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3 13:22:3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优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9篇(优秀)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时数: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2、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①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②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③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①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②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③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④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⑤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A、“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B、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C、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

  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语文教案 篇2

  自读要求

  1.根据课文理解“空间旅行”“时间旅行”,积累有关科学知识;

  2.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句,准确、迅速地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语文教案-《空间和时间旅行》自读教学设计。

  自读程序:

  1.导入新课:

  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吗?这个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问题,始终受到人类的关注。本世纪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学者和宇宙学家霍金为此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名著——《时间简史》,而当代科普作家齐然尔曼运用科学推知法探索宇宙,试图引领我们去做“空间和时间的旅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做一次探秘旅行吧!

  2.快速默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a.标题与课文是如何对应的?有何特点?

  b.什么是“空间旅行”?请同学们集中速读课文有关内容,找出课文关键语句予以概括。

  3.组织四人学习小组研究性精读“空间旅行”的三个章节,各组指定发言人讲解,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空间和时间旅行》自读教学设计》。

  a、与“空间旅行”相关的知识有哪些?

  b、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恒星旅行不易?

  c、作者设想了哪些为飞船提供足够推动力的方法?

  4.导读、讨论“时间旅行”部分。

  a、什么是时间旅行?

  b、什么叫“时间膨胀”?

  c、为什么说时间膨胀“为人类探索能力所不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

  5.重难点分析

  a.根据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提取、概括所需信息,积累有关宇宙学的科技知识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b、阅读“加快速度”与“时间旅行”两文段,抓住关键语句筛选信息是重点也是难点;对本文科学推断思维的梳理变为难点。

  6.表现手法解说:

  a、科学与想象的结合。作者在科学探索中其推断既是建立在准确的理论数据上的,又处处包含神奇的想象和推测,使本文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b、论证与假定的结合。作者谈及“加快速度”几种方法时采用假定可以实现的方式,而又运用科学依据推恒星旅行的难度。“时间旅行”章节第4、7自然分别假定,并论证其结果。其中第4段用了引申法(反证法),第7段采用了假定推断。

  c、运用小标题分章节讲述,层次清晰,条理井然,思维严密,推断合理。

  d、全文渗透着勇于探索,大胆创造的思想,并且洋溢着强烈的追求真理的热情。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四篇课文,两篇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桥》;两篇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梦想的力量》,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是自己感动的词句。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的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领悟表达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编排特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2.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

  五、教学安排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由学过的前两篇课文导入新课:

  父子深情→母子深情→兄弟深情。

  二、介绍作者及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三、出示小黑板,读准字音:

  猷()笃()了()舆()奔()调()

  掷()恸()

  四、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五、弄懂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师补充解释:

  俱:都。既:已经。笃:(病)重。

  掷:扔。何以:即以何,为什么。因:于是,就。

  索:要。而:表承接,不译。恸:痛哭,极度悲哀。

  琴:弹琴。绝:气息终止。卒:死。

  2、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小组互译,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改错。

  六、指导学生: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并背诵。

  七、小结:

  八、作业:

  1、翻译句子:

  语时了不悲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人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其他的故事吗?

  教学内容 : 十三、人琴俱亡

  课 时 : 2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在理解大意基础上理解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教学重点 :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情,语言简洁。

  教学准备 :

  教学过程 :

  一、朗读课文比赛:

  分三大组,指名各组推荐的学生代表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的不同感情。

  二、理解文章内容,深入体会“至爱亲情”:

  1、学生讨论并交流两段文字内容。

  2、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特别明确“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3、分析理解子猷的个性特点,从而理解本文所表现的主题。

  4、了解语言简洁的特点。

  三、拓展训练:

  1、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 废(掷下)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人琴俱亡(网友来稿)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人琴俱亡(网友来稿)教案,

  (1)下列各项中,“故”字含义不同的是()

  A、依然故我B、故作镇静

  C、故态复萌D、故步自封

  (2)解释加点的词:

  A、捉刀()B、异曲同工()

  捉弄()异想天开()

  (3)翻译句子:

  A、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掷而掷去之。

  B、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你读了短文后,有什么感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揽】揽裙脱丝履 又申之以揽茝

  【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相】久久莫相忘 及时相遣归 儿已薄禄相

  【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 不幸短命死矣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谢】谢家事夫婿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附:板书设计

  东雀东南飞

  起兴 (第1节) 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 (第2节) 兰芝被遣

  发展 (第3—12节) 夫妻誓别

  发展 (第13—21节) 兰芝抗婚

  高潮 (第22—31节) 双双殉情

  尾声 (第32节) 告诫后人

语文教案 篇6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王愿坚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课本

  1、作者简介: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3、字词积累:(找出重点字词与易读错的字)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

  朗读小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流畅,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语气、停顿、节奏、重音,并通过这些方面的变化表现人物和情节。当然,读出情感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借助于表情、动作和声音的设计。

  1、请同学们用你的理解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1) 读对话,准确把握不同人物的心理、语气。(如“人群和担架都停下来……僵住了”。)

  (2) 读语言,表现人物的`神态、语气。(如“吃草。嗯,说得好……吃得胜利了”。)

  (3) 读描写,读出情感,读出节奏。(如“杨光不安地走过去……敬礼也忘了”。)

  2、 默读全文,说一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让我感动的句子是

  让我感动的理由是

  活动三:(学法指导:扩大阅读,追求个人感悟,创作并大胆地把它说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小组竞赛,读书后第一题

  2、学完这篇文章,你对草有怎样的理解,写一写。

  三、小组合作总结

  学法指导: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

  四、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蔫巴( ) ②蒜苗( ) ③背阴( )

  ④绽开( ) ⑤瘦弱 ( ) ⑥火燎( )

  2.句中有错别字的是( )

  A.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

  B.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身躯往担驾边上移开了些。

  C.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D.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3.解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

  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五、巩固、拓展延伸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的线索。

  2、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3、学习周总理的高尚人格。 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表达作用。

  知识链接:

  1、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3、小说的特点: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

  4、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原形的一些特征加以综合而成。因此,比现实中原形更为典型。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5、小说的情节:(序幕、)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6、小说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7、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8、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特殊类型-微型小说)

  9、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读情节——析人物——揭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一:(自学书后2、3题,小组合作讨论)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找出精彩的语句进行赏析)

  二、学会赏析重点或精彩语句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两个“就会”强调了什么?

  2、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

  3、我认为其他精彩的语句有

  三、小组合作总结

  四、当堂训练

  1、你一定有课外读书笔记本吧!请你为它写一副对联式的自勉语。现已拟出上联:“天天阅读乐趣多多”,请续写下联。

  2、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3、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赞美草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完整的两句。

  五、巩固、拓展延伸

  见《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每天四问的原因,培养学生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提高自我诊断与矫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陶、演两个字。简介陶行知。

  2、质疑: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哪些问题?

  3、交流,小结:陶校长演讲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讲这些内容?

  二、初读感知,自主性学习诊断。

  1、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自主解决的问题。

  3、再读课文,说说演讲稿的特点、格式。

  4、检查初读情况,适时指导朗读和书写锻、炼、垒。

  5、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演讲的内容是什么?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三、精读感悟,研析结构,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研读第一问,感悟学法。

  (1)交流问什么,指导读好问句。

  (2)抓关联词,解决为什么问。出示没有关联词的句子,让学生填词后领悟健康的重要性。

  (3)从陶校长提出的希望,说说你将怎样做。

  (4)指导朗读

  (5)小结第一问的结构形式:问什么

  为什么问

  希望怎么做。

  (6)出示列表,指名填表。(填第一行)

  问什么为什么问提出希望

  2、根据列表,自学第二四问。自主性学习诊断。

  提示:理清层次,抓关键词语朗读体会。

  3、交流反馈:抓以下几点:(1)读好问句,(2)找关联词语,体会为什么问,(3)结合提出的希望说说自己的'打算。

  4、用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的句式把每天四问简洁的概括一下。

  四、精读悟情,发展性诊断练习。

  1、任选一问,读出自己的体会,可以说、演、背。

  2、组织复述其他三问。

  五、总结迁移,自主性练习诊断。(选做两题)

  1、从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方面谈谈学习收获。

  2、迁移训练:以某一天为例或自己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文中四问作答。

  3、自选题目,查阅相关资料,可小组合作,通过群体诊断与矫治,写一篇演讲稿,准备演讲表演。

语文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能读好每个角色的语气。

  3.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二、教学重点:

  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会写“先、干”等6个字。能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理解课文第八自然段,鸭先生为什么说:“这都怪我!”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学习课文1-8自然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突破本文的难点。认识“我会认”中的14个生字,会写“先”。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9-12自然段,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表演。巩固“我会认”中的14个生字,会写“干、赶、起、明、净”。

  第三课时:交流我做校园“美容师”---我给校园作“美容”。计划,我为校园“美容”已经做的事。进行拓展阅读和练习。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动物王国去走一走,看一看。听说那儿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和美丽的风景呢!大家愿意吗?好,让我们搭上想象号列车,向着目的地前进。

  二、初读课文,激发情趣

  1、(。课件出示一条美丽的小路,并出现鸟鸣声。)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2、今天,我就要带大家走上这条小路。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美在哪里?(指导学生有条理地用上好词佳句说。)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3、咱们今天要学的故事就和这条美丽的小路有关,到底是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

  4、听配乐课文录音,思考:

  ①你在这条小路上看到了那些动物朋友?

  ②这条美丽的小路发生了哪些奇妙的变化?(板书: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又出现)

  5、那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又怎么会出现了,让我们一起到小鸭的家门前去看看吧。

  (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调动学生的情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在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三、自悟自主、合作识字

  1、师:这篇课文出现了很多的生字,它们可调皮了,躲在课文里和大家捉迷藏呢!你能用О找出它们,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它吗?再找出课文有几小节。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多媒体出示由带读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个别读------同桌互读)

  ②哪些读音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如:鼻音声母的.字:脑;后鼻音韵母的字:净、辆;容易读错声调的字:鹿、积、辆,“积”是一声,“鹿”和“辆”是四声;有轻声音节的词:先生、鼻子、脑袋。)

  ③、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④、课文共有几个小节,同桌分小节互读课文,告诉学习伙伴,读到哪里你最着急,读到哪里你最高兴。

  四、以读为本、自读自悟

  1、(课件出示小路)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美丽的画面?谁能读一读,把美带给大家?(读完请学生评价)随机理解:鹅卵石。

  2、小朋友,现在请你走上这条美丽的小路,看见这么美的景象,你想说什么?

  3、(课件动画出示兔姑娘和鸭先生走来)看,走来了谁,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请大家自己读2、3小节,划出他们说的话。

  ①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啊,多美的小路啊!”

  ②让我们来演演兔姑娘和鸭先生,你喜欢读哪个角色就读哪个。

  ③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听了他们的朗读,你觉得小路美吗?

  ④谁再来赞美小路?(男、女学生分角色朗读)

  4、师:你们读得真棒,这条小路实在太美了,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都喜欢来这里边散散步,说说话,边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可是过了不久,发生了什么事?(。课件演示:垃圾堆满了小路,耳边传来苍蝇的嗡嗡声。)谁来说小路怎么样了?(。课件出示:“美丽的小路不见了。”)该怎么来读这句话?如果现在你走上这条小路,最想说什么?

  5、兔姑娘、鸭先生又来到了这条脏兮兮小路上,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自由读5—8自然段,读完后4人小组分角色表演,我们要选出最佳表演者。(一人当小导演,其他当演员)

  6、师:当好演员就得读好台词,设计好人物的动作,再开始表演。

  7、请4人小组上台表演,其余评议谁演得好,为什么?

  (本文出现了很多人物的对话,尤其在课文的1-8小节,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以读代讲,让学生让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事物,用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本文的教学目标,进而突破难点。)

  五、开放实践、合作交流

  1、鸭先生为什么说“这都怪我!”,请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我们学校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了?

  2、学生合作交流

  3、现在你能告诉我鸭先生为什么这么说了吗?(小鸭和大家乱扔果皮纸屑,却又不捡,不清理。)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布置的调查“我们校园的垃圾从哪里来?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让课堂成为社会、学校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增强了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意识。)

  4、(课件出示)“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指导读。

  5、美丽的小路是怎样找回来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字词巩固、指导书写

  1、出示由带读字和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生字“鹿、先、慢”让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识字方法。

  反义词比较:先—后快—慢

  多媒体。课件辅助:如,从鹿的样子到鹿字的小篆,再到鹿字的楷书的演变;合体字由两个或三个小朋友拿着不同的部件,跳到一起来,组成一个字。

  2、写字指导:书写“先”

  (1)“土”字横左边长,右边短,

  七、作业

  1、自由读课文2遍

  2、作业实践活动–完成表2 我给校园作“美容”。计划我为校园“美容”已经做的事

  板书:

  花花绿绿 鹅卵石 小鸭乱扔 垃圾 清扫、浇水、洗澡

  美丽的小路 不见了 又出现

  五颜六色 鲜花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bì)自吹自擂(léi)烟囱(cōng)妒忌(jì)怯懦()()奚落()

  轻蔑()呆板(dai)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

  三个句子词中有变,“值多少钱”,“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其中“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用,而且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一个银元”“还要贵一些”“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第一答用确数,第二答是比较而言,只谈概数,第三答不用数词,贬低得一钱不值。)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见书)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他的表情“笑着”,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不能,前两次问答是第三次问答的铺垫,正是有了这两次铺垫,第三次问答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老羞成怒、惊呆、满脸尴尬)雕像者呢?(鄙视、嘲弄)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叙述故事,后点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书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骄兵必败)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抓住动物特征拟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着凯歌;狮子的武器是爪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利用对方劣势,发挥自己优势)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形似大话,实质不无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狮子的劣势,有把握取胜。)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从“并不比我强”(否定句)到“比你强得多”(肯定句)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

  从哪看出来的?(“不料”)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最中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人贵有自知这明)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浓烟轻飘,随风扩散;烟囱静止、笔直)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两种性格的对比,烟囱勤劳谦虚与浓烟的狂妄自大对比;两种结局对比)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没有一段话明确地点明寓意)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

  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1)都用丰富的想象

  (2)故事比较简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07-21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3-05

(经典)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荷花》教案09-19

有关语文的教案10-28