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时间:2025-05-13 10:42:04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马说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马说教案4篇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欣赏图片并导入:

  二、了解文体及作者:

  明确: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

  2.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

  1.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指导翻译: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5. 试译全文:

  四、课文分析:

  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 寓指人才。

  “伯乐”: 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讨论3: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并释义。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三)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A.虽然 B.即使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总结全文: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一课时。

马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

  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

  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

  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案 篇3

  一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四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骈(pan)一石(da)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鞭子代词代词sì动词通饲“喂”

  策其之助词食

  作动词鞭打语气词动词shí名词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男女生比赛朗读

  (3)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六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

  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马说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课外阅读《龙说》,进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背诵课文。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教案11-22

《马说》教案09-01

《马说》教案优秀07-05

马说优秀教案07-01

《马说》教案三篇11-27

《马说》教案四篇09-29

《马说》教案15篇08-07

《马说》教案15篇11-09

《马说》教案(15篇)10-10

《马说》教案4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