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5-09-29 09:18:2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三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模板三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第一课时《体积与容积》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实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深入地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全面把握了教学内容,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教学资源】

  为了让学生在课上不断体会感受,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因此,我和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课堂资源,引导学生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教学中要用到课件、量杯、红薯、土豆、杯子、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而小长方体、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教学程序】

  本着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为此,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做一个活动“比大小”,在这活动中有两环节:

  1.老师手中拿了两个铅笔盒,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装的多,哪个装的少?

  2.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哪些物体小?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第二环节:实验探索,获取新知(由三个活动)

  1、.提出问题

  物体有大有小,老师手中的土豆和红薯,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谁大谁小?

  2、演示实验

  实验时,在两个有刻度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将两个物体放入杯中,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并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观察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白,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大小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在体验的基础上,可以再举一些实际例子,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随后提示体积概念。

  3,自己设计实验

  又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解决。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如把两个不同形状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同样大小的量杯中,再看哪个量杯中的水面比较高,其次是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往第二个杯子里倒入,如果出现水溢出来的情况下,就说明第一个杯子的容积比较的,如果未溢出来的话,说明第一个杯子的容积比第二个杯子的容积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再揭示容积的概念。

  (从模仿演示实验到自己设计实验和从体积的概念上升到容积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密切联系生活经验,举出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例,为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作好过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第三环节:加大练习,巩固新知

  我设计了四个巩固体积与容积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1、比较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设计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后面所学计算体积做基础,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明白不仅可以数,而且还可以有策略的计算出谁的体积比较大!)

  2、捏橡皮泥,(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同样物体形状无论怎么变化,体积依然是不变的!)

  3、比较三堆硬币的体积(有两个目的,(1)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同样多的的硬币体积不一定就想等,(2)摆放的方式不同体积不一定就不相等。)

  4、1瓶饮料分别倒给小明和小红? 这道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这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教学作铺垫。)

  第四环节: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这一环节让学生检测本节课是否真正做到了体积与容积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板书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 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课堂知识结构的连贯性方面,从体积过度到容积的教学,考虑不够成熟。整节课前松后紧,体积占用的时间长,容积占用的时间少,对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4、教学效果不是很良好,容积学生掌握不好。由于在前面备课的时候把体积容积的有关知识挖的过于深,导致我在昨天的试讲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知该怎么回答,前面做土豆红薯的实验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很多的内容都没有讲完,所以经过修改我还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某些环节处理上本来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结果为了后面能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我就自己演示了实验的过程,只是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而已,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语速过于快,过于着急,没有做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实验,所以最后呈现在各位老师面前的这堂课还很不成熟,希望再坐的各位老师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提出您宝贵的建议。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理解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介绍自己》,属于造型表现课。本课的设置是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语言”,采取绘画等形式,进行自我介绍。正是借着这种“需要”作为学习的动力,让大家对美术语言的表达特征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用美术形式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主观意识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得到发展。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用美术语言进行自我介绍的各种形式。难点是如何启发学生运用“美术语言”来表现自己的各种特征和特点。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欣赏—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剖析讲解:这主要是教师将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主体(学生)充分地结合,对教学内容作一定的分析讲解以便学生更好的领会学习教学的内容,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突破重点、分散难点。

  创设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环境保障,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情创造:美术课中无论教法和内容是怎样的不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有了前面的认知水平,环境因素作为铺垫,教师须掌握学生的心理,把握教学进程,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积极的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创造体验中感到创造的快乐。

  三、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课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发,让学生能够利用美术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特征爱好,因此在书中典型的作品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问题情景使学生进一步清楚怎样才能创造出一幅好多的自我介绍作品。

  整个教学过程都紧扣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归纳、想象的方法。在教学训练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启发指导。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导入。利用老师的自我介绍,来带动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表现自己的欲望。

  2、教师引导分析,并归纳小结自我介绍的各种形式和自我介绍的内容,对重点作详细剖析,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3、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根据本课内容,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4、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注重启发。

  6、知识反馈,教师及时点评,请创意较好的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讲解思路,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和鼓励。

  7、简述课堂重点内容,将优秀作业进行展示,最后用激励性的语言结束授课。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反映的是当今高新科技的新成就,其内容包括航天、克隆和基因技术。本篇《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指出新型生物技术对花冉育种的意义,说明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的光明前景。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转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了解新的生物技术对创造花冉新品种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新型生物技术对花冉育种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二、说教法学法

  新的教育 教学理念认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其目的无非为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自主的发展。”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至助于是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教师的教、是应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依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既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那么,教师的权也应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依据,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互动合作交流,师生间互动探究,共同学懂教材。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中国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武则天做了皇帝后,在寒冷的冬天要求百花齐放,这时只有牡丹没有送命,被贬到洛阳,后有“洛阳枯枝牡丹”一说。在大雪纷飞的严冬要求百花竞放,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冬天百花齐放也许会成为现实,甚至可以花几按人们能颜色、形状、香味的要求来开放。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可以了解转基因花的奥秘。

  2、预习检查

  ①说出描写花的色、香、形的成语

  五彩缤纷、五彩斑谰、姹紫嫣红、争妍斗奇

  ②读出下列加点的字

  康乃馨(xin)花卉(hui)天竺葵(zhu)

  华裔(yi)贮运(zhu)凋零(diao)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4、学生研读课文,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互动①:本文前三小节下面的三个小标题睛的.内容是怎样的关系?(明确:文章前三小节的内容与下文三个小标题下的内容总—分关系。全文先说明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和什么是转基因花,然后分三个小标题,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三个方面相互并列,互不包含。第三部分的最后两段写转基因花的光明前景,实际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并与开头呼应)。

  互动②: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在说明转基因花的含义和优良特性中起怎样的作用?(明确:举例说明,通过典型的例子,既使读者了解转基因花的研究成果和优良特性,也提高了说明的品位,使读者获及呈质量的信息。)

  互动③:指出文中的席子说明新型生物技术优越性的句子。(明确:第二节“因而就可……还可以……而且只要……就可以”)。

  互动④文章怎样说明改良花卉的方法?(明确:第二节中“首先要……进而……再……从而……”)

  互动⑤:试用一句话概括转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明确:原理是决定某种性状的基因修饰并转入到需要改良品质的花卉中去,从而定向创造花卉新品种,不再受制于自然。)

  互动⑥:文章最后两小节有何作用?(明确: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展示美好的前景。

  5、达标反馈

  ①同预习检查题

  ②转基花研究的基本原理

  6学习小结

  文章指出了新型生物技术对花卉育种的意义,说明了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的光明前景。

  四、板书设计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一、总(开头三段):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以及什么是转基因花。

  二、分(中间三段):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特别色彩、特别新奇、特别长寿。

  三、总(最后二段):总结全文。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09

《母鸡》说课稿09-11

精选《师说》说课稿11-08

《荔枝》说课稿09-26

花脸说课稿11-23

月亮说课稿07-15

《雷雨》说课稿09-24

《掌声》说课稿09-09

诗歌说课稿07-18

美术说课稿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