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2 20:02: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九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说课稿九篇

说课稿 篇1

  《托起草原》是一篇语言优美、景物描写极具画面感的抒情散文,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展现了“天下最美”的呼伦贝尔草原,思路清晰,结构明了;同时本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一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课,是一篇选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义。散文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学习,它需要调动学生多方面的互动因素,共同完成对散文语言、写作技巧的品鉴和对主题的理解。学生通过前三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已掌握散文赏读的一些方法、技巧,因此本文的学习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些方法和技巧,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

  基于以上因素,确定教学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积累基础的字词、句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

  (二)能力目标:

  ③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揣摩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④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这篇散文的抒情技巧。教学难点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1.由于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失利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偏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

  2.通过前三篇课文的讲解,学生已具备散文欣赏的一定方法和技巧。

  3.作为高一幼师专业的学生,好讨论好争辩。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已形成了小组讨论、分析的习惯。

  三.教法与学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新课程理念同样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文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法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次课讨论的方式较多,有个别讨论、小组讨论、师生对谈等。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课堂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学生的注意力还未完全回到课堂,因此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上好一节课的保证。我以课间播放《我和草原有个约会》这首歌作为切入点,引出学生熟知的凤凰传奇组合中的女歌手杨魏玲花来自内蒙古,她用歌声唱出对家乡的热爱,趁机提问学生:对于草原有怎样的印象。接着,我又简要说明自己对于草原的印象,以及对于草原的憧憬都源于那首北朝民歌《敕剌歌》,这样既复习巩固了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又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简单介绍作者,引出本文的课题。(时间为3分钟)

  (二)具体讲解课文

  在创设情境之后,又结合课件中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草原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这里主要是以: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的方法,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的问题。

  1、课文开头说:“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最美”?

  2、文章第2、3、6自然段所写内容与第4、5自然段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第一个问题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快速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稍加分析草原“诗画般”的自然风光,以及草原深厚的文化内涵意在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的台阶;为突破文章难点作准备。

  在教法上,第一个问题由学生稍作思考即回答;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回答过程中,实现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多元互动、教学相长。这部分以师生互动品读为主。(此阶段时间为12分钟左右)

  第二步,在前两问的基础上要求理解文题中的“托起”的含义。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引导,为什么用托,而不是其他表示动作的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对于草原的深厚感情,对草原风物的爱,对草原文化的爱。

  课文分析到这里,教师作一个简短的小结,把课文的重点:课文思路、文章思想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概括,为突破难点做准备。随即转入下一个主要内容,散文学习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并以此作一个过渡。(“托起”分析抄录需5分钟,小结过渡为2分钟)

  第三步,品味语言,渗透情感;突破难点,学会质疑。

  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分钟后,教师抽取若干小组代表,通过诵读法,讨论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因为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讲解中已涉及散文语言的品读,学生对于从修辞、句式中来体味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已能基本掌握,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一些重点语句的品鉴上,如本文的10、11自然段,“这一切都只能产生在草原,植根在草原,生长在草原,繁荣在草原。”“没有传统,就没有祖先;没有祖先,就没有价值”。从品语言的角度,来体味语言的哲思美,同时也让学生在品味评语言中再次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即作者对草原传统文化的热爱、希望能保留传承草原文化的心情。本文的难点在此再做突破。(小组讨论评析共需10-12分钟)

  如果品读到此结束,未免有些浅显,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想能力的培养。因为给文章选美,尤其是美文,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无论如何也能找出几个美点来,所以有时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当学生都在品鉴语言这好那好的时候,我问学生,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时作了一定的删改,使其尽善尽美,那么这篇文章的语言还有缺点吗?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出其不意,虽然对于习惯了小学、初中灌输式教学的学生来说,有些突然,有些困难,但是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说“不”。

  我把我认为有疑问的两个句子出示:

  A句:“这样的草原,只会产生站着的强者与倒下去的死者,而不会产生庸者。”

  B句:“这条历经中原十几个王朝修建的厚厚城墙,阻断不了来自草原急风骤雨般的马蹄声,两种文明在此进行血与火的碰撞与交融。”

  让学生以修改句子的练习,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习惯发表“不同”的声音。(练习、讲解为5分钟)

  到此为止,文章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已得到了解决。再接下来就是要巩固这种认知。于是我把最后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学习本文,唤起了我们对草原怎样的感情?对于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该怎样对待?(此处讨论为3分钟)既是讨论,也是一份文字作业,提倡、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有创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

  从草原开始到草原结束,从认知到情感,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在能力目标中渗透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这样的一堂课后,加深对草原自然风光的印象,巩固对草原丰富人文内涵的认知。

  板书:

  托起草原

  潘岳

  夏季的草原 草原的酒

  草原的林

  草原的花 草原的歌

  草原 文化(只有)

  自然——————————————人文

  传统 传承(价值)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万年牢》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做生意的故事。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的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样。

  这篇课文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二、学情分析

  提起糖葫芦学生都比较熟悉,但是糖葫芦的制作却很陌生,对于旧时的传统手工艺学生更是不熟悉。因此鼓励学生提前要预习,自主阅读,提前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新凤霞的成长经历,增强对课文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课堂结尾处设计有依据、有中心的环节。从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结合生活实践用于生活,既回顾父亲做人做事的认真实在,又贯穿三处“万年牢”之间的内在联系于其间,最后给学生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视角、情感,从课文中受到崇高的人格美的熏陶、感染,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构想

  基于以上理解,整个课堂主要分以下三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初读设境,把握条理清楚的叙事。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让孩子们看歌曲《冰糖葫芦》的MTV,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感,继而产生一种好感。然后围绕冰糖葫芦歌曲和图片进行谈话,从而进入课文。

  2、学习略读课文需要发挥同学们自学的本领,我们可以看看课题上方的自学提示,看看里面给我们提了哪几个要求。

  指名回答,相继出示自学要求。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写了哪几件事?

  2、你从哪里体会到父亲的认真和实在?

  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问题。

  3、我为什么要在这个“牢”字下面加上着重号呢?因为这个词不好理解,而理解了这个字,这个词的意思也就明白了。谁来给这个字组个词?(牢固、牢房)

  你觉得在这里,它应该选哪一种意思?(牢固)那“万年牢”的意思就是——(东西很牢固,用很久都不会坏。)

  这个词在文中真是这个意思吗?什么东西“万年牢”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赶快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自学提示里的第一个问题: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老师给个小建议:你可以概括一下相关段落的大意。

  2、检查字词:

  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把儿、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多种形式认读。教学“巷”字。

  出示图片,理解文中“把儿”指红果和海棠的茎。

  3、交流反馈: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

  指名交流。(第一件事:讲父亲自己经营制作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并保证产品质量。第二件事: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了工作。)

  相机板书:做糖葫芦、做生意

  第二板块:深读课文,品味三写“万年牢”之妙。

  过渡:在描写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中,你一定能看出父亲的认真和实在,是啊,父亲是如此认真和实在,原料考究,过程讲究,他做出的糖葫芦是什么样的?(出示第一处“万年牢”)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一—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默读第2自然段,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默读第3、4自然段,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的过程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引导学生理解:此处的万年牢就是指糖葫芦的质量好。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请你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看看在父亲做生意这件事中,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父亲的认真和实在。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凭着良心做生意,这样的生意叫做——(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阅读第6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父亲走正道的词语。(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相机板书:认真实在、诚信

  C、在大字号里相对轻松、赚得多的工作,父亲做了不到一年就辞去了,继续过上了走街串巷的辛苦日子。作为女儿的新凤霞肯定不能理解。当年幼的她缠着父亲询问为什么的时候,父亲会怎样回答女儿呢?请你发挥想象,为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父亲又开始走街串巷卖糖葫芦了,赚的钱却没有在大字号里赚得多。

  “我”仰起小脑袋,()地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把教学内容蕴涵在任务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尊重,学生自然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让孩子再现父亲和老板对话的情景,这个任务驱使孩子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索,去判断,去构思,去创造。任务驱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再现当时的情景,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把父亲做人做事的态度铭记在心。在小练笔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彻底的人文熏陶。学生所写的内容,是他对道德的一种判断,是他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文与道同构共生,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通过对空白点的挖掘,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地走入课堂并落到实处。王崧舟先生说过如何来烹调语文味十足的课,它需要哪些佐料?品词是的,诵读是的,练笔也是的。)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板书:做人——万年牢)

  4、师小结:是啊,一个万年牢的'人就是像父亲那样认真实在。

说课稿 篇4

  《画》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说教学目标】

  一、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认: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理解:理解: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⑵ 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⑶ 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再记住它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内容,懂得这首古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感悟”、“体验”,都是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重要手段。读的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自然就见其义。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接触的字词量极少,这首古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只要他们反复地读,都能够理解其义。

  【说教学方法】

  二、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读准、读好、读懂、读背。

  1、读准:

  初读古诗,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学生连字音也读不准,哪来读的感悟。这里我安排了各种读法,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所有的汉语拼音,能够独立地拼读音节,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拼读,再同桌互读,接着指名读(2~3名),然后分小组读,最后齐读。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读好,有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这首古诗只有20个字,但是里面的字比较难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难区分,比如说“色”读成“shè”,“近”读成“jìng”,还有“听”、“声”、“春”、“惊”。“近听水无声。”这一句特别难读,学生容易把“近听”这两个字都读成后鼻音。我把这些字着重让学生练读,分开读,连起来读,放在诗句里读,直到学生读好为止。在这一教学环节,一定要沉着,不能浮躁。

  2、读好:

  怎样读好,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① 让学生听读,我范读,学生听;② 标上停顿记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划两条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后反复练读,采用自由读,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

  3、读懂:

  我这里所说的“懂”,并不是说要说出每个字词的意思。根据一年级的特点,我只要求学生初步知道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水无声”、“花还在”描写的就是这幅画。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反复读。读好后,我例举诗中的一组反义词“远──近”,通过采用各种形式反复地读,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反义词,然后到书中找出其他两组反义词。

  4、读背:

  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不断的练读,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背出了,还不会背的学生,让他们课后再读,要求人人会背。

  通过读准、读好、读懂、读背这四部曲的层层深入,完成了读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三、本课的字词我是这样处理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识写分流”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我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现在的识字不是像过去那样孤立地一个个学习生字,而是把生字直接放到课文里去识记。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这不是抽象的识记,而是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识记,孩子们通过反复阅读,不知不觉间就把生字记住了。

  然后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来,反复练读,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读的时候及时正音。然后把拼音擦了,再练读。接着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阿姨来送信……”拿到信的小朋友大声朗读,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读错了,让其他人送信。学生们在学中玩,个个兴趣盎然。这些都是巩固识字效果的方法,让生字不断再现,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在教学中创造各种再现重认的机会,尤其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把已经学过的生字进行温习巩固。

  本节课要学生会写两个生字“人”、“火”。写字时,首先还是要规范写字姿势,这是他们入学时就反复强调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事虽小,但危害不小。我在写字前要求学生背“写字姿势很重要,身体做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这样耳提面命,时间久了,印象也就自然深刻了。其次要着重强调写字的笔顺,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来写。最后要求写好每一笔,摆好每个字的结构。每课书后面都有“描一描,写一写。”我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自己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让学生书空,书笔画,再描一描,最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说课稿 篇5

  《麦哨》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细品田园之美,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学习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麦哨》一课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以读求悟。

  (2)通过感悟和积累优美的词,句,段,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4、课文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最美的乡村的图片,播放歌曲《美丽的田野》等,激发学生对田园美好生活的向往。

  朗读感悟法:有疑问时,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多读朗朗成诵。

  自主感悟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用生本自读自悟、生生互读互悟,师生共读共悟等形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本课是略读课文,基于有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只安排了一课时。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下面我从“读、听、赏、抒”谈谈本课的教学策略,其中读是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读中听田园欢歌,在读中赏田园画意,在读中抒田园诗情,在读中疑,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一)听田园欢歌

  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然走进语文材料,融入语文材料的情境之中。

  1、欣赏课件《美丽乡村》图片。

  2、谈话导入课题:欣赏着如此美丽的乡村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去倾听他们那一声声欢快柔美的麦哨吧!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3、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4、说一说:交流,读通相关段落,注意读准多音字“和”、“应”、“间”。

  5、“吹一吹”: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小组互相合作模仿麦哨声。(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6、品一品。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欢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7、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8、想一想: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课文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课文也变成了一曲优美的田园欢歌。)

  (二)赏田园画意

  我们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教育。

  1、质疑: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人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是什么句式?你联想到些什么?(随机板书)

  景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

  物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如果说草地简直是天然的运动场,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联想:那种滋味会象什么呢?指名回答。想象着这种滋味我们也来好好尝尝吧!(指名读)

  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

  嬉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1、你体会到了怎样的快乐?2、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小组交流,汇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4、小结。

  (三)抒田园诗情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

  1、积累语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抒诗情画意: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

  (1)交流收集的有关乡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和文章,图片。

  (2)请小组中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乡村印象。

  3、拓展延伸:搜索“最美的乡村”资料。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感受极限思想。

  在本单元中,本节内容安排在“认识圆,圆的周长”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借鉴在学习圆周长时的经验来研究圆的面积;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学习平面图形的规律和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的特征,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已基本掌握,但对于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学生 是第一次接触,如何把圆转化成直线图形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探究学习并不陌生,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是盲目探究,因此,组织学习素材,让学生形成合理猜想,进行有方向的探究也是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基于以上的思考,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化圆为方”的转化方法,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认识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让学生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圆与以前学习的直线图形性质有很大不同,对“曲线图形”转化为直线图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都是一种挑战,因此,“化圆为方”的转化方法和极限思想的感受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课堂生成:

  二、复习引入:

  1、口算 3.14×4 3.14×6 3.14×8 3.14×9 3.14×10

  3.14×20 10×10 20×20 30×30 40×40 50×5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5 16

  2.提问:什么是面积呢?(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圆有面积吗?

  3.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复习题:六(3)班的李斌同学沿着直径是20m的圆形花坛走了一圈,他走了多少米?

  师:要求他走了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李斌看到绿化工人正在修整一块圆形草坪,就跟叔叔交谈起来,一个叔叔问他:“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此时,李斌遇到了困难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好吗?要求这个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实际上是求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通过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共同推导

  (1)引导:我们以前是通过拼 (三角形、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割(平行四边形割开、再拼成长方形)的方式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那么能不能将拼割的方法用于这节课呢?如果能拼割,怎样拼割才合适?

  (2)小组合作: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将手上的圆形变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让小组的代表汇报结果,通过探究,排除不合理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展示课件。拼成的图形用学过的知识不能求出它的面积,因为它的边缘是弧线。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看起来就越像一个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如果能把圆分得足够的细,拼成的图形就是一个长方形了。(渗透极限的思想)。在这个环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一个和谐、高效的学习氛围。

  (3)探究拼成的长方形和圆的关系。注意: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圆的形状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它面积的大小却始终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公式能够成立的关键。(课件演示)。从上图可以看出圆的半径r,长方形的长=(2πr)÷2=πr;宽=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课件运用的目标

  图形面积的概念相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虽然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一些线段围成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关于面积的概念还是有不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恰当地利用课件,可以灵活地展示图形面积与平面的大小关系。

  五、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复习: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

  圆的面积概念: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2

  六、作业设计

  1、完成教材规定的练习;

  2、求生活中圆形物体面积;

  (1)羊吃草问题。

  (2)灌溉问题

  开课时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后迎刃而解,让学生体验学有所用的喜悦。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这节课就准备体现这一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主动体现。

说课稿 篇7

  一、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以反映自然世界内容为主的单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1 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理解“芊芊、磅礴、澹澹、细滋慢长”等词语。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清行文层次,把握所感内容。

  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融入文本意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领略自然美的同时,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清思路,品味赏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2) 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 教学方法:

  朗读法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自读点拨法

  本文属自读篇目,课堂教学以学生充分阅读、自由探究为主,教师点拨课文的学习要点为辅。

  比较阅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运用讨论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激情导入,朗读竞赛、品读美点、鉴赏美点、讨论、质疑、积累佳句、仿写句子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在郎读中领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探讨、在朗读中积累。

  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个良好情景的设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用下面的这段话作为导入:春的百卉萌发,给人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秋的收获给人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宣泄。春游芳草地,夏赏绿池荷,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你们对夏天的感受是什么?(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夏天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作家梁衡独特的感受作一个比较,突出作家的独特感受,因为大多数人是不喜欢夏天的。) 学生谈对夏的感受,教师顺势导入,是啊,夏天有它的烦恼,但也有它的快乐,刚才你们回答很好,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感》。

  文本解读 检查作者生字词

  1 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作品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 字词:学生识记“芊芊、磅礴、澹澹、细滋慢长”等词语。(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来设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字词拼音掌握得不够好的问题。)

  (二) 感情朗读 整体感悟

  1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文中画面,应注意把握好作者对夏天的热爱之情、夏天节奏的急促,要读出感情。(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靠读出来的,学生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诵才能在课文中获得语言的美感,与作者思想达到共鸣,体会到作者那对夏天的种种独特感受。多读,自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夏天的热爱之情,和夏天急促的节奏。)

  (三) 问题探究 梳理层次

  (1)你捕捉到文中哪些夏的画面?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

  (2)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具体内容 ,通过文章描写的几幅画面来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四人一组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的山坡上密密的草 黛色的绿荫 烦人的蝉儿 火红的太阳 翻滚的麦浪 浮动的热风 成熟的麦子、万物蓬勃生长等自然景象,以及夏天的色彩,农民辛苦紧张的劳动场面,表达了作者赞美自然、歌颂劳动之情。(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四) 美读课文 赏析语言:

  请同学们在文章里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以“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进行赏析。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赏析句子的方法:抓住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句中的关键词,如一些形容词、动词,来分析这些修辞和词语在句子起到了什么效果。同时自己也揣摩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把修辞方法和动词用到写作当中。(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种赏析句子的方法和写作方法,今后用起来也得心应手。达到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这一目的 )

  (五) 仿写练习:

  分小组合作探讨: “夏之色”和“冬之色”是什么样的?仿照文中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写完后读给全班听,同学之间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将所学运用到笔头上,在课堂上有效的进行练笔,通过这一个环节,达到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这样一个目的,学习写比喻句、对偶句。学生之间点评,及时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对别人的评价,在活动中查漏补缺,获得进步。)

  (六) 比较阅读:

  阅读峻青散文《海滨仲夏夜》,比较分析写景顺序,写景方法。掌握写景要注意运用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调动感官等方法。

  (六)家 庭 作 业

  1 作者认为夏天美丽,赞美夏天是因为夏天肩挑春秋两季,代表的是为了收获而付出艰苦努力的过程阶段,那么在现阶段,同学们也正是处于人生的这样一个阶段,我们应当如何打扮自己的青春风景,使自己变得更美? 课后写一篇150字的感受。

  2 摘抄关于夏的古诗词

  结束语: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们的年龄是金子般的。愿你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激情飞扬,英姿勃发,和着这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去抒写辉煌的明天,奏出你生命的华章。(多媒体出示)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

  四 教后反思

  掩卷遐思,整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沐浴在美的熏陶中,孩子们的眼睛发现了美,并用绚丽的语言去描绘自然之美,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真心的希望并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学生们再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心灵中一定会生出书写山河的冲动。

说课稿 篇8

  勇于尝试 大胆展示 合作进取 分享成功

  ——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设计说明

  一, 指导思想:

  为贯彻“两钢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结合上海市课改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体验多种运动方式的乐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多方位的培养学生能力。在高三女生《体育与健身》课中设置单杠的教学内容,旨在“克服恐惧心理,掌握基本技能”,运用和谐合作、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练习中掌握技术动作,在合作交流中增进友谊,分享成功的喜悦。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运动的乐趣。

  二, 说教材:

  1. 内容: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

  2. 教材分析:

  单杠包括各种支撑、悬垂、摆动、回环、腾越、屈伸和转体等非常丰富的动作,是锻炼身体十分有效的手段,也是竞技体育项目之一。高中阶段单杠教学,主要是在低单杠上完成各种支撑、悬垂、摆动、回环及上法和下法等简单动作练习,用以作为健身、健心及实用性技能的锻炼手段。本课内容为高三《体育与健身》教材中,体操——单杠中的拓展内容。通过学习能有效地发展学生上肢和躯干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控制能力,对学生的身体姿态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次挑战。由于单杠内容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课前器材场地的准备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加强学生保护与帮助的责任意识。

  3.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三女生,在初三体育加试中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单杠,进入本校后,在高一、高二的学习中又再次学习强化了单杠内容,有一定的体操基础。从整体上看该班学生身体素质较好,同学关系融洽。但是,由于女生上肢力量不是很好,所以在上本节课前要做一些俯卧撑,悬垂,支撑的力量辅助练习。此外,对个别体弱胆小的学生,会更多给予一些帮助和鼓励。

  4.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课内容的动作概念和技术结构

  (2) 初步掌握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动作,发展上肢力量,提高对空中姿态的控制能力。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增强保护与帮助的责任意识。

  5.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臂拉杠,摆动腿前远伸,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难点:后摆时摆动腿加速后摆、待肩过水平面后压杠,翻腕,制控

  三.教法,学法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主要以小组为学练单位,充分发挥小组中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我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进行引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采用了示范法,以敏捷矫健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情感;采用讲解和练习法,使学生眼、耳、手并用,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采用了发现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验证性活动、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地探究学习,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与老师的动作进行对比,在研究中悟出动作要领,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最后通过“小组协作”和“个人练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利用整理出来的运动处方掌握动作,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从尔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流程:

  1.课堂常规(1')

  2.“听数抱团”游戏(4')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一开始就采用慢跑中做“听数抱团”游戏,教师喊“数”是3、5,two,four,2*3等形式出现,这游戏使学生在心理、生理上进入兴奋状态,既活动了身体,又提高了学生的反应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身心愉快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徒手操(3')

  由本节课的负责学生带操,采用教师提出动作名称,学生创造动作(教师指导),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采用边示范、边练习、边纠正错误,适当变换口令节奏。

  4.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29')

  具体教学步骤:

  (1)导入主题: 介绍08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选手的佳绩,言语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示范动作,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3)集中,对比自己动作与教师动作的不同之处(重点:手臂,摆动腿)。教师引用物理力学等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4)分组,相互找出动作的错误点,根据教师提供的学练建议卡进行练习。

  (5)展示,评价。

  5.放松操(1')

  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放松练习,随着音乐的律动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缓解

  7.总结,回收器材,下课(2')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的内容。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背一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然后,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从家带来的物品(大米和石子)。感受到虽然它们的体积不同,但质量是相同的。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六、教学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指导思想确定为:创设情境,主体参与,合作互动。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我们都知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了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背一背”的游戏:找三位学生,其中两位体重对比明显。这三名学生互相背一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轻重。其次,我利用课件演示,请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说一说哪边轻,哪边重?再次,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在自己的桌上找出两样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样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力求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欲望。)最后设疑,导入新课。看来物体有轻有重,那么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用设疑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1、构建克的概念。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出:物体的质量需要秤来称。在认识克之前,首先让学生认识秤。先说说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秤,相机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磅秤、电子秤、弹簧秤、台秤、盘秤、杆秤、天平、人体秤、) 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 ,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其中重点认识天平、盘秤、人体秤,以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来认知克是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的2分币,再用手掂一掂,让学生充分地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以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使学生在多项操作活动中建立克的质量观念,并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2、构建千克的概念。

  在生活中,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物品很多,为了深入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我设计如下教学步骤: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 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再掂一掂。学生在感知1千克的质量之后,

  通过小组合作秤出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如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等等,放在手中再掂一掂,从而深化概念,突破重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进一步感受几千克的质量,我为每组都准备了1号包,猜一猜有几千克?再称一称,拎一拎。也可以称称体重:先猜一猜老师的体重,找同学帮忙称一称,再称称其他同学的体重。最后可以联系生活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这样通过称体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几千克的质量,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沟通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

  如果学生在认识克和千克时打好了基础,那么在填写单位名称,进行质量单位的辨析时就会轻而易举了。学生在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时,我们可以利用前面的教学直接揭示,即从两袋盐的质量中巧妙地揭示出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接下来就可以设计一些习题,解决克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

【【热门】说课稿九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说课稿3篇

2.【热门】说课稿4篇

3.【热门】说课稿四篇

4.【热门】说课稿8篇

5.【热门】说课稿三篇

6.【热门】说课稿10篇

7.【热门】说课稿9篇

8.【热门】说课稿集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