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时间:2022-11-07 16:56: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篇)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

  看完《挪威的森林》,突然感到很悲伤。书里那些画面已经变得不清晰了,只有一种强烈的压缩感,持续在心底作祟,有一种想喊喊不出,想忘忘不掉的抑郁。或许,这就是青春,是年少时所要经历的一切成长。

  我不会用专业的术语点评一本书的好坏,却能清楚的感知到心底的一些东西。在我看来,读完一本故事,哪怕脉络是不清晰的,但是只要能留下一点感悟,就能被视为一本不错的书籍。《挪威的森林》就是如此。书中一些对白,看似那么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年轻的时候,我们也是如此。其实我们已经开始明白生活的真谛,懂得生活的无奈,但我们都只能用最平凡的话语说出来。而真理,往往是最朴实的。当我们慢慢开始成长,慢慢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我们会用最稚嫩最原始的语言来表达对思想冲击的领悟。文中说,不要同情自己,那是卑鄙的怯夫才会做的事情。文中还说,死不是生的对峙,而是他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会再相遇。读起这样的句子,心底总是止不住地为青春所遗憾。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一本小说,便是百态人生。我不能完全理解自杀的直子,却懂得了她是那般的追求完美;我不能接受绿子的多疑敏感,却发现了她的坚强隐忍;永泽无疑会成为少有的人才吧,但他为此也失去了真诚的快乐,他需要时刻伪装自己,做应该做而不是想做的事情;初美是那般的单纯美好,她总是希望用自己最无瑕的心灵净化所有的迷惘……一个一个鲜明的人物突显着,让我读故事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身边的朋友。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类似的周遭。于是,阅读不仅仅使我们体验别人的人生,更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回顾。在这种回顾中,我们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朋友的内心,也更加了解自己。这种岁月的积淀,又是今后生活最好的参本。

  小说的最后,主角依旧迷茫着,他不知自己身在何方。这就是青春,我们折腾过,笑过,哭过,荒唐过,坚强过,奋斗过……而后却发现自己依旧站在十字路口,不知如何转向。生命必经的阶段,青春所有的感悟,凝聚在一瞬间,然后刹那爆发。一个选择,便引领了未来所有的生活。往往,青春被贴上了炫美的标签:十六岁花季,十七岁雨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而实际上,我们不仅要享受阳光,更要接受风雨的洗礼;我们不仅在接受着关爱,也在承受着质疑;我们能远远看到那一片绿洲,却找不到通往幸福的路。我们一边迷茫,一边挣扎,一边勇敢,一边前行。

  所以说,青春是隔着一臂加一米的鸡腿——差一点点,就够得到幸福了。为了这一点点,我们只能不断向前,付出整整一个青春的时间。而后,我们笑着说,这就是青春的意义。至少,我们吃到了鸡腿,不是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

  每天看两章,看完了,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人物特性。木月健谈,善于活跃气氛,仅仅是和直子以及渡边君一起时会这样,对于社会,学校领导则判落两人,有些逃避社会。

  直子知性女孩,柔美善良,娴静,她是喜欢木月,但对于渡边君的情感一直很矛盾,同时也让渡边君矛盾,她姐姐以及木月的去世也给了她很大的打击,觉得她最后的自杀有为自己的病考虑同时何不曾也是为渡边君考虑,希望渡边不要因为自己而在继续受困扰,去敢于追逐自己的幸福。

  敢死队是一天线,一直成为渡边和直子,绿子茶余饭后的笑谈,生活的润滑剂,不知道他离开后会怎样。

  永泽留恋于风月场所,健谈有才,同时也是重情重义,学习能力强,和渡边君合的来,面对初美这么好的女孩,而且也是知道他的风流之事依然选择爱他,但永泽也是觉得初美对他太好反而不愿辜负她,依然做让初美不开心的事以及说不开心的话,放荡不羁依然是他的喜爱。

  玲子,音乐才女,弹得一手好吉他,年轻时有些偏激,对于是非正恶的判断不够坚决与果断以至酿成大错,她的丈夫当时其实是爱他的,出事后一味只想到自己,并没有为丈夫考虑,并非完全无辜,而他的丈夫可以有更好的办法。中年玲子是知性,善解人意,如同知心大姐般,和渡边畅所欲言。

  初美,贤惠,娴静,宽容大量,渡边说初次见到初美,初美能给人一种心性的力量,自然而蓝,让人忍不住多去了解,初美没等到和渡边的三年之约,永泽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后来初美嫁与他人,不久割腕自杀。

  绿子,和直子相反的性格,活泼开朗,敢爱敢恨的,对于细节敏感,有段时间和渡边没见,换了个发型,和渡边见面时发现渡边在想其他事,同时没注意她头发,绿子心想渡边能夸她头发可爱,之后不管如何心不在焉也依然会原谅,一气之下绿子离开,哭了好久,绿子和渡边那段时间陷入冷战,让渡边找的好苦一句话总结:绿子在意的人却没能在意她在意的地方。所以看到那部分,我表示学到了学到了有些细节还是需要在意的。

  渡边安静,随遇而安,对于别人的看法没啥好在意的,活得洒脱自由,博览群书,交友不轻易交,一旦交了那就是用心去交,而且交的朋友都是那种有个性,同时也能掏心的朋友。同时渡边也是个矛盾的人,对于直子和绿子完全不同的性格到底会喜欢哪个,不论是哪种性格,感觉对了,确认过眼神,和你在一起是放松欢乐,无拘无束,随性洒脱的,那么那个就是你要找的人,她能让你浅笑安然,你也能让她浅笑安然像个小孩,这遍为你真正要找的人。

  第一次看,大多为自我想法,人物刻画给我的感觉是怎样就是怎样,多读几遍对于人物性格的感受会更丰满,感受也会更深刻,里面人物的情情爱爱是纯粹的,是有血有肉,围绕着恋开始,正因为有了恋,也就有了爱,是水到渠成的那种纯粹的爱。我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

  有人对死亡恐惧,所以他继续活着;有人对活着恐惧,所以他死了。在《挪威的森林》这本书中,许多人因某些事死去了,也有部分人在渡边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了。死亡是渡边逃避不了的一个话题。他十七岁那年,木月自杀了,后来,直子也跟着木月去了。他有一句诉诸语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认为自杀是一种自私的念头,因为它不仅影响了自己,还使活着的痛苦。书中木月的自杀就是如此,还使活着的恋人直子、渡边,还有他的亲人痛苦。直子最后选择了随他而去,而渡边也活得并不愉快。他的好朋友没了,心爱的人也没了,这对他是一种多大的损失。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因为某些事情而选择自杀。有些人成功了,令他的亲人朋友痛苦一辈子。有些人失败了,领悟出生命的脆弱和人生中的些许美好。所以选择继续活下去。每个人一生中总会有过轻生的念头,但大部分人都活着,因为他们恐惧死亡,所以继续活着。……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整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孤独感,渡边身边的朋友不多,在木月死后,他为了改变生活状态去了东京读大学,也没交多少朋友……在敢死队消失之前送了渡边一只荧烛“那微弱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这写出了渡边内心的一种处境,他孤独地活着,像那只荧烛一样,在漆黑的夜幕中点着那一点微弱的光彷徨地走着。我们也像渡边一样,孤独地活着,只是有时热闹得多,夜深人静,总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享受那无边的孤独,没有人喜欢孤独,但也只能孤独。我们不能逃避孤独,所以我们要享受孤独,才能去感受生活中的许多美好。孤独是每个人都有。

  绿子说的一段话,我很喜欢。“你把人生当作饼干罐就可以了,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大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一个劲儿挑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太喜欢的了。”是啊,所以我们不能一个劲儿的挑喜欢的吃。

  这本书是作者在中年写的怀念年轻时的事。“一旦失之交臂,一辈子都将追悔莫及。”这句话深刻的写出了作者于年少时的人和事都很怀念,但再也回不去了,而且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消逝。作者怀念的岁月就如我们现在一般,十七岁的少年……我认为,现在所发生的事,以后想起也好,想不起也好,对于未来来说,现在早已过去,早也回不来了。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无愧于心就好,太在意的话就会痛苦。

  《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描写了很多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渡边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或许也有类似的情况存在自己的生活中。渡边与直子,绿子、玲子等异性的感情,他的生活,都能在不同的人身上找到缩影。平凡的人生亦有不平凡之处。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4

  这个世界有很多故事,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所牵涉的人或生或死,对其都无多大影响。我们时常说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那个人或许不在了,但是他的过去总能影响到他所熟识的人,我们也时常会想,会疑问,那个人真的死了吗?亦或是,那个人曾经真的存在过吗,存在这个世界过,存在我的回忆里过?难以判断,也很难想象得明白。

  《挪威的森林》给我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吧,里面除了真诚,对我来说触及到内心的就是生与死,这并不是说我以前不知道生与死并存,只是从未深入去想过而已,哪怕是对于我爷爷,也仅仅限于如果的假象之中而已。看到了生与死这几个字,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她——我初一时候的好朋友,一个特别有才的,仿佛活在我世界之外的女孩。之所以想到她,大概是一种时间的隔阂感使然吧。那时候很要好,当然不是说现在不好,或许很少有人能理解我对她的感情吧,其实我和她怎样相熟的我都不知道,和小刘珊一样,没有任何防备,就好像有着磁铁把我与她俩吸到一处一样。直到现在我也还是放不下她,想到她的身体还是会焦急,可是我没办法啊,想象总不能把她的疾病转移吧。初三没有和她去二中我是有遗憾过,但是我不后悔,因为如果去了我就不会遇到小刘姗了。

  和她之间的关系,就有点类似于《挪威的森林》里那样,相信她和我也一样,若有若无,却始终无法搁浅,所不同的是我和她都活着。那样的感觉,挺难受的吧,就算是在写这个,心也是提起来的,实在是想去见她啊,可是每次都没有实现。我都不知道到底我虚拟地存活在她的记忆里,还是她虚拟地存活在我的记忆里。说到诚实,相信做到的人很少吧。最起码在这一点上我没有让自己失望过,但是还是很惆怅啊,很多时候我觉得我应该放下网络这个东西,不为别的,就为诚实,我很难想清楚别人为什么要频频撒谎,无话可说可以不说啊,为什么要撒谎?连诚实都做不到,我都不知道在这个世界我还能干什么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立场。

  《挪威的森林》有它自己的寂静,你不用等着寻到一个好环境再去读它,无论你处在哪里,只要捧着它,你总可以心平气和地读下去,或者思考。这是一本很难评断里面故事真假的书,究竟真多少假多少我也懒得去探究了,总之它给我的感觉很真实就是了。在里面或许有不信守承诺的存在,但诚实还是可以灌满了各个部位。不守承诺在我看来的确也是不好的,但这点我自个也没能做好,我在努力着不让一切超过自己的掌控之中,但那是徒然的,没有人知道每次要不遵守承诺时我内心的矛盾,对其我也仅有在成长中去慢慢学习而已,毕竟意志力还太弱了,很多东西还不能独自完成,但这些其实不过是借口而已,借口其实和撒谎的区别不大,但借口比撒谎更能打击到一个人脆弱的心灵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5

  《挪威的森林》算是我看过的第二本日本文学作品,同《活着,即修行》一样都是直白的,直白的都露骨。我读小说从来没有把里面的人物全部记住,这本小说是我唯一的一个记住了所有出现的人物的小说。

  先说下吧,看这本小说如果你是个性不开放的人我建议你别看了,因为露骨,所以连性的方面也有描写,所以不要以为这个是黄书直流的,因为价值观的问题,在日本性是神圣的,也是开放的。

  其实这里面给我最多的触动,就是爱情观还有友情观这些,或许在日本人的眼里面,爱情是和性分不开的,也许性就是爱情的附赠品,但是同样性可以单独的独立出来,去发泄去放荡,不管是男是女,而爱是不可以独立的,有了性才叫做*。其实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也是很正常吧。

  渡边,直子,木月,敢死队,玲子,绿子,永泽,初美,这些人每个人都是病态的,其实说实话,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有心理病,只是表现的轻重不一样罢了,三个人的恋情,三个人的友谊,两个人的恋情,两个人的友谊,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漂泊,一个人的放荡。其实不是我们自己想要去逃避什么,只是出于那种社会,我们能选择的只有那种选择,是没有其他的选项的。

  其实我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许多和我类似的病,孤独,喜欢把事情去理想化,但是最后似乎只能默默的去做那些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或许这种迷茫感,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吧。当迷失之后遇见能拯救你的或许可以让自己脱离,但是越陷越深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人都有一种将事情深入想象的根性,或许这就是作为人的一种不必要的思考,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思考,人就不会有更好的想象力,所以谁也说不清楚什么。

  疲倦感孤独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因为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是活在别人的眼中,当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得不到别人的关心,那么自然而然的空虚感孤独感就会出现,那时候就会认为,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吧,或许我自己一个人也能生存吧。慢慢的等待的就是终结。因为总是做一件事,所以日积月累就会疲倦,心里面就会想,或许我除了做这个什么也不会,我真是一事无成啊,对自己放弃了,同时别人也对你产生了放弃,久而久之就是孤独的,最后还是终结。

  其实我总结出来的好的方面,我想是一种对生活的随性,以及一中一视同仁的交友准则,把爱情和友情无差别化,这样才不会让自己感到特别的孤独,即使失去了什么,也不会太过于追究,因为还存在着很多一样的。或许,因为受伤多了才会这么想吧。

  其实本质上说这些没有任何用处,中国人的根性是改不了的,已经习惯于生活,然后就一直这样,没有创造力,没有任何想法,每天按部就班,呵呵,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人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6

  读罢此书,感触最深的便是渡边的那一句:我说自己心中仿佛有个硬壳,极少有人能打破它、闯进来,所以也无法顺顺当当地谈恋爱。书中的爱情散发着淡淡的哀伤,真实与虚幻的交织中满布现实的影子,不知痴迷了多少人。

  诚然,小说的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始终摆脱不了情情爱爱。但现实中的生活小说以一个个片断相连接,但并不使人觉得杂乱无章,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断一一在眼前掠过,唤起熟悉、亲切的气氛,让人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

  当渡边和直子一同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群中茫然不知所措,成长的创痛隐隐浮现,身旁汹涌而过的车流和喧闹的市声带着城市的气息,周遭全然陌生的人群构成了空旷又拥挤的环境,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在作者举重若轻的叙述背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在直子的形象里,仿佛看到黛玉的影子。如果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直子,多数人会选择“精致”。于一个真正的女孩子而言,这应该是个很不错的形容词。直子的外貌有如芭比的精致,内心则精致的如一个瓷娃娃,敏感而又脆弱。直子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她温暖的笑容,而到了最后,当上帝成全她的时候,才体会到,这笑容怕是直子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吧。直子有没有真正爱过渡边是整本书留下的一个悬念。直子对渡边的感情应该是源于内心的一种依赖。而她在自杀前告诉室友自己对渡边一往情深,实则是表现出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恐惧。直子幻想能生活在乌托邦式的地方,而这在物欲横流的世界是无法企及的。所以,直子可能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她的最终选择兴许是唯一能让她解脱的方法罢。

  那么,对于渡边呢?只能说:在青春的成长中,需要独自去面临一些陌生的事物,或许会有迷惑与无奈 ,或许会有反叛大胆与率真 ,或许会有奇异的哲思 ,或许会有成长的谬思。渡边的青春岁月里仍然风景无限好。除了世外桃源般的疗养院里的直子,仍有一个生动活泼的绿子为他的生活涂上一抹鲜明的色彩。渡边和绿子在天台上喝酒唱歌,带着年轻特有的一份悠闲神气观望远处,绿子弹着吉它唱自己写的歌,歌词不知所云又生动鲜活。渡边去医院探望绿子的父亲,嚼着生黄瓜,声声脆响中散发着质朴、新鲜的生命力的清香。对于村上春树而言,爱穿短裙、思维跳跃的绿子是他与现实环境相联系的媒介,正如当初木月和直子试图通过他进入外部世界一样,然而渡边却跨过了那道鸿沟。他站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在“哪里也不是的处所”连连呼唤着绿子。

  无需去想小说的布局谋篇,无需去想小说的表现手法,甚至无需去想那些外在的东西。只消在安静独自处静静的看着,书中那细腻的情感便如清泉一般缓缓流入读者的心田。有些凄美,有些纯真,有些虚幻,有些真实,有些倔强,有些无奈,有些放纵,有些迷茫,有些坚忍。

  这,也许就是爱情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7

  说起村上春树,大家可能并不是那么熟悉,他是日本的著名小说家。说起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拥有着极高的评价。

  说起来,我也是因为《挪威的森林》这本书才了解到村上春树这位小说家。接触这本书也是因为偶然看到同学桌上的它,无聊时拿起翻了翻,便渐渐地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充斥着情感纠葛的小说,这是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或许就连作者也在表达着这种情感,因为书中不断反复强调的主题: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通过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村上仿佛将自己置身于主人公渡边,以自我的感悟来表达着社会,表达着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和情感纠葛,诉说着痛苦和悲伤。

  或许有的人承受不了这种主题的文章,所以也一直以“悲”和“痛”来看待着它。但是,我想说,人生又未尝不是如此呢?

  “我俩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但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我们一天一天长大,必须到社会上去。”这是女主人公直子所说的一句话,这种矛盾,那份对现世社会的恐惧,不正是我们现在所具有的么?不可否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还差一步就要进入社会,但是,真正有心理准备迎接社会险恶的又有几个?一直被学校、家庭庇护着的我们又有谁能真正认识到社会的真貌?现在的我们,也只不过是在学校温床中嗷嗷待哺的鸟儿罢了,或许在大学校园中有那么一点社会的气息,但是,谁又知道真正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或许我们天真的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社会也已经将你所吞噬。

  这样讲可能有点恐怖,不过,尚未真正接触过社会的我们,谁又能否认这种想法呢?我们便是处于这种矛盾中,想要进入社会,又害怕着这个社会。

  这是在社会认识上的叙述。而在情感上,作者也很好地刻画了渡边这一角色,以表达自己对感情,对人,对事物的一种体会,以及在人生历程中对事物感受的转变。

  在直子死后,渡边丧失了自我,意图以徒步旅行来欺骗自己,但是可想而知,他失败了。以这种消磨意志的方式来减轻痛苦可谓是天方夜谭。也难道不也是对社会人生的一种真实映照么?最后,在玲子的引导下,渡边也终于慢慢地了解人生,开始思索,开始明白人生的意义,开始转变对事物的感知。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刻画,以这个“小社会”来诉说着一个大社会,真实的映照出当今社会人的感情、认知、还有生命历程中的感悟和转变。或许故事会令人感到悲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真实人生的映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8

  《挪威的森林》算是我看过的第二本日本文学作品,同《活着,即修行》一样都是直白的,直白的都露骨,挪威的森林深刻读后感。我读小说从来没有把里面的人物全部记住,这本小说是我唯一的一个记住了所有出现的人物的小说。

  先说下吧,看这本小说如果你是个性不开放的人我建议你别看了,因为露骨,所以连性的方面也有描写,所以不要以为这个是黄书直流的,因为价值观的问题,在日本性是神圣的,也是开放的。

  其实这里面给我最多的触动,就是爱情观还有友情观这些,或许在日本人的眼里面,爱情是和性分不开的,也许性就是爱情的附赠品,但是同样性可以单独的独立出来,去发泄去放荡,不管是男是女,而爱是不可以独立的,有了性才叫爱。其实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也是很正常吧。

  渡边,直子,木月,敢死队,玲子,绿子,永泽,初美,这些人每个人都是病态的,其实说实话,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有心理病,只是表现的轻重不一样罢了,三个人的恋情,三个人的友谊,两个人的恋情,两个人的友谊,一个人的孤独,一个人的漂泊,一个人的放荡。其实不是我们自己想要去逃避什么,只是出于那种社会,我们能选择的只有那种选择,是没有其他的选项的,读后感《挪威的森林深刻读后感》。

  其实我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许多和我类似的病,孤独,喜欢把事情去理想化,但是最后似乎只能默默的去做那些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或许这种迷茫感,是最容易让人迷失的'吧。当迷失之后遇见能拯救你的或许可以让自己脱离,但是越陷越深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人都有一种将事情深入想象的根性,或许这就是作为人的一种不必要的思考,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思考,人就不会有更好的想象力,所以谁也说不清楚什么。

  疲倦感孤独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因为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是活在别人的眼中,当自己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得不到别人的关心,那么自然而然的空虚感孤独感就会出现,那时候就会认为,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吧,或许我自己一个人也能生存吧。慢慢的等待的就是终结。因为总是做一件事,所以日积月累就会疲倦,心里面就会想,或许我除了做这个什么也不会,我真是一事无成啊,对自己放弃了,同时别人也对你产生了放弃,久而久之就是孤独的,最后还是终结。

  其实我总结出来的好的方面,我想是一种对生活的随性,以及一中一视同仁的交友准则,把爱情和友情无差别化,这样才不会让自己感到特别的孤独,即使失去了什么,也不会太过于追究,因为还存在着很多一样的。或许,因为受伤多了才会这么想吧。

  其实本质上说这些没有任何用处,中国人的根性是改不了的,已经习惯于生活,然后就一直这样,没有创造力,没有任何想法,每天按部就班,呵呵,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人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9

  当我合上书,厚厚的一本书哗哗啦啦像树叶,发出声响,只觉得有点像《小时代》,又有点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序言里这样评价这本村上春树的小说,“我们则觉得是在读自己,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心灵的问声,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历,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简而言之,也就是村上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心的共鸣”,而为什么叫“挪威的森林”,我想或许是因为那首同名的歌,渡边君自述的开场,故事的第一幕。

  虽然,并不知道的青春是怎样的,但青春是每一个人所不可或缺的思想的洗礼,只有经历了青春,一个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长大,这本书褪去了幕布上的戏剧化,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渡边君的青春,或许这就是这本书所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喧闹的城市中,风什么时候能够卷走灰尘和阴霾。想起直子,木月和自己那些过去的年华,渡边君或许终身难以忘却吧,那应该是他的青春里最快乐的时光,就算直子是他最爱的人,就算木月是他最好的朋友,我想他会祝福他们。因为爱是爱的人比自己过得好,仅此而已,那个人是不是自己,又会有什么区别呢?可是想祝福时面对的只有他们两个矮矮的坟头了!而渡边君呢?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白直子爱的从来都不是自己,这样最后也就不会那么悲痛了吧!直子的心应该同木月的心一起破碎在月光下,只是没有人知晓为什么,木月要自杀,直子与渡边君不知不觉中的交往成了直子精神上一根紧绷的琴弦,压迫着直子的思想,渐渐促使它变成一种伤害,最后成了精神病,并没有留下遗言——自杀了!

  绿子,这个女孩对于渡边君来说不应该是最适合的吧,当所有人都已经离去,哪怕连“敢死队”那样的都期盼,至少能带来一丝的温柔,像永泽,都不过是一笔青春中刺眼的彩色而已。

  真的,写的或许就是那句话吧——人生有太多无奈,很多错再也法改,不是改不了,而是来不及改,来不及弥补,人生又能有几次重头再来,逝去时才发现再也回不来。

  生活中正是如此,比如说《小时代》,亲情、爱情、友情,有泪友笑,有的错可以挽回,然而有的错成了莫大的伤害,有的错是因为年少轻狂,有的错是因为年少无知,有的错因为蒙蔽了心灵和双眼,就像是顾里,高高在上她也有犯错的时候,因为尖锐的荆棘缠住了高跟鞋,那双站在炫目舞厅里的高跟鞋在艰苦的行程中折断,跌倒了太痛了,荆棘的尖刺划破了细腻的皮肤,更扎痛了那颗华丽外壳下一颗脆弱的心,混杂着泪水染红了成长青春路。人生真的有时太无奈,错错错,有时怎么做都是错,只有错过了才知道怎样做对的,太多伤害。当走过来时,一回头期盼有一个人站在背后,因为人生孤寂,那声对不起在心中说了千万遍,或许,就会像渡边君那样感到人生无奈吧!

  就像顾里说的那句话一样——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愚蠢透顶的时候,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次被原谅的权利。

  我想,或许多年后,当自己正值青春,更能够读出这本《挪威的森林》里人生的无奈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

  那应该是在挪威的森林。

  我向往这样的国度,高度发达却不张扬,几乎所有的城市里都找不出什么霸道的摩天大楼。大街上的行人三三两两的,更多的人们是坐在电脑前工作的。发达而原始。

  想来,挪威的森林千万年来一直是在诠释着这份原始吧,千万年来都不曾动摇。

  那是山脚下一处寂静的山林,冬日树木的萧疏在渐渐退色,森林在春意里慢慢地变绿,由浅到深,林中空地上迷漫着淡蓝色的轻雾,远处会传来时断时续不知名的鸟鸣,那真是一个使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也确实是一个令人容易迷失的地方。

  我从遥远的东方,穿越梦中的拱道,投奔到你的怀抱里来了。森林的风,吹走了所有的爱,所有的痛,,所有的痛,所有的意乱神迷。我独自站立着,心灵被纯粹成与海天一样的颜色。

  这是一片临海的林子,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年四季的气温和降水十分均匀。置身其中,时间仿佛凝固,一切一切都不再躁动。这森林环山面海,林中大小湖泊镶嵌其中,绝对是个安置纯净心灵的世界。北极光的美,深入高山的格壤格尔峡湾以及特隆海姆一带,无不具有一种天然极致之境的意味。我喜欢整个挪威散发出浓郁的北欧神话的味道,以及如宇宙树林般的那一片广袤。好似童话的世界。

  我在森林中租一个木屋,过着简洁的生活,我总是赤着脚歪着头,像一个孩子一样伫立在大大的落地窗前,凝视着落在森林里的雨,狂烈的雨。

  那是一个用圆木堆积木似地搭成的二层的小屋。深褐色的外表,一扇低矮的门,让人辨认不出往哪边才可以推开的门。外面看起来的小屋,置身其中会觉得空间很大很大,深褐色的墙带弧度,富有动感。几件简陋的家具随意摆放在地面上,那桌,那椅,那床都是用最原始的大树桩做成的,没上油漆。我只需要有一个房间不漏雨就够了,里面有我的书,我的电脑,音箱,大床是摆在里面的。躺在床上,测身就能看见可爱的森林,那感觉就像在潜水艇中,窥探到的都是深蓝色的海水。二楼是没有房间的,只有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和一个琴架,地板上堆放着许多年代久远的东西。

  木屋外的空地上一定得有一辆车,借来的。这地方有两条通往外界的路。

  沿着通往海边的路行驶,然后停下。我一个人漫步在海水碧蓝的奥斯陆湾,四周的山野在一片金黄与翠绿之中,美不胜收,如仙境一般,眼前绵延不断的森林是永远的极致的美。我常常坐在洁白的沙滩上观看太阳与海波一同出现,我会抚摸着沉落的黄昏,让心灵纯粹着。夜晚,从这里可以抬头看见许许多多明亮的星座,有一个是自己。

  另一条路只是供我偶尔接触尘世,那里有必不可少的超市和颇具挪威特色的酒吧。

  我就这样一直徜徉在森林,海滩,林中湖泊和一望无际的山野间,释放着自己:我在木屋里安静的沉思,拉琴或看书写作。我爱极了这种生活方式,终日与孤独相伴,但我的心归属于这片天地,大自然才是心灵的家。

  我常常在午夜醒来,迷恋上旖旎的极光,她是神话中最美丽的女神,我随着她。寻找最初的幸福,最原始的梦想。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1

  这可以算是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吧。

  第一次看的时候,可谓囫囵吞枣了,因为很想看到结局,当然也与自己当时心不够平静有关。结果除了知道性描写,三个人的纠缠,啥也搞不清楚,完全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

  第二次是看它的电影,我想可能看电影就会多少更加理解点的吧。结果我除了记住几个画面外,什么也没有理解,更加困惑,不明所以!

  这几天看完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忽然想起他的《挪威的森林》,想起了当初的困惑,于是就又认真看了起来。这次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心静吧,还是经历到了,我居然看的津津有味,没有所谓的感伤,没有所谓的泪水,没有偶尔的兴奋,有的只是不时得感慨作者的文笔竟然这么的优美、故事的发展这么自然而然,感受到青春的气息跃然纸上。

  看完这本书我也看了下他人的书评,很难认同别人的想法,并不是他们说的不好,只是觉得自己感受到的和他们有所不同。当然我也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村上春树的书确实难懂,这是应该是他作品中为数不多易懂的了,但不同的人看到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人百分百确定真的读懂了。

  可这本书确实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那便是成长,那便是青春。

  看完本书让我想起了谁的青春迷茫,想起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读《挪威的森林》就是有如此同感。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渡边彻一面爱着娴静莹洁的直子(有人说渡边对直子只是责任感,但我觉得还是有爱的,男人都有保护欲,面对娇弱又楚楚动人的直子日渐产生了爱,当然这其中也包含对直子的责任),后又一面渐渐喜欢上了活泼开朗的绿子,渡边一度在这境地里进退两难,挣扎和迷茫着。想和直子共同前进,可直子执着过去,想和绿子进入新生,可忘不了直子。青春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位于什么位置,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在乎得与失,但结果从来都由不得我们,时间会毫不犹豫的从我们身边带走该带走的,剩下该剩下的,让你有所领悟,让你在其中成长!或许我们会遗憾,会想原来某件事某个人比我认为的更重要,不过已经远去啦!但我们终将跳出迷茫,走过青春,有所成长,进入下个时间段!

  这就是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当然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因为书中每个人性格和境遇都太鲜明了)。就像本书序中所说它还包括连带与孤独,开朗与感伤,追求与失落,坚定与彷徨,充实与寂寞,纯情与放荡,时尚与乡愁,奔走与守望,无奈与救赎,忏悔与迷惘……

  真是顶好看的一本书,最后引用其中最爱的一句话结尾。

  我判断不出我位于何处,也不具有自己是在朝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心。我之所以一步步挪动步履,只是因为我必须挪动,而无论去哪里。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2

  作品以渡边回忆青春往事为开端,初入大学的渡边在电车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边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恋人。渡边与直子逐渐相恋,不料二人同床后,直子因无法摆脱愧疚的心魔而辍学,独善其身的渡边在东京孤独度日。然而,绿子的出现令渡边重获生机,一段新的恋情发生。在两段感情的纠葛与失去所爱的痛苦中,渡边逐渐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初读本书,便有强烈的共鸣。村上的人生态度把玩孤独与无奈在我看来又是多么的不羁与随性。在繁芜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就像最终孤身一人的渡边一样,至此他才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绿子与直子应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等等,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最终自杀;而绿子可谓是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平衡,接受了自己。正是绿子的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渡边也自知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但若他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的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绿子很幸运的拥有了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作品为何会取名为“挪威的森林”?这让我沉思许久。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的会让人迷路的森林,是那种人进得去却出不来的大的原始森林。生活也就像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得走进去,因此我们才不可避免的对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于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维的话却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说的谎话却多了;每个人的心都变得复杂了。但是我们仍要成长,不要去过分改变自己。

  社会带给我们的转变有时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就看到在作品中,很多人都在这片挪威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木月在17岁时死了,以死来作为回避成熟的方式;而直子在木月死了之后,就不知该如何与人交往了,也选择一死了之。实际上,玲子也是其中一员,仅仅是没有失去生命罢了。

  而对于我们,也许都会像渡边一样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这些转变,即使这种转变是被环境逼迫的。而像永泽,看上去能勇敢且完全的适应这些转变,但他的内心仍是痛苦的,只不过他用自己的奋斗强迫自己完成转变。这也是大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

  总的看来,《挪威的森林》是有很浓重的思想蕴含的,现在的我也许因为年轻并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的思想。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很多想法肯定还会发生不少的转变。但是不会变的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勇敢的面对这些蜕变,勇敢的完成蜕变,并能在蜕变中保持一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3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日本笼罩在黑暗下,原本明亮的天空顿时变成灰白,人们的脸上满是恐惧的神情。恍然之间,似乎世界失去了色彩。此时此景,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书中一句:"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话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回味很久很久,意味深长!

  真正读这本书是在初中时,年纪太幼的我无法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仅此一次,如此之宝贵。20岁的我刚上大学和渡边一样寄宿学校,他所经历的青春年华,不敢说是和自己如出一辙,但却感同身受。渡边的际遇很好,除了生病住在疗养院的直子对他好,还有那活泼开朗的绿子陪伴着。一个人最开心的莫过于有个红颜知己,在开心、落寞时寸步不离的陪伴。而渡边对于她俩来说不仅是知己,还是媒介--一个和外边世界相连的介质。

  人一直感叹生命的伟大,甚至有时候渺小得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直子和木月都生活在"无人岛"上,虽然都试图融入外边的世界,但最终都因过程的艰辛,葬身在半途。直子以自杀结束了自己花样的年华,使这17岁黄金般的岁月戛然而止;木月也只能生活在看似平静的疗养院,最后也成了谜一样的死去。渡边看着身边至亲至爱的人的离去,自己却能在死亡的气息中坚强的活下来。他,一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机体,才是最伟大的生命体。

  年轻的生命总是充满着挑战、迷茫、曲折的探索。只是生存方式因人而异,态度也不尽相同。有时面对死亡,我们充满着恐惧,怕自己死后一无所有。对于已逝世的亡者,我们感伤、我们悲痛,倒也是体现对亡者的怀念,若只是一味的哀伤而忘却自己生存的目的,那种哀痛唯有变成精神的腐蚀,让生者失去希望,甚至断送前程。这不就违背了我们一直推崇的"逝者安息,生者奋进"的激进态度吗?或许伤痛会让人不能自已。当新的希望出现,我们就不该为过去感伤,更该带着缅怀去直面人生。从另外的角度看,死的价值提醒我们,要冲破思想的囚笼、要逃脱对死亡的恐惧、要有重新迈向幸福的动力。毕竟就像渡边说的,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

  小说不仅反映现实生活,还是我们播撒希望的一块净土。这篇小说将人生态度、青春的迷雾与追求未来贯穿于全书,虽悲情但又不失它的甜蜜。生命如此短暂,仿佛也能从这些短暂中悟出道理。准备打发和消磨生命的人,认为生命是漫长,并且以种种的方式去回避生活。无视生命的人,失去后才知道它的珍贵。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细细品味生命的美好,感悟青春的魅力,珍惜每一件事物,都是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的体现。

  渡边君的青春经历,是一曲缓缓煽情的乐曲、是一部伤感悲情的恋爱小说、更是一部赞扬生命的青春励志小说。他教会我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故事的结局积极向上,给了我们的年轻生命一个希望。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4

  一直听人说起《挪威的森林》,但遗憾的是一直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买了本。

  以前是漓江版的,得二十多块钱,这对我来说算贵了。毕竟是买一本小说看看,似乎没必要花这么多钱的。进入20xx年后,不想该书版权由上译买走了,定价便宜了,译者也作了修改,而且装帧也非常不错。最后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价格,我终于买下了《挪威的森林》书的上译版。还没有看书,我就有种感觉--很值!

  该书花了五、六天时间看完的(咱是学生得上课、自习啦等等)。总体觉得是不错,不仅村上写得不错,译者林少华也译得不错,写的序更是不错!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译者说村上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因为,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但是,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于是,与其勉强通过与任教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小说是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回忆自己年轻时代读大学时发生的事情。而时下,我们都在读大学,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羡慕渡边的自我、潇洒、随意。他生活中不会出现父母的影子,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唯有的是一个死去的朋友的恋人、一个住在同一幢宿舍楼的哥们,一个一起上过选修科的女孩子。就这样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日子,却让我向往。每周空闲时间打工以维持日常生活费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游;周日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轧马路,等等。

  我很喜欢旅游,可是口袋里没有钱。想找份工作,没有说的过去的。何况中国地大物博,四处走的地方是多,可范围太大,而且没有日本新干线之类便捷的交通网络。而最根本的是,没有渡边的心情,一个人游历,是需要勇气与决心的,也需要与众不同的心境。我想我没有,所以只能徒自叹息。

  看完书后的一个明显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观念的开放。以至于有人偏激地认为,村上是个性变态。我倒没有这种看法,同为男人,同为青春期的男人,试问谁没有那种想法或行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问题。

  以前也耳闻过大和民族的这一有别于儒家思想的显著特点,算是明治维新时期西化的产物了。但是看完本书后,算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或许国内像这种纯文学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时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热,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逊色,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惊讶的。本人单身,活了一大把,还没有经历过纯粹意义上的恋爱,更不用说同居了。由于本人如此,交游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对同居现象一无所知。只是爱好读报,还知道高校中 不少校园内安放了自动售安全套的机子。仅此而已!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

  用了连天的时间读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记下的感受,又担心记下的东西过于肤浅,然而怕又没有耐心,更多是怕没有时间继续读完第二遍,所以索性还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种种感受写落纸上。可能是习惯使然吧。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地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日本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地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爱不爱我?这不再是可以简单作答的问题。女人往往会把爱和性搅和在一块儿,男人却会毫不犹豫地把他们分得很开。所以渡边不止一次地把爱的程度描写成像在春天的绒绿里和可爱的小熊打滚,很纯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对于性的态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径庭,永泽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态的追求,渡边也一样,只不过他把性分的细化了,有爱的性和无爱的性,有性的爱和无性的爱,甚至更加可以细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开始处的伏笔更有意思,直子讲的那草皮掩过的让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会小心翼翼地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潜意识的怕,所以终于掉进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爱,走得太近,付出得太全部,就可能变成相互的伤害。这些与性无关。玲子拥有的仅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脱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从爱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美好的生活,这区别于一般,显得很不容易。

  谈及作品中悲剧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虽然通往悲剧的路途,一个激腾一个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对性和爱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的完美又不可能,终于导致悲剧。而绿子则很幸运地拥有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总的看来,这是一本区别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实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书。现在是一定不能完全体会作者思想的,因为年轻,或许,再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炼励,重读到这本书,重见到这篇文稿的时候,我会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17

《信》读后感11-06

景阳冈读后感11-05

《优雅》读后感11-04

《活法》读后感11-04

故事读后感11-03

尊严的读后感11-03

面纱读后感11-03

《边城》 读后感10-29

文城读后感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