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读后感

时间:2025-08-06 07:02: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丝绸之路》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丝绸之路》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丝绸之路》读后感

《丝绸之路》读后感1

  我读了一片课文叫《丝绸之路》,我大致给大家讲讲。

  有一次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的袍子很漂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听说美丽的长袍是用中国的丝绸做的,那时没有飞机、汽车是怎样把中国丝绸送到遥远的罗马的呢?

  在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西域”共同抗击匈奴。但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匈奴兵,张骞一行人死的死,伤的伤,活的也被当成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后,一举一动都受人监视。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在一天夜里逃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的到了西域各国,并了解了哪里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然后一起打败了匈奴,打出了一条路。

  张骞用了一生的精力打通了这条路,表现了我们中国人是很厉害的!

《丝绸之路》读后感2

  我为什么要写这一篇读书笔记呢?因为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这是一部基于出土的各种贴近现实生活的古代官私文书等等进行的逻辑分析的著作,是基于古代社会生活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来进行的研究;与以往基于经史子集之类的官方史学文献的建构史学有所区隔,因为建构史学往往是政治史、断代史,一板一眼的论述很多,贴近生活的描写则少了许多。

  从古到今,历史著作都有一个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的传统,那就是往往着重描绘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而非贴近古代现实的社会生活。往往读者们在读这一类史学著作的时候,虽然也能了解古代社会的整体情况,却很难对古代社会的细节描写感同身受,因为历史著作并不十分重视这一点。最终知识性的体验有余,而生活性的体验则不足的'情况。

  这本书之所以让笔者印象深刻,就是因为这本书主要是基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等地出土的各种并非史学典籍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官方的、私人的文书为脉络试图对当时丝路沿线城镇人们的生活风貌展开研究。这种给予读者一定生活性体验的著作,给人的感觉总比那些一板一眼对古代某些人、某些事进行论述的著作,读者读起来更温情一些,想象古代社会生活更容易一些。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丝绸之路》读后感3

  很多人都知道,“锦程”是对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的称呼,也知道是伟大的中国创造了丝绸,并开启了一条名扬中外的丝绸之路,这几天我就阅读了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的代表作之一——《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

  关于丝绸的.神话有很多,如《黄帝和嫘祖》、《传丝公主》、《马头娘》……,其中《马头娘》最为著名,有很多学者称之为《蚕马传说》,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四川的女孩,父亲出远门打仗去了,家里只剩下她和一匹她亲手养大的白马。一天她向白马承诺只要它带回父亲她就嫁给白马。谁知几天后,白马真的将父亲给带了回来了,可是女孩却没有兑现承诺,而得知原因的父亲一气之下把白马给杀了,并且把马皮放在烈日下暴晒。后来有一天女孩在园子里玩的时候,一阵狂风吹起,就在这时,马皮像女孩飞过来,并将女孩紧紧缠绕住,和女孩融为一体。之后就变成了一条马首人身的蚕,后人称之为马头娘。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出土于西夏县西阴的"半颗蚕茧”了。它和金字塔一样都是一个谜。人们不知道,它到底是家蚕茧,还是野蚕茧?到底是一个蚕茧的一半?还是一半多?至今也没有人给出正确答案。在中国昆虫学创使人之一刘崇乐先生眼里,它是一个桑蚕茧,而在日本学者布目顺朗眼是它却是一个桑蟥茧。虽然在这个方面有着许许多多的结论,但是在这么多结论中不可否认的就是它是被利刃割成两半的。

  看完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中国的丝绸,也体会到了丝绸的伟大和作用。丝绸之路不但让我们看到了悠久的历史长河,还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聪明和智慧。更让我们这些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一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许多文物身上可以让我们看见过去的发展以及进步,但是这些物品往往需要我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这正如罗丹所说的:“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丝绸之路》读后感4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运载着千年历史的长河,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智慧与梦想;它,是使中国繁荣的一个起点,它,也是一条神秘的路。

  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国家其中有一个叫做——楼兰,这是一个至今留有未解之谜的一个国家;楼兰曾经是一个小国家,但却因为丝绸之路繁盛了起来,可这个国家在辉煌近500多年后,神秘消失了,但这个谜,却被一个瑞典人,在不经意间揭开了……

  1900年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与向导来到罗布泊荒原孔雀河下游进行探险考察,在考察中偶然发现了被埋在地下14个世纪的楼兰古城,轰动了全国。

  我是一个西安人,这有什么呢?但古时的西安曾是十三个国家的'首都,也是当时最大的城市,比罗马大出整整3倍,西安的一个大明宫,就是北京紫禁城的4倍,我十分荣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安人,我十分自豪,也十分骄傲。

  那悠悠的驼铃声,始终萦(yíng)绕在我的耳畔;那昏黄一体的骆驼队,浮现在我的眼前……

《丝绸之路》读后感5

  《丝绸之路》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生动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故都长安,往昔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所以"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张骞在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在此,我十分敬佩张骞,他真是一个爱国爱民,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丝绸之路"着走群独傲是历史的浓缩,也是昔日辉煌,繁华的见证。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国家之间只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互相发展,吸收丰富的文化长处,让国家强大起来,如果你把自己的长处藏起来,不跟别人交流,那你永远也不会发展。

《丝绸之路》读后感6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公元前11世纪,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伟大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终点是天山天池,一路上会穿过很多的高山和文化遗址,还有大沙漠,丝路全长约1.2万米,真是吓死人的长度啊!!!

  我从书中了解到:全世界每年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变成沙漠,如果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200年后,地球上所有的绿地将会完全消失……

  有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沙漠总量的87%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滥用资源造成的,气候或气象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沙漠化只占13%!!!

  我觉得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停止公害污染,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地球是我们大家的,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人人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对不对,同学们?

  这本书还有很多关于山地车的知识,我最喜欢半光滑轮胎了,嘻嘻!

《丝绸之路》读后感7

  最近老师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情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在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丝绸之路》读后感8

  其实看到熊猫出版这本《丝绸之路》还挺意外的,毕竟平时感觉熊猫家的书还是小说更多,而且这本书如果仅仅从书名来看,似乎又很主旋律,直到一大本沉甸甸的精装书摆在我面前时,才真正感觉到这本书蕴含的厚重。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英国人,而且纵观全书的观点也未见如何亲华,所以担心“打官腔”的小伙伴尽可以放心去读。作者并没有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去写这本书,而且更具全局观的纵观世界,以这条贸易大通道为引,分为几个主题来逐一论述,并且不着痕迹的将沿线各国各地区的历史与变迁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如果你以为他只是再讲贸易通道,那未免的看轻了这本书。它纵览千年,且叙述且分析,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读者的面前徐徐展开,同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继续向纵深去推演分析事件背后的逻辑。着实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当然读起来可能也并不算轻松,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比较流畅的读下来。各种宗教如何纷至沓来的传播与变革,十字军东征的血腥厮杀,各个游牧民族的纵横无忌……在读这本书前最好都有些许的了解,需要否则恐怕需要再拓展阅读很多的参考资料。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丝绸之路》呢,这绝不是为了围绕主旋律去追求噱头,而是要深刻认识丝绸之路背后的陆权与海权之争,贸易规则的制定权之争,这不仅事关当代,更是我们国家突出重围,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未来发展之路。简单只把丝绸之路作为一个贸易交流或者什么西部开发的口号来看待就流于浅薄了。我们通过这本书也可以看到,看出这一点的也绝不只有中国人,西方的很多学者也都看到了这点,他们不仅在关注更在研究,而作为主要的推动者之一的中国人,我们当然更需要了解。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地球村,国家的战略发展其实已经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深刻相关,个人的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世界。我们开阔眼界是为了自身的明天。

《丝绸之路》读后感9

  翻开我最爱的《丝绸之路》,仿佛就翻开了丝绸之路的历史,看到了长长的骆驼队,听到了悠扬的驼铃声……从书中我知道人类社会最早的远距离贸易在中国汉代就开始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就是靠劳动人民通过征服荒漠运到了古罗马……

  看着书页上跳动的文字,我的心被书中人物的聪明才智深深吸引,也为前人翻越戈壁与群山峻岭,打通连接东西方贸易之路的`韧劲所折服!可是丝绸之路沿途几乎都是沙漠,气候干旱、雨水稀少,昼夜温差极大,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开辟了这条伟大的经济之路?这些疑问令我深深着迷,我不禁想要了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我与妈妈决定去河西四郡,探索这条神奇之路。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甘肃省博物馆。博物馆像个庞大的“档案袋”,里面汇聚了甘肃的“前世今生”。在展馆里我看到了书本中的青铜器瑰宝“马踏飞燕”,马儿昂首嘶鸣、四肢修长有力,三足腾空飞奔向前,一足轻踏飞燕的速度与自由。由书本中的图片到见到实物,我内心一次次受到冲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更坚定了我西部之旅的决心。

  一路西行,在甘肃张掖,见到七彩丹霞犹如斜铺的彩虹,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就如上天随手打翻了调色盘,我深深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祁连山脚下,我看到了万匹骏马奔腾的宏伟气势,看到了水草丰美牛羊漫坡的景象,我似乎有些理解书中“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哀怨;在甘肃酒泉看到嘉峪关万里长城的雄伟气势,我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金戈铁马、战士戍边的场景;玉门关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向西望去一片戈壁,我情不自禁吟诵起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们来到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敦煌莫高窟,这也是书中最吸引我的地方。在开放的洞窟中我见到了许多书本中描述的壁画和雕像,每一幅都精美绝伦,比书本上更震撼,但正因为有书本作为载体,才让这些艺术文化走向世界。莫高窟向世人展示了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书中对“莫高窟是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的评价果真是恰如其分。

  从《丝绸之路》到十天走过甘肃六城,这次出行最大的不同在于,从前我都是到目的地听导游讲解,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背景知识,经常一知半解;此次,我的内心有一股强烈的驱动力带着我奔赴遥远的西北。一路上我细心观察、用心倾听、动笔记录,在实践中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期待着邂逅更多好书,开启新的旅程。

《丝绸之路》读后感10

  《丝绸之路》是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作者跳出欧洲历史视角,更全面地讲述了丝绸之路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全书围绕丝绸之路中央的几个国家,客观地分析了这段历史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曾经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主要路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从中国开始,途经中亚、西亚如阿富汗、伊朗、伊拉克等几个国家,最终抵达欧洲。这条道路使东西方获得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也更多地交换了东西方的产品,对促进东西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丝绸之路的中心是中东的数个国家,这些国家资源丰富,又地处丝绸之路的中央,从丝绸之路中赚取了巨大财富。

  但是,拥有资源和财富意味着必将面临难以解决的不稳定问题。丝绸之路带来的广泛交流,使得这一地区中夹杂了各种不同的人种、文化和宗教。每当某一派势力崛起,它就必然会为扫清自己的敌对势力而引发战争。但战争往往又大量消耗了强者的资源,使其衰落,原来的弱者则有机会一跃成为强者,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同样影响这一地区的'还有周围的大国。这些大国不满足于本国的资源,当它们发现中东蕴含着巨量资源时,就会设法控制这一地区来获得本国需要的资源。这又大大增加了中东地区的不稳定性,使本已难以消除的战争问题再次升级。

  不过中东国家也有一些自我保护的手段。第一是向强国靠拢;第二是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哪怕要与强国大打出手。

  向强国靠拢并不意味着要成为强国的附庸。中东国家可以同时与互相敌对的几个强国靠拢。强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对中东国家提供帮助,同时排挤自己的敌国。而敌国也正好在做同样的事。这样,小国就可以坐享几个强国提供的帮助,而不需要成为强国的战场。但这样做的弊端显而易见。这会让小国依赖于强国的援助,而且一旦强国翻脸,转而用侵略的方式来夺取资源,那么小国承担的损失是巨大的。

  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一个冒险的举动,但在历史上不乏成功的案例。对抗十字军东征的胜利、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功都是著名的例子。只要小国把握了正确的时机,就可以通过反抗让强国蒙受损失,并获得自身的独立。

  读完《丝绸之路》,我对丝绸之路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丝绸之路为沿途的国家带来了经济繁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世界所做出的贡献可谓重大。但是,丝绸之路在带来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为沿途地区注入了更多不稳定因素。中东地区的资源和财富,吸引了众多强国想要把它据为己有,这使得中东成为战争的温床。面对强国,中东的小国不得不选择自己的对策,一旦选择失误就会遭到强国的报复性打击。

  丝绸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间一直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路程。即使在科技发达的当代,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丝绸之路在未来仍将左右历史的进程,它对人类的持续影响永远不会结束。

《丝绸之路》读后感11

  一年前,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即刻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吸引。

  丝绸之路这个以和平、繁荣为内涵的历史概念与中国未来全球化发展的关系,中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什么位置,都可以在刘迎胜教授的新书《丝绸之路》中找到答案。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相互吸引。"这是《丝绸之路》一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四大文明古国即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散布于亚、非大陆,地理位置的排列,决定了古代文明中心之间的交流主要是东西人类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丝绸之路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文明的人们征服巨山大川,克服天然的、地理的巨大障碍,建立了联系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如同丝绸的璀璨斑斓一样,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光彩夺目,绚烂辉煌。

  丝绸是华夏祖先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种源于农耕文明的丝织物,由于其轻软、耐用的特性,对于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是丝绸西传的物理特性。随着我们祖先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绸象征着华美、尊贵、富有,中世纪欧亚大陆乃至欧洲的贵族对丝绸产生迷恋甚至膜拜,这是丝绸西传的文化特性。丝绸因其物质的、文化的特性,成为沟通东西文明的纽带和媒介。东西方之间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间,以丝绸为介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横贯数万里的地理区间内,相互进行着交通往来和文明交融。时至今日,生活在这个世界相当多的人们仍然享受着丝路文明带来的福荫。

  既然丝绸之路是联系、沟通东西方的通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就会走自己最适合的通道,因而丝绸之路犹如沟通东西文明的血管,有很多条,但主要的也就是两条大动脉:陆路和海路,也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构成本书的两个组成部分,上篇为草原丝绸之路,下篇为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书是刘迎胜关于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成果,由此构成本书最突出的特色。作者早年师从蒙元史大家韩儒林先生,通晓十几种语言,包括欧亚大陆的古代语言,在蒙元史、中外关系史、内陆亚洲及中国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学界公认的学术成就。这本书作为学术大家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结晶,其权威性、前沿性在丝绸之路主题图书中独树一帜。

  书中,作者实地考察与文献记录相结合的论述随处可见,有着很强的现场感,更不用说订正传说中以讹传讹的谬误了。无论是草原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中国始终是丝路的主角,中国古代文献的记录是最为丰富的,成于中国知名学者的著作也最具参考价值。

  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相互吸引的产物,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一直衔接着"中国梦"与"世界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中华文明必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丝绸之路》读后感12

  拿到书的时候,厚厚的一大本,份量很重,潜意识里觉得我应该看不完,不外乎又是那段历史,厚重却又乏味。然而我错了。谈及丝绸之路,我们大部分人的印象里仅仅只有长安到西域的这一段历史和近年来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前景,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只是一个局限于中亚的很小的范围,并且有着特定的形式模板。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都不知这个不起眼的被世人所忽略的中间地带,这个满是异域国家和边缘国家的所在地,这个充满着动荡,暴力并威胁着国际安全的地区竟然在一定意义上是东西方的桥梁文明的交叉点,作者在书中打开了一扇审视历史的新窗口,让我们看到一个复杂交织的世界。

  丝绸之路上充满了挑战,困难,和天然屏障,也充满着历史的惊心动魄各种传奇。作者跳出了西方人的"西方中心论",以这块中部地带作为关键点,从贸易商道,宗教信仰,战争变革……等角度一一描绘。作者说:"这些国家(指中亚那些国家)绝非在全球事务的边缘,而是国际交往的中心,并且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文明就是从这里诞生的,这个地区既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发祥地,又是各语言群体相互竞争的.熔炉,更是一个见证伟大帝国兴盛衰亡的地方。朝圣者,军队,牧人和商人的足迹和各种交易往来的进行。思想的交流,相互的适应和不断的提炼使得这条通道连接了两端,将各民族地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中心枢纽。

  对,没错。就是我们也会潜意识地忽略的这块中部地带,但我们的忽略来自历史的偏颇,所以这样说来也无可厚非。尽管这一地区至关重要,却仍旧被主流史学家长期忽略,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彼得·弗兰科潘图站在喋喋不休的东西方争论之间,来重新梳理阐释我们人类最近两千多年所走过的发展足迹。于是它将世界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植入了一个全新的框架里面: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波斯帝国开始,到21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计划,一条贯穿东西的通道被定义为"丝绸之路",当然,她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丝绸、瓷器、皮毛等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通道,她其实还负载了更为广博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宗教传播、殖民扩张、霸权争夺、文化交流等。

  全书分为25章,每一章节以清晰的脉络和笔法重新梳理了那段被淹没于时光的历史,每一章节以"路"为名,正是那一条条的不一样的"路"铺就了"丝绸之路",每每翻看目录页都会带给我一种深刻而又肃穆的情绪。我想,有很多难以道明的情绪些东西,都在那一个个的方块字里吧。读史明智。虽然自己的见解谈不上多么通透有力,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体会就已足够。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何观点不尽相同,没有什么孰是孰非,但只有我们去了解了历史,才能够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丝绸之路一直都是世界运转的轴心,谁能掌控丝绸之路这一世界十字路口,谁就能在21世纪中占得先机。 中国无疑比大多数国家都更能未雨绸缪,我国现今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把既目光投向了世界,也把目光回溯到过去,并且展望到未来。"一带一路"计划以及中国为此做出的巨大投入,都充分表明中国在为未来着想。身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性,这是新的"丝绸之路",这也是中国新的历史机遇。不仅仅是中国,自上个世纪以来,长期被视为落后地区的丝绸之路沿途诸国——印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塞拜疆等,也已逐渐积累起自己的财富,崛起成为一股新兴的强、大力量。"丝绸之路"正在复兴。

《丝绸之路》读后感13

  书一拿到手,不禁让人望而生畏。捧在手上,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仿佛捧起了那个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下满满的精髓与记忆。足足五百多页,二十五个章节,也正是从二十五个角度来深度剖析丝绸之路这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从不同国家不同方面全方位总结这条古代贸易交流路线这个贯穿世界的巨大商业圈。书中还有不少插图以及地图,让人更直观的了解丝绸之路的内容与经过。

  先前对于丝绸之路的了解不过是高中历史课本上对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等一些著名人物事迹的介绍。只记得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是中国通向世界的一条关键之路。读过此书,才发现丝绸之路这段历史远不是我先前所了解的那样,而是一段重要的世界史。而此书,全新的书写了这段历史。

  读完之后,我的第一感受是,这绝对称得上是一部视角崭新、波澜壮阔、魅力超凡的世界史。虽然只能算是囫囵吞枣,但我绝对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下得这个结论。就像《全球通史》说的一样,世界史不是每个独立国家历史的组合,而是一些能影响世界进程的`历史运动与历史力量。世界史的特点,是让读者可以开启上帝视角来看待整个世界。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文明,在宏大的历史面前是都是渺小和短暂的。也因此,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不拘泥于一国一土,而是类似于地球之外的旁观者,对丝路历史的演化进行复盘。

  在这条漫长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的道路上,少不了商品的流通,文化的传播,国家之间的交流以及在人们逐渐膨胀的野心驱使下引发的种种战争。从古至今战争无非都是利益领土之争。再有就是有关奴隶的买卖,许多当地土著受到外来入侵,毫无人性的把人像牲口一样放在圈笼里买卖。这让我想起电影《为奴十二载》里的场面,奴隶效忠于主人,处处听从主人差遣,任其使唤与打骂,毫无尊严可言。同样,那也是一个霸权与强权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超级大国势力范围不断扩张,各方势力交织,局势复杂动荡。总的来说这是一条积极变革之路,是各国打开国门互通往来之路,也是一条改变世界大格局的胜利之路。

  本书内容丰富,各角度剖析深刻,我们要正视一段历史时期的变革,要辩证看待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犯下的错误与弊端。

《丝绸之路》读后感14

  今天老师生动形象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同学们听得仅仅你津津有味,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看这些英雄的行为,想想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丝绸之路》读后感15

  最近老师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丝绸之路》读后感】相关文章:

《丝绸之路》11-30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01-08

丝绸之路教学反思08-03

《丝绸之路》读后感09-06

丝绸之路读后感01-05

丝绸之路人教版教案11-27

《丝绸之路》读后感11篇06-27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4-02

培根随笔读后感-读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