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1
这本书有教学理论也有教学技能,我对第108页的阅读的过程论述很有体会,特别是阅读的两种加工过程中的第二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方法,此方法与我之间学习到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图式教学是同理。在实际教学中,我已应用这种图式阅读教学法几年,发现对学生阅读学习甚为有效。
而学者对图式知识的解释也是各抒己见,有的从时间上说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有的从平面上范围上说是“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相互关联的各种知识、观点与概念”,有的从纵向面说是“以等级形式储存于记忆里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任何与以往经验类似的活动中起作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或支配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人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之上,把新知识与已知知识相联系;而缺乏这种联系就会给阅读带来困难。
我理解为:学生把在阅读新文章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得到整理并激活这些知识以理解当前所阅读的内容。在20xx年毕业考卷的一篇短文里,学生所具备的图式就是学生对自行车这一物体很熟悉,都有骑自行车的经历。那么出题者在中文题目里一开头就问“你骑过自行车吗?你知道自行车的发展史吗?”和文章的开头Do you have a bike?Many children like to ride bikes.But where did bikes come from?以中英两种问句来激活学生对接下来的短文所讲的主题的背景图式,也给学生阅读下面的短文很大的提示:
(1)短文讲的主题是自行车。
(2)短文讲的是自行车的发展史方面,而不是自行车的构造、品牌这些其它方面。
(3)学生把接下来理解短文的范围缩在自行车变换更替的的历史这一范围内。
就该短文来说,出题者不但在中文题目里给出了所要阅读的短文的主要内容的`提示,还在正文中的一些生词给出中文意思,降低了整篇阅读难度,平时能读懂书本阅读部分内容并掌握阅读策略的学生在阅读此文时会理解得较好。但学生做后面五道判断题时须反复阅读和校正自己初始理解,如学生在判断A bike is called a bicycle it has two wheels.这句话的对错过程中,学生理解这句话后调出because这个关联词,这个词的语意和语用学生学过了,也就是图式知识,学生再去原文扫读找判断依据,抓出A man in Germany(德国)made a thing with two wheels(轮子).It was called a bicycle.这两句话,再细读理解。这两句话中a man in,two,It was,这些词汇是六年级学生熟悉的图式知识词汇,Germany,wheels有中文解释学生也直接理解,made a thing with,called bicycle这些新词汇学生须通过整个句子整体理解或推测,如学生是否能准确推测made的意思就要看学生是否熟练掌握make的过去式,也就是说学生对已学知识中动词过去式这个板块的是否全面掌握。学生学过bike这个词,但学生没学过bicycle,学生纵观全文整体大意可以推测出bicycle就是bike,当生词理解完后,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两句话的大意了,最后学生就思考这两话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作出判断写答案。
学生学习理解这篇短文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加工的过程,理清考文里的词汇、句子和整体表达的意思才能完整把握考题,正确做出答案。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2
这段时间,我们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感觉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值得细读。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的教育对象是教师或未来的教师,为我们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材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我们在以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 并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打好基础。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第一章就觉得对我们非常适用。它主要讲的是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尤其讲到新教师的成长过程及如何尽快缩小新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差距, 这对于我们刚加入教师这个行列的学习者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
中国有句古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保证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品质。良好教师的心理特征及其培养讲到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所需要的有效的教师特征:机敏,热心, 关心学生及班级活动, 愉快乐观, 能自我控制, 有幽默感等。 上述所讲的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对于我们刚为人师的人来说的确应该好好学习。刚一开始就面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个性强叛逆心理强的孩子, 有很多情况确实都需要有人给我们一些好的指导。对于同一情况处理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要想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我们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上述一系列的心理特征。 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故。要关心学生,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有 时老师一句很简单的体贴问候的话可能会让学生心里感到真的温暖, 你关心他,他自然就会喜欢你, 亲其师信其道,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去年是我教学的第一年, 我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班里的一个小姑娘刚开始英语基础很差,所以对这一科也没什么兴趣。 后来我发现他很喜欢闻问题,成绩也一点一点在提高。后来在有一次的作文里我发现她是这么说的。我挺喜欢英语老师因为有一次我的笔掉在地上老师给我拾起来了。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影响这么大, 所以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对学生的爱心。 爱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我们刚从大学毕业时间不长, 跟学校的一些专家教师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在课时计划,课堂过程还是在课后评价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其中的一点我觉得说的跟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像。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特们认为实施计划是要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我们很多新教师很多情况下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 并想办法完成它,去不会随着课堂情景的变化来修正计划。这就是我们与专家教师间存在很大差距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明。在以后的工作中, 我们要时刻学习从一点一滴学起, 尽量缩小我们新教师与专家教师间的差距。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这本书又向我们讲了对我们教师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另一个方面: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教师要有爱有爱学生的心, 但如何把学生教好,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要我们注重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技巧。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的缺陷与弊端, 在新的时期, 面对一些思维非常灵活的新时期的学生, 我们必须要探究新的 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 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整本书对学生,对教师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从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课堂管理等各个方面对教师进行了指导。 使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依据可遵循, 有方法可参考。 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3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但是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读后感05-18
《教海漫记》读后感08-04
《教海漫记》读后感01-09
早教活动方案06-19
儿童早教故事03-25
心理学读后感04-28
《教海鸥飞翔的猫》读后感12-19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08-16
《学而》读后感08-16
《学记》读后感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