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1
一、精心选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适用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究性教学的,因此,一个好的探究课题,是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教师通过精心选择课题,设计良好的教学程序,在一节课的开头精心地创设教学情景,那么这一节课就会像一块无形的“磁铁”,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得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充分的互相合作与交流。
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情景引入话题:有人收到一则祝福的短信,被告诉在一小时内要刚好发送给其他3个人,接下来收到短信的人也要在一小时内刚好转发给其他3个人,问:24小时以后有多少人收到这一则祝福的短信?(假设收到短信的人没有重复)这是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当贴近的问题,普遍学生都会感到兴趣盎然。问题呈现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等比数列的知识,列出基本的求和运算式子:,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运算有没有特殊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不能推广到一般的等比数列问题,即,这个式子的运算还有哪些方法,能得到什么结论,应当注意什么问题等等,从而进入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推导方法的探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师精心选题以后,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二、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探究性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把一些相关的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资料并完成课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所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学生既可以利用校园网内的教育资源库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通过超级链接、网上搜索等方式在互联网内进行相关资料的探索学习。在收集资料的过程当中,学生主要的还是利用搜索和通过浏览网站的方式获取信息。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网站众多,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往往难以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收集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重要资料。如果教师不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有可能一节课下来,他们所做的全是无用功,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浪费他们的.时间,扼杀他们的兴趣,压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供与该课题相关的一些网站信息,以便于学生的网上检索和信息处理。
例如,教师在进行多面体欧拉公式探究课的时候,由于欧拉公式相关资料的网上检索的结果很多,如果教师不加以适当引导,很有可能一节课下来,相当多的同学会没有什么收获。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有关欧拉公式的证明、闭曲面拓扑分类的阅读材料等方面的网站地址,如:
(1)用拓扑学方法证明欧拉公式省略.cn;
(2)中国教育曙光省略等等。当然,教师也可以就此课题做一个主题网站,在进行探索性教学的时候,开放该主题网站资源供学生进行搜索。
三、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
合作探究是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探究性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进行数学交流,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多发言,对学生进行电子提问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探索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并明确的表达出来,让学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探讨、交流和商量。最后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提问,从中挑选出一两个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讨论和解决的过程当中,不仅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沟通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平面向量内容以后,学生已经建立起一个概念:用向量的知识可以解决平面几何中的有关问题。有一部分同学对于平面几何中的证明题目甚至在独立地或相互讨论地进行着探索。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平面向量复习课的数学探究性教学课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求证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大半节课过后,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与思考,将自己所得到的想法加以整理,通过网络进行了表达。
一节课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如果仅仅是由一、两个同学思考上述问题,那么所得到的方法也必将有限,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探究性教学当中,每个同学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由传统教学当中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了新型的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使得该问题得到了充分的解决。
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2
引言
21世纪高等教育学校教学中,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强大的网络空间以及资源共享促进了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也为协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随之优秀网络平台的出现又为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网络协作学习日渐成熟。
《地理多媒体教学》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面对地理师范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实践。课程致力于通过协作小组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提高师范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最终服务于地理教学。
致力于从实践中总结网络协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确保网络协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为网络协作学习更广泛的实施和推广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取数据统计跟踪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对小组协作学习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xx年3月―6月。主要研究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08级师范生,即《地理多媒体教学》课程的选课学生,总共61人。此外还包括课程的任课教师1名,辅导员4名。
研究过程
课程主要采用鼓励竞争机制督促小组学习,小组内部精诚团结互相学习,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小组成员通过地理多媒体软件的学习,将所学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共同完成一个与地理相关的作品。
协作小组
小组划分采取学习兴趣与多媒体软件技术基础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小组拥有共同学习兴趣,同时弥补软件操作能力的差距。课程总共划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3-7人,由组员选出1名组长。除任课教师外,每个小组配备1名辅导员。
本研究在网络小组协作学习中加入辅导员角色,设定辅导员的参与程度,以此来研究协作学习中辅导员不同程度参与学习过程所产生的作用。本次研究中辅导员由曾经选修过此课程的研究生担任,且均有过课程助教经验。一方面确保辅导员知识技能符合课程要求,另一方面也拉近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便于协作学习的展开。辅导员所在小组类型不同,其职能亦有所不同。辅导员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选择性参与以下学习环节:任务设定、问题答疑、进度检查、例会讨论、提供资料。
以任务为导向的协作学习,关键在于明确具体的任务和规范的学习过程管理。小组成员总体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决定辅导员参与协作学习的程度。因此根据辅导员参与程度不同将小组分为以下三类:
A类小组中,辅导员根据成员学习基础和能力布置任务,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辅导员参与任务设定、问题答疑、进度检查、例会讨论、提供资料等学习环节;B类小组中,由组长进行组织和协调,成员集体讨论任务的布置和分工。辅导员参与问题答疑、提供资料两个学习环节;C类小组中,由组长进行组织和协调,组内成员集体讨论任务的布置和分工。助教只参与提供资料一个学习环节。
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小组在协作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A类小组协作学习过程比较规范,具备完善的交流和成果共享方式,能够及时的进行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B类、C类小组的学习过程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时间和方式,其中有些小组没有交流和成果汇报的环节。(见表1)
表1:小组协作学习情况
研究结果
1.协作学习积极性
课程将blackboard平台提供的小组页面作为小组协作学习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平台统计跟踪功能提供的数据显示:小组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A类小组的网络协作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B类、C类小组;此外小组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差别,个别同学的网络学习活动性较差,组内协调还不够成熟。
其中,小组点击数最高达379次,占全部点击数的16.55%,最低点击数104次占全部点击数的4.54%,大部分小组点击数百分比维持在10%左右,小组活动频率基本持平;而人均点击数最高达到74次,最低为22次,全部小组平均点击数为35,过半数小组人均点击数超过全部小组平均点击数;各个小组的网络活动数据显示,组内最高点击数为144,将近组内平均数的3倍,组内最低点击数为11占组内平均数的1/5。
2.协作学习效果
1)协作学习小组组内评价结果显示,组内成员分数之间没有太大差异,但组员之间认可度非常明显。大部分同学对组长和组内积极贡献的组员表示认可,对于参与协作学习积极性比较低的组员也给予了客观的.分数。协作小组组内评价人均分数最高的2个小组为B类小组,组内评价人均分数最低的小组为C类小组。
其中,90%的小组组内评分在优秀(8分)以上,组内评分结果中组员的最高得分为9.5,最低得分为7.0。其中同一个小组内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相差不超过1分,不同小组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不超过3分。此外,10个协作小组中有6个小组组长为组内最高分。其中自评分环节将近70%的同学自评分数高于其他组员评分的平均分。
2)小组协作学习成果整体评价结果显示,各类协作小组之间差异不大。成绩最高的3个均为A类小组。成绩最低的2个小组分别为B类、C类小组。
问题与讨论
此次研究中前3组优秀协作小组均为A类小组,这些小组在网络协作学习过程中具备以下特点:1、协作学习任务明确具体;2、学习过程进行规范管理;3、完备的例会交流和资源共享模式;4、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空间和资源;5、组内成员定位、分工明确。
不难看出A类小组网络协作学习成绩优秀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在学习中发挥明确协作任务和进行学习管理的作用,这些是在B类、C类小组所缺乏的。
调查显示,与辅导员目前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相比,学生对于辅导员参与协作学习的程度有更高的要求。导致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还不适应,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有待提高。
以任务为导向的网络协作学习的特点,造成了对小组学习成员明确协作任务和进行学习管理的高度要求。因此在以任务为导向的网络协作学习初级阶段,教师和辅导员的适度参与非常必要。但是如何确定教师和辅导员在协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如何在网络协作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还有待研究。
【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网上教学的情况工作总结12-01
2022疫情期间网上教学总结03-06
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总结05-25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总结12-31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15篇)02-01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15篇11-06
数学教学总结05-15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总结11-18
小学下学期数学教学总结05-05
小学数学教学总结集锦15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