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

时间:2025-06-30 08:58:58 教案 我要投稿

《跳水》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跳水》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跳水》教案范文集合五篇

《跳水》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中心。

  3.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中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词、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心。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哪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学习科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事物之间有联系,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跳水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那么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呢?

  这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你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并且从中得到启迪。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发生在轮船上的故事,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猴子把孩子引到了桅杆顶端,孩子陷入困境。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1.读课文,学生字。

  2.利用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注意区分:“气急了”、“气极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一艘 放肆 胳膊 海鸥 瞄准

  风平浪静 摇摇晃晃

  2.提出容易写错的字:

  艘

  3.说说难理解的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五、再读课文

  1.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件事情是怎样引起的?

  2.根据问题给课文分段:课文讲了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这只猴子放肆起来,它摘走了孩子的帽子、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第二段(3、4自然段)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孩子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段(5、6自然段)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3.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

  复习课文分段情况和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①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②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

  (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又咬。)

  2.读句子。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3.指导朗读。

  注意认真体会描写孩子和猴子神态、动作的词语。

  练习读→指→指名读→同桌对读

  4.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二段

  默读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指导学生按顺序学习课文,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再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话。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读句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

  3.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当时事态的严重。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2.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

  3.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4.指导朗读、概括段意。

  二、再读课文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帽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课文中的水手、猴子、孩子都是由于“取乐”而联系在一起的。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拿孩子取乐,故事围绕着帽子展开。孩子丢开桅杆,放开绳子,走到桅杆上最高的横木,致使船长命令跳水。

  三、指导造句

  四、练习朗读课文

《跳水》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学习目的。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习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7.自由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8.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

  9.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用标点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跳水》一课,上节课我们弄清楚了两个问题。这节课呢?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①怎样写的?②写得怎样?(板书)

  (二)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写清楚的?

  读后指名回答。(事情发展的顺序)

  在这一课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起因:风平浪静,水手逗猴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体会写得怎样。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自然段或标点符号。用铅笔画下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谁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教师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只能讲一个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件中的句子,指导全班同学朗读。如果读不了,可以寻求帮助。你认为谁能帮你读好,就请谁。

  ①关于孩子的一段的读,要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及危急情况,主要从“情感”入手指导朗读。提示:现在就是你站在那个高高的桅杆的横木的一头,摇摇欲坠。

  ②关于船长的一段的读,除了提醒感叹号的语气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读,要突出水手的心情。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与水手有关,因此他们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所以应该这样读。

  可在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让学生读。

  (四)课外练习。

  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出示课件,课下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集。

  【评析】

  1.教学思路清晰。

  从教学设计来看,两课时的重点非常明确。第一课时,重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重语言形式的感知。能带领学生在语文教材中走一个来回。第一课时,改变了以往讲深讲透的做法。对文章的理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是到位的。第二课时,重点转移,使学生能跳出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真正成为一个例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知语言形式,为“写”做好铺垫。

  2.学生主体性突出。

  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第一课时中,让学生找联系、说联系、画联系;第二课时中让学生画语句、读语句、评文章。即紧扣教材的重点,又敢于让学生去读、去说、去评。反映出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如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去读。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以充分发挥。

  3.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教师重视了读。第一课时中的感知读、理解读,第二课时中的体会读、感情读。整个教学过程 读的分量很重。读的形式不多,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在读的基础上,教师不是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又是体验者。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深了情感体验。应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认知与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跳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科7个生字,正确读些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果断的性格,学习他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创设情景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文《跳水》。(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引导学生看课题想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教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例如:谁跳水?调试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认读生字,并在文中标出。同桌之间互读生字及生词。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并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2、讨论故事的主要内容。

  3、找生回答,教师随之板书:猴子撕帽子孩子爬上桅杆。孩子走到横木上遇到危险。船长开枪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巩固延伸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布置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合作探究,研读重点段落

  教学过程: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学习重点段落。

  1、读课文,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2、投影显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教师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学生接着说“放肆”的结果。

  学生叙述猴子“放肆起来的原因”,教师揭示“放肆”的结果。

  用“显然”说一句话。

  3、由于猴子的放肆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

  猴子是怎样都孩子的?(画出表示猴子动作的词语,然后读一读,体会体会,想一想是否可以用其他动词代替)

  投影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它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同位讨论:只要一失足,结果会怎样;即使拿到了帽子,结果会怎样。

  4、默读课文,说说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救孩子?(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觉得四十秒时间太长了?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样做?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跳水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列夫.托尔斯泰写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引导学生讨论汇报:

  (1)遇到危险,头脑要冷静;

  (2)遇到问题,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去解决;

  (3)开玩笑不能太过分。

  四、拓展延伸,启发想象

  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你们的想象,把他们想说得说出来。

《跳水》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模仿、显然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三)读课文,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二)初步认识事物是在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的。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2课《跳水》,请大家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边叙述边板书课题:

  (板书:《跳水》)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设疑,展开想象,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深入课文之中,由要我学自然变成我要学。

  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

  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跳水的结果是怎样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课文中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符号表示出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既要动脑,又要动手,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画。

  (三)分段、概括段意。

  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事情发展的过程,初步认识事物是在相互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结束的。

  谁来谈一谈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各是什么?

  (起因:水手们取乐猴子,猴子十分放肆;发展: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高潮:孩子走上高最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赶猴子。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遇到生命危险。第四段(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艘、撕是平舌音,要注意读准。)除生字外,还有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如:龇应读z9。龇牙易读成c9y2,这是错误的。

  桅应读w6i。易读成w7i。

  即应读j0,不能读成j@。

  唬应读成轻声hu。

  3.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环游:环绕地球旅游。

  风平浪花静:指江、河、湖、海等水面上没有风,没有浪,十分平静。

  模仿:按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去做。

  放肆:言行轻率,毫无顾忌。

  开心:①心情快乐舒畅;②戏弄别人,使自已高兴。

  桅杆:船舶甲板上竖立的高杆,用于挂帆或信号、装置无线、支持观测台等。吓唬:恐吓;使害怕。

  灵巧:灵活而巧妙。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龇:(牙齿)露在外边。咧:嘴角向两边延伸。本课用来形容大猴子做怪相的样子。

  摇摇晃晃:摇摆不定。

  瞄准:对准目标,使射出或扔出的东西命中目标。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纵身:身体猛然向前或向上。

  4.形近字组词:

  艘(五艘)撕(撕碎)

  搜(搜集)嘶(嘶哑)

  瞄(瞄准)桅(桅杆)

  描(描绘)脆(干脆)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环游周游

  缓缓慢慢

  庄严庄重

  沉痛悲痛

  矫健强健

  身躯身体

  哭泣抽噎

  慈祥慈爱

  面庞面容

  反义词:

  焦急耐心

  幸福痛苦

  慈祥威严

  醒悟迷惑

  放肆规矩

  (五)分组读课文。

  分组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小组的同学相互解答,质疑问难。如果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在讲读课文时大家共同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跳水》教案 篇5

  重点语段: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跳水》第一节)

  教学设计:

  1.这艘轮船返航时,海面上呈现怎样的景象?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手有闲情逸致拿猴子“取乐”呢?“取乐”导致猴子怎么样?

  3.从哪里看出猴子“放肆”?

  4.“因而”是什么意思?会换词吗?

  5.请找一句话概括这节大意。

  6.填空:因为《跳水》在简洁的开头中,特意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是____,所以水手们____,导致猴子____。这一节交代了环境与____及____之间的联系。

  训练目的:

  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引导他们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

【《跳水》教案】相关文章:

跳水教案06-26

《跳水》教案11-24

《跳水》教案六篇12-04

精选《跳水》教案三篇02-23

《跳水》教案8篇03-09

【精选】《跳水》教案4篇06-23

《跳水》教案(精选13篇)06-27

《跳水》教案9篇11-12

《跳水》教案汇编10篇10-29

【热门】《跳水》教案(通用9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