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精华)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比如,语言的精练简洁,语言的幽默诙谐,语言的生动得体。
2、引导学生读书后要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交流对剧本和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
4、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5、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三、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对联。
四、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结合本单元内容,自由交流。
(1)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2)听了这段对话,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3)全班自由交流。
2、展开话题、深入交流。
(1)师:小林和小东学了本组课文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相信在座同学的收获肯定也不少,那就把你们的.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2)根据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相机引导,使话题展开;并就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交流。
(3)鼓励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拘泥于几篇课文。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对联。
2、把你喜欢的对联读给同桌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齐读对联,然后全班交流你的发现。(简要说说特征)
4、鼓励学生背诵喜欢的对联。
5、交流课前搜集的对联。
6、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练习写对联。
(三)展示台。
1、学生课前准备相关展示。
2、小组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组员给予意见。
3、全班交流。小组推荐组员上台展示。
4、评价: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节目,并说说原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的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
二、质疑,研读课文
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想?
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可以结合课前查找的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升华
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知道什么叫“疏密”;
2、使学生明白汉字笔画间怎样安排疏密;
3、使学生会书写笔画较多和较少的字,体会疏密关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疏密
2、激发兴趣
什么叫疏密呢?为什么要安排疏密?
二、新授
(一)什么叫疏密
1、汉字笔画有多有少,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使每个字都具有生动活泼的形态,书写时需要根据字的具体情况,将某一部分写得紧一点(密),某一部分写得松一点(疏),这种安排叫“疏密”。
2、出示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例字,让学生体会疏密的安排。
3、根据例字讲解:
在进行字的疏密安排时,上下结构的字,一般上部写得稍密些,下部写得稍疏些;左右结构的字,则根据左右部分的.笔画和形态灵活安排,但须做到合理、自然与和谐。
4、让学生琢磨一下例字怎样安排疏密关系的。
(二)怎样安排疏密
1、出示例字“臻”
2、学生观察,小组讨论,“臻”是怎样安排疏密的?
全班交流:
“臻”字的笔画较多,书写时,左部“至”写得较疏,形较短;右部“秦”写得较密,形较长,这样就形成了疏密对比。
3、出示“乍”字
4、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乍”是怎样安排疏密的?
全班交流:
“乍”字的笔画较少,书写时,笔画稍向上靠,下部空一点,这样“乍”字就显得生动活泼。
(三)疏密处理得当的字
通过欣赏“上”和“囊”,体会是怎样处理疏密关系的。
(四)疏密处理不当的字
这些字的疏密关系处理得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好?
三、练习
写一写
练习书写笔画较多和较少的字,体会疏密关系。
四、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教学设想:
1.结合语境揣摩词类活用后的具体含义。
2.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3.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家作品;疏通文意。
(一)预习课文、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吰如钟鼓绝。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二)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当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三)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当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当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五)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析课文;课堂练习。
(一)检查练习:
(二)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字。“如钟鼓”,点出山名来由,照应开头“声如洪钟”。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郦元所云,又继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顿失。
⑥“徐而察之……而为此也”——具体道出“水石相博”之状。为“叹郦元之简”伏笔,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两山间……如乐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状。问学生:“噌吰”与“窽坎镗鞳”有别乎?(前者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后者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
③“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作者将长子迈写入文中,其意在此——迈是他的宏论的第一位听众。以此结束考察过程,恰到好处。“古之人”,指郦元。
3.学生讨论层次划分,然后分层练习背诵。
说明:这一段是诵读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除了划出大的层次而外,还可以板书行文顺序。待学生能基本上背出这一段后,拭去板书,再做检查。板书形式如下(括号中的话可略而不书):
第一层(段首至“此鹳鹤也”)发现声源之前
访石钟山缘由→小重扣石→绝壁下所见所闻:大石、栖鹘、鹳鹤。
第二层(“余方心动欲还”至段末)发现声源
石穴罅中的“噌吰”之声→大石中的“窽坎镗鞳”之声→语迈作结。
4.检查背诵。
(三)讨论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
问:郦、李二说的不同点是什么?(郦说认为“水石相搏”而发声,李说认为潭石有声。)这意味着什么?(李说是对郦说的否定。)从寺僧使小童择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问题来?(说明信李说者多,俗见之误人。)
问: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作者对李说“尤疑”,为什么写小童扣石事仅用一句带过?(不值一驳。)试品味这句话的语气。(轻蔑、讥笑。)本段着重写声源,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还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正所以批李说。)本文不是游记,而是考察记,为什么要渲染绝壁下的阴森恐怖气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浅人之无知妄说遂行于世。)
小结:本段是为破疑案而写,作者对郦说是信中有疑(故结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释而益信;对李说则是绝对否定。
(四)诵读第3段。
1.学生练习诵读2~4遍。
2.教师提问。
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照应上文哪一句?(“今以钟磐……而况石乎”。)是什么辞格?(反问。正意是:不目见耳闻而谓“不能鸣”,便是臆断。)
②“殆与余同”的“殆”能换成“盖”字吗?(不能。作者只能据文字推测,而无法证明,用“盖”则会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详”相照应的上下文是哪些词句?(上文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文是一个“简”字。)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怎样的情绪?(坡公何尝不自得?然与李渤有别:李是臆断,坡公是以事实为据。)
补充问: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夜”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此题不必涉及科学原理,而要着重探究作者的意图,其实“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处。)
④“而陋者……得其实”——再次讥评李渤。上文评李渤只说事实,至此才出现一“陋”字,贬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笔力。
⑤“余是以记之……李渤之陋也”——卒章显志。
3.教师领诵。
4.检查背诵。
(五)比较、辨析。
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游褒禅山记》《》
内容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先记游,后议论。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力争能全文背诵。
2.练习三、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片断),从中领悟如何围绕中心选材。
2、迁移运用《明天,我们毕业》表情达意的方法完成作业。
3、通过,激发学生对老师、同学或学校里其他人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借鉴例文和学过的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学校老师、同学或学校里其他人的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写有讨论题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习作7第一、二教时总第95、96教时
一、谈话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明天,我们毕业》这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都被那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再过一个月,我们也即将毕业,也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也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和同学说。今天,我们就来写一话别的。
板书课题:话别--写给......
二、引导审题
1、看到文题,你先想一下,你的心里话要对谁说。
2、把题目补充完整。
3、认真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把心里话写给这个人。
4、讨论:这就是说文章要有个明确的中心。此外,要注意是“话别”,所以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三、学习例文
1、怎样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有真情实感呢?我们光看文章的片断,这是吴小亮写给传达室沈伯伯的,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写的?
2、自读例文,思考下列问题:
(1)例文主要写了哪些事?
(2)从这几件事中,可以看出沈伯伯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沈伯伯怎样的感情?
(4)联系例文和课文《明天,我们毕业》,思考: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3、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板书:
表达真情实感具体事例典型场景
4、教师:例文抓住沈伯伯为“我”送作业、打扫校园、迎送同学等具体事例,生动表现了他工作认真、关爱同学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眷恋沈伯伯的真情实感。
四、指导选材
l、同学们己经想好了要写给谁了,请大家再再回顾一下: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个人给你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有具体的事例吗?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达你的感情?
2、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说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或场景来表达你对这个人的眷恋之情。
4、集体评议,教师点拨。
五、完成习作
1、学生,教师个别辅导。
2、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6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结合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小蝴蝶花情感的变化。
4、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5、写己想对小蝴蝶花说的话。
6、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独特的美,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
教学重点:体会小蝴蝶花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
教学具准备:课件
查阅资料:
教学课时:2
板书设计:
骄傲
21小蝴蝶花自馁
舒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认读6个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舒畅的时候,也有伤心自卑的时候,人类是这样,其实小花小草也如此,今天我们就走进小蝴蝶花的世界中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带出的词语。
3、默读课文,说说小蝴蝶花情感发生了那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三、学习生字。
1、字音:眩馁碜
指导字形:霞惹
2、读准词语,理解词义。
埋没、头昏目眩、雍容华贵、怒放、名花奇葩、自馁、寒碜
小蝴蝶花在哪里头昏目眩了?雍容华贵的牡丹什么样?怒放什样?自馁什么意思?
3、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中去,要读的正确、流利。
四、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结合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小蝴蝶花情感的化。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独特的美,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咱们就来猜一个吧。
小花开满园,像蝶把翅展。
紫色花瓣间,香气扑人面。
要问她是谁,猜出并不难。
你们猜这是什么花?(小蝴蝶花)
对,这就是21课中所说的小蝴蝶花。(图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小蝴蝶花(读课题)这么美的小蝴蝶花其实和我们人一样也有感情,有时快乐,有时烦恼,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近可爱的小蝴蝶花,去听听她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小蝴蝶花给我们讲了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汇报(板书:骄傲———自馁———舒畅)
2.质疑:她的心理前后发生变化了吗?是呀!变化还不小呢,看到这些变化你想向小蝴蝶花提出什么问题呢?
三。细读课文,体会小蝴蝶花情感变化。
(1)(阅读提示)请大家默读故事,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蝴蝶花是骄傲、自馁、自信的,
(2)把这些词句标画出来,简单写写批注。
(3)想一想为什么她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画好后与小组同学交流。
集体交流: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蝴蝶花是骄傲的
骄傲
1、从哪能看出她骄傲[Y1]?
如果现在你们就是小蝴蝶花你会怎么说这句话?配上动作眼神读一读————指名读
2、口语交际:小蝴蝶花,能告诉我,在草丛中
你们为什么这么骄傲?(原因)(因为觉得自己漂亮/因为周围的小花小草太普通了,颜色不美,也没有花香/)
引导学生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小蝴蝶花有着紫色的花瓣,不时飘散出淡淡的清香,而那些小草小花却很不惹人注目,与这些花草相比她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因此就很骄傲了。小蝴蝶花把你们的骄傲之情读出来吧。(展示读)
自馁:
导:小蝴蝶花在草丛中是如此骄傲,当她如愿以偿的来到万紫千红的花园里她却一下子变得自馁了
1、从哪里看馁?
汇报(出示文字:“她想:看来我是百花中最寒碜的'花了,谁也不会理睬我!”)
“最寒碜”什么意思?可以看出她什么心情?
体会读馁,不是滋味读出感受
2、哎呀!这是怎么回事?刚才小蝴蝶花还喊着说(出示文字让学生读:“我是百花中最了不起的了”)现在她却想(出示文字让学生读:她想,看来我是百花中最寒碜的花了。)
这两个“百花”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两个百花理解感情变化
3.小蝴蝶花为什么觉得自己在百花中最寒碜呢[Y2]?
出示文字:“初到这里,她有些头昏目眩。她看看那白玉栏杆里的雍容华贵的牡丹,开得多么旺盛;那正在怒放的碧桃,开得比朝霞还要鲜艳……数不尽的名花奇葩在争芳斗艳,说不清的花香在空气中迂回流荡。”
“雍容华贵”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看图片—读出美
“怒放的碧桃开得比朝霞还鲜艳”会是什么样?——怒放选词义——赏图片—读出美
4.这个万紫千红的花园就只有牡丹和碧桃吗?从哪体会到……数不尽,说不清。
发挥你的想象,你仿佛在花园中看到了什么花?我们随小蝴蝶花去花园看看吧!(赏花,引导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样的花)运用语言:那————,开得————赞美花园中的花
这真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小蝴蝶花就是看到这些名花奇葩,闻到这些数不尽的花香,一下子变得自馁了,低下了头。她想:(指名读)
舒畅:
这时一群孩子来到花园赏花看到了小蝴蝶花说了什么?读读———分角色表演小场景(导出原因)
听了孩子的话,小蝴蝶花怎么了?
(出示文字:“听了孩子们的话,小蝴蝶花扬起了头,心情舒畅极了。)
我们在什么时候才会扬起头[Y3]?
练习:听了孩子们的话,小蝴蝶花扬起了头,心情舒畅极了。她想:。?
(有小朋友来欣赏我,看来我不是很寒碜,也有吸引人的地方/小朋友夸我,说明他们看得起我,我不要自馁/我和牡丹等名花相比,不如它们,但我也有自己的美,不该自卑,要有自信/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等)
2.把小蝴蝶花平静的心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有感情读课文,感悟文章情感
:(指板书)小蝴蝶花最初是那么骄傲,后来变得自馁,最后心情舒畅找到了自信,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和小蝴蝶花说什么呢?
集体交流。
老师也想和小蝴蝶花说两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份独特的美,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有不因自己的短处而失去信心。
:今天老师真高兴和你们一起读了小蝴蝶花的故事,希望课后你们能把这个有意义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课后反思:
[Y1](出示文字:“我是百花中最了不起的了,可惜被埋没在这里,跟这些小草、小花在一起,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呀!”)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评读(为什么这样读/你觉得哪读得好)———学生说哪哪变色—————比较读“才”
[Y2]引导说馁的原因
[Y3]自信,高兴。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三、课时安排:
1个课时
四、教学流程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一——感知。
自学内容: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
自学方法:
1、可从本文的标题、中心、材料安排上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2、边默读边用笔将自学感悟、自学成果批注于课文段落旁边。
生自学,师巡视。
达标测试:
a、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c、全文一共写了多少个第一次?重点写了哪几次?作者为什么详写所有“第一次”?
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
成果交流: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全文一共写了8个第一次。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这样写详略得当: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自学指导三——品味。
自学内容: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完成于《动态》P20第3题第(2)小题)
2、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
成果交流:
1、提示:风情比风景、风光更多了一种情调。
2、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四)自学指导三:——体验。
自学内容:联系本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任选下面1~2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火感受。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五)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预习《行道树》
选做: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板书设计: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行道树》
一、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②学会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③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理解行道树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②学会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教学流程
(一)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理解形象。
自学内容:齐读课文,朗读中遇到形容行道树品格的词语大声重读;运用联想,将自己想象成行道树,以情入文,设身处地,感受行道树的胸怀和品格;读出感情,读出领悟。
自学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参照范例,采用第一人称介绍行道树的形象,尤其要注意原因的解读。
参考示例:我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为能替人类作贡献而快乐。
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
成果交流:
预设答案: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
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
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
(学生可能还可从其他方面来说,只要合理,即以肯定。)
(二)达标测试:完成《动态》P20第6题~第9题
(三)二读课文——体味精神,拓展思维。
自学内容:学习了本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悟,请选择下列任一话题谈谈。
1、如果你是一棵行道树,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2、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用一句话概括)
自学方法:抓住关键议论性的文眼句,体会文章主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
生答,兵教兵纠正答案,教师引导。
成果交流:
1、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a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
b、行道树,你的存在尽管只是悲凉的点缀,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c、行道树,你选择了牺牲,就决不能回头
d、行道树,希望你永远不要改变自己的选择。
e、行道树,你敢于挑战,承受痛苦,你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f、你放心,不久的将来,你将不会感到忧愁与痛苦,因为我们在成长
(五)布置作业
句式仿写(句式与修辞一致,主题相通)(二者选一)
1、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板书设计:
写作手法:首尾呼应、(第1、6段)
深化主题
托物言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幸运的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以读促思,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寻找幸运花瓣这一过程的快乐。
2.懂得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懂得从生活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
1.体会“发现”的快乐。
2.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懂得热爱、珍惜生活,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5课《寻找幸运花瓣儿》,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组丁香花的图片。
2.丁香花非常好看,但文中的“我”寻找五瓣丁香却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寻找五瓣儿丁香吗?(指名回答,板书)
3. 找到了吗?(板书)在寻找的过程中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4. 到底我是怎样找到五瓣儿丁香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寻找的过程。
二、品读句子,体验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指名读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前两次“我”怎样寻找五瓣儿丁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多读两遍,互相谈谈你的体会,分别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也可以批注在书上。联系上下文理解“悻悻然”的意思,试着用“悻悻然”说句话。
(2)请用双横线划出第三次寻找时描写最具体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
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后出示: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个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3.这段话中写了我的哪些动作?通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什么?起立,一起边读边做动作。
4.作者写的真细致,你也来试试吧:说一说我还会有什么姿势呢?
5.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瓣儿丁香。(此处引导试写)
出示:咱们也一起感受这寻找的过程吧?想象因为我太专心寻找,还有什么情形‘我’没有注意到?
( ),我没( )。( ),我没( )。我只是在( )地寻找着五瓣儿丁香。”
6.小结:我找的多认真,这寻找的过程不但不单调,反而还挺有意思呢!我是多么渴望得到一份幸运啊!同学们也很细心,文中还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两次,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自学指导二:指名读快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文中两次写到“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用波浪线画出来,说说这是什么写法,揣摩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学生自主讨论。
2.指名交流。
三.感受喜悦、理解幸运
1.教师:寻找的过程很漫长,也很艰难,作者停下找寻的脚步了吗?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他的做法?
2.虽然过程很漫长,但“我”终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你能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现吗?(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或者演一演)
3.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最初,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儿不是呈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学生试读-指名读-指导读-挑战读)
4.尽管经历了寻找的艰辛,但“我”还是找到了,因此我无比快乐,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不用去寻找,就直接有了一朵五瓣儿丁香,你觉得我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吗?
5.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时候的惊喜,作者又感到茫然。什么是乐此不疲?什么是茫然呢?让他茫然的是什么?(出示)
6.到底什么是幸运呢?我明白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最后一段)
7.你明白什么是幸运了吗?结合最后一段、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你对幸运的理解:你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吗?今后你打算怎么做,让自己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8.带着自己对幸运的理解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9.想不想把这段话记下来?把它当做格言背一背吧!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老师再向你们推荐几句格。(男女轮流读、齐读):
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她时,她就会从窗子里飞出去……——比尔盖茨
幸运的背后总是靠自身的努力在支持着。但自己松懈下来,幸运也就溜走了。——罗兰
幸运之神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地寻找她,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收获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心中的希望变成现实,成为一个幸运的人!———王老师和大家共勉
3.教师小结:在找寻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的源泉,那就是发现以及找寻的这一过程。萌生希望之后去努力的将其变成现实,你就能感受到快乐和幸运。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得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幸运!
五、布置作业(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去完成)
1.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试写一句关于幸运的格言。
2. 作者说:“快乐源于一个新的发现”你认为呢?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对快乐的看法。
板书:
寻找幸运花瓣儿
萌发希望 细心寻找 实现希望(快乐)(幸 运)
努 力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设计教案07-20
语文综合教案08-03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树教案11-13
语文《荷花》教案09-19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桥的教案09-07
语文《掌声》教案12-08
语文教案[经典]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