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4-08-29 10:16:4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

  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 ∠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 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应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会建构函数“模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变量与对应的,形成良好的函数观点,体会一次函数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2.难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关键:从数形结合分析思路入手,提升应用思维.

  教学方法

  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地熟悉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5小芳以米/分的速度起跑后,先匀加速跑5分,每分提高速度20米/分,又匀速跑10分,试写出这段时间里她的跑步速度y(单位:米/分)随跑步时间x(单位:分)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

  y=

  例6A城有肥料吨,B城有肥料300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D两乡.从A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20元和25元;从B城往C、D两乡运肥料的费用分别为每吨15元和24元,现C乡需要肥料240吨,D乡需要肥料260吨,怎样调运总运费最少?

  解:设总运费为y元,A城往运C乡的肥料量为x吨,则运往D乡的肥料量为(-x)吨.B城运往C、D乡的肥料量分别为(240-x)吨与(60+x)吨.y与x的关系式为:y=20x+25(-x)+15(240-x)+24(60+x),即y=4x+10040(0≤x≤).

  由图象可看出:当x=0时,y有最小值10040,因此,从A城运往C乡0吨,运往D乡吨;从B城运往C乡240吨,运往D乡60吨,此时总运费最少,总运费最小值为10040元.

  拓展:若A城有肥料300吨,B城有肥料吨,其他条件不变,又应怎样调运?

  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19练习.

  三、课堂,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我本节课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20习题14.2第9,10,11题.

  板书设计

  14.2.2一次函数(4)

  1、一次函数的应用例:

  练习: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3

  教材分析

  平方差公式是在学习多项式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体现教材从一般到特殊的意图。教材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得到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初中阶段一个重要的公式。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积的乘方和多项式乘多项式后学习平方差公式的,但在进行积的乘方的运算时,底数是数与几个字母的积时往往把括号漏掉,在进行多项式乘法运算时常常会确定错某些次符号及漏项等问题。学生学习平方差公式的困难在于对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字母的广泛的.理解,当公式中a、b是式时,要把它括号在平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用符号表达,从而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以及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能力目标:能利用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简单的几何计算、证明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认知目标:了解梯形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索;

  难点: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课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

  教学方法:启发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说出每辆汽车车窗形状(投影)

  2、板书课题:5梯形

  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些图形是梯形?(投影)

  结梯形概念:只有4、总结梯形概念:一组对边平行另以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指出图形中各部位的名称:上底、下底、腰、高、对角线。(投影)

  6、特殊梯形的分类:(投影)

  (二)等腰梯形性质的探究

  【探究性质一】

  思考:在等腰梯形中,如果将一腰AB沿AD的方向平移到DE的位置,那么所得的△DEC是怎样的三角形?(投影)

  猜想:由此你能得到等腰梯形的内角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证:∠B=∠C

  想一想:等腰梯形ABCD中,∠A与∠D是否相等?为什么?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操练】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B=60o,BC=10cm,AD=4cm,则腰AB=cm。(投影)

  (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DE∥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CA平分∠BCD,求证:∠B=2∠E.(投影)

  【探究性质二】

  如果连接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哪些线段相等?(学生操作、讨论、作答)

  如上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相交于O,求证:AC=BD。(投影)

  等腰梯形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探究性质三】

  问题一:延长等腰梯形的两腰,哪些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呢?(学生操作、作答)

  问题二:等腰梯是否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称轴是什么?(重点讨论)

  等腰梯形性质:同以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三)质疑反思、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并提出尚存问题;

  学生小结,教师视具体情况给予提示:性质(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等角度总结)、解题方法(化梯形问题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问题)、梯形中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

  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

  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

  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

  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 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八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08

八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优秀01-02

数学优秀教案02-16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09-01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2-12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5-25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09-29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06-25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