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精华)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瓦尔登湖读后感1
再一次合上《瓦尔登湖》,好像一股凉爽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清澈见底,把我满脑子的杂想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说实话,我到此时此刻也没有完全读透这本书,我所能感知的、体会的,不过是皮毛罢了。说起来,这本书与我挺有缘的,它是学校颁发的奖品。但当时得了一等奖的奖品才是这本书,而我是二等奖,不知怎的,阴错阳差,辗转之中这本书到了我的手上,我也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瓦尔登湖》是美国闻名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写于19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开展的时代。贪心的人类疯狂地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身处欲望旋涡中的人们难以摆脱,欲望缔造了一切又消灭了一切。
身处这样的环境下,深受爱默生自然主义影响的梭罗,只想亲近自然,回来本心。这个身材不高,但很坚实,有着浅色的皮肤,敏锐的五官,看起来好像有些肃穆的梭罗,这个被同时代的人认为是一个行为怪异的偏执狂梭罗,真的逃离了城市的喧嚣,搬去了瓦尔登湖畔隐居。他自耕自食、真正地去体验了极致简朴的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瓦尔登湖》有点像游记,又不是真正的游记,他写的无非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一本极其私人化的书。如今有些人那么将私人化写作当成是一种认知狭隘的表现,但我却认为这种认知才真是有点狭隘了。哪一个人写作的初心不是为了写出自己的想法呢?而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文章的表达与深意自然也有所不同,私人化写作也是其中一种。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狭隘之说?
作者在去那里生活后,首先亲自搭建了一座木屋。那座木屋仅仅十几个平米,这意味着他没有足够的生活区域,各种生活区域不能明确区分,他须要在床上活动甚至吃饭,设施也相当不完善。最特殊的地便利是他的木屋以及他的生活完全向公众放开。他从不锁门,过路的人甚至动物都可以自由进出,屋中的食品和用具随意取用,即使他并不在家。在梭罗的`木屋中,别致好玩的玩意儿随处可见,趣味无穷,给人暖和和欢乐。
这段短暂的逃离,使平常远离俗事的他用起工具来像一个合格的农夫,他只用两只眼睛估算两棵树的高度,结果都能非常精确;他也能像一个牲畜贩子一样估计出一头牛或一头猪的重量。这些看似俗而且笨拙的工作,使他真正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乡村生活让人保持了淳朴,而这是人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它让人活得不虚标,能够限制贪欲,懂得知足。最重要的是享受生活中的细微环节,能够细细品尝大自然的馈赠。
梭罗在这本书中记载的是他的小日子,好像是不食人间烟火,但又烟火味十足。他让自己慢下来,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再反过来看我们的日子:早出晚归,忙于谋生,有一点闲暇的时间就泡吧、玩手机、聚会,仿佛日子于我们而言,就是日复一日单调的流水账。一切的欲望,无论是贪食、好色或是追求财产,都只是同一个东西,一个贪心缺乏的胃口。当一个人忙于俗务时,便会遗忘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顾不上精神境界。
工业革命,商品革命,将文明进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却忽视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与自然应当怎样亲近接触呢?精神应当怎样加快脚步,去追逐上物质的进步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的一个人忙于俗务时,便会遗忘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或者根本顾不上精神境界。工业革命,商品革命,将文明进程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却忽视了一件事,那就是人与自然应当怎样亲近接触呢?精神应当怎样加快脚步,去追逐上物质的进步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是与每个人都休戚相关的命题。
《瓦尔登湖》中的许多语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我的深刻反思。如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学问。是啊,只有当自己明白,相识自己,才能到达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往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却无视自己不知道什么,这也算是一种悲惨了吧。所谓的听天由命,是一种得到证明的灰心。在当代生活中,许多人都坚信锦鲤这一说法。
所谓锦鲤,就是变相地听天由命,是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光靠想象甚至是梦想来渴望到达自己目的的一种消极的手段。只去仰视星空,却不脚踏实地,你恒久也不会走出这个灰心!因而,变更命运并不是傻傻地等待,唯有努力,唯有变更,自己的人生才能被自己牢牢地抓住,才能被自己主宰。
其实,并不是全部人都喜爱这本书,有人觉得它太静了,不符合自己的品尝;还有一些人,是为了吹嘘,为了炫耀才去阅读。真正能读懂这本书的人,能全身心投入这本书的人,消耗的不仅是时间与精力,更是要降低自己的欲望,然而有几个人能去做出这个变更,走到这个地步呢?
假如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静的书,走进大自然鸟兽草木之间,从而获得一种简洁、独立、大度和充溢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2
“有时候,我不能把眼前的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或手的工作。我要给我的生命留有更多余地。有时候,在一个夏天的早晨里,照常洗过澡之后,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那时鸟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或者远处公路上的辚辚声,提醒我时间的流逝。我在这样的季节中生长,好像玉米生长在夜间一样,这比任何手上的劳动好得不知多少了。这样不是从我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在我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还超产了许多。”
以上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声》中叙述他与自然相亲的经历与感受。
尘世中摩肩接踵纷纷为利而熙来攘往的人们啊,我们为什么不学梭罗,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走出水泥钢筋的森林,奔向河边湖畔,山谷林间,亲近一下大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取人生的智慧。
“我们知道我们身体里面,有一只野兽,当我们的更高的天性沉沉欲睡时,它就醒过来了。”梭罗说。亲近一下大自然,让大自然唤醒你沉睡的天性吧,生活简单一点,这样就有闲暇感悟和思考。“斩除了脑中的林莽,把内心的群兽驱逐到适当的地方。”梭罗又说。
瓦尔登湖读后感3
20xx年12月17日,在咖啡馆随意选了一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瓦尔登湖》。读书先读序是多年的习惯,记得当年连《牛津高阶》买回来也是先读了余光中的序才开始查字。虽然经过短短半小时的浏览,就决定这本《瓦尔登湖》必将会出现在我的.书架上,还是急不可耐的抄下了一小段何怀宏为它写的代序:梭罗和他的湖
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已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
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难道我也是心底寂寞之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4
我最近在看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很有名,听过的人很多,我也是久仰大名才从图书馆里借出来一读。这本书我看得很费劲,一个月的借阅期限已到,我只读完了三分之一。我每天可用来阅读的时间很少,有点时间我就想自己写点,还好《瓦尔登湖》不是小说,而且写得极其啰嗦,我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经常看了一大段之后才发现这一段我好像已经看过了。
在我有限的时间里,看完《瓦尔登湖》的前几篇,我在想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愿不愿意成为梭罗的妻子,跟他一起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里共同生活?当年28岁的梭罗借了把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搭建木屋、开荒种地的时候,是1845年,也就是中国的道光二十五年。那时候西方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正接近尾声,蒸汽火车已经可以把森林里的木头源源不断的运到城市,这正是梭罗所厌恶的现代文明。但当时电灯还没有普及,在我看来,住在小木屋里和住在附近的镇上都差不多。梭罗要不是这么会写,其实他的生活跟一个普通的农夫并无太大的差别。
跟古希腊那位住在木桶里的哲学家第欧根尼比起来,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其实挺不错的,不用挨饿也不用受冻,成为他的妻子也未尝不可。我想象我穿越到梭罗挥舞着斧头正在开荒的时刻,像个田螺姑娘一样出现在他的眼前,用我蹩脚的英文告诉他:我跟您一样愿意吃苦;我吃得很少也不挑剔食物;我勤劳且听话,可以跟您一起搭木屋种豆子;我温顺又沉默,您不需要我的时候可以把我当做空气,如果您厌倦了我,我随时可以离开;那么梭罗先生,您是否愿意让我跟您一起生活呢?
其实梭罗终身未婚,他不需要妻子,梭罗在书里写道:“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我大概是没有真正看懂《瓦尔登湖》,我知道我更应该去想象我能否返璞归真,找到自己的瓦尔登湖。之所以要考虑成为梭罗的妻子,因为我能力有限,我一个人干不了搭建木屋的'力气活,我也没有种过豆子,现代社会的独立女性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畔真的会饥寒交迫,那里可不是伊甸园。
我当然知道梭罗写《瓦尔登湖》的目的并不是想要我这样的普通人去东施效颦,他只是身体力行的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一个人的生存所需的资源远比他想要的少得多,如果被物质表象所迷惑,一直身不由己,那就离自由越来越远。
瓦尔登湖读后感5
感谢朋友高看,认为我符合读《瓦尔登湖》的气质,实不相瞒,第一遍我看不太懂,外国人的跳跃式思维,当读了第二遍,才顺畅了些。
我不是一开始就扎根晦涩文学的,小时候家里虽然都很重视读书,但也只不过为了仕途经济,实是没有几本书可读的。但家里礼佛,我倒受净空法师影响挺深,其中之一就是不肯看电视,真就不喜欢看,以至于现在的视频都很抵触。当文玩玩到看不到顶时,我必须要转爱好,近期才买了许多书来看。
昨晚打车回来,司机师傅叹气说又有新增确诊了,生意不好做。我心想就这些时日的休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就承受不了了吗?如果能承受,这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假期啊!马路上的车也少了,夜晚睡觉时也更加的踏实了,空气也似乎清新了一些。如果不能承受,那必是有固定的消费去处,或是房贷,或是孩子,或是家有生病的人,那也真是可怜,为着这些不可能停下来的消费,必须每日努力的工作,然而问过自己,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你可以不必按着祖辈的思想来生活,因为他们大多也是错出来的经验。每个人的'生活也不必相同,越是不一样越好。然而真能穿过世俗的迷雾,遇见真实的自己吗?梭罗用着极简的生活,对抗了当时的生活全套,而我们至今仍沿用19世纪的圈套而不可自拔。
我们到底是为着自己的灵魂服务还是为自己野兽般的欲望服务?城市里到处可见的巍峨的建筑,却不曾看到为灵魂留有一席之地。我们凭一个人的穿着来打量着这个人,却不问于良心上是否可补。
当然,读了这么本书,我也不是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了,我依然觉得能改变自己的地方很少,大多数都靠命运。但我深刻理解了一个道理:知足常乐。
为什么要知足呢?因为你所追求的可能穷其一生都无法完成,做生意的100个人中,97个人是要亏损的,然而我们只看到3个人的成功,如同追逐彩票。我们要做好成为那97个人中的一员。
爱会拥抱不缺爱的人,钱会流向不缺钱的人。这个世界上,永远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抱怨会让你继续向这个深坑推进,却不会得到什么乞怜。
若是摒弃了这份贪欲,知足于现有的,不妨才是一件好事儿,此时再不觉自己有缺憾,好事反而会向自己频频招手。
然而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有时我们需要做许多其他的事来转移自己这份不足的注意力,才能做到淡然处之。
我是一个喜好有感而发,但不善交际的人,通过码字来表达真是一种不打扰别人,又抒发了自己的感想,若想知道我在想什么,随时打开篇文章就好,又何必过来问我呢?若试图理解我,买相同的书来看就好,又何必在乎我呢?
瓦尔登湖读后感6
今年“双十一”期间,恰逢“当当网”图书搞活动,自己便一下子购买了六本书,拿到书之后,自己便从最感兴趣的《瓦尔登湖》开始读了起来。
《瓦尔登湖》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代表作,它主要记述了1845年至1847年的两年半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自己亲手搭建的小木屋里,独自居住两年半时间的所观所听、所思所感,展示了梭罗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截止到目前,这本书我只阅读了二十五页,无法从整体上对这本书的内容和写法进行评价,只从自己读过的部分文字中,记录自己阅读时头脑中闪过的几点火花。
在该书的第一部分《省俭有方》的开头部分,梭罗这样写道:“学下面这些篇章,或者说写这里头大部分篇章时,我正形单影只地住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树林子里我亲手搭建的一间小木屋里,离左邻右舍一英里,仅凭一双手养活自己,我在那里住宿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了。”在这本书的开头,梭罗之所以写下这样的话,大约是让即将读这本书的读者,不要一味地效仿自己过隐居的生活,当人们心情烦躁时,可以暂时离开尘世的喧嚣,但不要离开的太久,我们暂时的离开,不是为了逃避,不是为了当“隐士”,而是让自己的心灵暂时沉静一段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生命所划过的轨迹,规划自己的`未来究竟应该往哪里走?
在这本书的第4页,梭罗这样写道:“有时候,我暗自纳闷,我们怎能如此轻率地——我几乎要说——致力于推行那种万恶不赦的行为,但从国外引进的所谓‘黑奴制’,有那么多精明而诡秘的奴隶主在奴役南方和北方的奴隶。南方监工良心固然坏,北方监工良心更坏,但是话又说回来,良心最最坏的还是你成为你自己的奴隶监工”。体育比赛中,教练常常对运动员说:“要想在赛场上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水平,不是努力战胜对手,而是要努力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惊慌,战胜自己内心过度的激动和兴奋。”是啊!许多时候,不是别人打败了自己,恰恰是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惊慌打败了自己,使自己未战先怯,正如梭罗所言:“自己成为自己的奴隶监工”。
在这本书的第5页,梭罗这样写道:“今天人人附和或者予以默认的真理,明天却有可能成为谬论,而这种谬论只不过是缥缈的烟雾,有人却相信,那是雨云,会把甘霖洒向他们的农田”。古代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真理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谬论”,真理和谬论都是相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是真理,在另一种情况下就是谬论,在他那里是真理,到了你这里就有可能成为谬论,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一条所谓的真理上,不要以为这一条真理会让自己无所不能,不要期望凭借一条所谓的真理让自己的人生走出低谷。
在这本书的第6页,梭罗这样写道:“有些东西在某些人圈子里,确实是生命的必需品,但换了一个圈子,却仅仅成了奢侈品,要是再换一个圈子,则完全成了未知之物。”同样一件东西,在不同人的眼里,它们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关键看这个人是否需要这样东西。比如所谓的婚姻,在普通的人看来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在许多单身或者离异的青年男女来说,就成了奢侈品,而在许多未成年的青少年来说,就成了未知之物。
对于读书,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比如那些“快餐”性质的书,我们完全可以带着消遣的心情去阅读,可以快速地浏览,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即可,而对于那些经过数百年的岁月时光淘洗过的经典著作,则需要我们慢慢地品读,特别是那些带有哲学性质的书籍,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对其中的某些重要句子进行慢慢品味,咀嚼其中的味道,让书籍指导自己的生活,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生命,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两个月,也可以半年、一年,可以一次读上几页、一页,也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让自己的生命沐浴在经典的光辉中……
梭罗的《瓦尔登湖》大概就属于后者,需要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慢慢地品味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7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从这个书上来说,梭罗写了人们的贫穷不是别人不施舍或政府不救济,更不是自己在本来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没有换一个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人用简单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并给自己留下闲暇时间,以用来做伟大的事和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时光。《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
瓦尔登湖读后感8
读书能使人静下来,但这本书,只能先静下来然后再读。它不是小说,没有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它不是哲学著作,没有严谨的逻辑顺序;它不是专业理论,没有让人必须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种种专业术语。我觉得它就是是一本独特的朴实的真诚的生活日记。刚开始的琐碎让我抓狂,然而抓狂过后,我获得了极大的平静享受。梭罗的文字有使人沉静的力量,有使人缓慢上瘾的魅力,甚至阅读已不再是阅读,而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梭罗追求绝对自由的体现。而我没看到什么追求,只看到一个不被物质束缚、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羁绊,用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作支撑,随心所欲的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强者;我只看到,简单的生活,果真是触手可及。
种豆,翻土,除草,自给自足;独居湖畔,净几明窗,散步阅读,亲近自然,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随风飘荡,半睡半醒,无所事事的心安理得。离群索居,没有尘世的纷扰;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欲望的纠缠;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人际交往的依赖。心放开了,心强大了,简单的`生活,自然就来了。
住处,不要求豪华气派,能遮风避雨,能满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么精致上档次,天然无污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填饱肚子就行;钱财,不要求什么富可敌国有剩余,能满足基本饮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是梭罗给我留下的最生动的印象,很具有中国风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国儒家经典的语句,令我甚是好奇。当然,在这里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并不作深入的探究,毕竟功底远远不够。
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家庭,身份,责任,别人说……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总感觉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细想想,这些受困,都是自己给予的,逼迫着自己为别人而活。可是,是否想过,如果我们不为自己而活,谁又会真正为我们而活?有人会说,我们为别人而活是因为别人也在为我们而活。那么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样子?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谁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凭什么要为世间的你我他考虑那么多,而不去尝试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我为何非要跟着大众跳入困惑的牢笼之中?与其虚伪的无私,我宁愿选择真诚的自私。
如果觉得生活复杂,生活劳累,那可能不是欲望过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劳心费力的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再或者,是内心不够强大,没有勇气抵挡寂寞孤独,无法独立行走于世间。因为简单的生活,本来就是触手可及的,无需纠结。
读罢此书,一首古诗文浮现言前,久久不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愿,今后的岁月,是触手可及的简单,带我真诚的前行。
瓦尔登湖读后感9
Closing the white cover of the book ’Walden’,I just quite confused because so many new words that I can’t recognize. With the help of Chinese version downloaded from the internet, after I catch the general idea, a burst of cold water pours into my heart, pure and limpid, clarify my shattered mind without any dirt existing. As some said in preface “Walden is a book with loneness and solitude and a book with a single person.” When your mind is uneasy, you ha一ve no need reading the book. It requires you to e down and to be at leisure.
The book was written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a period that is a 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most people would rather pursue benefits as possible as they can and try every means to ob一tain higher power and money no matter what it would cost.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noisy society was gradually corrupting the nature of the humanity. However, at this situation, a illuminati graduating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carried an axe along with his lone single shadow. Then away from the city he ran into the uninhabited Walden at the edge of the mountain forest and settled down over here. He insisted on his own ways with a yearning for nature as well as set out the trace of the soul. At the land of the so-called Walden” drops of god”。 He became unperturbed in space,lonely in thought.
He quietly uploaded the noise in the city. Then he wrote down the solitude by heart. Every time when people read his book, they definitely will be shocked. He fell into meditating about the life. It made people’s heart bee as clear as the pure water. I stand in awe of him, his life turned out to be such simple and meanwhile glamorous. It is rather than momentary but significant. His spiritual world is colorful even exquisite beyond pare. Maybe in the world seldom exist such a sage like him.
Throughout Thoreau’s short lifetime, he attempted to encourage people to simplify the life and spare the time to go deep into the real life. At the same time, he let them enjoy it. He told people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plicated life by his own experiences. In the direction of Thoreau, they would not lose a flash of hope or lose their way in life. They should be a rudder of the life thus start on a new journey. He thought that if people were able to set the simple life by universe regulation, it would not arouse many anxieties which disturbed the inner peace of the heart. The so-called tomorrow would not approach in spite of the ending of the time. We regarded a flash of light as darkness. As we were sober, the first light of morning was going to break.
He calls on people live a simple life that is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experience something new instead of sa一ving money. Maybe this is the value of a person. There’s not any pretence, only be surrounded with solitude and quietness.
At the shore of Walden, the author exactly chased for depth, rather, it was pursuing the depth. In a lonely state of mind, he thought about the life and explored the real meaning. Solitude inspired his profound thought. “Do not give me love, money or reputation, please give me the truth.” This was what he was calling in his heart.
Though we can’t live a life in woods around the mountain and Walden has disappeared forever, it’s impossible to hinder us ha一ve a Walden of our own. Our heart need being clarified as Thoreau has said that let your spirit set out to explore.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拥有欢乐的生灵,
美丽的湖面,
还有一个如此爱她的人。
尽管我只是在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触到梭罗这一伟大的作家,可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于其中。他从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测这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还有很多很多。
“他对于年轻人并不慈爱,而是高傲的、说教的”,可是,他却将自我全部的热情、耐心献给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向依傍的河流,“河床里,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气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他对于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爱这孕育我们的大自然。
对于他的《瓦尔登湖》,我一开始并不完全看得懂,可是随着你对这本书渐渐深入的了解,你会发现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渐渐有了些眉目。梭罗的文字并不是那种慢慢慢慢渗透进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种温和却果断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击你的灵魂深处。就如木头和琴一般,他能使你从心底里产生共鸣。尤其是他的景物描述,他用简短却又华丽的文字记录下他的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幻。他所有描述的自然风光,都好似交响乐般雄伟地在你眼前重现。他怀着一种崇高的敬意,用热情将一切生动的描绘,将所有他爱的事物都赋予生命。在他的笔下,它们是圣洁的、可爱的,以及如他一样的无畏、自由。
尽管我还未曾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可是在我眼里,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的青草气息。对于当时的社会,他研究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钱,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兽一般自由,而这种自由导致他常常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但他并未所以而改变自我。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我。我对平时的生活又有什么样不一样的感觉呢?这种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潜意识里而未曾被我发掘出来?又或者,是我认为其实这是所谓“叛逆”的想法而不愿意说出来?梭罗教会了我不要去太过于隐藏自我的感受。甚至是在读到了他的'文字后,我才发现,原先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比如我的家乡——一个由绿水青山环绕着的小村庄。先不说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个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热浪滚滚的夏天,也别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种了一棵桂树、一棵梨树。墙边还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虽然没有花香,可是绿油油的,颇为好看。
我的外公喜欢书法。于是我也经常和外公一齐在院子里练字(因为我们家其他地方练不了)。夏日的院子实在是热的令人发颤,练不了字了。但外公确实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会用一个大碗,盛一碗水,拿着毛笔,在院子的地上写起字来。我也依葫芦画瓢,或用手沾水写字,或用笔,有时,还将脚用水冲过一遍后,在地上踩来踩去。脚干了,就在冲一遍。阳光如此猛烈,写过的“字”,画过的“画”一会儿就干了,如此往复,玩一个午时也乐此不彼。
秋天,桂花开了。外公便会在树下铺上报纸,将桂花摇下来,做糖桂花吃。伴随着“簌簌”的声音,一阵阵颤动的风拂过面颊,其间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报纸上落下了一层又一层金色。
我们是用木柴烧的饭。烧饭时,炊烟袅袅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画卷!有时,我甚至会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从我们家的墙上抠瓷砖下来(因为瓷砖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币差不多),然后把它当钱币玩。为这事,我可没少被说过。
一个小院,盛满了我童年所有的完美回忆。
他将冬日里的冰之中夹着的气泡比作小扁豆,将枯燥无味的说明转换成贴近生活的、风趣可爱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对他的文字的热情丝毫不减。
他是孤独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能与他在思想、心灵上有一种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仅有爱默生了吧。但他又是欢乐的。在他之后生活的地方,有数以万计的生命环绕着他,他从来不会觉得孤独,他的每一天都是欢乐的,幸福的,充实的,有意义的。
他说,“星星是一个个多么奇异的三角形的顶点!在宇宙各种各样的星宿中,有着多么遥远而又不一样的生命在同一个时间里凝望着同一颗星星!”
可他们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么样的?答案绝对没有一个相同的。并且关于星星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又有谁真正了解呢?天真烂漫的儿童用鲜亮的黄色画出四角星;忧郁的少女则用与深夜颜色相近的灰蓝色晕染出大小不一的点;印象派的画家用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漩涡,闪烁着布满整个天空!那是生命,是梦,是无尽的时间当中的一个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爱默生曾在梭罗小传中谈到,“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美德,有美,他会找到一个家”。
可是对于梭罗来说,这个家并不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家,而是这片土地。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自然的气息,他与这片土地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尽管他并没有得到感情,可是,在他的家乡,始终有一片湖,那颗康科德头顶皇冠上镶嵌着的宝石,将永远张开双臂,欢迎他的到来。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今晚有幸在单位值班,完成本职工作后,翻阅完了剩下几页在朋友那里借阅的一本书,《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所著。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是一本静静的书,是一本能让你心灵浮躁变得静寂下来的书,是一本恬静、智慧的书,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梭罗在那里一个人生活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
梭罗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也写了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及人与自环境的和谐作发展出了反思,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 时光。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感谢借阅给我这本书的朋友,同时更感谢伟大的著者梭罗能写出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最近,利用下班时间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表达的追求恬淡自然的思想,倒是与美国现代社会资本逐利、追求成功学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改革家自然主义者。他除了被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20岁时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在爱默生影响下,他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哲学思想。
他提倡亲近自然,回归本心。他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却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在他28岁时抛开金钱的羁绊,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宁静自由和闲适之地,搭起简陋的木屋,开荒种田,阅读写作,过起了自耕自食的简单生活。梭罗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20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人。
从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他住进自己亲手搭建的小木屋,凭着一些基本的生活资料,开始了两年多离群索居的简朴生活。他只吃自己种的作物,闲暇阅读大量东方哲学著作,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冥思和观察自然上,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更真实和有价值的生活体验。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家园。
《瓦尔登湖》记录了他独处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篇章。本书详尽地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两年隐居时光,以及期间的关于自然、人生、人性等的思考。记录了他独处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探寻生活真谛的奇特历程。这本依据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成的不朽名作,是他身体力行结出的丰硕成果,书中处处闪耀着宁静、恬淡、智慧的光彩。
读这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由此找到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
梭罗生活在19世纪,寿命不长,才活了45岁,难道是天妒英才吗?现在的'绝大多数人们当然没法去过梭罗在瓦尔登湖体验的那种生活。但是,梭罗表达的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崇尚节俭的思想,对于我们还是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中国的先贤们追求“入世和出世”,适合我们大多数人的,还是需要通过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事业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第一次见到这本《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四年级准备考研的那段日子。一天,像往常一样走进了学校大门对面的书店。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籍中,我一眼望见了这本书,白色的底,绿线对景物进行勾勒,很意象的画出一幅宁静湖面被松林环绕的样子。刹那间,感觉自己的嘈杂的世界瞬间安静了。封面上赫然写着Walden这几个英文字母,我暗暗在想,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一本书籍。后面细细翻开,原来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一个独居作者,写了他在康莱德镇附近瓦尔登湖畔的两年生活的时光。
他自己劈柴、建屋子,房间里没有过多的陈设,仅有的三把椅子也是为了适时而必要的社交。我忽然觉着,梭罗这个自然主义作家有着自己生活的人生信条,不仅仅要事事亲力亲为,让每一秒钟都流逝着有意义,也不让无意义或者太多无谓的社交而打乱生活的节奏。每每内心有嘈杂的声音升起,翻一翻就能让自己瞬间获得安静的力量。有时候,轻轻的吟诵这每一句英文文字,都觉得像一篇篇绝美的诗篇。究竟是在怎样美的地方,或者内心有着怎样的生活美学和审美的眼光,才能写出这样自然而又诗意的句子。在一次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才无意中了解到作者是由于至亲弟弟的一次意外身亡后,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而因此从大城市抽离,来到有着怡人风景的瓦尔登湖生活。
而我们作为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人,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对的压力和困难,是不是也要给自己一片像瓦尔登湖这样的净土,让自己休养生息,重换心境。而经科学证实,大自然和植物的芳香确实是有治愈人心灵的力量。作为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每天都充斥着大量而无意义的.信息。随着日渐增长的生活压力,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感到无法喘息。试想,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的内心留有像瓦尔登湖这样的一片静地,给自己释放压力和重获心灵呼吸的力量。而最近在社交平台上大火的李子柒,就像现代女版的“梭罗”,在深圳打拼之后,回到自己四川老家开始自己自足的乡野生活。她自己劈柴、生火,上山砍竹,就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个具有古风的秋千,自己塑泥灶只为给自己烤一个香软的面包,在时令季节里做青梅酒,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只有古诗中才会出现的意境,吸引了大批城市青年的追捧和艳羡。
反观这本《瓦尔登湖》,我在想,一百多年前的梭罗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当时正处于19世纪,经历过工业革命后的美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蒸汽火车,电力时代,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而梭罗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人们并不善用工具,有的人乘坐火车只是为了去城里消磨时光。这何尝不像是现代生活的我们,自认为聪明的使用了手机和互联网,却殊不知每天被无谓的信息和虚拟社交浪费了大把的时间,我们自认为在使用工具,实际上却被工具所绑架了,被动的活在一个由看不见的互联网生态圈中。这个时候,也许我们要像梭罗一样,抽离其中,真真切切的明白自己的所需所想,并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我们倒不必像梭罗那样,离自己最近的邻居都需要2公里的距离。而是放下手机,找到自己的生活状态,拾起一本好书,坐在咖啡厅自己喜欢的角落,品一杯好咖啡,抑或是在风景怡人的公路上,大汗漓漓的跑3公里,规划好自己每月和每周的目标,去一个心怡神往已久的城市感受当地的风情......总之,就是体验美好的生活,好好的把握当下,努力的去感受生命和生活赠与我们的每一个瞬间。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一场小雨过后,知了拼命地叫着,鸟儿也吵着,预示着夏天的到来。
小小的村庄也因为知了的吵叫而聒噪起来。早晨,只听见一声雄鸡报晓,接着其他鸡鸣之声此起波伏,还有几头牛叫声、几条狗叫声,与它们相互呼应,山边的太阳慢慢冒出了头来,还裹在山间的白云慢慢散开,而人们才刚刚苏醒。
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山林上空,只见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主人家在蒸煮米饭,煎炒昨天从竹林里掰来的竹笋,只听见锅里炒菜“滋滋”的声音、电饭锅里米饭的“扑通扑通”冒泡的声音,只听见“吃饭了”一声,便有无数脚步声、说话声汇集一处,接着声音变小了起来,这是一家人在吃饭了。
今天吃完饭的主人家,要到田里插秧。收拾好农具的主人家来到田里,男的拉起了耕种天地的拖拉机“轰轰”地耕种着,小孩把拔好的秧草“嗖嗖”地丢入田里,女主人带着斗笠,弯着腰,快速“咚咚”地把秧草插入泥里,这时天边下起了“沙沙”小雨,一家人还在田里忙得不亦乐乎。
因为他们明白这夏天的雨是变化无常的,经常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所以直到一块块田地被绿秧盖满,方才满意回去,这时只听到水田里的青蛙“呱呱”地一片叫声,这便告诉人们,该回家吃饭了。
一到晚上,马路上的路灯一一亮起,川流不息的汽车的声音此刻似乎变得清晰起来。
车上面除了司机,似乎还有运货的商人、赶路的游客、回家的路人,一个个坐着车向山的尽头飞驰而去。
这时候,山里的知了、鸟、昆虫、风、的声音慢慢变小了,晚上猫头鹰会在某棵树上乱叫几声,吃过晚饭的人,静悄悄地坐在窗子面前,脑袋里:
过去的声音、现在的声音、未来的声音就像蒙太奇一般快速闪过,应该没有此刻更安静的时候了吧!
这时,他拿起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慢慢看了起来,直到看见了这一首诗歌:“
我的梦想
不是装点诗行;
我无法比居住在瓦尔登湖
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我是它的石岸,
是清风拂过湖畔
它的水和沙晶莹
闪亮在我的手心,
在我的手心里捧着的
是它的水和它的沙,
它幽深的胜地
高踞在我心里。”
我在想,梭罗难道不是陶渊明吗?他一个人从城市回来,住到了纯净的瓦尔登湖:一个人在湖上钓鱼、划船、吹笛子;观赏湖一年四季的.景色和湖水的涨落和湖水的颜色。
从湖里的鱼、水草和湖边的动物和湖底的树木、想到了湖的传说:因为地震形成此湖,以印第安人名字命名湖),一个人在湖边自给自足两年,只为践行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哲学。
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
正如那个“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从自然中寻找到乐趣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我花了一个下午,读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一个静静的下午,世人忙着他们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阅读。徐迟在译本序言里说这是一本静静的书,然而收获的快乐,使我想叫喊,无法安静。我读了多久,就快乐了多久。之后,夜慢慢弥漫了上来,我走到户外。脚踩大地,感觉它已变成了一个富矿,我面对着数之不尽的珍宝,欢喜异常。抬头望天,星空像是为我开启了天幕,在那里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么美好与玄妙。我知道瓦尔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温和的泪,滴到了我心上。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教师。那段生活赋予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技巧。他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变的富足与无忧,只要我们“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他用博大温和的心,一针一线密密缝,为我们缝出了一双这样的靴子。
瓦尔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师和朋友爱默森的私人领地。征得他的'同意后,梭罗拿起一把斧头,勇敢地走了进去。“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在湖畔,他用双手建起了一个约14平米的小木屋,开始了他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生活。在这段不朽的时间里,他自己开荒种地,或渔或耕,得以糊口,思考和写作。
他过着至俭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瓦尔登湖水,岸上的松,飞翔的小鸟,林间的花丛一样,沐浴在无量的光辉里,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和宁静。文明社会把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却找不到原始生存状态下的充实和幸福。看着那些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我想告诉他们:亲爱的你们啊,快到这里来,听听梭罗怎么讲。
他不劝说大家放弃掉我们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过上自耕自种的简朴生活,而是说,“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选择了你的方式并坚持,一个贫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国王。
对那些爱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人他说,“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你认为成功的路只不过是其中一条。不要拿你的尺子来去衡量和鄙薄另一个。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诗:今日为是,昨日为非;法国为乐,英国为悲。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为我们上了课: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究竟谁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的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清醒,为了保持我们的理性。虽然一亿人中才有一个人过得诗意和神圣,但有了这个向往,我们就可以“去探寻生命中更高的纬度”。去探寻,去追求,我们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即便从现在才开始上路。
“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信一样。”《瓦尔登湖》就是那封“远方亲人的来信”,是150年前的梭罗用他的清醒与诚恳写就。
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泉映月》,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瓦尔登湖》却让我站起来,从水沼中走开,并给我“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一双,于是我开始飞翔。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啊,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海子卧轨前,书里放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可怜的孩子,连死也要带着它上路。我想另一个天国里会有他的幸福,在那里,和梭罗一样,他开始每天“关心粮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梭罗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泪”。我也想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还有没有垂钓种庄稼的梭罗,看看他的小木屋,破旧的四壁闪烁着怎样的光芒。但是梭罗告诉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圣,瓦尔登湖就在我心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06-14
《瓦尔登湖》读后感06-13
读瓦尔登湖读后感03-09
《瓦尔登湖》读后感【推荐】03-14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门】03-14
【推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3-12
【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3-19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03-17
【精】《瓦尔登湖》读后感03-20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