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5、拓展延伸。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第二课时13周4节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背一背。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了解有关祖国山河的知识。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宽带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风景类,物产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资料展示会,好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随文认识"飘""装",学习新部首"风""衣"。
3、了解水乡的一些特点,感受水乡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观看水乡图片,激发审美情感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很漂亮的`图片,想看吗?(示:江南美景)
二、进行文本对话,升华审美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
板课题:21 水乡歌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体现水多的词句,标出相关词语。
2、指名读、评。
3、想象:如果给你一张纸,你想画什么来表现水多。
4、课件显示,理解"渠"。
5、男女赛读第一自然段。
6、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师板书:船多)
3、从哪儿看出船多呢?相机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飘"
5、指名读这一自然段,其余学生闭目倾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美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你还喜欢水乡的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欣赏乐曲《太湖美》
2、自学本段,你读懂了什么?(板:歌多)
3、哪些句子使你觉得歌多呢?
指名读、评
4、学习生字"装"
5、质疑、解疑
6、齐读
[以上三个自然段根据学生提出的喜欢哪个自然段进行变序教学]
三、引导实践活动,进行审美创造
1、配乐齐读
2、自由选择练背
3、编诗:家乡什么多?
_______多。
千______,万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3
《语文乐园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特点,能够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并能把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字,写得工整、匀称。
2、练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学会写日记、将自己平时看到的、想到的、做到的随时记下来。
3、教育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和陌生人一起走,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一个基本字加上不同偏旁组成一个新字”的有趣练习中,感悟到汉字“利用熟字加偏旁”的特点,并提高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能力。
2、通过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能力。继续练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
三、教学难点
在学习“强强的日记”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正确格式写一篇日记,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
四、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图片、小学生规范字典。
五、教学时数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祖国的语言非常丰富,汉字也十分有趣。在学习中,我们要根据汉字的特点,掌握汉字的规律,更好地学好汉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汉字”。
(二)学习讨论
1、看板书,请同学们观察,从这些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2、同桌议论。(每组第一个字都是独体字,每个字都加上不同偏旁组成一串新字)
3、认认读读。
(1)给每组第一个字注上音,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老师帮助注意)
(2)在小组内认读其他字。(学生互教互学)字音相同的叫同音字,字形相近的.叫形近字。还有的音节相同,只是声调有变化,要读准字音。
(3)比比说说。
想想这些字的字形和字义有什么联系。
例如:“清”字的意思是指(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可以组成“清水”,与水有关,因此“清”是三点水旁。
(4)你能照样子试着写出几组熟字加偏旁的有趣汉字吗?
例:也—他她地池
(三)写字练习。
1、演示电脑课件,认读字字板上的字。(个人读、齐读)
2、观察字形,看看是什么结构,应该怎样把字写匀称。
(1)小组讨论:“访、妈、情”三个字是左右结构,“芳、菜、骂”三个字是上下结构。
(2)运用课件或板书,展示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观看后,总结书写规则和书写方法。
左右结构的字,要先写左,后写右,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上下结构的字,要先上后下,写时注意上小下大。
3、照样子,在书上田字格中先描写,然后独立写好每个字,注意工整规范。
第二课时
(一)讲明本节课的内容。
1、阅读欣赏。
2、语文生活。
(二)出示图片,以图激趣。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是一朵美丽的太阳花。请同学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太阳花的。
(三)借助拼音,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
(四)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出“粉、含、晒、傍、紫”五个字。
1、让学生再从文中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字,如“嫩、越、汁、极”等,利用音序查字法查一查。
2、每组议论的结果,看谁查得又快又准。
(五)边读边悟,进行交流。
1、说说这种花为什么叫“太阳花”。
(1)自己借助拼音小声读文。
(2)想一想为什么叫“太阳花”。
(3)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
(4)汇报交流“为什么叫太阳花”。
2、你喜欢太阳花吗?为什么?
3、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六)演示课件《面对陌生人》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宁宁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陌生的叔叔要和他一起走,宁宁不该跟那个叔叔一起去呢?你要是宁宁,你会怎么办?怎么说?”
2、分组表演。
3、推荐同学在全班表演,交流摆脱陌生人的好办法。
(七)提高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各抒己见:“为什么不跟陌生人一起走?”(提高警惕性,严防上当受骗)
第三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阅读过许多种体裁的文章,如:儿歌,古诗等。今天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新的写作形式。请看电脑课件(或投影)。
(二)个人自读,初步感知。
阅读强强的日记。
(三)边学边议,弄懂内容。
1、强强的日记中写了些什么?(日记中写出了时间、天气,还记录了强强做了什么)
2、指名读日记内容,明白强强的日记写了什么。
共有两句话,分别读一读,想想写的是什么。
第一句写的是今天下午,强强和小朋友踢足球,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
第二句写的是强强的心情。
(四)提出质疑,全班讨论“为什么要写日记”。
(五)教师重点说明。
日记就是一日一记。具体地说,就是把一天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真实地记录下来。要写好日记就要做生活有心人,学会观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一定要说真话,写真事。篇幅的长短不限。希望同学们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天天坚持记,有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写日记要注意格式正确。每篇日记的第一行靠右边要写上“年、月、日”,在第二行(第一行“年、月、日”的下面)写上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三行开头空两格后开始写正文。
(六)分小组,说说自己想写什么。
(七)练习写日记。
学习强强的日记,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八)写完后,可与伙伴交流个人习作体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地心引力。
2、认读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地心引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二、自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
2、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指名认读。
(2)不带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3)打乱顺序挑战读。(指定一人读,同学打等级,另一人如果不服气可以向他挑战。)
(4)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
(5)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读得全对的小组可以得到地球仪模型。)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4、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
5、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6、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带头饰读、自编自演课本剧)
7、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能自己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回答。)
三、拓展延伸
1、教师演示回形针靠近磁铁的实验。学生观察,亲自感受。
教师小结;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2、拓展: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大家互相评议。)
3、总结谈话:地球爷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的字形。
2、指导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指导正确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举例说说地球爷爷是有手的。
二、分析记忆生字
1、认读生字卡,巩固字音。
2、自行分析字形,并想想识记的方法。
3、交流自学的情况。
三、指导书写: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球、玩、跳、桃、树”应该写得左窄右宽,“刚”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球、玩”二字,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王”字与王字旁的异同;“跳、桃”结构一样,字形相似,可以结合起来指导书写,“足”字的捺变提,“木”字的捺变点,“兆”字的笔顺及笔画“竖撇”都要仔细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六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四、课外建议: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他们给你写几句评语。
2、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有关地球方面的书刊,并在早读时间“黄金屋”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把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
《地球爷爷的手》一课引入所想
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一个很成功的教学片断,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
①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孩子喜欢玩纸飞机,但纸飞机总是要落到地上,这是孩子习以为常的,谁也没去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就像课文中写到的`桃子熟透了会自动掉到地上一样。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而我再次演示放飞纸飞机,则强化了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体现了教师“引导者”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飞起纸飞机”以后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所产生的效应。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我最“精彩的表现”,而无需教师自己再去“表现”她自己的才华了;因为教师的精彩表现就应该是常常呆在舞台一边的高明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舞台的主人——演员。学生永远是“学习”这个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以上精彩教学片断再次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低年级而言,高屋建瓴地组织小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案 篇5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别人取得了成绩和进步时,我们要为他们喝彩,我们也知道了要为自己鼓掌,因为鼓掌是一种庆祝、奖赏、荣誉、鼓励、鞭策。同样,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给爸爸妈妈鼓掌后采访的情况,他们获得掌声时,有什么感受?
二、新授
(一)继续学习诗歌,拓展延伸。
1.教师:每个人都为自己鼓掌吧,为自己的成长鼓掌。在响亮的掌声中,更快更好地成长,成长。让我们齐读第三节。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激励地、深情地、自信地、向往地)
3.教师质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掌声,掌声对我们很重要,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鼓掌吧,为自己的`成长鼓掌。可是,一个人可能永远都生活在掌声中吗?不可能的,我们有成功,也会有失败。
4.教师引导:我们应该谦虚,不能只生活在掌声中。我们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那么,当你面对失败,你怎么办?
5.引导学生讨论:一个人如何面对失败?
6.集体反馈,指名说。
7.小结:当你失败了,也不要气馁,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了没什么,重要的是要寻找失败的原因,然后重新开始。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相信终有一天会成功的。让我们给失败的同学也鼓鼓掌,他们也需要掌声。
(二)诵读诗句,加深理解。
1.导言:在这首诗歌中,有不少的诗句是值得我闷细细品位的,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诗歌,找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集体反馈,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的引导。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三)情感朗读,背诵诗歌。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名读,其他评议,然后再指导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味。
3.小组比赛读,读中巩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流露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4.教师激发学生背诵诗歌的兴趣,学生自由背诵诗歌。
5.指名背诵。
6.集体交流、反馈,读一读。
三、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四、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鼓掌吧,为自己的成长鼓掌。在响亮的掌声中更加更好地成长。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1.为成长鼓掌
激励地、深情地
自信地、向往地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俺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知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知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同学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括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同学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同学理解并感悟“坎坷”、“卖艺度日”等词语的意思。
2、指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3、在对文本的逐步解读中感受和体会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从而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l 教学重难点:
指导同学认真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发明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l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片头)
同学们,现在萦绕在我们耳畔的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催人泪下,引人奋发。它的作者就是民间音乐家阿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泉,走进二泉映月,走向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第二段:
1、教师范读,同学考虑:①文中哪个词概括了阿炳苦难的生活?用“( )”标出来。②文中哪个句子写阿炳听懂了泉声?用“。。。。。。”圈出来。
2、交流:
(1)①坎坷。什么叫“坎坷”?②阿炳的坎坷体现在哪里?(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双目失明的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
③想象: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怎样卖艺?
b、夏日,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样卖艺?
c、一天,阿炳身患重病,双腿无力,他又是怎样卖艺?
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是怎样度日的?用几句话写下来。(友情提示:可联系以前电视中所见场景,想象他的行动是如何艰难?他可能会遇到哪些麻烦?他人是怎样欺负、侮辱他的?他是怎样的可怜?结果是怎样的凄惨?)
(2)阿炳的经历是如此坎坷,他被苦难压倒了吗?从哪里可看出没有被压倒?
①指名读::“但是生活的穷困……生活呀!”
②齐读。(板书:向往、热爱)
(3)因为经历的坎坷、命运的不公、双亲的去世、双目的失明,所以阿炳渐渐地、渐渐地听懂了泉声。哪一句话写阿炳听懂了泉声?
①指名读。
②齐读。
③指导:意思层层递进,读起来应该一浪高过一浪。再齐读。
④出示:
a、阿炳叹息什么?(第一大组)
b、阿炳哭泣什么?(第二大组)
c、阿炳倾诉什么?(第三大组)
d、阿炳呐喊什么?(第四大组)
联系上文,依照分工,同桌讨论,用一两句话表达。
⑤交流:(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过渡:他的叹息有人听吗?他的哭泣有人听吗?他的倾诉有人听吗?他的呐喊有人听吗?他只能向月光倾诉,向二泉倾诉,通过琴声倾诉心声。)——(板书:琴声、心声)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同学考虑:哪些语句是写琴声的?用直线划出来。哪些语句是写心声的?用波浪线划出来。
2、(投影)指名男女生读。
3、哪些词组具体描写琴声的?把它们圈出来。
出示:
月光如银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恬静激荡
①读一读,女生读描写月光的,男生读描写琴声的。
②意思懂吗?请看看画面,听听音乐,不懂的自然会懂,已懂的将更懂。
(相机板书:委婉、跌宕、高昂、恬静;相机释“静影沉壁”。)
③齐读词组。
(过渡:月光与琴声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因此,《二泉映月》浑然天成)
4、请再听一遍音乐,听完后,请告诉大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从文外逐步引导到文中,相机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强调:向往、热爱。相机引读“爱”局部)
5、齐读
四、教学第六自然段。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它有多高的地位呢?)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什么叫“享有盛誉”?
3、出示:
《二泉映月》荣获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我国乐团到外国演出的首选作品;
《二泉映月》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的钟爱;
《二泉映月》使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聆听之后,含着热泪说:“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
五、小结:
是啊,这怎能不使人倾倒?阿炳坎坷的经历使他听懂了泉声,泉声引发了琴声,琴声表达了心声。他不只向往光明,还向往美好的未来,他不只热爱音乐,还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亲人,热爱生活。苦难成绩了《二泉映月》,成绩了阿炳,热爱成绩了《二泉映月》,成绩了阿炳。所以苦难就是财富,热爱就是力量。
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但我们对阿炳的感激和敬重将直到永远。
六、作业:
1、小练笔:阿炳,我想对你说……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板书:
坎坷: 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泉声: 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向往
9、二泉映月
琴声:委婉 跌宕 高昂 恬静 热爱
心声:苦难 凄凉 抗争 怀念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
《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
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
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宁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陶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慷慨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
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什么?
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2、《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通过认真阅读诗句,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奋勇杀敌,忠勇报国。
要提示学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着自已立志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3、《归园田居》是如何展现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的?
应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鉴赏能力。
作者几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烟、鸡鸣、狗吠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其中融入了诗人的高雅情趣,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
4、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最喜欢哪首诗。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具体分析,谈出自己的某点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师可适当点拨。
《短歌行》是四言诗,另两首是五言诗。四言诗秉承了《诗经》的创作形式和风格,两字一顿的节奏,古朴凝重。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灰飞烟灭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短歌行》以抒情为主,运用比兴、引用等手法,曲折细致地抒写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贤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调悲凉慷慨。
《白马篇》通过多角度描写和比喻、夸张、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贞的'少年英雄形象,刚健豪迈。曹氏父子的这两首诗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196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归园田居》的风格与前两首截然不同。诗人以平常意象,朴素语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画中渗透浓郁的感情,风格平淡淳厚。
四、作业
1、熟读《短歌行》《白马篇》,背诵〈归园田居〉。
2、课外完成练习五并阅读“相关链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12-25
语文桥的教案09-07
语文《掌声》教案12-08
语文备课教案10-04
语文下册教案10-08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经典)10-15
(精选)语文教案11-24
[精选]语文教案11-24
语文秋天教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