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时间:2022-12-16 12:37: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15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文化苦旅,万声叹息。而万声叹息中所蕴含的百味,又怎是一个苦字了得。

  突然想到八个字:“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合上书,小睡一会,用暂时的平息来抚慰内心的疲惫。醒来后,感觉如书上所写:“将军舒眉了,谋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叱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律平缓了。”

  但是,“又不能完全忘却,留下一点影子,阴阴凉凉的,添一份淡淡的惆怅”。

文化苦旅读后感2

  首次接触《文化苦旅》,并不是整本书,而是选入中学教材的那篇《道士塔》。还记得那堂课,全班空前的寂静。

  曾久久地盯着这首诗: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阳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看一遍,泪水朦胧;再看一遍,伏案痛哭;细读全文,欲哭无泪。剩下的是内心久久的伤痛,然后就是一片空白,是惨白!那不是文化掠夺,根本就是拱手让人啊。

  我好恨,跟着先生一起恨,跟着那么多学者一起恨。

  但是,恨什么呢?恨无情的历史无法重写?

  只有叹息……

文化苦旅读后感3

  仅仅是那么几页,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起了转儿。《文化苦旅》给人的是无限的震撼与感动,区别于小情小爱的矫揉,来得更为汹涌,来得更为真实。这是凝结在中华五千年山川日月间的永恒不朽,这是生长在炎黄子孙心口与生俱来的特殊情结。

  翻阅书卷,我几欲呐喊,几欲哭泣,为那曾惊艳了世界,如今却面临凋零的中华文化之花。循着墨香,我仿佛也追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而去,沿着长江黄河,沿着茫茫大漠,沿着重峦叠嶂,沿着累累白骨……中华之文脉,中华之历史,但凡细究,皆是血泪。这个古老的国度,至今犹立斜阳,而斜阳如血,风起云涌,伤口不愈,它仍孑然一身,身后事瑰丽,亦是不堪,身前却黄沙四起,风烟弥散。然而这一身素衣所沾染的斑斑血泪,它竟不知怪谁。是怪那用炮火轰开国门的蛮夷,还是怪世俗、现实的儿女?唯叹奈何。

  

文化苦旅读后感4

  “我好恨!”恨王道士为何将如此珍贵的经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国竟是留不住一个小小敦煌;恨作为一个飞天儿女,我却是在风沙肆虐之时什么也不能为她做。余先生说“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如果可以选择,我宁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着她的莫高,直到我们足够强大,能够保护她。

  这个世界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华富贵;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护一生的梦想。我们是敦煌的子民,飞天的儿女,共同守护千古的敦煌梦就是我的梦想。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很有感触。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文化苦旅》确实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书籍。

文化苦旅读后感6

  《藏书忧》则是文集中一篇独特文章。没写人,也没写物,写的是书,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心情。我认为,虽是"文化苦旅”,虽是一路走来,写人写物。终究,还是不能缺少这一篇的。书,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传承在某程度上绝大部分是由书籍来完成的。跟随余先生这一路走下来,回首再看这段旅程时,却是有些苦涩。或许,只有当我们明白了苦涩,才能更好的体会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苦旅读后感7

  美,不是罕见,其实就是平实。

  也许佛家说得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这是一个从平凡到不平凡的脱变过程。一间陋屋,一位老尼,一湾清泉,几只玄身水鸭,还有环绕的沙山,就是一幅美丽风景画的全部内容。试问,如果单单只有环绕的沙山,或是只有水鸭,画面将会如何?单调的事物无法独立存在,互补的方式使她更加美好。猫儿没有老虎庞大的身躯,却有种锋利的爪子可以爬树。毒蛇没有坚硬的盔甲,却有让人害怕的毒液。自然地互补使他们生存了下来。一望无际的沙丘中,安安静静的月牙泉就流淌在那里,也就形成了美丽的风景。

  美,不是轰轰烈烈,其实就是互补。

  一篇好的文章,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一幅有意境的绘画,不需要过多的色彩,一首动人的歌曲,不需要复杂的旋律。美不是伟大,不是罕见,不是轰轰烈烈,他更多的蕴涵在简单的人文和自然当中。

  其实美,就在身边,就在平时,就在互补。

  他就是如此简单。

文化苦旅读后感8

  掩卷沉思,在社会已然进入科技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物质追求达到了无止境,各种成功学、厚黑学、官场小说甚嚣尘上。

  读《文化苦旅》却让我如同在茫茫的沙漠中寻着一汪清泉,这样的甘冽,透人心脾,荡涤心灵。作者寓情于景,在带领我们领略山水风光的时候,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失落的叹息,对民族精神何去何从的一种反思。

  很赞同作者在《笔墨祭》最后所写的:“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让我们像逐日的夸父一样追逐美好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9

  翻开《文化苦旅》,我看见作者只身行走在浩浩土地之上,只与厚重的行囊为伍,思绪却萦绕在途经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之间、文人墨客与文化命运之间,上下求索,或许——苦哉?

  然而,细细品味着书中的文字,我却能感受到,作者将闹市的喧嚣挥之一去,将一切杂绪抛之脑后,有清风日暮、明月光辉为伴,享受着茫茫大漠的荒凉、小桥流水的秀丽,山水的美景交融一身,与中国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来一番心与心的交流,岂不——乐哉?

  走一步,停一步。他,余秋雨,就是这样行行止止,停停走走,用空灵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万物千象信手捏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寄情于山水之间,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了一场人生真谛与文化灵魂孜孜不倦的探求。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李白的诗飘逸灵动、超拔纵横、吞吐山河有余,而沉郁练达、忧患深情、悲心苦难不足,读其作品如阅其人,羽化超脱而心向隐遁的仙道气始终伴随着这位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在世事的艰辛、恶劣和仕途的坎坷不顺中他选择了以桀骜不逊的风骨出入自我精神的狂欢,这与杜甫的始终不弃不舍,执著当下,痛入心髓而犹深怀抱负与忧悲进入民众、国家的苦难大有不同。中国的多数人可能大抵都更爱读李白,因为从李白那儿能读出一种速度和快感来,但我却偏爱老杜,老杜的字句不止是用灵气泼洒的音符,更是一种血泪沉淀的生命的精魂。他不超脱,所以他超越了那时代的`每一个神往超脱的诗人。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被压得喘不过气之时,我在目录中寻找看起来轻松些的题目,于是选择了《腊梅》。

  爱极了梁辰鱼的这首诗:

  “幽花开处月微茫,秋水凝神黯淡妆。

  晓彻露浓空见影,隔帘风细但闻香。“

  花总给人以一种温馨的感觉。私自以为,每一朵花都是一首诗,“孤芳自赏时,世界便小了”。我幻想,《夜雨诗意》中的那段话能得以映现:

  “狼狈的苦旅不见了,荒寂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可是,我发现我错了。当花的生机勃勃与绝症病人那无法挽回的生命形成鲜明落差时,轻松和潇洒成了大笑话。虽然先生极力凸现昏暗中的光明,绝望中的希望,但我想更多的是平凡人,至少我无法那样豁达,无法忽略那光明周围是昏暗,希望被绝望包围,相比起人的生命,一切都太渺小。

  但仅是那一点灿烂,就使人心感动。为生命而动容,更为人对美,对生命的生机表现出来的执著而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余秋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

  走进始终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堪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的走上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誓着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忧郁的诗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或许不只是忧郁,还有一些无奈。

  读完文章后,自己又吟了一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首我忘了题目的诗,只记得内容,还有作者。

  吟完了,沉默着。脑海里不禁痴痴地浮现了唐时的风雨,想那个清爽的早晨,李白是如何踏上轻盈的小舟,和船家寒暄几句。随即舟儿驶入三峡,李白的笔下萦绕了一会然后 吟诗,他的诗吟了数千年之久。一直吟到了没有诗人的现在。 在吟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他抬了抬眼,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座三峡大坝挡在了前面,它挡住了三峡的长水,挡住了三峡的诗情。于是,无论是真实的山水还是虚无的诗句,都失落了。

  只有幼儿园的孩童和学校里的学生还在百般无聊地哼唧着这几句晦涩的诗句。

  终于,没多少人还把诗看成是文化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当卸去一天的疲惫,在万家灯火的夜晚,读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沙原隐泉”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美。在余先生唯美的文里,让我深深感到了鸣沙山的壮美,月牙泉的静美。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象爬鸣沙山,只有用自己的脚,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在每一次攀爬的过程中,也都有过困难,有过挫折,也曾努力到达过峰巅。但当你长久驻足峰巅,你又感到无比的孤独与恐恐。向往高度,向往峰巅,向往在高度俯视一切的快乐,是人生的一种壮美,然而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一位老尼居住的地方,月牙泉。

  当你身处高处时,心似大树直立担当。当你身处低处时,心似小草平和谦让。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笔架山忆寂寞千载》儽儽月光,照见一个孤独的身影踽踽独行。山河故梦都踏遍,听雨消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看白日昌荣繁盛的罗马古道于暗夜涌起多少杀戮与罪恶,望郁金香装点的梦幻荷兰纸醉金迷欲望迭起,叹斑驳的莫高窟风霜尽染声嘶力竭仍挡不住无知的断送,寻碣石尽头隐居的半百风霜刀客,一段呕哑往事酿入岁月的酒,灼热满喉,守一轮古城的日落,照见当年伏尸百万血成河,雨淋白骨无人收,而今黄沙茫茫,朔风中谁两鬓苍苍?惜英雄纵然才气无双,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客。

  是谁一袭单薄长衫被暮色埋葬,终以不顾,浮华尘埃不染半点?而今又是谁甘愿堕入名利之争,泯灭良知换上市侩的嘴脸?梦回之时是否会记起,曾有一声短笛,悠悠扬扬相伴走遍绿水青山?

  曾经年少,以为真有纯粹的信仰。原来,有利可图时,文化亦成了一种手段!

  书香不耐人世薄凉。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15篇)】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后感(精选15篇)12-11

文化苦旅读后感汇编15篇12-15

文化苦旅读后感集合15篇12-14

《文化苦旅》读后感(汇编15篇)12-11

《文化苦旅》读后感(集合15篇)12-02

文化苦旅读后感(集锦15篇)12-01

关于《文化苦旅》的读后感 10篇11-29

《文化苦旅》读后感通用15篇11-14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12-08

中国文化读后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