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吴、蜀、魏在激烈的征战中争夺天下,许多的英雄人物都不幸战死、病死,最后司马炎、司马昭统一了天下,创立了晋国。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很多身经百战和足智多谋的英雄,如刘备、关羽、张飞……,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常山赵子龙和诸葛亮。赵子龙是英勇无比,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在孙权和曹操十万大军的夹击下还是保护了刘阿斗,杀死了很多敌军,逃回了蜀国。不幸的是他没有和诸葛亮一起“六出祁山”,当时赵子龙病逝后,诸葛亮说了一句话,“子龙病逝就像断了我的一臂”。我也认为子龙的病逝让蜀国没有机会统一天下。
诸葛孔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被请出了茅庐,协助刘备统一天下大事,他计谋多端,深谋远虑,他的病逝让人十分惋惜、悲叹,他的病逝让蜀国不能统一天下,但是人们铭记他的品德、智慧。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表达出了对诸葛亮深深的追思。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我还知道一首词,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是这本书的最好写照。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话说天下在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了《三国演义》后,我才真正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着重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背景,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集团。反映出人民在动乱时的痛苦和灾难,以及它们反对魔鬼训练的似的战争,追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人称诸葛亮“智绝”,曹操为“奸绝”,关羽为“义绝”,合称“三绝”。诸葛亮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而且死心塌地辅助刘备;曹操是一位奸雄,它的生活信条“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是一个政治野心、阴谋家;关羽既“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不为金钱所迷惑,并且傲上而不忍下,期强而不凌弱,放曹操走华容道后,后人曰:曹操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真是值得我深思!
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张飞心直口快,勇猛鲁莽;赵云英雄非凡、坚韧忠心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刘备很冷静,遇事请教孔明,所以说自己是汉左将军、宜读成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张做事很快,可是又瞧不起诸葛亮,说他是村夫而已,在请孔明出山前,张还说孔明不来就用一条麻绳把他捆回来;赵去英勇善战,一次还单骑勇救主!这些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
看了《三国演义》,使我更加佩服小说里那些英雄好汉!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想着杜甫的《蜀相》诗,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又一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诸葛亮的忠贞智慧、关羽的神威勇武……,每一个人物不同的性格,都被作者罗贯中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诸葛亮是我最敬佩的.一个英雄。他足智多谋,有胆有识,忠心耿耿。他的军事才能无与伦比。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智算华容、定计捉张任、智取汉中、巧布八阵图……伟大的战役赤壁之战,诸葛亮立了大功,“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正因为他熟知天文地理,这场战役才以如此悬殊的力量取得胜利。”空城计”更是绝唱,他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诸葛亮不仅智慧而且忠贞。他忠于刘备,刘备死后,继续尽忠于阿斗(刘禅),为了报答“三顾茅庐”和“临终托孤”的知遇之恩,他“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以至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期既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又是一个英杰忠于主公的时代,多少英杰为了自己的国家献出了一生,诸葛亮更是一个代表。掩卷沉思中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国家,作为祖国的花朵的我们从小应该好好学习,刻苦钻研,长大以后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茫茫乱世出豪杰,能给华夏历史添上一笔,在思维中,那也是永恒的。
当刘备三兄弟在桃园磕头对着天地发誓那时,就注定在这中原大地上会有这三人大闹天下的轰动。还记得那年石亭,曹操、孙坚与儿子孙权、刘备三人,因气不过众好汉谋反时所做决定,三人决定分道扬镳。
“今日一别,不知以后再见是敌是友啊!”曹操无奈地说道。
“我只希望再见时,都是朋友!”刘备说道。
“若日后再相见,我定不为各兄台为敌!”孙坚坚定说道。
可,孙权不是孙坚。
刘备三人、曹操、孙权。最终不还是打得热热闹闹吗?还不是以失败为结局吗?也告诉着自己:很多事,当初做的决定可能以后就往日就如烟不在,虽然存在过,但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去改变当时的意愿。这也是世俗,不能被思想左右的.世俗。
看濮阳之战曹兵的誓死攻城,见封丘追击战中曹兵疯狂追击的坚持,再赞刘备借荆州的机智,又思貂蝉美貌闭月羞花,哪得一壶浊酒谈笑古今中事,在今日虽已成为历史,但那时赤壁之战的计谋与英勇成了后人追忆的赞叹。
不同水浒的好汉,三国人物是各有大志,都有军队,但为何还是失败?依稀记得在战争面前不能被复仇、爱恨与美人冲昏了头脑,即使你喝完酒上沙场杀敌也好,那更是潇洒。但最终失败就败在了这七情六欲,在战争面前要会忍耐、把持。最终的胜利是给那些忍辱负重的人,而不是复仇中的疯子、爱恨中的多情、美人的诱惑。
这是三国,更像是多种人生与社会的缩影。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我爱看《三国演义》,看的都快会背了,我最喜欢故事中的连环计。
由于董卓一时打不过十七路诸候,就变得更加残暴了,有许多忠良都被他残害了,朝中大臣都敢怒不敢言。
司徒王允苦思对策,经过他的观查,董卓老贼和吕布都是色鬼,于是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王允先宴请吕布,然后命歌女貂蝉为吕布弹琴助兴,琴声优美无比,吕布听的如痴如醉,而这位貂蝉是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吕布被她美貌深深的吸引了,王允一看,趁机说:“小女还未有夫君,就把她许配给你如何。”吕布一听,喜出望外。
酒席散后,王允说:“等我选处好日子,就把小女送到你府中。”
几天后,王允又宴请董卓老贼,貂婵在一旁翩翩起舞,董卓大喜。王允说要把貂婵送给董卓,董卓假装推辞,王允一见就亲自把貂婵送进了董相府。吕布闻讯大怒,赶去责问王允。
王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董太师亲自来到我家,说是接貂婵和你成亲,我怎么敢阻拦呀!”
第二天,吕布来到相府,貂婵假装流泪的`样子凄凄惨惨,又对吕布说:“自己非吕布不嫁,可受到董卓的侮辱,没脸活在世上了。”说着就往河里跳,吕布一下把她抱到怀里,不料被董卓发现,董卓就拿着方天画戟要杀吕布,吕布从后门逃跑了。
王允知道吕布和董卓有仇,就和吕布商量杀死董卓。
一天,王允把董卓骗进了宫殿,吕布趁机一戟刺死了董卓。老百姓们不论男女老少,都高兴地在大街上载歌载舞起来,就像过节一样。
貂蝉在三国演义中是位舍身报国的可敬女子,她为了挽救天下黎民,为了推翻权臣董卓的荒淫统治,受王允所托,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连环计美人计,成功的离间了董卓和吕布,最终吕布将董卓杀死,结束了董卓专权的黑暗时期。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三国演义》的原名是《三国演义》,后来的《三国演义》是后人的简写。《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选编的历史小说。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斗争。为了抢占领土,争当国家霸主,作者用非常详细的方式描述了三国大开杀戒的'恶战。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其中成功人物有著名的孔明;曹操,一个诡计多端的无耻恶棍;威严的关云昌;智勇双全的刘备等将军。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关云昌。他身长九英尺,声音如雷,丹凤眼,威严,长相端庄,刮骨疗箭不怕一点疼痛。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巧妙地勾勒出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如桃园结义、五关斩六将、烧赤壁、长板桥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有一次吴国缺箭,周瑜让孔明三天内造上十万支箭,还立下军令。孔明捏了捏手指,算到第三天一定有大雾,他向鲁肃借草船。到了水寨前,曹兵箭如雨下。诸葛亮带着一艘装满箭的草船,沿着急水回寨。鲁肃回寨后,又对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只能叹了口气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读完《三国演义》,我受益匪浅。我知道赢得一场战斗不仅需要勇气、力量、武术,还需要智慧。我们不能像曹操那样狡猾。我们不能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即使我们很有才华,我们仍然很生气。像刘备一样,仁义第一。
《三国演义》中的精彩人物让我永远不会厌倦阅读。每次读书,我都会感觉到不同的经历,文学素养也提高了很多。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寒假里,我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
这本书里面的人物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刘备、孔明、关羽、张飞、曹操、刘备之子刘禅。刘备爱民如子,他是个有理想有野心的枭雄,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孔明是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如: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水淹七军、收姜维……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等山地运输工具。关羽这个人傲上而不凌下,性情内向少言,刚正不厄,重情义重承诺,不为名利所动;这样的人今古不常有,可谓是真英雄,令人钦佩。曾过五关斩六将,无人可挡。但最终因轻敌中了孙权的埋伏。张飞作战勇猛,性格耿直,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曾在虎牢关一声吼,吓退曹军20万。他对士兵非常严厉,最终死于部下之手。曹操文武双全,有勇有谋,擅长政治,但是他过于自私缺德,疑心重,胡乱杀人,最终失去天下。在这本书里,我最看不起的人物是刘备之子——刘禅,他胸无大志,只知道吃喝玩乐,“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是他“打造”出来的,最终投降于魏国。到了最后,司马炎统一了天下,将魏改为晋,三国时代就结束了。
我佩服关羽的'英明神勇,佩服刘备的爱民如子,我更佩服孔明的神机妙算。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勇无谋的人永远受制于人,而智勇双全的人才会统治天下。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魏、蜀、吴在东汉末年的斗争和一系列故事。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生动生动。
我喜欢诸葛亮和关羽。其中,关羽对我的感情最深:以酒杀华雄,以汉不杀曹,以五关六将。但最终,由于他过于骄傲和粗心,荆州,战略地位的蜀国,放弃了吴国。这就是“意外失去荆州和梅城”。关云昌失去了生命。所以我想到了我在期末考试中的数学成绩:由于我的骄傲和粗心,我的数学成绩并不令人满意。这是真的:关羽不小心丢了荆州,我不小心丢了分。从那时起,我意识到一个真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骄傲,要用心去做。战斗中的骄傲导致失败。我将努力在下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诸葛亮,姓诸葛,是孔明和卧龙居士。他被称为“卧龙先生”。在离开茅屋之前,刘备知道他有三次机会邀请他出山。我最喜欢诸葛亮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杀了他,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说:“才三天。周瑜很高兴,让他下一个军事命令。一开始,我担心他怎么能在三天内造出10万支箭。那只是一次夜间谈话。直到我理解了他的计划,我才意识到这一点。原来他计算过这条河三天后会有雾。鲁肃会帮他保守秘密。曹操射箭。第三天,果然,雾已经弥漫了整个天空。果然,他得到了10万个弓和箭。诸葛亮真是神通广大。他了解天文和地理。这不是天生的,而是他努力工作的结果。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觉得:天才来自勤奋。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就会像诸葛亮一样获得智慧。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没法执着,有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这首歌很好听,我在想它到底要告诉我什么……
抬头看看窗外,云灰蒙蒙的。心情很糟,是的我的考试考砸了。我要学习坚强,坚强是很重要的,也许吧,大家都这么说。
哼着歌,我打开练习本,是谈谈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枭雄。比起他我更崇拜“义字当头”的关羽。我不喜欢一副仁慈样的刘备,当皇帝的哪一个是仁慈的,不用手段帝位能是他的吗?被火烧七百里连营就一病不起,坚强这个词到不适合他。孙权会用人,却仅仅守着父兄的基业,没有帝的霸气。这个曹操很狠,不得不说帝王这个词在他身上贴切的很!
我拿来《三国演义》寻找曹操的身影,蓦地我心头一触,原来曹操才是真英雄!这位大将军在宛城折军丧子后痛定思痛;这位汉丞相败走华容道时嘲笑诸葛亮、周瑜;这位魏王割须弃袍后巧施反间计。连遭挫折却不忘一统天下的抱负!曹操把坚强演绎到顶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公的诗好不令人痛快。
伸了个懒腰,此时已近黄昏。我好像知道了什么是坚强,困难打不败,挫折打不倒这便是坚强。
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孙权的江山是继承下来的,只有曹操的江山是打下来的!”
三国演义的文笔偏向于汉室,正如歌唱的“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乱世之中有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呢?可在这乱世之中却有真英雄!曹操虽然“奸”,这是作为军事家应有的“奸”!
【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5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1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6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4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8-20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03
三国演义读后感08-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6-20
初一的读后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