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1
第一次看完一篇散文集,磕磕绊绊。
以前对散文有种定义“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就一直有种感觉:散文很难看懂。但是为什么我反而看完了《目送》这本书呢?因为我被里面的一些经典吸引住了。记得当初借这个书的时候,同学说这是小学初中生看的书吧……但是我也没管那么多。以前读书的时候没有条件没有资源看课外书,现在到了大学条件好点了,但我为自己看书经历感到羞愧……暑假,我是想着至少要看两本书。所以就借了两本书……不说废话了。自己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才是王道。下面写写我的读后感吧!
《目送》这本书是种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作者的游记、摄影、旅行;和朋友兄弟一起的经历;儿子的分离;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里面的文字很优美,描写时用的话语让我觉得自己现在的文笔是何等垃圾惭愧万分。书中描写人事景的那种真实细腻的情感,让我觉得画面感很强。我不敢奢望一本书就给我莫大的启发,自己的'道行太浅,唯有多读多想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这篇散文集让我觉得散文也没有那么难读。
有时候我们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敢尝试。自己给自己下定义,把自己局限了。就想这几天追完的剧“漂亮的李慧珍”给我的感受“我们有时候自己认为自己是配角,不敢尝试,那么永远都是配角。保持童心,勿忘初心,配角也可以成为主角。”就像我以前对散文的认识,认为我反正看不懂就从未读过,现在我才发现:散文比一般的小说要美。
《目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文笔有限,谨以此文作为我的《目送》读后感的粗糙记录!
《目送》读后感2
龙应台笔下《目送》在我看来,其中的母子情谊最吸引着我。
龙应台对儿子甚是爱护,“小时候,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一次次地回头,与我四目对望。”小时候安德烈也是对母亲无限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安德烈从母亲的翅膀下走出,却对着无微不至的母亲产生误解,不屑,甚至反感。这引起了我的反思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呢?小学我在母亲撑起的天空下无忧无虑的'生活。踏入初中的我却开始反对母亲,对母亲处处嫌弃,百般挤兑。当看到《目送》中的安德烈时就好似另一个我边看边回忆。
儿时,我对饼干情有独钟,每一次去超市都要买上几盒,母亲大方地不厌其烦地陪着我选购。升入初中,母亲偶尔拉着我去超市买饼干,可我总是生气地推辞:“我都多大了,不吃饼干了。您也别再管我了。”母亲听罢,脸上充满期盼转为满脸失望。
或许,我可以放下烦躁。但每次却情不自禁的向母亲发火,母亲总是让我一个人先冷静。
“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我读到这里时,恍若隔世……
正如书中所说,母子情会被时间冲去外面的光泽,但其中的内涵——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而母亲对儿子不断的谦让与理解不是就证明了这一点么?所以我决定收敛一下我那烦躁的情绪,好好学习,让母亲不再为我担心,更要让她高兴。
或许,这就是《目送》要告诫我们的道理。
我相信《目送》之中的道理会传播的更广,让更多以自我为中心,所谓“叛逆”的少年迷途知返,回家好好孝顺父母,这便是“生死笔记”《目送》,给我的最真实,也是最伟大的道理和启示。
《目送》读后感3
她的《目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当初上学时学《背影》,一点都不感动,后来上了大学,我慢慢的体会渐深,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2008年奥运前夕,父亲和母亲来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时父亲看起来还是那样高大强健,下飞机时那么健步如飞。2010年端午,感觉两年恍然间父亲老了,满头白发,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亲来北京看病,看到父亲我说不出太多的'话,心酸彻夜难眠。唤起了我太多的回忆,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亲是我们宽大的遮护伞,我想起来了读初三时,下晚上自习时,父亲在乡政府宿舍里给我留的一块西瓜。
长大的时候父母亲却渐渐成为我们极欲摆脱的枷锁,那个十八九岁年纪的我们充满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尽快地离开父母的庇护,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我想起来98年我上大学时,关于送我去长沙,我和父亲还辩过嘴,而那年我们家里读书买房,经济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单流浪,跌得满身是伤的时候,最怀念的还是父母亲的鼓励,因为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来了这次父亲来北京看病时仍然清晰地讲到那些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亲人在的时候总是不够珍惜,而在她们忽然离去之后,我们才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人像家人一样无私无悔地爱着我们,那份入骨的血缘和温暖的失去足于使整个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缘分要几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缘分,生离死别之间,唯有亲情的思念仍然是不变的。
《目送》读后感4
母亲的老,父亲的逝,让她笑对着生活,领略各地风光,用笔记录下她心中最真实的感情……母亲老了。曾经她是个多爱美的女人,六十五岁还去文了眉毛和眼线,可现在她的手臂上布满了老年斑,眼袋下垂,不见了年轻时的容光焕发。父亲的离去,让母亲备受打击,本已虚弱无力的她只能让人扶着行走,这让母亲似乎有些反应不过来,一天到晚迷迷糊糊的,连自己的'女儿似乎都有些不认得。每当“我”回家,总要仔细地给她上妆,涂指甲油,空气中满是指甲油的气味,也是幸福的气息。
自古以来,歌颂父母爱的人太多了,朱自清和三毛的《背影》,都是以火车站为背景,但两人的情感又不同,父母养育了我们一辈子,总有他们享福的时候……我们向母亲索取了太多,但奉还的太少,从不道谢一声,我是他们的骄傲吗?还在为我担心吗?你们牵挂的孩子长大了……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每一年,都有四千个孟买人死在铁轨上,有一个做风筝的人,不忍见死者暴尸野外,给一个死者捐出两码白布,他每个星期四到火车站巡回,每一年,他都要捐出六百五十码白布。他说:“不管信什么教,一块干净雪白的布是不应该少的。”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人终究会老去,离开人世,但这种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目送》读后感5
《目送》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这片土地没有变。“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儿时看到时,只觉迷惘。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留给他的妈妈。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也早已忘了小时候黏着妈妈的华安了。时间在改变,而我们没有变。牵连着他们的,是那根维系柔情的无形纽带。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身为龙应台的妈妈她又惆怅什么呢?
再细读时,心猛然一震,继而涌出一股伤感的情感,仿佛看到了那个用怯怯眼光追随妈妈的小小华安和以后头也不回决绝又干脆地离去的背影。维系他们唯一的`纽带也就只剩那薄弱但坚固的亲情了。我们一直在离别,但无数次的目送,留给我们无尽的心酸。这一生这么长,又这么短。这条路上来往过客无数,行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父母,曾经陪伴但从未离场,他们陪你走过的每一段路,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扶和关爱你。
在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时间是个刽子手,颠倒灵魂的白与空。而我们的父母会越走越慢,最后渐渐的走不动,需要你停下来,转过身搀扶他们。我们会有各自的家庭,各自的责任,自己也逐渐成为父母,对于儿女而言,我们是港湾,但于我们本身而言,港湾永远是自己的父母。
稚子远游,身在异乡。一杯清酒,三生如豆。每每思及此,都觉怅然,而《目送》这本书,截取的是生活中每一个都会经历的片段。我们以后会逐渐体会到“所谓父(母)子一场,就是目送他在你面前渐行渐远,而他没有回头。”曾经在操场上挥酒热血的少年啊,大抵以后都会变成为人父、为人母的角色。愿我们还身怀这其中的感动,度过以后还很长很漫长的日子。
《目送》读后感6
这本生死笔记的作者就是龙应台,龙应台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龙应台的文字,当“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一般;当“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是微风吹过一片金光灿灿的大麦田。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以七十三篇散文的合集—《目送》,她写了父亲的亡,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和朋友的牵挂……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我记得在《目送》一书中“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放弃,什么因放弃?什么不可放弃?这是一个既简单又不易的意义……
《目送》读后感7
人生,就是一次次相遇,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目送》。它讲述了作者龙应台与身边的人所发生的目送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龙应台的儿子第一天上小学时,独自一人背着书包往前走,但他时不时回头,视线与母亲的目光隔空交汇。母亲依依不舍地目送自己的儿子一步一步向独立走去。
读到这里,我顿时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上学的情景。我与妈妈互相目送,一刹那,我隐约看见妈妈的眼角出现了一道泪光,自己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我们是多么舍不得啊!但我知道,这时我们只可以离别,因为我要学会坚强、独立的生活。最后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别了。
目送亲人的生死离别是多么的伤感。当龙应台父亲的棺材被抬入火葬场时,她深深地凝望着,因为这是今生最后一次目送父亲。朦胧中,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那是在20xx年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很舍不得地望着她的棺材被移入炉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就是我最后一次目送奶奶,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生死离别是多么痛苦!
看完这本书,我恍然大悟:最应珍惜的人,原来就是自己身边的人,不管是亲人、熟人还是陌生人,都要珍惜每一次相遇或送别。
人生就如一次次的目送,让人念念不忘。正如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体会到亲情是多么珍贵,一定要好好地去陪伴、关爱身边的人。
如果你喜欢身边的人,那就不要只停留在心上,要大声地说出来,让对方知道,让对方开心,用心为对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目送》读后感8
这个暑假,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目送》《母亲节》这两篇文章,读完后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
14岁的我读这本书或许还不能真正领悟、体会,但我知道,我总会经历的,随着我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亲人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9
生活的意义在于美好,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应当使征途的每一瞬间都具有崇高的目的。苏联高尔基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也能使自己的生命令人崇敬;当我们告别人生的时候,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自己的脚印。——郎贾罗
龙应台说过,自己第一次做母亲,就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教育孩子的各种有效方法,也许生活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注视》告诉她死亡是什么,原来死亡离她那么近,学会面对死亡,也是最大的一课,千万缕感情从这一刻,一起迸发出来,想拥抱,想流泪,想触摸,相爱……想留恋,生命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逝。死亡,是一个社会的暗语吗?因为经历了死亡,所以可以一言不发就明白了一切的一切吗?
其实死亡并不恐怖,正确对待死亡,是生活告诉我们的。
“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自己吃。”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当他们长大,或许依旧听你的,但是他们也要你爱护自己,并不是把所有的关爱都给孩子们,爱人更要爱己,你既然不会爱自己,怎会爱别人呢?儿子的一言一语,全部刻在她的心里。
儿子安德烈是她笔下的穿梭人物,他给她的母亲节礼物,是一封电邮,写了母亲对儿子的经典语段,或许这也是对母亲的爱吧。
生活,是每个人必学的一节课程,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在里面慢慢酝酿,生活会告诉你正确的,也会该诉你不正确的,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去学生活这门课程,或许你会学会很多重要、基本的生活知识。
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
《目送》读后感10
翻开《目送》,竟然让我从头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种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隽永,仿佛和煦的微风拂面,带着淡淡的伤感,一点一点地浸透到灵魂深处。优美的文字,除了能够撩拨人的心弦外,还能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凭吊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集。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作为母亲在面对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作为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作为采访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记录了自己作为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出最动人的心弦的那种感觉。读起来,连呼吸都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了那个凝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它们当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无声息的挡住了。时间让我们改变,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人生是一场别离。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长了吧。
人生这场离别,谁也逃不过。爱父母,爱孩子吧。相聚的时候,请珍惜;离别的时候,请珍重。
《目送》读后感11
不知怎的,近期我忽然迷上了关于生死的书籍,鬼使神差下,我看起了《目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忧伤中透着缕缕美丽,其中有42个小文,三大段,令我印象最深的无非是第一个大段,“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而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第一个小文——目送。
目送讲述的是作者看爸爸越来越老,直至死亡。儿子愈来愈大,离自己越来越远,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姨家的表哥,他今年刚上高一学业渐渐繁重起来,他没有当寄宿生。可即使他没有当寄宿生每次回家时也是十点多了,洗漱后便睡下了日复一日,他与大姨少了沟通和交流,因此他离开时常常都只留给大姨一个渐行渐远,直到消失的背影。一次,母亲去大姨家吃饭饭桌上大一感慨道:“孩子大了,离你也就远了,就再也看不住了。”“可不是嘛,再过几年我们家也会有一只笼子关不住的`鸟儿了。”母亲笑着说道,两个女人的对话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每次读这句话时,我总会鼻子一酸,泪珠哗啦啦的掉在地上,但同时这也是我最最爱的一句话,他让我知道了很多:知道了自己不仅有为人子女的时候,而且也须为人母,就像是世上的许多事一样,有着它的因果报应,知道了如何在对的年华,做对的事,知道了……总而言之,它使我长大了,是我第一次感到了时间原来少的可怜,我们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五年,而后我们便是在他乡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父母子女一场需要多大的幸运和缘分啊,所以请善待你们的父母,那些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要知道他们倾注多少爱在你身上,对你有多么大的期望……
《目送》读后感12
相传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人类开始了漫长的繁衍和进化,直至二十一世纪,科技飞跃,人心却趋向复杂,迷惘,黑暗,扭曲……
本书阐述了一位母亲的人生中的一段历程,看到的是作者对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长度,不过短暂几十年,电光火石,仅是享受着自然吝啬地赐予。降世,成长,结婚,生子,入土,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怆,但一切,只能面对。太疼的伤口,你不敢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承受着压力,黑暗,你早已负荷;处在忙碌的弦上,你几近崩溃;铁铮铮的事实提醒着你,得向前看。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珍惜时间,因为你不感觉无聊。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种体现,如果学会享受,你就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时间的沙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一种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轻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脏。任性道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人活着,必定存在着信仰,不分善恶,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苍茫的世界,很多东西过于朦胧,但你不必费力去揭开它的.面纱,朦胧美也是一种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过于计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却不一定要点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却不必等,做个“醒”的沉默者以利于混沌之世。至于相信,似乎只是一厢情愿的向往,相信会走向不相信,不相信会逐渐相信,我,会站立在中立线,不会尴尬的地界。
豪华的表面,繁嚣的喧闹,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导致步伐不稳,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罢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处事不惊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着,走着……
《目送》读后感13
凉爽的晚秋里,当我读一书《目送》时,不禁感到一丝淡淡的、凉凉的滋味。涩涩的文字让人感动,却平凡得让人流不出眼泪。
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细心和耐心,记录了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她的文章不是在光写自己,而是通过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光来投射每一个人。每篇散文的主题内容都很常见,可是读起来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有人说母亲是棉袄、是旭日、是山水画,龙应台说母亲是CEO,语言并不华丽,却很真实。
当我读到她送别自己的儿子时我想到现在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样,跟妈妈拥抱很难为情,渐渐的,不再拥抱了,我的心一阵刺痛。自己以前是多爱粘着妈妈,无论走到哪,自己的手永远抓着妈妈的衣角。但现在的我们早已习惯把自己的背影留给母亲就算同处一室,也是戴着耳机,看着手机……我们是不是太忽略母亲了?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可得到的'却是如此冷落的对待。
现在回想起来,每晚的母亲端来的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平日里那些各式各样水果,书包里只增不减的零花钱,我从来没有,也未想感谢她。反而还经常与她发生矛盾,使她经常伤心,一个人在独自抹泪。但不管我怎么样对待妈妈,她却总视我为珍宝。她为了我吃尽苦头,还忍着不表现出来。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妈妈的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终究我会长大,变成那个看着背影的人,目送下一代的远行。
《目送》读后感14
《目送》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感悟性的散文集,其中包括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等等,写出了人生的失败和脆弱、失落与放手。而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书中名为《目送》的散文。
目送与两个故事有关,一个是作者和自己的儿子华安,另一个是作者与自己的父亲。与儿子的目送,一次是从华安上学的第一天,他们手牵手走到了教室门口,华安背着书包进入教室,但又不断地回头,他们的视线像是隔着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场隔空交会,直到儿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另一次是华安十六岁那年到美国交换,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直到通过安检也没有回一次头。与父亲的目送,一次是父亲开着廉价小货车送当时身为大学教授的作者去学校,父亲觉得车子与女儿身份不符后匆忙开走,留下作者对着汽车尾气默默目送。另一次是作者在火葬场的炉门前,目送着巨大的棺材缓缓滑行的场景。在儿子和父亲的这两个故事的结尾处,作者都写这么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虽然是同样的一句话,但包含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对子女,父母的陪伴呵护固然是孩子成长道路最重要的东西,但人生的道路漫长久远,孩子也要成熟,他们也需要自己去面对很多事情,这是精神上的独立,也是成长的代价。所以对孩子背影的目送,父母不必追,这不是对孩子的疏远,而是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默默支持和鼓励,站在前面独当一面的终究要是孩子自己。而父母也要理性地爱,不是一味地当孩子的保护伞,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对于父母背影的目送,也不必追,只要在有机会陪伴父母的时候,多花些时间和心思去陪伴他们。父母终究是会老的,也会不在我们身边,看着父母的背影渐行渐远,不必心怀愧疚和不安,而应坦然地面对,因为追也追不上。
《目送》读后感15
目送,一次次靠近,一次次远离……他的背影,随时间越走越远,你的目光,随他越望越远,眼中的世界便不再只有他一个人,旁边多出的风景,是忧伤,是无奈,是落寞,是不可言语的滋味……
华安十六岁那年,他拿着护照,母亲在他身后,等待着,等待着,等待他消失的那一刻,也期待他回头的那一刻——母亲的脑海中,是曾经的一幕幕:那时,华安的手在她手心里,小小的身躯依偎在她怀里。分别,是慌张不安的,不断地回头着,也许他还依恋母亲的温暖……而现在呢,华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忽然消失。回头的最后一眼,也从来没有。孩子已经独立了,不需要母亲的过分温柔;而母亲所依恋的,便只能停留在从前的时光中,不再向前走。一切,渐渐随背影渐行渐远。
而十七岁的华飞,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感觉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所取代,那把“刀”,甚至不留情的,似乎把母子之间的深情也削落。也许母亲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曾经那个对一切事物感到无比新鲜的儿子,现在会对跪在江离丛中泫然欲泣地拍摄的母亲,淡淡地说句“孩子”吧……也许,孩子是不会懂父母的世界,而对于总是依恋孩子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在一转眼间离他而去,然后去靠近孩子,依赖孩子。这种爱,在孩子看来,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
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是无奈的;无法与自己的母亲相伴,却是遗憾的。同是母子,母亲已渐渐老去,她的背影,也是越走越远的。自己便要成熟起来,给予母亲安全感,让母亲依赖。谁没有嫌弃过父母的孩子气呢?他们已经老了,不能再忍受孩子的叛逆与任性了。这样照顾父母,又何尝是件容易的事;但没有这样的相伴,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憾事呢……
母子之间,亲情渐行渐远,那身影也渐行渐远。而亲情终究会散的,身影终究也会老去。一切终究会散的。
毕竟,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目送的感悟03-28
目送读后感08-13
《目送》读后感06-25
目送的读后感05-21
目送读后感10-12
《目送》读后感07-18
[经典]目送读后感11-25
目送阅读题及答案11-12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10-28
(必备)《目送》读后感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