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7 10:01: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紫藤萝瀑布》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本单元入选的课文,以散文为主,又有外国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单元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抓好基础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逐渐养成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学生则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教学全过程,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味、感情和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相对照反思,不为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紫藤萝瀑布》触景生情,富于哲理,写人在遇到不幸时,要豁达、乐观、积极、进取。 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掌握生动的词汇。

  3、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4、体会文章托物寄意,借景抒情的写法。

  5、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6、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通过想象,将抽象的写景文字感知为生动的景物描写;揣摩字里行间了;流露的思想感情。即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以读为主线,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抓手,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对话为平台”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认为教与学当是相互交融的。要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那么,就要求预设的环节体现一定的思维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品读悟情法、探究悟理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自觉运用圈点批注、自主质疑、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他们透过文字,参情悟理。

  与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通过写,训练本文的写作方法,达到对课文的巩固。

  三、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以下六个环节: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走进大自然,你定会发现她的丰富多彩、她的婀娜多姿。美丽的花、美丽的草、青山绿水会令你心旷神怡,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甚至有人由此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今天我们就去认识这生机勃勃的紫藤萝瀑布。

  由学生熟悉的花导入,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朗读欲望和不断探究的欲望。

  2整体感知课文:

  (1)《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彩的工笔画,即使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认识作者在我面前展现的紫色的、绚丽多彩的紫藤萝,就必须读一读全文的内容,从中感受到那花的色泽,花的神采和花的气味,并在听读中完成黑板上的填空。

  本文学习什么内容?(看花——忆花——思花)

  这个问题是紧扣着教学重点与难点提出的。带着问题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作者笔下的紫藤萝美丽、蓬勃、闪烁,繁花似锦,我们齐读1——6自然段,再一次欣赏这美丽的紫藤萝,请你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你心中的紫藤萝瀑布。

  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学生从中归纳出了要点。这样形象感知全文,切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另外本篇课文背景学生不太了解,这个问题也是深入浅出,学生回答起来也比较轻松,因此课堂就会意趣横生,高潮迭起,高效低耗,充满活力。

  (3)紫藤萝花一直都是这样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吗?

  在这里通过对比,目的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注意力,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比较、思考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只有积极思考、独立深究、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动机潜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就可以解刃而解,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紫藤萝花曾遭不幸,但现在是这样的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身患绝症,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要热爱生活。

  3、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这篇散文语言含蓄、精美如画、感情深沉如歌。的确,我们阅读时如入画境,那么,作者是怎样细致描画花的形象的呢?请同学们动情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美点。

  在这里只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没有用一定的规范来要求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的来思考这个问题,不会有太多的顾虑。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倾心于此,他们才会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教师才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学才能达到高效率。

  4.拓展延伸

  以“我喜欢花,因为它”的句式来仿写句子

  写作训练要紧扣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进一步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比喻句与拟人句,模仿造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这一问题的提出还希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使课堂上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的原则。在人文素养方面,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在语文工具性方面,侧重基本字词等语言知识的积累,特别注重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

  我所说的篇目是《门槛》,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是中国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记忆》和《门槛》是两首散文诗。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指出文章的精髓,让学生一课有一得。在鉴赏阅读中,教师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点,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充分发挥学生这一鉴定主体的能动性,从多个角度进行鉴赏,用教师的“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开掘,又以学生的“思”引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师生共同研读,尽可能充分解读出文章的情和理。

  2、文章特点

  《门槛》是屠格涅夫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为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代表作,它在艺术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所写散文诗的特点:简单而深刻,朴素而富有哲理,情、景、理、事配合默契,既含蓄,又明晰,既连贯,又跳跃,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这篇文章的象征手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环境刻画都运用得很好,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门槛》的主题隐蔽而不含混,含蓄而不晦涩,对指导学生写作很有帮助。文中所写的俄罗斯姑娘,是一个决心跨越“门槛”的女革命家,虽然她不像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姑娘一样美丽动人,含情脉脉,但却沉静、果敢、坚决、执着无畏,全身散发着动人的光彩与气质。她面对阴森的黑暗,高高的门槛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从容、镇定、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内部结构,以及教材鲜明的文体特征和教材第四、五单元培养学生的目标,来确定此节课的目标。应该说,第四、五单元是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供的一组范文。《教学大纲》这样阐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能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基于单元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鉴赏其象征的手法,品味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德育目标:学习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坚定不移。

  三、教学重点

  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散文诗的语言特征和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确立如下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品读文章耐人寻味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这篇文章采用的是问答的手法,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对话的语气、语速、语调,读出感情,读出意蕴来,而这恰恰是学生最感头疼的问题,所以我把难点确立为:有感情地。准确地诵读。

  五、教法、学法

  《门槛》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另一篇中国现代作家韩少华的散文诗《记忆》,已经初步了解了散文诗的鉴赏方法,所以,学习《门槛》,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评品、讨论、心得交流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这堂课有两个关键:

  一是诵读、评价、品味。《门槛》只四百来字,短小精悍,全文采用问答的手法,很适合诵读,但读好却难。我设想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特色,读出个性,读出感情,然后请学生评价诵读的感情基调把握得是否准确,问答者的语气、语速、语调处理得是否恰当,从评价中来明确人物品质,鲜明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并进一步理解文中“门槛”、“大楼”、“阴森的黑暗”、“俄罗斯姑娘”的象征意义,以及环境渲染对刻画人物、凸现主旨的作用。屠格涅夫的《门槛》风格冷峻、凝重,结构严谨、自然,意味隽永,感情浓厚,是屠格涅夫散文中的精品,但由于它属于外国散文,又与我们所处的年代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会有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易快,读时要认真揣摩人物的感情、品质、个性,以及文章深厚的意蕴。主要的鉴赏过程以诵读来贯穿,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二是学生作心得交流。以“门槛”为话题,说说“门槛”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以及学习这篇文章之后的心得体会。要求学生畅所欲言,用自己最深的体味、最精彩的语言来阐释“门槛”,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

  为什么要这样来组织整个的课堂教学呢?首先,这是新教材的要求,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那么,语文课上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触摸一篇文章的灵魂与精髓,并从中受到正面的教益,碰撞出灵感火花,而且要让他们不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风采。其次,叶圣陶先生说过: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总是要离开老师的,不可能永远牵着他、抱着他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传授他们自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隐去传授者的身份,让学生完全丧失对教师的依赖性而变成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双促双发,让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闪现。再次,我们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审美眼光和生活积累,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就已经学过《荷塘月色》这类难度较高的散文,只要能够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探究兴趣,加以适当的引导,他们完全能自己解读出这篇文章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及设想

  (一)导入新课:现在正热播的大型历史剧《康熙王朝》中有这么一片段:少年天子康熙受了鳌拜的气,愤然冲出乾清宫,他忘了乾清宫有一个高高的门槛,所以意外地摔了一跤,康熙爬起来后下旨魏东亭砍掉了乾清宫的高门槛;上学期我们学习的鲁迅《祝福》中也有这么一个场景:祥林嫂为了洗脱自己嫁过两个男人的罪孽,到庙里去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踏。同学们,这一砍一捐人物的命运就有了天壤之别,人生中有多少高低不一的门槛啊,面对这些门槛,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就让我们到屠格涅夫的《门槛》中去寻找答案。

  [设想]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所以一堂课的导语也十分重要。好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使课堂快速进入预定轨道。好的导语有下列特征:首先要充满磁力,那就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被教师牵引;其次,是有亲合力,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之感到亲切;最后要有张力,导语设计的目的不在于导语本身,而在于把课堂引入预定轨道。所以这堂课我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影片片断和学习过的课文场景作导语,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又耐人思索。

  (二)提示相关材料,学生作好诵读的准备。投影显示:作家和作品背景材料。

  [设想]学生对外国作品的写作背景一般不太了解,教师提供作家和作品背景介绍能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个性,读出感情,读出意蕴。

  (四)品评鉴赏。请学生评价诵读,并在评价中深入鉴赏文章的语言,进一步明确以下几点:

  1、文中叙述的人该怎么读?为什么?

  让学生通过弄明白这个问题来明白文章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环境中所出现的“门槛”、“大楼”、“阴森的黑暗”有什么象征意义,它们对表现女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2、文中问者的问语该怎么读?为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问话者对姑娘所持的感悟,以及姑娘所选道路的艰苦。

  3、俄罗斯姑娘的回答怎么读?如何评价她这个人?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提示学生注意姑娘答语的特点,理解文中三个省略号的言外之意,体味对姑娘的神态描写,正确理解姑娘的象征意义,归纳出她高尚的品质。

  4、请学生用自己学习过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姑娘的敬仰之情。

  5、正确理解对姑娘的两种不同评价。

  [设想]这个鉴赏过程不必遵循1、2、3、4、5的顺序,要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鉴赏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鉴赏课文,边读边赏,学生有鉴赏不到的,教师予以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具体说,就是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引导、暗示,不断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播放朗读录音,进一步明确课文的读法。

  (六)引申拓展,心得交流。教师重申“门槛”的象征意义,以 加深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要求学生以“门槛”为话题,说说现实社会中有些什么门槛,如何看待门槛。

  [设想]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分析归纳更在于准确、熟练,甚至巧妙地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思维训练与表达训练结合起来,从而促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又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运用语文的习惯。第六个环节正可以让学生闪现自己思维的光华,展示自己语言的风采,而且使《门槛》一课更具有现实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大有裨益。

  (七)总结全文,用充满激情的话语激励学生。

  [设想]让课堂在意味盎然的思考中开始,在充满希望的激励中结束。

  《门槛》是一首散文诗,它结构精彩,意蕴深远,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很容易打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共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教师教学时要在“新“、“趣”、“情”、“思”上多下功夫,求新、激趣、动情、导思,真正让学生得到熏陶,学到知识。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塞翁失马》文章写塞翁先是失马,后反而得马,儿子骑马折髀,后反而在战争中得以父子相保,环环相扣,一波三折。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二、教学目标

  1.根据教材内容,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 应确定为:

  『知识目标』

  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质培养目标』

  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

  1、对内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对寓意的理解、认识,可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据你的知识储备,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

  (教师板书:《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二、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刘安(前170—前122)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之长子,袭封怀难忘。好读书、鼓瑟,善文辞。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淮南鸿烈》。该书虽杂有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但以道家思想为主,主张清静无为。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

  2、字音词意。此何遽不为福乎 堕而折其髀 此独以跛之故

  三、指导学习《智子疑邻》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2、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四、指导学习《塞翁失马》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2、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好事坏事能互相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2、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人们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得失,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辩证地看待得失祸福,要发展的看待事物,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不要过分为一时一事之得失而计较。

  五、拓展训练:(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问题:

  1、疏通文意

  2、这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后来成为了常见的成语,该成语是-------------。

  2、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为它画脚呢?

  4、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六、推荐作业:

  续写《智子疑邻》,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圈儿变变变》是省编教材大班下学期主题十一《什么变了》中二级主题《我让材料变化》中的一节活动。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的探索求知意识越来越强,对自己及周围发生的变化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本节活动通过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塑料圈儿,让幼儿创造性的进行操作,展开丰富的想象,探索把塑料圈儿想象成不同物体的不同玩法,达到扩展幼儿想象力,激发幼儿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兴趣的目的。它的材料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引起幼儿的操作欲望,体现了健康,社会,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相互渗透与整合,符合大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结合《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情感、能力、动作等方面的目标:

  1、引导幼儿体验自由玩圈儿及与小伙伴合作玩圈儿的乐趣。

  2、培养幼儿把圈儿想象成不同物体进行游戏的能力。

  3、指导幼儿练习钻、爬、跑、跳等基本动作。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培养幼儿把圈儿想象成不同物体进行游戏的能力。

  [说教法]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方法:

  1、谈话法:谈话包括师幼、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分享。活动开始部分,我通过提问“塑料圈儿像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去玩?”等问题,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发幼儿探索塑料圈儿玩法的兴趣。

  2、操作法: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此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根据自己能力与经验自由玩圈儿及合作玩圈儿,大胆进行操作,既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又是对活动教育意义的一次提升,变“想象”为“行动”。

  3、游戏法:本节活动以“玩圈儿”的方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4、展示法:每个幼儿都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操作后幼儿介绍自己的玩法,既是对幼儿这种需要的满足,又是对幼儿探索的一种肯定,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就感,使之更乐于参与。

  5、直观演示法:通过播放幼儿玩圈儿的录象,使幼儿直观的获得知识经验,使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扩展想象,开阔思维。

  [说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动手操作法、展示法、游戏法,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等来获得知识经验。因为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所以整节活动中,幼儿在玩圈儿中去想象、去探索、去发现,全身心的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活动中给幼儿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展现的空间。

  [说活动程序]

  1.活动身体,做好准备

  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做圈儿操。此环节4分钟,充分活动身体,为接下来得活动做好身体上的准备。

  2.师幼谈话,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提问:“塑料圈儿像什么?”“我们还可以怎样去玩?”等问题,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激发幼儿探索塑料圈儿玩法的兴趣。此环节2分钟。

  3.自由玩圈,探索玩法

  在此环节中幼儿自由玩圈儿,可独立玩也可以多人玩。探索圈儿的多种玩法。

  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相互间的模仿掌握圈儿更多的玩法,教师以同伴的角色和幼儿一起游戏,观察幼儿活动,鼓励幼儿将圈儿当成替代物进行游戏。如:幼儿把圈儿当作“车轮”“方向盘”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并鼓励其再想出其他玩法,引导幼儿的游戏更深入。 此环节5分钟。

  4.介绍玩法,展示交流

  ①、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把圈儿变成什么,并玩给大家看。

  ②、课件出示小朋友合作玩圈儿的录像。如:“变成‘车轮’滚一滚”、“变成‘山洞’钻一钻”、“变成‘陀螺’转一转”、“变成‘花瓣’跳一跳”、“变成‘乌龟壳’爬一爬”、“变成‘方向盘’开一开”……幼儿可以跟着一起玩一玩。

  录像的播放可以使幼儿在已有基础上,扩展想象,增加经验。同时教师在玩的过程中指导幼儿练习钻、爬、跑、跳等基本动作。此环节9分钟。

  5.尝试合作,分享经验

  幼儿互相欣赏各自想出的玩法,并尝试合作玩圈儿,将圈儿想象成各种物体进行游戏。

  在和小伙伴一起玩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合作,探究的良好品质,让幼儿体验到创造性的玩圈儿的乐趣。此环节6分钟。

  6.集体游戏,体验快乐

  教师出示“大灰狼”头饰,介绍游戏规则:“大灰狼发出指令‘变成陀螺’,幼儿将自己的圈儿变成陀螺,做错的小朋友会被‘吃掉’”。

  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在游戏中自然结束。此环节4分钟。

说课稿 篇5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初中数学的6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列举法求概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用列举法求概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常见的随机事件出发,引导学生采用直接列举法,列表列举法,树状图列举法求概率。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随机事件,概率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同时,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续继续学习用频率估计概率打下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在理解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用直接列举、列表法和树状列举三种求概率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三种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学生掌握用直接列举、列表法和树状列举三种求概率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列举法求概率

  二、说学情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九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新知识接受的也较快。从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随机事件,概率,但是要具体到求概率,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此,我会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三、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设问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说学法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新知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数学,乐于探究数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教材及学生特点,为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知识的过程,我将从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1、游戏导入

  在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是否愿意玩一个游戏,并拿出两枚一元硬币,提出游戏规则:两枚硬币向空中抛掷,如果落地后一正一反,则老师赢;如果落地后两面一样,则学生赢。此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求出这两个事件的概率,通过比较概率的大小决定游戏是否公平,我会继续追问:你能求出概率吗?我也会顺势导入课题——用列举法求概率。

  这样的导入采用游戏的方法,一方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2、探究新知

  活动一:运用直接列举法求概率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以后,我会引导学生探究两枚硬币抛出落地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不难发现可能会出现4种情况: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对于学生的发现,我会进行表扬。并会提醒学生:这4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等,都是1/4。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求出以下事件的概率:(1)两枚两面一样;(2)一枚硬币正面朝上,一枚硬币反面朝上。在小组合作的同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之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预设学生发现两面一样的情况有两种;一枚正面朝上,一枚反面朝上的情况也有两种。所以概率都是1/2,从而发现老师赢和学生赢的概率是相同的,比赛公平。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求概率的过程,并给出定义:上述这种列举法我们称为直接列举法,即把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一一列出。

  此时,我会提出问题:“同时抛出两枚硬币”和“先后两次抛出同一枚硬币”的结果是一样的吗?引导学生发现结果都是4种情况,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的.随机事件同时发生”与“一个随机事件先后两次发生”的结果是一样的。

  活动二:用类表发法求概率

  接着,我会大屏幕出示例题2,同时投掷两个骰子,求出3个事件的概率。因为骰子点数有6个,学生会发现用直接列举法会比较麻烦,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法进行。我会在大屏幕出示表格,并举例表格的具体填写方法,指导学生完善表格。完成表格后,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36种情况。进一步讲解这36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等,都是1/36。

  接下来,我继续让学生和同伴之间进行交流,求出三个事件的概率。预设学生能够发现:

  (1)点数相同有6种情况,P(A)=,(2)点数和是9的有4种情况,P(B)=。而对于最后事件的概率,可能得到错误答案:至少有一枚骰子的点数为2的有10种,P(C)=。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会再次带领学生观察大屏幕表格,启发学生找到正确结果:P(C)=,并给出新的定义:通过列表的方式求概率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同时掷两枚质地均匀的骰子”与“把一枚骰子投两次”,得到的结果有变化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两次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36种情况。我也会进行再次讲解:在随机事件中“同时”与“先后”的关系:“两个相同的随机事件同时发生”与“一个随机事件先后两次发生”的结果相同。

  至此,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在新授过程中,通过两个活动的层层递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巩固练习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应用新知,我会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的练习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核对答案,对于学生的错误及时的订正,并提醒学生做题要更加细致。

  4、课堂小结

  在本环节,我会提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为自己表现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也会总结完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5、布置作业

  最后是布置作业环节,我会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1,2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大屏幕上的选做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现在呈现在黑板上的就是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一目了然,突出本节课重点。

  结束语: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兔子王国的一天》,三年级学生体育对体育兴趣浓厚。身体素质好,创新能力强,但奔跑能力差,、

  因此本次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本着探索创新的思路,精心设计游戏比赛,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道采、种蘑菇的规则,制造房子的方法和折返跑的技术动作是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发展学生奔跑能力,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能力是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真正体会和认识大自然的美好是情感目标.

  所以本次课培养学生对折返跑的兴趣是重点,掌握折返跑的技术是难点。

  教师要准备的场地器材是:空地一块,精美蘑菇人均一个,体操小折垫人均一块。即可贴小蘑菇若干朵。

  主要采用主题式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入境动情,提高联系兴趣和欲望,获得最佳的注意力。

  充分利用游戏、竞赛这一体育教育的良好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练习中,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突出其实践性,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敢于“放”学生,运用实践操作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场地器材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相互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

  这次课的教学过程这样安排的:清晨——早操——平整土地——种蘑菇——收蘑菇——储藏蘑菇——庆贺丰收七个环节。

  第一环节----清晨:1、教师整队;2、师生问好;教师要求:声音洪亮,精神饱满,注重仪表,语言亲切;学生站队要快`静`齐,积极想象。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到处都是可爱的小动物和漂亮的鲜花,有一群活泼聪明的兔子就生活在

  森林世界里,今天兔国王热情的邀请我们到他们那里去做客,同学们高兴吗?很好。我们出发啦。教师在热身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环节-----兔子舞(音乐响起):瞧!一群小兔子正在作早操呢!我们和它们一起锻炼吧。音乐伴奏下师生做准备活动,教师让跳的好的自主展示跳,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一个展示平台,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第三环节-----平整土地:

  新的一天开始了小兔们开始进行愉快的劳动, 它们今天要平整土地,我们来帮帮它们好不好。“平整土地”的游戏开始,教师讲解方法与规则:1全班分四组比赛,2鸣哨后各队排头才能拿起体操垫起跑,其余的人击掌后才能越过起跑线。3各队排头持垫子跑步放在对面白线后的空地上,然后折回击下一人手掌,并站队尾,如此反复。游戏比赛中渗透跑步,跑步锻炼中充满合作。(比赛后的奖励应该全面,奖励跑的快的不能挫伤积极性高的,虽然他们跑的不是很快,但是他尽力了,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也应该受到表扬奖励。)

  第四环节----种蘑菇:这一环节教师创设情景,让各队排头手持蘑菇,种在刚才平整的“土地”上,折回后击下一人的手掌,并站队尾如此反复。仍然把折返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游戏比赛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符合新《课标》中“教师要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以保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实现。”

  第五环节----收蘑菇:方法同“种蘑菇”不同之处是把蘑菇收好接着把小折垫也收回来,增加练习密度。

  第六环节----储藏蘑菇:创设情景,全班分四组,用现有的体育器材给蘑菇建造房子。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自己的创意,然后开始建造,建造好了把蘑菇储藏起来,最后再自己评价,互相评价造的“房子”。 这是一个开放的体育小游戏,充分利用体育器材,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和想象力,既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又符合新《课标》“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定的作用”。

  第七环节庆贺丰收:师生共同总结一天收获,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取成功感,满足感。在美妙的音乐中师生共同放松身心,在愉悦的心情下结束了本次授课。

  师生再见,师生收还器材。

  小结:本课主要遵循了三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把体育与音乐,体育与劳动,体育与智育等结合起来采用了学生乐于接受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由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建议者和合作者,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锻炼身体,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进行艰苦的调查访问的过程,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而不怕吃苦,一心为病人着想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2、指导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课文中渗透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其中,我将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李时珍的品质作为了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程序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设想一:版块式教学,理清思路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李时珍撰写《本草》中的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李时珍的可贵精神。文章明是写事,实则写人,因此在教学中我设想为达到教学目标3渗透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我将整堂课设置成三大版块,即通过环境描写感受人物甘于吃苦的精神,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苦中作乐的品质,以及通过抓动作品悟人物严谨踏实的作风。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条理清晰,更向学生渗透了要写好一个人,可以通过一件事,并抓住环境、语言。动作等要素的描写达到使文字更生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的目的,为学生平时的写作打基础。

  设想二:抓重点字词,感悟课文

  1、 在环境这一版块教学中,我重点抓的是直接描写古寺破败的这一段,抓住“到处是灰尘”和“厚厚的蜘蛛网”让学生体会这是一座荒凉的古寺,这里没有人来打扫,更没有人居住。抓住“长满了青苔”让学生品悟到古寺的阴暗潮湿。而对“断垣残壁”的处理则先让学生联想古寺的样子,然后出示一幅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通过这些品读,感悟到古寺的破败,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文中找到其他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条件之差,在此生活之苦。而李时珍要住在这里,就是不怕苦,用个词语来说就是“甘于吃苦”。

  2、 抓人物语言这一版块中,我主要抓了李时珍说的“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中的“吃点苦”那是怎样的苦?联系课文得出(住破庙、啃干粮、以砖为桌椅、月光下记载,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等等),而这样的苦从时间上来说又是“长年累月”的,这又是苦上加苦,对于“长年累月”的理解我是以补充资料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李时珍如今快50岁的人了,这样长期在外奔波的日子已经快15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啊!

  那么在这一版块中又怎样凸显人物品质呢?我于是抓了一个“笑”字,这是李时珍说话时的神态,通过这个字的点到为止,学生就能理解李时珍长年累月在外奔波很苦,但他却能笑对这一切,说明他能“苦中作乐”。

  3、 动作版块中,抓住“端详”、“扯”、“嚼嚼”这三个动作,学生就能体会到李时珍做事非常认真,为了弄清药草的药性,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去品尝草药,这又是一种一丝不苟、严谨踏实的作风。

  设想三:情景的创设,丰富联想

  情景创设的环节我放在了李时珍说的“我们修订号《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里,李时珍察访药材很吃苦,为什么是值得的?为什么这样心甘情愿?因为修订好《本草纲目》本身是件为民造福的好事,所以值得,所以吃再多的苦李时珍也能笑着面对。这种情况下,我一次又一次创设情景,就能使李时珍的品质更显高尚,形象更显高大。

  四、总结

  纵观我的课堂教学,尽管我的本意是如此的,但课堂上又是灵动的,因此我的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单摆》是高中物理选修3-4的第十一章第4节的内容。由于本节课只讲单摆的前面一部分,即单摆的回复力,不是高考重点,因此我们这节课只需要理解单摆即可。

  2. 教材特点

  本节课从现实生活的实例引入单摆,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单摆模型,并且更贴近生活。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验演示和受力分析这两个方面来判断单摆振动时,在做简谐运动。第一、实验演示能够直观地判断单摆做简谐运动,更容易理解,使学生能

  够认识到实验演示的重要性。第二、通过分析单摆的回复力满足,得到单摆振动时,做简谐运动,这又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论和实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单摆模型的特点。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单摆;

  2. 理解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单摆的教学,知道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学会用理想化的方法来建立物理模型。

  2. 通过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学会用近似的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单摆在小角度情况下做简谐运动,它既有简谐运动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理解共性和特殊性的概念;

  2.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情况,激发学生专研知识,探索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单摆回复力的来源。

  难点:1.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摆角小于或等于时的振动。

  2.单摆振动回复力的来源。

  突破的方法: 通过课堂实验和课件演示以及巩固练习来突破重难点,同时引导学生看书自主学习。

  二、 教学与学法

  1.关于单摆的构成的教学——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

  2关于单摆的振动,单摆的回复力教学——采用实验法、分析归纳法、推理法教学。

  3.关于单摆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做简谐运动的证明——采用数学公式推导法进行。

  在教过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并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演示时,让学生跟据实验想象总结出结论。老师只是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

  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通过一个简短的小视频里的荡秋千的画面引入新课单摆。拿着一个单摆模型,让学生自己总结单摆的特点,老师同时引导。并告诉他们单摆只是一个理想化模型,这种理想化物理思想用到很多地方,便于观察和分析。然后老师拿出几个模型,让学生判断哪个是单摆?为什么?加深学生对单摆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单摆振动时,提问在做什么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荡秋千时,秋千的运动过程。从现实中入手。如果是在做简谐运动,怎么判断呢?进而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简谐运动的两种判断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老师通过实验演示得到。

  本节课主要是讲述第二种判断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单摆的回复力。当单摆处于最低点时,通过分析,判断出,这就是它的平衡位置。当小球偏离平衡位置时,对小球再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并分析这里的负号是表示矢量F和x的方向相反。这里得到这个前提是偏角小于或等于,这里采用近似思想,并告诉学生这种思想运用到很多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这种方法。通过对小球所受的回复力满足与其偏离平衡位置的大小成正比,并且指向平衡位置,得到单摆做简谐运动。

  四、说教反思

  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现代教育媒体的独特功能,创设了一个友好界面,使学生能在一个形象直观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参与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垂线与平行线》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射线和直线的,为以后学习角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能够画出他们,并且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观念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拉紧,并询问同学们这条线可以看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的线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示范呈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回顾线段有哪些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和射线、直线的联系性。)

  (二)探究新知

  1.射线、直线的认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从生活现象引入。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教材用类似的方法,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成了直线。

  以线段为生长点教学射线和直线,从有限到无限,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3)及时组织射线、直线和线段的比较。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射线、直线、线段是三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也是不同的概念。以线段为参照认识射线和直线以后,及时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种图形的本质特征。

  (设计意图:经历就是经验,经历过程就有体验。《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等。)

  2.探索直线、线段有关的一些规律。

  在这一阶段让学生经过一点画直线,经过两点画直线,在画直线的活动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给出课本中的图片:A点与B点之间有一条折线、一条线段和一条曲线,比较这三条线的长度,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垂线和平行线》说课稿

  这些内容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在“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新增加的,都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并认识,而不是硬加给他们的知识。教材重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但举了两个实例,还要求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会与直线、线段有关的一些规律。)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会口头说出一道题:出示一个点,请同学们分别画一条过这点的直线、射线和线段。教师先示范,先沿着直尺的一边画射线。 学生练习画一条线段和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口头描述的题目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采用动手作图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作图能力。)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让学生:(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直线和射线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本质。)

  而作业环节,我会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的前提下,去思考角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对新知识学习的顺利进行有着促进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图表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垂线和平行线

  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直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热门】说课稿9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九篇

2.【热门】说课稿3篇

3.【热门】说课稿4篇

4.【热门】说课稿四篇

5.【热门】说课稿8篇

6.【热门】说课稿三篇

7.【热门】说课稿10篇

8.【热门】说课稿集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