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包法利夫人读后感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
很久之前就知道《包法利夫人》的内容梗概。今天夏天终于有机会读它。
夏尔其实并没有真才实学,他莫名其妙地通过了医学考试,成了一名医生。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个中年寡妇,妻子死后,他又娶了邻村的一个农民的女儿爱玛。他开始行医就名声大振,在治好了爱玛的父亲的病后,爱玛稀里糊涂地嫁给了他,成了包法利夫人。婚后爱玛生活孤寂,她开始思考爱情和男人。她认为自己的丈夫应该有异于其他一切男人,他应该是漂亮的、有灵性的、出类拔萃的、迷人的。然而,她的丈夫却粗俗不堪。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应邀参加一个舞会,她见到了一些上流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她和男人跳舞,玩得很开心。回到家后,她还想念着她的舞会。包法利见他整天郁郁不乐,便决定搬家。
他们从道特到了永镇。她怀孕了。到了永镇,她遇到了青年男子雷宏,他是个文书。她和他谈恋爱。女儿出生后,交由木匠的`妻子喂养。她有更多的时间和雷宏谈情说爱。不久雷宏离开了永镇,她要跳楼,被夏尔发现并阻止了。很快她又遇到了罗道夫,罗道夫三十出头,有和女人交往的丰富经验。他们相爱了,偷偷交往了三年。最后爱玛要和他私奔,他逃跑了。爱玛失恋了,她病得要死。夏尔细心照顾她,她慢慢恢复健康。在鲁昂看戏时,她又遇到雷宏。雷宏这次一定要得到她,他们在一起了。她爱得太疯狂,不停地给情人送礼物。以至最后负债累累,法院要扣押她的不动产。她的情人帮不了她,她服毒自杀了。在她死后不久,夏尔发现了她两个情人写给她的情书。他说这是命。再后来他也死了。他们的女儿被送给一位姨妈抚养,姨妈生活穷苦,把她送去做工。
整个小说写得就是一个女子企盼更绚丽的人生,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挣扎。我理解她。她的悲惨结局,不能怪她喜欢幻想。她一开始就错了。她年轻还读过书,不应该按着父亲的意思嫁给没有才学而又粗俗的夏尔。她并不了解他,只知道他有名气。婚后才感觉和他生活并不幸福。她内心孤独,渴望有激情的生活。当她遇到比夏尔好得多的男人,她就开始外遇。夏尔粗心大意,什么都发现不了。为了向情人表达爱意,她大肆挥霍钱财,欠了很多账。于是就有了最后的悲惨结局。
归根结底,她失败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她不该嫁给夏尔。
第二,她不应该给情人送礼物。约会中应该男人付账,女人不应该为钱烦恼。外遇没有什么,她那么漂亮、又聪明,怎么甘心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只不过什么都得有个度。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2
在一个不显眼的日子,当我无意间翻到《包法利夫人》这个书名时,不禁怦然心动,似乎,心中某条隐秘的河流被牵引而出。这是讲述了一个平庸的人的一段平淡无奇的生活,但却可以把这段生活写成一两个人作为主角的浪漫主义故事,化腐朽为神奇。
包法利夫人艾玛,在我看来,她只是一个为追求爱情的女人,我们正在上自习,忽然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没有穿学生装的新学生,还有一个小校工,却端着一张大书桌。正在打瞌睡的学生也醒过来了,个个站了起来,仿佛功课受到打扰似的。书中的开头这样写到。这是一种多么另人难以忘怀的节奏。我想想,我还能说什么呢,后来我想起自卡夫卡以降的小说家都奉福楼拜为祖师。这么说来,他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的源头的`源头。当然,这对于福楼拜并不重要,对包法利夫人不重要,对《包法利夫人》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改变了自巴尔扎克以来现实主义就是一切的小说的写法。为小说提供了另一种实际上的可能。小说技巧的革新为小说的重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存在这个词在程度上已经不是现实所能替代。一个好看的故事仅仅是小说的一件华丽的外衣。因此我在读到《包法利夫人》的时候,那是在一个天气阴沉的下午,五月,屋外的世界绿意汹涌。我想起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欢喜雀跃不知所谓的情形。其中除对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悲叹,想必也包含着一种对奇异的语言之美的欢跃。
我现在似乎可以这样说:《包法利夫人》在小说的原本意义上,开拓了小说语言所能带来的更大的阅读空间和审美愉悦。它借助提炼语义、复述的手段让意义--小说本身的存在,始终保持充盈、在场,它以丧失小说本体为代价而获得语义和快感。这似乎让我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了对小说阅读体验和写作的可能。因此,我想,如果第一次的阅读愉悦是一场经历。那现在,很明显的,是一场冒险。
对于艾玛,我并不认为她是哪里做得不好,或者对不起夏尔。她也只是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爱情。她有思想有欲望但似乎却得不到上帝的眷顾,其实她也是属于一个悲惨的可怜人物了。这也让人侧面看到了人情的冷漠和束缚,和当时的世界观、某些人的人生观。
或许我们很幸运,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我们没能象爱玛那样不幸地可以去随意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否则或许我们中许多人也。同样会经历、相类似的遭遇。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3
福楼拜所著《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留给我深刻印象。
爱玛,一个富裕农家的女孩,从小在修道院里接受教育。修道院的生活让她厌倦,而小说里浪漫、刺激的爱情,让她憧憬不已。那种浪漫,在她心中生了根,发了芽;那场奢华浪漫的舞会,更让她渴望上层人的生活。后来罗多尔夫给了她一些浪漫,于是她沦陷了,为两人的“爱情”付出了一切。最后,这个渴望新奇、追求浪漫、热爱幻想的女人,因为对“浪漫”的一味追求,毀掉了自己,毁掉了家。
她的悲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更多的是她个人观念的原因。因为她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用包法利辛苦赚来的钱来为自己“珍贵”的爱情买单,甚至留下大量债务,毁了家庭。
她自怨自艾,认为自己可怜,嫁了一个懦弱无能木讷的'人;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生活,不甘于平淡;看不到包法利对她的宽容和爱;甚至看不到女儿的可爱。爱玛她太过于渴望新鲜、浪漫的爱情,到了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境地。
当我看到包法利卖掉不少东西,却唯独保留着妻子的遗物,甚至因为不肯将妻子的披风送给母亲而与母亲决裂时;当我看到包法利在爱玛葬礼上的唯一一次浪漫时,我感动了——包法利真的很爱爱玛。虽然他懦弱,胆小,无能,无趣,但他用尽全力爱爱玛,守护着他们的家;他奔波劳累,只为满足爱玛的物质需求;他给不了爱玛心中幻想的爱情,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爱她。能够尽力守护家、力所能及给予爱人爱的男人,是否就真的懦弱,胆小,无能,无趣?
爱玛是自私的。她只顾自己享受,不能明白和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从未想过自己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她已为人妻,却还如少女般追求爱情;她己为人母却不关心孩子,到最后让自己的女儿受苦!她是可悲的,因为她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只知道追求刺激,沉溺于感官上的享乐。
包法利懦弱无能,却给了爱玛最真的爱。像白开水的爱,固然平淡廉价,却于人有益。包法利是可怜的,他全心全意地爱爱玛,可到她死后,才知道,原来,她背叛了他,让他倍受打击。
因为那虚幻如海市蜃楼的“美好”,毁掉了她,伤害了他,苦了幼小的她。
一个只能给予如凉白开的爱,一个却渴望如烈酒的爱,这两者注定不能长久。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06-30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04-30
《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03-21
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02-10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1篇09-29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5篇09-29
居里夫人读后感06-23
《居里夫人》读后感06-14
居里夫人读后感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