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1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以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法国某地一个青少年辅育院,一帮“无可救药”的孩子如何在一位可敬的好老师马修的教育下成长成才的故事。影片一开始营造了一种静谧、怀旧、严肃和略带压抑的氛围,寓示着那个时代与此相同的人文环境。死板的教育制度、僵化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理念、严酷的校长老师。但除此之外,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还有一位怀才不遇但却充满爱心的好老师—马修,让人们感受到了在充斥着不自觉冷漠的大环境中的些许温情。
这些被那个时代的家庭、社会和教育边缘化的孩子随着马修老师的到来,命运发生了完全逆转。在外人看来,这些孩子调皮、孤僻、性格不健全,且有撒谎、偷窃、破坏的卑劣行为。校长和老师经常对孩子们重复的是“犯错,惩罚,禁闭”,一旦犯错,惩罚就是关禁闭。没有理解和关爱,在这里大人们的眼中这些孩子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头痛病”,他们教育孩子的唯一办法就是“犯错—惩罚”。孩子们丧失了生活的希望,、暴力反抗、故意地做出逆反的行为,这是他们对这个绝望的环境的唯一表达。
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马修老师该怎么办呢?作为观众的我们有的可能一筹莫展,也可能有的聪明的观众猜到了答案——马修一定是通过充满爱心的行为最后打动了这些幼小的封闭的心灵,让他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但看完影片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这样的猜想是不完整的,影片的现实主义的回忆式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主观臆断的不可取。马修没有用我们想像中的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没有俯下身子的拥抱、关怀;相反,我们看到的是马修“严格的爱”:对待犯错的孩子,他一样地罚,但是罚的方式不一样,比如:让上课捣乱的葛贺克到墙角罚站,让他为被自己恶作剧所伤的神父陪护;对调皮的学生进行警告、批评等。他的罚是启发性的、教育性的、体验式的,而从来没有打骂侮辱这样损伤性的。当葛贺克在陪护中看到神父因自己的行为造成严重伤害时,当听到神父在人前夸奖自己时,孩子内心当中的善良油然而生,这样触动心灵的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马修以严格的要求教育孩子“犯错是有代价的,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严格同时也建立了教育者的权威;非损伤性的教育则减少了孩子们的敌对,在感情上接受了他。更为令人叫绝的是,他用建立合唱团的方法把孩子们凝聚到了一起,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培养了一支出色的合唱团。音乐的美妙打开了孩子们美丽的心灵,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价值感和上进的快乐。马修以一颗宽容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真善美的眼,更重要的是用“严格的爱”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灵,就像甘泉滋润着这片干涸已久土地上稚嫩的秧苗。
没有爱的教育是注定失败的。僵化的教育体制泯灭孩子的天性,他们把孩子天性当中的调皮、捣乱视为病态。就像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教育者,他们煞有介事地把孩子的种种行为定性为一个个典型的理论病态名词,以显示他们对青少年教育精湛的研究成果,可惜对孟丹转化教育的失败成了对他们的巨大嘲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不应是机械的人,而应是有感情的人。对人的教育和个人自我的成长而言,理性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是成长的过程不应是机械的条件反射。正如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校长重复的“犯错,禁闭”一样,机械的教育观点把人当成了机器,当成了小白鼠,恰恰忽视了人的感情属性。
人只有体验到自我的价值、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真正地健康成长,否则,他要么被异化,要么死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个体的自我实现,必须重视内心的情感,特别是人自主的个体体验,而非外压的制度化的体验,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感知,投入到对追求价值感忘我的努力奋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个人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放牛班的春天》无疑是一部在教育他人和自我教育方面给人以极大启迪的好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2
当光明滑坡灰暗的尘埃,彩虹般旋旎的风光绽放出伟大的乐章,来自天堂阶梯的童声沉寂在复苏的沼泽,当黑夜冲破所有的铚锆,奔向蔚蓝的长穷,那令人人感动的力量,回旋,飘离在人世间最温暖的色泽中。
马修篇:我是马修,一个失败的音乐家,我带着我用心创作的音符,来到了这个狭小而阴冷的学校--池塘之底。那些本应在鲜花和掌声中成长的孩子,在这里用锐利的目关,残忍的恶作剧收拾他们所有他们要报复的人,他们在痛斥社会,在不满生存中曲折,他们的心灵在腐化,在扭曲,这里如同一个深渊,有着让人窒息的恐怖,这里是坏孩子的看守所,校长总拿至高无尚权威去痛斥或惩罚这些孩子,当校长的愤怒爆发,每个人都可能会遭殃,包括我在内,因为我从即日起将成为他们的老师。当我走进教室,我被这场面所震惊,他们是一个个不安分的狮子,有的在咆哮,有的在打闹,有的.则慵懒的睡觉,我一不留神,被杂物所绊倒,我的公文包在这时被孩子抢夺,哎,看得出来,这不但是帮淘气的小鬼同时也是难以对付的,但我并不放弃,因为我懂,他们不是生来的胚子,他们是一群无助而寂寞的孩子,我决定教他们音乐,用动人的音韵教会他们成长,用爱的真谛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春节,因为我相信,音乐是令人向往的,音乐是浸化人心的,我发现了他们的好音质,即使会走音,但我看出他们的用心是无可替代的,每一个孩子在这时刻,多么像一个精灵舞动着那轻薄如翼的翅膀,这时,我发现了他,一个音乐的奇迹。
莫杭治篇:我市莫杭治,哈,一个坏小孩,坏到令母亲绝望,坏到自己都无法承受,我偷窃捣乱,被私立学校开除,我拥有天使的脸蛋,可是我的内心是躁动的,我讨厌被人抛弃的感觉,就像母亲把我留在这里,虽然,我知道她是不情愿的,这里的空气令我作呕,这里晦暗令我害怕,我希望可以逃离着悬崖,就像我希望光明会划破黎明的面纱,这希望扎下种子,直到这个老师复苏了我所有温暖的记忆,马修--这个特别的导师,他是我的生命散发了异彩,使我有了快乐的感觉,我加入了合唱团,我优质的嗓音以我对音乐的灵感,让我散出了夺目的芬香。
马修篇:我的合唱团,出现了灵动的色彩,莫行知那纯净,绵缓的声音,感动了我,在这里我寻求到了真实的音乐,孩子们个个都是神采奕奕,驶入天使一般真挚的孩子,我相信,当他们被爱所唤醒,被他人所理解珍惜时,他们会安抚生命中的魔鬼,会变为纯洁美好的水晶,就像佩皮诺一般,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应该得到更多的爱,只是他是个孤儿,他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他会单纯的以为父母在星期六回来接他,佩皮诺一直在等待,等待自己的愿望实现,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是令人联系的,我要保护他,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去疼爱这里每一个小生命,因为他们是如此的孤单,需要我不眠的朗照。
歌词:黑夜中的方向,是希望之光,是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
尾声:这里的一切在马修到来之后发生了改变,当他被恶毒的校长赶出之时,孩子们折起纸飞机,送他离别,他们便成了有爱的精灵,纷飞在春的序曲中,溶化了冰封的海洋,展开风帆,义无反顾航行在光明的前程中,他们离开了这里,展开新的人生,而马修他所做的一切成为了自己的秘密,而却牢记着每一个孩子稚嫩的童心,他们展开褶皱的眉梢,扬起动人的微笑,如春的到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辑成篇篇乐章,马修不朽的轨迹,铺满金灿的岁月中,他存活在真实而丰富的声韵中,存活在至尊至爱的感动中。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3
毫无疑问,书本的确是让人调解心理,让心灵感悟的一种不错的方法,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其实不只是书,我们还会有许多的感动来源于其他的途径,例如:电影。接下来由编辑部向大家介绍一部电影,与大家走进lt;lt;放牛班的春天。感受一群少年的心灵成长历程。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一名音乐家马修与一所男子寄宿学校问题少年之间的故事,
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畔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犯过罪的、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他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暴力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已是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他却尝试用自己的方法——音乐来改变孩子的现状,他用爱心关怀孩子,费尽心思组成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实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便成为了这所学校的助理教师,他不是圣人,也不是多么伟大的成功者,他也只是一个在孩子迷茫时会给予安慰,会尊重被忽略的孩子内心的一个善良的音乐家,音乐教师……
除马修外,剧中的莫翰奇,一个喜欢偷窃,屡次逃学的单亲家庭孩子,是剧中学校,那些被教师漠视,行为乖戾,语言粗俗,但内心深处却脆弱柔软的孩子的典型代表……他幽闭的心灵只有在无人注视的时候才敢绽放,他有着天籁般的嗓音,因为他的孤傲和自卑,却从来不敢在公众下展示,甚至以戏谑的态度将自己出局……
马修在这所池塘畔底学校面对着的是这么一些孩子:会偷老师乐谱,学习成绩不高,常叛逆的为老师取外号,因“行为不当”被关禁闭室,遭受残忍体罚……
他没有因为孩子的调皮乖戾,对他们施以打骂,只希望用自己的音乐,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用宽容慈爱,温暖他们……马修这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却宽容善良。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别人眼中的问题少年们,而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让这些学生艺术中让这群孩子感受到了光明与温暖,但重要的是,也有马修的爱。
马修用自己的言行,所爱的音乐感化着这群曾经顽劣的孩子,一种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进行着。
他教孩子们写下自己的理想,让他们重新拾起早时的梦想,重新捡回属于自我的人格尊严,他,还为孩子们谱曲,尽心组建合唱团,教孩子们唱歌,让他们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也许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些小事……但他的点滴用心,却实实在在感化了那些被忽略被伤害的孩子的心灵……他包容,忍耐,懂得面对酷刑的孩子早已麻木,需要柔和的力量去感化,他用音乐开掘了被大人们遗弃的孩子们童年的乐趣和让他们认识到生的价值。他的无私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感染并帮助着这群孩子,用音乐激发他们的`热情积极面对生活。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烧毁了这所寄宿学校。此时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内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让他们活在阳光下引领他们感化他们,片中马修的理解,包容,用爱与关怀,温暖着每一位观赏者。
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味,希望我们理解的、介绍的《放牛班的春天》能带给大家哪怕是一丁点的感悟,让它能成为你们消释心灵冬天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4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其实这电影名字里的“放牛”不是真正的放牛,而是这一帮少年,他们性格,脾气和短而不能短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指一种希望,一种"重新”之意,是在生机勃勃后的一种象征。
故事发生在法国小镇的一个郊外,有着这样一所学校,叫作“池塘之底”。它是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管教的学校,而在这里被校长严格管教的孩子并没有变得善良乖巧,而是变本加厉,总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然而就在这一帮孩子里的心灵中,其实也有一种梦想悄然升华,怀着这种天具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
电影中的校长,只会用暴力来惩罚孩子们的不足,而马修老师不一样,别的'同学拿他的工作包扔来扔去,他也没有生气。他很爱心这些学生,却也不是一直偏袒他们,孩子们在马修老师呵护下,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在学习的路途上,老师的作用非常大。一位好老师,用鼓励的语言就可以引导孩子们走上正确的路线。马修老师他好似一个牧人,那些孩子就像走丢的小牛们,老师用光照耀前方,带他们慢慢走进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5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50年的记忆。这位优雅老人的童年记忆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联系在了一起,音乐家原来曾经是一位问题少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工作的第一天马修老师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前任老师因为忍无可忍而匆忙离去,马修的第一堂课就因为学生的哄闹,招来了校长的“咆哮”,但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知道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就这样在磕磕绊绊的一天又一天中,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马修老师虽然最终被可恶、势力的校长辞退,可孩子们用马修了老师教给他们的歌,用写着祝福与感谢的纸飞机送别了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放牛班的春天读书笔记 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的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
要懂得教育的艺术。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后进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难题,他们要想得到表扬是难上加难。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的是自暴自弃。对待他们,教师更应以全身心的爱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一位大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做为教师则应努力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6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心里冒出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说它是“放牛班”?对于这个“放牛班”,什么是他们的春天?我带着层层疑惑,走进了这部电影:
这是一所名叫池塘底教养院的校园,但实际上是一所“仿佛看起来很善良的学校,召集了所有可怜的孩子,但实际上像地狱般的学校”。当马修初次来到这里,一片雪白,见不到一点生机,仿佛见不到一缕阳光,在这里,你感受不到友爱,看不到微笑。每个人脸上仿佛都被老师贴上了一个个标签:自私、冷酷、狡诈、虚伪……在这里,犯了错,等待着你的只有处罚、关禁闭。所以,正如我前面所说,阳光和春天从来在这里都看不见,哪怕只有那么小小的一会儿。
然后他来了,改变他们的老师来了!他使“调皮”的皮埃尔的目光中第一次流露出感激;他使渴盼父亲接自己回家但不知道自己没有父亲的佩皮诺终于有一天美梦成真;甚至,他让那个“魔鬼”院长第一次有了童心,玩起了纸飞机的游戏;他使“池塘底教养院”歌声环绕,那歌声迎来了春天和阳光!
马修他很伟大,它的伟大就在于他有毅力,马修面对这样一群调皮的孩子,但是他从没想到过放弃。他努力的'寻找每一个同学的闪光点,使他们从看似邪恶的“魔鬼”,用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使他们变成了天真纯洁、可爱善良的“天使”,每一个音符中都带有春天的气息,让我们感受这春天的气息吧……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7
《放牛班的春天》,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里除了感动、敬佩,还有思考。
不得不说,随着日记本的打开来到”池塘之底“,看到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看到那凌乱吵闹的场面,我非常同情马修先生。如果换做是我,我可能没有>勇气打开那扇教室的门;如果换做是我,我也许会挖空心思地寻找”制服“他们的方法;如果换做是我,我或许常会焦虑、常会暴躁,只因这样的班级太难管理。也正因为情况看起来如此”糟糕“,当我看到孩子们在马修先生的带领下的改变,那种震撼与佩服充斥着我的内心。当马修先生离开学校时,那一架架纸飞机、那稚嫩的字迹、还有窗口伸出的一双双小手,都印证着马修先生的成功,同时也让每一个观众都深深感动。
那么多”混世魔王“为什么会那么喜爱、尊敬、信任、拥戴他们的学监马修先生呢?从影片中不难发现,首先就是马修先生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再者就是”合唱团“或者是音乐把他们彼此串联在了一起。
马修先生对孩子的爱,涵盖面很广,有关心、喜欢、尊敬、宽容。对每一个孩子生活上的关心,想办法让他们不再洗冷水澡,洗上热水澡;对每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从不片面,不存偏见;尊敬每一个孩子,把孩子当成同自己同等的人来对待,不喜欢让孩子关禁闭;有原则地宽容他的孩子,因为是孩子,原谅他的错误,告诉他弥补的方法,勒盖莱克真诚自愿地去照顾马克森斯大叔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让我想起刚接这个班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五年级刚开学没几天就是教师节,这个节日总是令老师们处境非常尴尬,”送礼“问题又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一早上,不少孩子都非常兴奋地给老师们送花递贺卡,面对孩子们的热情,心里面不免暖融融的。当然除了孩子们的祝福,家长们也以短信形式送祝福,其中有一条让我们三个任课老师非常惊诧。因为短信告诉我们,这位母亲让孩子给每个任课老师送了贺卡,贺卡里竟然还都夹着三百元现金!可是却不曾看见那个孩子——涛,来给我们送贺卡。到了快放学时,我们只能把事情如实告诉了孩子的母亲。已经带他们一段时间的老师说这孩子以前撒过慌,藏过东西,所以这次的事情就显得很不单纯。第二天,我找来涛询问此事,孩子一口咬定已经给老师们了,但是后来听他自己的陈述不免漏洞百出,涛看上去很慌张,但仍一口咬定已经给老师了。看着他的样子,我知道他害怕后果,其实早就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我答应他不把此事告诉其他人,答应他会跟他妈妈好好沟通交流,只要他能
改正,还是好孩子。最后,孩子说出了真相,我也履行了对他的诺言。当然,现在的涛非常正直,只要是他犯的错误,他从不狡辩,认真改正,对班级的每一件事他也是非常热心、并且总能出色完成。看到他的改变,我庆幸当时给予他宽容,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
如果说马修先生的爱让每个孩子慢慢改变的话,那”合唱团“的成立把他和孩子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孩子们在集体中找到自我、寻求进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 9 4 3 年提出” 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 人们才有可能” 自我实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在群体内,成员可以与别人保持联系,获得友情与支持;成员间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其行为表现是协调的,同一个群体的成员在一致对外时,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体会到大家都同属于一个群体,特别是当群体受到攻击或群体取得荣誉的时候,群体成员会表现得更加团结。
合唱队就满足了孩子们”归属和爱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声音条件,每个孩子在合唱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高音、次高音、低音,不会唱歌的孩子派皮诺被任命为合唱团的”副指挥“,找不着调的`科宾被委任以乐谱架的工作。就这样,每一个孩子都在这个集体中找到了位置,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所以,奇迹发生了,孩子们自律了,团结了,向上了。这就是集体对于个人的力量所在。
这种形式让我想起了学校的”爱心教室“,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相信每个老师在构建”爱心教室“的过程中都看到了学生在一间间普通的教室里发生改变。他们自律、自强,有竞争意识,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自身,更能为他所处的小组添砖加瓦,他们的小组是一个集体,要团结、互助;他们以班级为中心,以班级为荣,以为班级奉献力量为荣。这就是”爱心教室“的力量所在。
我想,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能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放牛班“前后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教育不是专制,需要专注,需要爱,需要智慧。希望春天能在每一位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每一个班级、每一间教室!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8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词:做人,做学生,做老师······我就抒发一下看完《放牛班的春天》的感受——该怎样做老师,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多年前,法国一个小镇上名叫池塘底畔的辅育院中,出现了一个代课老师——克莱蒙马修。他改变了孩子们的一生,从任性,野蛮转变成了理解和理性的孩子,这要付出多少的努力,而马修老师仅仅用了几个月的音乐课,是哈山校长再抽几十年的耳刮子也不会成功的。这就可以看出教育不是暴力,是理解和宽恕,更是发掘与发现没观察到的潜力。马修组建合唱团,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辱骂,但他还是坚持作曲,坚持发掘男高,中,低音,终于在麦神夫的帮助下,把零碎不堪,无所事事的孩子们组建成了团结的整体。马修虽然最后结束了他老师的职业,但他在迷茫中寻求到了光明——音乐代课老师。哪怕他是一个小小小小小小的`代课老师,哪怕他过气了几个世纪,他也用爱,用坚持造就了这个非凡的合唱团;这就是爱,就是理性!
此剧中有个极成功的例子——莫翰琦。他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指挥家,在富裕中生活,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当然极反面的典范也有——孟丹,当他一把火烧掉了整个辅育院,一他就走向了黑暗,走向了罪恶。从此,便过上了恐惧、狡诈的生活。如果追忆起来,莫翰琦是马修发掘和培养出来的;而孟丹是哈山的一顿暴打,送进警察局所逼出来的。本来他们俩个都是问题少年,就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莫翰琦被马修所感化,选择了光明;孟丹被哈山所逼迫,选择了罪恶与叛逆。当然结局很悲催,其实也并不是这样,马修和哈山都同样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马修走的时候,收到了孩子们爱与期盼的纸飞机,走得很心中无愧。可哈山走的时候,屁股坐上冰冷冷的汽车。没有老师,没有孩子来送他。他失败了,从开始就失败了。
这片影剧让我懂得了何为师德,上了一节有益终身的师德课!
希望老师能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温和与幽默,这才会得到学生的许可,得到学生们爱与期盼的纸飞机!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9
今天中午,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片名叫《放牛班的春天》。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私立学校里的故事。这个学校有一个毫无纪律性、不听从老师管教的班级,大家都称它为“放牛班”。而这所学校的校长哈珊是个不懂得教育学生的人,每当学生一捣乱,他就体罚学生:关禁闭、为学校打扫一个月卫生等,学生们都不喜欢他。后来,学校里来了一个新学监,名叫马修,他是一个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人,从不体罚学生。虽然他刚来学校时,学生们故意捉弄他,编歌曲来侮辱他,但他从不计较,而且他还发现这班学生很喜欢唱歌,于是就组织他们成立了一个合唱团。他最终用音乐和爱心感化了“放牛班”的学生,使他们长大后都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感触颇多。我认为老师不能欺负学生,也不能用一些暴力的手段体罚学生,这样只能使学生对老师越来越憎恨,越来越不想好好学习。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像马修那样的,能够关爱学生,宽容大度,细心地观察和发现学生的长处,用真诚的爱来感化学生的心灵,善于发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纯洁和善良,使“放牛班”都能成为“先进班”,使每一个“差生”都能成为“优生”。
爱能净化心灵,爱能感化人心。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10
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通过一条幽长而宁静的小道,坐落着这样一个充满暴力,恐怖,严厉制度的管制学校。
这里住着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他们是使家长无奈,老师烦恼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在意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揣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将军,热气球飞行员……而校长只能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罚”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原任班主任束手无策,无奈调职,一个公认为一事无成的克莱蒙马修来了,孩子们的梦想也逐渐开始萌发。
影片中的校长也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类教师,他们追求名利,不把学生当成和自己等同的人来尊重,不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般来爱护,因此,这种教师注定一败涂地。而马修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在他被校长解雇时,害怕被关禁闭而不敢出来送行的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带着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不断地飞出来。
而全片的焦点人物就是最后成为音乐家的莫朗。他曾被上届班主任称为“天使的面孔与魔鬼的心灵”。他是由单亲妈妈抚养的。与别的孩子不同,他更有自尊心,更敏感。马修体会到这位单身母亲的含辛茹苦,这个孩子的任性。一方面极力从“补牙”为幌子,用善意的谎言在母亲面前违护莫朗的自尊心,而另一方面则冒着触犯校长的危险将正在受罚的莫朗放出去,探望母亲。
这就是克莱蒙马修,一个善良的人。最后,但愿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温和、爱心、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11
星期五下午,陈老师让我们看了一步教育意义重大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这部电影,我的人生就像上了一课。
故事情节十分感人:一个名叫马修的老师,他没有发展才华的机会,最终来到一个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发现学校的校长都是用暴力来镇压这帮学生,是这些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摧残,使他们变本加厉。马修用音乐打开了他们的心扉。
故事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人物——莫翰奇。他有一张天使的面孔,却有一肚子的.魔鬼心肠。马修老师发现他的音乐天赋极高。循循善诱马修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特把莫翰奇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成功的塑造了他的一生。
音乐它进化了罪恶的心,唤醒了沉睡的善良。音乐它打开了孩子们心扉,让他们去体验生活的美。音乐它优美的音符,完成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或许音乐真的可以去改变一切。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12
我们小组今天看了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影片描述的是石池学校里发生的事。学生都是些教育不化的人,但在马图老师的引导教诲下走上了成功的道路。电影里的一些人物让我很感动。
有一个名叫莫朗的男生,他以前是一个很坏的小孩,但是经过马图老师的发现,找到了他的长处,就是对音乐的天赋。于是他不断地向音乐的殿堂进军,最后长大成了有名的指挥家。
马图老师是个教育成功的人,因为他懂得教育的方法,对待不同特点的学生,他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而且对落后的学生也不放弃。在他的教学过程中,马图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当他离开时,学生们都在小纸片上写了一些感谢老师的话,折成飞机从楼上放飞下来给老师送行。
我想他们的梦想也会随着这些纸飞机展翅高飞!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13
紧闭的大门,严密的高墙,古板狠心的校长,冷酷的教学制度,一群问题孩子,这里就一所被称为“池塘之底”的法国寄宿学校。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一位名叫马修的新学监慈祥善良、充满爱心。他摒弃了学校长期以来的教学方式——体罚、禁闭,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原谅和宽恕每个犯错的孩子,用爱和音乐感化并拯救了一群称为无可救药的学生。
在马修老师的关怀下,性格孤僻、敏感叛逆的皮埃尔逐渐走上音乐之路,常用恶作剧整蛊老师的勒菜克主动去照顾受伤的老师;幼小柔弱的佩皮诺不再受他们的欺侮……尤其令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撒谎成性、无恶不作的蒙丹,他在原来的学校用刀捅伤旧学监,马修老师找他谈话时,他往马修老师脸上喷嘴里的烟。可当警察带走他时,马修老师沮丧地说:“等等,我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此情此景,我不觉泪水盈眶,这么一个坏孩子,马修老师却也不肯放弃,一心还想挽救他、改变他。我深深的感到,马修老师对待每一名学生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无私无穷的爱,他的胸怀是那么的宽广博大啊!
前段时间,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位后妈妈把孩子打得遍体鳞伤,仅仅是因为他没完成妈妈给他布置的课外作业而已。当警察来抓妈妈时,孩子却像马修一样,选择了原谅和宽容。希望这个孩子的善良能唤醒妈妈良知,能融化妈妈内那颗冰冷的心。孩子犯了错,宽容和爱心就像春天的一抹阳光,给人以温暖,这比一味地指责和毒打更有效。
让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人人捧起爱心和宽容,给孩子一片春天吧!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14
今天下午的电影课我们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这个电影讲的是:从前有个学校,里面有个班,叫“放牛班”,这个班学习、文明礼仪、素质都很差,许多老师都不愿意教这个班。后来,有一位老师愿意教这个班,并且还发现这个班有唱歌天赋,由于校长不允需在学校办合唱团,所以这位老师偷偷的办了合唱团,并且学生越唱越好。但是,被校长发现了!校长把这位老师赶出了学校。正要在上车时,一个小男孩跑过来,请求这位老师把他带走,这位老师怕学校发他,所以不同意。后来,小男孩一张乞求的脸,一双请求的眼睛看着这位老师,老师终于同意了,把小男孩抱上了车!
这位老师虽然离开学校,但是,学生和这位老师都找到了以后的路!
看了这部电影我学到了:每一人都可以对社会有用,只要给每一人一种真正、优良的教育,就像一根弦需要拨动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15
在我的生命中,有过许许多多的梦想,大老板,是我最早的梦想,金融危机时我改变了我的看法还是当科学家好!……。就是因为我的梦想一次次的换,我一次又一抛弃了我的梦想,一直没有努力的追求它,可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终于确定了目标。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讲的是1949年的法国乡村,音乐家马修到了一间外号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当助理教师。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马修老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最后孩子们学会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的美好的故事。从中我明白了许许多多:
一是武力与惩罚不能改变孩子,只有宽容与爱才能让孩子听话。
一次,学生乐格克做恶作剧将马桑弄得头破血流,马修老师知道了是谁以后,直接将他送到校长那受罚,刚到楼下就听到了另外一个被冤枉的学生在校长办公室被打的撕心裂肺的哭声,心一软,就没有将他告发出去,而是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照顾受伤的宽容有耐心的看门人兼卫生员还修学校桌椅的马桑。乐格克从这件事知道了生命的脆弱并学会了做错了事要承担责任。
二是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
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告诉了我,没有抛弃人的梦想,只有抛弃梦想的人,让我们为梦想努力吧!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相关文章:
《奔跑的放牛班》读后感08-06
《奔跑的放牛班》读后感11篇05-04
《奔跑的放牛班》读后感9篇10-26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2-2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6-19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10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01-22
【热】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2-29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荐】01-0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范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