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伤仲永》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伤仲永》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伤仲永》阅读答案1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②父异( )焉
③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方法:
目的:
【小题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小题5】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已成了世界级体育明星,关于他父亲让一个处在求学“黄金”时期的少年“不使学”,而是弃“学”从“体” 。他的这一做法随之成为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请你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粗略的阅读 (2)对… 感到诧异 (3) 同“攀”,牵,引 (4)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
注意(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为通假字。
【小题2】略
【小题3】方法:但当涉猎(1分) 目的:见往事耳(1分)
【小题4】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学习使人进步等(2分)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孙权”所说的内容来分析读书的方法以及目的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根据“吕蒙”与“方仲永”最后的结局来谈明白的道理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联系文章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伤仲永》阅读答案2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3分)
(1)指物作诗立就( ) (2)或以钱币乞之( )
(3)余闻之也久 (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是( )(3分)A.不能称前时之闻 B.余闻之也久C.于舅家之见 D.邑人奇之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小题4】、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4分)
【小题5】、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简要回答。(不超过50字)(3分)
答案
【小题1】完成,有的人,听说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三个阶段:(1)五岁时,才能初露;(2)十二、三岁才能衰减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小题1】联系“天资”和“后天教育“来谈即可
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可以联系句意。就:完成,之:代词,有的人。久:时间长
【小题1】A、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其他三项为代词 。
【小题1】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字字落实,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
【小题1】文中有时间词语。三个阶段:(1)五岁时,才能初露;(2)十二、三岁才能衰减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小题1】联系“天资”和“后天教育“来谈即可,注意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
《伤仲永》阅读答案3
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____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 (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
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____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21.(4分)(1)以宾客之礼相待 (2)消失 (3)曾经(4)等到……的时候
2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3.让他作诗,没有传闻的那么有才华了(才能衰退)、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才能消失)、对比。(3分)
24.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1分);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2分)。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2分)。
《伤仲永》阅读答案4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宜劳思于此 劳思: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文: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
1.①胜过、超过 ②劳神,费心思
2.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3.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伤仲永》阅读答案5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答案
5.(2分)余闻之也/久 非复/吴下阿蒙
6.(3分)B(A项代词/助词,提宾标志 B项代词 C项推托,借口/言语 D项表顺承/表转折)
7.(3分)相当,符合 牵,拉(或 “通‘攀’,牵,引”) 重新
8.(5分)⑴(3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省略句、“就”、“可观”各0.5分) ⑵(2分)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我难道……吗”也可)(“岂”、“治”各0.5分)
9.(3分)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 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拟题1分,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从孙权角度作答最多只得2分)
《伤仲永》阅读答案6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世隶耕 隶___________
②父异焉 异___________
③或以钱币乞之 或___________
④日扳仲永 扳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粗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忽啼求之于舅家见之
B、复:复到舅家 唧唧复唧唧
C、不:尊君在不不使学
D、闻: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3、翻译下列文言短句: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伤仲永》一文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本文对人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附属,隶属(2)感到惊异(3)有的人(4)通“攀”,牵,拉
2、B
3、①从此,人们指定事物让他做诗,他立刻就能完成。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把他父亲当宾客对待。)
4、C
5、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学习。(意同即可)
《伤仲永》阅读答案7
文言文阅读(15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请你说说划线的字词的意思(2分)
(1)未尝识书具( ) (2)贤于材人远矣( )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小题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小题5】 方仲永父亲的做法错在哪里?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答案
【小题1】(2分)(1)曾经(2)有才能的人(3)文采和道理(4)通“攀”,牵,引
【小题1】略
【小题1】(2分)B
【小题1】(3分)幼年时,具有作诗才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又过了七年,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泯然众人矣)。
【小题1】(4分)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让仲永接受教育。接受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很重要。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注意(4)为通假字,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在划分句子节奏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以及句子的意思。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方仲永”幼年时、少年时、长大后这三个阶段来概括其成长经历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先根据“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导致“方仲永”沦为“普通人”来分析其做法错在哪里,然后根据这个想象来谈说明的道理即可。
《伤仲永》阅读答案8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1)邑人奇之( )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小题2】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
【小题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O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5】回答问题。(5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l)对……感到惊奇 (2)同“攀”:牵、引 (3)相当 (4)渐渐
【小题2】B、C
【小题3】B
【小题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小题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奇”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应译为“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扳”是通假字,是动词用法。“称”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一致,即“相称、相当”,“稍稍”是古今异义词,应译作“渐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忽啼求之、邑人奇之、或以钱币乞之、余闻之也久”中的四个
“之”都是代词用法,第一个指书具,第二个指这件事,第三个指诗,第四个指代这件事。因此答案应选BD.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虚词常见的有“然”“以”“则”“之”等。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考查相对较多。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应改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即要在主语“其诗”和谓语部分“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之间停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诵读能力。
点评:一般要根据句意和结构进行停顿,一般在主谓、动补、修饰语与中心语、古二今一的词语等中间停顿,句首的发语词、连词之后一般要停顿。总之,停顿的最基本原则是不能读破,即不能破坏句子的意思,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的停顿。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奇”“利”“稍稍”等。“奇”是“对……感到奇怪”,“利”应译为“认为……有利可图”,“稍稍”应译为“渐渐”。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从前向后读可知,仲永先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即:天资过人;后来“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即:才能衰退;再后来“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可见,最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他变化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即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没有让仲永接受后天正常的教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点评:一定要在文中找到与题干问题相关的信息,然后按照题干要求拟出切题的答案。提取信息时,抓住关键语句是很重要的,另外还要注意对关键信息做整体的分析。
《伤仲永》阅读答案9
比较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 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陈元方和方仲永有很多相似之处,试归纳一下,看看有哪些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中分别有对陈太丘之友和仲永之父的指责之意,试作简要概括。
指责陈太丘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责仲永之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才能,陈元方和方仲永有哪些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评价仲永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都是少年机敏 文采显露
2.陈太丘之友: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仲永之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3.元方机敏而有主见 仲永聪慧而任人摆布
4.目光短浅,为虚名微利而“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断送了一个天才。(意对即可)
《伤仲永》阅读答案10
古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世隶耕 (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泯然众人( )
小题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
小题3:划分下列节奏(每句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小题4: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一个人成才需要哪些因素?(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属于 (2)此 (3)相当。 (4)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2分)
小题2:(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他题诗。(2分)(2)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2分)
小题3: 余闻之也∕久(1分)贤于材人∕远矣(1分)
小题4: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因素:本人天资;后天所受教育;自身学习。(答到两点即可满分)(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古文字词意义的变化,比如“是”现在是判断词,而古文中是“这”。泯然,对才能消失。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奇”是意动用法,译作“感到惊讶”,“宾客”是名词作动词,意为“做宾客”,“或”是古今异义字词,古义为“有的人”。第二句,“利”,是名词作动词:有利可图;“板”能“攀”,“拉”的'意思;“环谒”:四处拜访。
小题3:
试题分析:先题解句子的意思,再分析句成分,把句意层次分清楚即可划分节奏。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文中的故事,从“天资与学习”的关系来谈,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尤其重点,知识的更新才能促使才智的发挥。
《伤仲永》阅读答案11
文言文阅读。(2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找出文段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注音释义。(2分)
( )通( ) 注音:( ) 释义:( )
小题2:解释词语(2分)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小题4: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2分)
小题5: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扳”通“攀”,pān,牵,引
小题: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小题:略
小题: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小题: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小题: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通假字。通假字的读音一般都读通的那个字的音。
小题: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主要是为了突出方仲永的人物形象的。
小题: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对方仲永的描写来分析道理即可。
《伤仲永》阅读答案12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
(2)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 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不够啊。
3、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4、示例: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意思对即可)
《伤仲永》阅读答案13
阅读,完成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__________通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粗的字。
(1)世隶耕( )
(2)父利其然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扳”,通“攀”,牵、引
2、(1)属于(2)以……为有利可图。
3、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意对即可)
《伤仲永》阅读答案14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用文章原句回答。(2分)
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个人原因是:
【小题5】最后一段的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小题1】①对……感到诧异;②通“攀”,牵,引;③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小题1】略
【小题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1】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伤仲永》阅读答案15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21、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参考答案:
19、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20、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21、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伤仲永》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伤仲永》说课稿12-06
伤仲永教案05-20
《伤仲永》教案02-28
伤仲永教案09-01
伤仲永说课稿08-27
伤仲永教案15篇07-16
伤仲永教案3篇07-30
文言文《伤仲永》教案08-13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1-11
《伤仲永》读后感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