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书五经”有感

时间:2025-09-16 09:18: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四书五经”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四书五经”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四书五经”有感1

  从初中开始,我就接触到了一些中庸的观点。高中语文填空题经常出现四书五经。下班后,我经常听到或看到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中庸之道。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让家长给孩子买四书五经。近年来,到处讲国学?什么是国学?所以,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买了四本书,《大学》、《论语》买了三个版本,《中庸》至少买了五次,读了不少于10次,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触动我的心。前天,我在机场买了一本海潮出版社出版的《中庸》。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我仔细阅读,边读边比较自己的生活,认真思考。

  什么是中庸?下一个定义太难了,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平庸者,平常也。作为平民哲学,《中庸》的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行为准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弟恭”、“朋友有信”。为了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真诚”、“敬畏之心”,主观心性的不懈培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从而达到“真诚”的境界。

  第一章《命运》,在本章中,命运是指个人禀赋。任何人的禀赋都是自然形成的,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道。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谨慎独立”,谨慎修养自己,强调“中和”。什么是“中”,就是不偏不倚。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命运的节日,作者开启了明确的意义,“命运的意义,自发的意义,道教的意义”,展示了生活的三个领域:基于我们天生的善良,通过培养实现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美德影响、影响和说服周围的人,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作者在文章中认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意是纯洁、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活的'本质,家庭的影响、教养和社会的影响,决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实践中,随着人们的成长,人们应该了解世界,学会与人打交道,善待他人,不断纠正自己的观点,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走在命运的道路上,面对生活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幸福。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悲伤,做到“悲伤而不伤害,快乐而不淫秽”的幸福。在生活中,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自私。做事要遵守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所说:“道可道,很道,名可名,名可名”。什么是道?“道也者,不能瞬间也;可离,非道也。正因为如此,君子戒心所不见,恐惧所不闻”。在这句话中,非常强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专注于静修,敬畏天地之神。俗话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谨慎其独也”、“谨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谨慎时,作者还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谨慎,三思而后行。说话做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说不同的话。

  命运、本性、道德修养和教育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帝的伟大美德在于慷慨和宽容。平庸就是宽广和宽容。在中间,“把东西放在中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境界;不要求,不要放弃,不要厚,不要薄彼此”、“平庸是自由、认同、接受”,智者是平庸的,恰到好处的平庸之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的知识。

  这是我读过的前三章,《天命》、《时中》、《新鲜能源》中的一点感悟。但是越读越觉得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理解。请批评和纠正。

读“四书五经”有感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孩童稚嫩的诵吟声与两千多年前那浸透着智慧的声音跨越时空,交织融会在一起。

  “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经过了时光河流的淘洗,流传至今,不可不谓古人智慧的结晶。不必说那“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诗经》,也不必说那涵盖了天地万物之理的《周易》,单是“四书”,便令人受益匪浅。

  《孟子》中有这样一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古代大贤,在“亚圣”眼中,人在古代就已经分成高下,分出三六九等。所谓“劳心者”“劳力者”之类,是谋生之法的差别。更有其在“智”这一点上的.差别。现代人常说的“智商”、“IQ”的高低便是如此。孟子曰:“先圣后圣,其睽一也。”本是说做人之准则,无论古今,是不变的,而真理也是如此,不会因为时间之流逝而改变分毫。对于“智”的看法,虽不排除有些人有失偏颇,但这绝不是一种歧视,而确实是“智”决定一个人的出路。

  圣人孔子眼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由此我们引申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儒家本是推行“仁政”,提到“仁者”也就不足为奇,而又提到“智者”,足以证明一个“智”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

  孔夫子也对“智”作了一番解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就是智慧的意思。孔子认为,实事求是的求学态度恰恰就是智慧的表现。《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孔子便是如此严谨而又绝不信口开河的。

  我觉得,智慧更是要渗透到日常言行态度之中去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这是“智慧”的另一种体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是踏实的努力付出。就如那句“拾穗虽利,不如躬耕;束炬夜驰,不如早行”,凭借一时的小聪明,能成什么大事业?又如何算得上大智慧?所谓“大智若愚”,便是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才不外露地谦逊地做事,方能成就智慧。

  光是一个“智慧”,书中寥寥数语便如此深刻,更不用说其它深深蕴藏之哲理了。“四书五经”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可见一斑。

读“四书五经”有感3

  通过老板对我们讲的课,我深刻的认识到礼仪在生活中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我以前是那样的无知,没来公司工作之前,我在家里总是好吃懒做,经常和父母吵架,而我却从来没有从心里去理解过他们。

  读中学的时候,父母每星期给我的生活费只够我正常开销的,而我看到其他同学每天都有那么多零花钱去买自己想玩的东西,他们开心的神情无时不触动着我的心灵,我开始感到自悲,甚至有些孤僻,学习成绩更是排在差生的位置,回到家中也不和父母说话,认为这一切的错是他们造成的.,他们没有能力,更没有什么地位,做他们的儿子,我真的很没面子,这想啊想,怨恨不断的增大,父母看我有些不对劲,就主动关心我,而我更是火冒三丈,认为他们是虚情假决的。跟他们大吵了一架,就离开了家里。想着靠自己去改变这不公的命运,挣更多的钱。我要像其他人一样,拥有金钱和快乐。

  那天我和父母吵架之后,就偷了他们500元钱来到武汉,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里,我更加觉得自己没有做错。我要去找工作。经过一天的奔波,后来我就看到公司急招保安,又看到这里身穿军装的保安那样威武的气质,就决定在这里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和学习,我开始慢慢的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明白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后来老板又跟我们讲了《四书五经》里面的知识,使我更加的懊悔,以前心中的怨恨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我要不断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在工作中锻炼成一个真正的标兵。

读“四书五经”有感4

  四书五经是大学、论语、孟子、商书、易经组成的,是对古文爱好者专心打造出来的,可谓是九文齐全。

  我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里面的内容如蓝天一样,非常多,但是后来,我一直坚持每天读十页,读了一个月后,我不禁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可是握着只剩半册的'书,我却犹豫了“只剩这么少?这也不够我看呐!”我小声嘀咕着,于是,我又买了本续册,又读起来,发现里面的完全和上册不一样,只有一个章节是完全相同的,再其他的都是不一样的,不过,我才不会管那么多呢!于是我又埋头苦读起来,有一次,我读的把筷子当作勺子来用,结果一直没喝到,我低头一看,原来是筷子,并不是勺子,爸爸说我是“古文爱好者”,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有一次,班里开古文背诵会,我一下就把一篇古文背下来了,班里都称我是“古文诗童”,我可高兴了!于是我就继续读,知道读完为止……

  我希望你们也能读这本书,尤其是古文爱好者哦!

读“四书五经”有感5

  提起四书五经,我会想起《范进中举》,我会想起《孔乙己》,想起那些八股文下的文人,但我最终发现我错了,我走了一个极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走了极端。自从国人不读四书五经以来,就没有这样的人吗?照常有。

  但另一个端点却没有,在各个领域里,已经没有以前的“大家”了,有的都是读过、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的人。我在网上跟随着王财贵教授和大陆南怀谨老先生的足迹,他们的讲演,以及他们十年来的亲身努力。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我探询着周围的人,除了学中文的在四年大学时间里读四书五经外,就是学英文专业的了,他们在修外国文学史的同时要修自己的`文学史,其他专业的根本就接触不到。我们离我们古老的文化越来越远了。

  物极必反,当我留意着“国学”的时候,发现社会上“国学”也越来越热了。我和女儿也开始了我们的读经典生活。

  读完了《弟子规》,我们开始《大学》……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我们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单纯的女儿多了一份思索,随着古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也在增加,有时候到了被我们称之为“书虫子”的地步。最显著的变化要属遇到挫折了,不再委屈地掉眼泪,而是多了一分沉稳,通过自己去读书来对付遇到的挫折,而且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

  我也在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少了一份以前所具有的张扬,象女儿一样多了一份沉稳;对女儿更多了一份爱;对爸爸,多了一分以前没有的另一种关心;对家庭多了一份责任。

读“四书五经”有感6

  假期已经结束了,身体得到了休息,思想得到了净化。

  闲来无事,翻一下书籍。偶见我国古典儒家名著《四书五经》一书,翻来一阅。从中体会到:此书乃儒家思想之鲜明体现,是一部治国、修身、立德、做人的'经典之作。书中告诉人们什么事该怎么做?什么事不该怎么做?以此,来约束当时的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言、思、行。终于明白我国上古时代为什么没有法典的原因。

  儒家思想之博大精深。令今人为之叹服,有人说:半部《论语》打天下,此话甚对。

读“四书五经”有感7

  近段时间来,由于空闲时间比较多吧,把【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基本看完了,我看【四书五经】绝不是为了用上面的一些哲理来附庸风雅,主要是想大体窥一探一下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的精神支柱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这种东西几千年来为我们祖先所信仰,它的核心到底什么,为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今的中国没有传承下来?

  我不是学文学的,也不是学哲学的,思考的很肤浅,其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看了之后,大可嗤之以鼻,我欣然接受。

  总的来说,【四书五经】最为核心的东西就是中庸,强调中和,反对极端,反对矛盾,有一种比较柔一弱的东西在里面,和当今人人都在强势的为自己争取利益有点相反。比如,从政,“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强调明哲保身,进退自如,而当今政治,官员一天到晚是想着怎么把上面的人搞下台,自己好往上爬,政治越黑暗越好,自己就可以在黑暗中杀出一条血路,粉墨登场,而不是“默足以容”;做官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而我们现在的公务员,找他办事态度极其的不好,想别人欠了他什么似的,根本做不到什么“无倦”了。做人方面强调“得饶人处且饶人”吧,而今天的社会绝不是这样的,别人给你一巴掌你绝对给人两巴掌;做学问方面,强调“士志于道”,而如今,教授不教书育人,不搞科研,而整天“走一穴一”;等等。

  为什么中庸的品质在当今的中国是无法生存的呢,这种中庸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软弱,遇到矛盾采取一种回避矛盾的做法而不是去解决矛盾。而中国经济在近几十年来高速发展,大家都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高速发展的经济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尖锐。只有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的。中庸的品质只有在矛盾相对缓和的社会里才能生存下去,和中国现今高度趋利化矛盾尖锐化的社会是不相容的',俗话说钱是罪恶的根源,我说钱是矛盾的根源,钱牵连着矛盾的两边,你到商店买东西时,钱牵连着你和商店老板之间的矛盾,你在公司工作时,钱牵连着你和上司之间的矛盾等等,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显得更加的明显,在古代这种矛盾相对缓和些,基本没有什么商品经济,所以经济利益矛盾少些,顶多就是和封建地主和官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由于缺少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而使矛盾变得少很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庸思想能过在古代生存而和当今的中国是不相容的原因吧。

  【四书五经】中的思想一直以来为我们祖先所信仰,这种思想其实根植在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有一位教我们人文素质教育教授曾经说过,他说他女儿从小就是看外国文学长大的(那老师是研究外国为学的,家里基本都是外国文学方面的书)但是他发现女儿的思想还是带有很传统的儒家思想,他说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根深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奉行的而是儒家思想,是我们的信仰,可是经过五四运动之后,打倒了孔家店,我们中国人从那时起其实就像是一个幽灵,已经没有了精神支柱,我们心中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信仰的了,我们做坏事已经没有罪恶感了,因为没有最根本的道德在约束我们。所以才会出现“小悦悦事件”,所以才会有看到老人摔倒了而装着没看见的现象。

  我是多么的希望那种根植在我们炎黄子孙骨子里的儒家思想能过显现出来,因为其中做人的道理的却是对的,他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如果我们人人都按照上面的准则来做,那么我们的社会应该会是很和谐吧,当然这需要共产党不要只看重经济的发展,把社会中的经济利益矛盾降低下来,这样我们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才会显现出来,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

读“四书五经”有感8

  没有飞扬的文采,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甚至有些枯燥无味。但在墨香索绕的文字间,哲理在熠熠生辉。

  最爱孟子的一段话,“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多矣。苟为后利而先义,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说起“仁”,那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老先生的`两字金言了,“仁”,礼。

  自古成大事者,有仁,便是流芳百世;无仁,便只奈何,遗臭万年。商纣王贪婪残暴,视人命如草芥,纵然生前享乐,死后却只能遭世人唾弃。汉高祖唯有一点胜过楚霸王——仁德,进咸阳后约法三章,方能得天下。项羽纵有豪情万丈,一身武功,最后也只能失败,自刎江东,因为他想着用武力征服别人,到临死是时候,也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他也从未想过“一将功成万骨枯”。

  论“仁”,孔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仁爱的意思是爱别人,这反而映了“庶人”抬头的社会现象,为了制约“仁”,才又主张“礼”仁可谓孔子的一生中,最光辉,最进步的一面。仁便是尊敬。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朴素的愿望里包含着多么宽广的胸襟啊,在这充满利欲的世界,有几个人不是自私的呢?有几个人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呢?为了谋权篡位,满门抄斩了多少人家。“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一代皇上的背后,怎不是血迹斑斑。即便是汉高祖、唐太宗等明君,也沾染了浓浓的血腥。

  可悲!可叹!无仁啊!

  于是,仁,便越发可贵!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读“四书五经”有感9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信于外”,“和为贵,不自弃”从六个方面展示了《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一开始读《中庸》时,感觉很迷茫,因为我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但是学习通的经典共读里有译文,让我更容易理解了。

  第一章中“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高尚的人,即使在没人的时候也高要求自己,自律成为一种习惯,坚守原则,不辜负自己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还有当颜回被污蔑偷盗时,孔子用金子试探他,颜回却说“天赐颜回一钿金,外财不发命穷人”。从他身上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庸》中说的诚,他诚实,不为外财所诱惑,自然身正不怕影子斜。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君子坦荡荡”的感觉,这让我感觉很佩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做这样的人,只有成为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他人才会更相信你。

  还有祁黄羊荐贤无私的故事,他身上有着伟大的包容心,所以他不计前嫌,无私推荐有能力的`人,这让我学习到我们不能够总是斤斤计较,我们要拥有一颗伟大的包容心,对待周围的人要善良要多多包容他人的过失或者不足,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意思就是君子是重于人际协调,但是不能随波逐流,信守中庸之道,但是独立不偏不倚,国家政治修明时,不因世事艰难而改变方向,国家混乱无道时,君子坚守品德和信念,至死不渝才能叫刚强,作为新青年,我们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现在国家开明,政治有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幸福的年代,但是我们应该要居安思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强大的人,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服务。

  读《中庸》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还有在学习中的道理,很多名人都是自学成才,如王冕等,在如今这人教育资源如此多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学好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读“四书五经”有感10

  我读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这样一部古典佳作,对于我这样的未入道的初学者真是有些举步维艰,第一次实在不知所曰,只读到一半,就把它扔到一边,不再去理会它。直到这两天再次拿起,坚决读完了才让我惊叹连连。短短两千多字,就概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深深地被触动。

  这《大学》原是《礼记》中的第42篇,是我国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它相传是由孔子门上生,曾参作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及其治国天下的关系。南宋学者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并不是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的“大学”,而是指大学问,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为初学入德之门也”一章提出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三纲八目”告诫世人要严于律己,修养品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百姓,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无论从哪个层面解释《大学》都告诉我们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八目”中我认为修身是最根本的一条!人与人有不同的品行是因为成长的环境所致,我们崇尚的是做一个有道德,品行,修养的君子。首先要正心,诚意,修身才能达到做君子的'基础。但当今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达到君子这个基础呢?许多人都被利益诱惑,失去诚信,失去品行,生活中就有许多被利益所迷惑 从而拋掉道德,品行,诚信的实例!

  许多卖菜卖肉的商贩为了让菜肉不变质,能卖得更好。通常加入了大量的防腐剂,添加剂。而这些化学品往往会危害人体健康!这些人都是道德败坏,品性沒有得到修养的结果 !

  人人都要以修养品德为根本。"物有本末,本末倒置"终不会有好结果。一定要修好自身素养,如果根无修好,那一切就扰乱了。所以现在的我要努力学习,完善自已,做到内外兼修,心正不邪! 这是我对读《大学》里面浅显的认识,对修身感悟。很多道理还是不太明白,仅写出初读感受!

读“四书五经”有感11

  《四书五经》是中华文学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阅读《四书五经》,与远古的伟人来一场邂逅,品味《四书五经》间的文华美景,笑看繁华,宠辱不惊。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分。邂逅相遇,适我愿分。”这是《诗经》里的一场邂逅。每读到此处,我总会停下,轻轻掩卷,屏住气,静思默念一会儿。

  我的眼前,仿佛停着一只碟,它的翅膀没有光鲜亮丽的色彩,只有如镜般的澄澈美好,闪着阳光的光泽,汇聚千古之情,沟通着两千多年的`烟雨飘拂,两千多年的尘起尘落,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淹没了如沙般的人和事……

  与《四书五经》的这场邂逅,愈加浓郁,如草青碧天地,鲜活在内心深处,轻轻一嗅,就能闻到露珠的清洌味,青草的清香味,空气的清甜味,可是抖落的樱花?在清晨的薄凉里,燃烧起激昂的心扉。

  对孔子的了解并不是太多,但他的教学之道,在我们身边却能耳熟能详。《礼记》中记载道:“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曰:‘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弟子认为孔子如生父一般对其谆谆教导,一视同仁,理应不穿丧服,而是在头上和腰间系麻袋,来表达对孔子的感恩。师与生之间本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但却因一颗颗炙热的心灵,碰撞出了胜于亲情的火花,璀璨而又温暖人心。

  回首处,人世迢迢,烟水茫茫,依稀如梦。千年岁月之中,日落寂寂,月初冷冷。心中无法化去的愁,一树的枫叶,红了,黄了,落了,枯了。已经消失于岁月的大浪之中,却从未被世人遗忘。

  正如,《诗经》中所绘“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望。宽分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文采风流的君子,心胸宽广,从容不迫,论德如金如锡,质精如圭如璧般纯澈,年少却不轻狂,温润如玉,正如松柏。

  总认为自己年少轻狂,但心头更多的则是浮躁,读史便可滋润心田。徜徉于古文之间,陶醉其中,赏花开花谢,观云卷云舒,一场千古的邂逅,如斯美好!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静下心来,品味《四书五经》间的文华美景,沉迷其中,笑看繁华,宠辱不惊。

  与远古的一场邂逅,多么潋滟,似满纸水粉,被春风漾开。

读“四书五经”有感12

  中华文明的结果,华夏先哲的智慧,国学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你的语言千锤百练,字字流金,你就是美丽的国学文化。

  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你走进了我的视野。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就深深地被你吸引,你让我废寝忘食,让我不知饥渴寒暑;读完你时,你又让我意犹未尽,让我冒昧地闯进了中华文化的意境,体会到国学的韵魅。你还使我修身养性,增智广识,立德立志。那句“自天子以至于遮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让我在为人修养上受益匪浅,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要举一反三的道理,还有那“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等语言让我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精妙绝伦,源远流长。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你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更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千古长流的中国美学的渊源。你提到的'“欲治其家,先修其身”,“富不能淫,贫不能移”,让我感受到你的大气磅礴,又产生一种温润飞扬的感觉,更让我更透彻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瑰宝的美丽。

  我最爱的《四书我经》,你不仅让我感觉到美丽的中国美学,还让我在课堂上风风光光了一把。记得有一次,一道难题难住了班级全班同学,那是让我们说出一句《诗经》中的名字,看着大家束手无策,老师随便点了一个名字,竟点到了我,我若有所思,忽然灵光乍现,你“提醒”了我,我脱口而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没想到同学们向我以热烈的掌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你让我拥抱了中华文化的广博与美丽,把每一天的生活过成诗!我要真心感谢你!

【读“四书五经”有感】相关文章:

读《窃读记》有感09-30

读《曾国藩》有感09-30

读《呐喊》有感06-28

读《树》有感10-31

读《将心比心》有感09-25

读《画画》有感07-06

读《史记》有感11-28

读《景阳冈》有感08-09

读《尾巴》有感10-02

读《让座》有感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