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2-04-28 20:16: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生读后感(合集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读后感(合集15篇)

人生读后感1

  近来阅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书,颇多感触,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读后感2

  前不久,学校为了党员教师的成长,要求我们每人选一本有益自己的书,经过再三考虑后我选取了这本《国学与人生》,虽然我是计算机教师,但是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于我们做人的地方,而且书中众多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学家,现如今仍是很多教育学者竞相效仿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广义上的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20世纪初评价世界各大文明的地位和影响时仍然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所留下的印记是多么深刻。中国文化自古号称“雄踞万邦”,在周边国家的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对周边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智慧之光。这光照亮着我们人生的智慧之门。

  国学的精髓有一个源头,当数《易经》、诸子百家学说。这个源头之于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意义,或者说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确切地说就是“轴心”的意义,并且这个轴心至今还是唯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的源头是没有枯竭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民族只要存在下来了,并不断地得以发展,那么这个民族就有着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我们发现前人智慧实际也是发现自己的智慧,找到我们的精神之根。或者说得更深入一点,国学的源头,与其所在的时代共创了一段历史的辉煌,开创了一种思想精神的轴心时代,因而也成就了很多圣人们的辉煌人生。而与社会历史人生言之,历史是群体的活动,这就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史,但这所有说到底又是以个人集合的形式完成的。这样,焕发一个民族的精神落实下来就是焕发每一个个体的精神。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间作为完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对形而上的探讨,或者说对于宇宙终极真相和个人生命最终归宿的问题,则缺乏了解和研究。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名教师,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要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当然,随

  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思想、做法并不一定再适合如今的学生,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有一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有容乃大”,我觉得这句话虽平实无华,但是却让人觉得震撼。是啊,虽然我们现在在不断学习国外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方法,但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确实不用多说,要铭记于心的,试问:世上还有哪个国家会有我们这般有底蕴有内涵,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上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一百多年前,力倡国学的梁启超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同胞:“吾不患外国学术之思想之不输入,吾唯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他激情洋溢地呼唤中西文明的“交媾”。以育出中华新文化的“胎儿”。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青年都已作古,而今我们更加任重而道远。文化建设是一项千秋百代的事业,文化教育更是如此。

  有人将教师比作给孩子“打底”的工程,记得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才称够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为“师”的根本所在;“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朱永新的这句话,点出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教师理应多读书,在阅读中成长。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国学与人生》,让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开阔,只有书读得足够多了,知识积累的足够丰富了,才可以在平日的教学生活中以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收获。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这也正是我未来的奋斗目标。

人生读后感3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取的杯具。一向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满期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最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应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应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理解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然而,对于高加林的感情我却不明白该说什么好。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心灵的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取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思考后,他最后理解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取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理解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照顾好自己,但是泪水却流下了脸颊。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个性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能够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能够影响一生’’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之后,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感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持续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最后,引用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同时这也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和我一样处境的人要说的话。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样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构成的。我们不仅仅要在工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就应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对生活就应永远持续热情!……”

  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人生读后感4

  一代大师王蒙,虽年逾七旬,但却是“心儿不曾老”的老人,历四年之功,以雄健的笔触、渊博的文化修养、深邃的人生底蕴,去总结、回味、反思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悟,去探索提示人生苦乐的大道至理,在自己的人生金秋为我们奉上了力作——《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这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书,是经历曲折的经验之书,也是给我们的启示之书。笔者在细细品味、慢慢回味这本书后,感慨万千。书中用杂文随笔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感悟人生的艺术,诠释道与德,诚与诈,智与愚,真与伪。谈人生哲学,其实不容易。而王蒙却从其历尽沧桑之后道出了“无术、无谋、无名、无功”的真谛。作者完全充当了一个普通的人来分析,让我们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叙述这些人生哲学时,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讲法,一切从面对人生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实的力量透彻纸背,发人深思。

  王蒙先生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写出成名作《青春万岁》。他的人生经历过大起大落,走过了中国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尝过酸甜苦辣种种人生滋味,而他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的人生也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他将自己近70年人生经历积淀下来的真实情感,经历种种磨难而又超越苦难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在顺境和逆境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通过伴随终身的孜孜不倦的学习成为学养丰富的人,谈自己如何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而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学”的实质,却是低调、宽容、学习、有为无为……说不上石破天惊,说不上深不见底。这些道理,没有多少人完全不懂,但能体味颇深且付诸实践者也确实不多。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不够、修养不到的问题。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学”为解决这个问题开了一剂良方:在逆境中,在几乎什么事都做不成的条件下,你至少可以学习;在顺境时,在一片颂扬声中,你千万不要忘了学习。将这剂良方换句话表达就是:学习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人生的享受。要说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学”有什么深奥,我想恰在于此。

  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的“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这段话我也是作为警句勉励自己。王蒙作为一个领域中屈指可数的领导性人物,没有夸夸其谈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也没有以经历坎坷人生标榜自己的伟大,而是以非常谦卑的态度,以:我是学生来自居,强调学习是生命的主线。这让我非常羞愧,虽然近几年来我也为了工作看过很多类的书籍,却没有真正做到以读书为乐,不知其所以为乐,也谈不上学以致用。现在读了此书方有豁然开朗之感,进一步提升了对读书的认识。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不是读书才是学习,一切经验体验都是学习。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你的老师。也许是一个政府官员,一个小商贩,一个农民,甚至一个罪犯,你或者认为他们是庸俗低下的,但是,很可能他们身上会有某种闪光的东西,是你所不具备的。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知识,我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是学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他平时实际生活的行为准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客观评价。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佛学禅理,寓言故事等一些寓含哲理的寓言小品来阐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顺境时,不断的学习让王蒙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有所建树,也不自命精英,自我膨胀。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都以谦卑的态度,在读书中,生活中,把每个人当作老师,每个地方当作课堂,每个时间当作学期。在逆境中,不断的学习给予他力量,自尊,快乐,生的希望。王蒙在上世纪那场浩劫中,也从未停止过对新知识的追求,充分利用发配边疆16年时间读了个“博士后”。“你可以不准我写作,不准我吃肉……然而你无法禁止我学习。”越是逆境,越要沉下去,越要戒浮躁,越要踏踏实实。在逆境中学习,更要顶得住压力,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必将水滴石穿。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现在社会生活的琐碎,工作的紧张,常使人感觉压力巨大,精神紧绷。然而精神极度紧绷之后常感觉空虚无聊。而读了这本书,正如一场及时雨惊醒我尘封已久的求知欲。感佩王蒙学习识见之余,我将重新调适自己的“精气神”,多一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紧迫感,惜时敏学,在无为与有为之间成就自强不息的人生路。读这本书,在你我的人生之旅中,在不断创新的前进道路上,有一个信念的支撑,找一个倾诉的知己,写就一个异彩纷呈的人生。

人生读后感5

  《人生的枷锁》是英国作家毛姆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因身体缺陷、宗教和情欲的束缚,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所遭遇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以及最终挣脱这些枷锁的成长历程。

  《人生的枷锁》旨在表达:

  人一旦来到世上,就得经历各种各样的艰辛,受到种种枷锁的束缚,诸如身体缺陷、爱情羁绊、财富匮乏、精神欲望、人生意义等。

  1.身体缺陷的枷锁

  命运坎坷的菲利普天生跛足,十岁便时成了孤儿,与伯父、伯母一起生活,度过了孤独而冷漠的童年。

  进入寄宿学校后,菲利普经常遭到嘲笑和霸凌,身体缺陷让菲利普非常苦恼,也造成了他孤僻、自卑、敏感的个性。

  菲利普曾对伯父的话深信不疑,以为只要诚心祈祷上帝就能治好他的跛足。奇迹当然没有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也让他对信仰产生了怀疑。

  身体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菲利普,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羞辱和刺痛,使他的人生变得坎坷艰辛。然而,人生的智慧在于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知易行难,直到阅历增长,经历了足够多的人生苦难之后,菲利普才终于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体缺陷,“挣脱”了身体缺陷的枷锁。

  2. 爱情羁绊的枷锁

  在菲利普几段的感情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要数米尔德丽德。

  菲利普为她付出了爱情和青春,为她荒废了学业和父亲的遗产。当背叛他的米尔德丽德再次回来找他,菲利普甚至抛弃了对他关怀备至的正在交往的女友诺拉。

  然而年轻人的爱情总是逃脱不了辜负他人或者被他人辜负的命运。

  菲利普的全心付出未能得到期望的回报。米尔德丽德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中。惨遭践踏的菲利普差点自杀。

  几经波折之后,菲利普终于死心,从爱情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最终,菲利普在合适的时机与合适的人结婚,回归到平凡的婚姻生活中。

  3. 财富匮乏的枷锁

  在菲利普所结识的朋友中,有为了坚持绘画而活活饿死的艺术生,有为了生计而沦落风尘的女友,有人坚持自我不惜献出生命,有人饱尝求职谋生的艰苦……

  毛姆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两难,更多时候鱼和熊掌无法兼得。在《人生的枷锁》中,更加真实地呈现了深陷贫穷困顿的底层现实。

  即便是家境不算特别贫穷的菲利普,也不得不迫于生计,多次调整方向,放弃梦想的职业。在炒股赔钱后,更是没钱上学,忍饥挨饿,流落街头,饱尝到了饥寒交迫的苦楚。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很难为梦想不计回报、孤注一掷;为生计奔波,从事着不喜欢的工作,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4. 精神欲望的枷锁

  关于如何度过一生,菲利普做过多种尝试。他当过会计、学过画画、做过医师助理和商场售货员……却终因各种现实原因半途而废。

  没有人不希望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梦想往往很难坚守。

  大多数人没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自己,而是活成了别人的期待。

  对许多人来说,梦想不是用来实现,而是用来怀念的。

  我们羡慕他人的生活,向往诗与远方,以为风景总在别处。殊不知每一种选择都不完美,光鲜亮丽的表面下不为人知的艰辛,只有在身临其境时才能一览无余。

  最终,菲利普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归平凡的家庭和工作岗位。成为普通人,听起来似乎有些沮丧,但命运的玩笑在于,幸福的开始往往是从甘心成为一个普通人开始的。

  兜兜转转地折腾了一圈,才发现幸福其实就在唾手可得的地方。

  5. 生命意义的枷锁

  朋友送给菲利普一块花纹繁密精美的挂毯,让他从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菲利普冥思苦想,待朋友去世后,才窥见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生命毫无意义。

  地毯织工把图案织得繁复美丽,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美感的乐趣;人生也不过是一种格局,只不过是满足一个人的乐趣而已。

  尽管人生的归宿终将走向虚无,但生活中存在过的每个瞬间都是真实而有温度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菲利普最终醒悟:他一生波折,老是在期待中生活,从未有过正常生活,现在他应生活在现实中。

  最后他放弃环游世界的梦想,和萨拉结婚,一起到小渔村定居。

  屈服于幸福,兴许就是承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却要比千百次胜利有意义得多。生活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不在于如何描写它。

  写在最后

  毛姆《人生的枷锁》带有自传色彩,菲利普早年的不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

  提到《人生的枷锁》,就不得不提到作家后来的一部作品《月亮与六便士》。这两部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了现实与理想的挣扎、并最终做出选择的过程。

  不同之处在于,《月亮与六便士》描绘了一种更加理想化的自我实现,具有绘画天赋的主人公挣脱世俗伦常,在艺术之巅燃烧自我,收获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自由。

  相比之下,《人生的枷锁》则略显失望,前半生的羁绊与坎坷,并未迎来浴火重生的高潮和逆风翻盘的快感。既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没能从事梦寐以求的职业,而是在饱尝艰辛之后,接纳自己有限的才华和能力,回归到普通人的庸常之中。

  后者对于世俗人生反而更具有参考意义,菲利普的经历、迷惘、逃避、选择、回归……映射了每一个普通人必然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菲利普通过审视人生,最后顿悟了人生“真谛”:生活毫无意义,也不可能改变成另一个样子。只有摒弃人生的幻想,挣脱精神上的枷锁,才能成为无所追求、无所迷恋的自由人。

  与其说人生的终极自由是挣脱种种枷锁的过程,毋宁说是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心甘情愿套上种种枷锁的过程。

  唯有真正放下,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人生读后感6

  活出自己,才算不枉此生。

  怎样活出自己?武志红老师在《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序言中列举了一些名人。股神巴菲特说:“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动漫之王宫崎骏说:“我从来不考虑观众。”德川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说:“过于揣测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太在乎他人的想法,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但什么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序言中没有作详细回答。

  1.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形成一定的自我觉知

  喜好什么、追求什么、人生价值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实现目标?对于这些认识越清晰,自我意识就越强烈。然而认识自我,说来易,做来难,很多人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个不好的自己:开会、上学迟到,给出的理由不是家住的远、就是归咎堵车或者天气。总之,他绝对不会说:“经常迟到是由于自己对学习和工作不够重视,不够自律,没有养成守时的好习惯。”——承认这些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不好的,这种不好会给自我带来不适。为了避免这种不适,人们宁愿从自身之外寻找原因,即所谓的“外部归因”。外部归因能让人一时爽,但不能让人一直爽。总是向外寻找原因而忽视自身问题,会让我们一次次错过认识和改变自我的机会。久而久之,你避开不仅是责备,更是自我。

  2.能区分是“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想要的”

  一件事背后的动机,往往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影响。大学生寻找伴侣,动机可能是遇到了心仪的对象,也可能是出于跟风或攀比心理:看到室友都出双入对,自己也不甘落后;室友对象是高富帅,自己也相应提高了择偶标准。显然,前者主要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后者则更多为了维护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生活中,如果我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别人眼中那个“精致的自己”,必然会觉得很累,因为评判的那根标尺始终在别人手中。自我意识强烈的人,能够区分内部的需求和外部的标准,并且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合理地进行权衡。

  3.相信身体的感受

  想必你有过这样的体验:有些事做起来特别容易疲乏和无聊,做完毫无成就感,反而有些空虚。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容易让人觉得生活无趣,甚至有一种停滞感。反之,有些事明知做了也没什么好处和利益,甚至可能会带来麻烦,但总感觉冥冥中有股力量在推动自己去完成。是的,对自己是否有价值,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身体会告诉你答案。你能说服自己的理智,但不能欺骗自己的感受。

  4.有坚强的意志

  自我,仅仅认识还不够,还要能够保持。我们不妨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兴趣等各方面想象成一个球形空间,称之为“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肥皂泡,很容易感受到内外的压力,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在外界的高压下,它可能会缩小乃至破灭。因此我们可以将在外界压力下保持自我空间的能力理解为意志。

  心理学中对意志的定义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其中,独立性和坚定性是它的两个重要品质。独立性指的是不屈服于周围人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品质。独立性强的人既不容易受他人暗示,也不会独断专行。坚定性指的是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决定的品质。坚定性强的人不会轻易动摇,也不会固执己。可见坚强的意志是强烈自我意识的必要组成部分。俗话说:“枪打出头鸟。”你连飞的勇气都没有,还怎么出头?所以,你敢出头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自我”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将自我过度延伸,错认为世界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来运行,一旦世界违逆了我,就对外界产生愤怒或敌意。“活出自己”不是“随心所欲”。试想,上课时想喝奶茶就出去买、排队时不愿等就插个队、看某人不顺眼就让他滚蛋…这将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社会是无数自我的有机结合,所谓的有机,体现在个体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自我,还能意识到他人的自我,并且找到方法使两者共存,否则人和人之间将无时无刻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此,强者,既能玩转社会规则,又能充分发挥自我。

  生活,就像一幅清明上河图,我们,只是其中的无名小卒。上帝在创作时,只为每个人勾勒出了大致轮廓,但我们被赋予了自我描绘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穷尽一生,去刻画只属于自己的容颜,既是给别人看,也是给自己看。

人生读后感7

  故事的开始在一个风啸雷吼的夜晚,这样压抑的环境无疑与刚刚被下岗的主人公高加林的心情相适应。三年前,没考到大学,他已经很崩溃了,现在的处境无疑让他感到绝望:他想逃离被捆绑在土地上的命运,而今却也只能被捆绑在土地上。渴望外面新世界的高加林很痛苦,他想利用他的学识大显身手,可在高家村这片土地上,他拼尽全力能得到的也只会是和勤劳的庄稼人一样的满工分。他看不见人生的希望。

  颓废地过完一个月,在瞧得满头银发的母亲后,他自责起来,他决心改变。可能真如中庸之道一般,命运不会给太好的也不会给你太差的。他遇到了他的爱情,遇到了可爱的刘巧珍。巧珍是村中“二能人”的二女儿,家境殷实的她却由于封建思想而没有上过学。她羡慕那些文化人,她的内心渴望能有一个有文化有气质的人当她的家。在四邻八村,她唯一能看见的就是肚子里有墨水的教书先生高加林。她很早就爱恋着加林,但由于二人学识的差距,她很自卑,一直不敢有所接近。如今,高加林回到农村了,看来只能是在农村了。她没那么自卑,鼓起了勇气,向加林坦露了心声。

  加林万万没想到,爱情会在他最失意、落魄的时候到来。起初他很惊慌,但很快巧珍的爱抚平了他受伤的心灵,再次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但这自由的爱情,在这新文明春风尚未吹到的高家村无疑是不被允许的,不被人接受理解的。在旁人看来,这二人竟然敢在外面偷偷约会,亲嘴,呵!多么败坏风气啊!村农民的议论无疑激怒了高加林,他想破除高家村的封建礼教:他故意与巧珍在太阳底下,人多的地方向众人展示他们的爱恋,捍卫他们的爱情。

  所谓欲扬必先抑,前期种种的挫折与不幸,铺垫来了高加林“逃离”农村的机会。加林在外从军多年的叔父回到了当地,成了当地的劳动局局长,他也由此去了县城。有抱负、有锐气的新青年高加林很快崭头露角:跟着去抗洪救灾,熬夜写下新闻稿;带着相机,报导县城内的各大会议;篮球场上,身披11号球衣精准灌篮。他很快成了小县城的风云人物,人们都在打探着这个出色的年轻人。他也迎来了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

  黄亚萍是干部子女,在上学时她被这个虽然来自农村但却学识过人、谈吐不凡的年轻人所吸引。但他是个农村人,她们断然不会有所结果。而如今,加林来县城了,在事业单位工作,有了编制,并且如此耀眼夺目、引人注意。她没有顾虑了,勇敢地向加林坦露了心声。加林知道后,先是惊喜,又是惊慌。他已经有了巧珍了,但巧珍的谈吐永远是农村的几只鸭,几只猪仔。与他想要求知的国际问题截然相反,他们无疑是没有共同语言的。而亚萍却是能给他讲美国政治、十二种新能源的存在。一番思量与挣扎,他选择了与有共同语言的亚萍在一起。可怜的巧珍,知道他的心思,成全了他,不再黏着加林,伤心地回到了农村,嫁给了一直爱着他的庄稼人马拴。

  命运总是这么出其不意,刚给你一段好的光景,又立马让你有了一河滩的愁事:加林走后门的事被人举报了,他要被送回农村。这无疑是晴天霹雳,痛苦万分的他,在长夜思考中明白了真正爱的人是巧珍。然而却是他亲手抛弃了视她如命的巧珍,他很冷静地和亚萍分手,在一个天亮回到了生养他的高家村……

  读罢整篇小说,高加林短暂却坎坷的人生命运令人吹嘘、令人感慨。他满怀希望去外求学,想要“逃离”农村;高考落榜,“回到”农村。叔父原因,到了县城有了编制,“逃离”农村;被人举报,“回到”农村。在这“逃离”与“回归”的过程中,他拥有了爱情,错过了爱情,懂得了爱情,最后也懂得了热爱脚下这片土地。

  再回到文章的伊始,柳青先生的序“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生。”我想,它无疑是对《人生》最好的概括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对许多个岔路口,或悲或喜,或酸或甜。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一场玩笑。但是有时我又会去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没有人想象笑话一样度过一生,然而人生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困难。没有笔直的人生,更没有缺少岔道的人生,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去面对。

人生读后感8

  初中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大概因年少,到底未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想来有些书,需要阅历,读起来才有滋有味。

  早有耳闻《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但一直未拜读。

  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主角高加林从教师被撸成了农民,又从农民成了干部,最后又回到农民身份,以及与巧珍、黄亚萍间爱情纠葛的故事。

  我认为,所有的书,说成了这样的梗概都是没意思的。

  听说有人读了此书后,如醍醐灌顶,以后成了成功人士。我这普通人,不想那么多,但翻开后,竟也放不下,或感动、或惋惜、或愤愤,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看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看书时要将自己代入角色,在那些境况下,主角怎么做,若是自己又会怎么做。思考得多了,也就成长了。

  这话很有道理。以前看书缺少思考,所以走马观花,了无痕。

  1

  App上看的此书,(这样的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因此已加入购物车,准备买纸质书。)很多人写想法,扫了几眼许多人不喜欢高加林,气愤嘲讽。

  可我发现,只要将自己代入他的位置,就再难开口讥讽。

  从一个体面的教师,被走后门的挤下成了落魄农民。(从不识字的巧珍刷牙被围观、嘲笑事件就可看出当时农民地位。)

  巨大身份转变下,失魂落魄、颓废沮丧。因年轻,未经历过生活的大锤打击,像极了每个普通人。

  一个月后,出门卖白蒸馍那段,张不开口吆喝,躲躲闪闪,偏又遇到同学,觉得难堪,自尊心作祟下找借口遮掩,一整天未卖出一个白蒸馍,现实得扎心。

  此种绝望下,漂亮善良的巧珍,勇敢表白,喷涌的热烈真挚的爱,感动了他,成了他的救赎。

  虽然他以往瞧不起不识字的村姑。

  一方爱得全心全意,一方开始于感动。正是这份差异,为分离埋下了伏笔。

  我想在人生低潮时,收到如此热情可爱的姑娘的示好,大部分男士哪怕知道自己不爱,也会接受,就如高加林。

  哪怕很多人在评论里鄙视高加林高升后,选了家境好,有助他前途,与他有共同语言的黄亚萍,弃了巧珍。

  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展现道德,自己面临那样选择时,又有几个人能做得比高加林好?

  所以越发觉得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人难得。

  2

  高玉德叮嘱高加林,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对把他儿子撸了的高明楼,要笑脸相迎。

  有人说这是农村人的懦弱,可我觉得很有生活智慧。尤其当时背景下,为官一方的简直是土皇帝,想整个小老百姓,太简单了。

  哪怕现在,脾气比本事大,也成不了事。

  对农民的身份,从抗拒鄙视到接受,也只是因生活二字沉甸甸,只能勇敢面对,才能从深渊走出。

  谁知柳暗花明又一村。高加林当官的叔叔回来了,马占胜变了嘴脸,和高明楼商量,又走起了后门,只是此次受益者成了高加林。

  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高加林去了县城,当记者,出尽风头。

  身份不再是农民的他,黄亚萍觉得配得上自己了。

  在确认过能和自己爱的高加林开始后,甩了对她掏心掏肺好,且双方家长基本达成统一意见的结婚对象,张克南。

  被出局的巧珍,分手那刻的话,更衬托了高加林的不堪。

  两人理所当然恋爱了,时潮又高调。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张克南妈妈举报高加林,哪怕高加林有真才实学,在职期间可圈可点,也被清算处分,又成了农民。

  高加林年纪轻轻,已起起伏伏,还是老光棍德顺有先见之明。

  是的,内心有温度,做事有原则,就是极好的普通人了。

  3

  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悲剧。

  一方觉得自己卑微,又全心爱着那个自己觉得高攀的对象。

  而高加林,感情起于感动,未入心。成了干部的他和巧珍没了共同语言。

  虽然门当户对是老调,但我一直觉得有一定道理。

  在处于恋爱关系时,尚且可以说没共同语言、自由、找真爱,都结了婚,对方又无错的情况下,就为了遇到的“真爱”,而离婚,就不可原谅了。

  因很多人结婚后,总会遇到另外的“真爱”,还美其名曰爱情,曰自由,太讽刺。

  在谈到婚姻时,想到爱情的同时还应该想起责任。论人的自私,哪个朝代比得上现代?

  巧珍是金子,纯粹又善良,生活中几不可见,而黄亚萍生活中见得多。

  巧珍当然比黄亚萍讨人喜欢。

  可实际上,哪怕嘴上骂咧咧,多数人选择时,都会偏向黄亚萍。

  4

  极喜欢路遥笔下的景色描写。

  因一直在农村长到15岁,虽然南北有所不同,但作者的描写轻易能将人拉回那个时候。

  那场“粪架”,看得人既好笑又心酸。

  当初在村里时,爷爷连上厕所都要特意去叔叔家的。

  感觉过去很久,原来回首也只是十几年,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笔下所有的人物都立体,没有绝对坏的,哪怕是那个举报高加林的尖锐妈妈,也可看做是出自对儿子的打抱不平。

  每个的细节描写,都深入人心。

  没有英雄人物,充满现实的生活气息,因此越发发人深省。

人生读后感9

  马云和纪学锋都很推崇一本书,路遥的《人生》,路遥是我喜欢的作家,所以很快在当当网买了一本,买的时候,顺便看到一本畅销书《浮沉》,评价不错,就一起收了。

  《人生》写的是,高中生高加林,从一个民办教师,到回到农村,再去城市,再回到农村的故事。这中间穿插了,和农村姑娘巧珍,以及和城里姑娘黄亚萍,分分合合的爱情变迁。

  人生的际遇,有时候就是岔路口的一个选择,选择错了,一段路,或者说整个人生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不管事业,还是爱情。

  《人生》里的社会状况,高加林几次变化,都是和权力相关,因为权力,他丢掉了民办教师的饭碗,再因为权力,去到了城市,最后也是因为权力,再回到了农村。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的这种权力寻租现象,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越演越烈。

  关系网络,演变得更加夸张。在国外,MBA还是学习第一,其次,确实也有关系的作用在里面;然而在中国,MBA对关系网的强化,已经远远超越了学习。尤其是中欧和长江,这算一个实证吧。

  而社会的浮华,这些年更是让更多的人舍弃了巧珍这样朴实而真挚的姑娘。小说里,巧珍是个没读多少书,心地善良、全心爱着高加林的女孩,她对他的爱情,从来没有因为他的变化而改变;黄亚萍是个时尚的城里姑娘,她对高加林的爱情,随着高加林的人生起落,也一起起落。

  现在有很多书,教人如何俘获男人,如何技巧的处理男女关系,什么《女人不坏,男人不爱》,什么《女人不狠,地位不稳》。看着这些书上畅销榜,我就很想笑,我也不想去看。

  那么我们的爱情呢?这么做,你把我们的爱情放在哪里呢?

  那种相看两不厌,那种因为爱恋而滋生的美好情愫呢?那种因为爱她/他就和她/他的世界融合在一起的感觉呢?那种和巧珍一样,不管高加林如何变迁都爱着他的情感呢?我很想请问这些作家,你们把它放在哪里呢?

  爱情,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奢侈品。还是珍稀品,只能在橱窗或者电视剧里观望?

  在这越来越浮躁的时代,看看《人生》,挺不错的,有喜欢读书的朋友,推荐看看。

  《浮沉》这本书拿到的时候我就吓了一跳,实在很厚,400多页,很久没看这么大部头的书了。

  这是一本写职场人生的书,尤其是销售,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得非常细致,所以其实就是一个案例,还没结果,就写了400多页。应该还有下一部,但是我想我不会再看下一部了。感觉写得有点夸大、冗长。

  假如不是因为在社港无事可干;假如不是因为,坐在新安桥这样明代的榫卯结构的小桥上,倚在古樟树下;假如不是因为那里凉风习习,却没有蚊虫;假如不是因为,河滩上一群打盹的灰鸭就在我面前陪读。那么我就看不完这本书了。

  个人感觉,把一些斗争夸大了,职场其实没那么可怕,或者,我经历的,确实没那么可怕。至少,这么多年下来,我的感受是,当你想要简单点,其实你周围的人际关系就可以简单点。首先,你不要自己先做一个复杂的人。

  可取之处是,把一个新人的一些内心状态描写得非常到位,看到乔莉,那么锋芒毕露的奋斗,想起当年那个自己,青春无敌,感觉舍我其谁的豪情,那种青春才有的,锐气。

  上面也写了乔莉的几个上司,种种为难之处,做一个上司,有时候无法保全整个团队,而必须牺牲几个棋子的无奈。谁不想阳春白雪?谁不想不负如来不负卿?然而,从来,我们都那么难如此圆满。

  也更看到了团队精神,外企的团队建设,比起民营企业,总体比例来看,还是更强大。

  当将军派出一个敢死先锋队,那不是自私,那是团队必然的选择。

  还有那个道貌岸然的方工,职场上,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们身上确实有一些让人膜拜的地方,但是当你膜拜着走近,发现他们内心其实那么龌龊的时候,这种颠覆,才让人震撼。

  乔莉选择了斗争,而我选择了躲避。但是我理解她,企业性质不同,她必须斗争,那个案子她必须做,而我,可以换个客户。

  看到这篇文章的做销售的女孩子,分享一点我的经验。

  永远不要和男客户喝酒,尤其是你一个人的时候,酒,除了和有趣的人一起小酌,没什么意思。

  当一个男客户想打你的主意的时候,和他聊点高尚的东西,请着装端庄大方,聊聊哲学,聊聊人生的意义,聊聊你不俗气的生活方式。和对方的关系始终保持在一种距离上,并吹捧对方。男人除了好色,还好面子,一个男人被端得这么高,飘飘然下不来,也就不动下半身的脑子了。

  假如男人敢有所逾越,大可拂袖而去,你可以选择换个客户,或者换个老板。

  销售工作,真是最磨练人的工作,把尖锐的我,磨到现在没什么脾气了。当然,自认没脾气了,假如你不认同,那么我们各自观点保留好吗?呵呵。

  有时候会想,现在的这种圆润,到底是成熟了,还是因为生活的打磨,无奈之下的妥协呢?

人生读后感10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事实上,他确实也是相当出色的,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但是终于有一天,高加林进城的背后原因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翻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对于高加林的才华我是佩服的,对于高加林工作旅程中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我也是理解的。

  然而,对于高加林的爱情我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正如小说中描述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的时候,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心灵的天平就一下子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

  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深爱着他的姑娘巧珍。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含泪接受了,她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照顾好自己,但是泪水却流下了脸颊。我被这无私的爱而感动着,也被巧珍那坚强和豁达而感动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后来,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爱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保持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最后,引用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一段话,让我们共勉,同时这也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和我一样处境的人要说的话。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

  对生活应该永远保持热情!……”

  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人生读后感11

  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人生哲理-读后感。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有时候的我心态挺积极的,但有时候挺消极的。决定读博士时,不知为啥心情挺矛盾的,然后三年过去了,心态从积极转为了消极心态,

  最后终于决定出国一趟,出国的2年,心态挺好,好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现在6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心态如何,有点麻木的感觉。呵呵,不管怎样,仍旧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

  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当你不自信的时候,你难于做好事情;当你什么也做不好时,你就更加不自信。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若想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就得与失败作斗争,就得树立牢固的自信心。说起自信,一直以为我是个挺自信的人。但是,现在我不得不承认其实我是挺自卑的一个人!我非常相信“自信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动力。”!但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我的自信在一点一点的被磨掉,中间曾经捡起过丢失的那么点自信,但现在又不知道自信跑哪去了。我承认自卑是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但我不会因为自卑而止步不前,不能做到各方面都自信,但可以做到在某方面找到自我和自信!

  心动不如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不行动则一定不会成功。生活不会因为你想做什么而给你报酬,也不会因为你知道什么而给你报酬,而是因为你做了些什么才给你报酬。一个人的目标是从梦想开始的,一个人的幸福是从心态上把握的,而一个人的成功则是在行动中实现的。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滋润你成功的食物和泉水。

  我也懂得“Act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words”的道理,但有时候的我却是个拖拖拉拉的懒虫。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常给人“速度快”的感觉,而实际上,不是因为我的速度快,而是因为我做事马虎,另外,重要的、自己的事时,需要Actions,我却拖呀拖的。感觉自己有点不分轻重缓急,不知道压力到底是什么……人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经常地激励与抚慰。

  常常自我激励,自我表扬,会使心灵快乐无比。学会给心灵松绑,就是要给自己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常常走进去为自己忙碌疲惫的心灵做做按摩,使心灵的各个零件经常得到维护和保养。总觉得自己挺坚强的,但渐渐发现我挺脆弱的,动不动就掉眼泪,哥哥说一看到我这么大了还动不动流眼泪就想狠狠揍我一顿!

  其实,平时的我还挺乐观的,总是嘻嘻哈哈的。但是,有时候,不争气的眼泪就是忍不住往下流。总觉得自己好像与别人反应迟钝,有时候觉得自己挺异类的:某些别人觉得我无法承受的事,我却表现的异常镇定;某些别人觉得闹心的事,我却表现出像个外球人似的旁观者;但某些别人觉得没必要闹心担忧的事,我却一统瞎操心瞎担忧。是需要时不时的维护和保养自己的心灵!有人说,快乐是春天的鲜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野果,冬天的漫天飞雪。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真诚的握手,一次倾心的交谈,就是一种快乐无比的事情。快不快乐自己最清楚,快乐就在我们身边。

  呵呵,其实,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快乐,但我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快乐,生活中免不了存在一些不快乐的事。快乐也好,不快乐也好,永远相信生活是美好的!丑一点可以,但人丑心不能丑!仁慈善良不在乎一个人的外表,只在乎人的内心!我就是一个丑小鸭,但我是一只快乐的丑小鸭!嘿嘿脆弱一点可以,但人脆弱内心不能懦弱!懦弱的人总是自悲的,所以,一定要有勇气、有主见、有自信!

  刚才在前面说了,有时候的我是个脆弱的人。勇气、主见和自信方面,说实在的,也许真有点欠缺,由于我不愿去计较,不愿去硬争,不愿去主动提出某某要求,所以有时候跟人感觉特没主见,但并不代表我是懦弱的!昨天同好朋友聊天,一聊就聊了2个多小时,其中就谈到各自的性格脾气和处事风格,我觉得我确实是属于“糊里糊涂”的人儿。

  人生吗,难得糊涂,干嘛将自己搞那么累。笨一点可以,但学习是不论早晚的,只要肯学,相信一点一点的,没有学不会的,就怕你不学!我是一个笨小孩,但好像我也是个懒小孩,该批了……讲究一点可以,但是讲究不是奢侈,讲究要有分寸,不要因为讲究让平凡的生活变了质。很认同这点!度的把握!有点脾气可以,但有脾气不等于有实力。

  要学会沉默,储蓄知识财富,做个真正有个性、有脾气的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脾气的好坏,我觉得很难定义,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下,人的表现是很不同的。比如,对我来说,在外面,对朋友对工作,我脾气很好,忍耐度特别大,但是,在家里,对亲人,对男朋友,我脾气就特差。咳,不管咋样,有实力,有能耐是硬道理啊!

人生读后感12

  不必羡慕别人有美丽的花园,因为你也有别人没有的乐土。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面对挫折时,总是沉浸于消极状态中。但是否曾想过,世界上还有一些人面对着比我们更严峻的挫折,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坦然面对现实,乐观对待人生。

  他出生时就患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只有一只在下身左边的小脚丫。正是这样的他,进入了澳大利亚的主流学校,并且竞选学生会主席,在夏威夷与海龟游泳,在哥伦比亚滑冰,踢足球,溜滑板,打高尔夫。他就是力克? 胡哲。面对生命道路上的绊脚石,力克? 胡哲从不屈服于命运,学习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完成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对于力克? 胡哲来说,总是变得困难重重,永远都需要比正常人多花几倍的时间,力克? 胡哲在年仅25 岁时就已经获得两项大学学位,他的聪明才智是不可否认的。他用幽默的语言向人们阐述自己的身体缺陷和成长经历,鼓励人们要勇于面对生活的不幸。他更是将亲身经历写进了励志书籍《人生不设限》里,以此来鼓舞人们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应该勇敢地去战胜它。

  书中说到:当你找到生命真正的目标时,热情就会随之产生,你就会为了追求这个目标而活。如果你还在找寻人生道路,你要知道,出现挫折感是很正常的。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距离赛跑。你渴望活得更有意义,就表示你还在成长,还在超越极限、发展自己的天赋才能。时时检视自己身在何处,并思考自己的行动和优先顺序是否符合你的最高目标,是很健康的做法。奇迹是可以自己创造的,机会也可以自己给与,要像力克那样加倍努力,因为成功一定属于勤奋的人们。

  一、喜爱自己,保持信心

  力克生患海豹肢症,但他不以悲情面对人生,而是展现一个全新的观念我或许并不完美,但我却是完美的我。他告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本身并不沉重,只要我们有勇于接纳自己的勇气,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很完美。我们不要执着于自己的不完美、失败或是错误,而应该把焦点放在你所可能得到的幸福上,不必为了达到别人的期望而活,你可以定义自己的完美。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坚信世界上充满了爱与关怀,坚信人生是一个过程,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今天的不美好,是为了明天的幸福。力克,他有自己的信仰,他将他的生命体验化为文字,熠熠发光,冥冥中给我们支持的力量,鼓励更多人创造自己美好人生,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态度决定高度

  28 岁,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可能过去的经历并不是很多,可是力克在这过去的二十八年所经历的一些也许是我们一辈子都不会的,我认为是不可磨灭的希望、是感恩的态度、是勇敢的精神支撑着他。正如他所说:就算环境不能改变,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改变我们自己看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的遭遇难以控制,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可以阻止的,我们不应该抱着随意的态度麻木地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可以选择,选择审视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生活。他是我们的榜样,人最可悲的不是没有四肢,而是没有目标和希望,如果我们紧紧抓住伤痛不放,只记挂所欠缺的东西,或者抱怨各种不如意,那是我们自己给人生设了限。我们应该带着勇敢的精神向前迈进,不让身体的障碍、困难的环境和消极的态度限制了我们对生活、工作、信仰的生活。

  三、不怕失败,迎面改变

  力克虽然外表残缺,但内心是完美的,其完美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会让我们心中充满阳光和希望,会让我们坚信,不论我们处于人生的何种领域、也不管我们在经历何等的人生挑战,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够限制或阻止我们的前进,除了我们自己。可能我们的生活、工作过的并不顺利,但我们可以改变,这本书分享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期待并不能带来改变,改变要从现在开始。

  四、拥有一颗愿意信任的心,学会付出

  力克并非与生俱来就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曾因自己的不同而痛苦,当别人嘲笑、躲避他的时候,他的痛苦同样很深,甚至想要自杀,但他挚爱的亲人朋友给了他生存的勇气,虔诚的信仰则赋予他坚持下去的力量。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力克所说,当你怀疑自己能否实现人生的目标时,请信任那些愿意助你一臂之力,以及能够指引你的人。

  没手没脚,没有限制。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力克告诉我们什么是一无所缺的精神,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生命没有限制,人生本就该有无限可能。

  

人生读后感13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关;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喜欢读书,喜欢写读后感。因为喜欢思考,喜欢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挖掘作者的一些观点,抒发些个人的情感。纵然这些见解不见得有多么高深,文笔也不见得有多么优美,但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收获,因为我思考了!

  其实,在读《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之前,只知道肖川先生,台湾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于其它就知之甚少了。更有甚者在读之前,暗自以为这本名为《好教育好人生》的书不过就是一位阅历丰富,长年于象牙塔般的校园里的一位教书先生对中国现在的一些教育行为所呼出些“高大上”空洞的言论,并不会对教师、学生有所真正的影响与改变。但在读完肖川先生的序言之后,先前的一些自以为是早已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敬佩之心、崇敬之意。

  肖川先生在全本书中并没有给“好教育”、“好人生”具体下一个定义,而是不断地教导我们怎样做好教育,怎样实现好人生。我觉得如果非要用教科书一样下定义的形式来界定什么是“好教育”、“好人生”的话,那还不如不要写,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立性与能动性,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好的教育方法,每一个人都能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文化是多元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谦虚谨慎首先是我们应该学到的。以下便是我的一些感悟。

  肖川先生在讲述教育意蕴时,说过:“大自然的奇妙奇妙景观,不仅是人们以美的陶冶,也给予人们以智慧的启迪……让孩子们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领略到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并由此产生惊异感,从而增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与交融,这是完美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很欣赏这段话,并一直都坚信“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理念。自然、社会是启迪我们人生智慧最好的老师,它所涵盖的一些大彻大悟是难以用书本上的言语去描述的,因为别人再怎样形容泰山的雄伟、故宫的辉煌、黄山的挺拔、青海湖的静谧,那终究也是别人的收获,只有当自己亲身经历了,用双眼见证了、用双手实践了,才会收获别样的喜悦。

  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旅游便是登黄山。以前都是听身边的朋友怎么描述黄山的云奇山异,气势磅礴,更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世人极高的赞赏,心想有机会一定要去爬次黄山。黄山出名的不仅仅是“四绝”,还有黄山的挑山夫。登山途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挑山夫,他们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大叔,都个人的担子里都有不轻的货物,看起来都有百十斤以上。时至今天,挑山夫依然采用原始的方式,负重攀登来满足山上人的生活需求。他们的每一步都充满着危险,但他们身上的那种毅力、顽强值得我们每一个的尊敬。除此外,西海大峡谷一人行也让我铭记于心。幽奇、峻险,诗词歌赋真的难以言表。群峰竞秀、巧石如林、万壑峥嵘的奇特景象,让我一次次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险奇峻峭的山路一次次锻炼我的胆量,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敬意。再看过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瑰丽的日出、浩渺的云海、奇特的山石后,我更加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其实,领略大自然无限风光,不一定就要去攀登险峻的山峰,观看壮阔的大海,即使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叶子,平平淡淡的一方晴空,一场瑞雪,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学习的源泉,都富含着丰富的人生境界。

  除此,肖川先生在后文里还提到了,“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的确如此,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学,好的教育是为了人生而教育的,换句话说良好的教育是从长远利益角度来考虑的,风物长宜放眼量,着眼于学生的一生成长和生命的滋育才是应有之义,而不是冷冰冰地将知识从这个头脑搬运到那个头脑。然而我们目前的教育更多关注的就是注重眼前利益,学生只要考出高分就天下太平,印证了那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虽说是一句玩笑,却也道出了现在教育的弊端。

  我是一个经历过所谓“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教学模式的学生,当然我不认同“应试教育”没有它存在的合理程度。我初中读的是一所农村中学,和全国众多所农村中学一样,学生只要考出高分,升入到好的高中,老师的教学使命也就完成了。在初中三年里,应试教育的逼迫下,我勤奋努力学习,最后考入了南京市金陵中学。金陵中学,和以往初中学习生活不同,更多注重学生的自学,老师教授你方法,让我们织网捕鱼。学校也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多方面发展,在礼拜二和礼拜五下午开设选修课和社团,学生仅凭兴趣去选秀上课。我是被“奴役”惯了的,一开始进入这种“天堂般”的生活,很难融入,成绩自然也就成了我们般垫底的。但是我并后悔上这所高中,因为它教会我的不是只有考高分,而是更多的实践,更多的为人处事道理。

  我以后也是致力于当一名人民教师,我是教会我的学生考高分,填鸭式的教学,还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辨别,用情感去濡育他们?我想我会选择后者,良好的教育是为了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是培养学生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而考高分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他们作为人的自由!

人生读后感14

  我轻轻地盖上书本,闭上了双眼,心中豁然开朗。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读完了《人生方与圆》。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把这本书借给了我,说:“你看完后,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确实,看完后我感慨良多,在懊悔当初的莽撞和冲动。此书的内容涉及了品质培养,气质培养,人性,处世技巧,交际技巧,说话技巧,人生如何反败为胜等等很多。

  文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挫折想影子一样跟着我们,旧的解决,新的出现,在挫折面前不要怨天尤人,要运用智慧。“说的没错,挫折当前,有多少人能正视它呢?大多数人选择了逃避,甚至一蹶不振,例如,我。记得六年级时,我数学竟然考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同学老师们都在安慰我,但我一句也听不进去,也没有反思过,每天都在碌碌无为,想着反正我也是这么差了,何必在难为自己呢?然后我就浑浑噩噩地过了差不多半学期。然后我被好友骂了一通,终究醒悟了。落下了太多课程,我没日没夜地恶补,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与挫折,我曾几度想要放弃,但每当我有这个念头时,我就想到了老师失望的神情,同学们不屑的目光,父母无奈的背影,不,我要看到它们!于是我努力,我拼搏,我奋斗,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成功了,我战胜了挫折!挫折,影子,怨天尤人,运用智慧,我很庆幸我经历这样的一个时段。

  失败是什么?这也是书中要探究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想尽快获得成功,但“想”永远都不能代替现实,现实是残酷的,永远都不会遂人心。事实就是人的一生总会有失败,对于失败,你可以尽量地避免、减少,但不可以杜绝,失败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失败并不可可怕,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失败。亨利·福特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他曾两次创办汽车厂,虽然苦苦拼搏,当最终还是倒闭了。福特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从未灰心,反而斗志更强。第三次办起了汽车厂,这一次,他吸取了两次的教训,终于成功了。福特汽车在美国独占鳌头几十年。设想一下,如果当初他放弃了……失败,对福特来说是有损失惨重的一面,但也正是有了这些失败才有了如今的福特汽车。有人说,如果你想成功的话,那你就必须得最好心理准备去迎接失败,失败是成功的基石。我们从失败中学到的往往比从成功中学到的要多得多。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因为失败而失去了再战的勇气,所以他们身上的潜能、才华到老也没能发挥出来。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我们应该多去尝尝失败的滋味。

  中国有句谚语“会说的说圆了,不会说的说翻了。”一个人的口才,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学过的课文《晏子使楚》,里面随机应变的晏子令我们难以忘怀,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晏子的口才好,齐国的颜面何存?我们不能不佩服于晏子的机智勇敢和能言善辩。如今的社会也有很多人由于说话的艺术不得体,从而得罪人,比如,城管,对待小贩气势汹汹,。他可能认为:“我就是管你的人了,态度不好,怎么的?你能拿我怎么样?”中国有句老话:“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

  书中也讲到了如何战胜烦恼、保持快乐,我觉得这对我们中学生是再实用不过了。书中有句话:“我知道笑得好处,可是我就是笑不出来,我有烦恼。此话不假,当今社会,没有烦恼的人似乎不多。”学生为考试烦恼;家长为儿女得成长烦恼;青年未就业烦恼;下岗工人未就业烦恼……烦恼是人生组成的一部分,你必须正视它。如果你得到了快乐,那你就会有烦恼,快乐与烦恼是并存的。换句话来说,人的一生中有烦恼是必然的,只不过发生在不同的时间而已。因此,不管有多大的烦恼,都应该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要坦然对待。既然烦恼是生活的一部反,那么它一定是不长久的。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海伦?凯勒,她活了88个年头,有87个年头是在黑暗中度过的,但她没有为此恼火,也没有为此生上帝的气,没有抱怨,她过得每一天都是快乐的。与她相比,我们是不是好多了呢?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她那样快乐的生活呢?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人,让自己宝贵的生命绽放得更绚烂,不能因为一时的烦恼而虚度此生!书中写到了5种战胜烦恼的方法。一: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人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好,但事实上不可能十全十美。二:自我安慰。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得有失,不要毫无作用的懊悔。三:不要妒忌别人。俗话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世界上的任何事永远都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你总妒忌别人,就不会快乐。四:非暴力发泄。人的情绪可采用非暴力、不伤害别人的方式将其发泄。;例如,哭啦、找人诉说啦、写日记啦……五:要有“豁出去“的气概。

  “方与圆”在中国的哲学中,说的是人要能坚持内心,即内方,又要能顺应能够外界,即外圆。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的老练。

  看了《方与圆》之后我受益良多。我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懂得如何去迁就别人;懂得如何是尊重别人如何是不尊重别人;懂得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懂得用什么心态去对待胜利和失败;懂得如何去学习;懂得如何……总之一句,看了这本书我的心态开阔了很多,不再经常走进思维死角;不再经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再经常说些伤人的话,经常赞美值得赞美的人;不再经常怀疑身边的人;不再……

  广州从化市第六中学初一:李倚玲

人生读后感15

  我无法理解,1981年出生的瑞典作家弗雷德克里˙巴克曼,内心有多温暖、多悲悯,才把视线投向被丈夫背叛、被儿女遗忘、被社会嫌弃,当了40年家庭主妇已经63岁的布里特—玛丽。《清单人生》讲述的是主人公布里特—玛丽发现丈夫有外遇后,离开原有的人生轨迹、摆脱清单的桎梏,舍弃过去,开始新生活的故事。

  看了作者介绍,才知道这是一位出生于瑞典的专栏作家,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故事只关注55岁以上、10岁以下的人群,他们是最不在社会既定法则、不被社会关注和重视的人群,忽然想起曾买过他的另一本书《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听过有声读物,尚未阅读),是作者的处女作,那也是一个充满温情而感人的故事。作家在30岁时就创作了《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这个作品,为他的敏感、幽默、善良、温暖而感动。

  依旧利用碎片时间,在这一周有时间的夜晚读纸质书和在午休时间读电子书交替阅读的方式,读完了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因为某一些小小片段而忍俊不禁、因为某一些人物的苦乐人生而感慨不已、也为玛丽最终放下一切而独自踏上前往巴黎的决定而惊呼、赞叹,这一周,她仿佛成了我身边一位熟悉的人,当她的丈夫前往她离家后工作的小镇博格去接她回家时,我甚至以固化思维觉得她重新认识自己后,会回到原来的家,没想到,在一群博格人的支持下,她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独自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旅程,为破茧成蝶、重获新生的玛丽而高兴。

  童年与性格:玛丽的童年时期,一直生活在姐姐的阴影中,优秀的姐姐一直是人群中的焦点,一次家人出行,姐姐因为一场交通事故而离开人世,父母却更希望死去的是玛丽,小小的玛丽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讨好、敏感而坚强地活着,形成了她自卑、刻板、缺乏安全感却善良的个性。文中的前半部分,提到玛丽曾想出去工作,在应聘过程中,放弃了竞争将岗位留给了更需要工作的年轻母亲,为后文玛丽无私地帮助博格人进行了铺垫。这与之前读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涵解:无畏真实》和接下来要共读的《易中天中华史:祖先》预告中提到的有共同之处,童年时期的我们多半都是无意识的,快乐、难过、激励、伤害,都在黑暗的意识中流动、冲击,留下隐秘无形又难以磨灭的痕迹。今日和妈妈一起拍写真,聊起爸爸和妈妈的童年得到的父爱和母爱并不多,但爸爸和妈妈却给了我们最幸福的童年,给了我们最多的爱和安全感,让我们快乐而无虑地长大。在此,感谢爸爸和妈妈。

  杯垫与清单:玛丽把咖啡杯没有配套杯垫视作不文明的行为,文中多次提到了杯垫,玛丽得知丈夫出轨离家出走,为了生计去劳动就业办公室申请工作,等待工作人员为倒了咖啡的塑料杯杯配备杯垫;在博格,玛丽甚至为孩子们的饮料罐下面都垫了杯垫;当博格的孩子萨米离世时,玛丽为每一位吊唁者都配足了杯垫。杯垫是玛丽对安全感的追求、是玛丽墨守成规的标识;再说说玛丽的清单,根据清单生活的女人,无疑是无趣而刻板,但为了照顾丈夫及他和前妻留下的孩子、玛丽放弃了工作、放弃了自我,按照她的清单生活着,每天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用午餐、晚上6点吃饭,从不在天黑后出门,尽心做好家务,去超市从不采购清单以外的商品。一位做了40年家庭主妇的女人,除了按部就班的生活,我想也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了。如“有书”解读:长大后,就是漫长的、大气都不敢喘的卑微生活。奉行谨慎自持、规避风险的人生信条,让我们不再为了纯粹的快乐大声欢呼,即便笑得出来,也总有一丝羞耻感挥之不去。

  老鼠与足球:来到小镇博格后的玛丽,与二只老鼠做了朋友,为老鼠准备士力架,和老鼠聊心事,文中写到“老鼠吃掉了布里特—玛丽为它准备的晚餐,可并没说喜不喜欢这顿饭”、“老鼠过来吃完饭的时候,迟到了一小时零六分”,看来也不是只文明的老鼠,文明的老鼠也该在六点前用完晚餐;玛丽“还想告诉老师,希望它能找到共进晚餐的同类,因为她觉得老鼠不应该一只鼠吃饭,一只鼠的孤独意味着两只鼠在一起的机会被浪费,对人类来说也是这样”,风趣幽默,让人嘴角上扬,这既是爱干净的玛丽重生的信号,也蕴含着一些哲思。玛丽原本一点也不喜欢足球,足球夺走了玛丽和丈夫相处的时间,但来到博格后,从玛丽被足球击晕、到为孩子们洗球衣、当他们的教练、为他们进球而欢呼以及最后在工作和足球场的选择中,毅然放弃了职位益,为博格的孩子争取到了足球场。足球,是属于玛丽的另一个重生的信号。虽然玛丽仍一无所有,但63岁这一年,玛丽收获了博格人对她的尊重,收获了认识自我、重新开启新生活的勇气,为这样的玛丽而鼓掌。如80岁开始学画的摩西奶奶说的:“总有人说,现在已经晚了,但其实,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于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这是今年在“有书共读”APP领读下的第三本书,还好仍跟上“有书共读”进度,但回头想来,读书不该是功利的,不该因为阅读而阅读,应该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快乐、与作者的思想连接、主动思考沉浸于阅读过程而阅读,加油吧!姑娘,让阅读带我去到更远的地方。

【人生读后感(合集15篇)】相关文章:

《人生》读后感汇编15篇04-15

《人生》读后感(汇编15篇)04-01

《活法》读后感合集15篇04-01

幸福读后感(合集15篇)04-20

围城读后感(合集15篇)04-19

《飘》读后感合集15篇04-17

小学读后感(合集15篇)04-01

《美丽人生》观后感合集15篇04-16

《爱心树》读后感(合集15篇)04-27

《幻城》读后感合集15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