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读后感

时间:2024-06-14 15:03: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天祥》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天祥》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读后感1

  《文天祥千秋祭》在鲁教版中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这篇文章写得太棒了,个人非常喜欢,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坚强的意志,铮铮铁骨的男儿本色,语言优美流畅,读来朗朗上口,非常值得品读精读。

  铮铮铁骨,只能被掰断,不能被掰弯。

  他既然决定活下去,诱降、淫威、囚禁、或是孤独,又能奈他何?

  他注定是要怀抱着对宋国满腔的赤诚,一个人,悄悄的离开。

  但他没有消失,他在每个人心中活了700多年,也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用每一次的`震撼与感动来浇灌。

  我想,那种子早已生根发芽。

  忠臣文天祥,忠了生命,忠了灵魂,这便是英雄的力量,熠熠闪光!

  想当年,兵败被俘,遥行千里,其志不屈。三次诱降,北地遭禁,威逼利诱,其志不移。两次舌战,南宋状元,岂是凡人,其才毕现。一次难眠,疾笔行书,掷笔长啸,其心可见。

  浩然正气,名垂汗青。流芳百世,光芒不灭。民族英雄,唯有天祥。

《文天祥》读后感2

  我读了许多的名人传记,但是唯有文天祥的令我感动。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文天祥抗元入侵的故事。公元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组织各地义军与元军进行激烈抵抗,无奈虽然义军英勇奋战,却仍然挡不住元军进攻的步伐。元军兵临临安时,谢太后派文天祥出城与元军主帅伯颜谈判,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元军占领了临安时南宋还有部分区域未被元军控制,伯颜企图通过文天祥来收拾这个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送至北方。在押送途中,文天祥成功的逃回了南方,继续指挥各地义军收复失地,却在一次战斗中被元军主力打得妻离子散。文天祥没有气馁,重整旗鼓重新备战。1278年,文天祥被元军包围了起来,服毒未遂,被元军俘获。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送至大都(北京),元朝宰相、宋恭帝、元朝皇帝先后前来监狱劝降,可是文天祥不为其所动摇,最终被杀害于1282年。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抗元英雄,我国气节的代表。他深陷敌营,却丝毫不胆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我最喜欢文天祥写的一句诗,它表明了文天祥在狱中视死如归、令死不屈的精神。

  文天祥的故事感动着七百多年后的我们,你觉得他是什么样的呢?

《文天祥》读后感3

  文天祥,爱国忠臣,宁死不屈,意志坚定,大义凛然!

  爱国忠臣。从被俘的服毒绝食,到拒降的宁死不屈,再到囚禁生涯中震撼人心的《正气歌》,文天祥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国!他为亡国痛心,为奸臣愤恨,为皇帝的软弱无能悲哀,为人民叹息,为元朝那些胸无点墨、蛮横无理的臣子而感到可笑。天啊,你为何看不到文天祥的心痛与无奈?也许,只有在这众人误解、国家易主的生死关头,文天祥的爱国之情才能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撼动天地!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每天受着教育,学着政治,爱国主义的.定义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怎么去实践呢?我很茫然。直到我认识文天祥这位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他的爱国是我崇拜的,也是激发我爱国情怀的一种动力,虽然我做不到他那样决绝,但我会努力认识自己国家的价值,牢记自己是个中国人,立志为国争光!

  宁死不屈。文天祥不怕死,因为死去的只是躯干罢了,而精神永存。正如我现在所学到的他那高贵的品质从未变味,永不褪色。他知道一定会有理解他的人,他的死,一定是有价值的。可能在当时,这样的人都被迫屈服于元朝的统治,无法表达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但在现在,我们理解他当时的处境,理解他内心的悲痛,理解他能鲜红的赤子之心!我想我会努力继承他的爱国,他的忠诚,把他们一代一代传下去,让民族精神永不灭!

  意志坚定。元朝统治者明白文天祥的赴死,所以他偏要摧毁他的意志。只是文天祥不是普通人,他看到了卖国贼的胆小,看透了旧主的无能,看透了元朝大臣的无知,他都不怕!无论怎样,他都把一颗赤子之心放到他们眼前,他明白,这足以证明一切,足以打败一切!

  而我呢?除非被逼是不会完整地做完一件事的,但要是被人吓唬,更不知道能干出什么丢人事了。所以,我必须要建立好我的人格,加固自己的意志,将自己爱的东西坚持下去,退缩就是失败。

  大义凛然。作为南宋宰相,他对人彬彬有礼,遇事镇定自若,他的话直指对手要害,他的文章将大义凛然展露无遗。我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镇定的气质,而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文天祥,你永垂不朽!

《文天祥》读后感4

  每当看到《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便会想到、感受到当时它的作者——文天祥一身的浩然正气和不屈气慨。

  当时,身为将领的文天祥因战败被元军俘虏,可是,他宁死不屈,对元世祖手下的劝降置之不理,经过一番对文天祥没有效用的劝降之后,文天祥被关进了土牢,土牢环境恶劣,但土牢只能折磨他的`肉体,却不可能摧毁他那比钢铁还坚硬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浩然正气,就可以战胜一切恶劣的环境,就是在这里,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一段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穷时节乃见(现),一一垂丹青。”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种正气,分别表现为各种物体,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日月星辰。在人身上就表现为浩然之气充塞在宇宙之间。我出在太平年间,决心为朝廷效力,到了危急关头,才表现出我的气节,一一被记录在史册上。经过元世祖亲自劝降,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杀害了文天祥。

  文天祥不过是一位平凡的百姓,但是他平凡而又伟大,他不是有什么特殊地位的人,但他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他不是什么诗人才子,却能写出令我们震撼的《正气歌》;他不是孔武有力的壮士,但他却如此坚强不屈,令人佩服!他写下的《正气歌》也告诉我们天地间不能没有镇住恶势力的正气。

  我们这些小学生虽然现在不能为国捐躯,但也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各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

《文天祥》读后感5

  曾经,有多少辛酸的过往被我们铭刻在心?曾经,有多少英雄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民族魂?那么多的烈士,只为了交给祖国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字呵,来之不易!在一些民族英雄的身上,我学到了中国人的血性、中国人的民族魂。那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永远不屈的脊梁!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民族英雄与爱国诗人。他写的《过零丁洋》与《正气歌》是传颂至今的千古绝唱。在1275年的二月,文天祥奉命攻打元兵,被元兵所败,妻女被抓。文天祥只身逃脱,退往广东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文天祥被俘,并押往大都囚禁四年。在狱中,文天祥被忽必烈极力劝降,还以文天祥妻女作为劝降的筹码。可是,文天祥却以一身傲骨回应了忽必烈。从此,艰苦的狱中生活便开始了。文天祥在狱中受尽百般折磨,内心却还要忍受失去妻女的巨大痛苦。但是,他的选择依然不变,他的承诺依然不变。1283年,一个飘雪的冬天。文天祥被敌人杀害,从容就义,为国捐躯,年仅47岁!

  这就是一个中国人对民族、对人民的承诺。为了这个承诺,他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正如文天祥本人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在世,只要有一颗忠诚的赤子之心,中国魂就能永远绽放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这正是文天祥一生的真实写照,这正是烈士们对生命的一个完美诠释。这位民族英雄,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与泪,记载的是中国人的容颜与理想。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黑眼睛、黄皮肤,是我们不曾改变的容颜。不屈服,不背叛,就是我们一生永恒不变的信念!看准目标,中国人不怕被绊脚石摔到,没有一种障碍能改变我们的信仰,驱除黑暗,那就是英雄的任务。

  多想站在大街上,向全世界大声地宣告: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每当碰见外国朋友们,我都会先用中文与他们打招呼。因为,我要告诉他们: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每天都在为我的旭日而骄傲!

《文天祥》读后感6

  《文天祥千秋祭》读后感:萌萌不朽的生命

  他,字宋瑞,有着不屈的傲 骨,是一位千古流芳的忠臣,也为后人留下种种绝唱。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想起他大义大勇,在敌国的压迫、奸贼的迫害下,永远记着自己的民族,用一口伶俐的措辞打击着敌方,看他是多么的不卑不亢,永远坚挺着脊梁,像是风雨中的'铁石,无论多少风吹雨打,也摇不动他心中坚定的信念。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想起他的英勇气概,在入敌国之狱时,也不忘从微小的窗口看一看祖国,也不忘笔触有力的抒志扬情,也不忘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宋朝宰相,国破,论职务唯有一死,战败被俘,按法律也唯有一死,还有什么其他可讲的!”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想起他一腔的忠烈,在生死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看他从容步出,在眉宇举止间表现出大国之相的雍容,不畏死亡,像一尊山岳坚守自己信念屹立不倒,用笔墨丹青痛斥奸佞、慷慨悲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他——文天祥,天生傲骨,宁折不弯,一腔热血和一身傲骨正使他走向永恒……

《文天祥》读后感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铮铮铁骨的诗句正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使我深受震撼。

  当我读到文天祥为了招兵抗元,卖了自己的家产做为军饷时,我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他不和一些人一样去投降呢?那样既可以每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又可以做更大的官,那样不是更好吗?哦!

  当我读到文天祥被俘后所说的话:“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时,我才明白了。文天祥面对劝降,却用了《过零丁洋》里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为答复。这句诗的意思是:“人生自古在世,谁没有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关照青史吧!”文天祥对元朝的花言巧语,更是无比蔑视。元朝统治者见他软的不吃就来硬的,给他戴上满身刑具,还把他关押在牢狱中。三年的牢狱啊!也没使文天祥他屈服,他们担心日久生变,就把文天祥杀害了。但文天祥虽然死了,但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应当学习文天祥的那种宁死不屈,忠诚爱国的精神!

《文天祥》读后感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次读起文天祥的诗,我的心潮澎湃无法平静。

  曾经的多事之秋,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你,血腥与墨香交融。中国的历史上注定有一朵瑰丽的奇葩绽放。虽是匆匆过客但绝非是昙花一现。70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从你雄浑的笔调中感受到你内心的无奈与抱负,仍然可以感觉到你的满腔热血。

  面对山河破碎,面对壮志难酬的困境,你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终至兵败被俘。你想自杀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志,但天意弄人,自杀未成你却被抓入狱中,你饱受折磨,但你坚负不屈在狱中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正气歌>>。

  无奈无力,惶恐,零丁是你真实的写照吗?其实你大可不必如此。凭你的才能试问天下谁不识君。但是在生与义面前你毅然选择了义,你给后人留下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历史是多变的.,残酷的。而惟独你崇高的气节,慷慨的情怀却应灾难而愈发光亮。你让我知道了人生的无奈,但是你更让我懂得了:即使命运是不可征服的,但至少同样还有一个是不可能征服的那就是人的信念。

  一切都是在岁月中而你却像彩虹一样悬挂在历史的天空。在后来人的心中依旧亮丽。

《文天祥》读后感9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过零丁洋》是1278年文天祥战败被俘后,拒绝元人威逼利诱所写的一首“明志”诗。每当读起这首诗,脑海中便会出现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凄惨之景,但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教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求“忠义”与气节长存。

  文天祥是个文人,文弱、清贫,却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之时,担负起挽救社稷苍生的重任。他不辞劳苦,散尽家财,临危受命,一边保护幼主,一边与元军进行殊死抗争。最后,他挽救不了气息奄奄的南宋。好友张世杰战死沙场,陆秀夫背负幼主投海自尽,南宋灭亡了。

  蒙古人看重他的才华,妄图招降他。元军统帅李罗亲自审问他:“文天祥,自古以来共有多少皇帝?”文天祥严厉地回敬道:“一部十七史,写得清清楚楚,我是来受审的,不是来应考的!”李罗原想使他屈服,却让文天祥来了个下马威,气得他吹胡子、瞪眼睛。后来蒙古人又派留梦炎来劝降,文天祥大声呵斥这个无耻的叛徙。无论是高官厚禄还是酷刑逼供都不能使他屈服,他在潮湿阴暗、满是老鼠臭虫的牢狱中写了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正气歌》。最后元世祖亲自招降他,他拜见元世祖时只是双手作揖,左右的人要他跪下,这个弱不禁风的'文人说什么也不肯屈一屈他的膝盖。“一臣不侍二主”这是他留给元世祖的话。

  1281年,文天祥在大都菜市口被斩首,临死之前,他问人们南边在哪儿,、众人指给他看,他从容地向南边拜了三拜就离开了。假如他屈服于蒙古人,像留梦炎那样,要捞个一官半职并不难。然而锦衣玉食,对于视名利为粪土的文天祥来说,这一切毫无意义,于是文人选择了死亡。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天祥不畏强权,忠心耿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不仅反映了文人的骨气,而且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像文天祥这样的骨气的文人不愧为“中国的脊梁”,他们的正气、骨气、胆气、侠气丝毫不逊于舞刀弄剑的侠客,他们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和祖国,用柔弱的双手撑起另一片天?一个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一身浩然正气,坦坦荡荡。

《文天祥》读后感10

  在我看来,喜欢一篇文章不外乎两种理由:一是由于文章本身的魅力,二是出于对作者的仰慕,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而于文天祥,无疑是两者兼而有之。

  知道文天祥其人,其实早于他的诗文,并一度惊讶于在暗弱的南宋,曾有过这样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

  当元军的铁骑南下,国家危在旦夕时,他变卖家财,毁家纾难;在宋朝风雨飘零之际,他率军转战四方,奈何不遂人愿。而最为人所折服的,是在被捕之后,面对威逼与利诱,犹能坚守节操,毫不屈服。与众多降元甚至转而为元灭宋的南宋官员相比,愈加让人感佩。

  我们不必深究他的坚持是出于什么的影响,一个能坚持自己信念与理想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无疑是一盏明灯,照彻了昏暗历史的一角。斯千百世以下,犹能振奋人心。

  文天祥在诗文中提过骂贼而死的颜杲卿,可见一个榜样的力量。而自宋以降,无人不知文天祥,至明末转战中原的张苍水,

  犹比之于文天祥。正是他们,塑造了中国人的脊梁。其一人之行,胜过立万言书,功莫大焉。

  文天祥的风骨与信念,于其诗文中可见一斑。《正气歌》写于他被元军羁押狱中三年之后,而于其中,我们仍能看到他的不屈服。在序中他描述了狱中生活环境的恶劣,而胸中自有正气可凭。而后历数先贤,以明心迹,“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譬如莲生淤泥中,取莲华而勿观于淤泥。不必看那卑微,那软弱,那屈服,那残忍,只需看这黯淡却永久的灯火,而心慕之向往之行效之,便足矣。

  于今之世,我们虽不必如文天祥一般以生命来坚持,然而,存养胸中一段正气,塑造自己的信念,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王某明临死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对于学习文天祥,我们只要做到这般,便足矣。

  斯人已远,留下的是充塞苍冥的正气,而正要我辈中人发扬光大,教这《正气歌》传承,千百世降,犹不衰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公孙丑上》中一句话。对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的理解是:浩者,白也,纯洁也,如天之气也。浩者,广袤无边也,胸襟广阔,大公无私也;然者,自发,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发于真心。孟子所讲浩然之气是义与道的集合体,集合了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便与天地合一,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据此,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我体会孟子之浩然之气具有以下性质:纯洁之气;无私之气;出于真心即信念之气;正义之气;真理之气。浩然之气合于天地就是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所以说这种"浩然之气"是"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无是,馁矣。"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谓"善养浩然之气",也即是要培养自己这种"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就能"知言":不仅自己言辞理直气壮,而且善于辨别各种错误的言辞。可见,志、气、言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志",指心,即指人的内在的人格与品质,"气"就是这种"志"在精神状态上的体现,而"言"是具体表现"气"的特点的。所以,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孟子所说的"气"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而非先天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因此与后来曹丕所论之"气"不同,韩愈《答李翊书》中所说之"气"与孟子较为一致。

  钱逊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说过:“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中华民族有这么一种正气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是民族正气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在历史上,不断有正气的故事、正气的人物出现。我想举文天祥的例子来说明。文天祥在历史上代表着我们的爱国传统和民族主义精神。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他写的《正气歌》很好的体现了他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民族精神。

  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就是我们不应该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好,而是要符合个人的理想,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保持独立的高尚的人格。像齐国的史官,他秉笔直书,不为了权势而放弃自己,把道德和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所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就是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精神生命的价值高于物质生命,物质生命并不是最高的价值。实际上,古今中外一切先进人物,都是把精神生命、理想追求放在第一位;如果所有的人都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我们人类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这一点,把精神的追求,人格理想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是中华民族一个突出的精神,是我们爱国主义的根源所在。

  文天祥死后在自己的腰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反映了他的思想。他所有这些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先贤传统中得到,另一方面就是从孔孟传统文化中得来的。“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这一点。孟子讲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就是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浩然之气。文天祥就是这样做的。这说明民族精神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反过来,这些事迹是怎么流传下来被后代继承的呢?靠文化的积累,靠我们的史书,靠文学以及其他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他们的诗文之中,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正是这些,让民族精神不断的延续发展,被后人所传承。如果我们把这些都丢掉,不学历史了,或者历史不去讲这些东西,只记载生产力怎么发展,阶级斗争怎样进行,这些就都不为人知了。我们也应该认清我们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进行的,要充分看到它的困难所在,读后感《文天祥正气歌读后感》。现在要从头做起,要告诉人们传统讲的是什么,有些什么东西,然后帮他理解,让他去选择,这是个非常非常艰巨的事情。

  在今天,这句话就具有了及其丰富的政治色彩,教育色彩和各种丰富的内涵,当然,我们所说的大气同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尽相同的但读书的过程无疑是境界宏大的阶梯。如果说文章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载体,那么它自然是作者见解、才智、素养的反映。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的胸襟,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阅读的'视野决定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写作的品位。读书的过程是吸纳,也是接受心灵的沐浴。读屈原,我们怎能不为他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志向感染?读司马迁,我们怎能不为他的多舛遭遇扼腕,不为他的非凡成就赞叹?读霍金,我们读出了蕴藏在他那枯槁躯体里的生命之光,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林则徐,我们读懂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真正内涵。有了这种广泛阅读的积淀,释放的文字怎能不是晶莹澄澈、视野开阔呢?

  我善以自然养吾浩然之气。大自然赋予了人们生命,更赋予了人们对美的感情,以及心灵的纯净。站在高山之巅领略天空的浩渺,站在与天最接近的地方,感受天高任我飞的壮志,有一种想驰骋的感觉。听大海波涛拍岸的声音,体验大海的无所不容和那一片蔚然。我想自然界的美感是真正需要人们的品味的,这是一种原始的干净的美。在这个大都市里我们总是忙碌着,却很少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东山魁来的正义所以著名,巴金的作品这所以受人爱戴,是因为一种原始的真实。这种真实与清澈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回归自然。

  我们要学会以天为尺,放开辽阔的胸襟去接纳多彩的生命。学会用飞鸟的标准去读飞鸟,读出一首动人的飞鸟之歌;学会以海为度,张开宽广的臂膀去拥抱平凡的世界;学会以少年的情怀去读少年,读出一则风花雪月的吟唱;学会以老年的情怀去读老年,读出一则睿智达观的情怀。我愿以天为尺,将生命丈量成辽阔的苍穹;我愿以海为度,将生命稀释成浩瀚的海洋。

《文天祥》读后感11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文天祥的故事》。里面主要讲了:文天祥做了官,他带着士兵去抗战元兵,最后,眼看就要被元兵抓起来了,文天祥就拿刀自尽了。因为他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在元兵手里。

  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就是文天祥了,因为他很爱自己的国家。文天祥每天身上都带着一把刀,因为他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落在元兵手里,就拿刀自尽,以身许国。我也很佩服文天祥说的一句话,那就是:死就死,我宁愿死也不愿意落在你们手里,反正人早晚要倒下,还不如为国做出一点贡献。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人都要爱国,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说话,有时书还会让你快乐,帮你解难,所以同学们,赶快拿起身边的书读起来吧!

《文天祥》读后感12

  看了《文天祥的》,让我认识了一位忠贞爱国的大英雄。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从宋恭帝德佑元年正月至祥兴元年期间,元军不断进攻南宋,文天祥曾不幸被俘。期间,元军屡次劝其投降,企图利用他的声望来收服尚未收服的两淮、江南、闽广等地。但文天祥宁死不屈。后来,文天祥出逃后在宋积极率军抗元,直至兵败被俘。在监狱中,元屡次派多人,包括: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元朝丞相孛罗、被俘的宋恭帝赵显、以及文天祥的家人等前来劝降,都被他坚决回绝。在监狱中,英雄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二十年,文天祥因宁死不屈,被处决。终年四十七岁。死后在他的身上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看完故事,我为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想想历史上多少人甘为亡国奴,多少背叛祖国的走狗,多少汉奸狗腿子,如果象文天祥一样,多一些对国家的忠心和坚强气概,多一些至仁至义的英雄品格。

  我们的.国家也少一些磨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强大。不要说“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会需要这样的忠心爱国人士。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尽一个小学生的能力,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文天祥》读后感13

  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我有两个震撼。

  第一个是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运用想象,分别描写了文天祥被俘、拒降和创作《正气歌》的情节。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对于文天祥高贵品质的赞扬与敬佩。文中还引用了很多名句,典故等使文章更加具有文采。对于这种手法,我坚信这是多读书的结果,而我自己,应该走的路还长。

  文中还有很多哲理性语句,其哲理的深刻便是我的第二震撼。文天祥在祖国灭亡,国家沦丧时,坚持不投降敌国,运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打败了所有的劝降者,在这种坚毅不屈的精神中走向永生,真正履行了热爱祖国,廉洁忠诚的誓言。文天祥的死是伟大的,是比泰山还重的,国家需要这种精神来发展,人民需要这种精神来振奋。一个人能够为了祖国怀着这样的赤子之心,令我怎能不震撼?

  最后一点,文中拒降的一部分中,叛徒留梦言的劝降,让我鄙视,让我愤慨!可是我想到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做什么,我想不去想,也不敢去想。我只能这样想:和平抚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连同这种精神也被一同冲走,于是从我们身上可以看到正气的缺失甚至濒临灭绝。所以真的希望《正气歌》能够唤醒我们心中尚存的一丝正气,逐渐积累,最后要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国家的复兴!

《文天祥》读后感14

  今天上午,我在家里读了一篇名叫《文天祥》的课文。我深深的被文天祥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精神品质所感动了……

  这篇课文讲的是1271年蒙古改称大元,并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许多南宋官兵都弃城而逃。这个消息让文天祥知道后,他毫不犹豫地变卖了家产,组织了勤王军,投入到抗元战争中。由于勤王军没有经过训练,最后被元军打败,文天祥不幸被俘。元军屡次劝降都被文天祥严词拒绝了。最后,在1283年1月的一天,文天祥被杀害了。

  在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元军的三次劝降,文天祥都毅然拒绝了。最后还用《过零丁洋》一诗回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来表达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在元朝皇帝亲自劝降时,他为什么不投降呢?因为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如果他投降,不就不会死了吗?不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吗?我想,他当时一定在想,如果我投降了,就会有更多人投降,那么我们的祖国就没有人保护了,那就真的亡了!

  读了这篇课文,不禁让我想到了为国捐躯的`刘胡兰。她被敌人抓住后,不管敌人怎样逼问,她都不告诉敌人伤员藏在哪里。最后,她被敌人杀害了,那年她才15岁。如果我们是刘胡兰,我们也会像她一样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告诉敌人伤员在哪。这样看来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应该尊敬并学习他们伟大的精神品质。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人。

《文天祥》读后感15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书,这其中的好故事犹如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我就把那最闪、最亮、最美丽的一颗介绍给你们吧,你们可别被它给闪花眼了!

  《文天祥取义成仁》讲得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生经历。这位民族英雄可谓民运多舛,人生坎坷,他全心全意地为国家付出,可到头来却落了个惨死的下场,不禁让人为之叹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故事里,看一卡文天祥的人生历程吧。

  文天祥年仅20岁便高中状元,但在当时,蒙古族正大军南下,妄图侵占中原,而软弱无能的朝廷却坚持主张议和,使得蒙古族越发猖狂。作为宋王朝的一份子,文天祥忧国忧民,可几次请战都被拒绝了,他悲愤欲绝,不得不招兵买马,自己与已称国号“元”的蒙古族战斗。文天祥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当做军饷,维持着他所建立的“勤王军”,而此时,屡战屡败的'宋王朝,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召勤王军进京,文天祥想趁机与元军交战,但一心只想议和的宋王朝怎么会答应?后来,因为朝中无人敢以丞相之身份去元军营中谈判,文天祥便以右丞相的身份和几位大臣一起去元军营中商讨议和之事,他义正言辞,气节深深震撼着元军,元军将领怕他对攻占中原产生阻碍,便把他给扣押了,并且不断派遣宋军降将向他劝降,但都遭到了文天祥的讽刺。后来,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文天祥逃了出来,他们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死的死,伤的伤,到了福州时,已经不剩几个人了。文天祥再次招兵买马,组织起军队,又开始了与元军的斗争。前几战都大获全胜,而最后一战,元军派了主力对战文天祥,文天祥招架不住,不幸被俘。在被押送回元营的途中,文天祥写了一首正气凛然的《过零丁洋》,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表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深,直至将要被处死时,他也没有一点要投降的意思。

  文天祥一生都忠心为国,为了国家,他多次差点儿献出了生命。在他将要被处死时,还从容的朝南方拜了几拜,然后从容就义,真是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呀!我们一定会永远记住他的!

【《文天祥》读后感】相关文章: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稻草人读后感 读后感03-05

凡卡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12-11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伟大的悲剧读后感03-30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03-31

读后感05-16

读后感08-15

经典读后感02-21

《青春》读后感 《青春》读后感高中生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