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1、已知任意RtΔABC,∠C = 90,再画RtΔABC,使∠C=∠C=90,AB=AB,BC=BC。把画好的RtΔABC剪下来,放到RtΔABC上,它们全等吗?
通过作图,发现这样所做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完全重合在一起,由此可以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_______,简写成“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
2、用数学语言表示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在RtΔABC与RtΔABC中
AB=AB
BC= ____
∴RtΔABC≌_________( )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有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直角三角形特殊的判定方法 _________。
3、例题学习
如图,AC⊥BC,BD⊥AD,AC=BD。求证:BC=AD
1、两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是根据两三角形全等的“_______________”条件。
2、两直角三角形,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是根据两三角形全等的“_______________”条件。
3、两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是根据两三角形全等的“_______________”条件。
4、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对应相等。
5、(1)如图,∠ACB=∠ADB=90,要使ΔABC≌ΔBAD,还需增加一个什么条件?把增加的条件填在横线上,并在后面的括号填上判定全等的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 )
(2)如图所示,AC=AD,∠C=∠D=90,你能说明BC=BD吗?
6、如图,两根长度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的两个木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1、如图所示,有两个长度相等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相等,两滑梯倾斜角∠ABC与∠DFE有什么关系?
2、如图1,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点,BF⊥AC于F点,
若AB=CD,AF=CE,BD交AC于M点。(1)求证:MB=MD,ME=MF;(2)当E、F两点移动至图2所示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给予证明。
四、
课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书中的P2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
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
1—2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
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
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
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
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
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题目中并为交待C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
7 §1.1 1
六、作业
课本P7 §1.1 2、3、4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探索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
【学习 过程】
一、你知道吗?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等腰三角形应用》讲义
课前预习
1.SAS,SSS,ASA,AAS,HL
2.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4.这样的点有4个
?知识点睛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3.顶角的平分线 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 三线合一
《13.3等腰三角形》专项练习
1、填空题
2、如图,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OB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1BB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 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127[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学生看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h,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90 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v /h.
轮船顺流航行90 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 所用时间小时,所以=.
3. 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例题讲解
P128例1. 当下列分式中的字母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的取值范围.
[补充提问]如果题目为:当字母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分母不能为零;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0 (2)=2 (3)=1
五、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 , , ,
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六、课后练习
1.下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与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
2.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3.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进行相关的计算,证明问题.
[要点梳理]要点一、三角形的内角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要点诠释: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三类问题:
① 在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② 己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可以求出其内角的度数;
③ 求一个三角形中各角之间的关系.
2.直角三角形: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互余。反过来,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
如果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45°,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另一个锐角也是45°,且此直角 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要点二、三角形的外角
1.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图,∠ACD是△ABC的一个外角
要点诠释:
(1) 外角的特征:
① 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
② 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
③ 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
(2) 三角形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所以三角形共有六个外角,通常每个顶 点处取一个外角,因此,我们常说三角形有三个外角。
2.性质:
(1)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意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要点诠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求角度及与角有关的推理论证明经常使用的理论依据。另外,在证角的不等关系时也常想到外角的性质。
3.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要点诠释:
因为三角形的每个外角与它相邻的内角是邻补角,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可推出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和是360°.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
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
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5,我们就说P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3,5)就是点P的坐标。在x轴上的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纵坐标就是0;在y轴上的点,过这点向x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0;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即原点的坐标是(0,0)。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如图,请同学们写出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A点的坐标是(—5,4)。
生乙:B点的坐标是(—3,—2)。
生丙:C点的坐标是(4,0)。
生丁:D点的坐标是(0,—6)。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如果已知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找出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在y轴上找出纵坐标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既满足横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坐标为(3,—2)的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层层推进
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从x轴正半轴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把这四个区域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在同一象限内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纵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对,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我们知道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纵坐标的符号也为+。你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
师:现在我给出几个点,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
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A(—5,—4),B(3,—1),C(0,4),D(5,0)。
生甲:A点在第三象限。
生乙:B点在第四象限。
生丙:C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y轴上。
生丁:D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x轴上。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上面描出这些点。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生: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描点,知道了四个象限以及四个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物体位置的说法和表述物体的位置等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可能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与数学的联系。教师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去想到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参与到探索获取新知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实例与坐标的联系感受坐标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形成二维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通过二维坐标来描述图形顶点,从而描述图形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计算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难点】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也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个点表示出来。下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上面标出A(5,1),B(2,1),C(2,—3)这三个点。
学生作图。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师: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AB的长是5—2=3,BC的长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3×4=6。
师:很好!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大家再描出四个点:A(—1,2),B(—2,—1),C(2,—1),D(3,2),并将它们依次连接起来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图形?
学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以BC为底,A到BC的垂线段AE为高,BC的长为4,AE的长为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4×3=12。师:很好!刚才是已知点,我们将它们顺次连接形成图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连接成的图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
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知识点:
1.坐标(x,y)与点的对应关系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x与y组成的数对,记作(x,y);
注意:x、y的先后顺序对位置的影响。
2.平面直角坐标系:
(1)、构成坐标系的各种名称:四个象限和两条坐标轴
(2)、各种特殊点的坐标特点:坐标轴上的点至少有一个坐标
为0;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y轴上点的横坐标为0,原点
的坐标为(0,0)。
3.坐标(x,y)的几何意义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代数与几何联系的纽带,坐标(x,y)有某
几何意义,如点A(-3,2)它到x轴、y轴、原点的距离分别是︱x︱
=︱2︱=2,︱y︱=︱-3︱=3,OA = 。
4.注意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
点P(x,y)在第一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点P(x,y)在第二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点P(x,y)在第三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点P(x,y)在第四象限内,则x0,y0,反之亦然.
5.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的点的坐标特点:
平行于x轴(或横轴)的直线上的点的这 纵 坐标相同;
平行于y轴(或纵轴)的直线上的点的 横 坐标相同。
6.各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特点: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 相同 ;
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纵坐标 互为相反数 。
7.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
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横坐标 相同 ,纵坐标 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纵坐标 相同 ,横坐标 互为相反数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都 互为相反数
8.特殊位置点的特殊坐标:
坐标轴上点P(x,y) 连线平行于坐标轴的点 点P(x,y)在各象限的坐标特点
X轴 Y轴 原点 平行X轴 平行Y轴 第一象限 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x,0) (0,y) (0,0) 纵坐标 相同
横坐标 不同 横坐标 相同
纵坐标 不同
9.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区域内一些点分布情况平面图过程如下: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10.用坐标表示平移:见下图
二、典型训练:
1.位置的确定
1、如图,围棋盘的左下角呈现的是一局围棋比赛中的几手棋.为记录棋谱方便,横线用数字表示.纵线用英文字母表示,这样,黑棋①的位置可记为(C,4),白棋②的位置可记为(E,3),则白棋⑨的位置应记为 _____.
2、如图所示的象棋盘上,若帅位于点(1,﹣3)上,相位于点(3,﹣3)上,则炮位于点( )
A、(﹣1,1) B、(﹣l,2) C、(﹣2,0) D、(﹣2,2)
2.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的特点: 一)确定字母取值范围:
1、点A(m+3,m+1)在x轴上,则A点的坐标为( )
A (0,-2) B、(2,0) C、(4,0) D、(0,-4)
2、若点M(1, )在第四象限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 .
3、已知点P(x,y+1)在第二象限,则点Q(﹣x+2,2y+3)在第 象限.
二)确定点的坐标:
1、点 在第二象限内, 到 轴的距离是4,到 轴的距离是3,那么点 的坐标为( )
A.(-4,3) B.(-3, -4) C.(-3, 4) D.(3, -4)
2、若点P在x轴的下方,y轴的左方,到每条坐标轴的距离都是3,则点P的坐标为( )
A、(3,3) B、(﹣3,3) C、(﹣3,﹣3) D、(3,﹣3)
3、在x轴上与点(0,﹣2)距离是4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
4、若点(5﹣a,a﹣3)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则a= .
三)确定对称点的坐标:
1、P(﹣1,2)关于x轴对称的点是 ,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 .
2、已知点 关于 轴的对称点为 ,则 的值是( )
A. B. C. D.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1,2)的横坐标乘以﹣1,纵坐标不变,
得到点A,则点A和点A的关系是( )
A、关于x轴对称 B、将点A向x轴负方向平移一个单位得点A
C、关于原点对称 D、关于y轴对称
3.与平移有关的问题
1、通过平移把点A(2,﹣3)移到点A(4,﹣2),按同样的平移方式,点B(3,1)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
2、如图,点A坐标为(-1,1),将此小船ABCD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得ABCD.
(1)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画出平移后的小船ABCD,
写出A,B,C,D各点的坐标.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D的顶点A、B、D的坐标分别是(0,0),(5,0),(2,3),则顶点C的坐标是( )
A.(3,7) B.(5,3) C.(7,3) D.(8,2)
4.建立直角坐标系
1、如图1是某市市区四个旅游景点示意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请以某景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下列景点的位置.①动物园 ,②烈士陵园 .
2、如图,机器人从A点,沿着西南方向,行了4 个单位到达B点后,观察到原点O在它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则原来A的坐标为 (结果保留根号).
3、如图,△AOB是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则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A ,B .
5.创新题: 一)规律探索型:
1、如图2,已知Al(1,0)、A2(1,1)、A3(-1,1)、A4(-1,-1)、A5(2,-1)、.则点A2015的坐标为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型:
1、在直角坐标系中,我们把横、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叫做整点,设坐标轴的单位长度为1cm,整点P从原点O出发,速度为1cm/s,且整点P作向上或向右运动(如图1所示.运动时间(s)与整点(个)的关系如下表:
整点P从原点出发的时间(s) 可以得到整点P的坐标 可以得到整点P的'个数
1 (0,1)(1,0) 2
2 (0,2)(1,1),(2,0) 3
3 (0,3)(1,2)(2,1)(3,0) 4
根据上表中的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当整点P从点O出发4s时,可以得到的整点的个数为________个.
(2)当整点P从点O出发8s时,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可以得到的所有整点,并顺次连结这些整点.
(3)当整点P从点O出发____s时,可以得到整点(16,4)的位置.
三、易错题:
1、 已知点P(4,a)到横轴的距离是3,则点P的坐标是_____.
2、 已知点P(m,n)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等于5,则点P的坐标是_____.
3、 已知点P(m,2m-1)在x轴上,则P点的坐标是_______.
4、如图,四边形ABCD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2,8),(11,6),(14,0),(0,0)。
(1)确定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2)如果把原来ABCD各个顶点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增加2,所得的四边形面积又是多少?
四、提高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4)所在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若a0,则点P(-a,2)应在 ( )
A.第象限内 B.第二象限内 C.第三象限内 D.第四象限内
3、已知 ,则点 在第______象限.
4、若 +(b+2)2=0,则点M(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______.
5、点P(1,2)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是 . 已知点A和点B(a,-b)关于y轴对称,求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C的坐标___________.
6、已知点 A(3a-1,2-b),B(2a-4,2b+5).
若A与B关于x轴对称,则a=________,b=_______;若A与B关于y轴对称,则a=________,b=_______;
若A与B关于原点对称,则a=________,b=_______.
7、学生甲错将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的次序颠倒,写成(m,n),学生乙错将Q点的坐标写成它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写成(-n,-m),则P点和Q点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8、点P(x,y)在第四象限内,且|x|=2,|y| =5,P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是_______.
9、以点(4,0)为圆心,以5为半径的圆与y轴交点的坐标为______.
10、点P( , )到x轴的距离为________,到y轴的距离为_________。
11、点P(m,-n)与两坐标轴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已知点P到x轴和y轴的距离分别为3和4,则P点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点P在第二象限,若该点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1,则点P的坐标是( )
A.( 1, ) B.( ,1) C.( , ) D.(1, )
14、点A(4,y)和点B(x, ),过A,B两点的直线平行x轴,且 ,则 ______, ______.
15、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是4,以AB边所在的直线为x轴,AB边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则顶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
16、通过平移把点A(2,-3)移到点A(4,-2),按同样的平移方式,点B(3,1)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
17、如图11,若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BC,则A点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 )
A.(-3,-2) B.(2,2) C.(3,0) D.(2,1)
18、平面直角坐标系 内有一点A(a,b),若ab=0,则点A的位置在( ).
A.原点 B. x轴上 C.y 轴上 D.坐标轴上
19、已知等边△ABC的两个顶点坐标为A(-4,0)、B(2,0),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ABC的面积为______.
20、(1)将下图中的各个点的纵坐标不变,横坐标都乘以-1,与原图案相比,所得图案有什么变化?
(2)将下图中的各个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都乘以-1,与原图案相比,所得图案有什么变化?
(3)将下图中的各个点的横坐标都乘以-2,纵坐标都乘以-2,与原图案相比,所得图案有什么变化?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一、创设情境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归纳
问题2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xx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
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
解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也随着增长。
问题3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和频率f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________。
解(1)l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
lf=300000,或者说。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 越小 。
问题4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_________。
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cm、1.5cm、2cm、2.6cm、3.2cm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S=πr2。
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和气温T,气温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多媒体投影一组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多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活动一:阅读教材P19。
展示点评:多边形是怎么组成的?常见的多边形有哪些?边数最少的多边形是几边形?什么是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小组讨论:结合具体图形说出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反思小结:多边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多边形的对角线
活动二:(1)十边形的对角线有35条。
(2)如果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有36条对角线,这个多边形是39边形。
展示点评:结合图形说明什么是多边形的对角线?三角形是否有对角线?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五边形有几条对角线?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表达式中的(n—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
反思小结:当n为已知时,可以直接代入求得对角线的条数,当对角线条数已知时,可以化为方程来求多边形的边数。
小组讨论:如何灵活运用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规律解题?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活动二:阅读教材P20。
展示点评:画图说明什么是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正多边形要求的条件是什么?边数最少的正多边形是什么?
小组讨论:判断一个多边形是否是正多边形的条件?
反思小结:由正多边形的概念知:满足各边、各角分别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
1、多边形、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对角线。
2、凸凹多边形的概念。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B、如果画出多边形某一条边所在的直线,这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它一定是凸多边形
C、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D、每条边、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小学学过的`下列图形中不可能是正多边形的是(D)
A、三角形B。正方形C。四边形D。梯形
3、多边形的内角是指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外角是指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内角和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关系。
4、已知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比为1∶2∶3∶4,求这个四边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投影:金字塔,斜拉大桥,塔吊,自行车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三角形的身影,我们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请说一说你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第1至3页。
2、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三角形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分类
活动一:阅读教材第1至2页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具有什么特征的图形叫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3,3,3)
(3)三角形ABC用符号如何表示?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怎样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a,b,c)
(4)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分呢?
展示点评:学生结合图形分别回答,师生共同点评。
小组讨论:三角形的概念,如何用符号表示及分类?
反思小结:三角形的图形特征,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边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活动二: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有什么数量关系?请说明你结论的正确性。
展示点评:(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如下几条线段。
a、从xxBxx鯻xCxx
b、从xxBxx鯻xAxx鯻xCxx
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xxBCxx。
从B沿边BA到A,从A沿C到C的路线长为xxAB+ACxx。
经过测量可以说xxAB+ACxx>xxBCxx,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xx不相等xx的
小组讨论: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三边有怎么样的不等关系?
反思小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角形有关知识的运用
活动三:见教材P3例题
小组讨论:等腰三角形中有几个不同的边长?第(2)问中的长4 cm没有明确是腰还是底时应怎么处理?
展示点评: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长度,不确定时,应分情况予以讨论。
反思小结:当题目中的条件不明确时要分类讨论。所有的三角形必须要满足三边关系定理。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概念:三角形,内角,边,顶点
2、符号语言。
3、三边关系。
4、角形的分类。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度分别为20 cm和30 cm,若不改变木棒的长度,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应在下列四根木棒中选取(B)
A、 cm的木棒B。20 cm的木棒C。50 cm的木棒D。60 cm的木棒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它的周长为(C)
A、9 B、12 C、15 D、12或15
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 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B)
A、2 cm B、3 cm C、4 cm D、5 cm
4、若五条线段的长分别是1 cm,2 cm,3 cm,4 cm,5 cm,则以其中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xx3xx个三角形。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则它的周长为xx17xx;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它的周长为xx10或11xx。
5、如果以5 cm为等腰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为10 cm,则它的周长为xx25xcmxx。
6、工人师傅用35 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铁架。
(1)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那么各边的长分别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7 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11。1。1三角形的边》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2、四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4,6,8,10,则可以组成三角形的'个数为()
A、4 B、3 C、2 D、1
答案B选出三条线段的所有组合有4,6,8;4,6,10;4,8,10;6,8,10,只有4,6,10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B。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 cm,且它的周长为12 cm,则它的底边长为()
A、3 cm B6 、cm C、9 cm D、3 cm或6 cm
答案A当3 cm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时,底边长=12—3×2=6(cm),∵3+3=6,∴3 cm,3 cm,6 cm不能构成三角形,∴此种情况不存在;当3 cm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时,腰长= =4。5(cm),此时能组成三角形。∴底边长为3 cm,故选A。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2、一个三角形3条边长分别为x cm、(x+1)cm、(x+2)cm,它的周长不超过39 cm,则x的取值范围是xx。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9,三条边长都为整数,则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xx。
4、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长。
(1)化简:|b+c—a|+|b—c—a|—|c—a—b|—|a—b+c|;
(2)在(1)的条件下,若a,b,c满足a+b=11,b+c=9,a+c=10,求这个式子的值。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平移与旋转复习教案
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1.平移
2.平移的性质: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
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
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⑴找出关键点;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
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1.旋转
2.旋转的性质
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 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
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
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
②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⑴平移变换;⑵旋转变换;⑶轴对称变换;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组合;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形中,是由(1)仅通过平移得到的是( )
2.在以下现象中,
① 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升或下降; 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
③ 钟摆的摆动; 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
属于平移的是( )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③ (D)② ,④
3. 将长度为5cm 的线段向上平移10cm所得线段长度是( )
(A)10cm (B)5c m (C)0cm (D)无法确定
4. 如图可以看作正△OAB绕点O通过( )旋转 所得到的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5.下列运动是属于旋转的是( )
A.滾动过程中的篮球的滚动 B.钟表的钟摆的摆动
C.气球升空的运动 D.一个图形沿某直线 对折过程
6.ABC是直角三角形,如图(a),先将它以AB为对称轴作出它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再平移
得 到的图形应该是( );
(a) A B C 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而旋转则改
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B.平移和旋转的共同点是改变图形的位置
C.图形可以向某方向平移一定距离,也可以向某方向旋转一定 距离
D.由平移得到的图形也一定可由旋转得到
8.将图形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后的 图形是( )
A B C D
9. 下列图形中只能用其中一部分平移可以得到的是 ( ).
(A) (B) (C) (D)
10. 下列标志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
(A) (B) (C) (D)
11. 如图1,四边形EFGH是由四边形ABCD平移得到的,
已知,AD=5,B=7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FG=5, G=70 (B)EH=5, F=70
(C)EF=5,F=70 (D) EF=5,E=70
12. 如图3,△OA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OCD的位置,
已知AOB=45,则AOD的度数为( ).
(A)55(B)45(C)40(D)35
13. 同学们曾玩过万花筒,它是由三块等宽等长的玻璃
片围成的如图是看到的万花筒的一个图案,如图3中
所有小三角形均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其中的'菱形
AEFG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以A为中心( ).
(A)顺时针旋转60得到 (B)逆时针旋转60得到
(C)顺时针旋转120得到 (D)逆时针旋转120得到
14. 如图,甲图案变成乙图案,既能用平移,又能用旋转的是( ).
15. 下列图形中,绕某个点旋转180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有 ( ).
(1)正方形;(2)等边三角形;(3)长方形;(4)角;(5)平行四边形;(6)圆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6. 如图4, △ABC沿直角边BC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到
△DEF,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BE=EC (B)BC=EF (C)AC=DF(D)△ABC≌△DEF
二、填空题.
1.平移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
2.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 和 ,只改变图形的 。
3.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它的旋转中心是_______,经过20分,分针旋转________度。
4.如图四边形ABCD是旋转对称图形,点__________是旋转中心,旋转了_________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则AD=____ ______,AO=__________,BO =_____________。
5.△ 是△ 平移后得到的三角形,则△ ≌△ ,理由是
6.△ABC和△DCE是等边三角形,则在此图中,△ACE绕着c点 旋转 度可得到△BCD.
7. 如图,四边形AOBC,它绕 着O点 旋转到四边形DOEF位置,在这个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是_________,旋转角是_________经过旋转点 A转到__________,点C转到__________,点B转到__________线段OA与线段________ ,线段OB与线段_ _______,线段BC与线段________是对应线段。四边形OACB与四边形ODFE的形状、大小______________。
8.如图,图案绕中心旋转_______度(填最小度数) 次和原来图案互相重合.
9. 如图7,已知面积为1的正方形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 ,过点 任作
一条直线分别交 于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10. 如图9,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ABP绕点B顺时针方向旋
转一定的角度后能与△CB 重合.若PB=3,则P = .
三、解答题
1.如图,经过平移,△ABC的顶点A移
到了点D,请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2.如图,把 绕B点逆时针方向旋转30后,
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
3.在下图中,将大写字母E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90后,再向左平移4个格,请作出最后得到的图案.
4.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CGF的边CE上,连接BE、DG。
(1)观察猜想BE与DG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2)图中是否存在通过旋转能够互相重合的两个三角形?若存在,
请说出旋转过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如图, ABC中, BAC= ,以BC为边向外作等边 BCD,把 ABD绕着点D按
顺时针方向向旋转 得到 ECD的位置。若AB=3,AC=2,求 BAD的度数和线段AD
的长度。(A、C、E在同一直线上)
6如图,四边形ABCD的BAD=C=90,AB=AD,AEBC于E, 旋转后能与 重合。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 (2)旋转了多少度? (3)若AE =5㎝,求四边形AECF的面积。
7.如图,梯形ABCD的周长为30cm,AD∥BC ,现将DC平移到AE处,AD=5cm ,求 ABE有周长。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性质:
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
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出问题:
二、探索练习:
1. 提出问题:
如图: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个图案的另一半吗?
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解决难点的想法。
2.分析问题:
分析图案:这个图案是由重要六个点构成的,要将这个图案的另一半画出来,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要画出这个图案中六个点的对应点即可
问题转化成:已知对称轴和一个点A,要画出点A关于L的对应点 ,可采用如下方法:`
在学生掌握已知一个点画对应点的基础上,解决上述给出的问题,使学生有一条较明确的思路。
三、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1. 如图,直线L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 试画出与线段AB关于直线L的线段
3.如图,已知 直线MN,画出以MN为对称轴 的轴对称图形
小 结: 本节课学习了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如何画出它的对应点,以及如何补全图形,并利用轴对称的性质知道如何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后记: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掌握比较好,但对于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来设计图形觉得难度比较大。因本节课内容较有趣,许多学生上课积极性较高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梯形的判别方法.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梯形的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2.探索并掌握“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一判别条件.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梯形的判别条件,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2.解决梯形问题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梯形的判别条件
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及其性质,下面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什么样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有什么性质?
1.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怎样判定等腰梯形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等腰梯形的判定
二、讲授新课
判定: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问:我们能说明这种判定方法的正确性吗?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法一:证明:把腰DC平移到AE的位置,这时,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则AE∥CD
AE=CD,因为AE∥CE,所以∠AEB=∠C
又因为∠B=∠C,所以∠AEB=∠B
由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得
AB=AE,所以AB=CD
因此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到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以及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
一、回顾幂的相关知识
an的意义:an表示n个a相乘,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做底数,n是指数.
二、创设情境,感觉新知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学生分析,总结结果
1012×103=()×(10×10×10)==1015.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1012、103这两个因数是同底数幂的形式,所以我们把像1012×103的运算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
学生动手:
计算下列各式:(1)25×22(2)a3·a2(3)5m·5n(m、n都是正整数)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得到结论:
(1)特点: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2)一般性结论:am·an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幂的意义可得:
am·an=()·()=()=am+n
am·an=am+n(m、n都是正整数),即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三、小结:
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两点:
一是必须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才能运用这个性质;
二是运用这个性质计算时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8-29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08
数学上册教案12-16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9-14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1-21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11-04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07-15
八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计划12-16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5-25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