黛玉的贾母非常疼她,但是比起贾宝玉还是更疼贾宝玉,贾政和贾赦是一对好兄弟。里有一篇文章就是伤了姐妹的感情,就是紫鹃和林黛玉的`故事,紫鹃在外面绣花,宝玉看见了就问:“紫鹃,林妹妹的病可好了?”紫鹃说:“林妹妹是吃燕窝好的,可是明年回家就吃不到燕窝了。”宝玉说:“林妹妹能回那个家?”紫鹃说:“林妹妹当然回林家。”宝玉听了一下子傻了,晴雯找到宝玉,晴雯看见宝玉脸色不对,就把宝玉送到怡红院,贾母看见宝玉脸色不好,叫紫鹃过来,林黛玉听说宝玉傻了,就责怪紫鹃,林黛玉和紫鹃伤了感情,紫鹃解释清楚了,又和林黛玉和好了。
这篇文章说了不能为一件小事伤了姐妹之情。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5
今天把红楼梦全部读完。合上书本,闭目深思,觉得颇有感慨。做为中国十九世纪百科全书的红楼梦,在我面前展现了一片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展开了一幅纷纭璀璨的画卷。红楼梦通过对贾府几十年的动荡变迁,由兴到衰,由衰复兴,写出了封建社会中一个大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着意刻画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形象各异,命运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亲临其境,笑与贾府的人一起笑,哭哭与贾府的人一起哭。书中的人物的命运生亡直接牵动着读者的心。
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并非夸张虚谈。在书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美学、语言学、伦理学、佛学等等各个领域,谈政治,朝政官场的描写很多,在贾府内部,王熙凤虽然识文不多,但在经济之道上却颇有见地。文学自不待言,从《四书》、《五经》到《西厢记》、《牡丹亭》。特别是大观园里几次起诗社,其中写出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好诗,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里,通过宝玉太虚幻境一游,写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并演了十二支曲红楼梦。从这些诗词里,颇见曹雪芹的文学功底。特别是那首被人称为第一的`,写得更是凄凄离离,令人悲啼。"一个是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首词中作者对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描写的淋离尽致,而且言词之间,情真意节,慨叹人世不公。从艺术上说,里面着意叙述了绘画技术和技巧,写了弹琴的技术、技巧等等这些,说明了曹雪芹在艺术上也颇称内行。
贾府的人虽然个个娇生惯养,整天山珍海味扶持,然而上上下下却者是多灾多病,弱不禁风。那就还要麻烦曹老先生以老郎中的身份出现,观颜、切脉、寻问病情、对症下药,并开列出一个又一个药方,维系着大观园内外我们的主人公们的生命。若说建筑,那叹为观止的大观园就是明证。大观园里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亭榭楼阁,布局排列,使人如入仙境一般。又从大观园的一景一色到姑娘、丫头、公子们的服装打扮,样式色彩,哪一样不别具着作者的匠心。可见作者对美学也很有见地。大观园内外令人心旷神怡的不仅仅是那些如画的景物,更重要的是里面生活着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之间的言谈话语,嬉笑打骂,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错综复杂的关系,充分地使作者发挥了自己语言技巧上的才能。同时也客观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面貌。佛教在本书中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一开始,空空道人携带当初女娲补天所剩之石到人间,宝玉的历史就开始了。在文中,妙玉、惜春对佛教十分虔诚,最后宝玉也割断尘缘,随疯僧飘然而去,这里面,讲叙了许多佛门戒律。
总之,读过《红楼梦》,使人大开眼界,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世态炎凉;对我们思想成熟,以我们认识社会都会有所帮助;也使我们重新的认识了人生。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6
当代女子应将薛宝钗的柔韧性,待人宽厚,给人方便,大智若愚,林黛玉的清高,才情,王熙凤的精明,干炼,李纨的贤慧善良,探春高远的志向,斗大的砚台,毛笔,寓意着毫情,凌云志。晴文的俏皮,顽性,烈性,小红的伶俐,贾母的慈悲,揉和自己的个性,形成独一无二的你。有着东方女子的矜恃,内潋。有着清澈,静谧的眼神,温润如玉的气质。天使般的笑靥,若梅,楚楚动人,静逸在风中。静静地聆风语,轻弹一曲玲珑。
要像薛宝钗一样有柔韧性。性格太要强了,若王熙凤,像铁,容易折断。太弱了,若林黛玉,纸扎的灯,风吹吹就灭了。犹如一块钢,有柔韧性,若体操运动员,跳的高。
像薛宝钗一样,处处透着高情商。
有一次,黛玉到宝钗处,看见宝玉也在哪儿,说道:“来的不巧了。”宝玉道:“这话何意?”黛玉道:“知道你来,今儿就不来了。”宝玉道:“这话又是何意?”黛玉道:“今儿不来,明儿再来,间隔了来,不至于太热闹,又不至于太冷清,有何不解?”这时,宝玉要喝冷的酒,宝钗要他暖了再吃,不伤及脾胃,宝玉听了。这时,雪雁送来一个暖手炉,说是紫娟姐姐叫送来的,怕姑娘冻着。这是飞来的话题,好个心灵口巧的林妹妹,接过手炉说道:“哪里就冷死我了,她的话你倒是听了,怕是比圣旨还快些,平素我对你说的,只当耳旁风。”宝钗明知说的是自己,却不动声色地笑道:“林姑娘这张嘴呀,叫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巧妙地化解了尴尬。
人亦不可无傲骨,若黛玉,玉骨峥峥,气韵深.远,凌寒不弯眉,竹叶清梦流。集优雅,清恃,知性于一身,生命有了宽度,广度,深度,才能在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人世,处世不惊,游刃有余。以不变以应万变,面对人生,你将无所不能。
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修养性格,培养兴趣。
女子应有身着旗袍的婉约,发髻轻挽,清眸慢转。妸娜,娉婷,若一阙清词。也有身着西装,叱咤职場,吐纳风云的干练,风度,若探春,我若是个男孩子,走出去,做出一番事业,到时自有一方道理。有身着長裙的`飘逸,粉蓝的眼神,粉色的心。有少女感满满的糖果色,也有身着短裙的迷你。有身着风衣的潇洒,也有身穿牛仔的嬉皮。凝着琴棋书画的雅韵,集中西方文化于一身,若一首诗,一幅画,婉婉轻乐中飘出东方的倾城。
优雅,端庄,潇洒不羁。幽默,恢谐。随着时空转换着角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外周旋职場,运筹帷幄,若王熙凤精明,干炼,善于交际。也做得一手好菜,就像林徽因,可以在客厅与文人雅士高谈阔论,又可以在荒郊野外考查建筑。
既有小家碧玉,小女子的柔情,又有大家闺秀的知书达理,气若幽兰,芳香淡溢。又若清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叶碧碧,莲婉婉,浸在一片霓光里,心若一抹云霓。沉进蔚蓝,芳香清绕。放飞思绪,妙笔灵灵,写意出诗意人生。
职场博杀,潇洒不羁。社交往来,优雅,知性。月下漫步,玲珑心思,凝着如月的诗意,林下倾。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7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细细咀嚼这句话,我方有所悟,合上书,纵观整本《红楼梦》,回想每一篇章,亦是如此壮丽,如此悲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以贾、薛、王、史四大家族为背景,又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展开的一幅壮丽画卷。宝玉、黛玉刚开始在大观园里一直相知相守,过着诗情画意的生活。直到有一日贾母和王夫人想给宝玉冲喜,让他与宝钗订了婚,黛玉知道后,悲痛欲绝,一病不起。终在宝玉新婚那日香消玉殒,宝玉知道后哭得死去活来,再次梦游太虚幻境,被僧人一番话点醒,看破红尘,最终大悟出家。
记得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时,我只看懂了宝黛的爱情和贾家的没落,再看《红楼梦》,我看到的'是女性的悲剧和世态炎凉。晴雯因被冤枉愤然而死;黛玉独自凄凉死去;迎春刚出嫁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致死;妙玉被强盗拐走不知去向……这些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女子,这也是女性的悲剧。但在女性悲剧的背后其实是封建社会这张大网,它将这些极洁极净的物质逼迫到没有任何余地。
《红楼梦》不但是女性的悲剧,也是女性的颂歌。在这本书里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晴雯、鸳鸯、紫鹃、平儿……她们不仅才华横溢,更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女性。这让我想起第四十六回鸳鸯誓绝鸳鸯偶里,当贾赦向鸳鸯逼婚时,鸳鸯死命不从,还拉着她嫂子到贾母那里跪下,还说:“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就是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她这种刚烈强硬的性格深深打动了我,这也正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我还记得在《红楼梦》第一回有一位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曾说过:“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人生乃是如此。世事无常,万物变迁,看淡所有人走茶凉,因为一切终究会过去。即使再富贵,再繁华,也只不过是万千世界里的一抹红尘,醒来后终归只是一场大梦!
繁华红楼一场梦,过眼云烟终是空。金陵十二薄命册,梦醒时分归红尘。香消玉殒无人忆,花落人亡两不知!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8
我们的一生都不一样,在我读了《红楼梦》之后,才知道每个人的人生是多么奇幻多变呀!林黛玉的人生是悲惨而又无助的;王宝生的人生是美好又悲惨的;王熙凤的人生是泼辣又狡诈的;薛宝钗的人生是巧妙的……
《红楼梦》;又称为《石头记》,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当代红学家周汝昌教授曾经说过:“要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学,那就一定要读了《红楼梦》,读懂了《红楼梦》,也就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红楼梦》是介绍林黛玉进了贾府后,贾府从京城大户直到沦落发生的故事。
文中的每一个人都告诉我一个道理:林黛玉告诉我做人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王熙凤告诉我:做人不可以太狡诈,要不然别人都不敢与你交友;贾宝玉告诉我:做人要珍惜每一分不易之财;薛宝钗告诉我:做人要谦虚,不能骄纵。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也给了我许多感触。让我感到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是比在《红楼梦》时要幸福得多,但我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会过一个怎样的`人生呀!就凭我现在这个样子连生存下去都成问题。记得我第一次出去买东西,因为妈妈买了鱼忘了买葱,就叫我去买。妈妈给了我钱也告诉我怎样去买,我就一边想一边走,走的在路上差点被一辆自行车撞到。到了菜摊,我支支吾吾地说:“阿姨买五毛钱葱。”阿姨马上给我五毛钱的葱,在路上,我得意洋洋地笑着,甩着葱,就像得奖一样。但一回到家,妈妈就问我这葱怎么破破烂烂的。噢!这时我才想起我回来的时候在那把葱甩来甩去的,就像孙悟空耍棒呢!你看,我就买来了葱就沾沾自喜真是不应该呀!
读完了《红楼梦》让我懂得了自由、民主、上进……,而我这个上进心却是远远不够的。当我有一点小成就会沾沾自喜,而读完了《红楼梦》,我才知道人要有上进心,不能定留在原地。我读完了《红楼梦》才知道人生是这样奇幻多变的。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9
是谁感叹:“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阅遍这《红楼梦》,才终于明白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戏,高潮迭起,跌宕起伏;亦或是一支曲,婉转悠长,动人心弦。
在那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我想我最喜爱的便是宝玉和那黛玉。
想这宝玉,虽言顽石一块,享尽人间千万荣华富贵,,却也终究抵不过心中对仙境清静的渴望。兜兜转转,一十八年的徘徊,终究也不过是寥寥一场梦。不过,到也里这世上走过一遭,看尽了红尘,也园了自己青梗峰下“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的梦。
何必痴笑宝玉喜爱在内帷厮混?若他也同贾环、薛蟠一样,去沾染这世间的粗鄙之风,倒也不会有“女子清爽,男子浊臭逼人”的感悟,也无“撕扇子做千金一笑”的佳举。
不必痴笑宝玉不爱读书,不喜功名。在我看来,这并非是不思进取,也不是一种堕落。纵观那个时代,学子都极力读书,以谋求金榜题名,好将来中个一官半职,以便光宗耀祖。可单单这宝玉偏与世俗相违,不重名利,不喜读书,成为封建时代的“异人”,这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敢于追求自我的勇气,
更不必痴笑宝玉即使家教甚严,却没能成为学堂首屈一指的人物。若是徐徐想来,宝玉也是极其聪慧的,莫不,怎有他芙蓉花前洋洋洒洒的《芙蓉女儿诔》之作?也不会海棠诗社中,怡红公子的佳作。
在我心中,宝玉也并非如书中所云“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双”,反倒是追求自己想要的风向杆。
再看这黛玉,初阅“黛玉进贾府”这节,偏偏无法忘掉的便是写林黛玉容貌的这一段。“两弯似蹙非蹙卷罥烟梅,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袭一身之病”,这等柔弱,也合他“葬花吟诗”的多愁善感和那海棠诗社中,被评为花魁的潇湘妃子美称。
不论黛玉常在窗前落泪,感慨世事,若她没有这等情怀,怎能有日后众多感情洋溢的诗篇?
也不必再论黛玉平时待人苛刻,在面对意中人宝玉时,也是极有心的。单为他做的玉络子和荷包,也可从点滴件看到黛玉心思的独特与缜密。
更不论黛玉通报与一样不喜追逐功名,若黛玉没有这样的思想,宝玉也一定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了。没有黛玉的同心,宝玉顶无法与其亲近,会更加孤独的享受着这锦衣玉食的'生活。
柔柔黛玉,仅因前世的为绛珠草受仙子日日浇水之恩,便化作今生无尽泪以报所承恩德,也创下这举世柔情,苦苦一世,泪水流尽,终于唱完了这貌似繁华,终则凄婉的一出戏。
黛玉与宝玉,多年的心意相伴,终于长大,却发现一切再不似幼时。大家庭制度的压制,也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腐朽。宝哥哥终究没能娶到林妹妹,致黛玉含恨而终,令宝玉独乞“青灯古佛前”,这是一种悲痛,也是封建适度下人们无法事事如愿的缩影。
一场戏,一首歌。这幕红楼便是一曲绝唱,花落人散,是非已定,留给世人的唯有无限的感慨。
一朝幕落,便已曲终。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10
四大名著想必大家都知道吧!今日我们就来讲讲其中《红楼梦》的故事吧!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生动地描述了世袭家族家庭贾府盛极而衰的过程。
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的那一回。迎春由于一个不当心,而将自己断送在了中山狼—孙绍祖的手上。迎春刚嫁到孙家,孙绍祖就每天虐待迎春,导致了迎春的死亡
我认为,孙绍祖太不知耻辱了。贾府由于想到了两家是世交,所以才放心的将迎春嫁到了他们家,谁知他竟这样对迎春?真是配得上中山狼这四个字。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11
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先不说前面三个有无看过,有无兴趣。光是最后的《红楼梦》早早引起了我的兴趣。借初中寒假,借来了这本书并且在几天之内看完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局,是个名副其实的悲剧。
《红楼梦》以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里面有着大量的人物,关系复杂一个不小心便会全盘打乱。书里的诗,每一篇都有着无限趣味,诗意浓浓,让人止不住赞叹,这也彰显了人物的文采。
书里,“黛玉香魂随风散”这一回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宝玉在娶亲时,黛玉正好去世了。暴雨那边的喜乐声和黛玉所在的潇湘馆的哭声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黛玉那边更显凄凉。黛玉在那一章,仅在那一瞬,生命之花凋零,告别了宝玉,告别了贾府,告别了这个世界。黛玉的人生是凄凉悲惨的。我为她感到些悲伤,但也有些高兴。悲伤的原因很简单,这么一个才女就这么离开了。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到“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不论是《葬花吟》还是《海棠诗》;不论是《咏菊》还是《菊梦》。无论是哪一首都蕴含着她的才华。诗,就像她美丽的灵魂,像她精神的寄托。每一次看到她的诗,总有一种一把锋利而尖锐的刀深深插入心中,悲伤的感情在心中回荡。而其中的《葬花吟》像万箭穿心般疼痛。高兴,那也是有理由的。我认为死对她来说不像是一个悲伤的结局,更像是一种解脱。病痛的折磨,与宝玉成不了眷属……这一系列的事情无不把她折磨的遍体鳞伤。与其被折磨的遍体鳞伤喘不过气还不如以死为解脱,没有病痛,更无心痛。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好的结局。黛玉的死也算应了《葬花吟》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有死必有悲,黛玉的病弱身子也早就注定了她此生必定悲哀凄惨。那一瞬,黛玉的“花”,落了。她的魂,伴风而散。这一章,把我的情感牵引到了悲伤的顶点。悲伤多不如惋惜多,虽然她与宝玉不能终成眷属。可至少,她解脱了……
《红楼梦》描绘的生动形象,一字一句,一言一语,无不牵动着读者的心情,好似完全融入其中。这也是曹雪芹的厉害之处了吧。
《红楼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悲剧。
《红楼梦》,是一个含笑的悲剧……
功!他时时刻刻向往自由,他是无罪的,他确实应该自由!在安迪自由后,领走了典狱长的钱。就以贪污,谋杀的罪名把典狱长告上了法庭,典狱长最后也开枪自尽了。
试问,要是没有安迪对自由的追求狱努力,他,能成功吗?
其中,安迪与瑞德的一处对白一直在我心中酝酿。安迪:“世上有些地方是石墙关不住,在人的内心,有他们管不到的东西,完全属于自己。”瑞德:“你指什么?”安迪:“希望。”瑞德:“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没错,希望能把人弄疯,安迪就是这样,心中怀有希望,拿着一把小铁锤挖向成功,在常人看来这是疯狂之举,希望是有用的。
只要常怀一颗希望的心,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也终会找到温暖的海港。梦想不是说实现就能实现的,哪怕你的梦想十分荒唐,也要去努力。王俊凯说过:“如过梦想有捷径的话,我想,那一定是坚持。”如今,他和另外两个搭档也成为人气高的少年组合。他们也曾失败过……想要成功得有方向,想要成功就要坚持,想要成功那就不能言败。
努力吧!说出自己的梦想!去为它奋斗!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12
我觉得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可以读屡次,而每次感受都不一样。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三年级,当时为了更快的知道最后的结局,书中的诗歌大多跳过了。看完后为书中的人物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不太喜欢薛宝钗,更喜欢林黛玉。
红楼梦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比方贾宝玉、袭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林黛玉,为什么呢因为把林黛玉写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黛玉很聪明,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比方在第七十六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就表现了黛玉离别时的情绪。
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形象刻画都不一样而且清清楚楚的,比照鲜明,这正是写作的妙处,我们要认真学习她的写作方法呀!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13
《红楼梦》写尽人生悲欢,即使早年富丽堂皇,但最后还不是空欢一场,令人感叹!
正可谓自古红颜多薄命,黛玉身世悲惨,却天资聪颖,琴棋书画样样俱全,只可惜命运凄苦。苍天迷茫,捉弄如此一位弱女子,你于心何忍?黛玉虽看似娇娇滴滴,但你们可否想象过黛玉的悲苦。黛玉没有父母,无依无靠。迫于无奈,寄宿于外祖母家,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加上自身柔弱,身体欠佳,黛玉更是为自身的被而感叹万千。黛玉的伤感令我为止动容。黛玉对自己的爱情是痴情无比,未料最后却被爱所伤,为爱所亡,令人痛心。黛玉的美不是那浮华世俗,而是一种气质和神韵。她超凡脱俗,气质极佳,更重要的却是那诗人的才气。黛玉学识渊博,作出的诗更是令人叫绝。“桃花帘外东方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是黛玉的绝诗,情感蕴含着哀伤,让人叹悲!
而另一位绝色佳人薛宝钗,却也被命运捉弄了一辈子。宝钗情归宝玉,众人相继撮合,最后成婚,却只是空欢一场。宝玉的心早已死了,跟着黛玉的魂魄去了,已经灭了,怎会有心去顾及这些尘世姻缘,最后害宝钗终生守寡。宝钗无意,只是众人撮合,宝钗也无能去反抗什么。自从黛玉魂去,贾府就遭受厄运不断。她们残忍的拆开了一对鸳鸯,怎能不令人悲叹。黛玉和宝玉本是郎才女貌,除黛玉这般清尘脱俗的.女子,无人能配宝玉。但命运捉弄人,因为种种原因,宝玉和黛玉了断尘缘,人间地府,何能比较?虽说薛宝钗肌骨莹润,也是个美人胚子,但相比而言,还是黛玉和宝玉才是绝配。宝钗和黛玉的美是不一样的美,宝钗大方秀气,黛玉清雅脱俗,颇有柔美之感,两者不能比较。
我为宝玉、黛玉、宝钗的情感纠葛而痛心,也为上天对她们的捉弄而感到不公平。《红楼梦》中没有对与错,只是人心的自私和贪婪。罢了,罢了,不知黛玉者,必不能懂《红楼梦》。黛玉本身就是寄宿在荣国府,是外祖母家,凡事都要谨慎小心,不能唯她独尊,你们就没有想过黛玉吗?你们只认为黛玉哭哭啼啼的,活不长,便把宝钗许给宝玉。是你们一手毁灭了黛玉、宝玉、宝钗三个人。
但一切早已无济于事,无法挽回。宝玉的魂随着黛玉的离去而毁灭,宝钗就算有了宝玉的人,也没有他的心,这又是何苦呢?贾母最终也接受不了,痛悲死去。凤姐,你聪明一世,却毁于自己。你一生打尽算盘,最终却被自己所害。倘若你们不拆散宝玉和黛玉,事情就不会这样发展,贾氏如今也不会这么狼狈。终生算计别人,最后终被算计所害。
正如作者曹雪芹本身,出生高贵,但在晚年却穷困潦倒,正如《红楼梦》一般。家大财大,但最终家里的顶梁柱失去之后,便穷困潦倒,失去一切。曹雪芹是通过《红楼梦》来写尽自己一生的悲欢离合,让我们感受一种悲。
《红楼梦》揭示的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真实现象。奋斗了一辈子,即使曾经荣华富贵,但最终却穷困潦倒。一生中徒劳奔波,最终却不过是一场梦而已。梦醒了,就碎了。我们的人生不需要太辉煌,在辉煌和平凡二字中选,宁选平凡。脚踏实地的走过一生,不要太富贵,以免承受不了最后致命的搏击。
正如人们对《红楼梦》所言,“爱恨情仇终为尘,荣华富贵都成空”。红楼梦,就是一场无缘的梦,梦醒了,曾经的一切也都破了,最终也不过是空来一场悲欢……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14
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我们实验二小的校园处处弥漫着“书香”,而我在书香校园的活动中,最大收益莫过于读《红楼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诗句我已默诵能吟,欣赏品味。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惊天巨变,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宝黛二人的纯真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良姻;一边是封建社会下所追求的功名,一边又是心有灵犀的脾气秉性。
想想大观园中那些可爱的女孩儿:才情艳艳的林黛玉,沉稳乖巧的薛宝钗,温暖善良的迎春,志气清高的探春,孤僻冷然的惜春,宽宏豁达的湘云……每一个人都冰雪聪明,惹人喜爱,但她们的结局却令人感到悲哀:黛玉泪尽而亡,宝钗独守空房,迎春受虐致死,探春远嫁他乡,惜春遁入空门,湘云不知所归……其中的心酸又有谁能懂,又有谁能理解?真不愧为“千红一窟,万艳同悲”。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这也是体现黛玉个性的所在,她的自卑自怜都体现在《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诶,还真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合上书,回顾整部小说,我对作者曹雪芹先生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他把每个人物都描写得栩栩如生。你读《红楼梦》时,眼前好似真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在结社吟诗,谈论人生,这足以说明作者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易中天教授也盛赞过“红楼之后再无诗”。《红楼梦》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写满了世间人的悲欢离合。人们都说《红楼梦》展现的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了让别人看的悲剧”,对于这“悲剧”,我们只能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无论如何,这曲“红楼悲歌”真让我不忍,让我感叹……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15
我只读过《红楼梦》,而没作过《红楼梦》的研究工作。
很自然地,在这里我只能以一个小小的作家身分来谈谈这部伟大的古典著作。
我写过一些小说。我的确知道一点,创造人物是多么困难的事。我也知道:不面对人生,无爱无憎,无是无非,是创造不出人物来的。
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我若是写出来一两个站得住的人物,我就喜欢得要跳起来。
我知道创造人物的困难,所以每逢在给小说设计的时候,总要警告自己:人物不要太多,以免贪多嚼不烂。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那么多的人物,而且是多么活生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啊!它不能不是伟大的作品;它创造出人物,那么多那么好的人物!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世界名著中,一部书里能有这么多有性格有形像的人物的实在不多见!
对这么多的人物,作者的爱憎是分明的。他关切人生,认识人生,因而就不能无是无非。他给所爱的和所憎的男女老少都安排下适当的事情,使他们行动起来。借着他们的行动,他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绝对不是一场大梦!
我们都应当为有这么一部杰作而骄傲!
对于运用语言,特别是口语,我有一点心得。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知道:有生活才能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必须是由生活里学习来的,提炼出来的。我的生活并不很丰富,所以我的语言也还不够丰富。
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感情。因此,人物就不能都说同样的话。虽然在事实上,作者包写大家的语言,可是他必须一会儿是张三,一会儿又是李四。这就是说,他必须和他的人物共同啼笑,共同思索,共同呼吸。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每个人物写出应该那么说的话来。若是他平日不深入地了解人生,不同情谁,也不憎恶谁,不辨好坏是非,而光仗着自己的一套语言,他便写不出人物和人物的语言,不管他自己的语言有多么漂亮。
看看《红楼梦》吧!它有多么丰富、生动、出色的语言哪!专凭语言来说,它已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它的人物各有各的语言。它不仅教我们听到一些话语,而且教我们听明白人物的心思、感情;听出每个人的声调、语气;看见人物说话的神情。书中的对话使人物从纸上走出来,立在咱们的面前。它能教咱们一念到对话,不必介绍,就知道那是谁说的。这不仅是天才的表现,也是作者经常关切一切接触到的人,有爱有憎的结果。
这样,《红楼梦》就一定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不是什么游戏笔墨。
以上是由我自己的'写作经验体会出《红楼梦》的如何伟大。以下,我还是按照写作经验提出一些意见:
一、我反对《红楼梦》是空中楼阁,无关现实的看法:我写过小说,我知道小说中不可能不宣传一些什么。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有反有正,否则毫无冲突,即无写成一部小说的可能。这是创作的入门常识。既要有正有反,就必有爱有憎。通过对人物的爱憎,作者就表示出他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也就必然地宣传了一些什么。不这样,万难写出任何足以感动人的东西来。谁能把无是无非,不黑不白的一件事体写成感动人的小说呢?《红楼梦》有是有非,有爱有憎,使千千万万男女落过泪。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无关现实,四大皆空的作品。
二、我反对“无中生有”的考证方法: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人物和其他的一切,都清楚地写在作品里。作品中写了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人物,别人不应硬给添上一个,或用考证的幻术硬给减少一个。作品里的张三,就是张三,不许别人硬改为李四。同样地,作品中的思想是什么,也不准别人代为诡辩,说什么那本是指东说西,根本是另一种思想,更不许强词夺理说它没有任何思想。
一个尊重古典作品的考据家的责任是:以唯物的辩证方法,就作品本身去研究、分析和考证,从而把作品的真正价值与社会意义介绍出来,使人民更了解、更珍爱民族遗产,增高欣赏能力。谁都绝对不该顺着自己的趣味,去“证明”作品是另一个东西,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考证者所考证出来的才是真的。这是破坏民族遗产!这么考来考去,势必最后说出:作品原是一个谜,永远猜它不透!想想看,一部伟大的作品,像《红楼梦》,竟自变成了一个谜!荒唐!
我没有写成过任何伟大的作品,但是我决不甘心教别人抹煞我的劳动,管我的作品叫作谜!我更不甘心教我们的古典作品被贬斥为谜!
三、我反对《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的看法:我写过小说,我知道无论我写什么,总有我自己在内;我写的东西嘛,怎能把自己除外呢?可是,小说中的哪个人是我自己?哪个人的某一部份是我?哪个人物的一言一行是我自己的?我说不清楚。创作是极其复杂的事。人物创造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不是机械的拼凑。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
我的人物的模特儿必定多少和我有点关系。我没法子描写我没看见过的人。可是,你若问:某个人物到底是谁?或某个人物的哪一部份是真的?我也不容易说清楚。当我进入创造的紧张阶段中,就是随着人物走,而不是人物随着我走。我变成他,而不是他变成我,或我的某个朋友。不错,我自己和我的某些熟人都可能在我的小说里,可是,我既写的不是我,也不是我的某些朋友。我写的是小说。因为它是小说,我就须按照创作规律去创造人物,既不给我写自传,也不给某个友人写传记。你若问我:你的小说的人物是谁?我只能回答:就是小说中的人物。
我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我写出人物与否,不在于人物有什么“底版”。
假若我要写我自己,我就写自传,不必写小说。即使我写自传,我写的也不会跟我的一切完全一样,我也必须给自己的全部生活加以选择,剪裁。艺术不是照相。
有的“考证家”忘了,或不晓得,创作的规律,所以认为《红楼梦》是自传,从而拚命去找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而把《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忘掉,也就忘了从艺术创作上看它如何伟大,一来二去竟自称之为不可解之谜。这不是考证,而是唯心的夹缠。这种“考证”方法不但使“考证家”忘了他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且会使某些读者钻到牛犄角里去──只问《红楼梦》的作者有多少女友,谁是他的太太,而忘了《红楼梦》的社会意义。这是个罪过!
是的,研究作家的历史是有好处的。正如前面提过的,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作品外边。我们明白了作家的历史,也自然会更了解他的作品。
可是,历史包括着作家个人的生活和他的时代生活。我们不应把作家个人的生活从他的时代生活割开,只单纯地剩下他个人的身世。专研究个人的身世,而忘记他的时代,就必出毛病。从个人身世出发,就必然会认为个人的一切都是遗世孤立,与社会现实无关的。这么一来,个人身世中的琐细就都成为奇珍异宝,当作了考证的第一手资料。于是,作家爱吸烟,就被当作确切不移的证据──作品中的某人物不也爱吸烟么?这还不是写作家自己么?这就使考证陷于支离破碎,剥夺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过去的这种烦琐考证方法,就这么把研究《红楼梦》本身的重要,转移到摸索曹雪芹的个人身边琐事上边去。一来二去,曹雪芹个人的每一生活细节都变成了无价之宝,只落得《红楼梦》是谜,曹雪芹个人的小事是谜底。我反对这种解剖死人的把戏。我要明白的是《红楼梦》反映了什么现实意义,创造了何等的人物等等,而不是曹雪芹身上长着几颗痣。
是时候了,我们的专家应该马上放弃那些猜谜的把戏,下决心去严肃地以马列主义治学的精神学习《红楼梦》和其他的古典文学作品。
【五年级读后感400字】相关文章:
五年级的读后感11-15
五年级读后感12-02
五年级读后感07-31
五年级读后感12-14
匆匆的读后感匆匆读后感五年级08-09
五年级科学读后感09-18
五年级优秀读后感09-08
关于五年级的读后感10-15
五年级简爱读后感09-11
学生五年级读后感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