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

时间:2024-06-11 15:42: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传习录》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习录》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1

  阳明先生大名早有耳闻,后世学者对他推崇备至,潜心研究他阳明心学之人也不在少数。自公司开展朗诵活动以来,始读阳明先生《传习录》,目前已读2章,记录感悟如下:

  阳明先生的心学认为世间存在一种天理,天理存在于事事物物中。而人的内心存在一种良知,良知与天理是合一的。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并依照良知来行事。而同时,知和行又是合一的,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是为知行合一。另外,如果不去“行”,也不能认识“知”,更也不能真正的认识良知。因此,把阳明先生的学说概括成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做人做事凭良知。

  这里就会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人为什么要时时处处依照良知行事?存天理、致良知的.意义为何?对阳明先生来说,也许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从12岁起就立志做圣人,他认为致良知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那对于我等没有做圣人理想的普通人来说,为何要依良知行事呢?我想,此意义应该在于,致良知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加美满的人生。也就是能让我们获得更加长久和稳定的幸福。人可以拒绝成功、拒绝为圣,但我想不会有人拒绝幸福吧。

  阳明先生认为天理的对立面就是人欲。人欲让我们去追求金钱、名利、美色,人欲唆使人不劳而获,懒惰、傲慢。与此同时,金钱、名利、美色这些欲望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而且是越追求越觉得缺,越追求越痛苦。而依照良知来生活,勤奋、感恩、自律、助人、为善等行为,则可以让人的内心越来越平静,从而体会到喜悦和幸福。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与人欲斗争,就需要克己。当克己成为一种习惯,人慢慢的不再被欲望所战胜的时候,内心的良知会越来越清晰。而人欲的力量会越来越减弱。最终可以找到内心的光明。

  阳明先生的学说很高深,我的理解很粗浅。但他的学说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他的思想可以让人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他的思想强调实践,强调只看不做、只想不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我学习了他的部分思想后,感到整个人的内心充实、踏实、平静了许多。开始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正确,是不是符合本心,而不再更多的关注自己得到了什么,结果会如何。自己的理想也变成了要成为一个无愧于心的人,而也就逐渐不再患得患失、迷茫困苦。

  这本书让我找到内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依此指导自己的人生,相信继续读下去、反复读下去会有更多的收获。

《传习录》读后感2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传习录》

  看完之后发现原来古人也和我们现在的人犯同样的错误。我理解的上达功夫,就是知识里说的本体论。现在的人对于自己越是不了解的、感觉神秘的东西,就越是感兴趣。

  以前我也这样,总是想追求一些形而上的知识,自己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说出去让别人听不懂,自己感觉到很有面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这里面王阳明讲的很清楚,上达和下学是一个功夫,不追求下学的上达全是空中楼阁。下学就是上达,《中庸》里讲“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不从基础的理论开始,想直接到达哲学的顶峰,那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儒家,我们是入世的学说。追求的就是立功、立言、立德。所以儒家的一切知识都要以现实为出发点,学的`东西要在现实当中可以应用的上。只谈理论,不落实到实践上,就达不到知行合一。王阳明举的树生长的例子特别的实际。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设定出树长什么样子,你只有不断的去浇水、培育、养护,它才会向上生长。至于树能长什么样我们控制不了。就像儒家说的我们不可能改变任何人那样。想要追求上达要从自己内在做起,向内求。心擦亮了,明德显现,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上达也就实现了。

《传习录》读后感3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传习录》

  过于看重肉身,一得病就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没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当今社会更为多见。所以现在的医院都是人满为患。只要自己得病,多少钱都肯花。

  可是心不在了,不去找;心脏了,不去擦;心病了,不去医。病目,病的只是一个器官,身体的器官很多,哪一个都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可对身体影响最大的是心。有没有在心上下过功夫?心死了,还如何去视听言动?有做美容的、做美体的,甚至连指甲和头发这些可再生资源都花费大价钱。可是花了多少钱在心上?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名贵的首饰,让自己住大房子,可心却在外漂泊。就好比自己在家享福,却不知道去关心居无定所的父母一样,禽兽不如啊。

  多花些时间和自己的心相处,这也是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而且心是不会亏待你的付出的,让心明净,天理显现,我们在世俗中的人和事会很容易应对。这就是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

《传习录》读后感4

  王阳明信奉儒家,对儒家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解读。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的人提供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告诉了一个人世界是什么,他该怎样活,儒家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它以实现社会秩序为核心。王阳明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发扬,同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限制,比如无论是“知行合一”还是“致良知”,王阳明都是从“做圣贤”的角度去理解和应用的。王阳明的哲学,是经世致用的哲学,是功利性的哲学,理论跟实践揉在一起,它不是纯粹思想性的哲学。这既是心学的局限性,也体现所有哲学的困局。哲学要么指出人没有特定的意义,这样的哲学不能告诉一个人他该怎样活;要么指出人有某个特定意义,给人指出方向,但无法避免质疑。我们现在就可以质疑王阳明说:“知行合一”、“致良知”不是必须跟“做圣贤”结合在一起的,“做圣贤”不是人必然的、唯一的人生理想跟追求,人是可以有很多的信念跟理想的。不过,王阳明心学的这个局限性,也反映出王阳明的伟大。“做圣贤”是为了成为圣贤之后,能够服务大众,造福社会,不是为了一己的声名。

  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实事求是,客观冷静地分析客观现实,不被自己的主观偏好干扰,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当然,王阳明没有把知行合一单独拎出来作为一个科学方法来阐述,他是结合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提出知行合一这一说法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科学的方法,但他把知行合一作为达到儒家理想的方法,从未分割。从他平定宁王之乱期间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他并未将知行合一局限在实现儒家理想的领域。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原因和目的`,是实现儒家理想。王阳明对“格物致知”深入思考,提出知行合一的说法,他的目的是做圣贤,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一种方法应用于实现一种理想,就不能把这个方法跟这种理想等同起来。因此单单“知行合一”四字,绝对无法概括此时王阳明思想的全貌,它只是一种方法。《传习录注疏》前半部分,王阳明回答学生提问,尝试通过提倡知行合一来解读儒家经典、阐述儒家理想。此时的心学尚未成型,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只能告诉人家该“怎么做”,而没有指明王阳明的儒家理想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此时的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是为了达到某种境界,对这种境界的认识和把握,反映了王阳明对人类智慧本质的深刻洞察,不过他始终都将这种洞察结论跟儒家伦理相结合,或说“用”在了中国传统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公元1520年王阳明48岁的时候,提出了“致良知”,他的心学到这个时候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哲学思想。

  二、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王阳明对“如何达到人的最佳境界”的概括总结。王阳明说:“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到底是什么关系?“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是为实现“致良知”而设置的一个辅助设施,“致良知”是根本目标,“知行合一”是为了说明如何达到目标而施设的一个工具。如果已经能够致良知,那么就不需要强调知行合一了,致良知就必然知行合一。

  到底什么是王阳明所谓的“良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儒家经典所说的“性”,他们根本上都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知觉能力”,英文单词的“consciousness”,这是个中性的概念,而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倾向于“善”的,从“良知”这个词的“良”字可以看出这一点。人的知觉以人的生理结构为基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原应是中性的。但是人几乎所有时候,都对自己的知觉结果做出评价,具体说就是价值判断,所以人的知觉又自然地带有主观色彩。人把自己的知觉用在什么地方,人就会觉得自己的知觉就是以此为性质的,为此而产生的。王阳明带着伦理的目的考察“良知”,无怪乎他也就自然地把“良知”应用到儒家理想上,认为当一个人清除了自己的私欲和杂念时,他所观察到的一切就成为了“良知”,而他也就自然知道了伦理的内容和次序,这也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圣贤。从而王阳明认为只有立志做圣贤,才能“致良知”,而“致良知”的结果就是成为圣贤,从而实现儒家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怎样做到“致良知”?能清除私心杂念,就能致良知。但是普通人如何没有私心杂念?王阳明认为只有立下了做圣贤这个最高志向,才能用最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有效地、彻底地清除私心杂念,让自己的知觉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上去,这个时候再去观察自己、认识世界,就会认识到世界的规律——伦理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天理”。这是王阳明对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解。这也是王阳明对《中庸》等儒家经典的终极理解。为什么伦理规则成为了“天理”,而不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比如自然科学的原理呢?我想这是因为中国人是从世界万物重要性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的,中国人给世界万物排序,建立价值体系;而世界上人是万物最灵,因此中国人的世界观以人为中心,又对人按照重要性排序,出现了君臣父子这样的序列。所以对中国人来说,伦理就是天理,万物都必须从伦理角度找到它的位置。因此王阳明的心学,必然以伦理作为最后的归宿。此外,王阳明不认为必须立志做圣贤才能做到“致良知”,只不过只有立志做圣贤,才能把私心杂念克制得最彻底,才能实现儒家理想。

  三、心学与唯心

  对心学最常见的评价是“唯心主义”,这个评价对不对?

  王阳明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万物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人的感知。他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因此他说人跟世界是一体的。王阳明的意思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说地球因为有了人类智慧,才有了意义;而人类智慧产生的摇篮跟用武之地也正是地球万物。这个认识是符合现在人类观点的。如今科技发达,人类探索宇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发现有没有像人类一样的外星生物,也是因为人类认为是智慧生物让行星存在具有意义。从这个观点来说,不该认为王阳明是唯心主义。

  王阳明曾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否认了客观世界里花的存在,只承认人脑里花的形象呢?不是的。王阳明想说的意思是只有当你去看花的时候,花才对你产生了意义。也就说,人要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如果不是自己去看,那花在与不在,对你来说没有区别。同样地,要追求“天理”,就要自己去观察和思考这个“天理”,如果自己不能立志、不能诚心,没有驱除私心杂念,那么自己永远接触不到“天理”,别人也无法告诉你“天理”。这便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道理。从这个观点来说,也不该认为王阳明是唯心主义。

  王阳明有唯心主义的地方。他认识到了人类知觉的本来面貌,知道如何正确发挥人类智能作用,认为只有排除了私心杂念,才能得到正确认识,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知觉和智慧,这是正确的。但是他毫不犹豫地认为人类知觉只有一个终极应用,那就是“致良知”,把“天理”跟人类知觉捆绑起来,把伦理规则跟人类智慧混为一谈,这就是唯心主义了。不该把“良知”的范围扩大到伦理之外,除了“良知”,人类还有很多智慧结晶。不该把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标,跟个人的世界观等同起来,好像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做圣贤一样。不该把科学运用人类智能的方法,跟个人修养绑定在一起,这二者是有相关,但不是必然的。

  四、王阳明的理想

  王阳明的儒家理想,既是政治理想,也是个人理想,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圣贤,不是独善其身的人,而是能够治平家国的人。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人看来,个人跟社会和自然本来就是不分的,因此个人成功的最高境界,是跟社会和自然融合在一起,个人意志和自然意志合二为一。从这个角度就很容易理解王阳明为什么把做圣贤跟“致良知”绑定在一起。对于他来说,人跟社会和自然都是一体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把自己的意志投放到社会和自然上去。由于他从小立志做圣贤,他无法放弃自我意志去信佛或者信道教,在当时的时代,他只能选择继承儒家理想。“致良知”有玄学的意味,因为若说“致良知”能让个人修行达到最佳境界,尚可以理解,要是说“致良知”了就能知道如何治理国家,恐怕还很牵强。王阳明硬把运用智慧的方法跟实现治国平天下这一理想的方法等同起来了,只能说他指出了第一步该怎么做,那就是做圣贤,至于做了圣贤之后到底怎么治国平天下,他是没有说到的,可能他认为做了圣贤,自然就知道怎么治国平天下了。但是毕竟是两回事。

  读《传习录注疏》,顺便学习和温习了其他儒家经典。阅读体验很好,多认了几个字,多学了几个词。口语化的语录,让我们知道当时人是怎么说话的。了解了王阳明的思想和学说,虽说整体上不好把握“心学”,但是带来很多启发。尤其是告诉我们要“戒慎恐惧”、省察克治,要去掉人欲物欲,要动态把握自己的知觉状态,这些对于加强自律,合理运用自己的智慧,都是很重要的提示。最后附上第258页上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体,就是知觉。意之动,就是私意。良知就是伦理规则。格物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传习录》读后感5

  看了王阳明老师的《传习录》,觉得老师的话很有意义。我绝不敢说我看完《传习录》后完全理解了王阳明老师的思想,但看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自己的感悟。王阳明老师的智慧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真的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修身养性。王阳明老师认为,修心就是奉献良心。一切都在心里,只要心在省里,就是良心。不欺骗良心,相信良心,自觉良心。良心在于人,永远不会消失。拒绝给予良心的人是被物欲蒙蔽了双眼,并不是说他没有良心。化干戈为玉帛是外在功夫,化干戈为玉帛是积极的,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让它们回到正道上来。在你自私的欲望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为了培养你的真诚而阻止其发生。

  第二点是学东西。知道就是认识事物,再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识的本源。如果需要破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这才是真事。比如在判案的时候,你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懊恼,不能因为话语的圆滑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恳求而屈从于包容。因为怕自己心里有一丁点偏差,就知道对错。把事情放在一边去学习是不相干的。

  第三,知行合一。知有行,知有行。知为行,知定行。读书的目的在于知,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一定要用读书来指导做,这样知行合一才叫做“经世致用”。只有读书没有思考,只会越来越迷茫,只有思考没有读书才会成为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情中体验良心。在这个时代,当人们漫无目的地四处奔波时,不妨读读0103010,去探索一些人生的真正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6

  《传习录》是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老师学术讲话和论学书信的集子。本文是阅读《传习录》(上卷)所做的要点摘录和读书笔记。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笔记:徒知静守时,想法或许很好,遇到事情时,往往手足无措。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内心笃定、踏实立足。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笔记:认知与实践,不可分割。真正的学习只有通过认知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纯粹思考或空想则会产生疑惑,并造成伤害。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

  笔记:学问见识的长进,必须从根基和本原上用功,逐渐进步,揠苗助长,心浮气躁,难以长进。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

  笔记:邪恶的鬼怎么能迷惑正直的人呢?“敢与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人的内心产生邪念,所以才容易被迷惑。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

  “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

  笔记:犹如照镜子,只在照上下功夫,不知道镜子本身昏暗不清,怎么能照得清楚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惠能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笔记:实事求是,在事情上实践、磨炼、省察,凝炼出智慧,方能产生真正的源头活水。

  “言语无序,亦足以见心之不存。”

  笔记:语言缺乏逻辑,颠三倒四,可以看出其本心缺乏存养,内心昏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至善(至善,恢复天性的本来面目)是人的天性,天性于本心之中,不应慌乱于向外寻求,就能够做到心志安定不受困扰,内心笃定而不妄动。

  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件事,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合一的境界当然是最好的.,致良知,止于至善,他以这些观念教人去追求精神生活,伟大的人格,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这种追求和培养是很重要的。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须俯身实践,而且要始终持之以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阳明所倡导的“诚”、“知行合一”,具有永恒的心学价值。无论在世事上经历何种艰难和考验,实事求是,省察自新,在事情上去磨练自己、成就自我,追求无我,实现人生价值。

《传习录》读后感7

  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说闲语、管闲事?”

  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传习录》

  这一段先告诉了我们修行初级阶段怎么去修行,就是你有多渴望去改变自己。儒家讲为己之心真切,真是想明白,切是迫切。那你修行之心真了吗?切了吗?如果修行真的像心脏疼一样关注在心脏上,那么我们修行的速度就会一日千里。最开始这样对我们的修行是有巨大帮助的,因为我们的心外放太久了。

  所以《格言联璧》才讲“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无事的时候,心是安在自己的腔子里的,有事的时候,我们外放的时候,是需要去完成我们想要完成的事情。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我们不可能离开世俗,到远离人类社会的地方去,少不了与人打交道。用心的去做每一件事,投入在当下。做完事情的`时候把心收回来,就是修行,也是收放心。能收能放,才是自如。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因为心外放的太久了,所以要练习收心。初级阶段过后就练习收放心,如果这个时候还一直在收心上,就会从执着变成执拗。就做不到儒家说的允执厥中,反而会耽误修行。

《传习录》读后感8

  老师授教:遇事练心!练心,需要我们扩大自己的意识接受范围,我们的意识心是小的,当我们遇到工作及家庭带来的烦恼,下意识觉得心烦,难解决,人生好难,为什么我命那么苦闷。那也许是不是试着化解下我们的意识呢?这里让我想到了知而不随,知道我遇事难,但不要一天到晚苦闷在真难啊,这事会发展成如何如何的境地,难的我吃饭想睡觉想,所以我们吃饭不香睡眠不好身体也就不好了。

  其实这些都是意识心所产生的的一些列后果,那么为了我们自己活的更好,可否做到知而不随,即知道但并不继续意识下去,不去想一直深究造成多大后果或一直想着难难难而是尽自己的能力去解救困境的'自己,然而要不要过多去想最后能不能解决?不要想!就只是做把过程做好,因为事情本身已经发生,最坏不过结果,你尽力解救最坏也不过是这个,对了,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要知而不随,不然很容易浪费情绪。

  因为我们的意识观念决定了每一个细节,细节改变事物的发展。由此让我们的心变大,大到本心出现,能让我们的意识退出,对的是退出,化掉,而不是对抗!对抗是什么,老师说,坚持也是对抗,致良知时,脑子里连续剧不断,总是算着时间多久了,为了我能坚持下去,下意识的我会去对抗这些念念,坚持自己能把致良知时间拖长。当事情的发生让我自己不舒服了那要如何呢?

  其实,这些感受只是一种存在,什么存在?一时的存在!一时的东西不是真实的,只有我们心大了能化之,几次化掉之后,随着自然的发生,把自己意识顺没了,私欲能被化之,做到了顺其自然!

  这次的阳明心学让我从不敢接触到内心接受,最重要的就是刘老师说的把良知活成生活的状态,做大了自己即能造福集体吧。目前只能从我的小集体—家中练心得智慧。

  很喜欢老师说的,发光作盐这句话。盐其实是好东西,无法缺少,但是它又很普通的存在于每家每户,而且当菜不好吃的时候,还会抱怨盐放多了,为什么不去说这个菜本身不行需要盐来提味呢?所以我们本身能作为盐的话,是不是能自我提味?且低调的存在?如今社会的大环境,致于我们的是一颗颗虚浮的心,处处是攀比处处是竞争,存在是无法改变,所以可以自我充实,充实就是增值,充实之谓美,充实了自带光环,做大自己,做盐吧!

《传习录》读后感9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超,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利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狻赸,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廘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摨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洈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妀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挼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教约》

《传习录》读后感10

  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识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索不断减少,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珍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但为人谦虚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却很少。王守仁的许多言语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朴实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为这些近乎完美的素质成就了他的功劳,而他也无私的将这些想法观念传播给他人,而现今社会的“鸡汤”和他比较实在不知所云。他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理念的体现,其:“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一生都对得起“为善去恶”这四个字。他的人性的观点难道不可以被我们借鉴吗?王守仁,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圣人之名,当之无愧。所以,王守仁的精深,更需要我们现代人的传承与坚守,对这个几百年前的人物,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传习录》读后感11

  《传习录》开篇是徐爱的序言,从这里就能看出徐爱是发自内心的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的伟大。我用伟大这个词,因为我觉得王阳明和阳明心学都能配得上。徐爱把自己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坚信,再到把世人对阳明心学的误解,说成是“本末倒置”。这些都能看出,徐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逐渐打破迷惑的。他把自己对阳明心学的理解比喻成“未能窥其藩篱”,一是自谦,二是说阳明心学确实高深。又说了当世的一些人断章取义和舍本逐末,所以才把平日私底下记录的和先生的谈话内容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参证。

  后世很多人把徐爱比喻成颜回,可见徐爱在王阳明弟子当中的重要性。连徐爱自己都说对于阳明心学只晓得一点点,虽有谦虚成分,但我认为说的`是真实情况。他把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用“惊骇”两字来表明。说明朱本大学已经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扎根落地了。对于新接触的人来讲,王阳明对《大学》的理解更像一种叛逆直流。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会惊讶,惊讶的途中很多人就避开了。认为这是歪理邪说。只有一些对真理认真的人才会去思考,王阳明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让我想起了《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首先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未知的学术;然后再提出疑问,为什么会这么说?自己谨慎地去思考,从当中去分辨学说的正确与否,如果不相信就马上停止,如果相信就坚定奉行。

  徐爱用简短的几句话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并说王阳明在龙场中“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处困养静”是修行,是心态。在这种心态下,惟精惟一的功夫已经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他的这种“大中”实际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阳明心学的“致良知”。

  徐爱还说了两点,第一点是有一些人骄傲自大,总觉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对的,对别人的学说嗤之以鼻,以点带面或听风就是雨,有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些人可不觉得他们没有调查,反而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了。这就是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二点是用牝牡骊黄的典故指出当世一些学者的本末倒置。我认为徐爱说的本末倒置是指当时的人过于关注了学问,而没有关注学问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过于关注书本知识,而没有关注背后的真理。

  可能是这些原因,徐爱才把和先生的日常对话拿出来,应该有正本清源的用意。

《传习录》读后感12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有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传习录》

  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问题。儒家提倡“民胞物与”和“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意思,那和墨子的兼爱又有何区别?我以前把一体和无差别等同了,但一体不一定是无差别。一个整体当中也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区别的。树最重要的部分是树根,然后是树干,然后是树枝,最后是树叶。爱是所有的爱的统称,它包括对父母的`爱,对他人的爱,对事物的爱。儒家为什么凡事都喜欢拿“孝”做比喻?因为我们选择不了我们的父母,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这个关系就要靠着天理来维持。也就是我们最重要的关系,这个关系人人都有,我们不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即使是爱也是要有一个出发点的,这个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只有做到对父母的爱才可以向外扩展。墨子提倡的爱是无差别的爱,人人都一样,这本身就违反人性。我对马路边老人家的爱,和对我父亲的爱,不可能一样。所以我们的爱是一体的,但因为关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爱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体里面头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从对父母的孝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13

  一日,论为学工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传习录》

  这里的学不是学习,是修身。这里面王阳明讲为学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偏执。我自身是存在这个问题的。有的时候明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妥,但依然会为了面子而去做,甚至一错再错。还有时候是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的劝解听不进去一意孤行。

  一整段说的修行的过程都与自己非常吻合,感觉好像就是在说自己一样。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心静不下来,想要的东西特别的多,总是心为物役。天理和人欲在一起打仗的时候,人欲90%以上都会战胜天理。用心猿意马来比喻非常的恰当,像猿猴一样上下乱跳,像马一样奔跑,一跑就没影,走神严重。用修心初级三步曲的第一步静坐思心最管用。当心静下来之后就容易喜好这种状态,想在这种状态里不出来,就容易变成喜静厌动。可是儒家是入世的学问,不是老哥自己一个人修行。一旦遇到事情的时候,心又开始泛起波澜,从静的状态里出来。所以单独练打坐静心是没什么用的。

  王阳明说出了阳明心学当中非常重要的四个字省察克治,简单的说就是事上磨炼。他把后天对心的习染比喻成了盗贼,他的一句名言也是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把天理和人欲之间的斗争比喻成了猫和老鼠,也就是说,人欲的天敌是天理。天理必须要战胜人欲,而且要斩钉截铁,不可姑息。自己距离斩钉截铁、不可姑息的境界差的太远,只能慢慢修炼,不敢间断。

《传习录》读后感14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15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传习录》

  今天我徒弟在找我聊天儿的时候,也问到了这个问题。没事的时候自己打坐,好像觉得心很静。一有事的时候就找不到她打坐时的那种心境了。首先我们要清楚儒家是入世的学问。所有有关儒家的修炼都是为了在人世间过得更好。把关系处理得更明白,事情办理得更妥当,才能更容易达到人生的成功。

  刚入师门时,自己在静坐思心的时候也特别容易达到一种状态,就是心很静,感觉好像所有的事情自己都想明白了。其实,要像王阳明说的那样,儒家的修行是要克己,不能总是去拿定义规范别人,觉得别人做的哪里不妥,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自己的情绪。要修到《中庸》里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情欲念,知道自己的情绪、情感是什么,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什么,更要知道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我徒弟遇到的问题就是她和她女儿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每个有子女的家庭当中都会存在。只不过是她的`问题出现的比较集中,比较有代表性,在一个方面爆发出来。在她复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她所说的问题都是她女儿的问题,她根本没有从自己的身上去找问题。儒家讲“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别人。当我们处理不明白一个问题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的心乱了。王阳明讲“静亦定,动亦定”,只要心不动,我们都会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聊到最后的时候,她发现实际上女儿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把她隐藏起来的那一面全部的表现出来。所以她才很生气。还是那句话“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传习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传习录读后感03-05

《传习录》读后感05-01

《传习录》读后感15篇06-15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稻草人读后感 读后感03-05

凡卡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12-11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伟大的悲剧读后感03-30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03-31

读后感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