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08 09:17: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设计理念;二、说对教材的解读;三、说教学方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遵循删繁就简抓本位的原则,依据教材和低年级语文教学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奇怪、严严实实”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据新课标要求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读懂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是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抓住对话来体会李四光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李四光的问题是很有逻辑性的,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十分重要,据新课标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

  2、说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渗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法指导,整体把握、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本着“教重启发,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以第一课时为例来谈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 直接揭题,质疑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针对学生的质疑,总结有价值的问题: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帮助教师把握学情,然后以学生的自主提问组织教学程序,以学定教,围绕这样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自主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陨”等字音难点注意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新课标中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这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也是需要我们在平时扎扎实实训练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繁琐和片面,此时我将逐步引导学生概括:主要人物是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三) 研读问题

  这是第一课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解决“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先让学生默读第二段找出有关词句,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孤零零”说明它是独立的;“严严实实”看出它很大。这块巨石确实怪,难怪李四光对它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为了弄明白他特意去问了老师和父亲,让学生小组明确分工,合作读对话,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才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引导学生读好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一般我们都会认为老师的话应该比较权威,可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为什么没有呢?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李四光的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此外,他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通过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进行朗读体会,对于李四光孜孜不倦、执着探索有了更形象、更深入的理解。整个环节融阅读、理解、感受、体验、表达等于一体,是学生的语文实践与情思激发共融互促的过程。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理解,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强化。

  (四)总结升华

  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些什么?通过前面的铺垫,李四光的形象也渐渐饱满,此时的说话训练已是水到渠成。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得以全面实现。

  五、板书设计:

  板书: 7、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

  巨石 勤于思考

  孤零零

  严严实实 执着求索

  著名的地质学家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这节课也是我追求过程的一个中间站,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语文教学没有句号,只有逗号。

说课稿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通过计算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学会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初步掌握搜集各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各国家风俗习惯的良好情感。

  3、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4、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理解由于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很大,所以文化、经济也有很大不同,对各区域间的差异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结构分析

  就一个区域而言,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发生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区域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大都有这个区域自然环境的烙印。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割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反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才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就本节而言,教科书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第一部分着重讲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后两部分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才能将本节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地理图表和数据,这也是人文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总结规律的能力。

  内容点析

  1、人口众多是亚洲的一个显著的人文特点,所以将人口问题作为人文环境的开始。图6.13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可以和上一节的图6.3进行对比。这两幅图都是统计图,图6.3是堆积图,不但清楚地表示出了各数据项的排序,还形象地表示出了各数据项的数值;图6.13是一幅扇型百分比统计图,虽然没有数据项的数值,但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各数据项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这两种统计图在地理学中都是常用的。

  2、研究人口的另一重点是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上册书中对于这一专题已经有所论述,在本册教材中是进一步加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中没有过多地出现形象化的资料,而是用联系框图的形式加深学生的认识。其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两只手”和“一张口”的关系,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才能顺利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文字、语言、史记、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中所讨论的大都是学生容易理解的文化,如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的形成有着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又处在不断的交汇和融合之中。

  4、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将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位于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从降水来看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这一切都是巧合吗?不,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5、图6.17主要是为了配合活动1填写表格,仍然强调的是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6、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相当丰富。应鼓励学生独立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对资料加以总结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很多教师对于这样的活动并不重视,更多是流于形式,然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时机。地理事物浩如烟海,光靠记忆能够背下来多少?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到哪里去寻找地理资料,如何看懂地理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把成果展现出来。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媒体(如网络查询),并将成果制作成网页或计算机演示文稿。对于条件有限的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室)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图书检索技能。

  7、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图6.18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新加坡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从转口贸易发展起步,到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再到金融业和旅游业。近年来随着科教事业的发展,新加坡已经成为东南亚最大的高科技产业中心。韩国也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转向70年代初的重化学工业化,再发展到80年代的“技术立国”战略。沙特阿拉伯虽然国民生产总值不低,但其主要经济来源于石油出口,国内的其他工业部门并不发达。

  8、第一产业即是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产业部门。各洲、各国的农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业人口比重低,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重高。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二产业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30%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尤其是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以来,世界第三产业有了迅猛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贸易、金融业、旅游业等在经济发达国家的比重已经很大,在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迅速增加。

  教学建议

  本节是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与上一节一样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新课引入】

  1、复习引入。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转折过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2、搜集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事物或照片),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请同学们猜一猜穿着这些服饰的民族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个区域。以单衣、薄裙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应居住在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热带地区;以白色织物裹盖全身的人们,应分布于太阳辐射极为强烈的西亚地区;以各式长袍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应分布在气温年较差较大的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以皮衣皮靴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应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用这样一个“猜猜看”引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切入了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最多的大洲】

  1、学生在上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人口问题的一些基本知识,在社会上通过人口宣传也有所接触,所以可以从提问引入。问题可以从学生身边开始:我国刚刚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在这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的人口总数是多少?也可以从一些基本概念入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呢?人口密度是怎么回事?或者从人口分布的密集区开始:还记得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分布特别稠密?再由这些问题引入本小节的学习。

  2、人口数字每年都会有变动,所以不必要求学生记背,但应通过读图理解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

  3、从图6.14中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哪些位于亚洲,进一步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多?组织讨论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地理图表也可以是文字,同时应提示学生可以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等角度去分析。

  4、读图6.15完成活动1。前两项活动比较简单,按人口数的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排序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第(3)项活动的计算比较复杂,首先用20xx年的世界总人口数60.55亿,乘以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1.3%,所得0.79亿为20xx年世界的净增人口数。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20xx年亚洲净增人口数为0.52亿。再用0.52除以0.79,所得0.66乘以100人,得66人,也就是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66人在亚洲。

  5、为了总结以上活动可以提问学生,“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吗?”提示学生计算亚洲的平均人口密度。

  6、“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可以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2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完成联系框图的填充,正确答案如下:

  在填充完成的同时,应让学生结合所给材料说明,结构图中各个箭头所代表的含义。同时应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提示学生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最后鼓励学生自己绘制出良性循环的结构图。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多样的地域文化】

  1、文化的概念过于复杂,不必介绍给学生,可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即可。本小节的重点是这些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读图6.17完成活动1。这个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完成,将全班学生分为六组,一组完成一个。不仅仅是简单地填出标号,而应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

  (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2)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化现象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紧密关系。

  3、活动2可以采取如下的形式,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亚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绍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一个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他组猜猜这个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方。总之,应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经济发展差异】

  1、读图6.18完成活动1。这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亚洲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图中所示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有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500美元的有蒙古、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和越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是尼泊尔的154倍。由此可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够反映出亚洲各国的经济差距是巨大的。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图中所给出的14个亚洲国家中排第9位,处于中等偏下的地位。

  2、关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教材中只对典型国家作了分析。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经济发展战略。

  3、读图6.19完成活动2。图6.19是一幅具有三轴坐标系的统计图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的。日本(A)可以说是一个范例,既给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给了具体的数据,指导学生通过日本的数据认识这个坐标系。韩国和印度是读图填数据:韩国的大致比例为第一产业5%,第二产业44%,第三产业51%;印度比例大致为第一产业28%,第二产业26%,第三产业46%;泰国和缅甸是读数据填图,难度最大。最后根据表6.1中数据进行分析,总的来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越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大。也就是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温馨一家人》是继品德与社会(三上)《我的家庭》后又一个关于"我与家庭"的教学主题,是对上一个单元的一种提升。《孝心献老人》以生活中尊老爱老的图片导入,然后介绍了一些古今中外尊老、敬老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接着是一个重阳节和爷爷、奶奶出游的小故事,表达了对祖辈的孝敬和感激之情,最后设计的以了解祖辈、尊重祖辈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与祖辈的沟通,激发学生对尊老敬老的道德认同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明白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自己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们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就要懂得回报,要了解老人的需要,尊重老人的意愿,孝敬老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上《我的家庭》单元中了解了家庭成员的组成,交流了家人的故事,体会了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感受了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萌发了感激之情。但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把长辈们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尤其是对老人,往往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或者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在做法上存在偏差。加上我国目前面临着老龄化社会,在此情况下进行敬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课时

  本课共分两课时,今天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

  四、课时目标

  1. 了解老人曾经对家庭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2. 理解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3. 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具有尊重、孝敬老年人的美德。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关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做到尊老敬老。

  难点: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我们该为老人做些什么。

  六、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中不仅获得理智上的`满足,而且要在心灵、情感的充盈中得到精神的体验。新课程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孝心献老人》这课就是让学生懂得自己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回报,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孝敬老人。在教学中,我关注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了解到关心,从关心到尊敬孝敬,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力求让他们在自主感悟中自育自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采用了五个步骤来唤醒学生的真情,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一)猜字导入,唤醒真情

  课的开始我从让学生猜甲骨文开始引入,模仿孝的动作,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奠定学生尊老爱老的感情基础。

  (二)回顾付出,感悟真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课前向老人了解他们年轻时的工作情况,课堂上通过介绍,展示光辉岁月的见证,让学生通过那证书、奖状、奖章等实物,了解他们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再启发学生回忆老人对孩子一件最感动的事,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小品的形式展示,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体验,感受老人对家庭的付出和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又通过老师小结性的话语,明白老人们为社会、为家庭和儿女的辛苦付出,从而突破了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这一教学难点,从而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三)社会回报,感恩真情。这一环节旨在了解了老人的贡献后让学生感受全社会,全世界的人都在关心老年人,意识到孝敬老人既是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这里我灵活地处理教材,把多种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对世界各地对老人的关爱,用知识小竞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学习,然后又结合刚刚过去的重阳节,了解舟山各地开展的活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课前对社会关爱老年人的这一调查,则让学生通过调查,亲自到生活中体验,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老人。录像中老人的心声,是对学生调查内容的小结,也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得到教育。通过《夕阳红》生动的画面,乐曲的渲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四)创设情境,激活真情。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落实到行动中去。要孝敬老人,就要了解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意愿。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老人的需求,感悟到老人对孩子的无私,用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告诉孩子们,老人不仅需要丰衣足食,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在了解了老人需求的基础上再来制定活动计划,让学生的情感在平时的行为中得到巩固,让孝心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总结延伸,传递真情。我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希望他们做到敬老爱老,进行了课外延伸。因为延伸活动是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达到统一的有效途径。课后加强实践,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最后以孝字结束,首尾呼应,借助歌声中让学生的情感久久回荡在学生的心中。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76-77“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通过生活情境图,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加强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口算的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学会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会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能有序的表述计算过程。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自觉估算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

  本课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且能有条理地表述计算的过程。

  本课教学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出发,设计了游戏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我都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讨论算法多样化时,我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说明算法,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复习,谈话导入。(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学习过的加法。

  2、出示主题图,提出加法的问题。用算式表示,从而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第二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2、理解算理。

  (1)直观演示,说明算理。

  摆小棒:24根小棒加上9根小棒,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再把20根和13根合起来是33根。

  拨计数器:

  (2)抽象方法。

  师:如果没有小棒和计数器来帮忙,看到这些算式该怎样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算理:先算4+9=13,再算20+13=33。

  师:谁能把刚才的口算过程说一说?

  3、讨论:以上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个位相加都满十)

  4、教师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满十时,不论两位数在前还是一位数在前,都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揭题:进位加法)

  第三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圈。 学生独立填写。 反馈学生作业、总结。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计算第一组题后提问:观察这4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最后两组题的部分题。谈话:那你能用刚才的发现迅速地完成后面两组算式吗?

  第四层: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今天学会了新本领,老师带来了两道题想考考大家,想知道是什

  么题目吗?(出示算式)

  26+□=2□ 26+□=3□

  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这样的练习不仅仅对今天什么是进位加法学生有了明确的理解,同时也有了一定量的练习;而且这一环节还有着另一个目标,关注沟通—计算与探索规律相结合‘规律为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次大1,和也每次大1’,使得这一环节的目标不显得单一,且加以整合。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吨的认识》,本课是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根据该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区分质量单位,灵活选用质量单位,会进行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4、加强数感训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到知识,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讨论交流、上网查找、亲身体验、尝试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课前准备

  根据知识的特点以及课堂需要让学生课前准备:上网查资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师准备好教学软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前放动画片《曹冲称象》,学生兴趣一下子高涨,结合课前上网查找的资料,学生简单介绍了大象的有关知识,征对学生谈到象的体重,引出单位“吨”。教师提问:关于这个陌生的单位名称,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积极发言,从而产生认知冲突,由此引出本课课题《吨的认识》,过渡自然,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孕伏,学生在充满兴趣与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学习,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体会1吨的概念。

  (1)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将吨拟人化,利用课件出示吨的自我介绍,让学生与吨交朋友,出示吨的展示图:课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体现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学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吨作单位,教师适时进行节约水的教育。然后课件归纳,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第二环节,感知1吨的重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体学生跳一跳等实际活动,从抽象到表象,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体验学习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生一起搬米时,教师点拨,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体验合作的乐趣。

  第三环节,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教学例题。

  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教师太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思维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如3吨=()千克,学生可能会想到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师问: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学生答到: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用进率1000去乘。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2)完成“试一试”。

  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四环节,拓展认识时空。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图片与文字,如,恐龙图、大象图、不同时期的计算机图,既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以此设计了三道题目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考考自己的伙伴,学生在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然后留有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网页查找资料进行知识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体现网络学习模式。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题的形式多样化,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选择题:配有形象的图片,选择正确的重量填在括号里,加强数感训练,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改错题:联系生活实际,带有浓厚的趣味性,让学生找出日记里错误的单位名称,对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是一个整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单位名称的印象,正确灵活选用单位名称。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答题,然后遥控辅导,体现网络教学的思想。(3)拓展训练

  课件出示,动物过桥的图片,以故事引入并产生问题:动物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过桥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汇报,体现团结合作精神。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问:孩子们今天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回顾知识,并让学课后有什么想与王老师交流的,可以通过网络发电子邮件,也可以进入论坛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学、所获、所思、写成数学日记。在不久的将来,数学之星一定会从你们中间冉冉升起。

  然后点击轻松一刻,电脑里放出mtv儿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歌声中结束40分钟的学习,体现了愉快教学、成功教学的思想。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的。文章叙述了一位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妈妈做事的过程中长大,变成了一个善良、能干的漂亮姑娘的故事,赞扬了小姑娘独立自理的好品质,教育学生要学习小姑娘,养成独立自理的好习惯。

  朗读感悟是本课时的重点,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感情,感悟道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虽为农村小学,但教学设备齐全;教师虽教学能力有限,但力求尽最大努力,将教学设备服务于教学;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信息工具虽不够先进,但学生却力所能及的获取丰富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课前师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将一同走进和谐、愉快的殿堂。

  教学目标:

  1.识读缠、粥、伶俐,掌握聪、短、卧、柜、照顾、休养、收拾、虚弱、自言自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小姑娘的成长过程。

  3.理解小姑娘是怎样逐步成长的,懂得小姑娘的成长不仅包括身体长高,更重要的是思想品质和能力的成长。

  4.培养独立、自理的能力,懂得关心、帮助别人。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1.作者罗大里及其主要作品的资料。

  2.实物投影及投影片。

  学生准备:

  自己搜集的一些成长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长大的感觉吗?

  生:我感觉到能长得很高,会做很多事情等等。

  师:(富有诱导性地问)你们愿意长大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做不同回答)

  生:不愿意,因为长大了会有很多烦恼。

  生:不,我愿意。因为长大了有事可以自己说了算,还能管着别人。

  生:因为长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还可能帮大人做事情。

  (学生争论热烈,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为上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你们可以先保留自己的看法,不必再争论,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里。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位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是怎样长大的。

  板书课题《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课前谈话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拉进了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又为本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课文中的这位小姑娘吗?(想)那你们愿意跟她交朋友吗?(愿意)请大家自读课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画出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姑娘的成长经历。

  (学生立即行动起来,可以同位互读,也可以小组内读。让识字这一训练点不脱离课文语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和探究的时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认真的画出了生字词,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了,现在老师就得考考大家了。(实物投影出示生字词)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精彩的戏曲》属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9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的意图是通过欣赏中国戏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及生动形象的化妆艺术,了解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脸谱的谱式以及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性格和品质。学生通过欣赏、设计、制作,体验戏曲艺术特有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深入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虽然对美术学科当中的形、色等基本语言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对于传统戏曲文化当中的谱式、艺术特征以及脸谱的制作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针对这一学情,我将采用展示多幅戏曲人物图片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并且播放制作脸谱视频以及为学生讲解脸谱制作步骤,让学生体会制作脸谱的乐趣,感受戏曲文化的美感。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我将结合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戏曲文化相关知识,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道具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的过程,了解戏曲独特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戏曲文化的欣赏,感受戏曲的魅力,体验民族艺术的独特之美。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学习戏曲艺术相关知识,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体验民族艺术独特之美。

  难点:感受戏曲的文化内涵,制作一件有特色的戏剧道具作品。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戏曲的空间,了解并喜爱中国戏曲;又通过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从各方面了解戏曲艺术,通过互相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取歌唱导入的方式,演唱一首《说唱脸谱》,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戏曲文化兴趣。从而引出课题《精彩的戏曲》。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这个环节,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戏曲的特征、行当、谱式、色彩等知识,我设置了两个活动来进行新课的学习。

  1、初步感知

  在初步感知环节,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使用多媒体展示《穆桂英比箭》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戏曲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戏曲里面有音乐、舞蹈杂技等,在同一块舞台上表演不同的场景,人物的服饰、道具也不相同。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总结戏曲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板书:特征)

  接着,教师通过展示四大行当图片,让学生以“连连看”的方式了解戏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板书:行当)这样的设计可以激起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为下面的讲解做铺垫。

  2、深入探究

  在深入探究这一环节里我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展示的几张脸谱作品,并思考讨论“这些脸谱都是谁?”“他们分别是什么谱式?”“脸谱的颜色代表哪些性格特征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得出:红色的这张脸谱是关羽,谱式属于整脸;脸中间有个十字的脸谱是张飞,他很勇猛、正直,应该就是黑色的代表。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戏曲的谱式有整脸、十字门脸、三块瓦脸和碎花脸。(板书:谱式)除了黑色代表正直、红色代表忠贞外,白色代表狡诈、绿色代表顽强、蓝色代表骁勇。(板书:色彩)最后提问学生除京剧以外还知道哪些地方戏剧,学生回答还知道湖南花鼓戏、安徽黄梅戏。(板书:地方戏剧)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脸谱作品,逐步分析,更加深了对了解戏曲文化,并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示范

  为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脸谱,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播放制作脸谱步骤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并配合讲解:首先,我们要在硬纸板上画出两眼的位置和脸形的轮廓;其次,剪出两个眼睛,再沿着轮廓线剪下脸形;然后把脸形上下两侧各剪出一个口,把它订好或者粘好;最后,选择一个脸谱谱式,起稿,上色、完成。并就起稿环节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直观的掌握制作方法,为独立创作解决了技法上的难点。

  (四)学生练习

  在学生观察完制作脸谱的视频后,我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展示几幅脸谱作品供学生参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进行绘制。这样学生既明确了目标,又动手实践。在创作过程中,我也会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并在教室里巡视指导。让学生在充满愉快的艺术氛围中创作,既活跃了思维,也激发了创造力。

  (五)展示评价

  在学生创作完成后,我会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区,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起形、上色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我也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肯定鼓励为主,多从建议性的评价出发。

  (六)小结拓展

  课程接近尾声,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了解。通过今天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的戏曲文化,感受中国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

  六、说板书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为了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清晰、直观、明了,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题、基本知识点和示范区。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部分教材是在孩子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些”“多得多”“少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这部分内容是以前教材所没有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把握100以内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语言描绘。

  能力目标:借助直观和经验,学会用“比较”进行猜数,并对猜数策略有所感悟。

  情感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能乐于表达交流,善于合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具体含义,能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或根据对方的提示进行一对一的猜数。

  四、说教学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孩子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性学习,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

  根据教学思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课前谈话的时候我让学生自由地数了数听课老师的人数,问老师的人数和小朋友的人数比怎么样?接着就自然地开门见山引出了课题。

  2、在猜中学习新知

  课的开始,我从孩子们喜欢的弹珠引入,和他们一起玩猜弹珠的游戏。先出示10颗让孩子观察,然后出示红珠子,让学生通过和10颗蓝珠子进行比较以后猜一猜红珠子有多少个,接着让孩子观察14颗红珠子,猜绿珠子,在孩子猜的过程中,适时提问为什么猜这个数,自然就能引导孩子说出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四个词语,孩子可以从图上直观地对这些词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通过这样的“猜珠子”的游戏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当出现这四个词语后,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让三种颜色的珠子一起出现,让学生用新学的这四个词语来比一比,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最后,把珠子去掉,就剩下三个数让学生再来说一说,这时从直观慢慢地过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跳一跳轻松摘到果子。

  3、在玩中巩固新知

  在孩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和孩子们再玩猜一猜的游戏,首先是猜实物小棒,通过让学生观察10根黄色小棒,相比较后再猜红色小棒,让孩子在猜数并说理由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多得多”;接着是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猜抽象的数,在猜数的过程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最后我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孩子去体会这四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4、在活动中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些活动,比比身高(孩子和孩子比、老师和孩子比)、比比教室里和身边的一些数量大小,让孩子尝试用语言描述的同时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最后由一个同桌猜数游戏,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增强合作能力。

【【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2.【精华】说课稿合集9篇

3.【精华】说课稿合集10篇

4.【精华】说课稿合集八篇

5.【精华】说课稿合集6篇

6.【精华】说课稿合集四篇

7.【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8.【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