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8 18:36: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汇总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说课稿汇总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六课《威武的盾牌》(板书:威武的盾牌)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课堂延伸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里的“设计、应用”领域。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利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合作创作、设计威武的盾牌。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选择各种彩色纸,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剪、贴、搭配及绘画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各种新颖、生动、威武的盾牌作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盾牌的用途,并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自己动手创作盾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建立心中的盾牌。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在学生了解盾牌外形、图案及色彩,并能进行设计和创作。而本课的难点是盾牌的图样和色彩的设计,还有就是怎样在设计中体现盾牌的威武。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盾牌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书和影片中所获得的,对他们来说盾牌是遥远而神秘的,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可以肯定他们对盾牌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与制作能力,他们的思维普遍较活跃,有较好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他们敢于表现,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好的盾牌。

  四、教学过程

  ㈠、激趣导入

  在此环节中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了解盾牌的作用;二是欣赏《扶盾武士俑》并从中引出课题中“盾牌”和“威武”二词。

  1、学生们观看电影,看后教师问“士兵手里拿了什么武器”,学生回答“盾牌”教师板书盾牌后再问“为什么士兵要拿盾牌呢?”学生回答“为了防御和保护自己”。

  [设计意图:其一,是教师创设动态教学情景,力求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通过直观感知,给学生一个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感受古代人民的勇敢和智慧,引导师生共同进入良好的参与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角色。其二,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了解到了盾牌的作用节省授课时间。]

  2、出示《扶盾武士俑》图,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描述并让全体学生模仿。导出“威武”一词出示完整课题——威武的盾牌

  教学意图:学生细心观察《扶盾武士俑》一图后,模仿佣的姿势,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调动全员参与热情,此时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教师能快速切入主题

  ㈡、新授

  1、首先让学生了解盾牌的对称特点。教师出示盾牌图片,让学生观察找出其特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出示的盾牌让学生观察,问:盾牌的哪些方面需要设计?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后回答。教师板书形状、图案、色彩

  [设计意图:运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日后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明确设计盾牌的思路。以便于以下具体分析设计盾牌的形状、图案、色彩]

  ①、研究盾牌形状。

  学生搜索记忆里能做盾牌的形状。并请两名同学上前设计出盾牌的形状当板书。教师展示学生设计的盾牌形状,并播放看还有哪些形状你没有想到,以便于丰富学生思维.

  [设计意图:在形状的设计上由浅入深,为下个环节图案设计做铺垫,反复的让学生设计和欣赏其主要目的是加深盾牌形状的印象和丰富学生设计思维。]

  ②、探讨图案设计。

  在刚才学生设计的盾牌形状上,分别粘上小兔子和老虎的脸。问:哪个更适合用在盾牌上当图案呢?再出示两个老虎的图案(出示老虎图案)问:哪个看上去更威武?为什么?并让学生表演一下威武。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让学生了解威武一词的含义及如何创作。学生在描述老虎威武的时候,如瞪大眼睛,张大嘴巴,露着尖利的牙齿……这一环节潜移默化中把威武含义描述了出来。为创作图案做了铺垫。]

  ③、色彩搭配。

  教师出示两个盾牌。

  问:你们喜欢哪个盾牌,为什么?此环节通过对比让学生观察,简单明了的解决了在用色时学生会出现色彩搭配不明朗的问题。

  [设计意图:比较是提高观察力的有效方法。以上在探讨盾牌的设计上,老师创设悬念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以“悬”牵住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认真地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突破了本课重难点。]

  ㈢、播放,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开阔学生的眼界,请学生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并可以在下一步的制作中学习和借鉴。]

  ㈣、艺术实践

  教师布置合作任务,提出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制作前出示注意事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能够分工明确提高合作效率及作品质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便于学生更好的设计出作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作热情,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获得喜悦和成就感,增加学生对美术课的喜爱。]

  五、教学评价。

  1、自己觉得很棒的小组由小组长代表拿着盾牌走上前台,向大家介绍。

  [设计意图:让自己认为很棒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小组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并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在普通的作品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2、每小组选出一个成员装扮成武士,拿着设计好的盾牌,让学生摆出威武的姿势,教师播放有战争氛围的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入古出新,思维紧跟其后,情感为之波动,教学随之进入高潮的尾声,又一次诱发了学生创造力的想象,学生在表演中丰富了直觉,享受了成功的快感,自我表现受高涨情绪影响,自信十足,情感体验得到迅速升华。]

  六、课堂延伸。

  通过盾牌的延伸,让学生运用“智慧”来防御和保护自己在心中建立起无形的盾牌。

  [设计意图:由古代威武盾牌的引申,让学生从小在心中要树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上课的题目是《塑丝毽子》,它是科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活动运用了剪和扎的技术,经历一个典型的“研究——制作——创新”的实践过程。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剪刀制作的一些基本技能;从生活经验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毽子已经很熟悉,所以本课以贴近学生课外生活的毽子为主题,学生一定很感兴趣。从中能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愿意合作,乐于制作,并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通过观察研究,明确制作方法,学会制作塑丝毽子,在寻找其他替代物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研究——制作——创新”的实践过程,了解制作毽子的方法。

  3 、 制作中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的习惯

  其中,学会制作塑丝毽子是本课的重点。 再创作出几种其他类型的毽子是本课的难点。

  本课我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教师课前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塑丝毽子的范作,学生6人一组,准备好剪刀、梳子、塑料绳和垫圈等材料,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上课开始,我提问学生课间活动,学生有踢毽子的。从而再引导到塑丝毽。学生很感兴趣,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制作塑丝毽子。

  二、 自学探究,自主制作

  请学生仔细观察塑丝毽子的范作,想想需要些什么材料,然后通过播放视频的方法去发现制作毽子的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制作步骤:拉直塑料绳,对折-----穿入垫圈,打结-----重复打结-----修剪整齐齐-----梳散整理。

  1、 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制作时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通过以上环节的分析研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塑丝毽子的制作方法。因此我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引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向小组同学请教或者向老师求助。制作中教师巡回辅导,注意个别指导,帮助制作速度较慢的学生。

  三、 作品展示,品尝喜悦

  组织交流、展示、评比等活动,作品完成后我让学生进行踢毽游戏,体会自己制作的乐趣。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新设计,联系生活

  在完成了塑丝毽子的制作后,我让学生学习用包装纸,进行创作,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以上是我对本活动的一种教学预设。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使用免费电子邮箱收发邮件》是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模块4 网络基础知识中第五单元:《网上邮差E—mail》的第三部分。随着网络社会的悄然来临,电子邮件已成为当今流行的交流方式之一,也是现代青少年必备的技能之一。学生通过浏览网页,搜索、下载网上信息的学习后,已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网络的看客,很想在网络中开创一个自己的空间,证实一下自己的能力。这节课就是学生在网上申请、注册类后第一次带有自己个性的网络操作,所以本节课如果学习效果好,会对以后即时通信、网上论坛与日记等知识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信息技术对小学阶段的目标、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情感需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协作初步掌握电子邮件基本知识,学会收发电子邮件的操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电子邮件的安全使用意识,提高学生使用电子邮件的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及重难点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难点:如何发送附件。

  二、教法分析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具备实时性,开放性等特点,采用基于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强化实践”的教学模式;同时,利用互联网在线功能实现跨时空信息交流,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用电子邮件及小组讨论的形式寻求帮助,既掌握了知识的学习,又增强了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1.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于“因特网”、“E-mail”等词语并不陌生。但由于各种因素,学生之间对于网络的认识和实际操作的水平差异还是存在的。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少上网,因此,他们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一部分学生有固定的上网时间,但是他们更热衷的是那些即时交流的工具,因此也没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简直就是“小网虫”,不单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还能熟练地利用各种交流工具在网上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考虑采用协作学习法和自主探究法,给学生安排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实践探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完成相应的任务,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学;教师巡视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在适当时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2.学法指导:

  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的互补性展开小组式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展开组间竞争,在课堂上形成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全面掌握本堂课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设计大体内容由三个任务构成:

  任务一:给老师发信:

  通过这一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收发电子邮件。

  任务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发信,看哪一组的同学能最快接收全本组所有同学的信。

  通过这一任务,掌握邮箱中抄送等功能的作用

  小组合作就是在这种竞争的基础上,又能友好地让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合作,还可以增强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形成知识的共享、集体的和谐、情感的共鸣。

  任务三:发送带附件的邮件。

  在本环节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并结合书上做一做初步理解附件的发送方式,学生完成《学习评价反馈表》对本节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然后将反馈表发送给老师。

  通过这一任务,使学生在对自己做出评价的同时,学会通过附件发送邮件。

  通过自我评价交流,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与精品意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强调电子邮件虽然为我们带来了方便,但它的使用存在很多道德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

说课稿 篇4

  《周长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

  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

  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六、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师:如果我们知道每块地一周的长就可以了。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

  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

  【设计思路:运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容易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筐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描下来。教师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描的。(师引导: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要首尾相接)板书:一周

  【设计思路:通过描周长的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与认识。】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

  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设计思路: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操作活动中建构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从生活事例入手,指一指黑板、课本等的周长的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谈话:同学们找的可真多。物体面的周长我们会找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找到吗?那咱来试一试。(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一起指;在这里出示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来指,教师引导分析,让学生明白:不是封闭图形,它是没有周长的。)板书:封闭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

  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说课稿 篇5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本课教学主要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不同情况,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位置,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认识垂直与平行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理解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垂直与平行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学生争论、教师点拨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整节课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画完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后,在小组中进行归类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贴在黑板上。其次,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进行分类整理。再次,在练习的过程中,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的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结合上述认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想象,感知并感受无限大的平面。为下一步进行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的想象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想象平面上出现两条直线时,不是让学生直接想象两条直线,而是一条一条地出现,有利于学生想象出更多的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一张纸上只画一种情况,目的是提高学生分类时的可操作性。只要把纸片拿下来,重新摆放即可。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展示各种情况进行分类。在学生自己确定了想法之后,再在小组中交流。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小组中进行整理,选出有代表性的情况,展示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观察后,补充不同的情况。这样学生们就经历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的逐层递进的过程。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最大可能地通过学生的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展现出来。为分类提供材料。学生把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具有一定不可预料性,大致设想有三种。解释交叉一词在数学上就是相交的意思,目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语言,使课堂讨论更加严谨、更加数学化。

  三、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揭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积极讨论下达成分类的共识,即相交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互相平行。在这里并没有提出在同一平面内,原因是在同一平面内是个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所以在设计时,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互相平行。

  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学生找到一种最特殊的情况+,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引导学生用工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现象。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我们看看运动场上还有这样的现象吗?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进一步在生活中发现垂直与平行。

  3.咱们看看几何图形中有没有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在几何图形中,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和掌握。

  五、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分别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观察发现。引导学生做这组题时,采取分层处理的方式。都是让学生摆放与已知小棒平行或垂直的一条小棒,最后观察两条红色小棒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得出规律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通过动手折平行与垂直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旨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说课稿 篇6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说课稿 篇7

  5.1电荷

  一、带电(带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则说明该物体带了电荷。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现象

  二、两种电荷:

  实验表明: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他们是这样规定的:

  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使用:可以凭验电器金属箔张角的情况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3、工作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五、电荷量及其单位;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它的单位是库仑,简称作库,符号是C。

  六、原子的结构 :

  元电荷: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e = 1.6 ╳ 10-19C。

【【精华】说课稿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2.【精华】说课稿七篇

3.说课稿汇总七篇

4.【精华】说课稿汇编七篇

5.【精华】说课稿汇总五篇

6.【精华】说课稿汇总7篇

7.【精华】说课稿汇总6篇

8.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