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

时间:2025-09-22 07:37: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传习录》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1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传习录》

  这一段王阳明说到了我们修行应该从什么地方着手?人在社会生存,需要做的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和处理事情,这两点都是要从人的情感和情绪中着手。

  《大学》在正心和修身的章节里边说到了人的情绪和情感,这些都是影响我们判断的因素。《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自己有喜怒哀乐的时候,能不能发现并及时的控制住,不让它表现出来。生气的时候我们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发火,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仅仅就是为了单纯的发泄?我们在外人面前都可以比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很难。更难的是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念头都会涌现,如果不加控制,自己就会随着自己这个念头到处乱飞。杂念、妄念是最常见的,邪念、恶念也会出现,而且自己经常会给自己找借口安慰自己,就做不到诚。只要我们能做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且可以很好的利用自己的情绪,我们就可以向着“中和”的目标前进。

《传习录》读后感2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过看当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儿>>才知道有这么厉害一个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张“致良知”,说良知既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对明后期哲学和文艺影响巨大。王阳明镇压过农民起义和平定“宸壕之乱”,也是一位军事天才。

  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筑室攻读,创办阳明书院,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今天读到<<答顾东桥书>>一章,书中提出了修养的三个层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学知利行,贤人之事","困知勉行,学者之事"。意思就是说天生就知道,生来就能实践,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学习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顺利实践,是贤人才能做的事;艰难的获得知识,勉强的用于实践,是学者的`事情。

  像我这样普通的人,就是艰难的获得的知识都是很难到达的。也许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吧,虽然四书五经的名字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系统的看过一本。真正学习传统的国学也是三十以后才开始的,今年我已经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点皮毛。看古籍很枯燥,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结合注释。来兴趣的时候,就看几眼,不高兴的时候,就丢一边。现在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看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偶尔看到了一点古人的观点,感觉受益匪浅,知识还是精华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国学论道版块,感觉相见恨晚,先抛个砖头,露一小脸。

《传习录》读后感3

  传习录分三卷

  核心观点: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曾言: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1、天泉证道,先生提出“四局教”将致知的功夫与正心、诚意、格物贯通起来: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 ①世界观—万物一体,心即理。(“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心即是天”,“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主观唯心主义)

  ②人生观—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按内心不被遮蔽的良知指引即为内圣,外王即按内心良知指引自然生成)

  举例:听命于君主是忠,忠是一种道德品质。但在1519年,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造反,王阳明正奉旨去福建的路上,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即抗旨不遵,返回江西和朱宸濠开战。这只是因为王阳明的良知告诉他,如果不能迅速平定朱宸濠,那江南百姓将大遭涂炭。他只不过在行良知而已。而其平定朱宸濠后来也成了他的“外王”标志之一。

  ③价值观—知行合一,致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道德指导下产生意念活动并执行)

  3、结论:万物一体之仁,也就是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人有良知即天地万物草木瓦皆有良知,例如看到小孩子掉井里心生急切之意,想要去把他救上来,所以我们的心和小孩子那时候是联系起来的,倘若人心冷漠,自私自利,那就是切断了与万事万物的联系,心死、万物皆死,这个观点与希腊伯利克里时代智者派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叫做,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观唯心主义)。这也与阿德勒“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有着相似之处,当我们在小小的共同体当中感觉到了压抑、难受时,要学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共同体当中,通过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来“致良知”,来获得幸福,成为圣人,独自修行叫智者自救,普度众生即圣者渡人(肖申克的救赎)。

  传习录序

  开篇提到,圣贤教人,如意用药,不可不知变通,误人误己。

  举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论语·先进篇》,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纠偏”以达到内心的中正平和。

  传习录上

  徐爱录

  (一)“亲民”与“新民”之争。

  大学之道

  (1)在明明德

  (2)在亲民

  (3)在止于至善。知止

  (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先生举了很多典故以论证此处应为“在亲民”,亲民有养育教化百姓的意思

  (二)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16],似与先生之说相戾。”知道应达到的境界(至善)才能够志向坚定。核心在于争论应从事物上求至善还是心上求至善,先生说至善应是心的本来面目,需“明明德”,即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即理论联系实际。

  (三)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侍奉父亲的孝、辅佐君主的`忠、与朋友交往的信、治理百姓的仁都不是去他们身上找,而是去自己内心找,即“冬温夏清”,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个冬温夏清不得掺杂一丝一毫的人欲(非真孝,而是在所谓的孝中有着其他不好的东西,比如炫耀之心、伪善之心等等)。

  (四)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同上,举例如先生说:侍奉赡养父母时,让自己的心思纯粹都在天理上即可,如果只认为将那些具体礼节做得恰到好处就是至善,那就好比是扮作戏子,将帮父母取暖纳凉等事一一表演得当,也可以叫至善了。在我看来,所谓尽善尽孝如果追求恰到好处,实际上也是一种伪善,这样的恰到好处是不是内心有了“衡量之心、比较之心”而不纯粹了呢。

  (五)徐爱困惑为什么许多人都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依然有很多人做不到。先生认为,知行应合一,知道了不去做就是不知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生举例什么是真知真行: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大学》。见到好看的姑娘忍不住多看两眼,看到面目狰狞的人下意识躲着走。都是一瞬间的反应,那为什么看到好看的姑娘没有去要联系方式呢,是因为内心有了私欲,会担心哎呀她拒绝我多尴尬,哎呀她会不会讨厌我,哎呀其他人会怎么看我,哎呀我自己好尴尬......

  (六)徐爱认为朱子之说引经据典,有《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作为依据以论证他“格物”之说,对先生的格物之说心存疑虑。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了呢?”先生将格物致知分了三个层次: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即,一,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二,存心养天,是学之利行事;三,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生知安行的人,时时刻刻在“纠偏”,中正而平和,如孔子70岁时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之利行者,学到了做好人的好处,而去做,知道了什么是“吃亏是福”,本质是为了“好处”而行。困知勉行者因为吃过亏,不得已而勉强自己去做好人。

  (七)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先生想表达格物格的是自己内心的不正当,无时无刻不存养天理,存养天理就是革除不正当的欲望、想法,使得自己处于内心中正平和,一种安宁的境界,符合如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仁者人也,与人相处和谐融洽,这就要求我们事事不能总想着自己,也要为别人考虑,这叫为人为己;义者,于人困难时帮一把,看到不端的行为在保证自己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勇于见义勇为,比如看到小孩子落水,如果不去救他,内心就会愧疚,那直面自己的愧疚,就要行动,就要是自己内心重归中正平和的状态;礼者,示人以曲也。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份敬畏之心,敬畏他人,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智者,这是最难回答的,爱智慧的人总是最迷人的吧,沉静、忧郁、深邃、平和。信者,诚信也,毕竟骗人的时候,脸会发红,眼睛会飘来飘去,讲话会犹犹豫豫,无法直面内心。

  (八)先生想表达,心是知道怎么做的,只是被私欲蒙蔽了,而致良知就是顺从自己的心,而不是违背自己的心,同(五)。

  (九)“理”表达出来是“文”,隐藏起来是“理”,我们去孝敬父母、侍奉君王、身处困境时存养天理都是在让“理”能看得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要让心中充斥着所谓天理就要在人们看得到的地方用功。

  (十一)这里先生否定所谓的“异端邪说”,认为天下大乱,人心不古是因为多美艳的言辞,离经叛道的书籍及学说。然而我认为正是有着各种思想交相辉映才构成这个精彩的世界,任何学说、典籍都要结合当时的时代来看,而不能以现下的人的观点来全盘否定当时思想,就像古希腊哲学从对自然的好奇转向对人本身获得幸福的关注一样,每个时代都有着恰好的思想与文明,我们厌恶混乱期盼和平与光明,但不可以以此为理由来认同删述《六经》这样否定历史之事,在我看来,历史是很客观的,主观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看法而已。

  陆澄录

  (一五)陆澄问:“专注于一的功夫,是否就像是读书一心一意在读书上,待客一心一意在待客上?这是否就是专一的功夫?”

  先生说:“好色就一心一意在好色上,贪财就一心一意在贪财上,也可以算作是专一吗?这不过是追逐物欲罢了。专一是一心专注于天理。”

  我认为并非如此,主一之功,并不是专注于所谓的天理,而是专注于当下所作之事,专注于不同阶段的不同课题,工作时专心工作,恋爱时就好好去经营爱情,旅游的时候就好好放松心情,诚然这些事情之间没办法真的泾渭分明,有时工作很忙,出去游玩时也要偶尔应对工作,但当时当下应该去专注于那时的事情,放下电话,尽快进入放松的状态。

  (一八)“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与朋友相处,务必相互谦让,这样才会得益,如果相互竞争比较,则会受损。”

  不光是朋友之间,家人之间、恋人之间都应如此,所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传习录通篇所表达的不外乎这三个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心即理,去除私欲求得内心的宁静。知行合一,天理良知自然展现后的实践,实践出真知。

  致良知,不断学习才知晓良知,知晓良知就要在事事物物上去践行良知,即“事上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读后感4

  一口气把十四集的百家讲坛《传奇王阳明》(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主讲)看完了,觉得还不过瘾,还买来印刷版的《传奇王阳明》以及王阳明的著作《传习录》再研读。看着看着,读着读着,被王阳明传奇的一生所吸引住了,更被王阳明的哲学观点所折服了。

  一、王阳明传奇的一生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我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更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是中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人,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

  神奇少年——12岁:立志“读书做圣人”;

  另类青年——15岁:独闯边塞,考察军事,上书皇帝;

  挺身斗虎——34岁:身为朝官,挺身斗虎,勇斗祸害朝廷的号称八虎的太监,结果遭锦衣卫的追杀,几乎丧命;

  龙场悟道——36岁:被发配到龙场(贵州),身躺在石椁,体验生死,创立了心学。

  临危受命——46岁,临危受命,深山剿匪,更只身平叛,40天内从手无一兵一卒到平息宁王的10万叛军。

  二、王阳明哲学观点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也是王阳明的心学经典。书中,不但涵盖了王阳明的思想,重点诠释了他所创立的心学的三大核心内涵: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明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细阅,虽然书中所论的个别哲理还是比较艰涩难明,但是慢慢咀嚼,回味,无论是教书育人方面,还是研究治学、修心养性等方面,还是颇有收益的。

  1、教书育人之道

  郭沫若曾经说过:“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王阳明礼赞》)

  (1)顺应儿童的天性。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萎。”

  王阳明以浅显易懂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儿童的情趣是喜爱玩耍而害怕拘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以至枝繁听茂;如果摧残压抑它,就会枯萎。儿童的教育要顺应他们的天性,以游戏、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槁矣。”

  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欢欣鼓舞,内心愉悦,那么他们的进步就变成了不由自主、自然而然的了。就好像春风化雨,滋养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它们自然就日新月异;而如果是冰盖雪披,花叶零落,自然生机不再,日渐枯萎了。王阳明同样以浅显易懂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儿童的教育要顺应他们的天性,多鼓励去激发其好奇心。

  (2)因材施教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200字者止可授以100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教师讲授功课不在数量多少,贵在精熟与否。根据不同学生的资质,能掌握二百字的只应当教给他们一百字,要保持学生的精力有余,这样就不会产生厌恶情绪,反而会有收获的愉悦。反观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学生每天的作业就一大堆,一个高一学生说,刚过去的高考放假,五天假换来11张卷子。有的学生为了应付繁重的作业,每天要忙到十一、二点,睡眠的时间严重缺失。试问如此疲劳作战,学生哪有精力应付学习呢?当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学习的质量又有何保证呢?!

  “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

  ——王阳明认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个人不同的资质,应教授不同的内容。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给他讲授较难理解,比较深奥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就只能给他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教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种教法。人在刚开始学习时心猿意马,不能集中精力,其心中所考虑的大多是人欲方面的事。所以,姑且先教他静坐,以安定思绪。久而久之,等到他心能安定的时候,如果还只是教他悬空静处,以至像槁木死灰一般,也就没有什么用了。此时必须教他反省自察克已修身。因此,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时必须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这样能才收最佳的教学效果。

  2、钻研学问之道

  (1)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知”的最终落脚点是“行”,而“行”得明白无误处就是“知”,两者是不可分的。换一句话“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做学问,要知、行并举,如果只知不行,就是悬空思索;只行不知,就是盲目冥行。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学说对陶行知影响深远,因此,他连自己的名字也改了,更创造了一个字“

  ”。

  (2)重基础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三原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王阳明以种树作喻,做学问如种树,刚种上树根时,只管培土灌溉,不要想着生枝、长叶、开花、结果,只要不忘了培土灌溉,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因此,做学问必须有基础,必须从基础上下功夫,循序渐进,才能有进步。

  (3)用心体会

  “看书不能明如何?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做学问,总会遇到看不明,弄不懂的东西,王阳明认为,主要原因是只局限在字的表面意思上下功夫。要想学明白,必须得从自己的内心去用功,凡是不明白的、解释不通的,就要换位思考,从自己内心去体会,就一定能学明白,解释得通畅。

  3、修心养性之道

  (1)主宰常定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忙!有事也忙,无事也忙。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是这样认为的: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忌。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

  意思就是说,“忙”并不是事多而繁忙,乃因“无主宰”,导致意气用事,秩序无存,有事无事皆忙皆乱。如果主宰常定,那么所有的变化的先后急缓秩序就确定了,人事秩序也随之而确定,有事无事故得从容自在。那么这个“主宰”是什么呢?从阅读上下文得知,是指一片纯然的天理,一个昭明的良知。

  (2)委曲谦下

  “大凡朋友须箴zhēn规指摘处少,诱掖yegrave;奖劝意多,方是。”“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大凡朋友间相处,彼此之间应当批评指责少,开导鼓励多。和朋友一起探讨学问,应该谦虚谨慎,宽艰待人。谦虚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够驱使人不断进步,能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什么职务,只有“委曲谦下”,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干。

  (3)格物致知,良知学说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它的内涵,南宋朱熹学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这一解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王阳明则另辟蹊径,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

  “格物就是慎独,就是戒惧”。

  王阳明认为:“格物”就是要人纠正意念的不正,克服内心的非道德意识,从而恢复其本体的至善或“良知”。 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内心都会判断对和错,但是出于私欲会压制内心的判断,致良知就是让我们坚持内心的判断,持之以恒就会让良知做主。

  王阳明的《传习录》涉及的内容丰富,所蕴含的哲理不易解读,自己以上的理解,只是非常皮毛,要真正理解《传习录》,还必须深入阅读,深刻思考,有全新的感悟与收获必会有所得。

《传习录》读后感5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传习录》

  我曾经想过,修行到最高的层次就是圣人吗?那圣人之上还有没有?看王阳明的答案肯定是有的。我也曾经向往过,修行到像王阳明那样的.阶段,就已经很幸福了,再往上没敢想。

  世界太大,高手太多,谁知道哪个是头呢?就像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到达尽头,尽头之外又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尽头就应该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我们只要摸清楚这个规律,就好比是王阳明将圣人比作金子一样,我们就已经到达了另外的一个很高的层次了。

  我现在也只是在瞎猜,王阳明并没有肯定,只是告诉他的弟子,用的功夫越久,越会感觉到不同。

  就像我经常问师父开悟是什么感觉,师父说只要你开悟了你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我们总是幻想更高的层次是什么样,却忘了自己现在处在的层级。

  修行这件事情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修到哪算哪。但还是要给自己一个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传习录》读后感6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传习录》

  王阳明用一句话说出了儒家与佛教的本质区别,两者都追求达到明明德,佛家的明心见性是为了超脱六道,修行是为了脱离这个世界,回到它规定的地方。儒家的明心见性追求的是入世,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让这一生过的更好,处理好所有的人际关系,达到人生的成功。入世修行离不开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怎么能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谐,拥有更好的人脉资源?亲民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是通过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别人。只有自己变得更好,别人才会主动亲近你。

  不管什么人都喜欢跟品德好的人在一起,当自己可以做到明明德的时候,就能做到《大学》中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有人脉,有资源,自然就有财富。这也是我选择儒家修行的原因,我要孝顺我的父母、照顾我的妻子、教养我的.女儿,从小到大有很许多的同学、朋友,我发现我离不开他们。我想通过自己的修行去影响到他们,让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只有这些都解决了,我才能安心的去修行自己的终极目的。自己要是不安心做什么都达不到目的。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亲民,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的和谐。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就有责任把这个社会建设的更好。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通过自己的修行,让自己先天美好的品德焕发光明,让更多的人信任我们,这是儒家修行的现实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7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传习录》

  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反过来讲,如果你的天理没有显现,那是因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简单的说当理等于无私心,它俩是一回事。要是把他俩分开说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熹的理论了,王阳明是不认同的。

  有意思的是陆澄又问了佛家的无私心和当理的关系,他认为佛家的无私心是不当理,因为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须得尽孝。在我们没尽完孝的时候出家,这首先就是违反人伦的。作为一个人,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必须要尽孝。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可能没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看似把七情六欲抛去一边,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去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这就是天理没有显现。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蒙蔽了,说白了,你为了你的欲望抛弃了人伦,因为私心所以不当理。这是从反面论证王阳明心即理的一个体现。

《传习录》读后感8

  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着此心,要他不动。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

  又曰:“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传习录》

  我把告子和孟子的不动心比喻成两个宠物,告子为了不让宠物乱跑,需要把宠物锁在笼子里。孟子的宠物也不乱跑,但是他是乖乖的听话跟在孟子的身边。强压制的不动心是不长久的,就好比按弹簧一样,虽然你按住了弹簧,但是弹簧总是在反抗。就像有很多人在修行“忍”,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忍,忍不住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我记得小时候就听过一段顺口溜“忍字头上一把刀,遇事不忍把祸招,若能忍住心头事,事后方知忍字高。”那时候听感觉很有道理。如果忍能解决一切事情,为什么还有“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忍只是做到了省察克治的克,如果你不在心里把这件事情化掉的.话,它早晚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心的本体本来就应该是不动的,心是性的体现,性是老天赋予的,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那里,不曾动过。心的本体也和天理一样,不曾动过。集义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到妥当,妥当即是中庸,就是在恢复心的本体。

  这一段有些绕口,说的就是一个事。不动心不是因为我们修行好,让心变得不动,是因为心本来就不动,我们动心是因为后天的欲望让我们逐物了,变的心为物役,他才会动。但动的那个心不是老天给你的那个心。你能找到天理也自然就不动心了。

《传习录》读后感9

  我不是学文科的人,之所以读《传习录》,是因为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想了解了解明朝第一大能人,中国的又一圣人王阳明。

  老实说,看完整本书,有些地方确实看不懂,特别是引经据典之处。下面,我只是谈谈自己看完书后的感想与启发。

  第一点,阳明心学将求圣的方法从外在世界转为了内在世界,指出了圣人并不是无所不知(外在),而是内心纯乎良知(内在)。我觉得这个理论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人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静下心来,不贪多,而求精。在做一件事时,只要此心纯乎天理,认认真真,那么就心安理得了。

  第二点,看完书后,发觉阳明心学与朱熹的理学,都是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上的不同,对孔子的话诠释的不同。因次两派就吵架,不可安宁。儒生缺乏了对客观世界,对科技的追求。这也是统治阶级愚民的政策造成的。

  第三点,对书中关于“求静”,“主专一”的看法很赞同,很警醒人。

《传习录》读后感10

  《传习录》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老师学术讲话和论学书信的集子。本文是阅读《传习录》(上卷)所做的要点摘录和读书笔记。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笔记:徒知静守时,想法或许很好,遇到事情时,往往手足无措。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内心笃定、踏实立足。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笔记:认知与实践,不可分割。真正的学习只有通过认知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纯粹思考或空想则会产生疑惑,并造成伤害。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

  笔记:学问见识的长进,必须从根基和本原上用功,逐渐进步,揠苗助长,心浮气躁,难以长进。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

  笔记:邪恶的鬼怎么能迷惑正直的人呢?“敢与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人的内心产生邪念,所以才容易被迷惑。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

  笔记:犹如照镜子,只在照上下功夫,不知道镜子本身昏暗不清,怎么能照得清楚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惠能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笔记:实事求是,在事情上实践、磨炼、省察,凝炼出智慧,方能产生真正的源头活水。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笔记:语言缺乏逻辑,颠三倒四,可以看出其本心缺乏存养,内心昏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至善(至善,恢复天性的本来面目)是人的天性,天性于本心之中,不应慌乱于向外寻求,就能够做到心志安定不受困扰,内心笃定而不妄动。

  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件事,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的境界当然是最好的,致良知,止于至善,他以这些观念教人去追求精神生活,伟大的'人格,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这种追求和培养是很重要的。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须俯身实践,而且要始终持之以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阳明所倡导的“诚”、“知行合一”,具有永恒的心学价值。无论在世事上经历何种艰难和考验,实事求是,省察自新,在事情上去磨练自己、成就自我,追求无我,实现人生价值。

《传习录》读后感11

  用了14小时39分钟,先看注释译文解读,后咬文嚼字地读原文,从鸡年读到狗年,中间有一大段时间停止,因为在家时比较吵闹,总算正襟危坐地完整读完了王阳明先生的这部经典《传习录》。可以肯定的是以后至少会重读四遍,个别段落会读上更多遍,甚至作为一生的至理名言和行动准则。

  这部书让我见识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那批读书人的思想内涵和心理活动。学者和大众在明清以来的大贤中常把王阳明和曾国藩放一起比较和讨论。所谓古代读书人讲求的一生三件事,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两人一样不差,都已经做到了极致,实属亘古罕见,这就是所说的民族脊梁,三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大人物吧,做了不差于一代英明君主改朝换代或者开创盛世的伟大事情。因为他们“为将为相”既是行动的巨人(王阳明官职上虽并未做到将相),而且“为师为人”品德高尚,所以他们的思想言论在本已经很正确的基础上会更加令人们信服。王阳明比起曾国藩来在儒学哲学这一根本学问生命终极追问上做出的成就更大,开创了“心学”,对后世影响极大,尤其是对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中华儿女。

  我自以为政治军事治国理政上我们要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比如马克思主义,但回到每个人的个人人生思考价值判断读书明理等等等等更应该学习和发扬自己的儒家文化,两千多年像王阳明先生这样那么多的古代优秀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一座精神城堡,如果我们嗤之以鼻或者根本无视,实在无异于野蛮人,虽物质上应有尽有却在精神上无根无源,像原始人。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宗旨,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基本全盘否定了朱熹的理学,在先秦的儒学经典中又有独到的阐发,坚持认为良知本有一个,不在物上而在心上,所有人类参与的身心活动终极目的都是在得到这个良知,即致良知,统一和简化了人类所有的活动。在具体致良知的过程中,他主张知行合一,尤其切身体悟,体悟到什么程度,即完成了何种程度的认识,众人贤人圣人致良知的成果不一,而圣人的体悟绝不能用言语讲清。未发不是后,已发不是先,等等实在不好理解,但能感悟到的确是这个道理的概括,让人叹服。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怎么思考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待解决的麻烦,忧愁烦恼担心恐惧这些,王阳明先生运用自己的学说都进行了解答,甚至再细一些人们不太注意但总会遇到的小问题小情绪,更大一些的如何安身立命修身做人读书成事的方法。

  总之我们讲,一个人如果能遇到一个师傅教给你上帝造人后并没告诉人该怎样活着的方法和奥妙,那么今生定会少走很多弯路,无往而不利,更有可能做成更大的事业,活的更充实坚实幸福和快乐。王阳明或许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传习录》或许就可以作为这样的一个宝典。或者是还没读过四书的我突然发现原来很多生活学习上的疑惑烦恼,老祖宗已经想过了并已经有了成熟的答案。

  惠己及人,朋友们如果能耐心读下去,强烈推荐《传习录》。

《传习录》读后感12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超,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利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狻赸,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廘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摨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洈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妀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挼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教约》

《传习录》读后感13

  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

  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传习录》

  我对这一段的理解就是现在的世道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怎么才能恢复太古时期的那种欣欣向荣的气象?王阳明的回答,现在和以前是一样的,时间上的变化其实改变不了多少。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就开始打坐。这个时候还没有把心投射出去,没有东西进入到你的心里,这时候的心是清净光明的。这种光明的景象和太古时期的气象是一样的,就如同像在伏羲的时代里遨游一样。我觉得王阳明这里说的状态是合一。

  我对这一段还有另外的一种理解,上古时期的气是和我们现在的气势有所不同的。那怎么才能找到上古时期的那种气呢?就是早上太阳刚刚出现的时候。那时候的气是最接近上古时期的`。在那个时间段静坐就感觉遨游在伏羲的那片混沌天地里。所以李二曲提出续接夜气,在那段时间打坐,迎着太阳升起,感觉一定是非常玄妙的。“一日便是一元”应该是形容一种状态,一种打坐时进入的状态。就好像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一样。只要你进入了像伏羲遨游的那个点,时间是可以被忽略的。

《传习录》读后感14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

  王阳明对“持志”的比喻简单、直接、有意思。简单是因为他并没有把持志说的多高大上,没因为它是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把它说的与现实脱离。直接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最常见的胃疼,牙疼。疼起来的时候哪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有意思是因为他举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胁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时候才能威胁到生命。牙疼的时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过去了。心痛的时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过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让我们专注,但疼痛背后能带来的后果更让我们谨慎。

  我就在想,我对于自己的志向有没有像对待心痛那样时刻警惕。答案是没有。我依旧有闲暇时间去忙一些跟志向没有关系的事情,甚至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说明我对自己志向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绝对强烈的意愿。

  说闲话,管闲事,后面就是置闲气。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没有用的事情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修行。持志做到了,如心痛没做到,说明我专注不够。还是没把自己想明白,从认识自己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15

  问:“燕平云‘讲理无私’。‘讲道理’和‘无私心’有什么区别?”老师说:“心就是理。”“无私之心”就是“讲道理”,不讲道理就是自私。如果你分析自己的内心和理智,你就不会好。”

  他还问:“史的激情不染人间,这似乎是无私的,但抛弃人情往来是不合理的。”他说,“这只是统一事物,只是让他成为一颗私人的心。”

  —— 《传习录》

  王阳明用朱的话来解释他的“心即理”,“理”就是正义的.表现。正义要体现,就要改掉后天养成的习惯。自私是后天养成的体现,无私是去除的。无私当然是正义。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正义得不到彰显,那是因为你的心被后天蒙蔽了,自私就是自私。简单来说就是无私。他们是一回事。如果两者分离,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的理论,王阳明不同意。

  有趣的是,陆成问及佛教的无私之心与理性的关系。他认为佛教无私的心是不合理的,因为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须孝顺。在我们没有尽孝之前出家,首先是违反人伦的。作为一个人,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必须孝顺。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没有孩子,但一定要有父母。似乎世俗的欲望被抛在一边,一切都是空的。父母的爱呢?父母在世时,你追求的是佛教的无私之心,即没有正义的体现。你的心被你对佛教的无私追求蒙蔽了。说白了就是你为了欲望抛弃了人际关系,因为自私而不理智。这是从反面论证王阳明心学是理性的体现。

【《传习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传习录》读后感09-30

《传习录》读后感09-18

传习录读后感07-27

《传习录》读后感06-11

传习录读后感08-18

《传习录》读后感15篇12-11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4-02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7-12

培根随笔读后感-读后感07-06

稻草人读后感 读后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