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时间:2023-09-18 12:00: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江花月夜》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1

  春江花月夜,中国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诗以春晚的潮水暴涨,明月升起开头,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潮生明月。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景色动人的生命。月光照耀千万里,哪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朗照?江水绕着充满春的气息的原野转过,月光也泻在开满鲜花的树林上,就像是树被撒了一层白雪。我真的很佩服诗人,一开篇便就题发挥。巧妙的把“春江花月夜”五字化为一个神话般的场景,创造了优美恬静的氛围。

  江天一色,澄清的天空只有一轮孤月。诗人陷入了沉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的思绪不仅仅只停留在月亮上,他紧紧地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永恒的。也正是人类的永恒,人生有穷已的我们才能和年年相似的江月共存。其间不难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透过这两句诗,我们聆听到了初唐盛世的那种昂扬向上之音。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笔锋一转,把年年相似的月亮写成是在等待人的'。但月光下,只有大江奔腾而去。月亮有情,选择等待;江水无情,匆匆步履。整篇诗由上半篇的写自然景色转到描绘人生图景,引出了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绪。

  白云,扁舟子,指的都是离人。离人悠悠一去,就如白云飘忽,清风浦上留下的愁有几许!谁家的扁舟子,让明月楼上的人相思不已!“谁家”与“何处”互文,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如此的离愁别绪,诗人才如此设问。

  接下来,诗人用可怜承接何处。用月亮烘托在楼上等待的思妇的悲。徘徊两字极其传神,把拟人的月亮的不忍心,要在楼上徘徊,要与思妇作伴,为她解愁的心思艺术性的放大。岂料,月亮好心干坏事,皎洁的月光令思妇触景生情,思念不减反增。她要赶走这月光,但月光就是不消失。这里的“卷”和“拂”,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内心的惆怅。但是困扰她的月光现在不也正在照着远在他方的离人吗?“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的思妇终于想通了,希望月光能把自己的思念遥寄他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其实,何止在家的思妇在想念离人,离人也想念着故乡啊!可惜江水流春,流走的不仅是春,更是离人的青春和梦想。月亮升起又西斜,离人还是远离故乡。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无限。“不知乘月几人归”,离人思忖着。我想离人也是想也乘月而归的,但是一切可能实现吗?只能接月光把他的离情,撒在江边的树林上。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2

  江月待我,河山待我。

  我读《春江花月夜》时心里有一片旷然天地。我不知道到底领悟了几分“以孤篇盖全唐”的气势,只是品着张若虚笔下消失不见的我。

  春江潮起,月光潋滟,花在夜色中悄然而开。我以为这是中国千年诗歌史上最华美的一章,你看这些一切组成了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呀,它们仿佛等着我的到来。这时候,盛唐气象就这样在面前铺展开来。

  唐人似乎永远有我们不可及的风度,他们的存在,无时无刻不隐现在他们的笔下。以后没有一个朝代像唐人一样满篇壮丽山河,也没有谁像唐人一样不著一字“我”,却通篇都是我。

  你看那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的边上是不是站着志气慷慨的李白?你看那长安高楼一声长笛是不是有赵嘏相倚?你听见那浣衣女子划舟拨开莲丛的笑声里有王摩诘的兴致了吗?

  自然与“我”的存在,几乎可称是唐诗最动人心魄的美感所在。唐人仿佛生来有一种自信,似乎山河众多美景,从冥冥远古至今就是在等着我的到来,这也许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气概,可我更愿意相信,唐人这种关乎宇宙意识的美学认知,其实也是源于与自然灵契相合。

  登山则情漫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川湖海,从一开始便能触发人心中最隐秘的震动。我与自然同在,这其实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令人抛弃社会与世俗寻归自我的真实。山林与岁月同寿,我在山林,便与时光共呼吸;湖海永垂不朽,我在胡海,便与日月同辉……

  我实在是羡慕极了唐人与山水这样紧密的关系。自然由于唐人的存在,已经快成了盛唐的代号——海上生明月,阳春召烟景……这样的亲密与自豪,实在是久违了。

  我记得玄武湖人满为患的呻吟,也听过钟山不堪重负的叹息。自然在当代人的.印象里,到底淡褪成阴霾城市必需的山河之肺了。

  再也没有人有几分张若虚的豪气,能写江月代代相似,江月只为待我。现代人仿佛从山水画意里抽身而去了,山河沦为景点,到处有我在,却再没有那一颗颗与山林同呼吸的心了,没有了那独笙幽篁的身影,没有了那多病登高的衰迈,连柳子厚恐怕也无法对现今的西山讲一句“皆我有了”吧。

  山河勿念,我在的生命,在古时大抵已经结束了。

  然而岁月还在,江月仍待。

  也许有一日,可赴山河旧约吧。

  我在江月,我在河山。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3

  歌曲——春江花月夜,是“女子十二月坊”的民乐合奏曲。以前没有仔细的听过这个古典名曲,只是在题目上认为应该是一个很优美的、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曲子。可是经过半个多月的仔细赏听,才感觉到曲与题很不相符,甚至可以说与以前没有听过这个曲子时的理解,相差的很大。

  按说龙源是没有一点音乐细胞的人,根本就无从谈起对音乐的赏评,可是我也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一遍听不明白,还可以听多遍,多遍还不行,我还可以听多天。所说“孔子弹琴,三年知周公”,与孔子相比,那是将天比地,龙源还有不够资格的自知之明。前些年流行《大长今》主题曲时,我也是一样如饥似渴、不分昼夜的听了二十几天“汤灿”演唱的《呼唤》,也许是久听生厌的缘故,从那一次以后,凡是“汤灿”的歌曲我是一概不听了。我的'理解,一首好歌,首先要有好词,一首好的歌词,本身就有了音律,在配上优美的曲子,还要有演唱者对词、曲的理解和感情的投入,才能称之为一首好的歌曲。《大长今》的故事与阅历,都与电视剧里的原唱相符,所以歌曲能够流行。而“汤灿”唱的《大长今》主题曲,龙源认为,其一、没有真正理解歌曲的内涵与背景;其二、歌唱的很美,但是没有感情的投入;其三、太过商业化与娱乐化,所以,这是我对《大长今》主题曲的理解和不喜欢“汤灿”的原因。扯的有些远了,说《春江花月夜》吧。前几天与朋友在Q群里聊天时我说:要是静下心来听《春江花月夜》,听的我都有快落泪的感觉。为此朋友说我敏感。《

  春江花月夜》那里是在赞美风景?龙源的理解,这首曲子,完全就在讲人生经过奋斗不如意时的阅历。在这首曲子里,以古筝开场,看似对初升明月的赞美,其实也在倾述着人刚步入社会时那种踌躇满志、满怀希望的心态;在乐曲中段,以民乐器二胡为主旋律,二胡那低伤、悠长的曲调,配上其它乐器的合奏,完全就在向人们述说着人生苦短而曲折,和在世不如意时人本性的挣扎与努力;在曲段转折和结尾时,用低沉的箫声,来述说明月西落时的情景,也是在告知人们,时光似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为了更好理解这个曲子,我在网上摘录了一些文章,在此以供大家分享。摘录:《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曲名为《夕阳箫鼓》,曲名最早见于清朝晚期。按照音乐标题的理解,乐曲内容是描绘夕阳西下时,江面上演奏箫鼓的情景。在二十世纪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且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起名为“春江花月夜”。全曲分为十段,根据乐曲内容每段还加了小标题。分别是:

  一、江楼钟鼓;

  二、月上东山;

  三、风回曲水;

  四、花影层台;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4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一首名诗,诗中描绘了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并在景物中蕴含了细腻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词句优美,发人深思,被誉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也仅凭这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由于语文课上老师布置给我们小组的作业是“谈谈《春江花月夜》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真的看了几遍《春江花月夜》,并上网找了它的译文及其评析,甚至听了几遍这一首古典音乐。理解过后,真算得上是感触良多。

  我觉得,用我肤浅的文笔实在没法评论这一首绝世的'著作,我能想到用来形容这首诗的词语却觉得他们无法表达我心里的意思。很难想象有人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在当时的背景下,以长篇七言歌行的形式写流传多年的乐府诗,又用传统思妇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内涵和形制上显示出了惊人的创造性,可谓空前绝后。

  张若虚先生在感受美丽月色的同时,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展示出了一种深沉的宇宙意识。确实,人生苦短,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珍惜。我们只是大自然里渺小的一部分,大自然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就像若虚先生所说的“人生代代物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中又充满了离愁别恨,这源于我们对生命的追求,我们若不甘于平凡,就得为了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去奋斗。在奋斗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总是把亲人带在身边,这样就出现了别离。虽然别离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痛,但这种痛我们又必须去忍受。带着亲人的思念与祝福,我们含着泪上路。生命有太多的无奈,但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我们不得已上路。路上的心酸,心灵的困境,将伴我们生命的远行。

  那样的美景下,诗人却在优美中觉得悲哀,这感受当下又有多少人能体味?然而,因为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哀而不伤”的基调,让我们敬佩与汗颜。在当时的背景下,学者离家万里,一去就是几年,而作者尚且能够如此乐观豁达,在当下的我们,离家求学不过几十里,相聚不过一年半载,环境也大为改善,基本上什么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如果不能还静心学习,还有什么颜面回家见父母、亲人?有什么资格谈论人生理想、奋斗目标?

  《春江花月夜》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人生苦短,活在当下,就应该好好奋斗,为了自己目标和理想,为了父母,我们应该抵制住大千世界的诱惑,用心求学,好好工作,用自己的成就为我们的青春买单。

【《春江花月夜》读后感】相关文章:

《春江花月夜》教案07-28

读后感08-15

经典读后感02-21

经典读后感02-15

百万英镑读后感作文百万英镑读后感11-19

《神秘岛》读后感 神秘岛读后感悟11-18

《母爱》读后感07-19

《自信》读后感07-20

刘胡兰读后感07-22

《刘胡兰》读后感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