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2 09:01:0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读复姓,了解姓氏文化。

  2.积累含有“言”字的词语6个,理解它们的意思,认识“吉、祥、宣、誓、允、诺”6个字。

  3.描写、抄写、背诵3句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4.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信”字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抄写,背诵3句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学习习惯。

  2、积累含有“言”字的词语,理解他们的意思。

  教学准备:

  CAI、实物投影仪、生字生词卡片、板书、磁铁、书签。

  教学过程:

  一、学习伙伴,调动快乐的情绪。

  1、同学们,瞧!咱们的老朋友乐乐来啦!

  2、乐乐:HI!大家好!很高兴我们又在语文乐园里见面了。

  3、今天乐乐要和我们一起去语文乐园里学习,你们高兴吗?

  二、自主学习,体验尝试的快乐。

  1、首先就让我们和乐乐一起走进“我来试试”。(板书:我来试试)你们听!

  2、乐乐:同学们,咱们中国的姓氏很有意思。你们想了解吗?

  3、咦,“姓”谁不知道?我姓喻,你姓什么?你呢?

  指5名学生介绍自己的姓。

  4、我们每个人都有姓,这有什么特别的?

  乐乐:姓氏的学问可大呢?你们能试着说说他们的姓吗?

  (CAI出示:欧阳修司马光)

  指名说。

  5、像这样两个字的就是复姓!乐乐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趣的复姓呢?

  6、各种形式读复姓。

  (CAI出示所有复姓。)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精彩教学设计,请访问

  (1)自由读、指名读。

  (师注意纠正“令狐”、“皇甫”两个复姓的读音。)

  (2)小组内练读。

  反馈:请三小组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轮读、抢读、齐读)

  7、老师配乐示范读。

  8、你们想读吗?咱们男女生比赛来读读吧!

  男女生赛读。

  配乐全班齐读。

  9、拓展:你们知道哪些复姓人物呢?

  自由发言。

  10、小结:中国的语言真神奇,一个小小的“姓”就有这么多的奥秘。《百家姓》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复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你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三、互动游戏,享受成功的快乐。

  1、乐乐:同学们,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言”字。它也有不少秘密呢。一起去看看吧。

  2、(CAI出示认一认、读一读)

  乐乐说的“言”字都躲到这些句子里啦!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自己试着认一认,读一读吧!

  3、自由练读,自学生字。

  4、反馈:

  小老师领读生字,随即读词。

  (“誓”“宣誓”;“允”“应允”;“诺”“诺言”;“吉祥”。重点指导“允”、“诺”。)

  5、字音都读准了!你们再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

  自由读、小组内互读、齐读。

  6、游戏:词语都跑出句子啦,你们能帮它们找到正确的.位置吗?

  自由发言。

  (1)若生说到吉言。

  评:哦!原来我们平时说的吉祥话就是吉言啊。你能送给同学们一句吉言吗?

  指名说。

  齐读这一行。

  (2)若生说到诺言。

  评:应允别人的话那就是答应别人的话罗。《守信》这篇课文里讲的宋庆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指名说。

  师生接读:应允别人的话叫——

  什么叫诺言?

  (3)若生说到誓言。

  评:还记得你们一年级入队时的情景吗?一起去看一看吧!(CAI播放录相)瞧!同学们正在宣誓呢!

  齐读。

  (4)若生说到留言。

  引读:临走写下的话就叫——。那什么叫遗言?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诺言、吉言、誓言。)

  7、师生接读。

  例:表示吉祥的话叫什么?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

  诚恳劝告的话叫什么?诚恳劝告的话叫忠言。

  男女生接读后四行。

  8、拓展:一个“言”字有这么多的表达方式,真有趣呀!你还知道哪些这样含“言”字的词?

  自由发言。

  9、小结:其实像这样有趣的词还有很多,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收集这样有趣的词语,写在自己的收藏本上。你们能做到吗?相信你们都是守诺言的孩子。

  四、积累名言,品味分享的快乐。

  1、过渡:乐乐还带来了三句名言要送给你们。

  2、(出示书中三句名言。)

  这三句名言就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遵守诺言。大家先试着读一读吧!

  3、反馈:

  (1)指2—3人读第一句。评:读真好,说到做到别人才愿意和你交朋友。

  男生齐读。

  (2)指2—3人读第二句。评:对啊,说了的事就要做到。

  女生齐读。

  (3)邀伴读第三句。评:话说出口了,四匹马拉的车都追不回来,说过的话就不能反悔。这就是“一言既出”————

  师生接读。

  4、齐读三句名言。

  5、请大家在书上把这三句名言描一描。

  师巡视时强调写字要注意“三个一”及写字的态度。(CAI播放古筝音乐。)

  6、老师送书签,并提出写字要求。

  老师送你们一个小礼物。赶快找一找!就在你们的抽屉里呢!大家可以选一句名言抄在书签上。注意把每个字写端正、大小一致、距离均匀。比一比,看谁写得最漂亮!

  7、反馈学生书写作业。

  8、学生自由下位送书签、试背名言。

  9、乐乐送给大家的三句名言,你们都记住了吗?自己试着记一记。

  自由练背。

  10、齐背三句名言。

  五、自主探究,感受发现的快乐。

  1、乐乐:你们背得真好!我也想来背背。“言必信, 行必果。”咦,我听说“信”字也有很多学问呢。你们想知道吗?

  2、乐乐说“信”字有不少学问。那我们和乐乐一起去“探究与发现”里看看吧!

  3、(CAI出示书中句子,句子呈现带点的词。)

  (1)自己读读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初读、指名说。

  (2)再读读看看你还有哪些发现呢?

  再读、指名说。

  4、乐乐:我也发现了,“信”字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可不一样呢。我要想办法知道这些带点词的意思。

  5、你们能帮乐乐想办法知道这些带点词的意思吗?

  指名发言。

  6、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多。现在可以用你最擅长的办法,来找出这些带点词的意思。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7、反馈:

  指名说,师评价。

  8、齐读三句话。

  六.总结评价,延伸课堂的快乐。

  1、乐乐:你们今天表现得很出色,来咱们为自己鼓鼓掌吧!

  2、总结:今天我们和了乐乐一起去语文乐园五,了解了我国的复姓文化、发现了许多“言”和“信”字的秘密,大家也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从大家一张张笑脸中老师感受到大家在学习中的快乐。课下只要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品尝到语文学习中无穷的乐趣!

  板书设计:

  语文乐园(五)

  我来试试 探究与发现

  言 信

  教学反思:

  鄂教版实验教材的语文乐园体现了“快乐、想象、探究、创新”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尝试,探究发现与展示自我的平台。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孩子享受生命之乐的地方。因此,在设计语文乐园教学时我紧扣一个“乐”字,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学习伙伴的加入,让学生“乐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乐园的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创造尝试的条件。

  乐乐是伴随孩子们成长的学习伙伴,他聪明、可爱,同时有点调皮,于是我把“乐乐”带到课堂情境中,让他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陪伴大家一起学习,并不时为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发出感慨,为同学的进步喝彩,在这样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学生乐学,这远比教师一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好得多。

  二、体验尝试的快乐,让学生“爱学”。

  语文乐园里“我来试试”这个板块的教学,是最能让学生体验到尝试快乐的。当每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时,我鼓励同学们自己先去试一试,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试着读、试着认、试着背……,在学生自己尝试后,再请学生展示自己自学的成果,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尝试的快乐。在教学复姓时,我首先播放了两个人物的自我介绍,让学生自己试着猜一猜人物姓什么,举手的人争先恐后;接着让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复姓,同学们摇头晃脑,读得那么投入;最后让他们合着音乐试着拍手读,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充分体验到了尝试的快乐。

  当然这种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在自主尝试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援助,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品味发现的快乐,让学生“活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语文乐园中“探究与发现”这个板块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探究、发现的空间与舞台。

  《语文乐园五》“探究与发现”这一板块安排了三个含有“信”字的句子,意在让学生了解一字多义的现象,并初步了解理解一字多义方法。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反复读句子,在读中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第一次读完句子后,很容易就发现:句子中带点的三个词语都含有“信”字。引导孩子们再次读这三个句子,学生发现:三个带点词的意思不一样。那如何找出它们的不同意思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小组同学热烈讨论,找到了多种理解带点词意思的方法,最后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法找出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孩子们通过思考发现了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己主动探究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教师正是珍视学生每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得到主动的发展。

  四、注重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巧学”。

  《课标》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乐园的教学更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从而使课堂的情感体验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快乐。

  语文乐园中教学复姓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对书中提到的复姓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复姓人物呢?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谈到历史上的复姓人物司马迁、有的谈到电视中听到的复姓人物慕容复、还有的谈到书里了解到的复姓人物诸葛亮。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时间说出了不少复姓人物,有的甚至是课本中没有提到的复姓。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复姓的了解,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2、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1、恐龙有关图片和资料的课件一份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恐龙的种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将本课的十一个生字会读,会写、会认,五个二会字掌握。

  2、将课文读通、读懂。

  3、初步了解恐龙的科类。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累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那就是恐龙,(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读通全文,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己解决,如果还是无法解决,一会儿我们边讲边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出示生字

  yì màn hōng jiàn xíng wéi qì měng chǐ bǐ mí

  亿 漫 轰 剑 型 畏 戚 猛 齿 匕 谜

  指导:

  “亿”字第二笔为“横折弯钩”,是整体认读音节

  “漫”的部首为“三点水”与水有关,字形辨析慢缓慢漫弥漫

  “三车并行”其声“隆隆”是为“轰”

  “剑”为刀,同为立刀旁的字有“利”、“刻”、“划”、“削”与锋利的.刀具有关

  “畏”,错误可能多一撇

  “型”,后鼻音

  “戚”,部首为“戈”第一声

  “猛”为“反犬旁”,与动物有关,后鼻音

  “齿”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匕”,第三声

  “谜”言字旁谜语用口述

  那么你们对哪些词语不理解呢?或者说你已经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了,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教师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指导)

  漫游:随意游玩,本课指恐龙到处随意走动。

  轻型:(机器、武器)在重量、体积,功效或威力上比较小,本课形容翼龙飞行起来比较轻巧。

  神秘:高深莫测。使琢磨不透的。本课是指恐龙的突然消失,使人弄不明白其中的奥秘是一个不解之迷。

  锋利:本课形容霸王龙的牙齿非常尖锐,很容易刺入别的动物。

  消失:逐渐地减少以至没有。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本课形容雷龙的形体很大。

  望而生畏:畏,害怕。看到了就害怕。

  展翅高飞:张开翅膀高高地飞翔。

  齐读生字,并完成课后第2题

  (三)再读课文,理顺句意

  1、指名读各个自然段,相机指导。

  2、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作业

  1、课堂联系:5号本,查字典。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找一找。试着介绍你喜爱的一中恐龙(口头)。

  3、基础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练写醒、胸、摆、接、礼、群

  教学目标:

  1、知道左右结构的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特点,在书写时能较准确地运用。

  2、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激发学生对汉字喜欢的情感。

  3、了解初步的'书法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汉字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醒、胸、摆、接、礼、群”等字在字形结构上的特点,能书写好作业的这些字。

  教学准备:田字格卡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导入。

  简单回顾上学期“左窄右宽的字”的特点:上平下缩、左长右短、上缩下平、上平下平、上缩下伸的特点。

  二、指导练写本课的字。

  1、读帖观察书写“醒、胸、摆、接、礼、群”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整体要领:

  (1)左右松紧适度。

  (2)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高低、大小。

  2、个别指导。

  醒:左边中间的横要短,左右一样宽,一样齐。

  胸:右边被包围部分是“凶”,不要写漏了竖。

  摆:左窄右宽,下面是“去”,要写正确。

  接:右边的“妾”,女要写的扁。

  礼:左边的第一点和右边的竖对正。

  群:左上的第2笔要出头。

  3、教师范写。

  4、学生临写,师巡视评价。

  四、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注意:提示书写姿势要正确。

  五、总结评价,展示作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 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4、 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双声叠韵连绵词的运用

  2、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开篇的第一首《关雎》。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还是抢答吧。回答问题:

  1、《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个什么位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西周年到春秋时期,约3000年的历史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称为《诗经》]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是各地的民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查看比赛结果。

  二.授新:

  (一)整体感知

  1.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窍门。……

  2.明确:要读得字字清晰,要读出轻重缓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3.明确:节奏把握好,两字一顿,感情要明朗。听老师读,边听边思考诗歌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4.有说喜欢有说思念,看来主人公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前后有怎样的波动?(爱恋—相思—梦幻)

  第一节: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君子看了之后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心中充满了爱慕之情。(雎鸠关关相对唱,双双栖在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那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可见相思之苦。(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收采。纯洁美丽好姑娘,朝朝暮暮都想爱。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常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入眠。)

  第四五节:在君子所憧憬的一片美好的爱情梦幻之中,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鼓瑟来示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仔细挑来仔细选,纯洁美丽好姑娘,钟鼓声里露笑脸。)

  5.语言概括准确。下面请两位同学把诗歌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语调,读出情感和意境。

  (二)研讨探究

  1. 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看看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荇菜、水、淑女、睡不着的人)

  3.如果说眼前有一幅画,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对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随风飘荡的荇菜丛中采摘,文中采摘意思的有哪几个字? (流、采、芼)

  4.大家能作出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准确的现代汉语怎么说?(捞、采、摘)

  5.那位采荇菜的女子在忙碌着,没曾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了。大家能否想象出诗中君子第一次见到采荇女的情景?(想象)

  6.情景描绘得历历在目,她很聪明地抓住了瞬间。傍晚的色彩,少女的动作,仅仅一刹那,却让它变成永久的记忆。同学们有过这样一刹那的所见吗?生活中或电视上,一个瞬间的美丽,你捕捉到了吗?大家不好说,瞬间美丽,我们不一定说男女之间的印象,其他人的也可以呀。(朱自清写他的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

  7.瞬间的美丽,在有心人眼里,无论是低头还是采荇,都那么有情致。让我们来看,采荇菜的女子优雅的姿态,让君子怎样了?(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魂不守舍,睡不着觉。

  8.此时这位君子是什么心情?(苦闷、痛苦、无助)

  9.这位女子值得他苦闷、痛苦吗?(值得,窈窕淑女嘛。不仅体态美,而且这位女子还在劳动,荇菜为水中之物,故而在采摘时要左一把右一把地顺水流去捞,可见这位女子正在劳作,劳动者往往是最美丽的,可见这位女子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10.看人千万别只看外表。诗歌中的男子没有得到勤劳的淑女的爱就痛苦地失眠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请读前三节,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要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

  11.有的同学读得摇头晃脑,有的着眉头,那么,君子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12.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见仁见智,理性一点,他是在做梦,浪漫一点,他是美梦成真,从字面来看,是在做梦。但我认为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想知道你们喜不喜欢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色?

  A.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先写景再写人,这是《诗经》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手法,叫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简介:

  板书

  赋: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B.本文除了采用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韵母同)的连绵词、反复

  3.作用: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读起来也很有韵律感。

  13.一起读一遍,体会韵律感。

  14.试背——提示首字

  三.拓展思维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同学们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学会选择,二是保持风度。)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

  四.作业:

  A、背诵并默写本文;

  B、写一个美丽的瞬间情景或摘抄一首你喜欢的爱情诗。

  板书设计:爱恋(兴奋、期待)——相思(苦闷、惆怅)——梦幻(幸福、陶醉)

语文教案 篇5

  (一)解题,看图导入。

  1卑迨榭翁猓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情趣。

  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在小荷花池看到的美丽景色。

  2蓖学们仔细看图(投影或挂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蔽颐翘一听诗中是怎样描写小荷花池美丽景色的。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弊约撼錾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练习把每句诗读通顺。

  3奔觳槭蹲趾投量挝那榭觥S蒙字卡检查识字;指导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诗句,了解诗意。

  1弊远潦句,提出不懂的词语,同学讨论,教师点拨,了解词句意思。(先一、二行,再三、四行)

  2笨赐枷胂笮〕氐拿谰埃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景与情。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把景物读活,要读出景物间的密切联系。可参考“教学建议”中的提示,也可再次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在模仿的基础上读好。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默写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联系有关背景材料研读课文,全面理解文章的主旨。

  ⒉分析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⒉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课文

  ⒊置疑解难并归纳文言知识点

  四、课文分析

  ㈠析“病梅”

  ⒈作者为什么要辟“病梅馆”?

  明确: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这里的“此”指代什么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

  ——“而江浙之梅皆病。”

  ⒉“江浙之梅皆病”恶果的产生,哪些人是罪魁祸首呢?

  明确:

  ① 文人画士――品梅标准:曲→欹→疏

  ② 鬻梅者――摧残梅花:斫→养→删→夭→锄→遏

  ⒊目睹梅花的病态,作者内心感到万分悲痛,面对“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

  现象,作者是什么表现?请用三个字来概括。

  明确:泣→疗→贮

  ⒋作者是怎样疗梅的?具体措施怎样?

  明确:纵→顺→毁→埋→解→复→全→贮

  作者一定要恢复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态。

  ㈡析“托物言志、借梅议政”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咏史》这样写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这样的政治环境决定了他不能直言朝政,只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本文中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重大的政治主题。下面展开讨论并完成表格内的有关内容,具体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表层意

  言外意(比喻意)

  梅

  人才

  病梅

  遭摧残、压抑的人才

  文人画士

  封建统治者

  品梅标准:曲、欹、疏

  选拔人才标准:奴才、庸才、歪才

  摧残梅的手段:

  斫、删、夭、锄、遏、养

  统治者对刚正廉洁人才的粗暴排斥

  人才遭到严重钳制

  新生力量惨遭扼杀

  忠良耿直之士咱到清洗

  蛮横遏制、压抑人才蓬勃的朝气

  统治阶级豢养、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恶之心

  摧残梅的后果:皆病、祸烈

  大批人才遭残酷屠杀

  疗梅的措施:购、纵、顺、毁、埋、解、复、全、辟、贮

  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 、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

  疗梅的愿望:誓、必、甘、穷

  表达了拯救人才的强烈愿望、与准备迎接斗争的坚定信心

  五、全文小结

  本文以“病梅”为话题,以“疗梅”为中心,针对的则是人才问题。表面上文章句句说梅,实际上以梅喻人议政,强烈要求改革政治,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破严酷思想,追求个性解放。近代·王文濡《续古文观止》卷五评:“清代文法繁重,束缚人民,无微不至,而民益病。正直而守法者,一不自检,易触刑网。邪曲而玩法者,反得逍遥于法外。文似有感而作,姑借病梅以鸣不平。”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北京叫卖口头艺术的内容,热爱祖国博大文化。

  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重点难点)

  3.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

  饽饽()秫秸()()商贩()

  吹嘘()吆喝()小钹()荸荠()()

  2、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2、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是因为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思路清晰。读课文,想一想:

  第四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下面的段落分别按什么顺序写的?

  问题探究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看这些语句,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就是夸张吗?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正确认读生词。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的主题及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炮吗?知道大炮是用来做什么的吗?卡卡王国的城堡上有三尊大炮。一天国王突然下令将三尊大炮掉头面向城堡的广场,卡卡国王要干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进入卡卡王国的.城堡,探个究竟。(板书课题:城堡上的大炮)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堡(bao)隆(long)震(zhen)聋(long)召(zhoo)臣(chen)

  授(shbu)糖(tang)降(jiong)铅(qion)橡(xiong)凡(fan)

  (2)理解词语。

  风调雨顺和睦喜气洋洋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的层次。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①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②梳理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①文章讲述了卡卡国王在新年钟声敲响时,用三尊大炮与居民们狂欢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年代,百姓是么幸福、快乐,应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②文章的内容及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卡卡王国城堡上有三尊大炮及现状。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孩子们了解三尊大炮的来历及威力。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结尾):卡卡国王用三尊大炮与居民们狂欢。

  (4)指导朗读。

  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②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乐于探究,能发现词语的结构规律。

  2能独立识字,区分形近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课外学习心得,能向大家展示跟伙伴合作办的墙报、以及其他有关记录“六一”活动的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一、我的发现

  1、自读词语,体会词语朗读时的节奏。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2、说出发现。

  全班交流后归纳:这些词语不仅重叠形式相同,而且都是由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构成的。

  3、出示课件:照样子说词语。

  大大小小(大小) 多多少少( )

  深深浅浅( ) 高高低低( )

  长长短短( ) 粗粗细细( )

  4、拓展。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

  如: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进进出出、里里外外、走走停停……

  5、读一读书中和刚刚积累的词语。

  6、选择三个词语补充在书上。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现在,我们到字词游戏宫去看看吧!

  (2)小组内互相合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小组汇报

  (4)游戏巩固生字。

  (5)扩词游戏。

  2、我会填。

  ①审题。说说题意。

  ②说说每组词有什么不同点。

  ③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④独立完成作业。做好后同桌可互相检查。

  ⑤出示课件:拓展练习

  购( )评( )破( )拾( )

  沟( )坪( )玻( )给( )

  拎( )甸( )续( )钱( )

  铃( )句( )读( )线( )

  3、我会读。

  (1)自读诗歌。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3)全班交流感悟诗歌。

  (4)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再现情境

  引用书中的'第一段话导入。

  小组讨论:他该怎么做?为什么?

  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的做法:◎记下小龙的名字。

  ◎不记。

  二、提出建议(出示课件)

  1、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相对而座。分别给两队取名为正方、反方。

  2、选出一名陈述自己观点的陈述人。在陈述人说明观点后,各方展开辩论,充分说明自己观点正确的理由,对方错误的理由。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三、小小辩论会。

  1、陈述观点。

  2、自由辩论。

  3、教师总裁、小结。

  第三课时

  一、展示台

  1、读读学习小伙伴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感悟“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可以练习生活实际理解,也可举例子理解,也可讲故事帮助孩子理解。

  3、说说自己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做得不够。

  4、你想为集体做些什么?

  5、教师小结。

  二、展示“六一小报”。

  1、小组交流。

  如:小报的名称、内容、小组是如何分工、怎样收集的资料等等。

  2、“推销小报”比赛。

  假如自己是推销员,如何把自己的小报推向市场或读者。

  (1)先自由准备

  (2)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位最佳推销员。

  (3)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粘贴学生的小报作品。

语文教案 篇10

  一、单元课文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独特风格。文中一些重要的观点、结论可以成为鉴赏文艺的理论依据。文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表现技巧,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也能提高我们的艺术表现力。文章对典型的文学艺术现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可以成为我们鉴赏文艺的指南。学习本单元,要学观点,学方法,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归纳是基本的写作方法。首先要分类。《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就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将中国古代小说分成许多小类:神话传说、志人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世情小说。分类之后是求同,寻求同一大类不同小类事实的共同点,把一系列个别性事实的共性抽象出来,概括成一般规律、原理。如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是作为史实,依靠访问、搜集、记录而成,唐朝的传奇小说则是依据传说,想像、虚构、创作而成,二者有很大区别。但志人志怪小说的材料并不是史实,

  实际是民间传说,是无名氏的口头创作,其中就包含了想像和虚构的成分。这是它与传奇小说的共性,因而同归小说一类,不能把它当做历史看待。根据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事实,课文运用归纳法概括出两条规律:一是从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二是从记实发展到虚构。

   总是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观点一般都是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绘画、戏剧、舞蹈、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中的典型事例论述艺术表现里的全与粹、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把握住不同艺术的个性特征之后,运用归纳的方法,抽取它们的共性,概括出中国传统艺术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虚灵的空间,讲清了艺术中以粹概全、虚实相生的道理。

  注重具体分析。《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了洪防思、王渔洋和赵执信三个人对艺术表现中全与粹、虚与实相互关系认识上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主张的不同实质:洪防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渔洋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赵执信主张以粹概全,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尤其注重因果分析。《说“木叶”》就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的特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要的文艺学观点,把握文章的精髓。

  2.学习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和运用规律解释事实的演绎推理的方法,从而深入理解中事实材料、理论材料同科学观点的'关系,具体而深刻地掌握科学结论,做到融会贯通。

   3.学习类推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拓展练习中运用文艺学观点观察、分析、解释一些文学艺术现象。

   4.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技巧,提高文艺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科学论文中的术语很多,对科学术语不但要精确理解其抽象的概念含义,还要了解它在文中指涉的具体内容。例如“再创造”就是一个文艺学术语。《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一文结合诗歌欣赏对这个术语作出了具体的解释:“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再创造“不单是了解诗人的感情活动,而且寄托自己的情思,或者重温自己曾经有过的情感的经历”,“希望通过诗的形象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个解释已经把再创造的性质、方式和作用说得很细致、很清楚了。但我们还不应满足于这样的解释。文章通过对三首诗的欣赏,进一步具体说明了再创造的内涵:欣赏中的想像活动围绕诗中形象展开;诗中的形象和情感,通过读者自由的想像得到了显现;在想像活动中,欣赏者可以将自己或联想到的其他人物“移人”,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画面。结合文中这些具体的论述和说明可以全面透彻地理解科学术语的意义。正确理解并阐发重要的科学术语,吃透科学观点,是本单元教学重点。

   课文中有些古代的文艺学术语如“全”、“粹”、“虚”、“实”,意思比较玄虚,哲学意味又很重,令人觉得深奥难懂。还有些形象化的说法,如“舞蹈精神”、“泡”、“猜”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准确、清晰地理解这类语言,就要从上下文中找到相关语句,从中发现定义线索、喻义线索、同义线索、反义线索,通过关联性的判断,作出切合文意的合理的解释。上下文中有语言的解释因子。在理解艰深的概念、语句时,要有语境意识。如《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谈到史传文学“实录”的经验。如果望文生义我们会把“实录”理解为“据实记录真人真事”的意思。但如果写小说不要虚构而只是据实记录真,真事,这样的小说也就不成其为小说了。文中的“实录”讲的是对人的看法和描写的方法,这就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因而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人艺术,可以塑造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这里的“实录”,同写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具有截然相反的意义。遇到难懂的语言时,应充分利用上下文中的解释因子,求得确切、圆满的解释。

   本单元能力训练重点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指对读物全面而透彻地理解。阅读本单元的四篇文艺学论文,要求能够通过分析与综合,把文章中的各个部分贯穿起来,把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吃透它的精神实质,达到融会贯通。分析与综合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读写方法。阅读中的分析综合要求我们在思维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一种类推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能使我们由已知向未知进军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训练中,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可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示范、点拨、答疑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吃透理论观点,培养分析能力。课堂讨论采取开放式,鼓励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学习理论观点,要密切结合实际,运用课文和课外的实例,印证、说明观点;又能运用理论观点解释一些文学艺术现象,重在培养实感,积淀审美经验。本单元安排大量迁移练习,有助于进一步吃透几个重要的文艺学观点,训练文艺鉴赏能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石榴》教案10-28

语文天地教案12-10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的设计教案07-20

语文《掌声》教案12-08

语文《荷花》教案09-19

语文桥的教案09-07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秋天教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