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欧阳修《玉楼春 洛阳正值芳菲节》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注释】:
⑴(nóng)艳:形容花木繁盛,色彩艳丽。
⑵游丝:蜘蛛所吐的丝。
①尊前:即樽前,饯行的酒席前。
玉楼春:名。又名《玉楼春令》、《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春晓曲》、《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呈纤手》、《归风便》、《东邻妙》、《梦乡亲》、《续渔歌》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翻译】:
洛阳春浓花满城,姹紫嫣红香正浓。游丝有意,苦留游客丝萦绕。杨柳无情,争相送别为那般。杏花红处,遮去青山一片青。山路远,行人山下歇驿站。相去远,今宵谁能与我伴,唯有寂寞、孤馆与明月。
【赏析】:
欧阳修的这首《玉楼春》是离别词,写得既深婉又层深,既含蓄又充满激情,堪称言尽而意永的佳作。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在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在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在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在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词至此戛然而止。
【阅读训练】:
一、
1.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3.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3分)
4、.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5、诗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6分)
二、
1、词中总写了洛阳春景,一下子把读者带进已春色满城的离别之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
2、作者从“游丝”“垂柳”入手,把无情之物写得有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结合开头写洛阳“正值芳菲”“艳清香”,结尾“唯有寂寥孤馆月”说说用了怎样的写法?
【参考答案】:
一、
1.①花木繁盛,花香阵阵,景色丽美好。②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每点2分)
2.①拟人;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每点1分)
3.①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每点1分)
4.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3分)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3分)
5.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2分)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1分)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1分)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2分)
二、
1、洛阳正值芳菲节,艳清香相间发。
2、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反衬或对比。
【欧阳修《玉楼春 洛阳正值芳菲节》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相关文章:
玉楼春阅读答案10-27
张旭《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6-16
永遇乐阅读答案与翻译11-01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及赏析06-19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07-25
肖德藻与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09-26
贺铸《望长安》阅读答案及赏析06-25
何逊《下方山》阅读答案及赏析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