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时间:2024-08-09 10:45: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集锦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集锦15篇)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主人公为了自己“画画”的艺术理想和精神追求抛弃了优渥的生活、美满的家庭,远赴巴黎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世俗的眼光和病痛的折磨并没有使他受影响,更不能阻碍他对绘画狂热的追求,虽然最后得了麻风病不幸去世,但是生前创作的艺术杰作却成了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小说深入探讨了现实与理想的两冲突。月亮,指高高在上的理想,美好纯洁;六便士,是指世俗平凡的生活,是约束的。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如果说这句话是来形容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小说中的主人公则是突破了这层枷锁,完完全全解放自己的灵魂。但是,脱离了小说的构架,现实中的人无法做到这一点。就像书中那句“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自20xx年进入法院工作,转眼竟将步入我和法院的“七年之痒”。想想初入法院时,满脑袋的“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张口闭口的“学理上认为”,早已经被“实务中案结事了”取代。工作就像一个方程式,很多时候按公式即可求解。我就像一个陀螺,不停旋转,在12月份更会加速旋转。生活日复一日,没有了梦想的模样。

  直到有一天,儿子饶有兴致的向我娓娓道来一件生活小趣事,而我因“不堪忍受”他的慢语速,冷横硬的让他直接说结局。看着儿子眼中的光一下暗淡,我愧疚不已。自己的“陀螺节奏”才不是生活该有的模样。哪怕工作再琐碎紧张,也不能让这“烟火”遮盖了生活的灿烂星光。烟火与星辰本就同是生活中的美好。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人生的永恒主题,我们需要学会平衡。更要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懂得生活要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大多数的'我们不像小说中主人公,有极大的勇气抛弃一切,有极高的天赋去成就非凡的事业。但我们能找到一个热爱的兴趣,一份向往的职业,一个喜欢的人,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让自己的生活充实有趣,这便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书名: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徐淳刚麦克安德鲁上校煞有介事描述的那种浪荡浮华,连个影子也没有。斯特里克兰把椅子上胡乱堆放的衣服扔到地上,让我坐下。

  趾高气昂 梦想活在上层社会的可怜女人

  “有人建议让她当演员,我当然不同意。有名的剧作家我都认识,只要我张口,明天就有角色给她演。但我不想让她和那些人打交道。”

  欲情故纵 总得想点手段才能得到听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对于斯特里克兰近年的生活,我故意不闻不问。我没有表现出对他多有兴趣,最终,我得逞了。他开始谈论自己。但是,他的口才太差,这些年的经历他讲得含糊不清,所以许多地方我只能凭自己的.想象来填补。对

  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牛奶面包??????又算是什么呢

  他完完全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真是令人钦佩。

  追求理想的人是这么一副行尸走肉的状态嘛?!

  他走出来,带上了门。在我的想象中,我看见斯特里克兰把他的帽子往桌上一扔,坐下来,点燃了一根烟。同样坠入情网,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谈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

  无知者无畏嘛!有限的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不可放弃与浪费的奢侈品。因为无知,所以探寻,因为探索,所以才慢慢的明白我们真正追寻的生命的意义所在。人生的探索路上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谁又会喜欢?但是没有这种孤独与付出,又何来的幸福与快乐可言。这也许就是人活着的智慧,痛并快乐着!不然枯燥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世界冰冷而残酷。没有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必须深怀谦卑。我们必须看到宁静之美。我们必须隐忍地生活,这样命运之神才不会注目我们。让我们去寻求淳朴、善良者的爱吧。他们的无知比我们的知识更可贵。让我们保持沉默,满足于我们小小的角落,像他们一样平静温顺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当你的所作所为超出一般人的认可范围之外,他们就是觉得你脑子有病,没有个性

  亚伯拉罕没个性。”“上帝的磨盘转得很慢,但磨得很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月亮与六便士”,听起来就像一幅惊艳绝伦的画: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偏偏抬头看见了月亮。那一瞬间血液的凝固又沸腾,一瞬间仿佛献上了灵魂,肉体凡胎浮生百态都成了枷锁。那该是怎样刻骨铭心的惊艳与永恒,经历了巫山沧海,满目所及自此非云非水。

  于是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了工作和稳定的生活,抛弃了家庭妻儿,宁愿忍受别人的误会与诋毁,忍受流离饥苦的生活,毅然决然投入了绘画的怀抱。不,不是忍受,忍受者证明在其中获得痛苦,但思特里克兰德毫不在意,他的目光甚至从未在这些困苦上停留过一秒。他满心只有绘画,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如一个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好坏都无关紧要,他要么挣扎,要么被淹死”。他的决然到了一种惊世骇俗的地步。他说爱情是一种病,他只在某些时候才需要一个女人;他说孩子即便饿死了也同他没有干系;他无所谓所有人的厌恶与鄙视;他不能忍受任何桎梏,清除所有阻碍,即便遍体鳞伤鲜血淋漓。

  思特里克兰德逐月而去。我同许多人讲思特里克兰德,而这些人中大多数批判他的不负责任随心所欲,剩下的大多诚恳的表示了他的勇气令人钦佩。

  当我们用现实的眼光思考思特里克兰德,其感受不会比读完百年孤独好上半分:譬如月亮离地球足足36.3万千米,还得是在近地点的时候。

  如果说“月亮”是毛姆用的一个比喻,那么本体可以翻译成理想,但它却是高于理想的理想:你渴望在后花园的游泳池边喝着86年的拉菲,同美人谈论着康德;或者在世界各地举办音乐会,被人们称为“现代的莫扎特”,都不重要,这些可能不是地上的六便士,却充其量只算得上是楼顶的英镑。月亮是生命的意义所在,是巫山沧海,是毕生所求,是刻在骨头中的。而泱泱四海八荒,上下近万年,有多少人连生命中的月亮是什么都不知道,遑论那刹那的惊艳与永恒。即便有幸得见,有多少人却低下了头,为了生活和家庭,因为恐惧与不安,宁愿假装没有见过。那么那么多的人此生便沉溺于缓缓的溪流,无缘悬崖瀑布。

  那么,你可会弃了六便士,甚至英镑黄金,一心逐月而去?只是在此之前,我只希望,能够得见月的清辉洒满青石的街道,像一幅美丽的画儿。

  睡前想:你可会弃了六便士,甚至英镑黄金,一心逐月而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写的《月亮与六便士》。毛姆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人”,在他六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活了九十四岁),一直笔耕不辍,最负盛名的比如有《刀锋 》《人性的枷锁 》《面纱 》还有《月亮与六便士》。在我心中,马尔克斯、茨维格、杜拉斯、毛姆都是很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他们讲的故事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这里感触一下,读书真是有趣,他让我认识到一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懂的事),毛姆的书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你有一种逃不掉,挣不脱又进不去的感觉,仿佛说的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但是又和我们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是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人如果被放错了位置,就可能做出许多荒诞的事。《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本来生活富裕,有一儿一女和爱他的'妻子,可是他抛弃了令人羡慕的生活,落魄的逃到另一个城市,然后又在这里破坏了他的救命恩人的家庭,在我看来,一切都糟糕透了。荣幸的是,他最终在小岛上找到了让自己灵魂安息之所,那么一切,突然就觉得都理所应当了,借用某句话就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只是真不知道人要经过多少迷途,才能踏上正路?像思特里克兰德,我觉得还是比较幸运的,也有人一生,都在迷途中不知所措,就像一个可怜无助的孩子。

  一口气看完月亮与六便士,真是精彩,当时的奇妙与眩晕感,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

  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记忆犹新,“思特里克兰德住的地方是另一种美,好像是生活在伊甸园里,与人隔绝,头顶是蔚蓝的天空,四周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木。那里有观赏不尽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气,荫翳凉爽的空气,这个人世乐园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他就住在那里,不关心世界上的事,世界也把他遗忘了。思特里克兰德平时画画,看书,天黑了以后,就同爱塔一起坐在天台上,一边抽烟一边望着天空。”

  我想,这当是灵魂的自由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非常有意思,首先叙述手法就很有趣,以身为作家的第一人称”我“,来回忆与死后才名声大噪的著名画家在生前的一些交集。

  小说的描述非常写实,很多回忆特意形容得不那么确定,更增添了一种真实感。这就好像是仿古的画,有了模糊斑驳的痕迹,更容易被人信服。我甚至还上网查,是否真的有“斯特里克兰”这个画家,因为拿不准这是一部小说,还是真实的回忆文了。

  另外,毛姆将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异常鲜明,你在他身上总能感受到强烈的对撞与冲突。就像书名“月亮与六便士”,代表的是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性与理智或者其他充斥在我们人生中的纠结选题,许多人会随着成长,找到矛盾关系中的平衡,甚至妥协。

  但已步入中年、生活安定、家庭美满的斯特里克兰,却突然离家出走,只为了实现画画的梦想。这就好像心中一直沉睡的野兽,不知道是什么因素使它突然觉醒,然后整个人就再也不受控制了,被这股莫名的力量攫住,发了疯地往前跑,顾不上理会搞砸的事情、周围诧异的眼神,也顾不上窘迫潦倒的自己。

  所以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斯特里克兰应该是非常讨厌的,他抛妻弃子、忘恩负义、自私冷漠、粗鲁无礼。这样一个人设,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越是沉浸,就越能理解,他的'世界,只有创作。

  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裹挟着巨大的勇气与魄力。

  月亮很美,但义无反顾去追逐的,能有几个?

  读完这本书,就像在内心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荡起层层涟漪,让你意识到自己曾经也是有追求的吧?或者意识到当下,噢原来有一天,我们还会这样平淡无奇、了无生趣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残酷,鸡毛蒜皮终究打败了你的天马行空。

  我们不时抬头望一望月亮,低头捡起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偏执孤独的天才,从人尽皆知的梵高,到本书主角的原型高更,人们谈起他们的时候除了他们的作品后,总是避免不了提及他们的疯狂。艺术品的美是一种美,其背后的故事,也是另一种艺术吧。

  在《月亮与六便士》的热门书评里,除了刘瑜的那一篇外,还有一篇写于20xx年,作者那时候在上海当程序员,攒了十几万块,决定辞职用两年的时间去一窥自己的梦想,写一本书。“我捡够了六便士,现在想看看月亮。”他是这样写的。距今已经6年过去,我和很多人一样好奇写书的结果,但点进作者的'主页,发现他的账号已经被注销。有人在那篇书评下留言,说作者的书的确出了,但评价一般。虽然不知道真正的结局如何,不知道作者是重回为六便士埋头生活的日子,还是继续追寻着月光,但那篇书评为《月亮与六便士》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注脚,或者可以算是书里的虚拟故事无意中漫延出了一角到现实中,也或者是现实小心翼翼地往书中探了探头窥望了一下。

  读过这本书的人,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本书的人,大多数都有想放弃一起去追求梦想的时刻吧。极端的便好像斯特里克兰德,如同恶灵附身,可以抛妻弃子不吃不喝,却必须要画画,现实一点的就是书评的作者,放手一搏但还是保留了退路,给自己一个犯错的机会。平凡人如我,能做到后者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更多的时候只是做做白日梦,把“梦想”变成“消遣”、“兴趣”。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后我在思考,斯特里克兰德的作品最后有没有被大众认可,有没有售出天价,是不是对故事并没有太大影响呢。没错,他死后的成功为画家的一生更添了几分唏嘘和悲凉,但斯特里克兰德从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画作的评价,当最后一笔落下,画便成了一个实物,脱离了他的灵魂,再与他无关了。与其说书里表现绘画是他的天赋,不如说着重点在表现他的疯狂。也不知道是他怪异、超前的绘画天赋促使了他的疯狂,还是他的疯狂孕育了他的绘画。

  世上天才不少,疯子不少,但人们独爱疯狂的天才,仿佛异于常人的表现使得这些天才离平凡更远一点,离神更近一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理想是云开的花,在高高的天上,闲暇的时候看一眼,心中藏满了美丽和甜蜜,生活是脚踩的地,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前进中,心安神定,问心问己,多少人的梦想在岁月中夭折,人往往不是成为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思特里克兰德在他四十岁那一年,不顾一切去追寻梦想,他的不顾一切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顾一切,包括生命!思特里克兰德在证券交易所供职,较好的社会地位,可观的收入,妻子优雅极具魅力,喜欢打理家务,照顾孩子,普通人奋力追求的中年幸福生活场景,该有的`他都有。然而,突然有一天,他像是被一种神秘力量抽空了人类所特有的情感,瞬间变得冰冷,甚至失去人性,他毫无顾虑的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只留给太太一封信,我不回来了。没有原因,没有歉意,到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他真的再也没有回来。他只身一人去往陌生的巴黎,心怀梦想的人啊,除了激情外,还看到了其他东西,比如摇曳在梦想背后功与名的影子,就像是梦想带来的精美赠品,对于普通人来说,梦想赠品的吸引力也许掩盖了梦想本身,大多数人追求梦想是渴望成功的,这种成功需要世俗下定义,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是摆脱了世俗,他把梦想和成功分割,他的成功不需要任何人去定义。

  作者写道,不敢想,我要是在一个孤岛上,明知除了自己谁也看不到自己写的东西,我还能不能继续写作,没有读者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像是没有观众的演员,所以我们需要附拥者,而这一切思特里克兰德视为粪土,他的生命中只有一件事,就是画画,他已不是世俗之人,一个人追梦的一生,那些令人怜悯的过往,用生命换取梦想的旅程,就这样犹如昙花一现,从这个世界上永远的消失了。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意识到自己已然抵达了精神上的最高境界,那接下来又怎么活下去呢?唯有死亡,死亡对于历史家来说,或许等同于越狱,他在另外一个世界可以不用考虑温饱,可以拿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来画画,世界上大多数人,最终都过着被生活所选择的日子,始终没有勇气去主动选择生活,你是,他是,我们都是。当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候,你是否能抬头看一那天上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即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第一次看到《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怎么在意,如果不经意间路过书店,也不会去买这本书,就连电子书都没有浏览一下。即使在很多书友讨论这本书的时候,事后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直到那次在《一本好书》的话剧演绎中看到了这个故事。短短的话剧演绎就像在我眼前打开了这本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慢慢的感受整个故事的发生。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和生活”,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是说不清楚的。有些人为了理想放弃一切,就像书中的经纪人,很多时候会让人难以理解,就连毛姆都觉得不可思议,为此去劝解、去阻止。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如此彻底的放弃一切,为理想像发了疯的似的埋着头向前冲。也许就闯出了一片天地,寻找到心灵的归属;也可能撞的头破血流,迷失在寻找的途中。

  在现实生活中,安逸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会做的选择;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无奈,真的要放弃一切寻求梦想的时候,需要强大的毅力作为后盾。很早的时候网络上就流行一句话“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很潇洒,可真要这样做的时候,往往有很多人却做不到;一场简单的说走就走的旅行都这么难,更何况放弃一切去寻求梦想。这本书用一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简单的故事却给了人庞大的思考空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这是一本探讨梦想的书,讲述的是一个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候想要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的梦想,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辞掉了工作,抛弃了幸福美满的家庭,放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从伦敦出走巴黎,开启了他的逐梦之旅。

  之后又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在这段时间,他过的穷困潦倒,从风光体面变得衣衫褴褛,过上了流浪汉的生活。他画了很多的作品,但都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最终他病逝在了岛上。在他逝世之后,他的画作反而拍卖到了很高的价格,他的才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虽然他的后半生过的十分的艰苦,但是他却一点都不后悔当初的出走。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十分的沉默甚至是冷漠,但是他周围的朋友们都很在他有困难时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这或许是因为他身上的那股子劲感染了周围的人了吧。虽然他生前贫困交加,碌碌无名,但是他一直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他一直都肯定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最终成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画家。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则一百多年,少的也有几十年,这日子说长不长,说短也没那么短。人生的价值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是用之不竭的财富,还是幸福美满的家庭,还是为理想而奋斗的活力四射的模样。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人,有很多人都在工作,但是有多少人所干的事,所做的事都是自己有兴趣的呢?又有多少人为了生计奔波,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丢失了曾经的梦想呢?筷子兄弟在《老男孩》里这样唱道: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是啊,岁月带走了那个真正的我们,只留下了为生活奔波的木头人。

  但是,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我在想他这样做是否值得?他为了曾经的梦想,抛下了一切,伤害了家人和朋友。我想假设一个如果,如果他从二十几岁就坚定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的想法,然后立即着手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的话,那结局会不会好很多。

  人啊,一定要干自己喜欢的并且擅长的事,不要等到年华逝去,才去追求你那虚无缥缈的梦想。追求梦想,承担责任,关爱家人都很重要,不能够顾此失彼。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本书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死了。像梵高等死后成名的画家一样,他活着的时候不被世人理解,死后才成为传奇。在被当成堕落的无法理解的疯子之前,他在伦敦拥有一个世俗认可的完满家庭,是个“完全没有艺术细胞、极其无聊”的银行职员。在某一天他突然抛妻弃子,去了巴黎,成了别人口里忘恩的负心汉。当大家猜测这个平日里规规矩矩低调的人,是不是被什么狐狸精拐走,带着这个疑团追随作者的脚步,慢慢揭开思特里自我觉醒的半生。

  思特里抛弃了原本安逸的家庭,住在巴黎最破旧最肮脏的街区,挨饿受冻,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跟油墨色彩打交道,跟美撕咬缠绵,创作出一幅幅别人看不懂也卖不出几个便士、甚至他根本不打算用来换钱的“垃圾画”。离开伦敦后的第一个冲突在于,思特里借助在一个画家朋友家,让别人的妻子爱上他并因为得不到他的爱自杀,拆散了一个家庭后毫无自责感。女人?安逸?他不需要的。

  而最后一个冲突在于,为了找到心中的艺术田园,他离开巴黎去了马赛,而后又辗转到偏远的小岛塔希提,跟一个当地的女孩结了婚生了子。难道在这个阶段,他又需要家庭的安慰了吗?并没有,他说这个女人可以给他提供画画的材料,并且对他完全没有所谓“需要承担责任”的要求,最后他得了麻风病死去,病死的.小屋四壁画出了伊甸园的幻境,这让之前不屑一顾的医生发自肺腑夸他是个天才,而临终遗愿他让妻子一把火烧了这幅大作。熊熊大火烧毁了让世人瞠目的艺术以及失明1年散发着腐臭味的思特里。他在这个世界留下的痕迹终于在这一次被洗白了,可怜的思特里被上帝收回天堂去了。

  前半段作者在对思特里的观察和相处中刻画了一个极其刻薄无耻的男人,后半段作者从很多人的口中打听思特里的晚年,逐渐改观了自己当初的看法,作者本身也在自觉,这点也非常有趣。故事大概就说这么多,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又是一个懒散的早晨,打开窗,清晨的丝丝凉意在这个夏天显得特别珍贵,我静静地靠在窗边,随手拿起床边的《月亮与六便士》,借着晨起的阳光,看了起来。

  故事的主人公——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原来是和我一样的平凡人,只是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在故事里,月亮是梦想与信仰,六便士是安逸与舒坦,纵然脚下铺满了便士,而他的.眼里却只有月亮。我为斯特里克兰欢呼!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当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就像一幢房子,马上就要结顶了,结果他却说“我要重新造”,从而在别人怀疑、嘲笑、不理解的目光中,他能有勇气活出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我表示无限敬佩。

  梦想与信仰,从我们呱呱落地起,就与我们相随,本是灵魂一部分,但在俗世不断浸染中被磨灭。斯特里克兰,在他活到四十岁,浑身已沾染了俗气时,能毫不回头,抛弃一切,内心的坚毅已彻底的震撼了我。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够忍受奋斗时候的艰苦,就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但是我们却不一定能够忍受安定之后的重新开始,很多人的生活,一旦被打破就会一蹶不振,但是,像斯特里克兰那样,主动打破,追逐梦想,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我最喜欢书里的这段话:“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似乎在很多时候都变成了幻想,或者最后梦想也被现实打败了,但是,在这本书中,我发现,每一个人,每一个梦想,在追逐中是最闪亮的,梦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追逐让我们拥有了更多。

  阳光透进来了,我伸了伸腰,又是一个元气满满的早晨,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我也要打破平静,追逐我的梦想,寻找我最闪亮的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毛姆所写的一部小说,讲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家庭,放弃一切去画画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阅读了《月亮与六便士》之后的感想吧。

  书的内容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家庭,放弃一切去画画。果然有很多人读完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应该勇敢追寻自己的崇高理想,不要在乎他人的眼光,然后全盘否定安定体面的生活方式及现今社会状况,一本正经地给自己灌鸡汤。

  考虑问题的'逻辑从来不应该是简单的是或否

  首先,作为一个普通的新时代社会青年,大家的普遍状态是的我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但客观条件不允许,或者又是自己能力有所欠缺,甚至自己也犹犹豫豫不太确定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我这时候看了这本书,脑子一热,就觉得我不管我要追求自由,你们不懂我,这个社会太世俗太虚伪了。非要等现实给自己来一巴掌才能幡然醒悟。

  思特里克兰德会有这样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他既可以无视社会舆论,也可以完全不在乎物质享受,本质上就是对这个社会无所求!他是这样说的:“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这种纯粹的喜爱,拼搏奋斗是为了好工作,好生活,或者说是选择的权利,努力也都是想要一个结果的。我们的兴趣爱好也只是被称为兴趣爱好,如果真的达到他那种程度,我们根本不会自责和懊悔过去的不作为,然后发誓要好好努力;而是会像网瘾少年沉迷于吃鸡游戏一样无法自拔。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太多了,父母,朋友,甚至逛街吃饭,玩玩游戏,追追剧都在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普通人更重要的分清主次,追求利益最大化。想要更好的生活,可是觉得努力奋斗太辛苦,目标其实没那么重要,安于现状也没什么不可以;如果不甘心就这样下去,对世界还是充满好奇,那多去尝试也值得肯定,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高低之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本心。

  想要诗和远方,不妨先安顿好眼前的“苟且”生活。做好本职工作,不给家人增添负担;然后付出比别人多数倍的财力精力,慢慢的打磨自己;最后无论结果好坏,都能自己承担。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国庆期间,智齿发炎,消炎拔牙,苦不堪言。也感谢这颗智齿,要我安心窝在床头读书。或者要感谢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置身书中,让我忘却了牙齿的疼痛。

  故事很简单,写了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兰克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抛妻弃子,踏上追求梦想的离经之路。他不在乎贫穷、饥饿、疾病、被鄙视,最终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当然,这个伟大,是达到了自己创作最高级别的自我满足,而非外界的认可,因为他根本不在乎外界的评价。当然,他的作品在他死后,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

  在今天这个年龄,读了这本书,少了那份网友评论的“读了这本书的人都辞职追求梦想去了”的冲动。从书的整体故事性和作者的出发点来看,主旨就如标题,你是要抬头看月亮,还是低头捡六便士。人人都有梦想,我们是该追求梦想,还是被现实捆绑。可是书中的斯特里兰克,我并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我已经被现实世界改造彻底呢,还是我不喜欢如此自私、冷酷的人呢?假想我在20岁时读此书,又会怎样理解?我也不喜欢斯特里兰克女士的虚伪,但是现实社会她又成了当今女权主义歌颂的被抛弃后自强不息的楷模。我喜欢书中最后的老船长,他说:“我不是跟你讲了,从某种角度看,我也是一个艺术家吗。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

  读《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就是矛盾体。感觉既要走进俗世,又在躲避俗世。

  用网友的话说:这两者其实都是基于同一个出发点,事实上,他们的境界是一个层次的,后者一点都不高尚。以我自己的通俗脑袋去通俗地说:对普通人来说,CharlesStrickland是没有意义的,你要是读了这本书受到这个角色感染那还真是一个傻X了,就像现在漫天的廉价的“xx去旅行”、“再不xx就xx了”。我觉得真正的超然是坦然接受世俗的一切,既不刻意迎合也不刻意厌恶,所谓”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作者本身表现出的水平很值得赞扬,尤其赞同他在文中的一句话: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不是天才,依然自由勇敢。——题记

  作为一本常年占据必读榜和弃读榜前十名的书,说实话,这本书很难让人爱起来。主线剧情也并不复杂,伦敦一位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在夜校学习一年绘画后,辞职并离开家,前往巴黎学画,后来在一个小岛病逝。生前并没有多少名气,死后成为著名画家,他的原型是高更,与梵高齐名。

  很多人将此书理解为: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

  如果将这样一个故事定义为一个中年男子为追梦,放弃事业和妻子,最后一举成名,从而反思理想与现实的话,不免有些遗憾。他追求的是艺术吗?仅仅如此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这个问题指引着我读完了这本书。

  克兰德在决定学画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选择,是因为画得开心,他作为一个证券从业人士,理想却是创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长大的环境,自己渴望实现的目标,只是有时我们的愿望和目标似乎有些遥遥无期,难道我们就要放弃吗?我们都是时代大潮中一粒微尘,我们活着,拼命奔向目标,不是为了到头来发现自己不是天才而放弃,而是书中想告诉我们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负此生。

  理想是一把双刃剑,你要实现势必要放弃一些东西,很多人放弃了理想,因为我们活不成纯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会饿死,只要六便士你就会活得庸俗。若想两手抓,又会发现,月亮够不着,六便士太少。

  只有极致纯粹的人,才能不顾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这也是一种悲哀,伟大而孤独。

  上帝赋予一个人超常的才华,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让贝多芬耳聋,莫奈失明,草间弥生出现幻觉,图灵自杀。上帝选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乐,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披着一个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们的生活很简单,很单纯,没有雄心壮志,也没有割肉喂鹰。因为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拥有最简单的快乐,吃饭喝茶,看一花一树,满足于当下。

  这样活着不能说不是一种幸运,人最终都要归于尘土寻找平凡。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看完了。但是从始至终,我都对斯朱兰恨不起来。虽然他做了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抛妻弃子、夺友人妻,听起来是个不负责任、狠心冷血、没有良心的混账东西,我一边生气、着急、为了为他牺牲付出的人扼腕叹息,但是我却怎么也对他恨不起来。

  这个世上,大多数人甘愿循规蹈矩。但是轻而易举的快乐往往无法带来内心深处的满足。很多人心底渴望更加惊险的快乐,但是极少数人选择了涉足险滩。

  斯朱兰便是一个。

  他年近四十,青春不在。他有身份有地位有正经工作,有老婆有孩子有在别人看来无比幸福而平稳的生活,他完全可以轻松无忧地渡过安稳富足的余生。但是,他却无比坚决地放弃了这被别人所羡艳的一切,选择了儿时的一个心愿,选择了跟随自己的内心。

  他内心似乎有某种剧烈的力量在挣扎,似乎有某种无比强大、无以抗拒的东西控制了他,让他无法自拔。

  物质的需求对他来说几乎什么也不是。他可以吃不饱、穿不暖、可以没有女人,但是他不能不画画。他打零工、做苦工,挣到的钱全都用来买画纸、买油彩,他付出一切只为了画画。

  尽管现实残酷,他仍以理想眼光把意大利视为侠盗驰骋古迹如诗的国度。他画的是一种理想,低级平庸陈旧的理想,但毕竟是理想,这让他的性格独具魅力。

  在生命的最后,斯朱兰似乎终于把内心世界完全展露出来,他默默作画,心知时日不多,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机会。他肯定把自己对生命的一切理解、一切顿悟都表现在画中,终于借此获得了灵魂的安宁。附身的恶魔终于驱走,他痛苦的一生都是在为这幅画做准备,随着作品的'完成,那饱受折磨的孤僻灵魂终于安歇。他愿意死,因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但斯朱兰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

  他是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圣地,那心魔对他毫不留情,他也宁愿付出一切去追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5-29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6-25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6-28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01-28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03-30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03-19

《月亮和六便士》的读后感01-12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范文02-27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荐】04-16

【热门】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