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

时间:2025-08-06 07:03:3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教案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轻轻击打、拨动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的原因,但是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理解振动会产生声音。我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是很勉强地让学生知道振动会产生声音,而学生对于敲击会使物体振动,并产生声音。学生是很难理解。分析自己在教学中让学生不能完全明白振动会产生声音的`原因是我没有充分利用反证法来证明振动产生声音的原因。自己对于教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小学科学教案 2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科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乒乓球、网球、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方法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

小学科学教案 4

  一、观察引入:

  1、师:同学们,科学课非常重视观察。请你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打开手电,光斑落在黑板上。)

  2、师:光点哪里来?(手电) 谁来用手指来演示一下手电发出的光是怎样照到黑板上的呢?我们来猜一猜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猜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光是怎样传播的。”

  4、生活中有哪些事实、现象能说明我们的想法?

  预设:

  (1)夜晚,我发现汽车前灯射出来的灯光是直的。

  (2)白天,阳光穿过树叶的光是直的。

  (3)看表演时,我发现舞台上的灯发出来的光是直的。

  ……

  5、观察图片:老师也找了些图片,他们能不能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二、设计实验方案

  1、师:同学们讲的是头头是道,但是科学是讲证据的,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

  (1)用手电筒照射光盘中间的圆孔,观察白屏上的现象。

  (2)用手电筒照直空心管,再把空心管变弯用手电筒来照,观察白屏上的现象。(可用带弯头的吸管)

  ……

  (3)学生说到书29页的实验方案,请大家看实验单。

  ①仔细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②该注意什么?(三个孔必须排在一条直线上,这里可以看幻灯片的演示;距离为5厘米;完成作业: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这两个小实验有什么不同?

  三、实验研究,深入拓展

  1、学生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情况和结论,并展示。鼓励其他同学想到的别的实验方法。介绍。

  3、前面我们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经过这么多方法的反复验证,“板书:反复验证”我们可以下个结论吗?板书“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5、请看黑板:你知道科学家平时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吗?

  (指名学生看黑板小结)

  6、师:今天我们象科学家那样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祝贺你们!

  7、(展示幻灯片路灯)你能否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8、出示知识点: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9、回顾。

  四、课外拓展,挑战自我

  师:刚才我们做实验时用了3张带孔的卡片,课后,你能用上10张,15张,甚至更多的卡片排成一条直线,用手电筒照射能在屏上找到光圈。卡片摆得越多越厉害。你们有信心吗?

  五、板书设计

  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光是直线传播的吗?

  反复验证

  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本单元选择了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鱼类四种动物,代表着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动物。这些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课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以及总结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这一个单元中我们大家交了几个动物朋友,大家还记得它们是谁吗?(动物的图片贴到黑板上)想不想知道它们现在在干什么呢?(出示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二、探究新知

  1、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A小组讨论:四种动物有那些共同特点?。

  教师建议:小组探究合作时的注意事项,教师巡视并参与问题的`讨论。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问题时是否能团结合作的完成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B小组汇报

  C出示视频

  D引导学生从动物的这几个方面:运动、反应、食物、繁殖(板书)等方面总结四种动物的共同特点。

  2、总结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A师:我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动物?看看他们是不是也具有以上特点?

  B学生回答

  C师:世界上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D生回答

  E教师小结:他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3、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A比较,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师: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植物邻居他们是怎样在一起和谐相处的?关于他们你都发现了些什么?知道些什么?

  B学生汇报并总结(植物给动物提供食物,动物为植物生长提供肥料,动物为植物除害。他们生长在同一环境,都会生长发育……)

  C用维恩图区别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学生板演维恩图)

  D介绍生物概念

  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他们一样会生长发育,都是从小到大长成的,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衰老死亡,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

  4、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归纳小结

  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作业设计

  说一说:假如我是一只小蚂蚁……

  假如我是一棵草……

小学科学教案 6

  设计思路:

  不倒翁是孩子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它里面蕴含着力的平衡方面的科学道理,同时也象征着一种不屈不饶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在本次活动中,让孩子看看各种各样不同的不倒翁,同时通过观察,想象,尝试自己制作一个可爱的不倒翁玩具,从中获取有益的`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运用剪贴画的形式大胆制作不倒翁。

  2.感受不倒翁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准备:自制不倒翁、圆形的卡纸、勾线笔、蜡笔。

  活动过程:

  一、猜猜:我是什么

  1.一个老公公,从小到老不睡觉,身体轻,劲不小,左推右推推不倒。(不倒翁)

  2.出示不倒翁,请部分学生上前玩一玩不倒翁,你发现了什么?(怎么推不倒翁,不倒翁都不会倒)

  小结:原来不倒翁很勇敢,无论我们怎么推不倒翁,他都能克服困难不倒下。

  二、看看:观察不倒翁

  1.出示各种不倒翁图片,学生静静观赏。

  2.看了这些不倒翁,我们来说说不倒翁长什么样?(学生自由回答,从形状、颜色、外观来说。)

  小结:原来不倒翁是各种各样的,它可以是人物,动物,也卡通形象,真有趣啊。

  三、说说:你设计的不倒翁

  1.你们想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不倒翁,再把形状色彩组合起来,变成你的不倒翁。(学生自由回答,大胆创新,教师加以点评。)

  2.教师示范不倒翁制作方法:大圆对折,再取一点点宝贴将小圆黏贴在折好的半圆上,一个简单的不倒翁就做好啦,接着你就可以在上面设计你喜欢的东西了。

  3.教师出示画好的不倒翁,请部分学生上前尝试组装。

  小结:你们设计的不倒翁都很棒,那么我们赶紧去做小设计师,把你的不倒翁做出来吧。

  四、学生操作

  1.指导能力弱的学生能够完成作品。鼓励学生可用蜡笔进行添色,要求:涂满涂实。

  2.发现与众不同的作品,可以将它介绍给其他学生(或教师自己拿到前面去示范,告诉学生老师自己也要学一学,鼓励学生创作的更好)

  3.学生画好后,让学生尝试不倒翁能不能站起来,如果站不起来则鼓励学生学习不倒翁遇到挫折的精神,继续探索。

  小结:你的不倒翁很棒,不仅站得稳,和别人的不一样,大家也要设计与众不同的不倒翁哦。

  五、延伸活动

  1.你们的不倒翁都设计好了吗?快拿到老师这里看看它能不能站起来!

  2.说说看,你是怎么设计你的不倒翁的?

  小结:不倒翁真勇敢,我们也要学习不倒翁遇到困难继续站起来的精神。让我们和你的小伙伴介绍下你的不倒翁吧。

小学科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教学准备: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学后记】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小学科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初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初步了解和体验专题研究的基本态度。

  2、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的完整过程。

  教学过程

  1、对选择的主题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事实与证据,这是专题研究的核心环节。

  2、计划与组织。

  在以往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知道了做好研究准备的基本方法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先进行商讨,并制订出研究计划,然后集体交流和评议,再修改完善研究计划。教材设计了一个范例,从计划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制订研究计划给予适当的指导。

  3、事实与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专题探究活动,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证据。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学校图书资源比较丰富,能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认真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如果学校没有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而学生家庭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网站,让他们利用梨外时间查阅资料,搜集证据;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均不具备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课前就要认真准备原始材料,以便在课堂上供学生查阅。

  (2)、教师一宽一要指导学生做好资料卡,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记录,注意证据的科学品质。教材中呈现了三个资料卡和一个采访记录,分别是探究小组和奇妙小组搜集的资料,就是要引领学生重视填写资料卡,重视把搜集的资料记录下来。

  (3)、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摊材料和证据。

  4、整理与分析。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资料的来源也不尽相同。对这些数据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解读,是专题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哪些可以作为证据验证我们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们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然后,可以开展集体交流,汇报小组形成的结论,对于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要组织全体学生讨论,集思广益。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个研究小组提供对问题的解释,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动延伸

  对于研究问题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结论,可以将不同的解释展示出来,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继续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样非常有益一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千万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强制学生认同某个解释。

小学科学教案 9

  教学设计:

  水变成水蒸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小学科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从找寻蔷薇花丛的食物关系开始,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

  学会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

  画、找食物链。

  教学准备:

  蔷薇花丛的动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钉)、学生用的活动手册、跟食物链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蔷薇花丛的食物链

  1、出示在蔷薇花丛中我们发现的动植物卡片(图或文字)。上节课我们在蔷薇花丛中发现了许多动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虫、瓢虫、西瓜虫、鸟等,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出示动植物的卡片。

  2、这些小动物它们吃什么?(蔷薇、土壤里的腐殖质、小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个出示这些卡片)

  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吗?

  一生上台用箭头直接在卡片之间画出它们的食物关系,其余学生在自己活动手册上用箭头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4、分析这条食物链。

  (1)仔细看看上面的箭头图示,你有什么发现?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2)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来源,把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你认为上面这条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

  5、写出蔷薇花丛中的其他的食物链。

  二、水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水田的图片。水田里有许多动植物,我们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们在水田里观察到了哪些动植物?认识这些生物。

  2、阅读调查报告,看看他们画出了哪些食物链。点击出示箭头。

  3、他们还有哪些食物链没有画出来。你能补画上去吗?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试着画出食物链。请一生说说没有画出的食物链,师点击鼠标出示其余的食物链。

  4、认识食物网。

  回头看看水田里的食物链,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教师用课件隐去水田里的动植物图片,留下这些箭头。像这样错综复杂呈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三、课后拓展

  1、森林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出示其他的一组生态群落系统(森林群落图),在这个森林里生活着许多生物,你能找出其中的食物联系,画成食物链吗?它们的食物联系是否也组成了一个食物网?

  2、你还能找出像水田、森林这样的生态群落吗?

小学科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

  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讨论。

  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完成手册第六页。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小学科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

  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

  鱼儿游得欢畅;

  ……

  因为有你,

  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

  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

  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

  ……

  (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xxx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参考资料:

  水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据统计,一个人煤田要喝2升左右的水,如果一个人活到60岁,他一生饮水50吨。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水,水不仅是^xxx内重要组成部分,而且^xxx内发生的一切反应都是在介质水中进行的。没有水,养料不能被吸收;氧气不能运到所需要部位;养料和激素也不能大大它的作用部位;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因此,水对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xxx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感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痛苦往往甚于饥饿。如果没有水,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养分,因为养分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的根毛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在水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没有光合作用,植物也就不能生存。

  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农民灌溉需要水,据资料介绍,灌溉一公顷水稻需水18000吨,一亩蔬菜需水25~30吨,一亩小麦需水40~50吨,一亩棉花需水35~50吨。工业生产也需要水,每生产一吨钢需水100吨,一座发电能力10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需淡水上亿吨。钢铁厂用水作为洗涤剂,如漂洗原料和产品,清洗设备或厂房,所有的工厂都要利用水的各种作用来维护正常生产,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所以,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此外,城市生活和建设每时每刻都需要水。

  水的起源

  地球上刚刚诞生时,没有河流,也没有海洋,更没有生命,它的表面是干燥的,大气中也很少有水分。那么如今浩瀚的大海,奔腾不息的河流,烟波浩淼的湖泊,千奇百态的万年冰雪,还有那地下的清泉暗流和天上的云雾雨露,这些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地球是由太阳星云分化出来的星际物质聚合而成的,它的基本组成有氢气和氮气以及一些尘埃。固体尘埃聚集结合形成地球的内核,外面围绕着大量的气体。地球刚形成时,结构松散,质量不大,引力也小,温度很低。后来,由于地球不断收缩,内核放射物质产生能量,致使地区温度不断增高,有些物质慢慢变软熔化,较重的物质,如铁、镍等聚集在中心部位形成地核,最轻的物质浮于地表。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地表开始形成坚硬的地壳。但因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岩浆活动非常激烈,火山喷发十分频繁,地壳也不断发生变动,有些地方隆起形成山峰,有些地方下陷形成低地和山谷,同时喷发出大量的气体。由于地球体积不断缩小,引力也随之增加,此时这些气体已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从而围绕着地球,构成了“原始地球大气”,水蒸气便是其中之一。

  水蒸气在空中达到饱和时便冷却成云,变成雨,落在地面上,聚集在低洼处,逐渐积累成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到地表最低区域形成海洋。地球上的水在开始形成时,无论湖泊或海洋,其水量不会很多,随着地球内部产生的水蒸气不断地被送入大气层,地面水量也不断增多,经历几十亿年的地球演变过程,最后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江河湖海。

小学科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小学科学教案 15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会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和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调,知道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教学方法

  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

  板书: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二、声音的高低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三、用波形比较频率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2、指导学生阅读信息浏览,了解生活中与声音的音调有关的现象,了解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和不同的动物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记住:人的发声频率大约是85~1100HZ,人的接收频率是20~20000HZ。

  3、思考: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跟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

  四、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活动2: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1、按照课本图2—20组装仪器

  2、提问:如何调节弦的张紧程度?

  如何调节弦的长短?

  3、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并完成填空。

  5、思考:课本32页的问题

  五、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六、巩固练习

  1、课文P34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小学科学教案 】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案05-24

小学科学教案07-30

[经典]小学科学教案06-24

小学科学教案优秀07-26

[必备]小学科学教案01-14

【通用】小学科学教案01-10

小学科学教案常用(15篇)05-28

小学科学教案:泥石流02-18

小学科学教案常用(15篇)11-09

小学科学教案(集合15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