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朱元思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掌握积累一些常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的内涵,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合理运用讨论法和移情移景赏析法进行教学。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各位同学,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请大家先看大屏幕:(背景音乐《高山流水》)你们看这里江水碧波荡漾,两岸高山危耸……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
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富春江美丽的山水风光。
(出示并简介课题:与朱元思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我们一起来边欣赏美景边聆听朗读示范,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
(播放朗读录音,大屏幕播放图文)
(2)、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读懂课文
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学习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意帮助你们。
(1)、学生分组活动后提出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片,点拨释疑。
三、合作探究,赏析文“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吟诵体会——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课件出示):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赏析品味——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找出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课件展示“异水”画面,帮助理解。)
b、请找出文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视觉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听觉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视觉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课件展示“奇山”画面,帮助理解。)
3、体会感受——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
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望景生文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富春江的美景好象就在我们眼前。欣赏图片,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5、分组齐读
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分组齐读课文第二节,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男生读写山部分,女生读写水部分,齐读抒情部分。)
四、拓展延伸
1、富春山水能使吴均产生退隐之心,假如你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面对如此美丽的山水风光,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2、《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课件出示):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五、归纳小结,结束新课
1、小结课文
2、在音乐《渔舟唱晚》中结束新课
今天的旅行一定收获不少吧!既饱览了这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美景,又结交了这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俗的朋友吴均。
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赏一幅
好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六、布置作业
1、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上联: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
下联:
2、背诵全文并运用从第一单元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3、如果你是一位广告策划人,当你面对富春江的美景,你会创作出怎样的广告词来向人们宣传富春江。
附板书: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奇山异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静态清澈
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异水
动态——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
分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山之形
视觉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山之色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奇山
泉水激石,好鸟相鸣
听觉山之声
蝉转不穷,猿叫无绝
情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向往自然,厌弃尘俗
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写景美文,结束新课后,我反思如下:
1、对于这篇写景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背景下展示富春江的美景;在结束时用《渔舟唱晚》作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在整体思路上,采用导游赏景的形式来构建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犹如一次快乐的旅游,以达到快乐语文的目的。
2、针对“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品读、自由诵读、分组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以读促讲,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3、对于写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尝试运用“赏景听读”“以景助讲”“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赏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针对课文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因此,我在“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与朱元思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
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3、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最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最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分发材料)
4、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5、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6、注意重读,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再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7、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8、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9、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
欧阳修倾心醉翁亭唱闲置之情
柳宗元细绘小石潭感凄凉之意
《与朱元思书》教案3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过程与方法
1、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美点寻踪法。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乃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皆已亡佚。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皆以写景见长。
1、背景知识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
本文是作者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随兴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
2、“骈体文”的有关知识。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开头的“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想象画面及听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1、实写语句讲解。
(1)寒树:常绿的树。这里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
(2)负势竞上:高山凭借(高峻的)的地势,争着向上。
(3)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5)相鸣:相向和鸣。
(6)戾天:到天上;戾,至、到达。
2、虚写语句讲解。
(1)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2)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3)经纶:筹划、治理。
(4)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边,名词作状语。
(5)犹:好像,如同。
(6)交映:互相掩映。
(7)见:同“现”,显现,显露。
3、重点句子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老鹰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山峰也平息了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是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还漏出点阳光。)
4、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
5、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从“风烟俱净”到“天下独绝”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学生齐读这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水,突出“异”。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学生齐读这一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从“夹岸高山”到最后写山,突出“奇”。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凸显了山水的魅力。
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充,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以突出作者的喜不自胜、流连忘返。
学生齐读此段,想象富春江两岸山上树木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
在上一节课里,我们一起疏通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了作者在信中所写的从富阳到桐庐的航程中所见到的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在这山水的描写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深入课文,看一看“奇山异水”下的情怀。
1、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一种意境?
文章第一语段总叙富阳至桐庐的景色,空灵澄澈,境界开阔,并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总揽胜景,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独有形象,特征鲜明,意境清新,不仅使其山光水色宛然在目,而且引人入胜,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下文先写“异水”,作者以精练清新的笔触,从静、动两个方面来描绘富春江的江水之美,着重突出稳静的秀丽美和飞动的雄奇美,淋漓尽致、生动传神地展示出富春江水千姿百态、“天下独绝”的个性特征。接着写“奇山”,从四个方面写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机。这山水相映之美,既突出了各自的特色,又把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创造出一种清新而又深幽的“独绝”意境,人若置身其间,纵目骋怀,无不为富春江绝美的景色陶醉倾倒而心旷神怡。
2、文章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找出其中写得好的字词句,并谈谈好在何处。
(1)从视觉来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流曲折,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2)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3、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融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广阔,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词语背后的准确,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代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既代表了山水中特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5、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它有何深意?
最后四句很像电影中一个“淡出”的镜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犹言明中有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犹言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用这种方式来结束全文,余味无穷。
第一部分: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部分:具体描绘水之“异”,山之“奇”。
1、形声兼备,动静互见。
形声兼备,时而绘山水之形,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时而摹鸟禽之声,如“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达到形声相融的意境。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的手法。
2、虚实相间,骈散结合。
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的景物描写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另一方面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象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本文中的“风烟”句、“从流”句、“急湍”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文章虽用骈体,但也有散句穿插其中,另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在教本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多读、多思、多品,通过网络搜集资料,进行广泛的知识跟进,并让学生参考相关文章进行自主地点评。这样做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的共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与朱元思书》教案4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
寓情于景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学生读,配乐《平湖秋月》)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1、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看谁划得又快又全。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2、这么多的景物,这么美的风光,能去游一游该是多么惬意啊!同学们想去吗?(想!)那好,我们请一位同学做导游,以我们划起来的景物作为景点,带我们进入这迷人的人间胜景吧。
(老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富春江那奇山异水间。这里的水是青青的,天是蓝蓝的。鱼儿在水石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这里的山可真高啊,直耸云天,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在林间快乐歌唱,蝉儿在枝头的鸣叫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是音乐的海洋;这里树可真多啊,简直是树的世界,树的海洋!横斜的枝条纵横交错,遮天避日,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阴暗,有时阳光也透过枝叶,洒下一团团金色的光斑……”学生讲述的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富春江的风景画片)
(三)尽述其美
听了这位导游同学动情的描述,欣赏了富春江秀丽的风光,同学们大饱了耳福,也大开了眼界,不少同学都还在回味,那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感受到。”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好,请同学们带着探寻艺术魔棒的诚切之心再次品读本文。说出你探寻到的艺术魔棒是什么?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与朱元思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五、课时练习
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_______
写“水”的:_______
2.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一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语句:_______ 。作品:《 》作者_______
3.本文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请学习本文的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两句描写水的话。
《与朱元思书》教案6
要点引导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古代山水小品文中的精品佳作。文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先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再转笔描写异水,用夸张手法写其秀美,用比喻手法写其壮美。接着从不同角度展现奇山之美:视觉角度,以山树之奇来衬托山高峰峻,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景毕现;听觉角度,泉声、鸟鸣、蝉噪、猿啼,更显山林之幽静,又添奇山之生趣;心理角度,陶醉山水、流连忘返,侧面着笔衬托山之雄奇、幽美;最后以写景收结,又显奇山一美──谷深、林密、景幽。
(二)学法点拨
学习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习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读出情趣。
语言积累运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水皆缥( )碧 千转( )不穷 鸢( )飞戾( )天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校园里piāodàng( )着欢乐的歌声。
②骄傲自满会成为你进步的zhàngài( )。
③这条河险滩多,水流tuānjí( ),水路交通极不方便。
④互相xuānmiǎo( ),争高直指。
⑤泉水激石,línglíng( )作响。
⑥空山幽谷,莺啼鸟啭;鸣声yīngyīng( ),和谐动听。
⑦他虽有满腹jīnglún( ),但直到今天尚无机会施展抱负。
⑧机器轰鸣,zhòuyè( )不停,噪声扰民,亟须治理。
3.解释加点字,再写一个含有此字(同义)的成语(熟语)。
①风烟俱( )净,天山共色。 成语: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 成语:
③负( )势竞上,互相轩邈。 成语:
④泉水激( )石,泠泠作响。 成语:
⑤蝉则千转不穷( )。 成语:
⑥猿则百叫无绝( )。 成语:
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心。 成语:
⑧经纶世务者,窥( )谷忘反。 成语:
⑨横柯上蔽,在昼犹( )昏。 成语:
4.参考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达成共识( ) ②松声竹韵( )
③龙舟竞渡( ) ④鸢飞鱼跃( )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文: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6.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描山画水的妙语佳句,请你从课外阅读积累中,择取三个相对工整的对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③
课文阅读理解
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根据这个句子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天气下开始他的富春江之行的?为什么风烟俱净能使天山共色?
答:
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4.文中直接描写江流清澈的语句是 ;侧面描写江流清澈的语句是 。
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写高山还是写寒树?为什么?
答:
6.从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色的对偶句各一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视觉:
听觉:
表达效果:
7.作者笔下的泉声、鸟声、蝉声、猿声,对表现山水美景起到什么作用?
答:
8.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含标题),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组句子的理解。
答:
9.回忆《三峡》一课的内容,比较下面两组句子,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A.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B.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
拓展延伸探究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与施从事书
吴均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②。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③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④被径,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信足⑥荡累⑦颐物⑧,悟衷⑨散赏⑩。
【注释】①故鄣县:古地名。大致包括现在浙江省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②汉:银河。③企:企求;盼望得到。④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⑤风雨如晦: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天色昏暗得像夜晚一样。语出《诗经·郑风·风雨》。⑥信足:信步,漫步;随意地走。⑦荡累:消除烦恼。荡:荡涤;清除。累:疲劳;烦恼。⑧颐物:怡情养性。颐:颐养;保养。⑨悟衷:内心有所感悟。⑩散赏:自由欣赏。
1.下面方框中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语境,秋露为霜,春罗被径中的被,应解释为: 。
被bèi①被子。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布~秋宵梦觉。又覆盖。阮籍《咏怀》诗:凝霜~野草。②加于之上。《荀子·不苟》:去乱而~之以治。又蒙受,遭受。《汉书·赵充国传》:身~二十余创。(创:伤。)③介词,表示被动。《史记·屈原传》:信而见疑,忠而~谤。④pī(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坚执锐。(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披。
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绝壁干天(干天: ) ②清川万转(清川: )
③千翼竞来(千翼: ) ④鸡鸣不已(不已: )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译文:
4.结合原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山川景色有哪些特点。
答:
5.作者在文中寄寓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资料链接
1.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
六朝文人在往返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二: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八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至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的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现存的这个片段的而言,其要领当在鸢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2.关于《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体裁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xx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美。xx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xx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与朱元思书》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是以可将其视为初期的xx文。
3.对《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的质疑
桐庐在富春江的上游,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信中作自富阳至桐庐,这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与朱元思书》教案7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美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运用课件,激趣导入,张显文章意境,体悟文章美感。品读文本,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赏美景,营造氛围,引入课文
1、播放课件,观赏富春江风光。
2、插入解说: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富春江的美,激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豪情,他们留下了许多吟咏的佳句。(播放佳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由此引入: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美景,让我们一起来细心体味,尽情欣赏。
二、由学生讲述作者的简历,教师作评价补充
展示课件:吴均,字叔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骨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人效仿他这种文体,称吴均体。著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齐春秋》《庙记》等,不少作品后来失传了。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展开课件,提示重要词语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并对其进行评价。
(教师可适当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让学生理解文中加粗词的含义。(多媒体显示)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上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
猿则百叫无绝(停、断)绝
2、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准备质疑。
3、让学生自主提出翻译难句,小组讨论解决,也可求助于老师。
播放课件:(学生有可能提到的疑难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理清课文的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富春江的景物特征?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全文都是围绕着异和奇这两个字来写的,总领全文的作用。
2、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富春江山水的异和奇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引导边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 水之清
从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下
流
飘 奇山:高山寒树 树之奇
荡 独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绝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六、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摘抄文中景物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背诵
二、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富春江之美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教师评点,并提出问题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引导学生进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可以通过同桌互动,师生互动进行交流、品味。)
四、再读课文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反复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展开课件进行总结)
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让学生划出作者感怀的句子,细细体会。
展开课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品味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以骈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富有韵律美。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多媒体显示写景佳句:
风烟俱净,天上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要求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六、探究拓展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七、课外延伸
阅读吴均诗歌三首,进一步了解作者独树一帜的写作技巧。
山中杂诗 从军行 梅花落
山际见来烟, 男儿亦可怜, 终冬十二月,
竹中窥落日。 立功在北边。 寒风西北吹。
鸟向檐上飞, 阵头横却月, 独有梅花落,
云从窗里出。 马腹带连钱。 飘荡不依枝。
怀戈发陇坻, 流连逐霜彩,
乘冻至辽川。 散漫下冰澌。
微诚君不爱, 何当与春日,
终自直如弦。 共映芙蓉池。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不少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会使人流连忘返;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整齐的句式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琅琅上口;文中那些哲理性的语言,也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请把你的阅读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并写出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与朱元思书》教案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进一步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
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头连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五岳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的富春江。
二、检查预习,熟悉课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同学评价)(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课件出示):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3.读懂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意帮助你们。
(1)学生分组活动后提出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片,点拨释疑。
四、合作探究,赏析文“美”
(一)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自由朗读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奇水异。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奇山异水。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的奇异的?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加以概括,教师明确。
3、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和寻求归隐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板书:由景生情因情明志:向往美好大自然和寻求归隐的志趣
(二)体会感受——志趣美
解答辅助:比较下列两组景与本文景的异同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
解析:“蒸”表示洞庭湖面积之大,“撼”表明波涛气势之盛,此景带给作者的是想要有所作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思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带来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示的是神仙般悠闲的生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带给人的是宁静、安详,是闲居山林的归隐之意。
所以,不同的景所触发的人的情感是不同的,而不同心境的`人面对同一景亦会生发不同的情。吴均仕途失意,更有当时的环境作背景,面对此景自然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产生了归隐之意。
(三)研读最后四句: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学生思考,教师明确:
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三、拓展延伸
我们曾经学过许多描写山水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几句?(吟诵山水诗文)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与朱元思书》教案9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特色。(难点)
3.品味文章中所描述的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和体会,享受审美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具体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教学新课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千转不穷(zhuàn)
鸢飞戾天(yuān)(lì)经纶(lún)窥谷(kuī)横柯(kē)
3.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明确:(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飞奔的马。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明确: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常绿的树,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明确:(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明确:(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明确:横斜的树枝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5.作业布置
提问1:本文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请简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提问2:作者写水时,采用了正、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举例并赏析作用。
提问3:本文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其作用。
《与朱元思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应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及所阐述的观点和道理。
2.应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3.应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既写出了景物特点,又表现出作者主观感觉,甚至想像、幻觉的词句.
三、教学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测试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检查关键词语掌握情况,并解释这些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示例
本文可以这么导入:中国古典山水游记,写山水之动态者不胜枚举,但是大都集中在水本身之奔流。能赋于静态的树木和山石以动态,使之有积极的灵性者,可能是比较后出的吴均了。《梁书吴均传》说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最有名的,也就是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1),南朝梁文学家。字叔痒。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播放朗读录音,请学生圈下生字生词
教师简析课文。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在此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参考〗
a.这篇文章是吴均向朱元思述说富春江及其沿岸山川之美的一封信。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读后使人神往,就好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似的。
b.本文可分为三个层次:开头至“天下独绝”;“水皆缥碧”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至结尾。
(四)学习课文.
1.全班朗读课文
2.分别请两位学生口译这篇课文。
3.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两位学生口译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4.教师总结、订正学生口译。
〖教学参考〗烟雾都消散尽了,天和山的颜色一个样。我乘船在江流中飘荡,任意地东西转移。自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中,山水的奇异,天下独一无二。江水都是淡青色的,上千丈深,却清澈见底。游动着的鱼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好像在奔驰。江两岸的高山,长满了树木,看上去使人感到寒意。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伸展,仿佛在比谁能钻得高,谁能伸得远,笔直地向上,形成了千百座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清越的响声。好鸟相向和鸣,嘤嘤地唱出和谐的声韵。蝉接连不断地高歌,猿长久地叫个不停。为名为利像鸢鸟那样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他那利禄功名之心;奔波劳碌要经营人间事业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空中遮蔽着,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也看到从空隙中照射下来的阳光
〖重点词语〗风烟、共色、俱、许、独绝、缥碧、直视无碍、寒树、负势、相鸣、戾天、息、犹、交映
(五)讲析第一层。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后,圈下重点字词。
3.师生交流本段内容。
4.小结:
〖教学参考〗这是文章的总起,概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先叙述夏秋之际江上烟消雾散之后天山一碧的景色。然后再说自己放舟江流随着长江飘浮荡漾时的轻松愉快、悠然自得的情况。最后说出旅行所经过的地点是富春江的一段,并对江行所见的“奇山异水”大为赞美。“天下独绝”四个字,先对那里的山川形胜作概括的评价,下边再作具体的叙述
〖重点词语〗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用于数词后,表约计的数量。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六)讲析第二层。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后,圈下重点字词,口译本段。
3.师生交流本段内容。
4.小结:
〖教学参考〗这一层以简练传神的笔法描绘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
写出了富春江江水之美。“缥碧”是江的`颜色。“千丈”是江的深度。“见底”二字,述说江水的通明清澈,但是这还不够,接着又写具体的情况:“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进一步充实“清澈”的内容,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鱼”、“石”的前面加上定语“游”和“细”,意在表明“直视无碍”的是包括动的和静而微小的东西。可是富春江的水也不是平静死板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绘了江水的动态。这一段交代了第一段所说的“异水”天下独绝。
〖重点词语〗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很清楚,毫无障碍。
(七)讲析第三层。
1.指名朗读。
2.学生齐读后,结合重点字词口译本段。
3.师生交流本段学习体会。
4.小结:
〖教学参考〗这一层以细腻笔法详细描绘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富春江两岸群山的秀丽。“负势竞上……千百成峰”,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夹岸层峦迭嶂越来越高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蝉转,猿叫,山中这些声音多么动听。“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分句不仅叙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发生的感想,同时也在极力形容景物吸引人的力量。最后一句写山中的晦明变化。“横柯上蔽”和“疏条交映”是对“在昼犹昏”和“有时见日”的原因的解释,都是从实地观察得来的。这一段交代了第一段所说的“奇山”天下独绝。
〖重点词语〗①寒树:令人感到寒冷之树②负势:凭依形势③相鸣:相向和鸣。④戾天:到天上⑤息:平息⑥犹:好象,如同⑦交映:互相掩映。
(八)师生合作探究:
1.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所写出的光和色的特点,说明此句是近景还是远景?
〖教学参考〗这是远景。它写出了光的“明净”的特点,正如此才可能极目远眺;又写出了色的“浅淡纯净”,这样,淡蓝的远山就融进了蔚蓝的天空中,形成了“天山共色”的美景。这也是远景的特点,色彩会由深变浅,由浓变淡,由杂多变单一,显出一种澄明轻柔之美。当然又不是绝对的透明,否则山色与天色就还能分清,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透明。
2.最后四句中哪些句子更有力表现了林木的遮天蔽日?
〖教学参考〗关键句为“有时见日”。正是有时能见到太阳(阳光)才显出林木遮天蔽日。这叫反衬手法,譬如以动衬静更显静,以静衬动更显动,“万绿丛中一点红”,正是红绿互衬更显红绿。
也可认为关键句为“在昼犹昏”,这叫效果手法(也是间接描写),遮天蔽日产生的效果。前头“有时见日”也是效果手法,遮天蔽日带来的效果。关于效果手法的好处,本单元余光中的《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有详述。另,此段林木遮天应是富春江某段之景,否则就无法看到“夹岸高山”“千百成峰”的情景了,自然也给人又入一佳境的信步观景之感。
3.找出文中既写出了景物特点,又表现出作者主观感觉,甚至想像、幻觉的词句,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参考〗这些句子如:天山共色;任意东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在昼犹昏,等等。急流自然不是奔马,这是想像,但像飞箭、奔马的想像并不奇特,而说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相伸展,互比高低(互相轩邈)等等,就非常有特色了。这完全是因为夹岸两边的山势过于险峻逼近,峰峰直指天空的特点带来的非常主观化的感觉、想像、幻觉。否则,人的视觉怎能看到山在“向上”“伸展”地运动?山又怎能像人那样互比高低?山本来就“千百成峰”,怎会是“争高直指”的结果?然而正是这样的主观感觉,这样的拟人化,才更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两岸山势的特点。此外,窥谷忘反,也是主观感觉,因为也可能或因心境不佳,或因见多不怪,或因另有看法等等而窥谷即返。至于鸢飞戾天、经纶世务两句的借题发挥更是主观化的表达了。
4.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参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许,表示大约的数量;甚,超过,胜过。甚箭,即甚于箭;于,介词,引入比较的对象;甚箭即和飞箭(速度)比超过了飞箭;任意,文言词意为随意,凭己心意,即随心所欲之意;东西,并不一定实指,而是说任船所至,这正是主观心情、感觉与山水景物特点结合的写照;箭和奔,其形容急流的速度也不言自明;夹,两岸山势高峻,中间溪谷深幽,方能形成夹合之势;寒,这说明山势之高,所生皆为耐寒林木;俱净、共色、直、碍、竞、争、横、有时等等都是。
5.品味本文用简洁的笔墨勾画事物的特点和字词深邃的表现力。
〖教学参考〗
①本文先总写富春江景色,接着写异水(从静态、动态两方面入手),最后写奇山(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用简洁的笔墨勾画了事物的特点。
②皆生寒树中的“寒”字,既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又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负势竟上”中的“负”字和“争高直指”中的“争”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他们以生命和动感。
〖教学建议〗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尤其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能不充分,因此,教师不必过分深入,关键是引导学生锻炼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九)本课小结:
〖教学参考〗这篇文章描写富春江上山水之美,它不仅写出山水秀丽的一面,也写出山水雄奇的一面;它不仅写静态,也写动态。在语言上,它用了不少的对偶句,像:“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等等。就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也可以算是对偶句。六朝的骈文,用对偶句的往往堆砌很多典故。这篇几乎不用典故(只有“鸢飞戾天”一语可以算用典),也不会有意地堆砌词藻,所以读起来只觉得清新自然,觉得富春江上的山光水色,宛然如在目前。骈文写得这样自然流畅,应该算是格调高的优秀的作品了。
板书设计:
①异水:缥碧清澈;急湍猛浪
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听觉、视觉)
②奇山:夹岸高山;泉石好鸟;蝉鸣猿啸
望峰息心;窥谷忘返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二、三、四。
《与朱元思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12
师:“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在浙江境内的富春江,有着美丽的风景。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下富春江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翻开书28课《与朱元思书》,请同学们开始读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找出你不理解的、读不准的字、词、句段等,并做出标记。
(多媒体显示文章标题)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许多学生已经读完了,那么谁注意到了文章的作者是?
生:吴均。(显示作者)
师:谁来介绍一下他的情况?
生:(读工具书上有关作者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非常会学习,书上介绍作者情况少,他就查工具书来多了解一些,大家在学习时也要这样做。现在,谁有问题提出来?
生:第三段第一行最后一个字“邈”念什么?
师:谁知道?
生(齐说):“miao”
师:那一位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生:第三段最后一行第二个字“柯”念什么?
生(纷纷说):“ke”
生:“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如何翻译?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稀疏的枝条交错在一起,有时可以看见阳光。
师:看来许多同学读的很认真,解释的非常准确,真棒!不过有个词我想问问大家,第一行最后一个词“东西”怎么讲?
生:偏向东、偏向西。
师:好,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词现在指方向,过去会用作动词“偏向东、偏向西”。现在没有什么问题了,请大家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生:(认真地听。有的小声跟着诵读)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一人读一段练习一下。
生:(主动地读一段,三个人依次完成)
师:大家说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在今后朗读中一定要加强练习,同时注意重音和停顿。我们由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说一说它写了什么?
生:山水景物。
师:美不美?
生:美,太美了。
师:它美在哪里?请大家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美景,再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生:(自由快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讲一讲理由。
生:我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因为现在这样清的水很难看到了。
生:我也喜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我看到了水很清澈,非常美。
师:再仔细给大家描绘一下。
生:碧绿的江水,缓缓地流着,还可以看到很深很深的水中,各种颜色的鱼游来游去,鹅卵石是那样洁白。
师:想象力很丰富,画面很美,如果你看到这样美景,心情如何?
生:很陶醉,很喜悦
师: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生:读
师:谁说呢?
生: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因为它写出了山中的声音。好听,景色也美,就觉得它好。
师:这位同学不但读出了美景,而且联想丰富,听到了声音,非常好。
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它在劝那些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平息功利之心,那些治理社会的人,看到优美的景色,陶醉在大自然里,忘记返回。
师:让人有颗平常心,会工作也会休息,很好,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写得好,山中泉水叮咚,小鸟争相鸣叫,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一般。
师:描述得好,你可不可以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遍,让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略带感情地读一遍。)
师:好,体现了一点轻松愉悦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不好?
生:(齐读)
师:这位同学也想说一说,请。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水流之急,水花很大。
师:还有仿佛听到了。
生:哗哗哗哗的水声。
师:大家一起来读出它的气势来。
生:(齐读)
师:你还想说一说,行,你说吧。生:“负势竞上,互相轩藐”这句我比较喜欢,因为现代人就应该有竞争精神,而且这一句化静为动,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形象写出了两岸高陡和高。山
师:很好。许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体会,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那几句?
生:(齐)想。
师; 一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因为他写出作者无拘无束、任性自得的心情和性格,而老师很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再一句老师喜欢:“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因为正是有了这一句,它很重要,总写景物的特征,才有下面的分写,分写了什么呢?
生:下面两段分别写水和山,这一句还是过渡句。
对,和老师想得一样。谁还有?现在大家齐读一遍,共同体会一下。
生: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写出山高山陡两岸的山距离很近,山上树木茂盛,照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句,而且是一个特写镜头给人更深的印象,光线从明到暗,很有立体感。(齐读全文)
师:说得很全面,我不由想到一句诗“曲径通幽处”。文中的奇山异水,美不胜收。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欣赏美景的路线和角度,
生:先是未到的时候,远看山和水一色;到了峡中,低头看水,然后平视看山,最后仰观山上横柯。
师:作者很会看景,还很会写,作者描绘的美景,让我陶醉其中,心里真想去游览一番,不过现在是不能去,我们不妨来一次画中游。(显示图片)
生:(投入地看)
师:大家看得时候,试着用文中句子描绘一下每一幅风景。
师:展示画面,学生联想句子。请大家边看边试着背背。(第一幅……第七幅)
师: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背一段。(流利的背诵)请大家先把喜欢的背下来,再背全文。
生:(练习背诵)
师:今天的作业是(显示屏幕)
结束全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
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互相和鸣。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筹划、治理。
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与朱元思书》教案14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从流飘荡2缥碧3直视无碍
4急湍5甚箭6猛浪若奔
7负势竞上8轩9邈
10争高直指11嘤嘤成韵12千转不穷
13鸢飞戾天者14经纶世务15窥谷忘反
16横柯上蔽17疏条交映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与朱元思书》教案15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印发《论骈文之所长》。
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高一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与朱元思书》教案】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教案04-16
与朱元思书教案06-19
《与朱元思书》教案07-07
精选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11-25
与朱元思书教案6篇11-05
《与朱元思书》教案15篇10-06
【精选】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11-05
精选与朱元思书教案四篇11-13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11-22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