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篇(必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这本书用一个故事的形式很有趣味性,来讲了周学的变迁历史,随之而来的是一大串谜底,让人越发得琢磨进去,更想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关于哲学的历史,之前我读过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对于大概的西方哲学的变迁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这本书,将罗素以后的东西都补充了过来了。但是对于。弗洛伊德 ,能否作为一个哲学家,我还是觉得有点异议的,他,只是一个精神分析引论的心理学家,怎么能和哲学扯上关系?这点我感觉很不认同,但是这本书我是很推荐的.。他深入浅出地讲了从伊甸园到近代的哲学变化。
不知道每个人,在夜晚抬头仰望星星的时候,是否会想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个世界会是怎么样的?真的是我们感官所看到那个世界吗?《苏菲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我们要永远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探寻这个世界的真理,宇宙的未来总是要被我们探索的。读完了这本书,你我别忘了仰望天空,因为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你去探索!哲学也是如此,读哲学就是读世界!让我们读懂哲学,增添人生智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这本书还是存在着一些印刷错误的。
之前读了一点点,觉得太难了,就放弃了。过了两年又重新开始读,这次比第一次读起来顺利很多,可能是因为接触了一些哲学的东西,也可能是理解能力见涨了,但是一些地方还是挺绕的,有些哲学知识读了几遍还是不太理解,像麦克卢汉的理论一样,有机会会重新再读的。仔细看看,一些点前后是连在一起的,一脉相承。
这本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一层一层揭秘的感觉,就像哲学家追寻真理的过程也是一部侦探小说一样,就像封面一样,活在书中书里,人世变成了一场梦,而梦境成为现实,我们又会不会活在一本还没写完的书里呢?
觉得书中哲学家的思想都是有道理的,自己挑不出来错误,但是还是被后人所指正,是因为自己的学识不够吧。
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而毋需急着解答问题,但是现在连提出问题、保持好奇心都很难做到。
苏菲的妈妈其实是一个很开明的人,在知道自己是活在一本书里的时候,尽管不舍还是鼓励苏菲走出书本,做自己。苏菲很胆大,敢于和艾伯特反抗席德的爸爸,拯救自己的`命运。席德也很大胆,捉弄着自己的爸爸。
书中提了很多问题,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东西,找到自己的根,了解着别人知识成果,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历史。
真实启蒙之于人,如同阳光之于土,这本书也是在启蒙的吧,有一天会愈接近兔子毛皮的顶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着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电视机上看见马,我就认识马了吧,
每天总会见到许多和事,我从来就没有问过一句:为什么?好像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层层谜团一股在她眼前展开,使她不得不开始注意起这些恶作剧般的问题,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淌徉在这个充满哲学的世界里,她开始不断思索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如果世界从魔术师的帽子里拉出来的兔子,大多数人都是在兔毛底端的杂菌,不断往下爬。而哲学家则会迎难而上,不断向毛尖冲刺。当然,中间落下的人数不胜数,但仍有小部分人,抓紧兔毛,去把兔子看个清楚。苏菲正是那一小部分人,锲而不舍,激流猛进,在不断的探索与失败中去找寻真理的那一道光。
我是谁?生命又是什么?世界为何存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不可能告诉我们,他们所做的,只能是引导我们去创造创造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创造世界存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苏菲的世界,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世界就像魔术师变出的白兔,人类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处,把所有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而哲学家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断攀登白兔的毛发,目的.是为了看清魔术师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读后感《《苏菲的世界》 读后感》。《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苏菲是一个普通的初中女孩。当她放学回家时,她收到了几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从那时起,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哲学家艾伯特的学生。然而,这个平静的世界里的真相比苏菲想象的要复杂。她跟随老师的.脚步,用自己独特的智慧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和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哲学的历史和发展,从仰望星空的柏拉图到神秘的中世纪哲学,从关注当前政治的苏格拉底到总结自然规律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无处不在。在这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世界里,我最感兴趣的话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两种说法:人先有感性,人先有感性。在这个有趣的问题上,我更支持后者。当然,柏拉图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但我相信人们没有天生的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大多是从无数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哲学是如此美妙,只要你有理由,就有可能。而只是喜欢哲学。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努力成为真理之海中最白的浪潮。
如果世界上从魔术师的帽子里拉出的兔子,大多数人都是在兔毛底部的杂菌,不停地往下爬。而哲学家则会迎难而上,不断冲刺毛尖。当然,中间有无数人落下,但仍有少数人抓住兔毛,清楚地看到兔子。苏菲就是那一小部分人,坚持不懈,激流猛进,在不断的探索和失败中寻找真理。光是这种不懈的精神就值得学习。如果这种精神在任何领域使用,都会事半功倍。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人生如星尘
我是在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个全新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觉醒来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矛盾,这可能也是从看苏菲的世界开始的吧
看《苏菲的世界》时,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问底,竟然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共鸣;但是自己内心深处却觉得她是一个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么事都想那么多,搞不好学习也会一落千丈。
此处我想了比较长的时间,到底是应该较为成熟些,每件事逆来顺受,还是应该每件事刨根问底,这是多么的矛盾啊!当时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连哲学家也解不出来吧,我的内心的两股思想像五线谱一样交织碰撞,我的五脏六腑在都被烧灼,我是多么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选择自由的畅想,还是选择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这两者都存在风险性与可能性,前者一飞即达,后者一辈子平平稳稳,不愁吃穿,却默默无闻,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前者若一飞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后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稳,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没有一双标新立异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还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来,但是在千百次爬起来后,天已经黑了,你也将化作尘世间的一缕浮尘了,随风飘飞了……
聪明的你,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明天太阳依然升起,时钟依然运转,我们的问题,却可能已悄悄的尘逝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屹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我读过的书中最奇特的一本了。它既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又是一本悬颖侦探小说,还讲述了西方国家中世纪的历史。
书中讲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面前展开。在一位神秘的哲学老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考一些自己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开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仿佛走进了哲学的世界,开始了解哲学,与著名的哲人一起沉浸在哲学的浩瀚海洋中。渐渐地……我认为哲学不像我想像的.那样死板,戛然无味。哲学有时只是几个诸如:“我是谁?”,“马儿为什么叫马儿”?“世界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看似简单,幼稚,实际上却难以解答的问题。
哲学不同于科学。因为前者所研究的是全人类关心的问题,像:“善与恶”、“高雅与低俗”这样的问题。它没有一个具体、固定的公式来衡量对与错。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像一位耐心的老师领着我走进了哲学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哲学的趣味。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极深奥的一本名著——《苏菲的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一起一看究竟吧。
书的主人公是苏菲,在她十四岁时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题,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苏菲的世界》中,我第一次读到了柏拉图的'那句话:“哲学始于惊疑。”是啊,无论是谁,倘若对这个世界和人生从未有过好奇之心,就不会有哲学性的思考。书中,苏菲对这些怪异之事倘若无闻不问,那她绝不会碰到人生导师——艾伯特,她更不会知道自己乃至整个世界存在的意义吧!
书中如此,那人生亦不是如此?如果每个人对陌生之物从未有过好奇之心,从未有过哲学性性的思考。那他们绝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也绝不会了解到世间万物存在的意义和关联,他们的智慧也不会得到跃的飞升。面对世间种种陌生的东西,我们应有好奇之心,他们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学会思考,学会哲学性的思考,就像苏菲那样。心灵,思想和智慧都是随着自己的好奇心,自己思考,逐渐变高、变大、变广阔。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也是充满了奇的世界,它将会永远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实则充满哲理的问题。“我是谁”假如我换了一个名字,我还会是自己吗?在没有读这本书前,我们是不是把一切的想的太过理所当然,就像在文章中作者做的生动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在那里舒适地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人,不停地顺着兔子的细毛努力攀爬着,想要去探索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人缺少的,只是一颗好奇心,和一颗聪明的头脑。他们努力地攀爬着,同时也在呼唤,希望唤醒沉睡的人们。
作者又巧妙地穿插了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苏菲,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慢慢探究世界的秘密。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和她的'爸爸,为了让席德接触哲学,而编造出苏菲的故事。这两个生动的故事相互穿插、联系,是我读的饶有兴趣。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我发现哲学并不像一些人口中的那么乏味无趣。因为有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的故事,使我们在随故事情节紧张激动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有关哲理的知识。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
就这个看似比较简单的问题,却是比较基本的问题,我们穷尽一生,追求是是什么?很多时候不就是想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么?有时候,我们很多心理问题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造成的,我们妄图和别人攀比,却不了解自己,我们用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做好,事实却告诉你,你根本做不到。我们了解自己,才不会那么痛苦。
为什么选择一个十四岁的苏菲呢?为什么当一个优秀的哲学家最重要的条件是好奇心么?就我看来,太小的孩子,虽然有好奇心,却没有足够的探索研究能力,思维还不足以应付这种哲学问题,也很难去寻找答案。好奇心,意味着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索,因为对这个世界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就很难像孩子一样,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问题,即使有孩子提出问题,要不是不耐烦地随口一说,或者是责骂,孩子的创造性,好奇心就这样被扼杀了。
“赫拉克里特斯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我小学的时候,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即使是同一棵树的叶子,同一批出厂的产品,也有不同,至于为什么不同,我没有考虑那么多。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从帽子里被拉出来的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而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P.S.关于小兔子,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皮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赏析
这是第一封正式的来信,也是这场哲学旅程的开始。作者用一个简短的比喻,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解释得清清楚楚。比如说我,我以前只接触过一些浅显的`,零散的哲学片断,从未系统地了解过一门学科。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我才对它这么向往。言归正传,我认为,苏菲正像另一个我自己,当然,我并不因为这封封来信而对现实生活心不在焉。这很大部分是因为我在读一本书,而且我也知晓自己正在读书。也许,我是站在兔子毛顶或深深埋在毛底的人呢?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它并不如别的哲学书一般排列松散,抑或说无味,而是丝丝入扣,环环相结,一波三折。哲学是包罗万象的,所以许多书都以一个一个的事例来分析,而这本书,则把它们都串了起来,成为了一个个建立在小片断上的更大故事,没有缺失了小说的趣味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书中主人公是一位14岁的少女苏菲,好奇心是苏菲这个人物的灵魂,也是哲学的灵魂。“你是谁”这个简单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回答“我是我”。而苏菲不一样,她认为这个答案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叫苏菲,是不是我不存在了呢?”好奇心一步步地指引她探索下去,探索人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就和哲学大师一样思考那些根本问题。如果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好问的苏菲,也不会有苏菲神奇的经历。如果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如此蓬勃发展的哲学。
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精神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心声的对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人类的文明,“哲学”并不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理解的高深理论。以前我对哲学抱着望尘莫及的想法,现在才发现其实我从来都不了解哲学。
以上是我不完全的见解,这本书我虽然理解和感悟不是很透,但是我相信哲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认真感悟生活,就能理解哲学。我相信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的学问。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光看封面机灵古怪的小人跃然纸上,让我恍惚间以为这是一本童话书,这不料想这是一本哲学书,一本厚厚的令人爱不释手的哲学书,里面大有乾坤。
翻开第一页你是谁?这一句话赫然在目,我是谁?我就是我不假思索的我回答完这个看起来愚不可及的问题,继续往下读,相比我这个简陋的回答,主人公苏菲的回答无畏是长篇大论,甚至他自己都怀疑上了他自己。她是谁?
随着主人公拆开一个一个的信封,解开一道又一道的难题,我昨天爱上了哲学世界的产生名人的冲突,人类的起源思想与行动的联系语气比这些谜题在我面前一一展开,天呐,这比《十万个为什么》有趣多了,好吧?
随时讲哲学,但并不生硬,有种让人一看就想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是前所未有的,令我想要深度去探知探索的一本书。
我爱这本书,爱她的一切,她让我懂得哲学。
书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应该带着书前进。学到老,活到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平凡的乡村生活是很多人的梦,故事中的女画家也许是追着这个梦来的吧。她在这个世界上漂泊,走到何处就画到何处。
女画家画他们熟悉的一切,也是因为她的画,大家才开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美的。“女画家是个勤快人,不睡懒觉,每天一早就开始作画。”她为村里人作画,为村里的物什作画,每一笔都用心画,画出的东西好像有灵魂。临走之前她给大家分享了她的梦,梦中自己在一大片荞麦花中,没有任何人,只有无尽的白。小扣子很仰慕这个女画家,所以在她走后,央求母亲也种了一片荞麦,他在花前做着女画家当时的梦,心里期盼着荞麦花开放时女画家能回来。
女画家也许是为了画来的,也许是为了寻找那个梦来的,为了那个梦她不挑时节地来到这个村,没有什么能阻挡她的梦想。小扣子一定看见了荞麦花海中快乐的女画家。乡村生活就像是荞麦花,是洁白的,白的神圣。她的梦与他的.梦是不同的,他想和女画家一样,而她想再看一眼荞麦花海,回到小时候的时光。也许她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花海,但是心中只要有那一丝白,就会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体会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09-28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7-05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6-17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6-30
[合集]《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8-24
【热门】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7-24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热)08-12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11-05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02-13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