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10 08:37: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为《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同名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它是社会世情小说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第一篇,讲述了两位青年画家休和琼希与邻居老画家贝尔曼之间发生的故事。

  琼希在寒冷的十一月患上了严重的肺炎,并且病情越来越严重。作为画家的她,将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上,藤叶落下之时,便是她生命结束之时。于是,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

  可过了许多天,那叶子还是顽强地立在那里,从未掉下为什么呢?文章最后,作者交待了老贝尔曼在叶子落下的夜里,冒雨在墙上画了一个叶子,可贝尔曼却着了凉,感染上了肺炎,去世了。是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了琼西生的希望。一个可悲可喜的结局,让人总也忘不了老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的情景,忘不了老贝尔曼死去前,因挽救了一个生命而欣慰的表情;忘不了琼希恢复时为老贝尔曼流的泪水。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很是感动。不仅仅为的是朋友休对琼希的关心,更为老画家贝尔曼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人类的博爱与人性的美好,即使是小人物也有着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

  从琼希身上,我学到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最没有希望的时候,也要心怀希望,不应该放弃希望,勇敢的走上前去,问题会引刃而解的。从休身上,我学到了朋友之间的感情,她和琼希相识并非很久,却愿意陪着她渡过难关,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啊。而从老画家贝尔曼的身上,我学到了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老贝尔曼已经六十多岁,是个酒鬼,画了近四十年的画,却一事无成,每天都说要创作出一篇惊世之作,却始终只是空谈。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于完成了令人震撼的杰作。

  最后的那一片叶子,象征的,是无限的爱。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悠悠文明长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颗“星”——儒家的《论语》。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经典,我的成长因它而精彩!

  说起《论语》,那可是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作品,不仅在我国广为人知,更是举世闻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古人曾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且,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也体现出了《论语》中的礼教思想。由此可观,《论语》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因此,这更加深了我想去阅读它的渴望。于是,我漫步到《论语》的世界里,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陶冶自己的心灵。读后,其中的很多句语录都深入我心,影响我至今。

  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注重学习。虽然我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老师的问答互动,会动脑思考,可是却很少做笔记,课本十分地崭新,里边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结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也得到了我的“报应”,那就是复习时总是无法回忆起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于是成绩总是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见长势。到了大学后,由于学业竞争的激烈,我终于明白了成绩的重要性。于是我上课就一直埋头做笔记,不肯放过一毫秒,就好像头顶千斤重,抬个头都不舍得。可是成绩却还是不怎么理想,而且虽然做过笔记,但都好像是走个形式化,满足自己的视觉需求,却从未自己动过脑筋自己思考。这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警示了我。它告诉我只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却不学就会陷于困境之中。这清楚地反映出我当时的状况,让我明白了要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话,即使是事半也会功倍的。对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当老师讲解例题、重点时,我就应该放下笔抬起头仔细听讲、认真思考;当老师停下让我做笔记时,我再拿起笔书写。果然,经过了几个月的调整,我的成绩逐渐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浅,在年级里名列前茅!

  这时,虽然我的成绩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在方面却又出现了问题。

  我和一个相处得不错的朋友闹起了矛盾,彼此之间相互指责,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后来,因为不想再争执下去,我主动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却还是愤愤不平,不能释怀。也许她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之间又进行了不约而同的“冷战”。但是,她的家长一直在调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与我重归于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们之间的友谊,便趁着学习之余主动来找我互动。时间一长,我的心竟有些被触动了,就要被她坚持不懈的关怀所感化,却又碍于自己的面子,无法释怀往事。这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犹如雪中送炭,帮助我去解决这块心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选择忘记我们之间的不悦,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们之间友谊的桥梁,态度非常的诚恳,若我还计较这件事、避之门外,不就显得我是个小肚鸡肠、心胸狭隘的小人吗?于是,我慢慢地主动与她多起了互动,并且在学习上互帮互助,有说有笑,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我的心结也慢慢解开,踱步时如踩在云朵上轻松。

  《论语》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我国的艺术瑰宝,其中的语录帮助我改正了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与为人处世的。让我明白了待人要友善,共创和谐的社会环境;并且要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为国家大大小小的建设积极做准备,使自己的底蕴丰富强大、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承担起自己在国家中应尽的一份责任,成为国家栋梁,能够强国盛国。这正是我身为一名中国学生说“爱国”的强烈体现。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这里的“一切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校长、父母和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主要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师的科研范式来实现这一目的。在我看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思考、一起写作。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写随笔,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督促,有利于养成良好习惯,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我们一起晨诵午读暮省,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新教育实验的儿童课程包括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其实,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也同样适合教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晨诵、午读、暮省。

  我们一起推进每月一事。我们一起学会吃饭,学会节俭;我们一起不闯红灯,学会遵守规则;我们一起种树,培养公益意识;我们一起踏青,亲近自然;我们一起扫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我们一起唱歌,学会欣赏艺术;我们一起玩球,学会健身;我们一起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学会交往;我们一起阅读,一起求知;我们一起写家书,学会感恩;我们一起演说,学会表达,培养口才;我们一起写日记,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我们一起构建理想课堂。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是课堂的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和协作者。构建理想课堂,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魅力、实现知识社会生活和师生生命产生深刻共鸣,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一起聆听窗外的声音,一起培养卓越口才,一起建设数码社区,一起缔造完美教室,一起研发卓越课程,一起合作共建家校……

  我认为,在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比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等,我们老师就要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阅读、写作、演讲、关心社会。教师要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榜样。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生才会有法可效。《论语·子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未来、对待工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对待他人、对待自己。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回想我的教育经历,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很多东西都一生受用,譬如守时。

  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

  要特别注意的是是“影响”,而不是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我,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向学生学习。

  “三人行,必有吾师。”学习他们的纯真善良、充满活力,学习他们的坚持和较真,学习他们敢于提出质疑……

  我们一起行动,一起坚持,一起成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创造。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这学期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自己该怎样来完善自己的责任,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们,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不过想要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小到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们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本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听说一个全新的名词——群文阅读。两位老师从群文阅读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阅读形式,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阅读课堂。于教授细致的分析了群文阅读的内涵。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王晓娟老师执教了《谢尔诗中的"不可思议"》。王老师不紧不慢,自然亲切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朗诵,带着孩子们在诗中想象画面,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孩子们感受了诗歌的快乐与"不可思议",让孩子们认识了一个充满童趣的谢尔。四川泸州的小学语文教师吴群执教了《孙悟空成长的启示》,细致的分析了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孙悟空从一个狂妄自大的石猴最终成长为成熟稳重的斗战胜佛,其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低谷与高潮时他的心理成长变化等 .在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中,更是激励着孩子们去大量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思维碰撞,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通过学习我对群文阅读有了新的认识, 落实"群文阅读"的前提是选好文章。教师要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内容选择,进而才能进行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大量的去阅读,去寻找同一个主题的文章,对大量的文章筛选之后给学生去读。这样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可以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此次素质讲坛群文阅读研讨活动,带给我全新的思考,要想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要想上好群文阅读课,教师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去备课,去读书,然后带领孩子去读书,用阅读给孩子们带去快乐,让孩子们沐浴在书的芳香里——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前我就在书本中读过这句话,从教后,我对这句话才有了更深层、更具体的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教过一个叫芳芳的小朋友,聪明伶俐,但由于长辈的溺爱,从小养成了好动、蛮横的坏习惯,有点偏执。在课堂上坐不住,一点不满意就大哭大闹,让老师无法上课,更不会和同学们交往,让人觉得又可气,又可怜。刚开学时连笔也不会拿,坐的歪歪扭扭,捏着笔尖,写的就像螃蟹爪,弯弯曲曲,毛毛刺刺的,书包里乱七八糟,连一支能用的铅笔都没有,崭新的课本角都蜷了,上面画的满满的,连田格里的生都看不清了。

  后来我和她的家长的多次沟通,共同制定了一个办法:在学校,只要能坐好,握笔姿势正确,就画一面小红旗;写好一个笔画,老师就大力表扬;在家里,家长每天拿出20分钟,手把手地、一笔一画地教她写。如果能一次坚持坐好、写好10分钟,就满足孩子一个愿望,例如看10分钟的动画片、讲一个故事、做孩子感兴趣的游戏

  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你再也看不到那个邋遢、多动、蛮横无理的芳芳了。课堂上的芳芳平心静气地端坐着,听课认真、回答问题积极;特别是写的时候,只见她头正、肩平,嘴里默念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这一切做好了,再一笔一画地描红、仿影、临贴,起、行、顿、收,写起来抑扬顿挫,好象进入了忘我的境地。她作业本上红圈圈越来越多,书包里整整齐齐,新书上干干净净

  她的爸爸激动地告诉老师,是良好的写习惯改变了孩子的性格,也改善了孩子的生活。

  由此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人生仿佛是一场好习惯和坏习惯的拉锯战,假如没有好习惯,你将很难成功。习惯是选择出来的,不是天生养成的,当你改变自己的习惯时,你改变的是你自己的人生。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8

  我是被该书的书名所吸引而买这本书的,因为前段时间我对哲学的思考使我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不同处有一定认识。本书写的比较生涩难懂,我这里只把本书最主要的意思写下来:

  逻辑一词在这里用的是"心智动作的学问"的传统意义。

  理性主义可以用于自然科学,但要充分理解如诗歌、语言、宗教、艺术、历史等人文科学对象,则必须摆脱唯理主义的囿锢。

  人文科学有对象与我(主与客)两个端点。自然科学的对象是事物世界,而人文科学所要感知的对象并不是"事物",而是与作为观察者的人具有同样素质的"其它人"。所以,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乃是由人构成的"人格世界"。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得势的情况下,人文科学学者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文科学的对象"物化"。卡西尔提出,研究人文对象除了要考虑其"物理存在"层次和"对象表现"层次外,还必须涉及其"人格表达"的第三个层次。

  若要了解一门科学之逻辑结构,必先要弄清楚,这门科学是如何地把那特殊的收蓄于普遍之下。每一概念都是"殊多中之统一性",即都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

  人文科学要建立自己的概念。建立起来的概念必须具备普遍性,使特殊的事象能被收蓄于普遍概念之下。虽然这些概念并不象自然科学概念具备严格的性质及法则恒常性,但也并非只适用个别事例。人文概念的普遍性并非"存在"意义的普遍性,而是"方向"上和"使命"上的普遍与统一。

  本人的理解及发挥:

  人文科学对象是活动的对象,自然科学的对象是静止的。观察人文科学对象要注意其背后的缔造者。

  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对象,各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问题是研究者如何去综合。

  对于人文、社会知识等人作为主体参与的事物,未来比此在更有价值。对未来的指向创造了真正的价值。基于主体的原因,人文、社会知识领域要引入目的概念。也许还有其它的,如关系,如视角。每一专门领域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方法。

  当我们观察人文、社会领域的事物时,除了分析它的构件,在应用时,更要研究如何统一融合这些要素。分析构件的方法可以深入了解细节,但我们是在一个干净的环境(理想状态)下分析的。这些构件却是在复杂环境下共同发挥作用的。经济学家能发现并解释别人看不到的经济现象并因此获得名誉,但预测经济却总是错就是这个原因。所以要明白我们的知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正确有效的,限制的因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跳出来。

  物资有价值、文化有价值、幸福有价值、林林总总,但到底谁的权重更大一点难以判断。在人文知识领域,仍需要一些具有确定性的东西来构建大厦,使自己有坚实的基础。我认为这个相对恒定的东西是信仰,价值观。一个有信仰的人,有明确价值观的人是可信赖的,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时,他们有确定的对应。

  高层次的复杂主体,其构建成份的环境稳定性决定了主体的稳定性,基于不稳定主体建立的任何理念、知识、概念及社会事物。都具有环境依赖性,随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同多面的晶体,能反射阳光到你眼里的那一面是最耀眼的那一面。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9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0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不垂朽,就象《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读它,给你或许不是瞬间力拔山兮的气量,但却像品一杯香味悠远的清茶,仿佛听一首余音绕梁的名曲。又如撩人的春风醉人的春雨亲吻过越冬的枯枝:外观虽然干裂,生命却已被从内部唤醒。

  简爱是个孤儿,在里德舅母家中,她受尽屈辱,形成独立,坚强,自尊的性格。在路德孤儿院,她经历了一生难得的挫折,觅见了真正的友谊。在桑菲尔德庄园,她释放了青春最火热的激情,然后,遇见了美丽的爱情。

  每个人都很平凡而普通,吃喝拉撒中成长起来,都会烙下人间烟火的痕迹,并受七情六欲的支配。在桑菲尔德庄园,从相遇相知到相爱,简爱和罗彻斯特先生已然成了融为一体的灵魂。真情告白后,他们度过了简爱生命中最快乐安静的时光,彼时卿卿我我,此时花前月下。

  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正如峰回路转一样。当陌生人梅森突然闯入他们的婚礼,并说出罗彻斯特先生的身世后,简当晚就果断脱下刚穿上的新婚礼服,冷静之后,

  “我要离开你!”

  她的理由很简单,“我要尊重我自己!”

  从庄园出走的简爱,孤身在广阔的原野上。那一刻,雷电交加,路途迷茫。里德太太的暴力,洛伍德孤儿院的苦难,她都能挺住,但这一次,她彻底失望了。

  当一个人倾尽真情之后,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要么加倍的报复,要么无耻的堕落。

  《简爱》该何去何从呢?

  风雪交加夜,灯火映佳人。从荒原上闯出来的简爱,此时端详宁静。经历了所有该经历的之后,使她变得更加透明,透明的就像眼前跳动的烛光。当然,如果此时罗彻斯特先生出现在她面前的话,她将会重整行装,重新打理。

  门开了,眼前并不是罗彻斯特,是一张清俊的面孔,他举止优雅,行为彬彬有礼,话语差点儿打动了简爱。直到此时,她才发现。她的心,一直都在桑菲尔德庄园,眼睛始终盯着罗彻斯特。

  她始终坚信:能够尊重自己的女人不会有太坏的结果。

  终于他的消息来了。不过,由于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他现在已经成为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可这一切对于简和罗彻斯特来说,结局在料定中会必然发生,正像所有的古典小说结尾那样,有情人终成眷属。

  简·爱蔑视财富、蔑视社会地位和宗教的威仪,她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她展现出来的人性美,在那个时代是那样难能可贵。难怪她的信念和行动展现出来的力量,深深的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钱万能的社会中的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

  笔,在我手中飞快的旋转舞蹈,抱着快要读完的《看见》,在书上划下这句话。的确,人若在暴风雨的洗礼下被击垮,又怎能看见雨过天晴后的彩虹?

  十几年前,柴静刚刚跨进中央电视台,她几乎不知所措,批评与讥笑几乎生吞了她,她这样写道:“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经开始发出了失败者的味道……几乎就意味着没有指望了,很快你就会被盯上,毫不留情的被扑倒在地上,同伴会四处逃散,甚至顾不上看你一眼。”

  想想自己,挫败和纠结是我对自己上学期的总结。我在学校一天一天过这一成不变的学习生活,拼命地扎在书堆里,我知道自己基础不如别人,所以更是努力的去做各种练习题,我总是晚上很迟才睡,早上第一个起床,别人吃饭吃20分钟,我只吃10分钟。我奔跑着,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间奔波,在无边的题海里挣扎,但似乎总是事与愿违,成绩总是不够好,搞得自己心中焦虑不已。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跌倒在起跑线上的失败者,什么希望都没有,在失望的黑夜中徘徊。借句柴静的话:“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他们不会触动我。”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学不好的原因。在夜里,我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蜷成一团,缩在被子里,“我还能实现梦想么?”我一遍一遍的反问自己。“也许,实现不了了吧。”我烦躁的将被子盖在头上,却怎么也无法入睡。

  半夜,我掀开被子开了台灯,把自己埋进书里,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她瘦小却又无比倔强的背影。她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慢慢改变,慢慢适应,慢慢成长。她最终找到了自己,得到了认可,她依然在追逐梦想的这条路上执着,尽管生活需要她做小改变,她依然一步一步的向着梦想的方向奔跑。对我来说不也是一样的么?若把目标比做靶子,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而我,不能堕落。钱学森曾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我需要一步一步坚定执着地走下去!就像柴静一样,领导曾经在柴静低落时告诉她“扶不起来就不扶了”但她没有放弃,她始终坚持,她有目标,她从不屈服!而这正是我要学习的。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坚定、勇敢地走下去。

  挺住,是一种坚持,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勇气。我每天必须鼓足勇气面对每一件事,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次作业,要将勤奋的习惯坚持下去才行。这又有什么难的!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新的一学期即将到来,我还将继续前行,我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但我知道,柴静会一直引领我走过每一道坎坷。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只要勇敢地挺住,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1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成长路标——自强篇》。书里有一个故事叫《会飞的蜗牛》,主要是讲一只名叫奇奇的小蜗牛听了外婆教的歌谣,想要飞上兰兰的天空,他的好朋友豆豆和他一起踏上了寻找金叶子大树的道路。

  但是后来,豆豆放弃了,只有其其一个人坚持着爬呀爬呀,他终于找到了那棵大树,乘上金色的叶子飞上了蓝天。(在这个故事中,奇奇只靠自己那么弱小的身体,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终于取得了成功,他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暑假中,我重温了《西游记》这本书,这本书中的神话人物让我沉浸在美妙而传奇的故事情节中,不由得浮想联翩。

  孙悟空对自己的师傅非常忠诚,有一次唐僧误会了孙悟空,要赶走他,孙悟空临走时给唐僧磕头,唐僧扭过头去不看,孙悟空就变了一圈猴子给唐僧磕头。走后他去了观音菩萨那,沙师弟在唐僧遇险后去找菩萨,当孙悟空得知后又立马回到了凡间救出唐僧,和他们一起去取经。在机智勇敢的猴哥,胖嘟嘟的猪老二和憨厚的沙师弟的陪同下唐僧取得真经,普度众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意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与磨难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不怕困难,不像猪老二似的老喊着散伙,我们就可以像孙悟空除怪似的除掉困难。还有就是看人不能看表面,在西游记中有许多妖怪扮成人惹得唐僧的同情,唐僧还真就相信了,可孙悟空用火眼金睛识破了他们,就想训它们,唐僧却念紧箍咒,并赶走了孙悟空。我有时真觉得唐僧真笨。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是如此吗,有一些坏人装成好人的样子骗取钱财,我们应该善于分辨人的好坏,练就一套我们自己的火眼金睛。《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好看有趣,还蕴涵着一个道理,把它称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简直就当之无愧。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2

  《物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之一,思想绵密,风格古朴,不逞辞藻。译者为了保存这种特点,采取了直译的原则。于不易明白的地方适当加了一些注释。这样一来,只要细心读去是可以读懂的。

  《物理学》是一部二千三百多年前的著作。那个时候古代希腊的哲学虽已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内容已很丰富,但要写一本像《物理学》这样全面的论着还是有困难的。困难之一在于,那个时候哲学和自然科学(当时是不分的)毕竟还很幼稚,希腊文中还没有足够的现成的哲学术语。因此,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在《物理学》中使用了一些不精确的日常生活用语表达复杂的学术概念,例如用“是”(τó?ν)表示“存在”、“实体”,用“自己”(τοα?τó)表示“本质”,用“因自己”(иαθ`α?τó)表示“因本质”,用“时间”(óχρóνο)和“现在”(τον?ν)分别表示时间的延续段和划分点。甚至用谜语般的手势语言?ν?表示运动变化的内容。此外,亚里士多德采用前人的一些术语,如α??ρχα?(开始、本原)和ταα?τια(原因)这些词儿来概括物质、形式、目的和推动力四者,仔细推敲起来也未必妥帖。

  当初作者写作的这种困难今天成了译者翻译的困难了。怎么办?对两种情况我作了不同的处理。

  (一)随着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后世出现了相当的术语的,我们对两者的内涵进行了仔细的比较和推敲,凡能证明是一个东西的,我们便用了后世的术语翻译它们了。属于这一类的,除了上述“实体”、“存在”、“本质”等外,还有如,将τóσυμβεβηиó(附随者)译为“偶性”,иατασυμβεβηиó译为“因偶性”,等等。

  (二)当初亚里士多德当作术语,但后来在哲学上没有形成重要概念,因而没有再出现相当的术语,也就是说从术语的队伍里消失了的。对于《物理学》的这些术语我虽然经过努力想尽可能将它们译得像个术语一些,但是其中译者自己就满意的不多。如τóμεταξ?译为“间介”,τóиινε?σθαι译为“运动着”,το?μα译为“在一起”等等,简直不像术语。然而,于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先公之于众,求得大家指教了。

  这个中译本系从勒布古典丛书(1929年纽约版)希腊文原文直接译出。勒布古典丛书本附有佛朗西斯·科福德(FrancisM。Cornford)的英文译文,本意便于人们对照阅读,然而这位英译者片面追求英文本身的形式完美,因辞害意的地方很多,我不大参考它。在我对初稿进行修改时,郭斌和老师指点参考罗斯(Ross)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英译本。我找到了它的1930年牛津版。这个本子比较接近原文。希腊文分词和动词不定式用意是比较难把握的,这个英文译本在处理这些难点上对我有不少启发。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郭斌和老师除了不断给予热情鼓励而外,还具体帮助解决了不少希腊文方面的疑难,最后又全篇校读一过,在此对他表示难忘的谢意。全稿译成后,曾请汪子嵩同志根据英译本进行校阅,并此致谢。还要感谢陈兆福同志,他愿意把自己编成的《亚里士多德生平和著作年表》附在这本书后,为它增光。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3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术教学理论教材,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美术教学的前提、理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第二编美术教学方法,主要论述了美术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评价和研究;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及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等。

  该书的第二编第七章美术教育评价中,主要描述了美术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并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课程与评价之间的界限并未刻意划分,评价存在并贯穿于课程与每天的教学之中。鉴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美术教学中提倡采用多样化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模式、档案袋性评价模式。其中档案袋评价最具有实用性。档案袋评价的功能在于真实描绘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完整图像,并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此外它还可以把家庭也带入美术教学评价中,让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学生建立起成长的桥梁。通过本章节的阅读使我思考了很多。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教的学科,所教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有一个科学的、有效的评价。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每一节都要做到的,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欢夸奖,做老师的更有理由去夸赞他们。上美术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会边画边问我:“老师,你看我画的漂亮吗”“我画的好看吗”,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不敢敷衍了事,比如“差不多”“还可以”“画得像什么,乱七八糟的!”这类词我从来不用。或许这位同学画得的确不好,但作为老师,我都要充满赞赏地对他对竖起大拇指,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画得不错,你比起以前有了进步”,并且告诉他该如何改进,耐心的给他提建议,或者给他作个师范,告诉他如果你稍稍地认真改动一下,颜色涂匀一些就会好看得多。在进行作业展评的时候,我也不千篇一律地说同学们的作业做得都很好,尤其是某某同学的,总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具体的评价,评到优秀的作品时,我这样说:老师特别喜欢你这次画的人物,很生动活泼颜色涂得也很漂亮,比以前画得更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找不到表扬的地方,我也要用鼓励的声音说:你看你这根线画得多好啊,这块颜色涂得多漂亮啊,如果其它的地方也这样画,老师就会更喜欢。同时,在学生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时,我也要求他们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去进行评价。

  即便如此,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比如,有的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做作业,不喜欢画画,如果是这样的学生应用档案袋评价,我想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因为档案袋评价可以弥补在一般性作业评价中的不足,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可以把家庭也参与进来。它的作用相当于学生成长袋,在档案袋中,作者自己可以把作品创作过程和入选说明写进去,包括自己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收录进去其它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作品的看法与建议,档案袋里的作品定期进行公开展示,小学生都喜欢别人的夸赞,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到好评,这种评价方法本身对他就是一种促进的方式,档案袋评价还有一个更为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自己对作品进行保存。这真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评价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利用。

  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是打开了一扇启迪智慧的大门。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4

  《童年》是作者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经典书籍的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01-09

经典书籍读书心得12-30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12-28

阅读书籍的读后感8篇12-13

书籍读后感15篇12-06

读书心得体会12-27

关于读书心得体会01-09

读书心得体会【精】01-09

【热门】读书心得体会01-09

读书心得体会【热门】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