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2-16 10:16:39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

  1.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2.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3.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4.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5.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6.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2

  一、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人体缺乏表现:缺水10%,生理紊乱;缺水20%,生命停止

  2、作用:良好溶剂、输送、参与化学反应;水比热大,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存在形式:自由水(大部分,参与上述2的作用)

  结合水(少量,生物细胞组织中的成分)

  二、无机盐:离子状态存在

  1、作用:a、生物体组成成分(例子:血红蛋白:Fe2+骨骼:Ca2+【缺钙,肌肉抽搐】PO43—磷脂

  的组成成分、Mg植物叶绿素的必需成分、Zn多种酶的组成元素、I甲状腺素的原料)b、参与生物体的代

  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

  实验2.1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1、糖类:淀粉(非还原性糖)——碘液(蓝色)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

  2、蛋白质——(5%NaOH和1%CuSO4)双缩脲试剂(紫色)

  3、脂肪——苏丹III(橘红色)

  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高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1:3②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

  6、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知识点概述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传递。信息传递与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作用与能流、物流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具体传递方式可分为物理信息传递、化学信息传递和行为信息传递。无论哪种传递,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进行的传递。

  知识点总结

  1、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营养级动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_,_和_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9、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3、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

  常见考点考法

  对信息传递有关知识点辨析不清

  ⑴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⑵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尖叫)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⑶涉及到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对光、重力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⑷若涉及到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⑸范围: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性外激素、蜜蜂舞蹈及孔雀开屏等);异种生物之间(物理、化学、行为中警示作用)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有物理信息中光、磁等)。

  ⑹方向:双向,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同。

  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

  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

  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

  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

  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2)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

  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

  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7、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

  1、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_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

  1)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3)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

  光合作用

  (自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方程式:CO2+H20xx——→(CH2O)+O218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糖类,还有氨基酸(无蛋白质)、脂肪,因此光合作用产物应当是有机物。

  2.色素:包括叶绿素3/4和类胡萝卜素1/4

  色素分布图:

  色素提取实验:丙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

  步骤:

  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H2O—→2[H]+1/2O2

  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4.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二氧化碳,能量、酶

  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生成有机物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5.意义:

  ①制造有机物

  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

  ③使大气中的CO2和O2保持相对稳定。

  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吸水、失水

  1.渗透吸水:条件:半透膜、浓度差

  2.植物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当膜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吸(失)水。

  原则:谁浓度高谁获得水

  3.植物吸水方式:

  ①吸胀吸水:无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干燥种子、根尖分生区细胞)。

  ②渗透吸水:成熟植物(具大液泡)细胞吸水方式。

  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由根运输到茎、叶,1-5%留在植物体内,95-99%用于蒸腾。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4

  一、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如图),冬天法国梧桐树落叶而松树不落叶,蛇和青蛙等动物会冬眠,燕子冬天南飞而春天北归等。

  水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水分的多少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例如: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如右图所示),还能调节气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藻类植物迅速大量繁殖会形成赤潮等。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生物群落的构成

  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

  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5

  1.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结构变异的类型?结构、数目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物理和化学致变因素各举三例

  3.什么是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

  4.变异主要有哪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

  5.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

  6.单倍体育种有什么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简述单倍体育种的过程

  7.遗传病预防的措施有哪些?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婚前体检,适龄生育。

  8.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

  9.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胚胎学,比较解剖学,生物化学,古生物化石。

  10.生物进化的趋势和一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1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12.现代进化学说的基本论点

  13.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

  14.生物多样性包含哪三个层次?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15.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哪三大类?就地、迁地、离体保护。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6

  无机物

  一、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人体缺乏表现:缺水10%,生理紊乱;缺水20%,生命停止

  2、作用:良好溶剂、输送、参与化学反应;水比热大,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存在形式:自由水(大部分,参与上述2的作用)

  结合水(少量,生物细胞组织中的成分)

  二、无机盐:离子状态存在

  1、作用:a、生物体组成成分(例子:血红蛋白:Fe2+骨骼:Ca2+ 【缺钙,肌肉抽搐】PO43-磷脂的组成成分、Mg植物叶绿素的必需成分、Zn多种酶的组成元素、I甲状腺素的原料)

  b、参与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

  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1、糖类:淀粉(非还原性糖)——碘液(蓝色)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 ——斐林试剂班氏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

  2、蛋白质——(5%NaOH和1%CuSO4)双缩脲试剂(紫色)

  3、脂肪——苏丹III(橘红色)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7

  1、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8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9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交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配或传粉。

  二、名词。

  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5、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三、语句。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0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发酵:通过微生物技术的培养来生产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

  2、有氧发酵: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无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型微生物真菌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主要)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4、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

  5、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

  6、20℃左右最适宜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7、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随着酒精浓度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制约。

  8、醋酸菌是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为二分裂

  9、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2C2H5OH+4O2→CH3COOH+6H2O

  10、控制发酵条件的作用①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②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控制好发酵温度,使发酵时间缩短,又减少杂菌污染的机会。③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直接氧化和以酒精为底物的氧化。

  11、实验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2、酒精检验: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浓度为3mol/L的H2SO4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颜色

  13、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二氧化碳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相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目的是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该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疑难解答

  (1)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应该先冲洗,然后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2)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如:要先冲洗葡萄,再除去枝梗;榨汁机、发酵装置要清洗干净,并进行酒精消毒;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要完全揭开瓶盖等。

  (3)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的繁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课题二腐乳的制作

  1、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营腐生生活。

  2、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4、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

  前期发酵的主要作用:1创造条件让毛霉生长。2使毛酶形成菌膜包住豆腐使腐乳成型。

  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参与生化反应的过程。通过各种辅料与酶的缓解作用,生成腐乳的香气。

  5、将豆腐切成3cm×3cm×1cm的若干块。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水分测定方法如下:精确称取经研钵研磨成糊状的样品5~10g(精确到002mg),置于已知重量的蒸发皿中,均匀摊平后,在100~105℃电热干燥箱内干燥4h,取出后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然后再烘30min,直至所称重量不变为止。

  课题三制作泡菜

  制作泡菜所用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分裂方式是二分裂。反应式为:C6H12O6

  2C3H6O3+能量含抗生素牛奶不能生产酸奶的原因是抗生素杀死乳酸菌。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国家规定肉制品中不超过30mg/kg,酱腌菜中不超过20mg/kg,婴儿奶粉中不超过2mg/kg。亚硝酸盐被吸收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在适宜pH、温度和一定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开始降低,故在10天之后食用最好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

  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共3页: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1

  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吞噬细胞等

  2)免疫细胞 T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

  3、特异性免疫

  (1)体液免疫(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

  ②免疫过程

  ③结果:多数情况下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①参与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

  ②结果: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调疾病

  (1)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

  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易错警示与免疫细胞有关的4点提示

  (1)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酶菌。

  (4)有关免疫细胞的“3个”: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都不能产生;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5、下图是初次免疫反应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变化和患病程度曲线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点: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

  (3)由图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的产生特点是既快又多。

  易错警示与免疫过程有关的4点提示

  (1)只考虑到胸腺产生T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忽视了T细胞也可参与部分体液免疫,是解答相关试题容易出错的主要原因。(2)对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来说,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3)由淋巴细胞到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分化只是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在再次免疫中,记忆细胞非常重要,然而抗体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仍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2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3

  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4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共13种。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吸收:交换吸附,主动运输(需能量),与呼吸作用参与。

  2.利用:

  ①多次利用:K离子,N、P、Mg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缺少多次利用元素时老组织受损)

  ②只利用一次:Ca、Fe、Mn形成稳定的化合物。(缺少时新组织受损)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

  8.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

  9.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5

  名词:

  1、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

  2、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同时,生物体又把组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代谢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这叫做~。

  3、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

  4、异氧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

  5、需氧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自身的组成物质,以释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

  6、厌氧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在缺氧的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来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

  7、酵母菌:属兼性厌氧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将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8、化能合成作用: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的方式(如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NH3与O2反应转化成HNO2,HNO2再与O2反应转化成HN03,利用这两步氧化过程释放的化学能,可将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葡萄糖)。

  语句: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点:①相同点都是将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②不同点: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

  2、同化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其中自养型分光能自养--绿色植物,化能自养:硝化细菌;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异养型(如:动物,营腐生、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细菌);异化类型包括厌氧型和需氧型,其中寄生虫、乳酸菌是厌氧型;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厌氧型(多数动物和人等)。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

  3、新陈代谢的类型必须从同化类型和异化类型做答。(硝化细菌为自养需氧型,蓝藻为自养需氧型,蘑菇为异氧需氧型,菟丝子为异氧需氧型)。

  4、光合作用属于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属于异化作用。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0-15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0-08

生物一知识点总结12-08

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08-12

生物高考知识点总结11-10

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12-21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2-27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25

高二生物教学总结07-13

高二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