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读后感

时间:2024-05-27 18:43: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唐诗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诗读后感

唐诗读后感1

  慢慢琢磨唐代的《春江花雨夜》,竟然有如此大的哲学底蕴,诗不再是描写几处景物,或是农耕地头的'家庭琐事,它被放大到更大的宇宙视角,从空,从探问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哲学命题。甚至将空隐藏于诗的中间,待后人反复琢磨后,顿悟。

唐诗读后感2

  梦回唐朝诗意浓

  默念五言七言,细品律诗绝句,梦回兴盛唐朝,诗意盎然荡漾。——题记

  初读,清新淡雅,似初春拂杨的轻盈和风,悄然拨动心灵妙弦;

  再思,明丽精致,如盛夏诗意的柔美江南,悠然展现自然娇美;

  后品,深刻隽永,像深秋暗隐的红烈枫叶,默然诉说深长意味……

  如今,重想,美丽依旧,古韵依旧,经典依旧……

  轻吮墨香,暗赏美景,睁眼,合书,珍爱地轻轻摩挲着封面上的“唐诗三百首”。嘴角扬起的微笑,眼中流露的是喜爱,心中暗藏的是窃喜,窃喜能在阳光静撒的午后,在这小小的安静阳台,与经典有约相会。

  与经典约会四季——走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被四季的迷离与多彩所吸引,也因为无法碰触它们而困惑。知道捧起了《唐诗三百首》,我惊喜地发现四季竟尽藏于这方寸纸页间。于是,深深陶醉,欣喜地赏着书中的春夏秋冬。平躺绿茵,侧望那“拂堤杨柳醉春烟”;独坐亭台,静看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独赏枫林,默赞那“霜叶红于二月花”;笑看雪景,悄叹那“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令人惊羡的文笔下,春夏秋冬展现着不同的美。与经典相约在四季,时刻、何等享受,何等逍遥!

  与经典漫步历史——埋头苦思,常常梦回唐朝,精湛的诗句,讲述着时代的变迁,令我痴迷于历史留下的'足迹。于是,携手经典,叩开历史大门。“轻烟散入五侯家”,揭示汉朝政治腐败;“落花时节又逢君”,展现时代由盛至衰;“门泊东吴万里船”,象征唐朝局势稳定;“万里长征人未还”,诉说边关战乱频繁。漫步其间,耳边似乎能听见刀枪的碰撞,眼前似乎能看见百姓的水深火热,鼻尖似乎能闻到战场飘散的淡淡血腥。字里行间,历史的气息迎面扑来,牵引着我的思想走向千年遥古。不知不觉,已无法自拔,憧憬不已。与经典漫步在历史道路,如此深刻,如此美妙!

  与经典共知情感——诵读《唐诗三百首》,品味其中的思想所在,作者的言外之意,一直是我所热衷的。感情是诗歌的血肉,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正是注入了美妙深沉的情感,才显得有血有肉,显得生动形象,显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不由为之如痴如醉。看!“缘愁似个长”,是怎样的积怨;“漫卷诗书喜欲狂”,是怎样的狂喜;“斜风细雨不须归”,是怎样的悠然;“轻罗小扇扑流萤”,是怎样的无趣。三言两语,便将悲欢离合勾画的淋漓尽致,这不正是《唐诗三百首》的魅力所在?与经典共知情感,尽享愉悦,尽享明畅!

  《唐诗三百首》,你是真正的良师,你是真正的益友,你是真正的经典!

  有你伴我同行,正如鱼有了给予它生命之源的河流;

  有你伴我同行,正如鹰有了给予它希望之念的天空;

  有你伴我同行,正如马有了给予它豁达之感的草原。

  经典的《唐诗三百首》,感谢你的陪伴,感谢你的相约。与你一起初春吹和风;盛夏赏江南;深秋寻红枫;暮冬盼繁花,此生,乐哉!

唐诗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它让我的心灵受到百次伤悲,百次幸福,百次惭愧……

  其中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句诗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现在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勉励自己和别人。全诗境界开阔,气势雄浑,描绘了祖国北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壮阔的胸怀。诗人登上鹳雀楼,眼中所见是落日群山,黄河奔流这样气势磅礴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形象地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鼓励后人要有高瞻远瞩的胸襟,远见卓识的抱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它启示人们:在前进道路上,千万不要满足取得的成绩,而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攀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述惜别之情.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深厚的`友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和前路珍重的祝愿都在这一杯酒里了。全诗格调清朗,情景交融、语言简洁,感情真挚,深切动人,把依依不舍之情描述得感人肺腑,惜别之情达到极点。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既表现了亲人的手足之情,又表现了自己思乡念亲的真挚感情。

  阅读《唐诗三百首》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许多……

唐诗读后感4

  手中诗册还未翻开,一汩怦然心动的感觉已悄悄溢出胸中,荡涤我的思绪……

  ——题记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荡涤着一个盛世的唐朝,于是令华人为之一振的唐装才重回到我们的衣柜,中国结才得以回到我们的裙袂。

  唐朝的月明——慰藉,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于是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寞。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明月光依旧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女的牵持,在捣衣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烈酒——销愁,引得诗人纷纷举杯的'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会自然。人之一生,能在花间醉几何,临月把酒醇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皆宠辱偕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酒,让我怦然心动,原来此刻你已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弯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饮出一位唐代诗坛的谪仙,舞出一颗大唐前的剑胆。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褒名,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从此你踏遍故国山水,纵情天地之间。

  诗人,是你让我怦然心动,因为是不羁的旅客。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沏一杯菊花茶,品一品这怦然一动的唐月、唐酒、唐人,思绪在此刻飞扬。

唐诗读后感5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

  书中各种诗体都有,如:五言律诗、绝句、七言诗……在各个诗人笔下出现了一首首名诗,一个个名句。

  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书的取材也十分广泛,不拘一格。

  不仅有描写自然风光的,也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还有表达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的。

  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又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的风格都不一样。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他像老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做事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那样含义深刻。

  拿起这本书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

  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唐诗三百首》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唐诗读后感6

  唐诗,大家都很熟悉。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杜甫的《饮湖上初晴雨后》,大家都朗朗上口。《最美唐诗》中选取的唐诗并不是很多,只有二十七首。可我却能从这几首中,感受到唐诗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中的诗歌有些作者不是特别有名,但这些并不有名的诗人,却让诗歌变得更完美。比如钱起在《省试湘灵鼓瑟》中,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让主考官惊叹“必有神助”。因此钱起不但高中,这首《省试湘灵鼓瑟》也被传为名篇。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有名的诗人,比如李商隐和杜牧,还有白居易、刘禹锡等。李商隐的《锦瑟》书中说这首诗是最具唯美主义,最迷离恍惚、费人猜想的,我觉得一点儿也没错。第一句非常简单,基本上读几遍就懂了。可后面几句需要反复钻研,特别是“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两句,第一句只是把一些美好又模糊的东西放到一起,令人很难想到这句话的意思。第二句就更不用说了。

  杜牧入选的诗只有两首,比李商隐少了一首,却也不错。诗名叫《赠别》。有两首赠别的对象是一名小歌女,名叫张好好。第一首在夸她美丽,第二首的风格却变了,没有华丽的修饰,却也让读者陷入思考。

  也许有人一辈子逗在专研唐诗。唐诗是祖先留下来的遗产,我们要背唐诗、默唐诗,把唐诗传承下去。

唐诗读后感7

  推荐理由:市面上很多唐诗宋词解析,但纯粹都是骗钱的。这种只有中国人才能意会出美感的作品,经过台湾的美学大师蒋勋的赏析、解读,更能体会到难以言喻的古文化之美。好友王大力曾经说过“只有真正美的东西才会永久传下来,而让所有的`人都能感觉到它的美”。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连周围的空气都充满了美感。书的封面设计的也美,我又想拿来当客厅墙纸了。

唐诗读后感8

  “国民教授”“别人家的老师”,很难相信,这些称呼都来自一位红遍全网的,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戴建业老师。

  作为一位古代文学教授兼网红,戴老师又是一种怎样的组合体?或古板,或亲切,或现实,或浪漫。他是怎样一位“不正经”的教授?因此,我特地观看了戴老师的教学课程并拜读了《戴老师高能唐诗课》一书。

  我这才明白戴老师“红”得有理的原因。戴老师的唐诗课彻底打破了我“老师与网红水火不容”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认为唐诗是遥不可及的、晦涩难懂的.。但戴老师却可以将其讲得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更难能可贵的是,戴老师可以放下教授的架子,像一个朋友一般,与我们亲切地聊唐诗。

  其实,这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如今的人们被快信息所充斥着,过着忙碌不休的快生活,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而唐诗作为一种古典文化的代表,本应受到广泛的关注,却因这快时代的到来而备受冷落。

  事实证明,只有顺应潮流,古典文化才能生存下去、传承下去。戴建业教授的录播唐诗课正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戴老师的平易近人等特点吸引了人们,再借助网络这一媒介,使其在网络中传播开,并让网友们从关注人,再到关注诗,进而关注文化。

  不止有戴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在网络平台上的课程,不少电视节目也在为唐诗的传承而努力。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中国诗词大会》了。在答题的同时,选手与观众既学到了相关的诗词知识,又了解了诗人、词人们的生平故事与人物品格。

  不仅如此,唐诗同样会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当我们不得赏识之时,不妨想想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气概;当我们为一道难题所困扰之时,不妨想想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乐观;当我们枯燥难耐之时,不妨想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之趣。

  科技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它应是古典文化传承路上的顶梁柱,而不是绊脚石。在二者的结合下,科技被赋予了古典美,古典文化也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上下五千年,被尊称为“诗的国度”,最富盛名的便是唐诗。潮流中的唐诗,期待创造新时代的大唐盛世!

唐诗读后感9

  我们学校一直都在营造书香校园的气氛,古诗文诵读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之一。在潜移默化中,我喜欢上了古诗,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几行字,但却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看,贾岛一边骑在毛驴上,一边还在不停地比划着什么,一不小心撞到了韩愈的轿子,原来是他正在为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犹豫不决呢?他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看,桃花潭边,动听的歌声传来,原来是李白的好友汪伦在为李白送行呢?面对朋友的深情,诗仙李白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啊,与同学相处,也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啊!

  看,孟郊去远方求学,她的母亲很晚了还在灯下为他缝补衣裳,孟郊摸着衣服,想到母亲的恩情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写下了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拿起《唐诗三百首》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都会告诉你一个深刻的道理。朗读起来,抑扬顿挫,平仄押韵,会让你觉得它是那样的博大精深,正如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然我们现在还不会写诗,但是只要我们去学习那些诗人的精神,相信我们也会“下笔如有神”的。

唐诗读后感10

  唐诗被称为“一代之文学”,一向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颠峰之作。

  唐时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大量运用夸张手法,音韵和谐而且多变;诗歌各体俱佳,尤以七言绝句,七言歌行最为善长: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与李白齐名,友谊深厚,并称“李杜”。他的诗多为反映贫苦人民的呼声和当时社会的评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一首《春望》写出了当时因为战征,而导致人民背景离乡,亲人分离;也表达出了杜甫当时极其沉重而愤激的心情,心焦的白发越骚越短,越稀少。面对现在的太平天下,自己也可以丰衣足食,我们应该要满足,要好好珍惜这份幸福,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来创作更美好的未来,让战征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让世界永远和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望岳》是杜甫在26岁时写的,他写得情景交融,意境很高,层次井然有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杜甫的雄心壮志,我们也应该同杜甫一样从小就要有雄心壮志,有远大的抱负,我们也会在无形中有了前进的动力,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我们也应该有和杜甫那样失败而不气馁的心。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在失败中总结原因,才会在今后的过程中不犯同样的错误,才会离目标更近一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与你同销万古愁。”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写出了他在离开长安后内心想法的改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悲愤消极,但又乐观自信。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在那时,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事而意志消沉,对其他事非常烦心,而是应该振作精神,乐观面对,做其他的事也要充满自信。正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那么就一定会有我们发展的地方,只要我们肯努力,有自信,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的。

唐诗读后感11

  俗话说得好:熟读诗书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短短几行字,凝聚着几代人的精神力量。

  我的老爸酷爱唐诗,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他就开始教我吟读“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我上了小学,老爸迫不及待地把他那本已经翻得皱巴巴的《唐诗三百首》拿出来,开始教我背诵一些简单的五言绝句,渐渐地,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喜欢上了唐诗。时至今日,我已经会背诵一、两百首唐诗了,我知道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初唐四杰、晚唐小李杜等古代伟大的诗人。每次品读,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文字构建的世界,或悲或喜或静或动,让我流连忘返。

  自从爱上唐诗以来,我的生活有两次出彩的机会,给了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一次是班级组织的飞花令比赛,看到飞出的“风”、“花”、“雪”、“月”,我从容镇定、对答如流,脑海中相应的诗句一句句飞出来,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另一次是和奶奶、老妈到武汉旅游,登上历史悠久的黄鹤楼,我吟起了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站在水流滚滚的长江边,我又脱口而出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得到了周围人的夸赞,让我欢欣鼓舞!

  2021年7月夏季奥运会在日本东京盛大开幕,当中国运动员奋勇夺冠,站上领奖台时,我立马想起了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来表达激动快乐的心情;当我看见广州14岁姑娘全红婵跳水打破世界纪录后,老家人头攒动,我又想起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来形容人间百态;当我看到运动员憾失金牌,神情沮丧时,我又想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送给他们,给他们安慰。

  好的诗句,就像大海中的灯塔、风雪中的煤炭,时刻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背诵唐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先辈的`心境,还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与《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朝夕相处,充分地汲取其中的精华,得到它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唐诗读后感12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歌犹如灿烂群星,以其独具的魅力一向传承下来。而唐诗无疑是这浩瀚星空中一颗璀璨夺目、闪射异彩的超级明星。

  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唐诗,有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写的《咏鹅》生动的描述鹅的情态,给人一种高洁傲岸的感受。还有李白写的《静夜思》一个人孤独的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色,相思之情油然而生。并且携有秋的意味,尤其是那一地的疑霜更让人感受那种孤独意象在诗人心中与情景融合的碰撞。就是这些短小的唐诗给我的心灵一种独特的震撼。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本书《唐诗三百首》

  让我感觉唐诗犹如浩瀚无涯的汪洋大海,若想畅游其中,自非一般人所能及,若能选其精华,汇为一编,使一般人能据一斑而窥全豹,此书当之无愧。

  对于怎样去学习唐诗,我的感触是只作欣赏,而不作具体评价,因为唐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它所扎根的历史时代,社会关系,人物心里都与现代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们在此刻的环境中很难体会到唐诗的韵味,而我们自身发展的条件也很难对唐诗做出很好的解释,只能从表层去揭露,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不用去学习唐诗,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唐诗的时候能够注意到意境的开拓,自我去寻找创作一种意境,倘若你没有见过鹅,别人让你去体会诗中鹅的神态,这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作为小学老师,就更就应用事实说话,比如透过多媒体与图片等等,让同学们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这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立体感觉。

  有的人总会说:我们学习唐诗,又很少用,还不如不去学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唐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学习唐诗的目的首先在于学习,然后就是学以致用,变成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精神。我们要提倡从各个角度去研究唐诗,而不是单一的在学术方面,我们从唐诗中提炼有用的东西,例如你能够在笔记本封页上做一个有关于唐诗的图片,然后去销售,用唐诗文化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的思想要更广阔,这就是所谓的回忆一落地,变成生产力。

  以有涯之身,学而无涯。

唐诗读后感13

  四季的风物就是四季的心情,让人在这样的季节轮回里,将志向高远的气度和人间的情怀结合起来,细细领略那穿越千年而来的风花雪月,与那历经千年而不朽的秀口锦心进行智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

  或培风图南志,凝澹田园心,或挫锐解锋,和光同尘,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或邈以千秋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让我们通过阅读,将心系民生、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以诗语为媒,连接过往与未来,得以代代传承。

  感谢蒙曼讲诗,使我们从中汲取了大量的古代知识,去慢慢学会阅读一首诗,去欣赏诗词之美、文字之美、生活之美、与情怀之美;去揣摩一字抵千言的精妙,去推敲古诗用字的精准,去叹息一首诗所包含的色彩、韵律、节奏、音画,纹理以及质感;去洞悉一首诗背后浩瀚的历史背景,去学习诗词的各种体裁与形式,去领略大背景下诗人的气魄与胸襟。

  一本好书得以愉悦,一本好书得以淘取新知,经得起岁月地检阅,耐得住细细地咀嚼,值得反复重读。这就是本书带给我的感受。

唐诗读后感14

  上次看随园散人的《最相思莫如宋词》差点酸掉牙,书名起的挺好的,可内容实在不敢苟同,让我再次吐槽一下。满篇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对这类书青眼相待。

  可我对诗词爱的深沉,忍不住还是点开了它

  这三颗星,一颗给书中美学,一颗给书中哲学,一颗给精到赏析。

  以前以为,诗只是诗,就是用来背诵考试的诗。最意外也就是只能陶冶情操,读的越多越有感觉。就在两天前,我真正从内心感受到教科书上说的诗是诗人一生的写照。今晚,又悟到诗人写诗,真是用心血在写,用生命在写。不记得是谁说过,还是上天赐予我的,心头响着“写诗是痛苦的”这句话。

  不想在这里再说书里面说过的言语,唐诗的地位我也不再重提。这些都是已经说过的话,我再说就是废话了。

  说说诗词对我的启发和在生活中的作用

  一: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好多人是不是很纳闷的想,我虽没熟读唐诗三百首,但也有七八十首了,而且都是唐诗中经典中的经典,为何我什么感觉都没有?说实话,我也是这种感觉,直到有次走在路上,在大脑毫不思考的情况下,我很自然的吟出一句诗来,到这里,我还是没那种感觉,这只我是突破瓶颈的征兆。后来又大量背诵,才发觉可随便吟咏诗词。这样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竟然面对景物可以自己写诗赋词。可依然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机缘巧合下,我看了美学,哲学,《周易》,再次回头看诗词,我好像看到那些诗人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气节。到这里,我才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这里讲的是突破,突破人生境界,《周易》教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些有关这个见解我前面写了思考,可参考)还有很多卦象,这里我才知道《易经》是人生的学问,美学,哲学还是自我突破的一个助力。

  突破之后最明显的改观就是精气神的`变化,神采奕奕,读书有思,学习有劲。

  二:这个层次比较浅,就是我现在会写写诗词,喜欢诗词的朋友可以一起讨教,诗文唱和,倒也是一大乐事。

  三:真的很推荐《周易》这本书,周易不是市井流传的迷信算卦之类的言语。我读来它就是人生哲学,用东方哲思理解天地万物。你看它多神奇,以八个卦象变化就可象征天地万物。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哲思,是教人如何走上圣人之道的。

  其次就是美学,哲学,读唐诗宋词,不懂哲学,美学如吃西餐没有刀叉,你无处下口。哲学,美学是诗词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少了这两个,味同嚼蜡,不如喝白开水。

  有思考的诗友,书友,可一起讨论思考。微信读书就缺这个讨论劲,思考劲。我们不能成为别人口中的“这届读书人水平太差”。

唐诗读后感15

  杜甫的一生共作了三首望岳诗:年少轻狂时望东岳泰山,中年成熟时望西岳华山,老年消沉时望南岳衡山。其中东岳泰山最为后人所嗟叹。

  一首唐诗不同的人本可以读出不同的意味。语文课本里关于这首诗的主旨大抵是这样描述的:通过歌颂泰山之雄伟,表达了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充满豪情壮志的气势和不畏艰难的决心。那时候完全是老师强行灌输的一种理解,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思维被禁锢了。我想,既然唐朝是一个自由放飞的时代,那我们读的唐诗为什么不可以据自己的思绪游生出一幅幅个性十足的风景呢?

  我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望岳不是登岳呢?大概泰山太高耸俊陡,“望”只需眼睛的一场游行,“登”则是脚步踏实的一步步上行。前者只要不是眼瞎的`人都可以,后者需要具备结实的体魄。大多数人一生都停留在望的阶段,真正有勇气说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也未必能做到。毕竟眼高手低的大有人在。

  现在登山不像古人得用双腿,有游览车,有索道,我们不用那么艰难就可观澜群山众岭,自然懂不得那份艰辛。别总以为你登过很多高山,看过很多景,你的人生高度就比别人高一层。“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不是悬空托起的。

  我觉得《望岳》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在于布局和视角。从“齐鲁青未了”的时代之跨越到“阴阳割昏晓”的晨暮之相见的时间转换;从颔联之近望到颈联之远望,如果不那么苛刻的话我可以把首联看之为仰望,尾联自然为俯瞰。那么,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泰山之貌都展现给我们一个包圆的视角。这不就是做人处事的哲学?

  我们常听说:男子汉,大丈夫,头顶天,脚立地。世间的人不仅仅只有男子汉吧?一个“人”字完美的诠释了一切:一撇通往过去,一抐指向明天,头顶天,脚踏地。如果再差点什么,就是前、往、天、地间的人的一颗炙热坚实的心。心的纬度是一场修行,它定了、宽了、饱满了,自然有了方向和力量。

  很小我们就学过“更上一层楼。”知道站得高,才能望的远,光有高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深度、广度、厚度。

  前行的路请踏实你的脚步,不至于那么容易从高处跌下来;请放宽你的视角,不至于看到一片天就以为它是整个星空;再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上路。

【唐诗读后感】相关文章:

《唐诗宋词》教案05-23

唐诗读后感07-08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02-08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2-12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稻草人读后感 读后感03-05

凡卡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12-11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伟大的悲剧读后感03-30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